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語文《詩人談詩》教學設計

初三語文《詩人談詩》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教學要點

初三語文《詩人談詩》教學設計

1.閱讀欣賞《一個深夜的記憶》,感受詩人抒發的感情,並思考一些詩句的內蘊,體味詩“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2.理解《寧靜而深沉的意境》的內容,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自己閱讀詩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評價清晰表達出來的。

 教學設計

 一、學習《一個深夜的記憶》

1.簡介作者

魯藜(1914-1999)原名徐圖地,筆名流痕、怒隸、魯加、許懷榕等。他的詩富於哲理,詩風純真清麗,是我國“七月詩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謂“胡風反革命案”而蒙難二十多年,平反後,歷任天津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從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醒來的時候》、《兒時的歌》《鵝毛集》《魯藜詩選》等。

2.朗讀

3.解題

這是一首現代詩,詩歌詩人通過對月光產生的錯覺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對黎明的渴望,對光明的殷切期待(寫此詩是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階段)。

4.詩歌結構

第一節:盼望長夜結束

第二節:渴望黎明到來

第三節:回到現實中來

5.賞析第一節

詩的第一節只有三行,十八個字,第一句是客觀敘述,“月光流進門檻”,一個“流”字使得一幅靜止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第二句“我以爲是陽光”是一種錯覺,這裏的陽光還含有另一層意思,就是詩人內心對光明的追求。第三句“開門還是黑夜”,是對錯覺的糾正,但又頗含深意。因爲詩人寫此詩是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階段,他此時雖在延安,但是整個中國還在黑暗之中,因此這一句也是詩人真實的感受。

這一節的十八個字裏,詩人卻蘊藏着多麼豐富的內涵。這就是語言精練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6.賞析第二節

在第二節詩中的“彷彿”一詞,它不是一種明確的概念,只是一種“好像是”的感覺,但是用在這裏正是地方。“好像是”風吹動月亮的弓弦,於是他聽見了黎明的音響。這是詩人的想象。如果是寫實,反而令人難以置信,因爲“彷彿”,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現出來了。可見準確的使用詞語對增強使詩的藝術表現力之重要。

7.賞析第三節

詩的最後一節中,“河岸被山影壓着,”有“星”流過曠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練與準確的高度結合。

這首詩的寄寓也是非常豐富而深刻,詩歌通過精練準確的語言,營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了詩人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難以言述的思想內涵。

8.賞析詩歌語言

⑴精煉。詩的第一節只有三行,十八個字。第一句是客觀敘述,“月光流進門檻”。但是這個客觀敘述是帶有主觀感受的性質的。因爲月光只是照在大地上,而不是“流進門檻”的。爲什麼說成“流”,這當然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有了這個“流”字,一幅靜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一個“流”字改變了一種場景,使人的感受變得豐富多彩。惜墨如金而又鮮明生動,這就是詩人語言運用成功的一大標誌。

詩的第二句“我以爲是陽光”,這是一種“錯覺”,詩人有可能在瞬間會產生錯覺,但是如果從科學的觀點看,他會馬上改正這種瞬間的錯覺,而不必把它形諸文字。但是因爲是詩語,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還有意地強調並固定成文字,就因爲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而且這裏的陽光還含有另一層意思,就是詩人內心對光明的追求。寫出這種“錯覺”,更顯示他對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詩的第三句,“開門,還是深夜”,這是對錯覺的糾正,但是卻又是頗含深意的。因爲詩人寫此詩時還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他身處的延安雖是解放區,但整個中國大地還處在黑暗之中,所以“還是深夜”不只是對錯覺的糾正,也是在另一層次上以現實的真實感受。

從以上對這三行詩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詩人在十八個字裏隱藏了多麼豐富的內涵。這就是精練的語言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⑵準確

詩中“有風從北邊來/彷彿吹動了月亮的弓弦/於是我聽見了黎明的音響”,這幾句詩,需注意“彷彿”一詞。彷彿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只是一種“好像是”的感覺。但是用在這裏正是地方。“好像是”風吹動月亮的弓弦而使他聽見了黎明的音響。這是詩人的想像。如果是寫實,反而令人難以置信,因爲是“彷彿”,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現出來。可見準確地使用詞語對增強詩的藝術表現力之重要。

詩的最後一節中,“河岸被山影壓着”中的“壓”字,“有星流過曠野去”的“流”字,都是精練與準確的高度結合,值得仔細品賞和學習。

⑶寄寓深刻

這首詩的寄寓也是非常豐富而深刻,詩歌通過精練準確的語言,營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了詩人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難以言述的思想內涵。

9.問題探究

這首詩初讀不大好懂。先不看分析評論,反覆誦讀原詩,讀完把自己的感受、體會與困惑,用“讀書摘記”的形式寫下來,與同座交流;然後閱讀分析評論,看看哪些與你的想法一致,哪些比你的更深入,哪些你原來的理解不夠準確,應加以糾正;最後在原詩旁邊加批註。批註時可以引用評論文章中的話,更希望有你自己獨到的感悟與發現。

討論:對下面這兩行詩應該怎樣理解?

我感覺到,萬物還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

理解這兩行詩,我們首先應該感受到作者強烈地盼望黎明時發現夜還正深(河岸被山影壓着/有星流過曠野去)以後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絕望,這是看清現實以後的一種冷靜和成熟,從“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中也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執著。但詩人說“只有”又並不是否認其他的人,不是通過對比來突出自己是惟一的“最初醒來的人”。這裏的“我”是—個藝術形象,而不是指詩人實在的自我。對此,詩人曾卓有很透闢的分析。

 二、學習《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1.作者簡介

曾卓(1922—2002 ),原名曾慶冠,當代詩人,其詩富於感情,有較深的內涵,詩風樸實、醇厚,雖然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熱情卻未因生活的艱辛而退卻。出版的詩集有《門》、《懸崖邊的樹》、《老水手的歌》。

2.解題

這是一篇精悍的評論詩歌的文章,作者對魯藜的詩《一個深夜的記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那就是“寧靜而又深沉的意境,這句話也是作者對詩歌的概括性的評價,這在一般新詩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經受過戰鬥洗禮的詩人的純淨、樂觀的心。”

所謂意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

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是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

3.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表達了作者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自己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感受和獨特的理解。

第二部分(§2—§5)作者闡發了詩歌的意境,探索了詩人內在的情感世界。

第三部分(§6)作者簡練而準確地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進行了總體的評價——“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4.賞析寫法

⑴篇幅短小、結構嚴謹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詩歌評論。文章的開頭,作者就表達出自己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自己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感受,以及獨特的理解。

文章最後一段,表達了對這首詩的總體評價,簡練而準確地概括出這首詩的特點,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見解“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文章的中間幾段,都對詩歌的意境進行了闡發,探索了詩文內在的情感世界,同時又進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爲最後得出結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⑵見解獨到、新穎

這是一篇讀後感式的評論,對讀者有一定的啓迪作用,因爲它是有所感悟、有所發現而寫的。“人們談論魯藜的詩,一般都沒有提到這一首”,因此作者才因“偏愛”而把它作爲議論的話題。這是所提到的偏愛,也許是出於他個人的興趣、愛好、審美品味等,也許還包含了這首好詩被人忽略了的意味。從古到今,好詩被忽略的很多,問題是詩的本身是否真是好詩。

從作者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評論來看,詩人那種因“錯覺”而產生的聯想,受到了他的重視。所以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說出自己與衆不同的觀點和見解,纔是文學評論所追求的境界。

  三、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