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日出》教學設計

八年級上《日出》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日出》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八年級上《日出》教學設計

1、瞭解戲劇通過矛盾衝突推動情節發展的特點。

2、體會劇中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人物形象分析。

3、曹禺作品的時代意義。

  [教學重點]

1、重點:戲劇通過矛盾衝突推動情節發展的特點。

2、難點:朗讀臺詞體會人物內心感受。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還沒有哪一個劇作家的劇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話劇這樣久演不衰。1933年,年僅23歲的他創作了第一部劇作《雷雨》,便引起了巨大轟動。1934年,又創作了《日出》。這兩部劇作轟動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的一句“當年海上驚雷雨”,就是對其劇作社會效應的最恰當的評價。這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是中國話劇創作藝術成熟的標誌。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簡介曹禺

曹禺:劇作家、戲劇教育家。原名萬家寶,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時的所見所聞對他反帝愛國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創作起了巨大的作用。劇作在中國話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發表,是中國話劇創作藝術成熟的標誌。

四、預習檢測。

囁嚅:口動,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處事經驗。

悽楚;悽慘痛苦。 喃喃:象聲詞,連續不斷的小聲說話的聲音。

獰笑;兇惡地笑。 蕭條:經濟衰微。

五、戲劇知識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他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戲劇特點:

第一,劇本必須適應舞臺演出,篇幅不能太長,人物不能過多,場景不能過多地變換。

第二,劇本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衝突,戲劇衝突發展變化;過程構成劇本的情節結構,情節結構一般分爲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

第三,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點。

舞臺說明: 寫在每一幕的開頭、結尾和對話中間的說明性文字,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佈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

六、理情節:

1、理清劇中人物的關係並加以分類。

黃省三 (不足者) 李石清 潘月亭(有餘者)

2、自由快速閱讀課文。課文戲劇的矛盾衝突是什麼?

明確:這齣戲圍繞黃省三想復職的問題展開矛盾衝突。

3、理清情節發展。按劇本矛盾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情節

開端:黃省三被銀行開除,向李石清求情——求情

發展:李石清給黃省三指出三條出路——指路

高潮:潘月亭出場,黃省三慷慨控訴——控訴

結局:黃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打昏

七、欣賞影音片段並分角色朗讀課文。

八、析人物

1、黃省三爲何一心想要復職?他當時的處境怎樣?

2、從黃省三與李石清的矛盾衝突以及黃省三與潘月亭的衝突可以看出黃省三、李石清、潘月亭怎樣的性格特點?

學生討論明確:

1、黃省三李石清求情的理由有:一個月只花銀行十三塊錢,孩子餓得直叫,銀行還在蓋大樓,銀行還添了新人,再累一點也心甘情願。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駁:沒飯吃,這不是粥廠,銀行可以辭人,你講良心,怪不得你現在這麼可憐,誰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養孩子。見求情無望,黃省三隻好淚汪汪地告辭,可是剛走兩步,黃省三忽然跑回來,因爲他無路可走,無處可去,爲了飢餓的三個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別無他法。

2、從文中的矛盾衝突可以看出黃省三有如下性格特點: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從他的神態動作可以看出.他顯然非常“膽小”;他只會“苦笑”、“他淒涼地”“又卷弄他的圍巾”“囁嚅地”,不斷地“乞求”。被愚弄了,竟還會燃起了一線希望”“臉紅、不安”“嘴脣自動”“懼怕地”。李石清的無情羞辱,給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車,最後竟唆使他去跳樓自殺。聽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無情的話黃省三“忽然爆發地悲聲”“幫幫我,我不能死,爲看我的孩子們,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這裏黃省三與李石清發生了一場大沖突。一個殘忍冷酷,毫無人性,一個卑怯,懦弱;一個冷言冷語將人往絕路上逼。

接着潘月亭上場,黃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惱了他,厲聲地讓黃滾開。潘月亭的唯利是圖、兇狠殘忍使得黃省三內心積壓已久的怨恨突然暴發出來,他“瘋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來”“兩手捶胸”“尖銳的聲音,不顧一切地”“憤恨地”指責“你們真是沒有良心,你們是賊,是強盜, 是鬼啊!你們的心簡直比禽獸還不如。”最後被潘月亭狠狠一拳打昏。爲了他的孩子,爲了那每月的十三塊錢發出憤怒的吼叫。“我現在不怕你們啦!我不怕你們啦!(抓住潘經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殺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剛強的一面,但只是被逼無奈所爲。

九、研環境:

《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大都市生活爲背景的四幕話劇。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爛面,控訴了“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一方面是剝削者、“有餘者”貪得無厭,醉生夢死;另一方面是被損害者,“不足者”備受侮辱,“有餘者”和“不足者”形成強烈對比。小職員黃省三走投無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後自盡被救發了瘋,劇本描寫了他們的悲慘命運,也描寫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強的性格。

十、揭主題:

劇本描繪了“不足者”的備受欺凌,小職員黃省三走投無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後自盡被救發了瘋。劇本正是通過對下層人物的描寫,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半殖民地中國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社會,表達了控訴“損不足以奉有餘”的黑暗社會的主題。

十一、拓展訓練

如果潘月亭是當時社會上層人物代表的話,那麼李石清就是上層與下層人物之間的樞紐。潘月亭渡過了臨時的難關之後,他一改對李石清的態度。對李石清的話語中暗含嘲諷和殺機。李石清最終被炒了魷魚,再也沒有利用價值的李石清轉眼之間由襄理變成了掃地出門的“廢物”。

閱讀上面資料,由李石清最終的結局猜想潘月亭的命運又會怎樣?從而揭示了什麼?

他精明、能幹、咄咄逼人,然而終被辭退。潘月亭在辭退李石清之後,也難逃破產的命運。曹禺在劇中表現了上流社會的爾虞我詐和腐朽糜爛,表現了錯綜複雜的各種矛盾,揭露了“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本質。非常有力地表現出了那個社會中殘酷的階級壓迫和人與人間冷酷無情的關係.

小結:這場戲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卻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絃、結構嚴謹完整。簡潔緊湊得就像一出獨幕劇一樣。人物個性鮮明。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劃人物性格,隨着情節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變化,這是這場或描繪人物性格的特點,這些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