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優質課教案

高二語文優質課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教案是教師爲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以下是“高二語文優質課教案”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高二語文優質課教案

高二語文優質課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繼續積累文言常用詞,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2、領會作品在選材、佈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爲重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學生嚴於律己,有錯就改的品格

【教學重點】

1、歸納文中重點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學習辨析詞義,判斷文言特殊語法現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賞文中個性化的對話描寫

【教學難點】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豐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學生對人物描寫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對比閱讀法、“引導—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本文故事性很強,可以先佈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對照理解和使用工具書,初步瞭解課文中三個故事的大意

一、導入新課(課件展示時代背景,分析戰國形勢圖)

戰國時期,有戰國七雄,他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國實力最強大,他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企圖各個擊破,力圖吞併六國趙國是當時還有點實力的國家,秦國一時很難吞併,便採用了各個擊破的戰略,對外抗張本文就着重記敘了廉頗和藺相如二人合作,與強大的秦國抗爭的故事

二、司馬遷和《史記》簡介(課件展示作者、作品)

1、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

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任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的官職),司馬遷少年時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歲以後,司馬遷遍遊祖國南北,考察風土人情、文物古蹟、蒐集史料、研究社會,爲他以後創作史記準備的豐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爲《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了匈奴,他因爲替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被迫入獄,受到了宮刑他在獄中完成了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

2、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歷史文學鉅著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分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2篇)、書(18篇)、表(8篇)等五種體裁,共130篇,作爲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記是其中的第一部魯迅讚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所以說它既是史學鉅著,又是文學鉅著

三、課文說明

《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史記》中的一篇重要的合傳《史記》中的合傳有兩類:一類是將同類型人物合,一類是將處於同時期並在事件上密切的人物合《廉頗藺相如列傳》屬後者

戰國時期(前403~前221)是一個兼併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佔領了巴蜀,並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儘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爲趙國安危之所繫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趙國大事紀年表:(小黑板展示)

趙惠文王年序

大事

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晉

趙惠文王十七年(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趙惠文王十九年(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

澠池之會

四、整體感知課文

1、本文寫了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以藺相如爲主,以廉頗爲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2、請學生複述故事情節,討論人物思想性格(課件展示相關圖片)

藺相如:趙國宦官首領繆賢門下的食客,地位卑微

廉頗:趙國良將,屢立戰功,位居上卿,以勇聞名

完璧歸趙

背景

①秦要求:以十五城換璧

②趙猶豫不決,進退兩難:a)送璧入秦可能被騙,得不到城池

b)若不送璧,可能會使秦王生氣,進攻趙國

③繆賢推薦相如出使

④相如主張送璧入秦:a)秦強趙弱,不得不答允秦國

b)寧可讓秦承擔理虧之過,亦不可被秦國找到進攻的藉口

⑤相如自薦出使,並言若不得城,必完璧歸趙

⑥趙王派相如出使

經過

秦王無意賞城

無禮:只在章臺接見相如,禮節傲慢

失信:秦王把璧傳給美人和侍從觀賞,沒有提賞城之事

相如妙計取壁

假稱璧有瑕,把璧騙回

怒斥秦王無禮,持璧倚柱而立,以同歸於盡作要脅,令秦王不敢強奪

勇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拖延時間

派隨從換上平民服裝,由小路把璧帶回秦國

相如陳詞

指斥秦歷代君主皆不守信約,故已把璧運回趙國

要求秦國先割城,趙國才交出璧

願以死謝罪

結果

①秦王明白即使殺相如,亦不能得到璧,反而斷絕秦趙的友好關係,所以厚待相如,放他回國

②相如被封爲大夫③秦不予趙城,趙不予秦璧

澠池之會

背景

①秦王約趙王於澠池相會(秦王對完璧歸趙一事仍懷恨在心,要悔辱趙王)

②趙王害怕強秦,不願前去

③廉頗和相如皆主張趙王應約,否則會表示趙王軟弱膽怯

④廉頗部署:a)趙王三十日內未返國,立太子爲王,打消秦王要脅趙國的念頭

b)在邊境集結大量軍隊,防秦進攻

經過

①秦王請趙王奏瑟,令御史記下此事,相如以性命脅迫秦王擊,令御史記下

②秦臣請趙王以十五城給秦王祝壽,相如請秦王以咸陽城給趙王祝壽

結果

①秦未能在外交上佔上風,讓他們離開②相如功勞最大,被封爲上卿

負荊請罪

背景

廉頗爲國立下汗馬功勞,但相如出身卑賤,只因口舌之能,卻被拜爲上卿,故對相如有所不滿,更揚言要辱相如

經過

①相如於朝會時常詐病,不願與廉頗排座次

②遠遠看見廉頗,便令車繞路離去(因爲相如把國家大事放在私人恩怨之前,他明白將相不和,趙國必亡的道理)

③廉頗知道相如苦心,自覺慚愧,負荊請罪認錯

結果

兩人和好,成爲刎頸之交

主旨:讚揚藺相如機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闊大、顧全大局的品德,以及廉頗忠心報國、勇於改過的崇高品格(板書)

五、佈置作業

1、找出文中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以及章節,精心研讀課文

2、用500字左右描繪本文的故事情節,文體不限

第二課時

一、研析課文,邊歸納邊講解重點詞句

1、完璧歸趙: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問題]:

①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

②藺相如出使秦國後,與秦國圍繞着和氏璧展開了一場怎樣的鬥智鬥勇的外交較量?由此可見藺相如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

①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爲難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貪婪霸道,一難趙王面對秦王的易城求璧,趙國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之兩難,纔有“求人”報秦之議,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誠意少而詐騙多,趙王爲難,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銳,愈能顯示相如化“兩難”爲“兩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鬥秦王集中顯示了他胸有成竹,從容應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了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後,相如敏銳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章臺接見,美人相伴,狂呼萬歲,君臣上下,沒有一點迎見外臣的禮貌和誠意,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玉然後,對比趙王的“脩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責秦王無理,最後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辭謝”割城第二個回合,歸璧於趙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斷然採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衆之下,援引歷史,揭露秦國曆朝歷代背信棄義的慣用伎倆,並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趙國,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徹底勝利,化解了趙王的困窘,打擊了秦國的威風,捍衛了趙國的尊嚴

2、澠池之會:品味語言,把握人物

[問題]:

①“澠池之會”在記載會見時,分別怎樣描寫秦趙御史的?表現了雙方怎樣的心態智謀?

②“澠池之會”在記載秦趙君王會見,以樂助興的內容上各用了什麼字?有怎樣的不同?

③藺相如的“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有什麼含義?

[明確]:

①記載會見情況時,秦御史“前書曰”,而趙御史卻是藺相如“顧召”而書的,只待趙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筆一揮,藉以羞辱趙國;而當藺相如反擊成功,需要記載時,卻要“顧召”趙御史“顧召”即回頭招呼可見,趙國君臣在秦國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該記載時,趙御史尚須相如回頭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顧召”也同“前書”構成了三層對比:一是秦趙雙方對比,秦蓄謀已久,奸詐陰險,趙呆若木雞,不知所措;二是藺相如與趙王君臣對比,趙國君臣手足無措,怯懦無能,藺相如有膽有識,智勇拔俗;三是藺相如與秦國君臣對比,秦國君臣傲慢霸道,藺相如有理有節,士可殺不可辱

②在記載內容上,秦御史用一“令”字,藺相如則用一“爲(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爲;秦國君臣依靠其強力威壓,逼迫趙王就範“爲”者,替也,給也,非爲威逼,主動請擊也,非爲人請,自願爲之也藺相如挽狂瀾於,反令秦王擊缶缶乃市井盛酒漿之容器,其爲樂器則爲劣等,秦王無奈,擊缶助興,無地自容!兩個動詞,意蘊豐富,一個是鼓瑟,一個是擊缶;一個是被逼無奈,一個是死皮賴臉要獻醜,秦國君臣滿盤皆輸!

③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念頭,“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無須高聲,藺相如交代了“兩個事實”,作了“一個暗示”兩個事實是:一是兩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藺相如的人質;二是在秦王面前是一個敢“以頸血濺大王”的人,是一個敢說敢爲的人,是一個不顧生死的人一個暗示是:我要與你同歸於盡!無庸置辯的事實,凌厲明確的暗示,秦王除了服從,別無選擇

3、“負荊請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問題]:“負荊請罪”這故事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來刻繪人物形象?

[明確]對比反襯手法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反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爲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這時,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鬥爭,輕視外交,反襯藺相如的見識超人一等

二、分析文章選材特點(課件展示文章結構)

1、文章寫的是合傳兩個人物一生事蹟很多,在紛繁龐雜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的?

明確:作者緊緊圍繞主旨,從廉藺二人一生紛繁的材料中,從不同的側面選取了既分別突出兩人功績又與兩人相互關聯的三件事這三件事既有獨立性,又有連貫性,情節相當完整,最能表現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兩件反映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後一件反映國內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發展中得以體現選材是相當典型的

第一部分(1、2段)介紹廉頗、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這是對兩個人物出身情況作必要交待這是史傳文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對後文作了鋪墊,一個是戰功赫赫、地位顯貴、天下聞名的良將,一個是地位卑微、不爲人知的小小食客對比鮮明,爲下文兩人矛盾的產生埋下伏筆秦求趙璧,秦趙澠池之會,秦國雖無禮,終不敢對趙用強,其原因之一是忌憚廉頗之勇,介紹廉頗,既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氣聞於諸侯”,同時又爲廉頗居功自傲作了鋪墊介紹藺相如,則顯出他出身低賤,爲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愛國的品質作了反襯:出身低賤,但品格崇高,才能出衆)

第二部分(313段)完璧歸趙

(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愛國精神,能言善辯、善於把握時機,同時也暗寫廉頗的軍事才能和勇氣虛實明暗相映襯,情節上環環緊扣)

第三部分(1416段)澠池之會

第四部分(1721段)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2、作者對於已選材料又是怎樣精當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

明確:作者根據主旨的需要,對於已選材料,分別採取了明寫、暗寫、詳寫、略寫的方法明寫者詳,暗寫者略

表現在人物描寫上,作者以藺相如爲主,詳寫、明寫;以廉頗爲輔,略寫、暗寫但文中都能做到各盡其妙,使廉、藺二人的性格同樣鮮明、突出“完璧歸趙”完全寫藺相如,主要表現他“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胸懷和智勇雙全的品質“澠池之會”詳寫藺相如,主要表現他的機智果敢;略寫廉頗,表現他參與決策,勇而有謀,以軍事力量支持藺相如外交鬥爭的愛國行動“將相和好”合寫兩人,還是以藺相如爲主,通過藺相如的先國後私,廉頗的勇於改過,把兩人的思想統一到愛國這一基本點和共同點上(板書)

在事件經過的敘述上也有詳略之分,如“完璧歸趙”部分,對秦決策寫得詳,入秦經過寫得略;對秦鬥爭寫得詳,鬥爭結果寫得略

第三課時

一、圍繞課文開展語文活動,加深對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豐富性的理解,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

1、將學生分爲三個小組

2、各組依次表演“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儘可能全組參與,注意人物語言的運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師生評議各組表演

4、總結:思考藺相如、廉頗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板書)

藺相如:機智勇敢、忠心報國、胸襟闊大、顧全大局、

廉頗:忠誠獻策、勇武有功、忠心報國、勇於改過

5、各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爲例,說說課文在運用語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組分別討論,將討論結果彙總

7、各組請一位代表交流本組討論結果

二、教師總結,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明確:以藺相如爲例,作者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段刻畫人物形象

①側面描寫如繆賢推薦藺相如,從他的推薦中,可見藺相如的膽識與智謀

②正面描寫如直接描寫藺相如的語言、行動、表情和神態在正面描寫時,有時集中筆力寫一個人;有時同時寫兩個人,通過對照,表現藺相如;有時用環境氣氛烘托,如藺相如獻璧時,秦王“傳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顯示了秦廷的威嚴氣氛,烘托出藺相如不爲威勢所懾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以“完璧歸趙”爲例,出使秦國之前,擺在趙國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趙國君臣一籌莫展、久計不決的情況下,藺相如一番誠懇有禮的分析點醒了趙王,表現了藺相如處事果斷機智的性格特徵出使秦國後,強秦和弱趙之間“奪璧”和“保璧”,“殺藺”和“保藺”的矛盾更加尖銳突出在秦廷之上,藺相如審時度勢,巧設妙計保住和氏璧,並能慷慨陳詞,怒斥秦國君臣不守信用在這場鬥智鬥勇的較量中,藺相如最終以他有禮有節,機智勇敢的個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這一個又一個以弱對強、困難重重、險象環生的矛盾衝突中,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個性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2、個性化的對話描寫

在三個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對話佔了很大篇幅,有的情節乾脆由對話來表達,許多對話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先說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陳詞,有時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鬆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雄辯折人;有時堅決表態,分析利害,暗示對方;有時怒不可遏,咄咄逼人總之,詞鋒犀利,剛柔兼施,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了他是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有智有勇,長於辭令的外交家再說廉頗,在將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說的這一番話,表現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狹窄,非常符合武將廉頗的性格特點,後來寫他知過改過,負荊請罪時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語言不多,坦誠直率,可敬可愛

3、選取典型事件(前面已總結)

第四課時

一、查閱討論,歸納重點

1、學生自己動手查閱工具書,並互相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2、先由學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詞句,並由學生先解答,最後教師更正

3、教師出示投影,歸納重難點(課件展示)

A.通假字

①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②臣願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託

③拜送書於庭“庭”通“廷”,朝廷

④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⑤設九賓禮於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

⑥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⑦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B.一詞多義

負: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藉)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揹着)

使: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至趙(使臣)

引: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這裏引申爲調轉)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使以口舌爲勞(只,只不過)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僥倖)

②而君幸於趙王(寵幸)

以: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爲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因爲)

C.古今異義(在此只列出古義)

①拜爲上卿(授予官職)

②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憂慮,擔心)

③請以咸陽爲趙王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④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離開)(近親及姻親)

⑤請指示王(指給……看)

⑥於是相如前進缶(上前進獻)

⑦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揚言,到處說)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穿)

b.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從小路)

c.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使……回去)

d.意動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爲羞恥)

②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以……爲先;以……爲後)

e.形容詞作動詞:

①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尊重)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待)

E.特殊句式

a.判斷句: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③我爲趙將

b.被動句:①而君幸於趙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語後置: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介賓短語後置:拜送書於廷

(解說: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教師糾正錯誤,強調重點,幫助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

二、對比閱讀

1.發放《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刺秦王》資料選段,學生自行閱讀

2.分析:藺相如和荊軻同是門客,同是面對暴虐的秦王,同是處理非常事件,爲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呢?你從中能得到哪些啓示?請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說:對比閱讀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閱讀方法,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激發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閱讀消化可在課上完成,分析寫文章可放在課下完成)

高二語文優質課教案二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爲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進入高中的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特別是實詞和虛詞的積累,這個階段,主要應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學會學習。

二、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領會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②瞭解廉頗和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愛國情操。

2.過程與方法

①從把握故事情節入手,初步感知文意;

②通過梳理矛盾衝突,品味人物語言和對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③初步瞭解《史記》描寫人物形象的方法;

3.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和虛詞;

②抓關鍵詞句,掌握藺相如、廉頗的性格特徵。

三、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準確概括人物性格特點,積累培養語感;

2.學會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四、教學難點

1.把握幾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2.體會“智”“勇”的更高層次的表現: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五、教學策略

①以讀代講,採用讀、議、辯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課文。

②設問啓發學生梳理故事“完璧歸趙”的矛盾衝突的發展過程;品讀體會故事“澠池之會”的語言藝術;琢磨感悟“廉藺交歡”的對比深度。

③立足語言文字本身,引導學生品味《史記》的文學魅力,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④選擇要點,確定三個故事中的各自重點;連點成線,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豐富性;定點發散,深化學生對人物描寫藝術手法的理解。

六、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發學習情趣,導入新課。

1.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雅,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無獨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也說過:“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這些話,都說明了“歷史”對後世的厚重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部重要史書著作中的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

2.多媒體顯示以下關於《史記》的知識:

《史記》誕生於中國空前強盛的西漢王朝,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體例嚴謹,脈絡分明,全書五十二萬六千多字,分爲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個部分,成爲後世歷朝修史的範本,史學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

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傑出的文學鉅著,它開創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傳統。它記錄歷史事件完整準確,語言運用平易簡潔,描繪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注重在緊張激烈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對比反襯中塑造人物。魯迅先生讚譽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梳理故事情節,整體把握課文。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找出這篇課文的生字新詞、通假字、活用詞類、特殊句式。

2.梳理課文情節,說說作者講了哪幾個故事,體現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

教師明確:這篇課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傳全文,記敘了戰國時代趙國的四個重要人物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的事蹟)。

教材節選的是第一部分,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廉藺交歡”三個故事,描繪了藺相如智勇雙全、能言善辯、顧全大局、維護團結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頗粗獷坦蕩、知錯必改的可貴品質,歌頌了文臣武將竭盡忠智、以國家之急爲先的愛國精神。

第二課時

(三)梳理人物事蹟,把握性格特點。

1.學習“完璧歸趙”部分:從矛盾衝突中,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問題(1):課文中,藺相如是怎樣出場的?

教師明確:藺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左右爲難、束手無策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趙國君臣“予”則深恐上當,“勿予”則更恐秦國發難,這是兩難;“求人”不得,這是第三難。正是這樣層層鋪墊,再通過繆賢薦才之舉,方使藺相如露面。露面也僅僅是側面描寫。

而對藺相如的正面出場的描寫中,他的一番分析,有條有理,有根有據,更爲人信服。

問題(2):藺相如出使秦國之後,圍繞着和氏璧,與秦王展開了一場怎樣鬥智鬥勇的外交較量?由此可見藺相如怎樣的思想性格?

教師明確:藺相如使秦,智鬥秦王集中顯示了他成竹在胸,從容應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了三個回合的較量:

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後,藺相如敏銳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章臺接見,美人相伴,狂呼萬歲,君臣上下,沒有一點迎見外臣的禮貌和誠意。藺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玉,然後,對比趙王“脩敬”和“秦王”倨傲,面責秦王無意償城,最後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辭謝”。

第二個回合:歸璧於趙。藺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考慮到秦王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於是採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衆之下,援引歷史,揭露秦國曆朝歷代背信棄義的慣用伎倆,並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趙國,還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徹底勝利,化解了趙王的困窘,打擊了秦國的威風,捍衛了趙國的尊嚴。

◇主問題:請從本節課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藺相如性格的一句話,並說一說,作者是如何讓這句話提綱挈領的。

教師小結:應該是“臣竊以爲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2.學習“澠池之會”部分:從語言描寫中,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主問題:這一節,課文是如何體現藺相如的“智”、“勇”的?

問題(3):“澠池之會”在記載會場情況時,是怎樣分別描寫秦、趙兩國御史表現的?這些語句,分別表現了雙方怎樣的心態、謀略?

教師明確:史官記載澠池之會的情況時,秦御史“前書曰”,而趙御史卻是藺相如“顧召”而書的。只待趙王一鼓瑟,蓄謀已久的秦御史立即上前大書一筆,藉以羞辱趙國;而當藺相如反擊成功,需要記載時,卻是“顧召”趙御史。“顧召”即回頭招呼,可見,趙王君臣在秦國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一籌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該記載時,趙御史尚在雲裏霧中,須待相如回頭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顧召”也同“前書”構成了三層對比:一是秦趙雙方實力和智謀的對此。秦蓄謀已久,奸詐陰險;趙呆若木雞,不知所措。二是藺相如與趙君臣應變能力的對比。趙君臣手足無措,怯懦無能;藺相如有膽有識,智勇不凡。三是藺相如與秦君臣智謀勇氣的對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藺相如隨機應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問題(4):“澠池之會”在記載秦趙君王會見,以樂助興的內容上,各用了什麼詞語?有怎樣的不同?

教師明確:在記載內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藺相如則用一“爲(wèi)”字,體現了不同的含義。“令”者,威逼也,不得不爲;秦國君臣依靠其強力威壓,置趙王於優伶之地,逼迫趙王就範。趙王幾近優伶,顏面丟盡!“爲”者,替也,給也。非爲威逼,主動請擊也;非爲人請,自願爲之也。藺相如挽狂瀾於既倒,反令秦王擊缶,缶乃市井盛酒漿之瓦制容器,其爲樂器,則質量劣、品位低。秦王無奈,擊缶助興,兩個動詞,也意蘊豐富。一個是“鼓”瑟,一個是“擊”缶;一個是被逼無奈,一個是死皮賴臉獻醜。可以說,秦國君臣滿盤皆輸!

問題(5):藺相如的“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有什麼含義?

教師明確: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念頭:“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因爲在這裏,藺相如交代了兩個事實,作了一個暗示。兩個事實是:一、兩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藺相如的人質;二、在秦王面前,敢“以頸血濺大王”的人,是一個生死已經置之度外的人。其中的暗示是:我要與你同歸於盡!勿庸置辯的事實,凌厲明確的暗示,使秦王除了服從,別無選擇。

問題(6):在與秦國的多次較量中,藺相如爲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教師明確:

【大屏幕出示:時代背景】

戰國末期,當時秦、楚、齊、趙、韓、魏、燕等七國中,以秦力量最爲強大。秦國要統一中國,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西北的趙國,實力比秦稍弱。前283年,秦軍伐魏,兵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撤去。但由此,秦人生髮怨趙之心。由於當時的趙國尚有相當強的實力,且有齊、楚、燕、魏、趙等大國首尾相救,所以秦國不能以主力對付趙國,只能施以蠶食瓦解、威逼利誘之策。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時,秦的主要力量正對付着楚國,所以它雖對趙國虎視耽耽,但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進攻,也不敢輕舉妄動。這就是藺相如進行外交鬥爭時,能夠取得勝利的客觀條件。趙國能挫敗秦國的陰謀,此點背景相當重要。

另外,“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爲王,以絕秦望”等語句,說明,趙國早已預見了事態的嚴重性,也早已充分做好了軍事和人事準備。這也是趙國能挫敗秦國陰謀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爲了國家的威望和利益,機智勇敢地進行鬥爭,是更重要的因素。這再證明了“人定勝天”的道理!

3.學習“廉藺交歡”部分:從寫作手法中,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主問題:這一節,是怎樣體現廉頗、藺相如的“智”“勇”的?

問題(7):“負荊請罪”這則故事,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來刻劃藺相如形象的?

教師明確: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反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爲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這時,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鬥爭,輕視外交鬥爭,反襯藺相如的見識卓爾不羣,等等。這樣,可以使主要人物藺相如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所有這些說明,藺相如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

大屏幕投影顯示藺相如的“智”和“勇”:

知人論世之智,隨機應變之智,爭取主動之智;

不畏強暴之勇,不怕犧牲之勇,隱忍退讓之勇。

這裏的“智”,是大智若愚的“智”;這裏的“勇”,是大勇若怯的“勇”。

(四)聯繫前後課文,總結寫作手法。

問題(8):課文中的三個故事,都提到了藺相如,那麼,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否相同?

教師明確:以上,我們抓住三個故事,各有側重地解讀了司馬遷描寫人物的藝術。“完璧歸趙”注重在矛盾衝突的發展變化中刻畫人物;“澠池之會”注重用簡潔平實、凝練傳神的語言來描繪人物;“廉藺交歡”注重在對比、反襯中凸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實,三個故事中,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不是截然分開,相反,司馬遷非常注重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語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衝突,營造起伏;對比反襯,貫穿始終。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既要相對集中,突出重點,又要整體着眼,前後勾勒,以求對人物形象有一個充實、完整的理解。

(五)佈置課後作業,提高鑑賞水平。

問題(9):試以“完璧歸趙”爲例,分析司馬遷的語言藝術(或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

教師明確:

可體會語言之美。如“相如持璧卻立”的細節描寫、秦王羣臣“相視而‘嘻’”的一字傳神之妙等。

可體會手法之美。如在秦廷之上,秦王的計拙和被動,與藺相如的機智和主動,形成鮮明地反差和對比,更顯藺相如的智勇過人。

第三課時

(六)繼續分析文本,學習刻畫人物手法。

◇主問題:請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廉頗的段落,分析其性格特點。

教師明確:總共有這麼幾處。

①首段: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爲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爲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②“澠池之會”部分。“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以絕秦望。’

③“廉藺交歡”部分。

問題(10):作者一開頭就寫廉頗,目的是什麼?

教師明確:一是突出廉頗地位之顯赫,與藺相如低賤的出身形成鮮明的對比;且與後文廉頗的宣言“……,吾羞,不忍爲之下”形成前後的照應。二是突出廉頗彼時之“勇”,不過是匹夫之勇——好狠鬥勇之“勇”。這與後文廉頗的勇於認錯之“勇”,又形成鮮明的對比。

問題(11):課文的中間段落,介紹了廉頗的哪些事情?體現了他的什麼性格特點?

教師明確:一是與藺相如“計”。表示趙王作爲一個大國,不應該示弱、示怯,否則會有損國威。二是與趙王訣別,爲不測的後事做周全的安排。這顯示了其遠見卓識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正是因爲擁有這種大局觀,後文的負荊請罪、勇於認錯,纔有思想基礎。這也是一種伏筆。三是“盛設兵以待秦”,竭力做好軍事準備,使秦國在澠池之會會場外,毫無可乘之機,不敢輕舉妄動。

這些事例,體現了廉頗的能力、眼界和胸懷。

問題(12):澠池之會中,趙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是否完全歸功於藺相如一個人?換句話說,廉頗是否也有功勞呢?

教師明確:藺相如有外交之功,這是大家看得到的。但是,這種外交上的勝利和鬥爭中的底氣,應該源於強大的軍事實力。就在藺相如在澠池脣槍舌戰的時候,廉頗帶領着強大的趙國軍隊,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僅從“秦不敢動”這一句,就可以看得出來。所以,廉頗是有功勞的。不過,這種功勞,往往被世俗所忽視。

問題(13)廉頗看不起藺相如,有哪些原因?這種認識爲什麼不對?

教師明確:一是把軍事貢獻(攻城野戰)看得比外交貢獻(口舌)要大。二是覺得藺相如的出身低賤。新時代的高中生,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主義社會,理當一點就懂。在此不贅述。

問題(14):面對廉頗一時的錯誤認識,藺相如有哪些言、行,以避其鋒芒?最終促成廉頗感到羞愧,勇於認錯的,是哪一句話呢?另請從中歸納《史記》寫人物的特點之一。

教師明確:

有以下行動,如:“不肯與會。”“常稱病,不欲與廉頗陣列。”“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有以下言語,如:“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促成廉頗改悔的,應該是:“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因爲這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境界。

教師小結:

《史記》寫人物的特點之一,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班固)

問題(15):《史記》中的人物塑造,歷來備受名家的讚賞。請分析文本,看作者是如何刻畫人物形象的。

教師明確:

①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

②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

③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刻畫人物形象。

④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形象。

⑤適當地運用懸念、虛實映襯等寫作技巧。

(七)總結課文學習,提升自身智慧。

問題(16):學習了課文,你對藺相如、廉頗有什麼認識?你最大的收穫和體會是什麼?

教師明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問題(17):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會說些什麼?請想一想,並寫出來,準備交流。

教師明確:言語應該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點。

(八)閱讀課外材料,拓展文本理解。

問題(18):請對比閱讀《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明代王世貞著,此處略),看看有什麼新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