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材料作文“尋祖”素材運用指導示例

材料作文“尋祖”素材運用指導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材料作文“尋祖”素材運用指導

你從哪裏來?你是誰?你到哪裏去?……一個人,只有打通了時間,找到自己與歷史、個體與族羣的聯繫,生命方可定位,方有“來龍去脈”和座標系,對自己的生命角色纔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並持有生命的身份證。(節選自王開嶺《做個有“祖”的人》)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教師解析】

這是一則事理觀點類材料,已經不是純粹的材料作文寫作要求的表述。省略句前是連續的三個問題,省略句後的句子是對前面問題的一種解答。該類作文一般的審題方法是整體把握,抓住實質。其步驟一是找出關鍵句,二是深入理解關鍵句,將其作具體化、明確化、通俗化的解讀,從而形成準確的立意。

關鍵句一:“你從哪裏來?你是誰?你到哪裏去?”

選材小貼士:蘇格拉底曾爲探尋人的本質而痛苦了一生。“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又是誰?”這是清朝順治皇帝久久解不開的心中大惑。可見,對於其它類似的材料只要能夠有效回答這三個問題,就可以在文章中適當運用,談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關鍵句二:一個人,只有打通了時間,找到自己與歷史、個體與族羣的聯繫,生命方可定位……

選材小貼士:該材料作文的關鍵在於對哲學命題回答的理解上,王開嶺用“打通時間,找到自己與歷史、個體與族羣的聯繫”的論斷來回答這些哲學命題,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需要一定的哲學積累和思辨能力。在審題時,我們需要找到“生命定位”“來龍去脈”“生命角色”“生命的身份證”等關鍵詞,再結合關鍵句“打通時間,找到自己與歷史、個體與族羣的聯繫”,可以確定王開嶺的論斷在於確定人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懷和風物記憶上,做一個有“祖”的人。若具體化,可以把選材的範圍細化爲做一個有祖國的人,做一個有故土的人,做一個有家傳的人。大的身世,即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國史;小的身世,即我們的家族譜系和故鄉史。

作文要求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就是提示考生可以依託材料展開思考,思考生命個體、生命羣體以及整個人類,選材時可以用自己特有的經歷來表達對“身世感”的認識。如果感性理解“身世感”,可以寫成優秀的散文或生動的記敘文;如果理性思考“身世感”的內涵,可以結合自己感悟寫出精彩的議論文。

【高分素材】

名言素材:“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這大概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恩格斯,最不需要作深刻闡釋的一句話了。

素材點撥:誰讀懂了生命的來龍去脈,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書。歷史是什麼?它不但是印在書上的文字,更在我們身邊,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因此,記錄身邊人的一生也是另一種歷史。

新聞素材:央視有一檔節目,叫《客從何處來》。這是一檔名人尋根的節目,第一季有易中天、陳沖、馬未都等人,他們從一點線索開始,尋訪祖輩們的生活軌跡和命運細節。

素材點撥:雖然《客從何處來》從形式上借鑑了國外節目《你是誰》,但它對國人的意義尤爲重大,因爲在文化和精神上沒有比傳統中國更推崇“認祖歸宗”了,它可以幫我們做好“中國人”――那種骨子裏默認的“中國人”。易中天著作等身,不過是立言,今乃立身。中國人需要一條“回家”的路。這條路,曾經熙熙攘攘,如今人跡稀冷。這就叫“人心不古”。

熱點素材:先有成龍海外演出堅持說漢語,後有韓寒炮轟如今的中國“閉上眼睛以爲在牛津,睜開眼睛卻在天津”,痛斥英語在中國的泛濫。

素材點撥:作爲中國人,第一是學會母語,第二是將母語傳承併發揚下去,然後汲取外國的優秀文化。母語作爲人與生俱來最初學會的語言,我們有理由維護它,有理由發揚它。只有將自己的傳統文化守住併發揚光大,我們纔有立國之本,才能更好地汲取別國的文化。只有守住我們的根,我們才能將根發揚光大。

【素材演練】

尋根問祖

王麗星

偶然翻開新加坡女作家尤今所著《香河畔的微笑》,一句箴言躍入眼簾:“一個沒有祖先的人,永遠都是孤獨的。”由此看來,問祖是人們擺脫孤獨的良方。

祖先在何處?在故鄉。在我們血脈發源之地,祖輩的故事不斷髮生與流傳,一代代人降生又死去。身在故鄉的人是有福的,因爲他們打通了時間,可以徜徉於祖輩的故事之中,從而懷着充足的底氣去回答那靈魂三問:你從哪裏來?你是誰?你到哪裏去?之後,他們終將找到生命的定位。

可悲的是,當下國人時常在忘卻祖先之後追悔莫及。王開嶺就曾在書中談及這樣一位朋友:背井離鄉到北京打拼,過了許多年終於在這寸土寸金之地掙到了一套房子。可是有一天在樓下仰望這犧牲青春換來的“家”,卻發現密密麻麻的窗口中竟全然辨不出哪一個是自己的,一種巨大的失重感淹沒了她。

是的,一件空蕩蕩的屋子,擠在千百間相同的屋子中,這樣的地方找不到“祖”,生不出根,孤獨必將碾壓這裏的.一切,在某一個萬籟俱寂的午夜,使人流下自己也不明白緣由的淚水。沒有祖,失去鄉,人孤獨得好像快要死去。

那麼該如何問祖?我想,不妨回到故鄉,到那血脈發源的地方找尋自己生命的根。之後,我們的生命將被一個“祖”字連結,從此不再隨風漂泊,而能茁壯成長,因爲故鄉無處不可以生根。無怪乎“自然之子”葉賽寧也說:“我回到故鄉即勝利。”

這使我想起曾經橫眉冷對自己的同胞、在外漂泊半生的索爾仁尼琴,他最終也還是回到了祖國。這位雄獅一樣的偉大作家目光深邃地說道:“不瞭解過去就意味着沒有未來。”所以他返回了祖先所在之地,在故鄉雨後的蘋果樹下找到了自己的根,生活得以繼續。

而海子也高聲吶喊:“我要還家/我要轉回故鄉/我要在故鄉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聲談吐!”沒錯,獨立世間的我們,需要這樣的尋根。轉回故鄉或是尋訪先輩,無論以何種方式,我們都應當叩問自己的祖先與故土,而後來自祖先世界的風會曳去迷茫的煙雲,讓我們看清自己生命的座標。

回去嗅嗅故鄉的氣息吧,那裏面有祖與根的味道。問祖尋根,是爲了找到靈魂回家的路。

【教師評點】

尋根問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這篇文章就是緊扣“尋根問祖”來探尋“身世感”的優秀習作。開頭引用尤今的話點扣標題中的“問祖”,第二段對材料的內容進行闡述,接着舉“國人時常在忘卻祖先之後追悔莫及”的例子分析並回扣尤今的話,來講述沒有祖失去故鄉會有巨大的失重感的道理。接着通過葉賽寧、索爾仁尼琴、海子等素材,來闡述和分析尋根的重要性,論據充分,說理精練,邏輯性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