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知足常樂議論文(合集15篇)

知足常樂議論文(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5W 次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知足常樂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知足常樂議論文(合集15篇)

知足常樂議論文1

古人的老話“知足常樂”現在已經被很多人奉爲座右銘。我今天想跟大家探討一下這句話。我認爲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不應簡單化、機械化,否則會影響自己的三觀,害人害已。

我的解讀是,應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來看待這句話。既要有所知足者,又要有所不知足者。

物質和金錢上,一個人應知足常樂、適可而止。不能爲了金錢,而喪失人格,或犧牲健康與生命,甚而至於損害他人、集體、國家的利益。一個人在物質慾望上過於貪婪,自私自利,就會失去自我,而導致嚴重的後果。當年,李四光、錢學森等留美博士,在美國學有所成後,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美國優厚的物質待遇,衝破了重重阻礙踏上了祖國的土地。正是因爲他們在物質上的知足,才爲當時積貧積弱的祖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塑造了那個時代真正的“常樂者”。

也許有人會問:那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應不“知足”。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爲事物有多樣性和複雜性。精神追求上、個人文明素質及知識的追求等方面,則千萬不要輕易“知足”。在這些方面就輕易知足了,滿足於現狀,那是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的表現。這樣的人多了,不但個人難以進步,國家、社會也難以前進。於國於家於已皆爲不利,這樣的人多了,豈能樂得起來!

在這些方面,一個人唯有不知足,才能不斷地前進。愛迪生想來大家應該很熟悉,他在成功地發明某一樣東西之前,往往經歷了成百成千的失敗。失敗對於他來說是家常便飯,經歷的失敗多,反而更激起了他的鬥志,越挫越勇,終獲成功!所以正是知識上、理想追求上的“不知足”,才造就了愛迪生的“常樂”!也正是他用一人的“不知足”,成就了千千萬萬的世界人民的“常樂”!

總而言之,我們應辯證地看待“知足常樂”,做一個笑口常開的常樂者。

知足常樂議論文2

感恩痛苦,感恩磨難

時間是3月27日,早上十點五十三分,面對着一張因無字而越發蒼白的稿紙,我無言沉思。老師佈置的以感恩爲題的作文還沒有着落,腦海裏思緒萬千,提筆卻又無奈的放下,只能眼睜睜瞪着電腦右下角的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

那麼此時此刻,就讓我來感恩一下一些不同的東西吧。

痛苦與磨難。

每每提到這兩個詞,相信不會有人喜歡,但它們卻着實有着可以讓我們感恩的東西。

記得小時候,總會有一兩天不想做數學作業,那時候做數學算是我最爲痛苦的一件事。就算爸媽在一旁催促着,我也只會慢悠悠的扒着飯,把每一勺米都嚼成糊才嚥下,天真的以爲可以藉此拖延時間。或者是跟爸媽哭鬧,鼻涕橫流。但最後的下場是收起眼淚拿着鉛筆,坐在冷光燈下做數學。

到了初中,不想背歷史的考點,每次想到就會蹙緊眉頭,彷彿從天而降了一個不可解開的難題。可一次一次的歷史成績都不堪入目,家人的責備,老師的勸導徘徊不去。我在這些重壓之下度過了我覺得最黑暗的一段時間。爲自己痛苦着,也因別人而痛苦着,還會向某些不可名狀的東西傾注自己的愁怨,可我也只能認命的拿起歷史考點,讀,然後背。

就連1200多年前的那個苦命書生,也在船頭感慨,那長長的榜單上居然擠不進他張繼的名字,他失望,迷茫。但他也因此留下了不朽的《楓橋夜泊》。

所以懂了嗎?痛苦和磨難殺不死我們的,它只會讓我們變得強大而美好。

當初那個紅着眼眶流着鼻涕不想做數學的孩子,現在已經坦然的接受每一份試卷,即使她的歷史依舊不是最好,但正在慢慢進步着。有誰會記得那長長的榜單上的狀元是誰,或是當年狀元披紅遊街的景象?沒有,人們只記得那個落魄的書生,和他的《楓橋夜泊》。

所以,感恩痛苦,感恩磨難,是它們帶來了一些我們從未體會到過的感覺,無論是什麼,但一定會是珍寶,即使微小,也閃閃發光。

十幾分鍾之前的那傻女孩還在爲作文發愁,十幾分鍾之後一篇文章完成。

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只會變得強大而美好。

角度·感恩·知足

“真正的快樂是內在的,它只有在人類的心靈裏才能發現。”布雷默的這句話,詮釋了快樂的真正含義,獲得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用心去發現,快樂就在你身邊。

(一)換個角度看問題

有一個人坐計程車,一路上經過了七八個紅綠燈,不知怎麼會那麼巧?每經過路口,都是綠燈,眼看馬上就要過了,卻變成紅燈,不得不停下來,這讓他十分惱火。“真倒黴!一路碰紅燈。”他嘆口氣,“總是最後一輛,就差一步。”“這樣多好啊,”司機回頭笑笑,一臉快樂,“每次變綠燈咱們都是第一個走。”

當我們遇到令自己不快樂的事情時,不妨試一試,換個角度,換個思維來看問題,就會得到不同的感受,改變原來的態度,讓心情變得快樂。心態改變,快樂就來。

(二)感恩每一件小事

有一位老人,被一根刺紮在了手上,出了很多血,別人知道了,都過來安撫老人,老人卻心平氣和的對她的朋友說:“感謝上帝!幸虧這根刺是紮在我的手上,而不是紮在我的眼裏。”老人的話看似簡單又普通,卻蘊含着一種感恩的心態,如果人人都能像這位老人一樣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豈不是會減少很多的煩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快樂嗎?

我們要學會感恩。有人這樣說:“如果你掉下了一元錢,你應該慶幸,幸虧我掉下的不是10元錢。”如果能這樣想,你肯定能找到更多讓自己覺得很快樂的事情,去感恩每一件事,不要認爲自己倒黴而沮喪,要學會感恩,讓自己知道,也許這是一種幸運。

(三)知足常樂天地寬

知足常樂,是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朋友們,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考慮,你所抱怨的恰恰是別人夢寐以求的快樂和幸福!你嫌煩飯不好吃的時候,你想過非洲那些捱餓的孩子嗎?你嫌口渴卻沒有飲料的時候,你想過連乾淨的水也喝不上的受災的人們嗎?和處在戰爭﹑飢餓﹑自然災害的孩子相比,我們是多麼的快樂和幸運:有那麼豐盛的菜吃着,有文具陪伴着去上學,有好朋友一起學習英語,有時間和父母一起去旅行……

朋友,知足吧,不要因爲沒有什麼而抱怨,想想自己擁有什麼,纔會快樂。學會換個角度,學會感恩,學會知足,你就會快樂!只要你珍惜所擁有的,滿足所擁有的,快樂就無處不在!快樂是一種心態,學會了以上幾種方法,相信你的生活永遠都充滿着快樂!

孝道與感恩

中國是一個很講究“孝”的國家。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尊敬長輩,幫助父母,幹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或是給勞累了一天父母端杯茶、捶背等等的一些動作,都表達出了我們對父母的感恩,其實說是感恩,還不如說是一種於心底而發出的孝道。

自古以來,便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一說。換句話說,就是自己的身體是父母的一部分,不得輕易毀壞。這讓我想起了被曹操射瞎左眼的夏侯淳,在被射中時,本想把箭拔下來,卻把自己的眼珠也拔了下來,他大喝一聲:“父精母血,不可棄也!”於是就把自己的眼珠吃了,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他愛他的父母。

換言之,一個人,最應該感恩、孝敬、尊敬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因爲,他們總是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的時候給予我們幫助;總是在我們受到挫折時笑着鼓勵我們;總是在我們最無助的時候對我們說:“孩子,別怕,有爸媽呢”。舐犢情深,父母之愛,是偉大的。他們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們,無私的奉獻着,而我們能做的,也只有讓父母的臉上時常堆滿笑容,而不是淚光閃閃。因爲我們快樂,父母就會快樂,相反,父母快樂,我們也會快樂。

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有些人也疏遠了父母,悖離了孝道。那些被疏遠的父母,就猶如曾經的一雙棉鞋,溫暖而舒適,可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棉鞋”漸漸的變的破舊不堪,被放在一旁,不再看它。取而代之的是一雙華麗而又不大合腳的鞋子,而父母們卻只能邊嘆氣,邊擔憂的看着自己的兒女。

我也愛我的父母。與大多數人一樣,他們總是無私的爲我們奉獻着,總是那麼辛苦,那麼勞累。小時候,我把這當做天經地義,但是現在才發現,我們能回報給他們的,真的是太少太少。但他們從不想我們能給他們回報多少、能有多麼的優秀,只是想着,只要我們健康就好,這比什麼都重要。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想對我的父母說一句:謝謝您,一直支持着沒能讓您驕傲的我。

學會感恩,學會孝,因爲,這能使黑色的夜空明亮些;能使白色的冬天溫暖些;能使火紅的心更赤誠些;能使父母的笑容更多些。有時候,孝與感恩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既然這樣,我們何樂不爲呢?

讓我們把感恩傳承下去!把孝道發揚光大!

知足常樂議論文3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知足常樂。”這句話雖簡短,但細細品味的話,你會發現這句話是有着深刻含義的。

所謂知足自然是要學會對事、對物要知足,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要知道滿足。只有學會了知足,那麼纔會在知足的前題下尋求快樂,因而才能“知足常樂。”

生活不是平坦的,就如同看似平靜的湖面也會泛起波瀾,看似默默的溪水也會飛流直下,水花四濺。看似平坦的道路也會荊蕀叢生,所以說生活不是平坦的,在生活中我們也難免會對於一些事,一些人產生抱怨。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我們學着多去讓自己有着一種滿足的心態,那麼我們對於一些事情的抱怨是不是會少一些?這樣以來我們可以從中獲得的快樂會不會多一些?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容置疑。就些如知足者和不懂得知足的人來說,同樣是對於一件事物來說,他們所持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半杯水,知足者會認爲很好,不知足者認爲僅有一點。知足者懂得滿足,他們不致於過分強求因而他會從這件事物中發現它的好。而對於不懂得知足的人來說,即便是一件很好很精緻可以稱得上完美的事物擺在他面前,也會漏洞百出,仍覺得它不夠好。因爲他洋懂得知足。

世間的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就算是一塊潔白的美玉也會有瑕疵,就算是清澈見底的流水也會有雜質,就算是一朵美麗的花也會有衰敗。我們不能過分強求,這是我們所不能強求過來的。只需要我們能學會知足,時常讓自己保持着一種知足的心態。只有我們能時常保持着一種知足的心態,纔會不斷從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纔會發現身邊事物的無限美好。纔不致於動不動會爲一些事一些人產生無端的抱怨,使自己總是覺得不滿足。

學會知足,因爲知足才能常樂。只有學會知足,纔不會動不動就對身邊的事物所抱怨。你纔會時常保持一種知足的心態,發現身邊事物的美好。你纔會常常將笑容掛在嘴邊。

知足常樂議論文4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歲月就這樣流逝,不留痕跡。有人喜歡傷春悲秋,有人喜歡享受當下,而我們就應做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樂。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語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還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沒有的,只會令自己鬱悶,自尋煩惱。追名逐利一向是很多人的夢想,他們原本是爲了讓自己更快樂,卻在追尋的過程中喪失了原本的快樂,即使之後成功擁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樂的,何苦呢?很多人爲了名利放下親情、友情,等到之後才明白這些纔是人生最重要的,但是這些都已經消逝,再找不回來了,因此他們只能空悲嘆。不知足常悲,因此我們不要不知足,否則只會令自己後悔。

知足常樂。多想一下自己擁有什麼,你會學會知足,同時,你也會快樂起來。唐伯虎曾寫下“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與仕途擦肩而過,唐伯虎沒有悲傷,反而對自己的田園生活感到快樂。“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容若的恬適生活令他沉醉,他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所以他是快樂的。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雖仕途不順,但他但是分悲嘆自己,反而生出這樣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還記得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嗎?“你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話,即刻就斷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傷過,低徊過,但他最後選取理解命運的安排,在勾欄瓦肆之地淺斟低唱,追尋自己的內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卻成就了兩宋的大詞人,璀璨了兩宋文壇,照亮了宋詞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沒有什麼,要想到你擁有什麼,你就會快樂的。

人生就像一場夢,要做個好夢,就得帶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擁有的,比如親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自己擁有多少珍貴的東西,怎樣會不快樂呢?

知足常樂議論文5

一向抱着消極的厭學情緒熬到了放假,才覺得沉鬱的心境有了一絲的放鬆,終日泡在網上,看着屏幕上的電影開懷大笑的同時,又覺得上學時的千斤重擔依舊壓在上肩上,壓抑的喘可是起來。百無聊賴之際,點開同學的空間,她的最新心境上寫着“有書和電影,詩一般的生活”,我撇撇嘴,留言道“這麼容易知足了”她回覆“知足常樂嘛”

不得不承認,有時一件小事會給人造成很大的觸動,比如此刻。

躁動的我很少感到滿足,渴望去遠方,渴望“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氣勢和美感,渴望不羈的朝着自我的夢想實踐一次夸父追日,渴望縱一匹烈馬在豐茂的草場上狂奔,欣賞草天接連處鷹擊長空,晨光熹微裏蒙古草原的狼的長嚎,那是我向往的浪漫與愜意,不切實際,遙不可及,但確實是如詩一般的生活。可我卻忽略了,詩一般的生活,並非僅有這一種,閉上眼睛,靜靜地在腦海裏思想,一本好書,一杯香茗,一部傳出歌聲的老電影,這也是怎樣的一種寫意與寧靜!書與電影裏擁有無限的世界,況且又是那樣的唾手可得!

我開始漸漸嘗試這樣的生活,在書中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遠馬亡”。我做過太多奢侈的美夢,確實應當思考這一句話:知足常樂。

知足是一種心境,是遇到逆境時的從容淡定,應對背叛與失去時的寬容一笑。 反思不久前厭學的自我,不滿安排得緊湊的在校時間,不滿永遠不讓你閒下來的家庭作業,不滿過去得過且過混日子的自我,所以氣急敗壞,手忙腳亂,之後乾脆撒手不學。其實我又是何其幸福,擁有給我安慰和鼓勵的朋友,對我充滿信心的教師,家長,更重要的是有好勝心和不願停止的思考的大腦。少在意一點自我所沒有的,多回頭看看自我所擁有的,知足的你,便會擁有一顆波瀾不驚的寧靜和堅毅的心。

知足是一顆感恩的心,當懂得知足的時候,便會經常被世界的贈予打動,以爲你一無所有,其實溺愛渾然不覺中已擁有很多,感激父母將你帶來這個世界,讓你感受到人生的神奇,世界的美麗;感激軍人們維護着和平,讓你看不到殘忍和暴力,嗅不到血腥;感激一路走來人們的陪伴,無論他們給予你的是欣慰或是打擊。懂得知足,就會發現自我擁有無數寶藏,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有多少事物值得你去關愛,去感恩。

知足常樂議論文6

曾期盼自己擁有滿頭的桂冠,擁有衆多鮮花的簇擁與掌聲的相伴;

曾夢想自己能成爲中國的比爾·蓋茨,夢想自己能環遊世界。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過多地專注於金錢、地位、榮譽、美貌等,貪心地攫取,佔有、收穫,殊不知它們已羈絆我們前進的腳步。因爲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慾望過多,痛苦也過多。當我們不堪重負,身心俱備時,我們悵惘,憤懣,在過多的慾望中迷失方向,畏於逆風而動,在一個個生活的罅隙中沉淪。

快樂=特質/慾望。這是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就提出的快樂方程式。慾望越小,快樂就越大,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古話“知足常樂”。反之如果一個人的慾望無窮大,將會怎樣呢?路瓦栽夫人有那麼多“夢想”,又有那麼多“陶醉”,她怎麼能不痛苦傷心呢?葛朗臺無限地追求金錢,置女兒的幸福於不顧,他又有多少快樂可言呢?

一個人想要獲得真正的快樂,那就要減少慾望,知足常樂讓我們無論身處什麼樣的處境,精神都住在一個自由、美麗的天堂。

曾有人問li嘉誠:“君以爲一生之中,最快樂的賺錢一刻是何時?”li嘉誠說:“開一片臨街小店,忙碌終日,日落打烊時,緊閉店門,在昏暗燈下與老伴一張一張數鈔票。”他回答時,一臉真誠。一旁聆聽之人也無不動容,紛紛點頭稱是。

快樂就是如此簡單!關鍵是我們要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世事,懂得知足,纔會常樂。

沒有樹的偉岸,但你可以有草的翠綠;沒有牡丹的嬌豔,但你可以有小野菊的灑脫……生活可以不完美,但必須常樂!

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時常心爲物役,患得患失,讓過多的.慾望佔據心靈。正因爲如此,本可以很快樂很幸福的我們,卻心態浮躁,錯過了多少快樂和幸福。

一個小孩把手伸進裝滿栗子的瓶中,他想盡可能地抓一大把。但當他想要拿出手來時,手卻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願放棄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來,只好痛哭流涕。一個行人對他說:“你還是知足些吧,只要少拿一半,你的手就能很容易地拿出來了。”

人應當滿足於現有的東西,不要貪得無厭,貪得無厭,最終會什麼都沒有,就像《伊索寓言》裏的殺雞取蛋,同樣告訴了我們要知足常樂。在擁擠的人世間,智者賢人之所以區別凡人而成就一番偉業,也許就在於“知足常樂”,閒看庭關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一路上,我們櫛風沐雨,知足常樂,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是混混噩噩消耗生命,因爲有時平平淡淡纔是真。

知足常樂駐足於心中,心中便了明燈,就不會迷路,便可抗拒貪婪,自私,擁用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坦蕩的胸懷……/

知足常樂議論文7

身邊的人都說,我長得像爸爸,鼻子像,嘴巴像,生氣的樣子也像,是呀,女兒就是像爸爸的。

我爸爸很高,小的時候我要仰着頭看他,長大了也要,小的時候他的頭髮還挺長的,長大了他把頭髮剃短了,因爲那家理髮店理髮便宜,媽媽說像個小老頭,是啊,我長大了,他就越來越像小老頭了。

他很愛很愛我和弟弟,二年級生日,他買了一隻棕色的娃娃狗,一進門他就頂着那隻狗,學着狗叫,嚇了我一跳;他喜歡把他看上的一切都給我,看見的好看衣服,好玩的布娃娃,這是他的愛。

他喜歡板着臉,表姐總是很怕他,也不敢來我家,不順心的事一大堆,他不說,就愛板着臉。

這兩年,他想回老家,在外十年,他也許是格外的想念故鄉吧,想要回到這個大街小巷都是他熟悉的地方,於是他回來了,但生活卻變得不順心了。他要更努力,更吃苦才能養活這個家,我總記得高考完之後,他在家休息,我好好看了看他,又黑又瘦,頭上還有些許白髮,叫人怪心疼的。我想,現在這樣的爸爸,同學就再不會羨慕我爸爸又白又年輕了吧。

他的心很小,他只想我們這一家可以快快樂樂的生活,不富、不貧、偶爾的葷腥和出遊,這樣簡簡單單好像也越來越難。他很知足,每晚的剩菜剩飯配酒,早上面攤的一碗麪,他很累,卻很知足。

我很幸福呀,他是我爸爸,做着所有愛我的事,他會因爲我害怕老鼠而揹我上樓,會因爲我愛吃蝦而去買,會因爲我回來沒地方睡而睡一個暑假的沙發。我越來越大了,我們之間的話很少,大多數時間都會是沉默,但每次打電話他都會喊我寶寶,這一輩子我都永遠是他的寶寶呀。

爸爸的愛很簡單,喜歡的都會拼盡全力給,或許生活殘忍了些,想要的太多,不能都給,可我卻覺得,多少的苦難都可以承受,因爲不是我一個人在,是一家人在,許多許多都會因爲這一個家讓我更勇敢,更快樂。

知足常樂議論文8

昨天我去看望生病的外婆。一進入那黑壓壓的房間,模糊地看到了外婆痛苦地倚在牀邊,瘦骨嶙峋的身軀,一時無語、凝噎。放假那愉悅的心情頓時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心情。我轉過身,深呼一口氣,慢慢地走到院子裏。明媚的陽光迫使我眯着眼睛,鄒起眉頭。

驀然回首,“知足常樂”四大金色文字映入我眼簾。我緩緩的轉身,望着嵌在大門石碑上的隸書――知足常樂,我想起了這次話題作文的材料:

有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裏,一隻在野地裏。籠子裏的老虎三餐考試吧野地裏的老虎自由自在,他們互相羨慕對方的自由和安逸。最後互換了位置,但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

原因可想而知,一隻因飢餓而死,另一隻因憂鬱而死。也許很多人會笑話這兩隻老虎:明明活得安逸自由,卻不足,硬是覺得別人的糖比自己的甜,結果被對方的糖噎死了。

動物既如此,何況是人呢。

著名作家劉墉對人類的貪婪本性看到了及至:旅客車廂內擁擠不堪,無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塊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位置做就好了;……直到有了臥鋪的人還會想:這臥鋪要是包廂就好了。

有位置的站着,有座位坐着,有臥鋪躺着,這是多麼好呀,但人卻總喜歡不停地向上爬,在條件不允許的時候也一直想着,這多影響心情啊。爲何不歡喜着:我有地方站,我有座位坐,我有臥鋪躺?!

小時候,當我已經拿到了一個月餅後,仍不知足地哭鬧着,因爲我想再要一個。奶奶會和藹地說:“乖孫女,你哥哥姐姐們有的沒有,有的才只有一半,你都拿了一整塊了,還不知足啊!應該高興了。”

知足常樂議論文9

平生修得隨緣性,粗茶淡飯也知足。

——題記

桌上放着半杯水,悲觀的人會抱怨它的不足;樂觀的人則會慶幸還有半杯水,因而後者得到了滿足。

同樣的半杯水,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慨。這告訴我們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抱定一顆平常心,學會用感恩的心來感謝生活,感謝命運。等我們懂得了知足,生活便少了幾分抱怨,多了一些光明。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是發人深省的。一個人如果癡心妄想,那他貪婪的心就永遠不會滿足,甚至可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嫦娥拋其夫君,偷食仙丹,妄圖成仙,換來的卻是廣寒宮的無限冷清與寂寥;和珅位高權重仍不知滿足,徇私舞弊,留下了千古罵名。而莊子、陶潛等隱士淡泊名利,逍遙世外,卻成就了千古流芳的美談。

世事就是這樣的辨證,上帝讓壞人享盡安樂,但最終以嚴厲的懲罰爲代價;上帝給予好人平安與幸福,卻讓好人歷經磨難。這是公平的,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人生就這樣,沒有絕對令你滿意的事,關鍵在於你是否得到滿足,能夠樂觀地對待生活。

不過知足並非一味地安於現狀,不求進取,而是一種適可而止的生活態度。如錯把知足當作安於現狀,裹足不前,那你只會成爲井底之蛙。

知足就是父母買給你玩具模片而你能自己拼好,知足就是朋友送你卡片而你不挑三揀四,知足就是珍惜一切來之不易的東西,包括生命。知足了菜根嚼着也香,知足了心裏永遠有着溫暖的陽光。

知足就要避免心理失衡。人們在給予的同時往往期待着、索要着,他們付出了就一定要求有回報,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爲他們把得失看得太重、不易滿足,當然也往往會大失所望了。

請記住:學會知足,才能心底敞亮,少卻煩惱;學會知足,才能更好地體會人生風雨兼程的艱辛和幸福;也只有人人懂得知足,我們的社會大家庭才能和諧、平靜、適意而真誠。因爲知足常樂啊!

知足常樂議論文10

幸福,顧名思義,就是愉快地生活。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擁抱文明幸福成長》的書,這是我的第一本幸福書。它使我對“幸福”這個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人們有時認爲贏過別人便是幸福,但我卻不這麼認爲。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叫阿瑟的年輕美國人,他22歲時就能每星期賺一大筆錢。他嫌家裏寒酸便要搬去長島住。他父親在他走前叮囑他不要攀比,但他一見那裏的富人,便生出了攀比之心,不贏過人家決不罷休。結果,他不但花光了錢,還欠了一屁股債。可見,在攀比上贏過別人,不但不會使自己幸福,還會使自己失去原有的東西。有句話說得好:學習向上看,生活向下看。意思是在學習上要向優秀的人看齊,這樣可以使自己不斷進步;而在生活上,我們應該看看那些生活比我們還困苦的人,與自己比一比,就會覺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

既然前面提到了學習,那麼我們就在這裏談一談名次吧。有這麼一孩子,功課不說,只是每次就名次來念名字時,他總是最後一個。他爸爸也不生氣,回家後對兒子說:“兒子,這世界上有許多人你無法比,你只跟自己比。你只要每天贏自己一次,我就高興了。”後來,有一次,兒子考了60分,樂得他爸爸像啃排骨那麼親他。的確,他在學習上的天賦真的不夠,但他給自己找準了定位,就是每天贏自己一次。成績不好的同學,也可以把“超越昨天的自己”作爲目標。比如上一次我只考子85分,這一次要考得比上一次的好。這樣下去,天天超越昨天的自己,成績就會慢慢地好起來。我們就像氣球,壓力太大,卻還在施壓,這樣氣球遲早會炸掉。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我們既要多練習,也要有適當的休息,不然就要起反作用了。其實,成才比成績更重要,收穫比名次更可貴。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不必太在意成績,只要你努力過,你付出過,那你肯定會有收穫。當你收穫了,你就會感到幸福,而不會去計較多少。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

最後,我們再說說事情的成敗與否。事情成功,自然是令人高興的,但不能驕傲自大;而失敗了,也不能氣餒,妄自菲薄。想當初,愛迪生爲了發明白熾燈,花費了3年時間,做了近萬次的實驗,終於,他發現了用竹絲做燈絲最好。我們就要像愛迪生那樣,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這樣,當你發現你終於成功時,心中便充盈了幸福的感覺。

同學們,希望你們看了我的文章,明白幸福的含義並真心感受你身邊的每一點幸福。在這裏,我祝願大家幸福成長!

知足常樂議論文11

知足,是一種心態。廣廈千間,夜眠可是七尺;珍饈百味,日食只需三餐。

簡單,再簡單一點,這就是生活。

也許有人會說,知足,意味着滿足現狀,不再追求,會對社會發展不利。但我所說的知足,不是意味着沒有進取心,安於現狀,而是在物質追求上不要計較太多。

知足常樂,要求我們以正確的心態應對寵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也許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但知足常樂,無疑是一劑心靈的良藥,幫忙我們在紛繁蕪雜的生活中構成一個良好的心態。知足,不是夜郎自大,而是知此刻所得已足矣,對將來所求並不足。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此刻,用一顆進取之心去開創未來。

知足者,並非放棄追求,而是對自我現狀的肯定。因爲知足,他很歡樂;因爲歡樂,他能以更好的心態去追求未來。知足者,貧窮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以往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黃昏時分,賣燒餅的夫婦數着一天的收入,比前一天多了兩塊錢,兩人相視一笑,十分滿足;也是在這個黃昏,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僅因爲所持股票的股值下降30個百分點而自殺。不禁感嘆:對於身外之物――錢,爲什麼有的人看得這麼重“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並無特殊原因而歡樂的人,他們僅僅因歡樂而歡樂。”哲人說過。

總有人忘記了今日,苦苦尋找記憶中歡樂的昨日或是展望並未到來的明天。擁有的,不知足;得到的,不珍惜。

也許“寬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的心態不是人人都能擁有,但每個人都能夠學會知足,並且我們也該學着知足。

知足,是一種心態。簡單,再簡單一點,這就是生活。

知足常樂議論文12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最早是孔子說的,《論語》中記載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仁者壽,智者樂。”溯其本意即爲:仁者追求山一般的崇高、寧靜、祥和;而智者追求水一般的快樂、靈動、悠然……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都會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性格不同的人衡量幸福的標準也不同,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終日過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倒是好生自在,寧靜祥和,與世無爭,所以平靜的生活是一種幸福;俞伯牙與種子期的故事我們都有所耳聞,而在《呂氏春秋》中記載的‘伯牙摔親謝知音’的情感誠然令人感動,由此可見,天長地久的友誼也是一種幸福。不同的人追求的幸福不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它們都無貴賤之分。

“幸福就是開心”這種思維模式逐漸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其實也不盡然,追求幸福好比攀登高峯:若只爲觀賞風景,儘可乘索道上山,一睹風光;也可一步步登上山頂,看到美景的同時,還會有一種征服大自然的成就感,而在攀登的過程中,愈是舉步維艱,到達山頂後的成就感變愈是強烈。同樣的道理,若想收穫幸福就應有所付出收穫幸福的同時必須是開心的,但開心的是未必能表露出幸福。

麻煩的是:有的人曲解了幸福的含義,而在這些人之中,有的以爲腰纏萬貫的財富就是幸福,所以他們想着法掙錢而忽略了‘錢是掙不夠的’這一客觀事實,所以慾望從未被滿足,以至於年耄垂死時還對他的財產念念不忘,諸如此類的還有許多,無論是高官還是厚祿都不能稱得上幸福。

前不久‘走基層’活動中記者瞭解到大多數人覺得當下的生活稱得上是幸福,而且他們依據就是當今國泰民安,生活穩定。百姓們認爲‘家庭和睦’,而這與《大道之行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

其中的思想不謀而合,從中能夠看出,幸福的含義就是人內心深處最真實樸素的渴望。

幸福其實很簡單,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肯爲幸福付出,才能收穫幸福;而且要對自己的收穫予以肯定,世界上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悟幸福的內心;要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知足者方能常樂。

知足常樂議論文13

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但安於現狀時時知足,真的歡樂嗎?在我看來,知足未必常樂,而不知足者則常樂。

不知足,是生活的推動器。

數萬年前的遠古時代,正因爲原始人不知足於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纔有了熟食的產生和今日的我們。孔子,學識淵博卻不知足,在晚年時依舊周遊列國,爲了後世的思想而努力。愛迪生因不滿足於自我的發明,若干次的嘗試最終找到鎢絲,讓光明照亮了千家萬戶。

不知足方有前進的動力,不知足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不知足才能常樂。

不知足,是國家的根本點。

秦始皇能一統中國,就是因爲無數次的不滿足,所以不斷地改革完善,纔有了秦國的強大。孟子曾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若一個國家知足於現狀,沒有了“野心”,便將要滅亡。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的獨立戰爭,法國的大革命,無不向我們證明了不知足對國家的重要性。不知足方有憂患意識,不知足才能振興國家,闖出一片天地。

可是何爲不知足呢?不知足就是不安於現狀,不甘於平庸,是有一種持久不滅的熱情前。不知足,使人勇往直,從中獲得的樂纔是真正的樂。

不知足是“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獨賞之樂;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執着知樂;是“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的無畏之樂。再看看此刻的我們,假使你經過奮鬥能夠擁有更好的未來,卻因知足而放棄,未來的你會是歡樂的嗎?所以,僅有不知足的人才能爲了更好的未來去奮鬥,在不斷的昇華之中才能常樂。

不知足者常樂,這既是對我們的教導,也是讓國家強大的動力。讓我們從此刻開始做一個不知足的常樂者,讓祖國因我們的不知足而常樂於世界之林。

知足常樂議論文14

知足常樂心胸寬大者擁有世界,而那些認死理做事斤斤計較者則會一無所有。心胸寬大者心裏就會很寬廣。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一個真正懂得的人是不會計較一些無所謂的事情的。其實每個人都是世界的擁有者,世界是屬於大家的,不是個人的,世界是個大家庭,只有那些心胸狹窄的人才會覺得只有那一點的地方是屬於自己的。因爲他們的思想束縛了他們那顆本應純潔的心。有的人什麼也沒有,可是他們卻很快樂,因爲他媽靈魂裏充滿了愛,在他們的眼裏世界就是他們的,他們很滿足。有的人什麼都有,可是他們卻不快樂,因爲他們覺得世界這麼大,屬於他們的才這麼一點點,因爲他們不滿足。也許吧,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體,性格不盡相同,他們的思想不同,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不一樣,不管怎樣我們都要懂得知足,才能常樂。因爲擁有靈魂的偉大,屈原仰天長嘆,抱石投江,震撼天地;因爲擁有靈魂的偉大,文天祥直指南方,歡笑而死,毫無怨言;因爲擁有靈魂的偉大,吳仕宏巾幗英雄,鞠躬盡瘁,樹立榜樣;因爲靈魂的偉大。

是啊!只有知足常樂的人才會真正擁有這個世界,擁有上青水秀的江山,擁有天地精華,擁有婀娜多姿的世界,擁有一切的一切。他們物質上也許並不富有,但是精神卻很充裕,以精神享受來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這個世界纔會變成充滿愛的天堂。真正的擁有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質上的,物質只不過是體外之物,只有內心充滿愛才會豐富人生。所以說知足才能常樂。

知足常樂議論文15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相信我們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有一顆知足的心,就一定能夠化不如意爲如意,正所謂知足者常樂!

我國古時候有個老翁,家裏丟了只馬,家裏其他人很着急,他卻說,這未必是件壞事,結果果真過了不久,他家的那隻馬不僅自己回來了,而且還另外帶了只馬回來了!街坊鄰居非常羨慕,他家裏其他人也很高興!而此時他卻說,這也未必是件好事,過了不久,他兒子因爲騎另一匹馬而摔斷了腿,他知道後卻說,這也未必不是件壞事,果然過了不久,皇帝徵兵,他兒子因爲腿斷了,而躲過一劫!這就是歷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它教育我們要知足常樂!

反觀歷那些與人民爲敵,貪婪慾望不止的人,何曾又樂過呢?上世紀30年代,全世界面臨經濟危機,德國法西斯頭目希特勒,爲了滿足他自己貪婪的慾望,以一顆永不滿足的心態與全世界爲敵!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最終邪不壓正。他的陰謀並沒有得逞!他也爲他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付出慘痛的代價,並被全世界所唾罵!

我們每個人或許會面臨許多困難,但我相信那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懷着一顆知足的心,懷着一顆堅強的心就一定會戰勝困難!

現在身處青海玉樹地震的同胞們,正在忍受着我們難以想象的痛苦在掙扎着!想想我們現在還有什麼比他們承受的痛苦還要重呢?他們承受着身體的痛,心裏失去親人的痛!但我也相信,地震無情,人間有愛,身處社會主義國家的我們,一定會與青海玉樹同胞同呼吸,共命運!早日幫他們重建美好家園!而地震也大大凝聚了我們國家的人心!註定我們是一個不可戰勝的民族!

讓我們爲玉樹同胞祈禱祝福的同時,並且擁有一顆知足的心來面對這事件的一切吧!因爲知足者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