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下冊第四單元語文檢測題(附參考答案)

高一下冊第四單元語文檢測題(附參考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一、(每小題3分,共39分)

高一下冊第四單元語文檢測題(附參考答案)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 )

A.繁蕪(wú) 詛(zǔ)咒 估量(liàng) 嫉(jí)恨

B.憔(jiāo)悴 枯萎(wěi) 巍(wēi)峨 氣餒(nǎi)

C.砥(dǐ)礪 端倪(ní) 堅韌(rèn) 絢(xuàn)麗

D.贖(shú)罪 深陷(xuàn) 毋(wǜ)庸 契(qiè)機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豁然開朗 安之若素 應運而生 卓有成效

B.民不聊生 種族岐視 兌現諾言 戍戌變法

C.義憤填贗 心急如焚 倍受壓榨 迥然不同

D.發憤圖強 祟山峻嶺 挺身而出 至理名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此時此刻,我 想起了50多年前在大學裏度過的歲月。 時候,中國正處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中國人民 進行抵抗外來侵略,推翻反動統治,爭取自身解放的鬥爭。 環境十分惡劣,條件十分艱苦,但廣大愛國進步的青年發憤學習,追求真理,積極投身人民革命運動的洪流。

A.不禁 那 還在 即使

B.不禁 這 正在 即使

C.不由 這 還在 雖然

D.不由 那 正在 雖然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句是( )

A.李慶出生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他經常自豪地說:“我與偉大的祖國同齡。”

B.近日下水的大型畫舫的外形與頤和園的石舫極爲酷似。

C.她的冤屈終於得到伸張,她所蒙受的恥辱終於得到洗刷。

D.電影《泰坦尼克號》曾一度風靡全球,使無數觀衆爲之傾倒。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那是一張兩人的合影,左邊是一位英俊的解放軍戰士,右邊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學子。

B.本來還不錯的一篇文章,讓你們這樣改來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C.據專家測算,在首都市內的空氣污染中,汽車尾氣的排放可算首當其衝,竟佔了污染總量的45%。

D.義門是陳村最古老的建築,與義門形影相弔的是它的左側立着的一株無枝無葉的老樹。

6.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在舊有的醫療體制下,經常一人享受公費醫療,全家免費看病吃藥的情況,這給國家不但造成極大的浪費,同時也給病人自己造成危害。

B.上海市公佈的《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新的突破,即着眼於“享有同等國民待遇”,鼓勵外商在滬投資高新技術產業。

C.在對WTO問題的關注上,過去主要集中在行業、企業等方面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上,多是從微觀層面考慮問題,而對於經濟體制等宏觀問題卻思考甚少。

D.有關專家指出,隨着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貿易效率顯得更加重要,企業的經營速度決定了企業在競爭中的成敗,而政府的行政速度則決定着企業的經營速度。

7.依次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原來這車站和鐵路線離山海關還有相當遠的一段距離。我從車窗裏探出頭去,向北張望,心想能遠遠地眺望一下也好。 和從四野裏升騰起來的炊煙暮靄融合在一起,像三春煙雨中的景色似的,迷離難辨。

①時已黃昏 ②竭力張望 ③任是瞪大了眼睛 ④蒼茫的暮色 ⑤只有隱隱約約的一抹如煙似霧的淡影 ⑥也望不見山海關 ⑦籠罩着大地

A.④③②⑥①⑦⑤ B.①④⑦③②⑥⑤

C.①③②④⑦⑥⑤ D.④⑦①⑤②③⑥

8.下列新聞報道中語意明確的一句是( )

A.據《人民日報》報道,目前我國居民百分之四十三的儲蓄用於子女的教育,這個比例已超過了用於養老或購房的儲蓄比例。

B.北京人喜歡吃大白菜,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的白塔那麼高。

C.爲了給村民們討一個說法,從前年冬天開始,年近花甲的老村長就帶着他和兩個弟弟踏上了這漫長而艱辛的告狀之路。

D.職業培訓中心舉辦的機電、縫紉、烹飪三個短訓班,開設了汽車與摩托車維修、服裝剪裁、中西式菜餚製作等課程,深受學員歡迎。

9.下列句子表述有誤的一句是( )

A.馬丁•路德•金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他是西方第一個以非暴力形式展開鬥爭的人,他也因此於196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B.二十世紀初,北京大學不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也是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的策源地,是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最初基地。

C.法國生物學家、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以自然選擇爲基礎的進化學說,徹底否定了上帝創世說,推翻了物種不變的神話。

D.阿爾貝特•史懷哲創立並身體力行的“敬畏生命倫理學”,其主要內容是平等地看待一切生命體,愛護並促進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不要傷害和破壞生命,不要阻止生命的發展。這種倫理學後來被譽爲“標誌着西方道德進步的一個里程碑”。

閱讀下面一句話,完成10——13題

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着了——但已經永遠地睡着了。

10.作者強調馬克思逝世在“安樂椅上”,其目的是( )

A.說明馬克思逝世太突然,竟沒來得及離開辦公桌。

B.說明馬克思逝世時,沒有任何痛苦,作者感到安慰。

C.說明馬克思在逝世前幾分鐘仍在堅持工作。

D.說明馬克思逝世時的神態很安詳。

11、作者強調“兩分鐘”,其原因是( )

A.說明馬克思逝世前的時間非常短暫。

B.作者感到太突然,沒有思想準備。

C.對馬克思這樣快的離開人世,作者感到十分悲痛。

D.表現作者深感遺憾的惋惜心情。

12.句中破折號的作用是( )

A.起補充、解釋、說明的作用。

B.起總結上文的作用。

C.起轉折的作用。

D.起遞進的作用。

13.這句話所使用的修辭方法是( )

A.擬人 B.借代 C.諱飾 D.比喻

  二、(每小題3分,共18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19題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爲繁蕪從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着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 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他作爲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例如,他曾密切地注視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進展情況,不久以前,他還密切注視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

14.第一段中先提“歐美戰鬥着的無產階級”,後提“對於歷史科學”的原因是( )

A.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B.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C.歐洲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源地。

D.從人們熟知的方面寫起。

15.從後文的論證來看,文章卻先寫馬克思在歷史科學方面的發現,後寫他對革命實踐的貢獻,原因是( )

A.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B.先提馬克思貢獻最大的方面。

C.這樣寫可以使文章內容層層深入。

D.這樣寫可以充分表現作者對馬克思的崇敬之情。

16.對第二段分析理解不正確的是( )

A.冒號以後的話,是一個因果關係的複句,由兩個複句組成的分句構成,是對“簡單事實”也就是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的具體內容所作的解釋。

B.分句“人們首先必須吃、穿、住、行,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是個條件複句,這一分句通俗而又準確地說明了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精神。

C.分句“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是一因果複句,它以“從而”做連接詞,說明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D.從前後兩個分句的關係來看,條件複句是用因果複句所闡明的道理做“因”而得出的`判斷。

17.依次填入下列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A.也許 畢竟 甚至 然而

B.即使 畢竟 還有 然而

C.也許 但是 還有 而且

D.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18.對第五段中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樣”和“這”指代的是同一內容。

B.“這樣”指代他的兩個發現以及在許多領域的深刻研究。“這”指代“他作爲科學家就是這樣”。

C.“這樣”指上段中“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一句,“這”指代“作爲科學家”。

D.“這樣”所指的是上一段所表述的內容,“這”指代的是馬克思在“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19.文中畫線句子作爲例證,要證明的一項是( )

A.他作爲科學家,“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B.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C.馬克思重視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發現。

D.馬克思非常重視應用於實踐的科學發現。

 三、(共18分)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20——23題。

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瞭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們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會。這一莊嚴宣言猶如燈塔的光芒,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它之到來猶如歡樂的黎明,結束了束縛黑人的漫漫長夜。

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更受壓榨。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裏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衆。

就某種意義而言,今天我們是爲了要求兌現諾言而彙集到我們國家的首都來的。我們共和國的締造者草擬憲法和獨立宣言的氣壯山河的詞句時,曾向每一個美國人許下了諾言,他們承諾給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剝奪的權利。

就有色公民而論,美國顯然沒有實踐她的諾言。美國沒有履行這項神聖的義務,只是給黑人開了一張空鬥支票,支票上蓋着“資金不足”的戳子後便退了回來。但是我們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破產,我們不相信,在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之庫裏已沒有足夠的儲備。因此今天我們要求將支票兌現————這張支票將給予我們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

我們來到這個聖地也是爲了提醒美國,現在是非常急迫的時刻。現在決非侈談冷靜下來或服用漸進主義的鎮靜劑的時候。現在是實現民主的諾言的時候。現在是從種族隔離的荒涼陰暗的深谷攀登種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時候,現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兒女開放機會之門的時候,現在是把我們的國家從種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來,置於兄弟情誼的磐石上的時候。

如果美國忽視時間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決心,那麼,這對美國來說,將是致命傷。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來,黑人義憤的酷暑就不會過去。1963年並不意味着鬥爭的結束,而是開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氣就會滿足。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權利,美國就不可能有安寧或平靜,正義的光明的一天不到來,叛亂的旋風就將繼續動搖這個國家的基礎。

但是對於等候在正義之宮門口的心急如焚的人們,有些話我是必須說的。在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中,我們不要採取錯誤的做法。我們不要爲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敵對和仇恨之杯通飲。我們鬥爭時必須永遠舉止得體,紀律嚴明。我們不能容許我們的具有嶄新內容的抗議蛻變爲暴力行動。我們要不斷地昇華到以精神力量對付物質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20.文中“支票”一詞指的是(3分)

“資金不足”的意思是(3分)

21.將“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權利,美國就不可能有安寧或平靜”一句改爲肯定句(3分)

22.“1963年並不意味着鬥爭的結束,而是開始”一句意味着(3分)

23、對文段理解分析有誤的兩項是(6分)( )

A.文中首段點明瞭集會的性質,後文對100年前頒佈的《解放法令》的回顧和兌現支票的說法,更表明了黑人是爲自己的權利而鬥爭,是正義的。

B.“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句,意爲黑人的經濟生活狀況是悲慘的,“仍”更點出了這種狀況由來已久,但一直未得到改觀。

C.第2段中“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一語,反映了黑人在社會中的孤立無援,“駭人聽聞”則表明先前一般民衆對黑人狀況一無所知。

D.爲了闡述自己的主張,作者在文中使用了比喻、排比、誇張、對偶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E.這篇著名演講的語言風格熱烈、激昂而又不失理性,充分反映了作者爭取實現社會正義的堅定決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四、(2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題。

在羅丹藝術博物館裏

羅丹先生並沒有藝術家們常有的羅曼蒂克派頭,倒象是一位拘謹的紳士,嚴謹的學者。他頭戴老式的禮帽,身穿黑色的服裝,鬚髮皆白。飄拂在胸前的稀疏的銀絲,看上去像閃閃發亮的輕霧。他沒有瞧我,側着頭,眼光仰視着上前方,似乎在追蹤一個遙遠的目標。……

在看這些雕像的時候,我強烈地感到羅丹所塑的人物像,都遠遠不及希臘雕塑那麼完美、完整和典雅。他們顯然不是以形體美取勝,而往往帶有這種不足或那種缺陷,達魯的胸像,肋骨畢露;羅朗的頭像,眼眶相當難看,似乎有眼病……以至我完全可以說,表現畸形與醜陋,是羅丹雕塑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傾向。

“平常人總以爲凡是在現實中被認爲是醜的,就不是藝術的材料,這是他們的大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謂‘醜’,在藝術中能變成非常的‘美’。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攫取了這個‘醜’或那個‘醜’,只要用魔杖觸一下,‘醜’化成‘美’了。這是點金術,這是仙法!”羅丹如是說,他的眼睛仍然仰視着上前方。

藝術中的美醜,當然與生活中美醜不同,生活中的“醜”可以成爲藝術中的“美”,但只有當這“醜”被藝術家表現得有內心世界、有心理深度的時候。羅丹先生只是爲了給人一種刺激,使人感到觸目驚心才刻意追求形體上的缺陷與醜陋嗎?

“不,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纔是美的。所謂性格,就是外部真實所表現的內在的真實,就是人的面目、姿勢和動作所表現的靈魂、感情和思想。自然中被認爲醜的,往往要比那被認爲是美的更顯露它的‘性格’,因爲內在的真實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皺蹙穢惡的瘦臉上,在各種畸形與缺殘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顯地呈露出來。在藝術中,只有那些沒有性格,就是說不顯示外部與內在真實的作品纔是醜的。”羅丹如是說,他的眼睛仍然仰視着上前方。

是的,羅丹所追求的並不是形體上的醜陋,而是內心的深度,是內心世界的某種狀態在形體上的一種如此強烈以至使形體變形的反映。這個曾經美豔一時的《老婦人》,他低頭看着自己丑陋的形體,面部充滿那麼深的悲哀、羞慚和絕望!《施洗者約翰》那略呈內八字的兩腿,使他瘦弱的身軀更顯得僵硬難看,然而卻表現出了他機械的一步一頓的步伐之沉重與莊嚴,使人感受到這位傳道者那種完成神聖使命的精神。《青銅時代》那個從沉睡中剛醒過來的青年男子不美的形體與不平衡的身姿,正是爲了表現人類從矇昧狀態中解脫出來逐漸具有清醒意識的偉大過程…………

【注】羅丹(1840—1917),法國雕塑家。

24.第三自然段中的“用魔杖觸一下”“這是點金術,這是仙法!”用的是比喻手法,其實際意義 (不超過10個字)(3分)

25.第二自然段末尾說:“表現畸形與醜陋,是羅丹雕塑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傾向”,通觀全文,從羅丹的藝術實踐和藝術觀兩方面來闡述這一“重要的傾向”的具體內容。(6分)

(1)在藝術實踐中,羅丹的雕塑: (10個字以內)

(2)在藝術觀上,羅丹認爲: (15個字以內)

26.文章在引用羅丹的一段話之後,就重複使用“他的眼睛仍然仰視上前方”這句話,這樣寫有什麼作用?(6分)

(1) (不超過10個字)

(2) (不超過10個字)

2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項是(6分)( )

A.作者在羅丹的親自陪同下參觀,因而能更深刻理解羅丹的藝術觀。

B.羅丹的雕塑往往帶有某種不足或缺陷。

C.羅丹的雕塑所追求的是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形體上的強烈反映。

D.作者在介紹羅丹作品的同時,也注重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E.作者較詳細地介紹《青銅時代》等三件作品,意在說明羅丹的藝術追求。

  五、(4分)

28.按照下面畫線的句子再仿寫兩句,使之與前後文字組成一段完整的話。

希望大海風平浪靜,卻常常有狂風和惡浪; ;

。事物總是由對立的兩方面組成,希望萬事如意是不現實的。

 參考答案

1.C (áng B. qiáo něi D. xiàn wǘ qì )

2.A (B.岐——歧 戍——戊 C. 贗——膺 倍——備 D.祟——崇 )

3.D

4.D

5.B “不三不四”今多指人的行爲不端、不正派。但有時可指文章不倫不類,不像樣子。(A.“莘莘”爲“衆多”意,與“一位”矛盾,不合邏輯。 C.“首當其衝”意爲首先遭到攻擊或遭遇災難,但常被誤作“首要”解。D. “形影相弔”意爲只剩下自己的身體和影子在相互慰問,形容孤單,既無同伴,也無同情者。用在這裏前後矛盾,不合事理。)

6.D ( A.成分殘缺 ,“經常”後加“出現”。語序不當,“不但”提到“這”之後。B.成分多餘,去掉“明確規定”。C.介詞結構誤用,去掉“在……上”。)

7.B

8.A ( B.是北京全部人,還是北京一個人。 C.“兩個弟弟”是誰的弟弟。 D.刪去“的”字,否則有歧義。)

9.C 法國——英國。

10.B 11.D 12.A 13.C 14.A

15.C 16.D 17.D 18.C 19.B

20.國家向所有人承諾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

條件不成熟。

21.黑人得到公民權,美國纔會安寧平靜。

22.黑人將爲爭取自己的權利而不屈不撓地鬥爭。

23.C(“一無所知”不準確)、D(“誇張、對偶”不準確)

24.化醜爲美的藝術創作(或:把“醜”表現得有“性格”/把“醜”表現得有心理深度)

25.(1)常取材於畸形與醜陋(或:以畸形與醜陋爲素材)

(2)“醜”的更能顯露出“性格”(或:內在的真實更顯露在畸形與殘缺上。只答“有性格的作品纔是美的”不給分)

26.(1)強化作者的崇敬之情(大意) (2)突出羅丹的藝術追求(大意)

28.

參考答案:希望生活美滿,卻常常有悲傷和憂鬱。

希望事業一帆風順,卻常常有挫折和失敗。

希望江河一瀉千里,卻常常有旋渦和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