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一課件 > 高一語文優質課件

高一語文優質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多媒體課件可以生動、形象地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10年來被廣泛應用於中小學教學中的手段,是現代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高一語文優質課件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高一語文優質課件

  高一語文優質課件:《六國論》

教學目的

1.領會蘇洵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瞭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實針對性。

2.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上學期曾學習過賈誼的《過秦論》,作者借評論秦的興亡來告誡當時的封建統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阿房宮賦》,杜牧就秦國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從而導致覆亡來諷時刺世。這節課我們要一起來學習《六國論》,看看作者蘇洵這位封建時代的進步知識分子又在借評論六國滅亡來闡述什麼樣的政治主張。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現在河南開封),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爲可以與賈誼、劉向的文章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他。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爲《嘉祐集》

蘇洵精於散文,後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爲“老蘇”,將父子三人合稱“三蘇”,並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國滅亡的時代背景(幻燈)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溫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

②秦滅六國時間

前230年滅韓

前225年滅魏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滅趙、滅燕

前221年滅齊

③六國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於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被趙將李牧擊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戰國時代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各諸侯國都開始進行改革,衆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成功,爲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六國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漸衰落,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終至滅亡。後來秦國用了8年的時間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2)蘇洵所處的北宋的時代背景(幻燈)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北宋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十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專制集權,對外卑躬屈膝,內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投降,北宋爲求苟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銳,苟洵針對這樣的現實寫作此文,用於諷喻宋王。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速讀,熟悉課文。

2.教師範讀,正音,並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

3.學生依書下注釋,粗通文意,有疑問的地方勾畫出來課堂提問。

4.學生熟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

1.對課文熟讀成誦。

2.課後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課後練習二、三、四

二、把握文章論證結構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着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賂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後總結,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2段以“割城”爲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4段承上啓下,提出“爲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於北宋,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三、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

用攻戰中秦之所得,諸侯之所失與賂秦中秦之所得、諸侯之所失對比,說明秦不用戰爭就能獲得土地,六國不用戰爭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國最終滅亡,是歷史必然,將秦與六國對比,將六國與六國對比,同樣證明六國破亡爲歷史的必然。

2.引證法

引用蘇代的話,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觀點。

3.例證法

列舉六國滅亡的史實,證明觀點。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1.回顧全文的論證結構。

2.檢查背誦。

二、結合課後蘇轍《六國論》作比較閱讀

1.學生自讀蘇轍《六國論》。

2.分組討論兩文異同。

3.總結

(1)相同點:

兩文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蘇轍認爲“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應“厚韓親魏”。蘇洵也認爲“以地事秦”中韓、魏兩國最爲突出,“爲積威之所劫”,最終招致滅亡。

(2)不同點

①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

蘇洵認爲在於六國爭相以地賂秦。蘇轍認爲在於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

②兩篇文章的最終目的。

蘇轍就史論史,結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蘇洵是借古諷今,由論史轉向論策,爲六國設想出總體策略。首先,不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其次,“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這些策略實際上也是對北宋朝廷說的。

蘇洵的憂國之心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三、佈置作業

1.進一步落實背誦。

2.歸納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及詞類活用等現象。

附:板書設計

六國論

蘇洵

一、解題

1.關於蘇洵

二、分析論證結構

三、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

2.引證法

3.例證法

  高一語文優質課件:《太空一日》

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要選取探險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了“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航天員楊利偉的親身經歷。語言親切真實,能極大的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興趣。

學情分析

現在的初中生,習慣於接受,而缺少親身探索的精神。學習《太空一日》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航天事業,還可以啓發學生在生活和學習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通過網絡,瞭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相關情況及作者楊利偉的事蹟;閱讀文本,瞭解課文內容,掌握如“無虞”“熾熱”“耐人尋味”等詞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熟讀課文,理清順序,勾畫文中關於“我”的心理描寫的語句,領會運用心理描寫塑造人物,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學,堅韌嚴謹的探索精神,激發學生熱

愛科學,用於追求理想的奮鬥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熟讀課文,理清順序,勾畫文中關於“我”的心理描寫的語句,領會運用心理描寫塑造人物,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學,堅韌嚴謹的探索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用於追求理想的奮鬥精神。

教學準備

1.教師:參考資料,準備教學設計,製作ppt課件

2.學生:瞭解關於中國航天和楊利偉的信息,熟讀課文,掌握生字詞語

3.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方法

1.教法:情境薰陶法 問題引導法

2.學法:閱讀法 合作探究法 練習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上課!同學們好!首先請同學們欣賞一部“科幻大片”。 (師播放《飛天》電影預告片)

師:電影的預告片很精彩,那哪位同學能告訴我這是一部關於什麼的電影呢?

生:航天、探索太空。。。。。。

師:是的,飛天啊,一直是人類的終極夢想之一。這種夢幻般的渴望積壓着,直到2003年10月15日9點,“轟”的一聲巨響,熾熱的焰火從地平面衝出,中國人第一次將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神祕的太空!今天,就讓我們透過航天英雄楊利偉的眼睛去看一看那片浩瀚星空! (師板書課題《太空一日》 楊利偉 )

二、檢查預習,梳理思路

師: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下面我想檢查一下大家有沒有認真預習,誰能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一下課文內容呢?

生:故事講的是。。。。。。

師:很好,這位同學請坐,老師相信大家都認真預習了。這看似簡單的一衝、一進、一返,卻可以用驚心動魄,險象迭出來形容。那楊利偉在“太空一日”的旅程中有着怎樣的心路歷程呢?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合作學習,在書中勾畫流露作者感受的句子。

(師ppt展示問題,板書 衝出地球 進入太空 返回地球)

三、精讀文本,提要勾玄

師:好了,老師看到有小組完成了,誰能來說一下?

生1:我全身用力,肌肉緊張,整個人收縮得像一塊鐵

師:這說明火箭起飛時,“我”感覺怎樣?

生1:緊張

師:很好,理解的很準確,請坐。還有誰要補充嗎?

生2: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師:“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這是多麼巨大的疼痛啊!但楊利偉他挺住了,爲什麼他能忍受如此的痛苦呢?

生2:他有着堅強的毅力

師:是的,是鐵一般的毅力在支撐他,也是祖國的重任讓他戰勝了巨大的痛苦。很好,請坐。誰還要補充?

生3:外面有高溫,不怕!有碎片劃過,不怕!過載,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開始出現裂縫,我緊張了,心想:“完了,這個舷窗不行了。”

師:飛船返回時,穿過大氣層,面對極高的溫度,尖利的呼嘯聲,不停的震顫,楊利偉說“不怕!”“不怕”,這體現了他怎樣的性格? 生3:勇敢、鎮定

師:是的,坐上飛船的時候,楊利偉就應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祖國,獻給了航天事業。但楊利偉也不是神,他也會緊張。非常好,讀得很認真,請坐。

師總結:短短的一日,卻可謂驚心動魄,而楊利偉具備了哪些素質,讓他成爲了中國航天第一人呢?

四、分析人物形象,向英雄學習

師:誰能說說,在你看來楊利偉是怎樣的一個人?

(師ppt展示題目)

生1:勇敢、堅強

師:嗯,相信楊利偉的勇敢堅強打動了你,才讓你如此印象深刻,很好,請坐,還有誰要說說?

生2:冷靜沉着

師:嗯,面對突發的意外,楊利偉的確表現的非常冷靜,請坐。 生3:愛國,有民族責任感

師:說得真好,沒有這份愛國和民族責任感,就不會有現在的楊利偉和我們蒸蒸日上的祖國,掌聲在哪裏?同時也爲我們的宇航員們,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鼓掌!

同學們,2003“感動中國”,楊利偉的名字赫然在列,下面也請大家給這位航天英雄寫一份頒獎詞。

(師ppt展示問題)

五、爲英雄頒獎

師:恩,我看到有的同學呢已經寫好了,誰先來給英雄頒獎?

生1:神州一躍,巨龍騰飛。飛天,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宇宙,也不再是中國人的禁區。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從你邁起,勇敢堅毅的中國人會在浩瀚星海越走越遠!

生2:你從星空找尋着長城在地球上畫出的弧線,你從宇宙看到一隻昂首報曉於東海的雄雞。你乘坐着翱翔蒼穹的巨龍,向全世界,展示偉大中華的復興!

師:大家說,他們寫的好不好?掌聲!

六、唱響《高飛》,爲理想高歌

探索宇宙需要楊利偉,也需要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對未知的探索,對真理的追求,對理想的執着,是我們應有的精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着音樂,唱響《高飛》,爲我們的理想高歌!

  高一語文優質課件:《過秦論》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瞭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暴政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於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後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於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爲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後三段,也是出於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爲此,擬採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後,至於六大國中孰前孰後並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總之,要從總體着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佈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從(zng)(以下約從從散之從皆讀zng)翟景之翟讀zhi(凡姓皆如此讀)墨翟之翟讀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讀。

鏃(z) 笞(chī) 因利乘(chng) 萬乘 (shng)之勢 將(jing)數百之衆

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是一篇史論,爲什麼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麼目的?

2.文章將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爲幾個階段?爲什麼這樣劃分?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後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並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實行暴政,重之以無道,然後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爲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

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爲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於漢文帝,被任爲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爲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爲長沙王太傅。後爲樑懷王太傅。32歲時鬱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於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過秦論》就是爲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爲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佈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爲兩部分。

(一)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二)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後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1)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2)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可以一邊討論一邊板書要點,最後形成下表(表中圓括號的數字表示段落順序):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①秦的地理優勢;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一天下;③基本國策(耕戰、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①外連衡而鬥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後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立人張儀聯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後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於史傳,重在會意。

②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樑(今陝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後,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於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後,歸納如下:

① 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② 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並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③ 統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並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爲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並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爲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於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①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②於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鬥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爲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後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麼。

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於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爲敵。)

劃分全段層次並答問:

① 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爲什麼?(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② 次寫擴大版圖,有什麼作用?(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僱力士刺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

③ 寫秦始皇的對內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麼?(不施仁義,爲結論張本。)補充解釋: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如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併爲一層:寫秦始皇對內、對外的政策。

④ 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麼作用?(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說明〕以上內容可以在分層誦讀中依次討論。誦讀和討論是交叉進行的。在全班學生基本成誦之後,再提出下面的問題:

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爲統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一後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爲守勢;正因爲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着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三、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後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雲集響應,並起亡秦。

提問:開頭寫始皇餘威,有什麼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這說明了什麼?(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治。)它爲下文哪一句作鋪墊?(仁義不施。)

再問將數百之衆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百之衆,可以發人深思。)斬木爲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這說明了什麼?(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學生基本成誦後,還可以問:你怎樣看待賈誼對陳涉的評價?

教師小結時主要談兩點:①賈誼是對陳涉起義作出高度評價的第一人;②階級的偏見也是有的。

四、留作業。

1.背誦第3、4段,準備誦讀第5段。

2.下面兩段話均摘自《過秦論(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讀後就以下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①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應當怎樣解釋?

② 作者是怎樣分析陳涉起義的?

引文(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爲天下始。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珠,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後奸僞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衆,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於衆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背誦課文第3、4段。

2.答問:讀過引文(二)後,再看課文第4段中關於陳涉的敘述,你認爲甕牖繩樞之子......倔起阡陌之中這段話的總體意思是什麼?(他不憑藉高貴的地位和傑出的才能,卻很有號召力,就是因爲他的奮起反抗符合人民大衆的心願,但才能不及中人這句話卻帶有明顯的貶意。)從全段來看,其內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來概括?(民危易動--這就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動,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結果。由此自然轉入議論。)

二、誦讀第5段。

補充註釋: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謂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權,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勢、殽函的險固,還是原來那個樣子,意謂秦地的優越地形並未發生變化。③棘--課本注,棘通戟。此與上文斬木爲兵矛盾。按:棘矜應合解,即伐棘爲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種農具,類似今之長柄大鋤。這樣解釋,正好跟下文鉤戟長鎩對應成文。④同年而語--又可以寫作同日而語,相提並論之意。⑤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這句說的是秦統一全國以前的事。萬乘,戰國時的大國也稱萬乘。同列,秦與山東各國皆諸侯,故稱同列序朝爲互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秦很強大,所以八州諸侯都來朝拜它。按:從秦孝公到秦統一全國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說百有餘年矣。至以六合爲家,殽函爲宮,才說到秦統一天下。⑥攻守之勢--攻,指統一六國以前;守,指統一六國之後。

劃分層次: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衆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八字,是爲全文的結句設伏的。第二層(然秦以區區之地至結句)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下四句照應第1、2段,然後二句照應第3段,一夫三句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爲全文中心論點。

誦讀詣導: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說秦之過,一定要讀得有氣勢,表達出作者過秦的深意。

① 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口氣。

② 以下連用六個也,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

③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屬(於)非銡(於)非抗(於)和非及。(非及後其實也可加於)。

④ 向時之士也後作一頓,爲下句轉折畜勢。

⑤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也後有較長停頓。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結句,可見作者有意爲下文蓄勢,所以述而不問。

⑥ 試使三句,重複上文之意,換假設口氣,再作一鉏。

⑦ 然秦三句作低迴之勢,以下節節升高,至爲天下笑者達於頂峯,稍作一頓,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 仁義不施是一篇綱領,用深責語氣讀;攻守之勢異用解釋語氣讀,寓不知天下之勢之意。

以上內容都穿插在誦讀過程中說明。

三、總結全文。

1.歸納全文中心。

讓學生答課文後練習第一題。答案:第二種。

注:人教社教參認爲答案是第一種,誤。理由參見前面的引文(一)。要尊重作者原意。

再問學生: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麼?(借古喻今,勸諫西漢統治者實行仁政以安民。)試從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話來說明。(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論證方法。

① 以史實爲論據。

問:本文前三段純屬敘史,這跟作者要論證的觀點有什麼關係?(秦統一全國前對諸侯處於攻勢,統一後對全國人民處於守勢,是爲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秦王朝在這不同的兩個時期內所採取的政策有區別嗎?(處於攻勢時期採用的是詐力政策,處於守勢時期採用的是壓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試用引文(一)中的話來說明。(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樣的意思?(仁義不施。)

板書:用史實作論據。

② 對比論證。

問:第5段以九國之師跟陳涉做對比,有什麼作用?(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勝秦國,而一羣斬木爲兵的農民軍卻戰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試用引文(二)中的話來說明。(民危--陳涉的星星之火點燃了燎原烈焰)。

問:本文還有哪些對比?(秦人開關延敵與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對比;會盟而謀弱秦與爭割地而賂秦的對比;序八州而朝同列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對比。)指出:這些對比跟論證只有間接的關係。

板書:對比論證。

3.語言特色。

先讓學生舉出若干對偶句和排比句,再舉出若干散句,並說明這樣寫的好處。

歸納:駢散結合,讀起來聲調鏗鏘,而又不覺呆板。

四、做課文後練第三、四題。

附答案如下:(個別題答案與教參不同)

第三題

3.四利字均有細微差別:A.利益,與害相對。B.鋒利。C.順利。D.有利條件。

第四題

1.席(名詞作狀語)卷天下,囊(名詞作狀語)括天下(注:

人教社教參以此二字在文言文中作動詞用,誤。)

2.爭(動詞作狀語)割地面賂秦。

3.會盟而謀弱(形容詞用如動詞)秦

4.弱(形容詞定語)國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