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優質課《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

高中優質課《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教學目的:

高中優質課《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

1、理解人生四種境界的內涵;

2、品味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

 教學方法:

採取自讀質疑、小組討論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林語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說:“今天我們所有的哲學都是一種遠離人生的哲學,它差不多已經自認沒有教導我們人生意義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語堂先生看到了馮友蘭先生的哲學論文《人生的境界》,他會不會這樣說呢?我想,他絕對再也發不出這樣的感慨吧。(學生初讀哲學論文,一般會爲哲學的深奧玄妙而望而生畏。這樣導入,可以使學生了解哲學與人生的密切關係,激發閱讀興趣,消除畏難心理)

 二、簡介作者(略,並讓學生看插圖)

 三、閱讀課文

思考練習一

 四、研讀課文

1、整體把握

(1)全文闡述了什麼問題?

明確:文章論述哲學的任務。(還可以繼續這樣發問:文章爲什麼不以“哲學的任務”爲題,而以“人生的境界”爲題呢?明確:前者比較抽象玄妙,後者比較具體形象,和人們的生活聯繫更加緊密,更能吸引讀者,激發閱讀興趣)

(2)哲學的任務是什麼?(略)

(3)說到人生境界,作者劃分出四種,這是根據什麼劃分的?(略)

(4)請用自己的話說上四境界的內涵(略)

2、關於四境界

結合你對四境界的理解,談談你對下面文字的認識。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識天工,安知帝力?”“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之則:自然法則或社會法則)

B、“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C、“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嗎冰河入夢來。”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切惡乎待哉?

(這題意在加深學生對四境界內涵的理解)

明確:A句反映了古人儘管遵循自然法則,但不知不識這些法則,對這些法則無覺解,其境界屬於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爲讀書目的,其動機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現了作者不以己悲,歲年老體衰仍不忘馳騁疆場收復失地的愛國主義情懷,其是道德境界。D句順應萬物本性,達到物我一體,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質疑討論

主要有:

(1)“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不也是一種知識嗎?爲什麼說“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

明確:注意“知識”前面的定語,說的是“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關於實際的知識,而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宇宙觀的理論形式,它的任務在於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而不在於增加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實際的知識。

(2)“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覺解”是什麼意思?這一句意味着,沒有這種覺解,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爲什麼意義的有無決定於覺解與否?

明確:看有關的句子可以理解“覺解”的意思。上一句說“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倒數第二段中說:“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覺”者,悟也,就是覺悟,明白。覺解,就是覺悟,瞭解。

說對於他有沒有意義,說的是,主觀上不認識,覺解不到某種意義,就是處在“無明狀態”,那麼事情對於他來說,就沒有某種意義了。

(3)爲什麼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並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確:後面一句說,“他所做的事,其後果可以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這就是說,他單有利己的動機,至於行爲的社會效果,他是不想的,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於他人,也可能是有利於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說明他並非不道德。這裏所說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別的。

(4)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爲四個等級,低級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這兩等人心都不壞,至多是做事對於他沒有意義,或者只有功利意義,但是社會上有人道德敗壞乃至違法犯罪,他們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釋呢?

明確:文章說,功利境界中人“並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這句話也意味着還有一類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爲才能真正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纔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義,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損人利己、損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難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瞭解社會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連社會的存在也不瞭解嗎?

明確:所謂“瞭解社會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義上說的,那就是了解社會的整體利益,瞭解他人的利益,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意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自己也應該爲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將“義”與“利”完全對立起來,馮友蘭先生又將這一套奉爲道德境界的要義,是否合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不是把義和利結合起來,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現實?

明確:這裏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儒家義利觀的影響。義與利的關係是值得研究的。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爲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是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主義是調節三者利益關係的重要原則。義,歸根結底,就是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相互關係的原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而這種服從,是在兩種利益發生矛盾時的要求。在兩種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結合起來,也是義。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認爲“正其義”就絕對不能“謀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裏一套,口是心非,導致人格分裂。還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說得合情合理:“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係,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爲人民爲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

(7)“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這裏所說的“宇宙”是個什麼概念?還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個什麼概念?

明確:說“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這就是,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既包括人類社會這個整體,又比人類社會大得多。即使只說地球吧,社會整體之外,還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個小小的整體。從“天地境界”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說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內的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宇宙的利益”,包括社會利益而又不限於社會利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宇宙之中,除了社會利益之外,確實還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8)“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是什麼意思?“人應該成爲的人”又是什麼意思?

明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產物。沒有受過道德教育、哲學教育的人,就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謂“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爲的人”,意思就是應該把成爲賢人、聖人作爲自我修養的目標,應該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成爲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何謂“超道德價值”?

明確:天地境界的人,“他爲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的行爲不僅於社會有利,而且於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於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爲人的最高成就”,這樣的價值比道德價值又高出一個層次,是“超道德價值”。

(10)爲什麼說“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研究道德現象、揭示道德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叫做“倫理學”,爲什麼把倫理學也說成哲學?

明確:注意下文:“道德行爲,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爲;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這種道德原理,則是哲學的一部分。並不是把倫理學說成哲學,只是說道德原理也是哲學。

(11)什麼是人與宇宙同一?爲什麼說在人與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確:天地境界的人,他爲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爲完全符合宇宙規律,達到“人道與天道”合一,人與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國哲學所說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質的,人與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莊子認爲“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只是由於人的主觀區分才破壞了統一。達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觀,超越了理智。

(12)怎樣理解中國的聖人,中國的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來如此,爲什麼說未來的哲學纔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確: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會裏,又能超越人世。這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現實。也不像西方哲學那樣,講究入世而不能超脫人世。中國的聖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於社會鬥爭之中,又以天地境界爲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識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員,是“天民”,爲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現。

這裏所說的“未來的哲學”是指世界未來的哲學。作者認爲,世界未來的哲學很可能走中國哲學的方向,這樣,中國哲學就可能對世界哲學的重構有所貢獻。

 五、小結

本文闡述了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廣,但是語言深入淺出,平易流暢。沒有冷僻的字眼,沒有難懂的術語,如話家常,真正是大學者的語言。

 六、作業佈置(略)

板書設計

人生境界 哲學任務

宇宙  宇宙意義  天地境界     聖人  教人瞭解宇宙

社會  道德意義  道德境界     賢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義  功利境界

沒有意義  自然境界

 課文悟讀

仔細品味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個等級,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區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爲的是什麼?"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幹什麼?"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

芸芸衆生皆爲利

“五一”將過,兒子吵鬧着要去公園,並要我給他買卡布達、鐵甲小寶、鯊魚辣椒、蜻蜓隊長等玩具。我和妻帶兒子乘公共汽車來到日新月異的聊城。欲轉乘無人售票車到南環路,一出租車司機見我一家三人步行,戛然停車,熱情相請:“上車吧。”妻還在問多少錢時,我已打開車門,兒子就爬了上去,舒舒服服地到了姜堤樂園,快快樂樂地玩到下午三點。出了公園,上了公交車,往城裏返。車子開動了,我看到車往東走,一會兒就到了汽車站的南北大路——貫穿聊城的中心大街。咦,這麼近?來時的"夏利"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現在走東路,才五公里......

大無大有周恩來

周恩來驚人之無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後,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不私,五是勞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這六個“大無”,說到底是一個無私。公私之分古來有之,但真正的大公無私自共產黨始。1998年是周恩來誕辰一百週年,也是劃時代的《共產黨宣言》發表150週年。是這個宣言公開提出要消滅私有制,要求每個黨員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樑衡說,150年來,實踐《宣言》精神,將公私關係處理得徹底、完美,達到如此絕妙境界者,周恩來是第一人。因爲即使如馬恩列也沒有像他這樣長期處於手握黨權、政權的誘惑和身處各種矛盾的煎熬之中。總理在甩脫自我,真正實現"大無"的同時卻得到了別人沒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種傾國、傾倒聯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

遙想《逍遙遊》

仰望茫茫宇宙,遙想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手待哉?......

  亮點探究

1."人之戰"和"蟻之戰"的區別是什麼?

探究學習:馮先生認爲,有覺解纔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纔是人生最特殊最顯著的性質。人只有覺解到了“覺解”這種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義。道德也必須以覺解爲前提,凡可稱爲道德的行爲,必同時也是有覺解的行爲。無覺解的行爲,雖亦可合於道德,但嚴格地說,並不是道德的行爲。螞蟻打仗時,每個螞蟻都各爲其羣,奮不顧身。從表面上看,與軍人爲國打仗,奮不顧身似無區別。但人打仗是很危險的,在這種前提下他仍能奮不顧身,其行爲是道德行爲。螞蟻打仗時奮不顧身只是一種本能,它對於打仗及其危險並無覺解,所以嚴格地說,其行爲並不是道德行爲。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誰的成就大,誰的境界高?

探究學習:我們不能把一個人的境界與一個人的成就等同起來。境界的高低,以覺解的多少爲標準。成就的大小,在藝術上有藝術的標準,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標準,我們不能認爲一個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爲標準。

3.關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嗎?

探究學習: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爲是爲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義者以爲道德不過如此,這是對於道德沒有完全的瞭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爲。他們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樣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學習:“我”有自私義和主宰義。就“我”之自私義說,道德境界中的人無“我”;就“我”之主宰義說,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這就是說,道德境界也就是無“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會爲“我”,所以他們不自私,不利己。他們爲社會做事,爲社會謀利時沒有任何個人目的。他們的行爲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爲雖無個人目的,但卻有覺解,他們的行爲是出於“真我”自覺選擇的行爲。

5.《莊子》之"遊"和馮先生之"遊"有什麼區別?

探究學習:“遊心”說來源於《莊子》。《莊子》所謂“遊”即遊動、飛翔之意,如魚遊於水,鳥翔於天,都叫做“遊”。《莊子·逍遙遊》中講了4種"遊":一是蜩與學鳩之遊,"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二是大鵬之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禦寇之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四是神人之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在莊子看來,前三種遊都不是理想的遊,因爲它們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條件限制,有條件限制的遊不是真正的自由。什麼樣的遊纔是最好的遊呢?莊子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無條件的,這當然是一種"心遊""神遊",是一顆無牽累的心在宇宙間的自由自在的遨遊。馮先生常說,他所謂天地境界就是"遊心於物之初,有之全"。"遊心於物之初,有之全"就是莊子式的心遊、神遊。不過,莊子的心遊是遊於"無何有之鄉",遊於混沌的宇宙;馮先生的心遊是遊於理世界,遊於大全。所以莊子的遊是"無心而順有",馮先生的遊是"順理以應事"。"順理應事"是即世間而出世間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無心順有"是離世間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選題設計

1.三種境界的區別是什麼?

(1)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認爲,古今成大事業者必須經過3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2)中國的禪宗認爲成佛需經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尋找禪的本體而不得的階段。

第二種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已悟道而實未悟的階段。

第三種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描寫悟到了瞬間即永恆,剎那成終古的心態。

(3)馮先生的人生境界。研究方法:比較法。參讀書目: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國維《人間詞話》。

(3)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四卷。

2.馮友蘭和牟宗三文化觀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研究方法:

從什麼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異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三方面比較研究。

參讀書目:

(1)牟宗三《道德理想主義重建》。

(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4)林毓生《面對未來的關懷》《中國論壇》。

(5)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四卷,《梁漱溟與胡適》,中華書局。

(6)唐亦難《從<中國哲學史>的新舊編看馮友蘭先生哲學思想的辯證發展》,《馮友蘭研究》第一輯。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