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是初中語文九年級第十一課,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拮据、闊綽、煞白、詫異、與日俱增、十拿九穩”等詞語。

2、把握小說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瞭解莫泊桑及其小說創作。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細緻地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對人物作個性化描寫的方法。

2、把握小說的情節構思,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3、品評小說的語言,提高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提高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豐富內蘊。其中如何調動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經驗發揮想象對主題進行討論是難點。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篇。從語文教材應完成的教學目標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表達作者思想感情。莫泊桑的小說,特別是短篇小說,在藝術手法上造詣很深。他的作品題材豐富多彩,行文波瀾起伏,故事情節巧妙曲折,用洗練的筆墨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發表於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體現他藝術風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後變化,清晰生動地勾勒出一幅19世紀後半葉法國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無義寡情,是通過少年若瑟夫的視角來表現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對人生、社會的認識。本課的閱讀教學擬以從分析情節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豐富內蘊。力求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用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創新、多元評價作品的主題,領會其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在評價認識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學情分析:

學生對學習小說大都有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後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對於小說中的字、詞、句,大部分學生不會感覺有難度。這有利於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欣賞水平的提高。所以安排學生課前預習小說,由學習委員負責,排出劇情課上表演小說故事情節,更好地瞭解人物形象,體會課文所反映的主題。

教法、學法說明

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以讀後感悟、讀後理解、讀後體驗、讀後反思爲教學設計思路;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爲教學理念;分爲兩種課型組織學生學習:1、預習課;2、討論課(展示課);即採用感知討論、點撥討論、梳理啓迪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以對話教學的形式,努力使課堂開放、民主而有活力。

l、誦讀法。莫泊桑的小說語言簡潔明快,幽默機智。課文在技巧的運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寫、懸念的運用、情節的安排等方面。指導學生表情朗讀或分角色朗讀,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動和刻畫人物性格的。 課堂教學以朗讀揣摩爲主。

2、探究討論法。這篇小說的內蘊很豐富,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主動質疑問難,合作探究以釋疑,培養解讀小說的能力。如從情節分析人手探討作品主題。

3、續寫法。在把握原作主題,抓住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流暢自然的結局續寫,以深層揣摩課文立意和波瀾起伏的情節鋪敘。

學法指導:

1、感悟——理解——品味——反思

說明:學生學習本文,首先應該熟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逐步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課文,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的能力。在分析懸念鋪排時,要扣住一個“巧”字,以達到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最後感悟課文,欣賞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學藝術的美。

2、採用自主討論式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並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本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課文的情節結構,瞭解情節發展的因素。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對於金錢,名人這樣說:

羅蘭:凡事若在金錢利益上着眼,就難免在人情道義上有幾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係. 其他: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有錢能使鬼推磨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去體會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板書文題、作者)

二、預習檢測:【先讓學生展示課前預習成果】(設計思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信息的能力)

1、【說】學生以學習小組相互交流預習所得。

2、【寫】抽兩個小組的大組長分別介紹作者及相關寫作背景並簡要書寫在黑板上給同學們講解。【師根據學情加以補充】

3、【寫】多媒體出示生字詞,抽每小組組員上黑板注音、寫生字;其他學生練習本上書寫,老師巡迴瞭解學情,大組長負責批閱,師當堂評價。

二、設問導讀:

1、整體感知(設計思路:培養學生快速掌握課文大意和口語表達能力。)

1)、【讀】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小說內容,勾畫並疏解疑難字詞。

2)、【聽】學生聽讀全文,明確人物關係,嘗試複述故事情節,明知線索。

【小組合作交流,分工與各小組板書寫在黑板上】見下:

人物:

情節: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環境:

線索:明線——

暗線——

2、【讀】【說】學生精讀全文,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設計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巧妙,也引導學生由此入手逐層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1)、開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爲什麼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 菲利普一家爲什麼盼望于勒回來?

(2)、于勒是個怎樣的人?曾是災星的于勒,現在爲什麼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等。請嘗試從課文內容中歸攏于勒的“簡歷”。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爲什麼?

(4)、小說圍繞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變化,展開曲折的情節。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不同稱呼的詞語及其態度的變化。

【學生展示討論結果,體現學生讀後的感悟、讀後的理解】

教師及時給予評價、點撥:

(1)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裏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爲全家的“恐怖”。終於。他被送到美洲。後來,據說他在那裏做生意賺了錢,並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髮了財回法國同住。於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後,重又潦倒落魄,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成爲哥嫂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2)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拮据,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了以前被視爲“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做着一樁很大的買賣;而且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嫂一起快活地過日子,於是“大家都認爲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並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定了婚。

(3)學生可能會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於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爲人造成的。如果於勒是一個品行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③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於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婦的金錢利己意識造成的。⑦是社會文化造成的。

教師引導: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爲窮人。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于勒揮霍家產,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於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邏輯)

于勒發財,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解困。于勒成了窮光蛋,希望破滅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於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船上發現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情節發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歸來,爲什麼?于勒在海外發財了。不料于勒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失望怨恨而歸。(技巧)

三、【演】拓展延伸(設計目的: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以及表演的能力,以此達到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歸納。)

1、分角色朗讀。

2、角色表演過程(便於更好地瞭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說主題)

3、學生合作探究:

(1)這篇小說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象?你是如何理解課文主題的?

(2)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從行文看,對於勒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着墨,而對菲利普夫婦的刻畫卻用了很多篇幅。那麼,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學生研討、表達,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明確:

(1)閱讀這篇小說,使我們走進了19世紀的法國社會,去體驗當時法國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說描寫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動勾勒出了一幅19世紀後半葉法國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勢利、自私、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

有關作品的主題可以理解爲:①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人和人的關係。菲利普夫婦的無義寡情,于勒被棄的遭遇是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社會的概括。恰如馬克思、恩格斯說:“現代的資產階級家庭是建築在什麼基礎上的呢?是建築在資本上面,建築在私人發財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個既可鄙又可憐的形象。他們掙扎在社會的底層,也正因於勒的惡行,將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貧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艱辛,乃至女兒出嫁都成了問題。于勒發財的消息,成了擺脫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現實是他們遇見了無臉歸來的窮困潦倒的于勒。面對無奈的現實,他們的選擇無疑是艱難的。勢利,作爲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會衍生的生活現象,是超越時代、地域的。

(2)小說題爲《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爲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遊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徵。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寄予自己的情感評判的。因此,小說的主人公應是菲利普夫婦。“我”作爲敘事主體貫穿全篇。小說的主題是: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四、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據下列情境提示,續寫小說的結局:

假如破了產,又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的一種情景,請抓住人物性格特點,進行創造性描繪。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賞詞析句,引導學生揣摩小說語言。

2、把握小說人物形象,聯繫生活實際,體驗與反思。

教學步驟

一、【說】作業交流:

請學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創意性的結局續寫,並以小組爲單位推舉優秀習作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品】研讀品味,(設計思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欣賞能力)

1、【讀】請學生表情誦讀全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以小組品味欣賞,更好地瞭解人物形象。【學生談出自己的體會,自己的理解、感受】

【投影備選】: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獨到之處在於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

(1)請同學們品味下面的語句,揣摩母親在希望破滅時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爲什麼這樣胡說八道?”

②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

③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2)“我心裏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唸的三句話意思有什麼異同?爲什麼重複寫?這表現“我”的什麼心理?

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後發言,教師適當點撥:

2、合作探究,體會匠心構思。

(1)文章開頭在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後,不接着寫于勒,而是寫他們一家星期天到海邊棧橋散步的習慣,寫父親永不變更的話。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2)文中關於于勒去美洲前後的情況,是運用什麼方法交代的?這部分內容對情節發展起什麼作用?

(3)寫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決定舉行婚禮之後到哲爾賽島旅行,這與整個故事情節有什麼關係?

(4)安排兩位先生請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這樣一個細節,作用是什麼?

(5)“我”給於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一段描述,對錶現主題起什麼作用?

學生合作探討後回答,教師點撥:

(1)這樣敘述是設置懸念,使讀者急於知道于勒是誰,他在哪裏,爲什麼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來,從而使情節發展更有吸引力。

(2)插敘。介紹于勒的經歷,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爲情節發展作了鋪墊。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從而創造遇見於勒的機會,把故事引入對中心事件的敘述。

(4)這一細節牽動了菲利普的虛榮,使他也產生了請家人吃牡蠣的念頭。而由此才使菲利普與于勒進一步接近,並終於認出了于勒,使情節發展急轉而下,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

(5)這段描述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婦冷酷無情、惟利是圖的本質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寫】體驗反思

1、學生歸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精細、刻薄、潑辣。

●文中的“我”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

●于勒:

早:行爲不端、糟蹋錢。

中:正直、有良心。

後: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2、請同學們暢談學習課文後的感受和啓示。

學生探討交流,教師點評:

(1)不要把理想的實現寄託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奮鬥、去爭取。

(2)在金錢和親情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說】拓展延伸:(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表達,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1、人物命運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2、假如菲利普夫婦在遊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字來完成。

五、【寫】課堂檢測:填表完成【學後回味,達到課文與作文的統一,課文內容與思想教育的統一】

六、閱讀訓練(視情況完成)(分發講義資料)

(一)、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沒再來信。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後來我們終於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裏默唸道:“這就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

等我把兩法郎交給父親,母親詫異起來,就問:“吃了三個法郎?這是不可能的。”

我說:“我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

我母親嚇了一跳,直望着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十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她沒再往下說,因爲父親指着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後來大家都不再說話。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1、“我”的母親原先怎樣稱呼于勒,後來又是怎樣稱呼的?從稱呼的變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2、十年中,“我”的父親那“與日俱增”的“希望”是什麼?照你看,在對待于勒的基本態度上,父親與母親有無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發時是怎樣的心情?後來又是怎樣的心情?(用選文中的話作答)

4、選文中有兩段景物描寫,請分別說說這兩段景物描寫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個銅子的小費,就“趕緊”表示感謝,這個細節意在說明什麼?

6、對“我”心裏默唸的話,下面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時的複雜感情。

C.強調“父親的弟弟”,表明“我”對父母的困惑、不滿。

D.強調“我的親叔叔”,表明“我”對叔叔遭遇的同情。

五、【聽品】課堂小結

同學們,課文以于勒的遭遇爲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病態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係,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觀照生活,思索人生,我們找到了健全、美好心靈的答案。

六、佈置作業

1、寫一篇反映當今社會人際關係的小作文,文體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說,勢利是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衍生的生活現象,它是超越時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遠不會絕跡。你是否也這樣看呢?請以短文闡說。

  【教學總結】

在這次現代文閱讀研討的活動中,我選擇了一個小話題——探尋小說主題的多種視角,追索精神之光。小說教學,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潛蘊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新的課程,新的理念,促使我們小說教學必須以新的姿態、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挑戰。所以這節課我在備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消除小說教學的流弊,把老教材上出新意和巧思來,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解讀小說的能力,從而觸摸到文學創造的脈搏,所以這節課我在這些方面做了努力:

一、靈活設法,探尋小說主題的多種視角

歌德曾說過,優秀的文學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因爲文學作品是一個開放的結構,就像一個蘊藏豐富的礦藏,誰挖掘得深,誰得到的寶藏就越多。一部作品之不朽,並不是因爲它把一種意義強加給不同的人,而是因爲它向人暗示了不同的意義。主題是作品的意義核心,但人們對文學的理解和欣賞並不侷限於它的意義核心,而是力圖認識、理解、體驗、感受作品的多種具體的意蘊。所以我們有必要從這核心中走出,置身於對文學作品更廣泛,更豐富意蘊的認識之中。

《我的叔叔于勒》這部經典篇目,解讀它的路徑有很多,但人們普遍認爲萬變不離一點: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其實,如果我們站位稍高,從故事的人物羣中抽身出來再看,我們會發現,《我的叔叔于勒》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挖掘。講授這節課時我希望超越傳統的文本解讀,帶領學生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於勒和菲利普夫婦,讓學生通過這篇精彩的小說獲得對人生人情的更加深刻的體驗,而不是簡單地去評判任何一個人或者簡單地去批判任何一種人生。(正方:母親——節儉、有主見,父親——可憐、穩重; 反方:都是拜金主義者,典型的勢利小市民,見利忘義、虛僞冷酷、貪婪自私、愛慕虛榮,母親更精明潑辣刻薄。)最後,學生談出了這樣深刻的見解——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了于勒和菲利普夫婦,同時也獲得了對人生人情的更加深刻的體驗。

以傳統篇目《孔乙己》爲例,《孔乙己》是一部語言精練思想睿智的經典之作,是學生深層次理解學習的經典,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受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閱讀教學常常流於枯燥平庸死板的政治說教,這直接導致了中學生怕魯迅小說的心理,阻礙了學生對魯迅的親近。那麼怎樣才能引領學生深入文本之中,品味語言文字,分析人物形象,走進魯迅柔軟而堅硬的思想呢?特級教師龔如君富有新意,有趣且有益的教學設想一定會給我們啓迪——

“我發現 《孔乙己》已發表近百年,解讀文章不勝枚舉,但有一種‘解讀’很特別,即以畫釋文,給小說繪插圖。最有名的當屬上個世紀50年豐子愷創作的魯迅小說插圖畫,他用疏朗的筆調描摹小說情節用圖畫語言表現小說精神,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所以我在執教《孔乙己》時就用豐子愷創作的《孔乙己》小說七幅插圖指導學生圖文互讀,‘披畫入文’整體把握課文結構及內容,‘披文入情’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徵,進而深層次理解小說主題。”

讀過這段文字,即使我們沒有機會看到課上學生的表現,但我們也很容易想象到學生藉助七幅插圖饒有興趣梳理小說情節的快樂眼神,也很容易想象到學生藉助七幅插圖品味小說細微之處見精神的語言時的屏神思索的眼神,只有這樣活潑快樂的課堂,才能醞釀出靈動的氣息。

我們還可以領略全國優秀語文教師黃厚江老師大巧若拙的本色魅力課堂,他在上《孔乙己》這節課時,有一處很獨到的設計——“如果我們也對孔乙己進行一段手的描寫,大家看加在哪裏比較好?怎樣去寫呢?”(課堂反饋:學生受啓發,展示自己的創作,創作者談自己的寫作緣由,學生點評。老師認真傾聽,及時點撥評價。)我們試分析這處設計的妙處:在何處寫?選擇心儀的對象——最能打動讀者心靈的段落;怎樣寫?展示自己的輝煌——充公發揮想象;寫得怎樣?交給大衆認可的權利——同學評判質疑;爲什麼這樣寫?激發互動的心靈交流——陳述創作理由;怎樣寫得好?提醒關注課堂上生成資源——通過下水作文,促使課堂產生更爲精彩的智慧火花。新課程倡導在互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思想與教學文本不斷交匯碰撞,這樣創造的火花就會不斷迸發,也只有迸發着智慧火花的課堂教學纔是靈動的課堂,而這都要歸功於我們語文教師追求活而實的教學方法。一句話言之——語文課要因人因課設法,術多也。

二、 充分調動語文因素。

既然是文以載道,我們當然應當以文明道,那種貼標籤,或是不着邊際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所以 在教學過程中,我追求立足文本,通過鼓勵學生深情並茂地朗讀和紮紮實實地咬文嚼字走進文本深處。我不斷地把學生推到文字的“懸崖”面前,讓他們不斷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我嘗試着不斷設置兩難處境,讓閱讀介入學生的生活。我相信科爾伯格的話:讓他們產生兩難處境,讓他們的靈魂顫抖。每一個選擇都是掙扎,都是冒險,都是精神生命的參與。唯有這樣,師生生命才能產生共振,才能獲得高峯體驗。那是教育的極致,也是生命的大美。在這這樣的閱讀分析,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於一體,既使學生掌握了語言文字的表達作用,更使學生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

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本:

通讀文本,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纔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讀出感受的更少。上課伊始,學生還未開口讀書,學生未及進入作品之中體驗,教師就已經強加給了學生,表現出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體驗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自由讀書時間,並要求在讀完後能談自己對作品、人物的認識。事實證明,這個目標實現了。

四、爲學生創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本:

作爲世界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這篇小說怎樣教學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我設計了四個主問題和四個亮點探究活動:讀,解決主要人物和線索人物的問題,這是打開文本的鑰匙;理讀,解決作品的思路,這是學生最易獲得的感性認識,並通過理性探究體會構思精美;品讀,通過品讀細節認識人物形象,並進而學習人物塑造的方法,這是小說閱讀的中心任務;悟讀,表達自己對文章主題、美點、人物的認識和理解,這是閱讀的更高層次。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學生“唱戲”,老師搭臺。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老師、文本三者形成整體,讓三者交流、碰撞、溝通。學生可以挑戰文本權威,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