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八年級語文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反思一

這篇課文的教學結束之後,我爲沒有用第一個教案去上課感到慶幸。每篇課文能夠教給學生的東西都很多,把這些都設計到教案裏去,讓學生掌握,這是老師所希望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面面俱到的講授,反而是低效的教學。因爲這樣的出發點必然會導致提問過多、過碎, 提問過多、過碎的弊端有:“步步爲營”的提問成爲牽引着學生向“設計”靠近的階梯;“提問羣”成爲幫助教師滔滔講析的橋樑;“碎問碎答”成爲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絡。因此很多情況下,教師投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備課時間非常多,準備得很充分,課堂上也很熱鬧,但效果如何呢?由於教師的那些提問是較瑣碎的、膚淺的,設計的問題過於零碎,不便於學生把握閱讀要領,不能對文章提綱挈領。這種“多問題”式的設計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缺乏連貫性,而且是在教師的提問之下被動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抑制,最終還是不利於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不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八年級語文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反思

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學生纔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擁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教師必須把閱讀的自由、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文本對話,去自主探索,真正實現與作者、與文本的對話。

餘映潮老師首先提出了“主問題”式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新理念。什麼是 “主問題”呢?“主問題”是相對於課堂上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而言的。它指的是課文研讀教學中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如此看來,對“主問題”的設計,就是在閱讀教學中對課堂提問的設計,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的提問或問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閱讀思考和討論。用“主問題”來形成課堂教學步驟,往往表現出一種“線索”之美,表現出“妙在這一問”的新穎創意。

對於《親愛的爸爸媽媽》這樣的需要一課時完成的,篇幅又較長的課文,“主問題”的設計尤爲重要。如果僅僅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讀一部分提一個問題,牽着學生的鼻子走,那課文結束之時,學生很可能對課文的重點茫然無知,這樣的教學是無意義的。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不久要全面理解課文,更要把握課文的重點,以此作爲自己教學的重點,精心設計主問題,帶領、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親愛的爸爸媽媽》時,我主要是從文章的主題思想的角度設計主問題,不同的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計主問題,比如:可從文章的結構角度設計主問題;可從語言品析的角度設計主問題等等。

  八年級語文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反思二

本堂不足是:學生的感情得到了醞釀,探討課文的積極性卻沒有完全被激發,一個非常簡單的任務——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四小節的內容都沒有很好地完成,只有兩個同學舉手把自己的概括展示出來,而其中一位同學還是從參考書上竊取的結果。

是什麼原因遏制了學生展示自我的慾望?仔細分析,我覺得原因有三:1、課文較長,可我爲了完成預設的任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而且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2、上期對這樣的問題我是允許他們看參考書的,可這個學期我爲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感悟能力,課堂上我有了新的規定——禁用參考書,這樣一來,部分依賴性強的同學,就像剛會走路的小孩,突然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對象而顯得六神無主,無從下手。

學生的熱情沒有激發,就不可能有與文本,與教師,與作者發自內心的真誠對話,也就很難有觸及學生靈魂的高層次的感悟!

  八年級語文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反思三

1.利用遠程教育設施獲得相關教育資源和相關學習資料,方便學生擴大知識面,有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和問題的理解,因爲本文內容發生的時間和學生相隔較長,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本文的教學目標

2.運用遠程教育設施和相關教育資源,使學生對當時的歷史史實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比如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日本先後發動製造的一系列侵華史實和事件,二戰的納粹罪行,同時利用圖片讓學生對納粹罪行有個直觀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容易地理解本文的主題,也就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至於本文難點也就是有深意語句的理解,則可以利用投影儀同時呈現多位同學的理解,在這樣地討論比較中解除難題,理解語意

3.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遠程教育設施和相關教育資源,從視覺聽覺等不同途徑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如聽朗讀,看文字或圖片資料,促使學生能夠更積極地學習,真正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的應用

4.當然,由於時間關係和學生的具體差異,在拓展拓展延伸上有一些學生更多地處於被動狀態,也不能讓一些自主學習能力好的學生把自己的資料參與其中,如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探索&8226;發現”欄目關於日本731部隊揭祕後的觀後感,又如看中央電視臺伊拉克戰事報道後的感想。

  八年級語文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反思四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五篇課文,全部都是以“戰爭”爲題材的文章。本單元的設計意在讓孩子們瞭解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在心裏樹立起“要和平,不要戰爭”的意識,激起孩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本單元第三課《蠟燭》和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所講的故事都是發生在二戰期間。字裏行間是對法西斯納粹分子的批判和憎惡,對被侵略者英勇無畏精神的讚美。就拿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來說,在講這節課之前,我深深明白,要想讓孩子們深入瞭解文本,深刻感悟“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個中心 ,字詞可以粗講,語句賞析可以少說,但必須花一定的時間去講二戰。有了這個想法,我開始蒐集大量有關二戰的資料、圖片及二戰期間法西斯的野蠻殘暴行爲,比如德國法西斯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最後解決”徹底滅種計劃,日本在中國令人髮指的“三光”政策,法西斯德國及日本利用所謂“囚犯”進行的毒氣細菌實驗等等。一幅幅慘不忍睹的歷史畫面,配上簡單深刻的文字解說,圖文並茂 ,這樣既讓孩子們有了感官視覺,又可在心靈深處受到震撼。

可想而知,孩子們帶着這種被感染起來的憤怒情緒去學習文本,身心完全融入其中,這樣的課會是何等精彩。課後反思,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經常爲了趕教學任務,怕影響進度,便“緘默其口”,在課文背景介紹上“吐字如金”。可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在沒吃透作者寫作意圖的條件下,非生拉硬拽着孩子往主題上牽扯,這樣的語文教學怎一個失敗了得?

作爲語文教師,課文背景的深刻滲透絕對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