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中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初中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教學目的】

初中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1、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

2、瞭解小說中刻畫人物性格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3、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設想】

這篇小說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是純粹的金錢關係這一主題思想。作者巧妙地通過大開大合的情節安排,塑造了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貪婪、勢利、冷醋、透過他們對親兄弟前後態度的變化,完成了表達主題思想的目的。

這篇小說的內容並不複雜,所揭示的主題思想也並不難以理解。正因爲這樣,教讀本課時,不運用串講的方法,也不追求對全文內容和表現方法“講深講透”。一是沒有必要。因爲學生能大致讀懂課文,講解過多過細,難免重複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二是不可能。因爲任何一篇真正的文學作品,其內涵的豐富性,很多是難以言傳的。只有讀者隨着知識的不斷積累,閱歷的日增月加,纔會逐漸使自己心中的人物形情豐滿起來,纔會對作品的內涵體會的更加深入。這是閱讀文學作品的基本規律。由此,依據教材要求,擬定本課的教學目的爲以上三條,具體的教學設想如下。

藉助聽範讀(教師朗讀或播放錄音),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大致瞭解,並初步理解主題思想。

重點研討有關課文內容、主題、寫法等方面的幾個問題,以完成本課教學任務,進行文學教育。

利用本文情節大起大落的特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口頭作文的形式,爲課文另擬一個結局。

爲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本課教學不佈置預習。兩節課完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2、瞭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1、讀課文:

教師範讀,或播放錄音。

提出聽讀時的思考題:

⑴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⑵菲利普夫婦一家爲什麼盼望于勒回來?

⑶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麼原因?

⑷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說明:讓學生帶着問題聽讀課文,有益於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時,幾個問題又暗示了閱讀本文的重點。)

2、討論問題:

可先由學生以小組形式(兩三個人)議論,然後,全班討論。

⑴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最終使學生明確: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裏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爲全家的“恐怖”。終於,他被送到美洲。後來,據說他在那裏作生意賺了錢,並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髮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於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後,重又潦倒落魄下來,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跟討飯差不多,他又重新成爲哥哥、嫂子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說明:這個問題不難答。要指導學生認真讀課文,從課文中歸攏起于勒的“簡歷”。從“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內容,既切合題目,順應學生閱讀心理流向,又爲理解菲利普夫婦性格特徵,進爾理解全文主題思想做了較必要的準備。同時,也爲後面理解本文“誰是主人公”的問題做了鋪墊。)

⑵菲利普夫婦一家爲什麼盼望于勒回來?

最終使學生明確: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了以前被視爲“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做着一樁很大的買賣”,而且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過日子”。於是“大家認爲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變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並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訂了婚。

⑶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麼原因?

最終使學生明確: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爲窮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說明:回答這個問題,學生由於是初步接觸課文,思考問題或許過於表面化。教師要善於啓發、引導。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會得出如下分析結果,提出來,供備課時參考。)

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於婚事不利。

②是于勒的爲人造成的。如果於勒是一個品德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

③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於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

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們很有錢,就會認下於勒。

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如果他們不是那麼好面子,則結局不會如此。

⑥是菲利普夫婦的思想意識造成的。在他們的頭腦中只認識錢。

⑦是那個社會制度造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金錢關係。

⑷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明確:小說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裏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係”的主題思想。

(說明:學生不必這樣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係”,就行了。)

3、歸納概括:

在上面討論的基礎上,請學生將4個討論分析的結果進行歸納,使之成爲一個完整的回答,用一段話表述清楚。

〔說明〕這個環節,是將前面分點、分角度的討論進行綜合整體。學生理解本篇課文,從聽讀開始,是整體感知;分成4個問題討論,是化整爲點,深入理解;現在綜合起4個答題內容,將對課文的理解又回到整體上去,形成較爲完整的認識。同時,又能起到訓練聽說能力的作用。可請班裏一兩位口頭表達能力較好的同學回答。

二、重點閱讀,瞭解小說刻畫人物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在前面基本上理解了小說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下面重點閱讀菲利普夫婦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節裏的片斷。

1、讀課文“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

提示學生聽讀時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語言和神態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聽讀時,注意這一點。

2、請幾個學生說一說各自找出的例子,說明人物的語言或神態表現了怎樣的心理活動。

(說明:可以結合課後練習四作點分析,使學生體會到人物語言在刻畫人物時的作用(也包括神態、動作描寫)。具體內容參見《教師指導用書》此略。)

三、佈置作業

在筆記本上完成練習六。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2、爲小說另擬一個結局,作口頭練習。

〖教學過程

一、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1、這篇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對於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終明確:小說題爲《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爲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遊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徵。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說明:小說中的“我”作爲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裏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託着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對小說主人公的研討,目的是進一步從全文出發深入理解內容,體會寫作特點。這個討論不必佔用過多時間,也不必一定統一答案,允許學生將於勒視爲主人公,因爲也有這樣的觀點。)

二、做想象性的口頭作文

1、由教師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學生口頭續寫。

遊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裏放着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麼那麼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於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2、假設破了產,又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

〔說明:這個練習益於培養學生創作性思維,也易激發其興趣,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訓練。爲了讓更多學生有練習的機會,可採用小組形式先說(四人左右一組),再推選說得好的三四位同學,在全班說。條件允許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說。)

以上兩個練習,酌情任選一個。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5位同學分別讀“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長、于勒。

要求讀出對人物的理解。

四、佈置作業

1、將口頭作文寫成書面作文。

2、用錄音機錄下朗讀全文的錄音,也可以幾個同學自願組成小組,將課文改成廣播劇,能配樂更好,錄製下來。全班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