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3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信客》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信客》教學反思1

終於上完《信客》後,略感輕鬆。餘秋雨作品是我非常喜歡的,其歷史的厚重感和語言的凝重感是我以及我的學生所缺乏的,所幸在這節課上同學們與我產生精神上的共鳴,爲餘秋雨喝彩,爲當代中國有如此優秀的散文家喝彩。其後又感困惑,或許這種師生間的良性交流與互動是一種偶然,或許這只是後排坐着的許多領導與老師所營造的壓力氛圍下的一種激情,然而當這一切都過去之後,我們又剩下些什麼呢?

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五年來,頗感語文老師之爲難。語文課似乎人人能聽,人人能評,人人都有想法的課。語文教學也是爲許多教育家、專業或非專業人士詬病最多的。於是從上第一天課起,腦子裏就混沌模糊,既怕誤人子弟,耽誤學生前程,又怕辜負學校厚望,於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五年,甚爲辛苦。然在與前輩、同行與學生的共同研討與交流中似發現兩點略有點價值的東西,一是語文課必須是基於語言文字的,二是語文課必須要達到師生共鳴的目的。

猶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即是南山區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之時,我抱着極其虔誠的心態去聽各種各樣的課(特別是公開課),突然發現大多數語文課聽不懂了。有在課堂上翩翩起舞者,有在課堂上離題萬里者,有整節課道德者教化者,不一而足。由此深感自我見識之淺陋,於是在課堂上依樣畫瓢,結果有一天一位前輩聽完我課後醍醐灌頂式地問了我一句:“你在上語文課嗎?”我猛然間全身震顫了一下,是啊,我在上語文課嗎?由此發現,其實當語文課離開語文本質的時候已經異化了。

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無論上怎樣的課,上哪一篇課文,我都時刻牢記:一定要把這節課上成語文課。語文者,語言文字也。當然這裏特指漢語言文字,語文課不能離開漢語言文字,不能離開文本,否則就是離水之魚,斷翅之鳥。許多老師說《信客》這堂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無論對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還對信客優秀品格的分析都沒有離開過文本,師生不斷地從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我認爲無論《紅樓夢》還是《阿Q正傳》,它們是文學名著而不是哲學名著或心理學名著,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作者通過他們高超語言運用技巧表達他們對人、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學生從語文課上要學到的首先應該是語言與文字。雖然,這堂課在語言文字的賞析上還顯得比較粗淺,但是畢竟是自己的一大進步。

第二點深刻感悟是師生共鳴的重要性。一堂課應該是由師與生共同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屬於老師變成了一言堂,屬於學生變成了菜市場。師生之間的關係應是和諧的,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效應的。這種共鳴效應一方面源於教師課堂上良好的提問與引導和學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師生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莫說溝通對於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對於任課老師也同樣重要。對於自己所任課的學生沒有了解,沒有信任,就沒有師生的長期的合作,課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聽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聽”,纔會“信”,纔會學好。而這個“聽”,源於心靈上的“聽”,而非耳朵之“聽”。這種境界需要的是一種融合。不幸的是,這方面,在這節課上表現得並不太好,課堂雖顯熱鬧但深層次的溝通不足。希望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會越變越好。

教學至今已五年有餘,深感語文教學之艱難。究竟該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尚有許多困惑,還是運用中山先生那句遺囑勉勵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信客》教學反思2

在上完《信客》後,雖然有一種終於完成“課內比教學”活動任務的輕鬆感,但同時又深感語文教學之艱難。爲了上這一堂課,閱讀了不少他人的教學設計以及與《信客》相關的文章,並且第一次親自嘗試製作課件,雖然教學設計及課件製作有不少借鑑他人的痕跡,但自己也確實費了不少功夫,融入了新鮮的血液和自己的思維。歸結起來,自我感覺有如下可取和不足之處。

  一、可取之處:

1、教學流程清晰,設計合理,過渡語言流暢得體。

教學流程:20xx年感動中國人物王順友頒獎詞 → 引出餘秋雨的《信客》→ 認識餘秋雨、瞭解主要作品 → 填寫信客檔案 →概括信客的優秀品質 → 品讀文段、總結語言特色 → 探究寫作意圖 → 欣賞名人墓誌銘 → 擬寫信客墓誌銘 →推薦閱讀《筆墨祭》

過渡語言:比如在完成信客墓誌銘後,巧妙過渡到推薦閱讀“信客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信客這個職業最終也會徹底消失,然而,信客背後那些傳統的精神品質卻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記憶中,並代代相傳,這或許就是餘秋雨作品的深刻內涵和魅力靈石。餘秋雨在一次作客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時曾說,我們的前輩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同學們如果有興趣,課後不妨讀一讀他的另一篇散文《筆墨祭》,透過筆墨背後,餘秋雨又在呼喚什麼樣的優秀文化,又在提醒我們應該保持哪些優秀品質?

2、適時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薰陶和做人的引導。

語文學習不是孤立的,在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適度牽引和點撥,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比如在瞭解了餘秋雨主要作品後,我插入了一段話:“喜愛餘秋雨的作品,不僅僅緣於他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其實也緣於他作品的名稱。讀他作品的名字,內心深處那根最柔軟的情感之弦似乎被輕輕觸碰了一下。所以,我希望同學們在今後自擬作文標題的時候,能夠用心、用情,讓作文標題成爲吸引人眼球的第一道亮麗的風景。”的確,餘秋雨的每一部作品的名字都是非常講究的,藉此對學生進行作文擬題點撥,應該算是恰到好處。再如,在總結餘秋雨散文的語言特色前,巧妙地對第二單元其它四篇課文的語言進行點撥:“魯迅用詼諧而莊重的語言寫阿長,朱自清用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寫背影,李森祥勇十分口語化的語言寫臺階,楊絳用嚴肅而不乏生機的語言寫老王,那麼,餘秋雨又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寫信客?”在比較中讓學生既溫習了舊課,又突破了新課。

不論什麼學科的學習,我以爲首先應教會學生做人,所以,利用好教材資源,巧妙地對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填寫“信客檔案”中“最高興的'事”時,我總結:“總之,信客的快樂幸福都是建立在別人快樂幸福的基礎上。同學們雖然還不一定達到這樣的思想境界,但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在回答“信客檔案”中的“座右銘”時,我強調:“誠信就是信客的生命,也是維持整個社會秩序的道德準則。”

3、深度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

解讀人物形象,挖掘教育內涵,讓學生樹立誠信的做人理念,應該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何逐步引導學生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呢?在完成了品讀文段、歸結語言特色後,我提問:“感動了我們的信客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信客這個古老的職業最終也會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消失,可是作者卻傾注如此大的熱情,爲一個並不起眼甚至有些卑微的信客樹碑立傳,用意到底何在?”學生回答說因爲信客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秀品質,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連設三問,步步緊追:信客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最核心的品質是什麼?如果社會的每個人都具備了誠信的優秀品質,餘秋雨還會不會寫這篇文章?之後我再陳述:信客是誠信文化的精魂,然而這種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卻是如此的艱難凌海。老信客唯一的一次失信,導致整個社會對它一生誠信的徹底否定,最終他不得不痛楚無奈的悄然退出;年輕信客因爲太誠信而遭受誣陷欺凌,進而認識到誠信“這條路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撐持不了”而決然退出。他們殊途同歸的根源在於什麼?在於不誠信的社會文化環境對以他們爲代表的誠信文化進行詆譭和嘲弄,甚至迫害。餘秋雨深刻地意識到誠信文化的生存需要誠信的環境,所以他創作《信客》,旨在通過誠信文化在不誠信環境中的一次苦旅,來褒揚誠信文化,倡導誠信文化,傳承誠信文化,讓整個社會都充滿誠信的氛圍。”這一環節的設計,自我感覺深入挖掘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同時也突破了教學難點,對學生進行了誠信做人理念的教育。但解讀作品的內涵,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教後我也困惑,這樣設計是否有刻意之嫌或者這樣理解是否顯得牽強?

  二、不足之處:

1、研讀文段、品味語言缺力度,欠火候。雖然挑選了文章中有代表性的三節文字,安排了“教師示範品析”“教師引導學生品析”“學生自選角度品析”三個逐層深入的步驟,但學生讀的氣力不夠。讀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人物形象在讀中變得鮮活,語言特色在讀中變得明朗,然而由於擔心影響進程,基本只是讓學生象徵性的讀了一下,聲和情均沒有很好的表現。品析文段時,老師雖然示範並提示了可以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朗讀語氣、思想感情、句式特點、語言特色等多個角度去嘗試,但學生反響不強烈,即便引導後回答,也有不少錯漏,最後只能由老師托出答案。尤其在歸結餘秋雨散文的語言特色時,教師沒能給學生充分品味、擴散的過程,最終不得不以“雖只挑選了三段文字,卻也彰顯了餘秋雨散文的語言風格——質樸而典雅,警闢而暢達”而遮掩過程的缺憾,總之,對於語文教學中必須的語言文字品析,顯得比較粗淺。

2、師生之間缺乏共鳴。

《信客》上完後,教研組在一起研討時,普遍認爲這堂課體現了老師的功底和素質,但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舉手不踊躍,發言人數少。其實當時在課堂上我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嚴重問題。一堂課是由師與生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否則就會變成一言堂,變成菜市場。師生之間應該是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的。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共鳴?最重要的就是老師課堂上的提問和引導,其次,是師生之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本節課暴露的問題,使我清醒的認識到,提問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時要與學生多交流,加強感情聯絡。

教學藝術永無止境。通過這次“課內比較學”活動,通過《信客》這一教學,我更深刻的認識到磨課如磨刀,一堂好課,大多都建立在不斷改進的基礎上;要想上好一堂課,還必須有海納百川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