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漢字中的飲食文化情感日誌

漢字中的飲食文化情感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民以食爲天”,無論是天子貴胄還是平民百姓都把吃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另外,既然是“以食爲天”,那麼說明吃”絕對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慾的簡單行爲,它還是一種豐富的生活方式。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與吃有關。例如管不認識的人叫生人,把相互瞭解的人叫熟人;受歡迎就是吃香,靠老婆叫吃軟飯嫉,嫉妒別人叫吃醋:形容婦女好看叫秀色可餐,感到厭惡就是大倒胃口。除此之外,“吃”還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如史記中的鴻門宴,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這些政治事件都是在餐桌上進行的。時至今日,人們依然習慣通過吃飯來維繫感情、解決問題。下面就來談談與飲食有關的漢字。

漢字中的飲食文化情感日誌

首先,我們來看“民以食爲天”的“食”字。

“食”字本義指的是一種餐具,從它的形體上看,下面是一個容器,中間兩點表示盛滿的食物往外溢出來了,上面三角形狀的蓋子用來保持食物的溫度。“食”字還是一個部首字,跟它組成字的都跟食物有關,比如饞、餅、飯、飽等等。古代人特別是王孫貴胄非常重視飲食,不但活在世上要吃得好,離世後還要用各種各樣的餐具隨葬。例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發現鍋碗瓢盆、筷子、酒杯等餐具一應俱全。在漢字中,除了“食”字表示餐具外,還有登、豆、鼎等漢字也表示烹飪器具。例如“豆”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爲“豆,古食肉器也”。可見,“豆”在古代是指進食用的.一種器具。

談了古代的烹飪工具後,接着我們再來說說跟烹飪方式有關的漢字。說到中國的烹飪方法,那可真是五花八門,像煎、炒、蒸、煮、烤、炸、燜、滷等烹飪方式就能列出幾十種。中國的烹飪方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生活在遠古時代的人們還沒學會用火,過着跟野獸一樣茹毛飲血的生活,在人類飲食方式的變遷中,學會用火是里程碑式的進步。最初的用火燒食就是直接把肉放在火上烤,即跟現在的燒烤差不多。跟燒烤有關的漢字就是“炙”字,從“炙”字的形體上看

它的上面表示一塊肉,下面是火,把肉放在火上不正是烤肉嘛。但是,有人可能想到一個問題,肉能直接擱火上烤,但蔬菜不能啊,那可怎麼辦?其實,在炊具發明以前,聰明的先民們已經想到了一種方法來煮菜,這種方法就是“石煮法”。它的具體做法就是將一片大樹葉折成船狀,往裏面放進水和食物,再找來許多卵石並把它們烤熱,最後把這些發燙的卵石放進水裏跟食物混在一起,這樣就可以在水中通過熱傳遞把食物燙熟了。“石煮法”充分體現在一個漢字中,那就是“庶”字。由於這種方法要用到衆多的卵石,所以“庶”字又引申出衆多的意思,例如庶民、庶官等詞就反映了這一意義。陶器發明後,人們的烹飪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進步。有了炊具後,人們煮食就變得方便多了,直接燒烤法從此也被間接煮食法取代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烹飪方式煮,其實“煮”最初是用“者”來表示,後來由於“者”字被借走用來代指人或事物,於是就在“者”字下面加火字底,造出了“煮”字。甲骨文中“者”字的形體就形象地反映了水煮食物的情景,看它的下面是一個陶具,裏面盛着食物,上面還冒着水蒸氣。除了“煮”這種健康的烹飪方式外,還有一種就是“蒸”,跟“蒸”有關的漢字就是“會”字。“會”字本義指的是蒸鍋,至於它具體的字形如何,這裏就不多作說明了。

中華文明至今綿延了數千年,作爲其傑出代表的漢字蘊藏了極爲豐富的內涵。通過研究漢字,我們可以獲知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所以,研究古漢字,不僅趣味無窮,而且能讓我們探索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寶藏,意義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