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1:

這段時間以來,繁雜的瑣事竟使我在教學上疏於反思,今天講了這節公開課之後,我靜下心來冷靜的思索我的教學。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

這節課本想借這次四川地震的災難向孩子們講講得到與失道,憂患與安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可是,講完之後才發現,自己失誤的地方其實很多。

首先,新課導學過程中的讀文和翻譯環節,給學生10分的時間讓他們完成這個任務,本以爲學生已經預習,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學生預習的並不是很好,因此在規定的時間內只有一半的組完成,其他組參與度不夠;同時,在處理過程中,太倉促也太粗糙,雖然找學生起來翻譯,但可能仍有同學不會翻譯。還有幾個重點詞語沒有做強調。

其次,在分析課文過程中,有點“一手包辦”的感覺,沒讓學生自己探討,只是結合學案上的幾個問題進行思索,顯得不夠深入。

第三,拓展部分,沒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致使拓展沒展開,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課下。其實這應該是學生思想感情昇華的一個契機,我有點浪費了。

另外,在教學理念方面仍然滯後,還是在“放手給學生”方面做得太保守,自己太想面面俱到了,也正是什麼也掌握不好的一個原因。長期下去,會使學生養成一種懶與思考的惰性。

理念在實踐中會不斷創新,也會在不斷的失敗中獲得前行的動力,我一定會在教學中積極改變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爲一個跟得上時代理念的老師。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2:

在這節課上我顯然不在狀態:課堂教學語言表達不順暢,課堂組織不力,引導不到位。總感覺到有些彆扭。班還是我經常上的班級,學生還是我熟悉的學生,況且又沒有其他教師聽課,這只是一節平常的課,我爲什麼就這樣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備課不但包括備教材、備學生,而且還應該包括備自己——以最好的狀態進入課堂。不管是穿着、心情還是精神氣質,都要使自己達到最理想的狀態。因爲課堂是神聖的,師者的形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竇桂梅老師說:“站在講臺上,我就是語文。”一個舉止從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師肯定會贏得學生敬佩和愛戴。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那麼,我爲什麼會在這節課上不在狀態呢?其實每一週的開始上課的狀態都不是太好。這可能與雙休日的休息有關。在家還沒有休息夠,又要進入緊張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願。我瞭解到有不少老師也有這種表現。其次課前的注意力沒有在備課上。以爲課已經準備好了,教案也寫成,課文以往教了好幾遍,也再熟悉不過了,認爲沒有必要準備了。於是就不再思考教學上的事情了。

還有,在課堂開始時導語沒有做好。開頭很重要,它甚至影響着一節課的質量。在上課時我說:“在戰國時代,戰爭頻繁,人民深受戰爭之苦。繼孔子之後,一位儒家大師出現了。大家說他是誰?”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麼政治主張呢?”我接着問。這下學生沒有回答上來。出乎了我的意料,因爲學生在七年級時學過中國古代史,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但是 70多個學生中就沒有一個能回答上來。這令我比較失望,影響了接下來的上課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師都善於調節自己。根據實際情況調節教學進度,調節教學策略,調節自己的情緒。這是教學機智,唯有在實踐中不斷地鍛鍊才能養成。我串講了課文以後,讓學生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

1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作者是怎樣一步步論證中心論點的?

3文中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

4孟子的政治主張對今天有什麼指導意義?

這幾個問題只要略動腦筋都能回答上來。因此,我沒有讓學生討論,而是引導大家把答案說出來。這也是課堂上做得不足之處。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3:

文言文教學怎樣預設纔會使課堂卓有成效?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從文言文的微言大義裏面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讓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於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走進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熱情。同時盡最大可能爲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與展示學習成效的平臺,讓學生習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設計與教學中有可取之處,也有遺憾。

反思一:多方蒐集資料,篩選信息,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只有善於爲學生搭建腳手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纔會相得益彰。預設的空間越廣闊,課堂生成就會越精彩。教師也就會做到遊刃有餘了。

反思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批註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 走向'我要學'。整節課以各種形式的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在閱讀中縱深拓展,注重了思維訓練。

反思三:《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分類積累文言語彙,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開拓閱讀視野,注重相關名句的積累。設計意圖爲培養文言語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只要堅持,這個目的會達到的。第二項的操作可以靈活處理。

反思四:要做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成效,合作學習有時間保證,師生交流有思維碰撞,學生的誦讀與積累達到預定目標,這兩節課的課堂容量還是大了些。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的緊迫,我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不夠流暢,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