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注重內在中小學議論文

注重內在中小學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注重內在中小學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注重內在中小學議論文

注重內在中小學議論文1

穿一件鮮豔的衣服,所表現的,只是外在的美,只能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享受。而內在的美,則能夠讓我們享受到一種心靈上的震撼。

看過《皇帝的新裝》的人,都會對那個整天換新衣服的國王留下清晰的印象。國王鍾情於華麗的衣服,想盡辦法打扮自己。爲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他不惜用重金請來幾個號稱能夠做天下最漂亮衣服的人。最終,他被這幾個騙子迷惑,爲他製作了一件並不存在的衣服,然後讓他一絲不掛地走到大街上去展示自己,讓他在衆人面前丟盡了臉。

華麗的衣着雖美,可如果沒有一顆豐盈的心,那麼,這種華麗,只會變成一種掩飾。打開網絡,看着一位位女明星身着價值千萬的服裝從這樣或那樣的紅地毯上曼妙地走過,總能讓人感觸頗多。在她們的身後,留下的是華麗的背影,可是,無論怎樣看,都無法感受到生命的內涵。

相比之下,一些衣着樸素的平凡人,卻能夠給社會帶來陣陣暖流。彭美君,一個名字與事蹟同樣美麗的大學生,她沒有身着華麗的衣服在絢麗的舞臺上流連,而是身着病號服在醫院裏艱難地與生命抗爭。她留戀這個美好的世界,但她更知道如何對社會的愛起到最好的傳遞作用。她捐出的那一雙眼角膜,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感動,更有感悟。樸素的外表下,她那豐盈的心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感恩與回報,什麼是愛與生活。

20xx年4月,還有一個衣着樸素的身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其貌不揚的老人,蓄着鬍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沒穿襪子,神情自然地坐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講臺前,低頭念着自己的發言稿。他叫李小文,是一名中科院院士。他那最本色、最自然的衣着,狠狠地扇了華麗虛榮一記響亮的耳光。這樣的衣着,讓我們對美產生了一種感覺:不可褻玩。

透過一個個“最美”的身影,我們發現,這些被冠以“最美”稱號的人的衣着,往往樸素淡雅,而他們的內心,卻高尚純潔。

美,不僅要表現在外在的衣着上,更要根植於內心深處,這樣,才稱得上真正的美。

注重內在中小學議論文2

一個繡龍刺鳳的繡花枕頭,自然會讓睡覺的人心情大好。但躺下去才發現裏面是麥芒,定會讓人後悔不選,所以說,我們更應注重內在。

唐代的駢文追求文采,句式整齊。但由於人們刻意追求形式的整齊,卻忽視了作品本身的意境。駢文一味地追求技藝,是不是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價值。“歌詩合爲事而著”,文章本是反映出作者內心感受的,但技巧卻限制了人們對感受的抒發。“縱然生得好皮囊”,文章卻沒有內涵,又怎麼名垂千古呢?只怕會玷污了那好皮囊。外表再好也不過是一具軀殼,終歸要化爲塵土,但人們的精神,其內涵是留傳千古的。韓愈不隨大流,認識到駢文的不足,於是韓愈的文章留傳千古。所以說,我們應注重內在,不被規則所迷惑。

金庸先生筆下的人物,有不少都是武功蓋世之徒,但最後卻被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所打敗。令狐沖憑藉“獨孤九劍”打敗天下無敵手,因爲他明白了劍道的精髓,所謂無招勝有招。拘泥於表面是不夠的,需要我們注視內在。縱然一招一式我們都銘記於心,但不會變通,不會變換,那終究也只是裝裝樣子。程咬金憑藉三招,照樣打敗了不少高手。注重內在,需要我們對事物的進一步瞭解,透過現象看本質,方能瞭解事物的真諦。如果我們只學會了那一招一式,而不會運用,我們只會像那羣衆演員一樣,永無出頭之地。所以說,我們應注重內在,不爲所謂的招式滿足。

如今的社會,喧譁且多變。選秀節目一個接着一個,選手拼臉蛋、拼誰更慘。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紅了起來。俊男靚女,紅極一時,但終究會被下一個美人所遮掩。反觀葛優等實力派,雖然長得不怎樣,但人家追求內在,是實力派,他演的電影總會吸引很多人。商業巨頭馬雲,從一個小青年變成如今模樣,但崇拜他的人日益增多。注重外在,讓人有了短暫的成功,注重內在,讓人有了長遠的成功,而且永不褪色。

人們應當修身養性,注重內在品質。做事也應當像這樣,注重內在,追求事物的本質。

注重內在中小學議論文3

一個衣着華麗,長相美貌的人就一定是一個成功的人嗎?一個人的成功可以用外表來衡量嗎?我的回答是:當然不是,一個成功的人從來都不是外表的光鮮,而是內在的美麗。

內在似一枝寒月裏的臘梅,讓人忘記憂愁與煩惱。

貝多芬是一名偉大的音樂家,寫成了許多著名的音樂作品。但他虛懷若谷,並且從不在意自己的`外在是否光鮮。他穿的衣服只要乾淨、大方就好,他平常所用的東西也是普通之極,他從不計較這些,只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中去。在重重困難下,最終寫成了聞名於世的《英雄交響曲》。他的音樂激勵了無數人,讓他們勇敢的前進着;他的音樂讓無數個在深夜徘徊的人重新找到了方向。

內在如一顆謙虛的心,讓別人能更敬重你,讚賞你,從心底裏佩服你。

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並精通曆史。但他不因此而恃才傲物,而是虛心待人,在別人高談闊論文史時,自己默坐一旁,洗耳恭聽。他用自己的謙虛之心,彌補了自己的不足,提升了自己的內在、完善了自己的知識。正是這樣,後來的人們更敬重王安石,也注重修養自己的內在。

內在如一顆閃閃發亮的晶石。能讓懂的人看到你的成功。

著名的作家洛·史密斯曾說過一句話——一個人不可能是既時髦又出類拔萃。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正是遠東時尚的核心,燈紅酒綠中徜徉在外灘街頭的紅男綠女們時刻關注着時代潮流的動向。而張愛玲,這個孤島時期上海文學的翹楚,對文學創作有着極度的敏感和不俗的成績,然而卻是時尚的陌路人。在後人的印象中,她總是身着那身標誌性的紅旗袍:紅的花,綠的葉,寫出來很美,穿出來卻很怪,即便是鄉下嬰兒,卻也極少有人如此穿着。如此令人難堪的外表,卻因她的一系列作品而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永恆的一席。

這些名人的例子都說明了:外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有內在美的人才是真的美。

我們要追求內在美!

注重內在中小學議論文4

鳥美,因爲歌喉,人美,因爲內在。

美,指才德或品質好,歌德曾經說過:“外貌美只能取悅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

然而,現在社會中人們對美的曲解現象很嚴重,許多人認爲美就是時尚,潮流,以爲流行就是美,因而大街上不少青少年穿着全是洞的衣服在路上走,不少人看到明星身材苗條,盈盈動人,而去不惜血本購買減肥藥。不少人認爲美就是與衆不同,因而有了各種殺馬特把自己頭髮弄得赤橙黃綠青藍紫,原本潮氣蓬勃的形象毀於一旦。

如此現象的產生,不得不讓我們重思到底什麼美。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中的那個敲鐘人卡西莫多,如果單純從外貌上來講,他美嗎?當然不,甚至奇醜無比。但他內心卻遠比那些美貌的人高尚的多,他的默默付出,他不理會嘲笑,他內心所散發出的光輝使人以讚美的眼光看待他,不因他的外貌而卻步,由此可見,外在美只是白駒過隙,流水無痕,只有內在美才是永恆。

英國的戴安娜王妃外在很美,但她被世界人民所紀念並不是她的外在,而是她的品德。她擁抱艾滋病患兒從而改變了世界對艾滋病的看法;她不知疲倦地爲世界各地的慈善機構工作,利用她的名氣來提高人們對一些重要的人道主義問題的認識;她通過她的慈善工作,強調了皇室是如何與公衆保持聯繫,從而改變英國君主制的面貌。她用她的美德贏得了“人民的王妃”的稱號。

還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美在他們的才。霍金在物理學上的偉大,讓人們注意到他的不是癱坐在輪椅上的樣子,而是他那爲人類開闢星空的巨大力量。曾被福布斯評價爲長相怪異的馬雲,他旗下的阿里巴巴卻爲世界所稱道。

內在美,沒有耀眼的光芒,它很樸素,因而需要人們用心去挖掘。

很多人說,當今社會是個“顏值時代”,是個靠臉就可以吃飯的時代,社會習慣以貌取人。因而我們不難發現在崗位競爭中,往往顏值高的人優先;在評價一個人優劣時,外貌在極大程度上成爲人們評判的標準。正是因爲這種現象的存在,使得人們對於內在美的追求越來越少。如果想要改變這一現象,引導人們追求內在美,我們就不應該再遵循自己的雙眼,因爲單單用餘光發現不了美。要透過外在看內心,善於發現他人的良好品質。

引導人們追求內在美並不是斷絕與外在美的聯繫,追求內在美強調的是以內在美爲主體,是在內在美的基礎上再發展外在美,詩經中有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只有在對自己的品德和才能進行完善後追求外在,才能做一個內外兼修的君子。

讓我們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的心靈滋潤,追求內心的善良與美好,希望有一天我們可聽到自己驕傲地說:“我美,因爲內在”。

注重內在中小學議論文5

蚌育珍珠,雖其表面黯淡無華彩,其內卻熠熠生輝,光耀千里;繡花之枕,雖其外表引人駐足,然其內破絮藏中,不甚大用;世間萬物,有時往往是那些外在平庸常爲人所忽視小事物能迸發巨大的潛力,而看似光鮮的事物猶如一枚定時炸彈,在你賞心悅目之際,使你回到生命的原點。

注重外在,就是停留於表面形式,人的雙眼常常會被看似美好的迷霧矇蔽。結果忘記了腳下的人生之路,終不能邁出真實的步伐。昔楚人賣珠,卻用更加奪目的盒子裝着珍珠賣給他人,結果珍珠未賣,盒子倒被人買走了。

人們常注重外在的秀麗,將思考的重心置於外表上,然而這樣往往會喧賓奪主,使內在的精彩被無形地遮弊。當外在的光芒將內心的光彩覆蓋,內在就變得虛無,當人的思想爲外面的包裝而過於光鮮,那麼內心深處的靈魂將永久地沉眠而自身也只會被他人的諂媚縈繞,毫無實質的價值。

着眼內在,即是透過瑰麗的外在,看見真正樸質而美好的內在,內心真正爲內在之美而奮發。常言“忠言逆耳利於行”。如果說忠言是一節潔身自好的蓮藕,那麼逆耳即是蓋在它表面的淤泥。注重外在者會因它的污濁而將它拋於九霄雲外;着眼內在者,猶如有一雙慧眼透過飄渺的現象看見本質,他們不會因外面的不堪入目而拋棄觀賞內在的機會,因此最終纔會超脫追逐世俗的芸芸衆生,讓心靈詩意地棲居於生命的沃土。墨子勸諫時常耿直,因爲他“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他也正是因瞭解自身內在迸發的力影,震撼了君王,少了一份戰爭,多了一片和平。所以,當一個人能常存活於內在的精神境界,思想的源泉纔不會枯竭,最終納入歷史的汪洋。

或許內在常不若外在能吸引人的目光,然而倘若一個能夠真正看見內在的美麗心靈,纔不會爲外表的光彩困惑,最終走出一條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