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樑、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

學生蒐集有關德國的民情風俗。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篇訪談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其中那棵大樹還記得是誰嗎?對,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季羨林爺爺。今天,我們要同季爺爺一起去德國,去看看德國的花。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

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奼”(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

暇:與“瑕”區分記憶,偏旁表義

錦:與“綿”區分記憶。

嫣:右部的上下結構分配要合理。

(師可範寫。)

4、生寫生字,師巡視。

5、投影儀展示書寫,師生評議。

6、結合預習情況,理解文中疑難詞語:

房東: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對“房客”而言)。

莞爾一笑:形容微笑的樣子(多指女性)。

花團錦簇:形容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景象。

奼紫嫣紅:嫣:嬌豔。形容各種好看的花嬌豔絢麗。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初讀課題的時候,同學們會產生怎樣的疑問?

(誰把自己的花給別人看?爲什麼要給別人看?)

2、默讀課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課。

學生齊讀課題。

二、學文

1、在初讀了課文後,說說你對課題的理解。

(根據學生的體會,以學定教確定教學的順序。)

2、生:我明白了德國人把自己養的花給別人看。

引導學生找到相應的.語句“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談談自己的理解。

(“花的脊樑”只是一些枝幹和葉子,並不美觀,而花最美麗的部分──花朵自己卻不能完全欣賞到,那自己豈不是得不償失嗎?可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討論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給別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讓我們走出房屋,來到街道欣賞美麗的花朵吧!請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大家邊聽邊展開想象,然後說說彷彿看到了什麼。

(教師在輕柔的音樂聲中朗讀。)

生:我彷彿看到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鮮花怒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美麗極了。

生:我彷彿看到在這些奇特房子的窗臺上的花連成一串,匯成了一條條花的綵帶。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種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師:談得真好,想象豐富,談出了自己的感受。請接着說……

生:我彷彿看到主人們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陽臺,換上一盆盆正在開放的鮮花。

生:我彷彿看到各種鮮花爭奇鬥豔,吸引來了大批的蝴蝶,圍繞着各家各戶的窗臺翩翩起舞。主人聞着花香,欣賞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時駐足觀賞,真是“人在街頭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師:是的,通過想象,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了這奇麗的景色。讓我們看看課文中的插圖,再通過我們有感情的朗讀把這奇麗的景色表現出來吧。

(有條件可觀看德國街道的圖片,感受這奇麗的景色。)

隨機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意思。

(配樂指名讀、分男女生讀、全班齊讀;然後讓全班看插圖,能背則背,不能背則讀;接着抄寫本段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4、現在,你還會不會爲你剛纔在屋內沒有看到自己種的美麗的花兒而後悔呢?

(學生談自己的體會,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麗的花奉獻給大家,才能欣賞到如此美麗、奇特的風景。)

5、隨機出示: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⑴聯繫課文內容談談你的體會。

(每個人都把自己種的花兒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於自己的更多、更美麗的花。)

⑵學生聯繫實際舉例說明。

(如:學生輪流值日打掃教室衛生,每人帶課外書到班上建立圖書角等等,都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⑶再讀讀這句話,談談你明白了什麼。

(“我爲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用實際行動爲大衆着想,爲社會盡到自己的義務。如果大家都這麼想這麼做就必然會換來“人人爲我”的結果。雖然“人人爲我”放在前面,但實際上“我爲人人”是前提,只有“我爲人人”盡到責任和義務,纔會實現“人人爲我”的美好願望。)

6、學到這裏,你覺得德國或德國人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街道景色奇麗;德國人懂得爲他人無私付出。)

7、季羨林再次來到德國,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談談你的理解。

(德國沿街的奇麗風景沒有改變,依然是“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同時,也許作者言下之意還在讚揚德國人民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境界。這種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賞的,也是更“美麗”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第25課。

【單元教學目標】

抓住主要內容,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並注意積累文中的優美語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淳樸恬淡,於天然本色中見“繁定絢麗之美”,總在不經意間,“創造出令人難記忘、發人興思的藝術境界”。他的文章意蘊豐富而深遠,大氣磅礴,意味雋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篇短文選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講述了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後,重返哥廷根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

早在1935年,25歲的季羨林先生帶着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圖大志遠赴德國,求學於歌廷根大學。他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纔回歸祖國。三十五年後,1980年當他再次踏上這第二故鄉的土地,感慨萬千。後來,季老先生寫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組散文。

這是一篇十分經典的美文,語言樸素而洗練,含蓄而蘊籍,既有娓娓動聽的故事,又有色彩瑰麗的描寫,既有淡遠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議論,既充滿着異國他鄉的奇情異彩,又滲透着作爲一箇中國人的感悟與思考,令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名篇課文的教學,歷來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解讀過多過細,小學生難以接受;草率了事,又自覺有褻瀆之嫌。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語言比較質樸易懂,其中又蘊含博大而精深之理。教學之難就在於讓學生理解其中道理

這篇課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講了作者在德國看到當地人家家戶戶都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給別人看,走在街道上,又看到許許多多別人家種的花,因而到處都是綺麗的景色,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長,卻包容了一個相當廣闊的世界:德國的人情風俗,作者的求學經歷,德國人獨特的養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賞的奇情異景,再加上作者獨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創造出一個浪漫溫馨的美好世界。走進文本,就彷彿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一個花的世界,一個美的世界,一個充滿溫情的世界,一個意蘊深遠、耐人尋味的世界。季羨林先生從德國人獨特的養花方式中,領悟到一種至高無上的人生境界: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本文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

本文文字簡練,語言比較樸實。其中也有一些學生需要理解或者深究的詞語。

詞義較難理解的是“莞爾一笑”我想可以在課堂上當場找出不理解的字“莞”查字典理解是形容微笑。再連字成詞理解整個詞語的意思。“莞爾一笑”:形容微笑的樣子(多指女性)。我認爲女房東這樣的微笑很有深意。一是作者發現花是給別人看的,女房東發出了會心的笑、和藹的笑,二是女房東爲自己的民族人人都有的分享的意識而自豪的笑、快樂的笑。

需要深究的詞語“應接不暇”以前學過,所以在這裏主要回顧“暇”的意思是:沒有事情的時候,指空閒,強調這個字是日字旁。繼而深究什麼事物使作者的眼睛應接不暇,相機出示“花團錦簇”“奼紫嫣紅”這兩個詞。“花團錦簇”: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簇──聚成一團,和“團”字同義。這個詞語形容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景象。“奼紫嫣紅”:奼──美麗;嫣──嬌豔。這個詞語專門形容花兒萬紫千紅、五彩繽紛、嬌豔絢麗。理解完這兩個詞語就請學生想象作者看到的景觀,再出示德國的實景圖片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的形容,其中用上“應接不暇”“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幾個詞語。

“耐人尋味”:耐──經得起;尋味──探索體味、體會、品味其中的含義。這個詞語說明德國人這種行爲經得起人們去仔細體味,形容意味深長,值得反覆體味。那麼可以問問學生:你體味到了什麼呢?

本課有一些需要深刻理解的句子:

1、“……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再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略講)

這兩句話進一步點明瞭德國人養花的與衆不同之處。因爲花朵栽在屋外,都朝外開,那麼在屋裏看到的“花的脊樑”就是花朵的背面。那麼想一想作爲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麼呢?(枝幹和葉子)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麼呢?(嬌豔的鮮花)。顯然,德國人養花不是爲自己,而是給別人看的。

2、“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深挖)

我們可以抓住課文中的這句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來幫助學生理解句義。“這一種境界”在這裏指“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頗”是 “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尋味”指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我爲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用實際行動爲大衆着想,爲社會盡到自己的義務。助人爲樂,我爲人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做好事其實就是報恩。一個人只要他不是生活在真空裏,他總會得到來自許多方面的關愛。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會受到來自醫生、護士、父母、兄弟、姐妹、左鄰右舍、老師、同學、同事、互不相識的人的關愛。傳統美德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幫助任何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我爲人人。助人是無私的,他使你的心靈得到淨化,使你的精神昇華,更使你成爲社會的一份子,成爲一個實際意義上的社會人,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如果大家都這麼想這麼做就必然會換來“人人爲我”的結果。雖然“人人爲我”放在前面,但實際上“我爲人人”是前提,只有“我爲人人”盡到責任和義務,纔會實現“人人爲我”的美好願望,這兩者之間要辯證看待,整體理解。如人人都做到我爲人人,其結果不是人人爲我嗎,這個因果關係連小孩子都能推導出來,所以我說我爲人人是因,人人爲我是果。如果你想獲得,必先付出,捨得捨得,先舍後得。在課後拓展中可以圍繞“人人爲我,我爲人人”舉出身邊的實例:學生輪流值日打掃教室衛生,每人帶課外書到班上建立圖書角等等,都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3、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深挖)

時隔四五十年,作者又來到德國,當然會見到許多變化,但他說“美麗並沒有改變”,結合上下文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是說德國沿街的奇麗風景沒有改變,依然是“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同時,也許作者言下之意還在讚揚德國人民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境界。這種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賞的,也是更“美麗”的。

4、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略講)

作者曾在德國留學十多年,在留學期間時常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思念祖國。現在時隔四五十年作者又來到德國,見到那家家戶戶窗口上的鮮花,不由得觸景生情,彷彿進入了夢鄉,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學生活時代,他陶醉在鮮花豔麗之中,沉浸於思鄉情緒之中。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理解“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

3、瞭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

4、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教學重點】

1、認識3個生字,理解“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

3、瞭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

【教學難點】

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學情分析】

學生與季羨林先生生活的經歷、時代都有很大差距。老師就要酌情增加背景資料的講述以及圖片的對比。

【教學準備】

幻燈片。

【設計理念】

讀悟結合,順學而導,紮實語言文字訓練。在學生自主實踐、習文怡情中落實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過程】

一、出示題目,置疑激趣

1、老師板書課題: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學生齊讀課題,老師問學生有什麼疑問。等候學生廣泛質疑。

2、老師根據學生提問作梳理並且板書:

我們的問題都集中在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是誰?

給我們兩個提示:

一是題目可以給讀者設個懸念,讀者思考。

二是我們在今後的習作中擬好題目以後也要問問自己這些問題,並且在習作中着重解決這些問題。

(讀寫結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自行解決字音問題。

2、迅速瀏覽課文:

解決簡單問題。

3、課文是誰寫的?課文講了什麼事兒?

4、季老第二次到德國,表達了怎樣的感慨?抓出中心句。

(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解釋德國是德意志民族、日爾曼民族。

板書:

奇麗 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麗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現了奇麗的景色?勾出美麗景色的句子。畫出你認爲很重要的詞語。

(抓住“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花的海洋、應接不暇、山陰道上”來想象。相機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詞義。)

①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地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②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⑵ 學生在交流有關奇麗景色的過程中,師相機:

① 強調生字的書寫(這裏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這兩個詞語寫在黑板上嗎?學生板書兩個詞語);讀到這個“花團錦簇”詞語,你眼前出現了什麼?讀到“奼紫嫣紅”呢?

(想象。)

② 對比理解“花團錦簇(多而茂,重形態)、奼紫嫣紅(豔而嬌,重色彩)”的意思這裏兩個詞語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複了嗎?

放ppt這些嬌豔的花一朵緊挨着一朵,一朵緊壓着一朵,他們擠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擁着,有時候都分不出他們誰是誰了。花兒的這種形態就叫做——花團錦簇。各色鮮花聚在一起就是──奼紫嫣紅。

③ 把詞語帶入句子,練讀,重品味花美、語言美。花美,語言也美,自己練練怎麼用你的聲音展示這種美麗。熟讀到能背誦的程度。

⑶ 介紹作者兩次到德國的時間作者第一次到德國是35年到45年,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第二次到德國又恰逢文革結束不久。中國的社會處於滿目瘡痍、近似於一片廢墟的狀況。(出示ppt)所以當作者看到這樣的景色時,纔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帶着此時你的感受來讀中心句。可以怎麼讀?還可以怎麼讀?可以改變句子來表達你的慨嘆。

(多種理解與再造表達。)

對於作者而言,這真是一種美麗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讀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德國是個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②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⑵ 學生在交流有關奇麗景色的過程中,師相機:

① 生交流原因。

補充資料:

沒有陽臺的就放在窗臺上,故意把窗簾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麼?什麼是花的脊樑?(散亂的話枝花葉以及透過枝葉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麼呢?(充分欣賞到嬌豔的鮮花)這些做法充分說明了: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讀課題。

作者見此情景估計德國人養花不是爲自己,而是給別人看的,於是向女房東求證。女房東神態是──莞爾一笑,語言是──正是這樣。“這樣”是指什麼?(上文、扣題)什麼是“莞爾一笑”?(很輕鬆的微笑)想想女房東爲什麼是這樣的表情?(這在德國是很平常的、爲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東的表情和語言充分說明了──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課題)讓我們把這部分讀一讀。

② 這種境界指什麼境界?(“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具體在我們生活中來說就是怎樣的行爲?(分享、彼此關懷、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麼樣的行爲體現了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思想境界? 這種境界紮根在這個民族每個人的心田,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課題)讓我們把這部分讀一讀。

⑶ 現在來談談作者爲什麼覺得這個民族是奇特的?

(聯繫到民族的奉獻風尚來談。)

⑷ 老師提問,學生用課文裏的句子回答:

這個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們的花不象中國那樣──他們就是要──

所以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都能看到——街頭花團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麗的景色。

是啊!的確值得我們好好的思考。在德國人人無私奉獻,爲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思想,這成就了這個──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後發出了這樣的慨嘆:(齊讀)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讀中心句。

四、回到主題,結課

1、四五十年後季老再次回到德國,對朋友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這不變的美麗包含什麼呢?

2、文章除了想告訴我們德國有奇麗的街景,德國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其實更在讚美一種怎樣的思想呢?(讚賞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思想)是呀,這樣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風尚已經成爲了這個民族的傳統,融入到每個人的血脈之中。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才出現了奇麗的景色,成就了這個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詞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就變成美好人間”。當人人都做到“我爲人人”時,相信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美好。

3、現在再來看看這個題目,你怎樣理解?指着板書提示

(這個題目既表現了德國的美麗,更包含了德國這個民族的傳統風尚每朵花上都承載着人心靈的美好。放在窗臺上悅人悅己,人讓花美,花讓人更美。)

有疑纔有此環節。

【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花團錦簇 人人爲我

奼紫嫣紅 我爲人人

【課後反思】

1、學生在錄像課中比較緊張,所以在朗讀時放不開,影響了課堂氣氛。

調整策略:

功夫還是在平時,所以應該加強課堂上的朗讀訓練,增加課堂朗讀學生。

2、學生舉手的方式是一大特色。需要繼續發揚。

3、學生在發言時缺乏溫情的銜接,流於常態。

調整策略:

最近我班在訓練學生髮言時的溫情銜接。但是因爲訓練還不夠,所以今後需要加強訓練。

4、學生思維較活躍,對課題的質疑多元化。這也是因爲教師沒有事先給學生做鋪墊的真實反應。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

3、結合語境理解“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課前準備:德國風光課件。

鮮花實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質疑問難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寫的文章,請大家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同學們在上一節課已經熟讀了課文,也自學了生字詞,在讀課文時遇到過什麼問題嗎?現在可以提出來。要注意,提的問題要經過認真思考,提得有價值。(多媒體出示相關句子: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2、預設探究問題:

(1)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爲什麼說景色是“奇麗”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第三自然段中說“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爲什麼說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耐人尋味”是什麼意思?。

(3)“變化是有的,但美麗並沒有改變!”“美麗”的東西指得是什麼?

(4)“這是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夢”?

二、依據單元目標,提煉中心問題

1、過渡:大家提的問題都很好,既有思維價值,也很有整體性。這些問題中,先研究哪個問題呢?在學習本課之前,我們閱讀了這一組的單元導讀,這組課文的單元主題是什麼?

(這組課文的單元主題是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從表達上,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

2、在剛纔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中,哪個問題與“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這個主題更爲密切?

(“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個問題。)

3、請大家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多媒體出示句子: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4、咱們就先圍繞這個問題來研讀課文,我們在研讀的過程中,再逐一解決其他問題。可以嗎?

三、自主合作探究“奇麗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課文的哪些句段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民族的奇特?你們可以圈點、標畫、批註,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有了感受之後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後把你的感受說出來。

2、學生默讀課文自學、教師巡視。

四、披文入境賞“奇麗”。

1、我們首先一起來交流,你們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麗?”請一個同學說,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補充、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2、生彙報,師相機點撥:

預設(1)從“家家戶戶“這個詞可以體會出德國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擺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兩家把花擺放在窗前的。可以讓人感受到這裏的景色又奇特,又美麗。

(2)從“任何”這個詞看出那裏的每一條街都盛開着鮮花。不是隻有一條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戶戶都自主的把花讓別人看。走在那條街道都能看到這樣美麗的花。

(3)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看出花太多了,花多得成團,一簇連着一簇,都緊緊的簇擁在一起,顏色有各種各樣的,非常鮮豔,特別美麗。

(4)從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麗。

3、同學們理解得真好。下面請閉上眼睛,聽老師讀,看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一會請你描述一下。

4、師放配樂磁帶,生閉眼想像後談自己想像的畫面,師簡要評析。

5、你們想不想親眼目睹一下這奇麗的景色?(想)現在讓我們一起插上翅膀,飛到德國,一起來欣賞這一幅幅奇麗的美景!

(多媒體播放圖片。)

6、漫步在德國的大街上,徜徉於花的懷抱,沐浴着花的芳香,聆聽着花的私語!此時此刻,你最想說點什麼?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7、大家描述得可真美!下面我們來讀一讀這幅奇麗的景色,看看哪位同學能讓我們聽出他內心深處那種強烈的感受,能把所有的老師和同學們帶到那奇麗的異國風光。

8、多麼美的異國風光,你能背下來嗎?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一背。誰背下來就可以向老師舉手示意。

9、學生背誦。

五、披文入境悟“奇特”。

1、剛纔我們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你從哪體會到了這個民族的奇特?讓我們接着交流。

2、學生彙報,多媒體出示相關句子,並引導學生分析奇特之處。

(重點出示實物鮮花,幫助學生理解花的脊樑。)

3、德國人養花,卻偏偏只給自己看花的背面,只看花的脊樑,真是奇特無比,不可思議。讀完這段話,我們和季羨林一樣,也禁不住滿腹狐疑。如果你是一個德國人,你能解開季羨林心中的疑問嗎?

4、創設情境,老師扮演季羨林,手拿鮮花依次採訪不同學生扮演的女房東(歐樸爾太太)、小學生、的士司機。

採訪的主要問題:歐樸爾太太,您爲什麼把花都種在臨街窗戶外面?

這位德國小朋友,你好,你們家種花嗎?你們是怎麼種花的?爲什麼自己辛辛苦苦種花給別人看?

這位先生,您好,爲什麼在德國大街上可以看到這麼多的花?

5、小結:哦,原來是這樣!只有每個人都把花種給別人看,才能夠在大街上欣賞到無數人種的花。這種境界就是:人人爲我,(師停頓,引導學生答出“我爲人人”,並板書: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6、假如每個人都把花藏在屋子裏不給別人看,那麼又會是怎樣一幅景象呢?

(小結:這就是我不爲人人,人人也不會爲我了 。)

7、從種花這件小事,我們看到了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美好的品質。這的確是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爲什麼說這種境界“耐人尋味”?(多媒體出示句子)

(學生彙報)

8、讀到這,你想到哪些語句?(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生活中你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生聯繫實際談理解)

9、正是因爲所有德國人擁有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的品質,才創造了一幅奇麗的景色,一個奇特的民族,一個和諧的家園。這一切都讓季先生魂牽夢繞,終生難忘。四五十年後,當作者再度踏上德國這片深愛着的土地時,他又發現了什麼呢?

(讀最後一段。)

(學生彙報,多媒體出示句子。)

10、“美麗並沒有改變”,在這裏指什麼?

(學生彙報)

11、是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沒有改變!這種心靈美,和諧美沒有改變!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季先生髮出這樣由衷的讚歎:

(男生深情齊讀)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此時此刻,我們的心裏也不由得發出這樣的讚歎:

(全班深情齊讀)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六、總結全文。

附整體板書: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 花美、多 人人爲我

奇特 自己種花讓別人看 我爲人人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4

執教者:呂莉莉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準備:

學生:朗讀課文,不懂的生字詞語,查字典,把意思寫下來。

教師:課件

教學流程:

導入:

欣賞圖片:埃及的金字塔,西班牙的鬥牛圖片,泰國的大象圖片,非洲的土著人,威尼斯的小艇,悉尼大劇院。請學生猜一猜這些圖片分別是關於哪一個國家的。

小結。(師:每個地方都有美麗的景色,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土人情,今天,我們要去德國,看看那裏獨特的風土人情。)

一、揭題初讀,整體感知。

1、引出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生齊讀。

2、初讀課文,結合預習,檢查字詞。

初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難讀的地方多試幾遍

“莞”多音字。指名讀正音強調“脊樑”的讀音。指導筆順。

學生課堂寫生字“脊”(要求:正確和美觀俱備),教師巡視。

3、出示圖片:這是德國著名的哥廷根大學。在這所大學裏,孕育了30多名諾貝爾獎的獲獎者。這位是季羨林爺爺。 1935年,25歲的季羨林爺爺到德國留學10年。四五十年以後,當他再次來到德國故地重遊時,發出了由衷地讚歎。引找文中原句。

板書: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課件出示: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生齊讀

二、深入文本,瞭解德國風情。

(一)品讀感悟,感受奇麗的景色。

1、季爺爺爲什麼會發出這樣的讚歎呢?

讓我們一起隨着季老先生來到德國,請自由朗讀課文的1-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民族的奇特?劃出有關詞句,並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生自讀劃句子,教師巡視。

交流,出示句子: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的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從哪裏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

①“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花的海洋”

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景象?提示:眼看到----,鼻子聞到----,耳朵---,心-------)

通過想象說話的方式,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意思

板書:街上看花

②任何、家家戶戶

透過家家戶戶你感受到什麼?這麼美能不能給大家讀一讀?

指名讀句子的前半句。

男女生讀

③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知道什麼叫山陰道嗎?想象一下,茂密的山林,走在林間小道上,微風吹來,聽着各種鳥鳴聲,給你什麼感受?把你的感受送進朗讀裏,讀後半句。

季爺爺借用山陰道,寫出了德國街道的特別。配樂出示一組圖片(街頭花景)

師配音:人們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裏,聞着花香,聽着鳥語,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競相開放,奼紫嫣紅的鮮花,走在這樣的街道,就像走在山陰道上,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瞧:走過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引讀:(生)家家戶戶的

走過另一條街,擡頭向上看,(生)家家戶戶的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生)家家戶戶

師:多麼美的異國風光,不積累下來多可惜。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一背。

學生背誦(配樂)。

(二)初探“吃驚”,感受民族的奇特。

過渡:剛纔我們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你又從哪兒體會到了這個民族的奇特呢?

A: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1、奇特表現在哪兒?談談體會

與衆不同的窗外養花:

板書:窗外養花

2、你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到人們都把花種在哪?

3、一般我們都會把花種在家裏,而他們的花都種在外面,很特別,讓人吃驚。

B: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1、我們的脊樑在哪裏呢?用手摸摸看。花的脊樑指什麼?(花的莖、花的枝葉)

2、角色遷移體驗:如果你來到德國人的家裏,看到這些花的脊樑,會怎樣想?

3、季爺爺初來咋到時也驚訝極了,

指名讀、齊讀。

過渡:難怪季羨林爺爺曾多次這樣的詢問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女房東又是怎樣說的呢?

C:出示: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

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①、莞爾一笑就是微微一笑,是真心的笑,自然的笑,很平常的笑,最普通的一笑

②、從這樣的笑中,你讀出了什麼?

這在我們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而在女房東的眼裏卻是如此的平常,只是莞爾一笑,微微一笑,那麼平常。

師生分角色讀(指兩三名女生當女房東)

過渡:正是這樣,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D:出示: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讀(正是這樣)

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E:隨機出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齊讀)

耐人尋味意思就是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德國人民讓花的美麗爲路人綻放,爲他人而芬芳!

試想,走在這樣的街上,你有什麼感受?想說些什麼?把你心裏想說的話寫在課題旁邊的空白處。

F:四邊三化活動成果展示:

師:以前老師在羨慕,可敬的季爺爺也在羨慕,在座的同學,相信你們讀了這篇文章肯定想馬上置身德國,可喜的是,如今我們的家園也正悄然發生變化,那就是這段時間由浙江省省委、省政府發起的,平陽縣縣委、縣政府積極行動的“四邊三化”活動,即“清理公路邊,山邊,鐵路邊,河邊,做到綠化,淨化,潔化”,給我們的居住環境披上了新裝,請看我們身邊的變化!欣賞圖片

師:其實我們更可喜的是呈現我們面前的美景是大家齊心協力打造的,更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的老百姓正形成一種新風尚——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共建新環境!引出圖片:

那麼這項活動如果僅僅靠政府的力量夠麼?僅僅靠幾個人夠麼?所以從今天開始,在座的特別棒的五小的孩子也願意儘自己一份力嗎?我們可以怎麼做——或宣傳,或行動

四、總結回顧,存疑待解。

最後讓我們帶着對德國這個偉大民族的敬重,帶着對家鄉美化的期盼,齊讀-----------我爲人人,人人爲我!

板書: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奇特

街上看花窗外養花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認讀“脊、莞、錦、奼、嫣、暇、頗”等7個生字。

(2)能正確理解“真切、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熟記課文第三自然段。

2、過程和方法

(1)初讀課文,讀通課文,瞭解大意。

(2)深入研讀,圍繞重點詞句正確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想,培養閱讀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

(3)在情境中,在想象中、在感悟中,在拓展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加強語言的運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德國的奇麗景色。

(2)初步瞭解德國的民族風情,懂得“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是一種美好的思想境界。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德國的奇麗景色,領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奇特民族風情;在讀中培養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2、教學難點

理解奇麗的景色與“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奇特民族風情的內在聯繫。

三、教學準備

1、讀讀課文。

2、蒐集關於德國的有關信息。

3、蒐集整理有關季羨林的信息。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季羨林先生在回憶起自己留學德國的生活時,動情地對人們說:“在我的心靈深處,那裏早已成爲我的第二故鄉了。”(幻燈片出示句子1)

德國,爲什麼會給季羨林先生留下這樣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季羨林爺的寫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板書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2)生讀課題。

2、初讀感知,直奔重點

(1)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2)選擇你認爲比較難讀的句子讀一讀,把它讀通順,讀流利。(要想成功,一要自信,有信心,二要努力實踐,克服困難。同桌讀――個別讀,教師隨機指導。)

(3)讀了課文,你能概括地說說,季爺爺心靈深處的德國,是個怎樣的國家?(美麗)

(板書:美麗)

3、深入研讀,感悟美麗

(1)默讀課文,想想季先生爲什麼會覺得德國的美麗。用心地靜靜地去讀,想想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的。

(2)交流反饋。

預設學生的答案可能有:

A、“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幻燈出示句子2)

從:“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花的海洋”、“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可以看出花的多,可以看出景色的奇麗。

(幻燈出示“如入山陰道上”的圖片。指導理解花的多,花的密,花的美麗。指導學生朗讀體會花的多。)

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可以看出花一團團擁在一起,各種顏色都有,很美。

(幻燈出示花:你還準備要什麼詞語來讚美這美麗的花?指導學生朗讀體會花的美。)

☆這兒的景色是多麼奇麗,難怪季羨林爺爺會把這份美麗刻在心中。(板書:奇麗的景色。)

B、從“把花都栽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可以看出德國民族的`奇特,他們種花是給別人看的。

(理解“脊樑”、“莞爾一笑”的意思。理解花的主人把美麗留給了別人,心中想着他人,在他們看來,這一切是那麼理所當然。他們的心靈就像他們的微笑一樣美麗,這是一個多麼奇特的民族。)(板書:奇特的民族)

(學生圈出三處“家家戶戶”,師引讀。他們家家戶戶都把美麗留給別人,人人爲他人着想,這是一個多麼奇特的民族。)

(四五十年前,他們家家戶戶養花給別人看,四五十年後他們依然是家家戶戶都養花,歲月流逝,沒有流逝的美麗的風景和人們美好的心靈,這是一個多麼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樑、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啓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

蒐集有關德國的民情風俗以及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

季羨林爺爺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德國留學生活了十年,過了四五十年以後再次去了德國,回來後感慨萬千,寫了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隨語言大師季羨林的文章走進德國,或許你能從中對德國人有所瞭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奼”(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脊、嫣

三、由淺入深,探究文本

1、看課題,體會“讓”的意思。將“讓”字去掉,與課題作比較:(1)、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別人看的。

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加上“讓”有主動的、心甘情願的給別人看的意思。

2、瀏覽課文,發現文中藏着的“讓”。請你發現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訴我們德國人養花是“讓”別人看的?看看誰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1)學生瀏覽課文,發現“讓”,教師巡視點撥。

(2)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對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導。

句子一: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請學生讀,理解“脊樑”的意思。花的脊樑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幹和葉子)。顯然,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德國人養花真是與衆不同,非常奇特呀!)齊讀。

3、德國人的“讓”,讓出了什麼呢?下節課,我們接着學習。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德國人是怎樣養花“讓”別人看的?他們這樣養花有好處嗎?

二、品讀課文,感悟“美麗”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話就說到了: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找出具體描寫“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句子,劃上橫線。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這裏景色真美呀,這段文字也很美!同學們再默讀這兩句,談談你讀後的感受。

預設一: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抽學生讀文,結合你的生活所見閉眼想象,“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想看看這樣美的畫面嗎?(出示圖片)師解說:花成團,一簇緊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這就叫“花團錦簇”(抽幾生,讀出“花團錦簇”的形象),它側重寫花的形態;這些花有紫色有紅色,五顏六色,十分豔麗,這就叫“奼紫嫣紅”(點幾組,讀出“奼紫嫣紅”的味道),它側重寫花的色彩。作者用詞多麼準確呀。

預設二:應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這樣美,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呀!放眼望去——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理解“應接不暇”:

“暇”什麼意思?(空閒,沒事的時候。“暇”與時間有關,所以要記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沒有空閒)。“應接不暇”呢?(看圖)這裏的花非常奇麗。看了左邊又想看(右邊),看了樓上又想看(樓下),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接不暇。

花多而美,讓人眼睛看不過來,這就叫——

商場裏,商品琳琅滿目,我們眼睛都看不過來,這也叫——

爸爸過生日,來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過來,這也叫——

生活中,你還有“應接不暇”的時候嗎?

這裏的鮮花如此美麗,如此壯觀,讓人應接不暇呀,我們欣賞到了德國奇麗的景色。你能通過朗讀再現這樣的美景嗎?

(3)指導朗讀

作者優美的語言,將我們帶到了德國。(齊讀)

同學們,我們就在德國,到街上去看看吧!(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

這裏花如海,總也看不夠啊!(背)走過任何一條街——

內容理解了,讀的遍數多了,自然就能背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讀成誦”,也是我們慣用的背誦方法。

(4)過渡:走在美麗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曠神怡,自然地讓人想到奇麗景色背後人們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課文中說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是呀,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多麼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說(齊讀)——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5)理解“耐人尋味”的意思。(人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種的鮮花被別人欣賞,不由得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想法。

像這種引起人們思考、值得人們回味的情形,我們可以稱它爲“耐人尋味”。)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過去了,季羨林爺爺又一次到了德國,又一次看到了這奇麗的景色,當朋友問他德國有什麼變化嗎?他說:(齊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2)季羨林說的“美麗”指什麼?“德國人有什麼特點?”。

(3)猜度季羨林的“夢”。——“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結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說說季老到底做了一個怎樣的夢。)

四、作業設計

1、抄寫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並背誦第三自然段。

2、推薦閱讀:季羨林爺爺的回憶錄《德國印象》。

五、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 奇

花團錦簇 麗 特 人人爲我

奼紫嫣紅 的 的 我爲人人

景 民

色 族

教學反思:

在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筆下,德國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在一個異常普通的小鎮的居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性的美麗,成就美麗的境界,這就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給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爲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衆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也因爲如此,他們纔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在課堂上,我請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體悟風情,找出“人人爲我”的句子。隨着學生的交流,課件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引導學生想象“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情景,利用圖片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意思,體會花之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應接不暇的意思,體會花之多。

“以讀爲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徵,以上片段我圍繞中心問題反覆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的融爲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在品位的基礎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言爲心聲,希望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文中蘊含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如何於無痕處解決這一難題,是我課堂中力求突破的。這個問題,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再加上課件教學的配合,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顧整堂課,還是有一些讓自己不甚滿意之處:

朗讀教學的指導一直是我教學的弱項。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做了嘗試,未進入最佳朗讀狀態,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體會感受景色奇麗這個環節上指導朗讀給全課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與願違,雖然通過直觀的圖片視覺衝擊,學生能體會到美麗的景緻,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國街頭美好的心境,但是並不能在讀的過程中把各自的感覺讀到位,的確成爲一樁憾事。

這樣一次充滿馨香四溢的異國風情之旅,讓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師的高度將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將會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標。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國美麗的風土人情。並嘗試背誦。

2、抓住關鍵詞句,例如“都”字,從德國人的言行中感受他們處處爲別人着想、友善、熱情的品質,理解德國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境界。

3、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領悟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國美麗的風土人情。並嘗試背誦。

教學難點:

從德國人的言行中感受他們處處爲別人着想、友善、熱情的品質,理解德國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於老師非常高興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上一節語文課。老師呀,如果有外國遊客來到我們這兒,想遊覽一下的話,同學們有什麼景點可以推薦給我呢?(學生可能提到文廟、太陽島等)

聽了同學們的話,遊客們一定會對我們花兒濱這座美麗的風光景色有一定的瞭解,對中國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儒家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這個文明之邦、禮儀之邦最值得驕傲的。那這節課,讓我們去了解外國風光、異域文化。

板書課題。齊讀,抓住關鍵詞朗讀。質疑?

二、教學新課

1、首先請同學們放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愛美花 德國

第二自然段。讀準脊樑一詞,脊是三聲。知道脊樑是什麼意思嗎?指人的後背。

師:一般我們什麼時候能看到人的脊樑啊?

師:聯想到我們人體,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樑,必須努力向前弓着身子,並且把頭儘量伸拉出去,脊樑纔會顯現出來。

師:在文中花的脊樑指什麼呢?

生:在屋裏只能看到花的枝幹。

莞爾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注意讀準,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注意斷句,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

第四自然段。讀順即可。

3、同學們,課文又讀了一遍。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生: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作者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他們都將花栽種在窗外給別人看。因此每一條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們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後,作者再次會德國有了更深的體會。說德國有奇麗的景色,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4、同學們課文讀到這兒,有沒有沒讀懂的地方,或者說哪些你覺得需要讓大家重點理解的語句嗎?

生:我覺得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句話不好理解。

生:文中說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覺得這句話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師,我覺得結尾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夢不好理解。

師:聽了同學們的交流,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梳理爲兩個方面,一個是德國的風光,一個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讓我們跟隨着作者的腳步,去體味那奇麗的景色吧!請大家讀讀第三自然段,畫畫描寫景色的句子,說說你的感受。

生:老師我畫的是“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我感受到這些花開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師:那你能通過自己的朗讀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嗎?

生:老師,我畫的也是這個句子。奼紫嫣紅,可見這裏的花色彩豔麗。

師:是呀,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閉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麼?你彷彿聞到了什麼?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8

一、 “花”字導入

板題:花。看到這個字大家都想到了什麼,或是想說些什麼?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間美的事物有許多,花在其中佔重要的地位。“花”也是我們今天課題中的關鍵字,讓我們來看看是哪些更關鍵的字組成了今天的課題。課件出示題目,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詞,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奼”(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你認爲這些詞語中,哪些詞語是較常見的?哪些是賞心悅目很特別地?還有哪些是你不理解的?

三、瞭解背景抓出文眼

1、簡單介紹寫作的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季羨林先生。他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印度學研究大家。早在1935年,25歲的季羨林先生經清華大學的推薦,帶着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圖大志遠赴德國哥廷根,求學於哥廷根大學。他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纔回歸祖國。這十年,用季老的話來說:是自己人生地轉折點。所以季羨林先生也稱德國的哥廷根是自己的第二故鄉。三十五年後,1980年當他再次踏上這第二故鄉的土地,感慨萬千。於是季老先生寫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組散文。這篇課文就選自《再返哥廷根》

2、抓出文眼

季老重返哥廷根以後當人們問哥廷根有什麼變化時,李老意味深長地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看看書,不變的“美麗”是指什麼呢?板書:不變的美麗

四、深入理解兩種美麗

抓住花的美麗和人內心的美麗來深入探究

(一)花的。美麗、街景的美麗

1.哪些句子突出表現了哥廷根花的美麗?找出描寫街景美麗的.句子。

(抓住“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花的海洋、應接不暇、山陰道上”來想象。相機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詞義。)

2.電腦出示兩個句子

⑴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地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⑵“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3.讀這兩個句子,哪些詞語體會到了美麗?板書: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自己讀這兩個詞語,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想象花的美。再把詞語帶入句子,讀出這種美麗。練讀、個別讀、示範讀。最後兩個詞語讀慢一點。慢慢回味。

4.老師導語:讀得很不錯,我們再來看看哥廷根的街景吧!邊看邊找找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詞語。

老師解說詞:這裏的花太多了,像花的海洋。五顏六色嬌豔的鮮花彼此連着、擠着、壓着,都緊緊的簇擁在一起,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人們每天都徜徉在花的海洋裏,聞着花香,聽着鳥語,望着街道兩旁競相怒放的鮮花,真是一種美的享受。走在這樣的街道上,是否讓我們覺得賞心悅目呢?能否帶着這種美好地感覺來讀一讀這兩句話。

(二)德國人內心的分享、互惠思想

1.回到板書上,“不變的美麗”其中包含着花,還包含了

如果學生答不出來,老師就引導:這種街道上的美麗表面上看是因花而美,其中折射出來的是——人內心的美麗。板書:心

2.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德國人美麗的內心。

(1)街道的美麗是因爲德國人怎麼做的?(抓住“都、家家戶戶、莞爾一笑”來分析理解。)

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再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想想他們是怎麼擺放花盆的。花的脊背是什麼樣的?那麼想一想作爲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麼呢?(枝幹和葉子,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滿窗的綠色,凌亂的花枝,很難看到鮮花的爛漫。)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麼呢?(嬌豔的鮮花)花最美麗的部分──花朵自己卻不能完全欣賞到,那自己豈不是得不償失嗎?德國人有這樣的想法嗎?

(2)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道:“正是這樣!”(可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討論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給別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頗”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尋味”指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引起深思。像這種引起人們思考、值得人們回味的情形,我們可以稱它爲“耐人尋味”。這種境界指一種思想境界,聯繫上文那麼是什麼思想呢?(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季老先生覺得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思想這麼值得好好體味,那麼我就來細細思考一下。

在文中,什麼樣的行爲體現了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思想境界?

老師點評:這就是中國人講的“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纔是春”。當我爲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爲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麗。這就是一種人生境界。

花,使季羨林想到如何做人,這本身也是一種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讀懂了這段話,再來讀,大家就一定會讀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尋味"了!

五、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聯繫生活說說生活中有哪些"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事例?(班級圖書角、輪流打掃衛生。.。.。.)

有了我爲人人的實際行動,才能出現人人爲我的社會風尚。一句歌詞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就變成美好人間”。當人人都是一朵“我爲人人”綻放美麗的花時,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美好。

六、總結全文,激發閱讀興趣

1.配樂朗讀全文。

老師小結:(板書)街頭花團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麗的景色。人人無私奉獻,爲他人着想,成就了這個——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後發出了這樣的慨嘆:(齊讀)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2.再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老先生思緒萬千,所以他做了一個夢,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那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美夢啊,課後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再返哥廷根》一文,你就會找到答案。

七、板書: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花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奇麗的景色

不變的美麗

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季羨林的一篇介紹德國的風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板書課題: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2、課前請同學們查閱了資料,現在請你們把蒐集到的資料交流一下:

⑴關於季羨林你瞭解什麼?

學過關於季羨林的什麼課文?季羨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樣的老人?或者怎樣的作家?

小結:

在你們的眼中,季羨林是一位慈祥和藹、學問淵博的96歲高齡的老爺爺;其實,季羨林先生精通六七種外語,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當之無愧的被稱爲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是山東人,清華大學畢業後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這篇文章就是在季羨林先生舊地重遊時的感受。

⑵關於德國的民俗風情你知道哪些?

(廣袤的原野,安靜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熱的都市,精緻的小鎮。)

3、教師小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中有許多新的詞語,不知大家在預習的時候解決了沒有?

出示:

莞爾一笑脊樑應接不暇

自顧不暇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2、指名讀文,思考問題:

德國的風情民俗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三、精讀全文,交流感受

1、過渡:

德國的風情民俗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先用自己的話說說,然後讀相關的句段)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2、從哪些地方看出這是景色的奇麗?

隨機出示相關的重點句段: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⑴學生讀──教師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說說彷彿看到了什麼?

彷彿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鮮花怒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美麗極了!

彷彿看到了各種鮮花爭奇鬥豔,吸引來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

師:通過想象,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了這奇麗的景色!讓我們看看文中的插圖,再通過我們有感情的朗讀把這奇麗的景色表現出來吧!

(評價讀得怎樣。)

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說明了什麼?體會花之多、花之美。聞着花香

⑵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後兩句的確耐人尋味,意味深長,默讀一下2、3自然段,結合上下文,並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吧!重點指導朗讀以下句段: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聯繫生活中還有哪些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事例?

(班級圖書角、輪流打掃衛生)

師:當我們爲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爲我們付出,在互相幫助中我們共同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讀懂了這段話,再來讀,大家就一定會讀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尋味了!

(齊讀3自然段:男女生接讀,看圖背誦。)

⑶走在德國,滿眼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這是多麼令人賞心悅目!這是多麼奇麗的景色!走在德國,感受到的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境界!這是多麼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國,讓季羨林先生回憶起留學德國十年的求學的足跡!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羨林先生思緒萬千?此時季羨林先生的心情怎樣?

誰願意入情入境地爲大家朗讀最後一段?把這種種思緒,滴滴感受讀出來。

師:你最喜歡哪句話?談談你的體會?

①預設一: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師:美麗的含義包含什麼?女主人的淳樸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樣美麗!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民俗風情!

②預設二:

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師:讚美德國街道奇麗的景色!讚揚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預設三:

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師:作者陶醉於鮮花豔麗之中,觸景生情,沉浸於思鄉情緒之中。這會是一個怎樣的夢呢?夢中他在思念什麼?

(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思念祖國。)

課下請同學們結合你對作者的瞭解,對課文的感悟,續寫一段話:夢見了;夢見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裏,聞着花香,看着花語,伸出異國他鄉的青年季羨林先生怎能不懷念祖國和家鄉?怎能不懷念親人?

四、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1、這節課我們跟隨季羨林先生走進了德國,感受到了德國的風景美和人情美,相信這篇雋永的小短文留給我們記憶深處的不僅僅是這些。現在我想知道此時你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2、感謝季羨林先生引領我們感悟美麗,引領我們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仍然堅持讀書寫作,假如我們能爲季爺爺聲情並茂地朗讀他的作品,他一定會很欣慰!請同學們一起來朗讀。

3、季羨林先生本身就具備這樣的人生境界,老師爲大家推薦兩篇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鄉明》《黃昏》,下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走進季羨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麼奇麗的景色!(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多麼奇特的民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當得知是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時就更加愛不釋手,反反覆覆讀過許多遍,越來越感覺到季老就在眼前,偉人的形象隨之高大;越來越感覺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爲人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是人生的一種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不僅僅是季羨林先生在介紹德國的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在讚揚一種精神!精美雋永的短文不難理解,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國學大師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進季羨林成爲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回憶起季老在《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親切的話語,孩子們對季老提出的中西貫通,文理貫通,古今貫通記憶猶新;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在季老的散文《懷念母親》《月是故鄉明》中,體會到了魂秦夢繞的思鄉情和赤子深情;走進季羨林,讓學生被字裏行間瀰漫的真情摯意所打動,樹愈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裏種植今天,孩子們也許還不太懂,但是這位鴻儒長者肯定會在他們的心靈立起一道豐碑!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行雲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後蘊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這不僅僅是說給給孩子們聽的!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麼令人嚮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

設計理念

從生活實際導入,尋找題目和文章的切合點,批文入境,通過自讀,默讀,瀏覽、比讀、品讀、誦讀等多種讀的方式來理解文本,以及角色體驗,情境想象、聯繫生活、延伸閱讀,隨文練筆等形式多樣的語言文字訓練中讓學生感受德國風情,體會異國文化,領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掌握“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耐人尋味”等詞語。

2、瞭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初步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

教學重點:感受德國民族風情。

教學難點:初步體會德國民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學流程

一、 生活導入,揭題

1、在生活中,用我們心靈的窗戶——眼睛,總會發現一些美好的東西,比如花就佔了重要的部分,你在什麼地方看到過怎樣的花?

2、生說自己生活中的見聞,說說形容花的成語,詩句。

3、看來,花確實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和美化物,讓人愛不釋手,總想捧在手心,但在德國,他們愛花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是

4、出示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二、初讀課文,確定學習目標

1、這方式確實與衆不同,帶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好奇讀讀這篇課文吧,把課文讀通順流利了,邊讀邊找找,劃出文中和題目意思相近的一句話。

2、學習生字詞語

脊樑 莞爾一笑 花團錦簇 奼紫嫣紅 應接不暇

書寫:脊 嫣

3、劃出文中和題目意思相近的一句話。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三、 細讀課文,品味語言

1、齊讀句子。這句話中間用了分號隔開,緊密聯繫了兩個方面的意思。瀏覽課文,文中哪些語句具體在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畫上直線;哪些語句具體在寫 “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畫上虛線。

2、研讀句子一: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從哪裏看出來德國人養花是讓別人看的?

(1)、理解“家家戶戶”,說明德國是一個愛養花的民族。

(2)、“都...都...都...”,“脊樑”,體會每一戶人家愛花之真切,與衆不同,把美麗展現給別人,創造美麗,體現出德國人的心靈美,從而體現出民族的.奇特。

(3)、對比句子感悟“臨街”,體會德國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他人,爲大衆着想,把這種養花的行爲看成自己的義務,這是一種“我爲人人”的境界。

a、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窗戶的外面。

b、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4)、當時,作者第一次去德國就被這奇特的景象給吸引了,不禁感到-----吃驚、奇怪。

帶着自己的感覺讀讀這段話。

(5)、理解“莞爾一笑”

我的吃驚,我的奇怪,讓我情不自禁問起了房東。

師生合作朗讀,師當作者,生當房東。體會莞爾一笑,德國人習以爲常的作風。

小結過渡:透過語言文字,我們感受到了德國人愛花就是創造美麗的美好品質,體會到德國人“我爲人人”的心靈美。這就是語言的魅力。讓我們一起邊讀邊感受一下。

正是這樣,這樣的景色人人都能看到,條條街道都擁有,自由讀“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句子。

3、研讀句子二: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自由讀句子,你彷彿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a、相機理解“花團錦簇”,這花是一團團,一簇簇的,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競相開放,異常茂盛,讓我們看到了花開的形態美。

b、 “奼紫嫣紅”你彷彿看到了哪些顏色的花呢?是啊,五顏六色,色彩繽紛,你家種這種花,我家種那種花,種類繁多,顏色各異,讓你彷彿置身於花的海洋,看了左邊,右邊的花又映入眼前,一擡頭,看見樓上的花,一低頭,又看見樓下的花,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欣賞了這種花,還有另一種花等着我們欣賞,真叫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c、這種景象,平時我們只能在哪裏見到?是啊,這街道彷彿就是山路,這兩旁的房子就彷彿是開滿花的山,我們彷彿在走山陰道,讓人神清氣爽的。

走過這條街,生讀:擡頭向上看——

走過另一條街,生讀:擡頭向上看——

走進隨便一條巷子裏,生讀:擡頭向上看——

這裏花如海,總也看不夠啊!走過任何一條街——

(2)看來季羨林老師不愧是語言專家,就從這幾個詞語就引起我們這麼多美好豐富的想象。

4、研讀句子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1)、是的,走在美麗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曠神怡,自然地讓人想到奇麗景色背後人們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2)、“這一種境界”指的是什麼?聯繫上文說說。“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爲人人,人人爲我。” 這種境界意味深長,多麼值得仔細體味呀。讓我們再一次從人們養花與賞花的經歷中去品味這種美好的境界吧。接讀句子:

我爲人人——他們奉獻美。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

人人爲我——他們收穫美。自己又看別人的花。讀:走過任何一條街...

(3)、原來德國有如此奇麗的景色,是因爲德國人都具有這樣的思想境界呀!

(4)、其實,我們身邊也不缺乏這種耐人尋味的美,用我們會發現的眼睛找找身邊的美。

寫話練習: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

(5)、生活中,我們都在創造美,奉獻美,也享受着別人給予的美,如果人人都能這樣,那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和諧,更美好。讓我們都擁有這樣的心境,去創造這樣的境界吧。

四、拓展提升,內化行動

齊讀詩歌《給予》

如果你給我一條魚,我就讓你看到整個海洋世界;

如果你給我一朵花,我就讓你擁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給我一片樹葉,我就讓你看到整片樹林;

如果你給我一雙翅膀,我給你一方自由飛翔的天空;

如果你給我一滴眼淚,我就讓你得到愛的陽光,

讓它溫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讓快樂和幸福永駐。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讓我們每個人都綻放成最美的風景,

在自己的心裏,也在別人的眼裏。

五、板書設計

我爲人人 奇特的民族

有奉獻就會有收穫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第十冊第八組教材中的一課。本篇課文講的是“我”在德國讀書時,發現德國家家戶戶都把花養在鄰街窗戶外,他們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年後,“我”又回到德國,發現變化很大的德國,“美麗”依舊沒有改變。由此,我體會到“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語言優美且內容豐富,是一篇供學生細品的好文章。這篇課文篇幅較短,語言親切自然,字裏行間蘊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還帶給孩子美好的情感體驗,更有助於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這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響的人文性價值。作者用生動的語言,雕刻精美雋永的短文,表達故地重遊的真切感受。展現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風景裏,抒發了內心真實的感受。在“美麗奇特”的境界裏,潛移默化的營造淨化心靈的氛圍。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揭示了意味深長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豐盈學生的人文精神內涵的作用。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脊樑、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瞭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讀通,讀懂課文,讀出感情。

2、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從中受教育。

【教學準備】:

1、課前,教師反覆讀課文,達到讀通、讀熟、讀出感情。同時,通過多種途徑(書籍、網絡等)瞭解關於德國風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對德國和作者有所瞭解。

2、利用課件媒體的輔助功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知課文內容,爲品味課文內涵而服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

■輕鬆談話。

■小試牛刀。

第1課時

(執教課時)

一、一寫一讀,巧做鋪墊,情感初萌。

師:有這樣一個奇特的民族──他們愛花,他們更樂於把自己種的花讓給別人看,讓別人陶醉於花的豔麗與芳香中。

1、板書課題: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⑴和老師同寫課題。

⑵指導“看”字的書寫。

2、品讀課題。思:透過課題中的一個“讓”字,你體會到了什麼?

二、突破常規,直扣中心,引發讚歎。

師:這篇文章是季羨林先生寫的,季羨林何許人也?一位北京大學的著名教授,一位享有“東方學者”盛譽的大人物。他的一生寫下了許許多多名篇佳作。

1、學生自由讀課文。

出示要求:

①讀到生字或優美的詞語、句子,及時用筆把它圈劃下來,然後多念幾遍。

②想想,課文能讀成哪一句話?

2、出示句子:

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⑴個別朗讀,讀出一個“奇”。

⑵引導質疑,追尋一個“奇”。

板書:奇麗?奇特?

三、緊抓雙奇,深度探究,體會畫面。

㈠學習2、3自然段。

師:請大家快速地默讀2、3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描寫景色奇麗或民族奇特的相關語句。

(快速地默讀、圈劃,2分鐘左右)

預設㈠: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1、體會“家家戶戶”,明“吃驚”原因之一

①理解“家家戶戶”。

②體會“愛花真切”。

2、體會“脊樑”,明“吃驚”原因之二

⑴體會“脊樑”。

a、“脊樑”是什麼意思?

b、在文中指什麼?

預設㈡:

出示對話:

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

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1、齊讀,分角色讀。

2、理解“莞爾一笑”的意思。

3、說說形容笑的四字詞語。

4、體會“莞爾一笑”的內涵。

思:這一笑,知道女房東笑出了什麼?

5、生讀對話。

預設㈢: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生讀句子。

2、體會“花的海洋”。

(播放德國大街視頻)

3、讀句子:“許多窗子……應接不暇。”

4、體會“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師:聽老師朗讀,大家閉上眼睛想象:說說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

(課件展示花兒的圖片)

板書: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師:孩子們,再來美美地讀讀這個句子,讓我們一起走進畫裏吧!(全班齊讀)

5、角色體驗:

①假如我是一位揹着書包的小學生,走在這如花的的街頭,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壓力大,非常煩悶的青年人,看到這怒放的鮮花,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學在此的季先生,聞到這溫馨的花味,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設㈣: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1、如果給“頗”換一個詞,可以怎麼說?

2、理解“耐人尋味”。

3、聯繫上文,體會“境界”。

板書: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4、創設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問問這位女士,在屋子裏的時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亂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難道你不覺得厭煩嗎?

②我想問問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時候,你每天都能看到這些怒放的鮮花,你又在想什麼呢?

四、小結課文,昇華主題,情感共鳴

師:讀着讀着,課文既如一幅美麗無比的畫,又成了一首頗耐人尋味的小詩。

走在德國,

滿眼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這──

多麼令人賞心悅目!

這──

多麼奇麗的景色!

走在德國,

感受到的是,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境界!

這──

多麼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國,

讓季羨林先生回憶起──

留德十年的求學足跡!

這──

怎能不令他思緒萬千?

(播放《陽光三疊》的曲子)

(引導情境朗讀)

第2課時

一、聽寫生詞,溫故知新。

1、讓學生當場默(2分鐘)。

2、現場聽寫並展示(選擇有錯的學生,達到對難寫字的正確指導。如“脊”“嫣”“暇”)。

二、學習末段,感悟美麗。

師:同學們,讓我們入情入境地朗讀最後一段,記住:把作者的種種思緒,滴滴感受都讀出來。

1、齊讀第4自然段。

2、體會作者的話。

出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⑴想想:什麼變化了?唯獨什麼沒有改變?

⑵“美麗”指什麼?

⑶生讀句子。

三、補充資料,領會主題。

1、出示補充資料:

那一條整潔的街道依舊整潔如新。從前我經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來洗刷人行道,現在這人行道仍然像是剛纔洗刷過似的,躺下去打一個滾,決不會沾上一點塵土。

──節選自季羨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寫博士論文的那幾年中,我用德文寫成稿子,在送給教授看之前,必須用打字機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沒有打字機,也不會打字。因爲屢次反覆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適逢邁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機,而且她還願意幫我打。因爲原稿改得太亂,而且論文內容稀奇古怪,對伊姆加德來說,簡直像天書一般。很長一段時間,她幾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節選自季羨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從這兩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樣的體會?

2、引導學生讀“每一家都是這樣,……又看別人的花。”“走過何一條街,……應接不暇。”

師: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境界呀,才讓季先生把這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纔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3、出示句子: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師:感嘆之餘,作者內心又涌起另一種情思。請讀課文的最後一句。(生讀)

4、出示句子:“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①作者陶醉於鮮花之中,觸景生情,沉浸於思鄉情緒之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夢?夢中他在思念什麼?

②引導學生朗讀。

四、拓展練習,讀寫結合。

請同學們結合你對作者的瞭解,對課文的感悟,以《夢見了》續寫一段話。

五、交流談話,推薦書目。

我寫出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tí)醐(hú),吃了能讓人昇天成仙,但其中絕沒有毒藥,絕沒有僞劣假冒,讀了以後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

──—季羨林先生語

季羨林作品:

《季羨林文集》《季羨林散文集》

《談人生》《留德十年》《病榻雜記》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 奇特

花團錦簇 人人爲我

奼紫嫣紅 我爲人人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2

【預設目標】

1、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和幾個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

2、瞭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進一步體會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耐人尋味的境界。

3、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

【預設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難點: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預設流程】

課前談話:

1、參觀德國,生說感受。

2、你對德國還有哪些瞭解?(生交流資料)

一、讀題複習,引出中心句

1、讀課題,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十五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板書)誰來讀讀課題?假如有人問你“誰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該怎麼讀?那問你“自己的花是給誰看的呢?”又該怎樣讀?假如同時問這兩個問題,又該怎麼讀?

2、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讓我們讀起書來就有着不同的體驗,這樣纔有滋有味。讀書應該這樣!分析課文也是如此,這節課就讓我們積極開動腦筋,說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好嗎?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嗎?

二、品讀課文,感悟奇麗與奇特

1、出示中心句: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板書:奇麗的景色)齊讀。

2、“奇麗”什麼意思?(奇特而美麗)

3、那麼,從文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景色的美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景色的奇特呢?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畫出相關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體會,有了感受之後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後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聽。(學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4、好,下面我們一起來交流。

(1) “景色的奇麗”。(你從哪兒感受到景色的美麗?)

預設一:“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a、請班裏朗讀最好的同學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聽。

b、你聽出了什麼?(花多)你是從哪兒體會到的?

c、指導朗讀。

d、你們還從哪看出花多?

e、理解 “應接不暇”。

a、(想象說話:他看到了 ,看到了 ,看到了 ……)(哇,這麼多的花,讓季羨林先生看了左邊的又想看右邊的,看了樓上的又想看樓下的,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的,看得他眼花繚亂,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接不暇”)

b、誰能把這種應接不暇的無限美景讀出來呢?

f、讀得真好(點紅詞語),讓我們也一起來感受花的多。

g、你還聽出了什麼?(花美)你又是從哪兒體會到的?抓住“花團錦簇,

奼紫嫣紅”這些詞體會景色的美麗。(讀)

a生活中你看到過“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景象嗎?你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嗎?

b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課件請學生欣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圖片,加深感受。師解說,指導讀出詞的味道。

c、補充詞語,分享資料。

d、指導朗讀。

h、你還從哪兒體會到花的美?

i、齊讀句子。

(2) “民族的奇特”

① 預設一:“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a 他們把花養在窗子外面,是不是不喜歡花呢?(不是)

b回答問題要有證據,你說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愛花的民族很多,德國在其中佔重要的地位。”)

c、噢,原來他們也喜歡養花,養花可是件修心養性的事情,我們中國人養花與德國人養花有什麼不同?(養在屋子裏)

d、誰家養花?舉手。(大多數都舉手)

e、你們家養花的目的是什麼?

f、自由練習朗讀——指名讀——齊讀

g、自己養花卻讓別人看,你說奇特嗎?(奇特)還從哪看出這個民族的奇特?

②預設二:“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a、理解“花的脊樑”(出示實物,生指)

b、出示句式:在屋內,房東看到的是 看不到的是

在街上,人們看到的是 看不到的是

c、那麼,既然不是德國人不喜歡花那又是爲什麼?從中你體會到什麼?

③預設三:“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a、生交流。

b、文中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境界,給當時留學的季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點紅)

c、“耐人尋味”的意思是什麼? (值得人深思)

d、“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e、你能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f、小結,齊讀句子。

5、讀得真好,那麼你們有沒有想過這種奇特而又美麗的景色是誰讓我們享受到的?(德國的居民們)難怪季羨林先生髮出了這樣的感嘆(出示中心句讀,師板書:奇特的民族)

6、正是因爲這個奇特的民族擁有高尚的境界“我爲人人”生接讀─—第二自然段重點句,所以纔有了“人人爲我”的奇麗景色。在德國家家戶戶都是如此,生接讀——每一家……耐人尋味的。

7、這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這樣的.奇麗的景色,會長久保持嗎?(會)你是從哪兒知道的?

8、感受美麗永恆(劃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1)美麗沒有改變,指什麼沒有改變?(景色、心靈、花、境界)

(2)指導讀句子。

(3),幾十年後,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但奇麗的景色沒變,這人人爲我,

我爲人人的思想也沒變,難怪季羨林先生不禁發出了這樣的讚歎:(出示讀)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4)同學們,這是一個怎樣的夢?(花的夢,思鄉的夢。)常言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季羨林留學德國,他見到的什麼景象給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國想得最多的又是什麼?他在夢中都做到了什麼,請你展開想象寫下來。

(你從花的夢,思鄉的夢想開去,誰能想得更深一點?季老僅僅是思念故鄉嗎?他看到德國景色這樣美,德國人有這樣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對祖國說點什麼嗎?)

(5)是呀,這就是季老對祖國的祝福,這就是季老的夢。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最後,讓我們跟隨季先生再次走進德國,配樂朗讀小詩。

四五十年過去了,美麗依然沒有改變:

家家戶戶

依然栽滿鮮花,

迎接我們的女主人

依然莞爾一笑,

滿街的窗子前

依然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這境界

依然耐人尋味,

那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讓我們永遠記住德國這奇特的美!

多麼奇麗的景色!

多麼奇特的民族!

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

人人爲我 我爲人人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重點指導書寫“脊”“暇”“嫣”這三個生字。

2.通過引導學生用抓關鍵句、品關鍵詞、想象畫面的方法來領略德國獨特的風情。

3.能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以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用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從而領略德國奇麗的風景和與衆不同的民族風情特點。

【教學難點】

能帶着自己的理解想象畫面,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課前交流】

同學們,這世間美的東西很多,範老師就特別喜歡花。你們喜歡養花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德國去看一看。這個國家的人不僅愛花,更樂於把自己種的花讓給別人看,讓別人陶醉於花的豔麗與芳香中。

2.齊讀課題

3.指名讀題-齊讀課題

(這個題目裏含着一對反義詞,想想看怎樣讀才能體現出來?)

(老師教大家一個朗讀的小技巧,當我們要強調某個詞語的時候,可以把這個詞語讀得重一些。)

4.簡介作者(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季羨林寫的,大家對季羨林還有印象嗎?出示相關資料)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相信大家課前都預習過課文了,老師先來檢查一下文中的生詞。

課件出示生詞:脊樑 莞爾一笑 花團錦簇 奼紫嫣紅 應接不暇

(1)指名生讀,教師相機強調生字的讀音。(提醒學生讀準 “脊樑”的“樑”爲輕聲;“莞”多音字,讀地名裏讀guǎn ;多音字“應”)。

(2)全班齊讀

(3)描紅的是課文的生字,這麼多的生字裏頭,你覺得哪些生字比較容易寫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4)指導書寫生字“脊”,提醒學生注意“脊”的筆順,“暇”字應注意是日字旁。

(5)學生在紙上書寫生字“脊”,寫好後同桌之間互相看看。

2.指名生逐段輪讀

(同學們,我們解決了生字詞的障礙,相信一定能把課文讀得更好。老師想請四個朗讀水平最好的同學來讀一讀,向老師推薦一下這四位同學。

(其他同學認真聽,邊聽邊思考:作者幾次來到德國?德國給他留下了怎樣印象?)

(作者年輕時在德國留學期間看到這個國家的人不僅愛花,更樂於把自己種的花給別人看,時隔四五十年重返德國時看到的還是這樣的景象,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出示句子)

(這兩個相同的句式都用上了感嘆號,怎樣才能讀出讚歎的語氣?)

三、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感受風情。

1.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景色奇麗”“民族奇特”?用筆畫一畫,做上記號。(可以在邊上標註“奇麗”“奇特”)

預設(一)想象畫面,品街頭景色之“奇麗”

出示PPT: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

1.讀着這麼美的文字,哪些詞語最先跳入你的眼簾,使你興奮,令你心動?

生彙報: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師:多麼富有意境的兩個詞!想想看這兩個詞語分別是從什麼方面來描寫花的?(寫出了花的數量多、花的顏色美。)

師:描寫花的數量多、花的顏色美的詞語很多,你能說出幾個這樣的詞語嗎?

(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說出了這麼多的詞語。能試着用自己的話把它說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嗎?可以試着從花的顏色和花的形態來說一說。)

師:同學們的描述,範老師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五彩斑斕、鮮花競相開放的景象。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就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季羨林不愧是我國的語言學大師,他僅用了“花團錦簇、奼紫嫣紅”這兩個詞語就把同學們剛纔說的那麼多的意思包含在裏頭,這就是作者用詞的精妙。

2.你還從哪個詞體會到景色奇麗?

生彙報:“花的海洋”“山**上”“應接不暇”

師簡介“山**”(出示相關資料)

(這“山**上,應接不暇”是一個八字成語,這個成語是有來歷的。山**,是個地名,在浙江紹興城的西南郊外。這條道,是用石板鋪成,遠山近水、小橋涼亭、綠樹成陰、草木蔥蘢,身在其中,就像在畫中游覽一樣。一千多年前著名詩人王獻之來到這裏,看到這兒的美景,情不自禁寫道“從山**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可見在作者的眼裏,走在德國的大街小巷上的感覺跟走在國內的山**上的感覺是一樣,它會讓人感到——

3.出示:走在這開滿鮮花的大街上,我彷彿看到了 ,聽到了 ,聞到了 。

師:帶着自己的感受讀這個句子——

師引讀:(音樂)

在德國,這樣的美景隨處可見,我們走在這條街上,擡頭向上看(女生讀)—

我們穿過這條街,進了一條小巷,擡頭向上看,(男生讀)— 。

這樣的美景豈能匆匆錯過,不禁讓人放慢腳步,細細欣賞。我們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全班讀) —

2.播放德國風光圖片,感受景色奇麗。

(讀着讀着,我們彷彿置身於花的海洋中。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同學們想不想去德國的大街小巷上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裏的美景呢?)

3.試背這個片段。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我們彷彿置身於德國的大街小巷上,此時此刻,你最想做什麼?

師:是呀,怎樣讓這些美麗的畫面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呢?有個很好的`辦法,就是把這些文字記在心上。當我們熟記這些文字時,這些美麗的畫面自然就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多年以後,當你想起這些文字時,它就像陳年老酒一樣,散發出誘人的芬芳,揮之不去。因爲,好的文章是有生命的。

出示片段,讓生試背。(出示片段——出示填空的片段——出示提示語的PPT)

4.小結學法:剛纔我們用抓關鍵詞、想象畫面的方法來領略了德國奇麗的景色,感受德國獨特的風情。

預設(二)抓關鍵詞,品民族之“奇特”

師: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德國人養花的奇特呢?

出示: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花的脊樑。

師:試着用剛纔我們學過的抓關鍵詞、想象畫面來學習這個片段,用筆圈一圈這個句子中的關鍵詞,試着想象畫面。

1.理解 “脊樑”

知道什麼是“花的脊樑”嗎?我們平時是怎樣養花的?透過“花的脊樑”這個詞語你都看到了一番怎樣的景象?

2.理解“家家戶戶”

“家家戶戶”這個詞語說的是每家每戶,它讓你想到了可能想到了什麼?文中出現“家家戶戶”這個詞語的句子可不止一處,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這些句子讀一讀這些句子,說說你的發現。

出示: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我走在街上,擡頭向上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2.師小結:

作者年輕時在德國時,看到的是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時隔四五十看後看到的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作者從心底裏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出示)

四、回顧小結。

2.師:同學們作者年輕時在德國留學十年,看到德國人種的花是——(讀課題),時隔四五十年後,他重返德國,看到德國人種花仍是——(讀課題),這裏頭其實還包含着德國人獨特的處事原則,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留着我們下節課學習。

五、作業

1.把課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抄下來並熟記於心。

2.推薦閱讀《留德十年》

六、板書

2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 奇特

抓關鍵詞

想象畫面

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爲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衆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也因爲如此,他們纔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請學生自由默讀課文,以“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爲主線讓學生潛心默讀課文,抓住關鍵詞進行想象畫面。如教學“奇麗的景色”中,讓生圍繞“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這句先讓學生說說這段話中的哪些詞先跳入自己的眼簾,引導學生想象“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情景,通過說表示花多、花美的詞語後,讓學生領悟作者用詞的精妙。而後利用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意思,體會花之美。之後,再讓學生說自己印象最深的詞語,通過這些詞語彷彿看到了哪些畫面。讓學生在練說片段中把想象中畫面表達出來。透過文中的關鍵詞語,把這些畫面呈現出來。在體悟讀、自由讀、師引讀等多種讀的形式中,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最後都是總結學法(即抓關鍵詞、想象畫面),讓學生學着用這種方法,自學“奇特的民族”這個部分。由扶到放,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整節課,我努力遵循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讀,在品位的基礎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言爲心聲,希望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回顧整堂課,還是有一些讓自己不甚滿意之處:教師對學生牽引的過多,學生的朗讀指導的還不夠到位。這樣一次充滿馨香四溢的異國風情之旅,讓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師的高度將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將會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標。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樑、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啓示與教育。

設計理念:

以跟隨季羨林先生展開“異域風情之旅”的課堂展開形式,讓學生在旅程中產生問題,選擇季老學生最後發出的感慨“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爲切入點,讓學生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理解了景色的奇麗與民族的奇特,從中達到點化本文的中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高尚境界,試圖做到用一箇中心問題的解決,使得其他疑難都迎刃而解。通過自讀,默讀,瀏覽、比讀、品讀、誦讀等多種讀的方式來理解文本,以及角色體驗,情境想象、聯繫生活、延伸閱讀,隨文練筆等形式多樣的語言文字訓練中讓學生感受德國風情,體會異國文化,領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準備:

德國風光短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2、引導質疑,理解“奇麗的風景、奇特的民族”指的是什麼。

3、初步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季羨林爺爺的插圖,提問:大家還記得這位老爺爺是誰嗎?在上學期學習過的一篇訪談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裏,我們認識了知識淵博的語言大師季羨林爺爺。這位國學大師早年曾留學德國哥廷根大學十載,他把德國哥廷根視爲他的第二個故鄉。三十五年後,當他再次踏上故地,感慨萬千。後來,季老先生寫下了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

板書:板書,讀課題。

這節課呢,就讓我們跟着季羨林爺爺去德國哥廷根城市去遊覽一番吧,那麼在出發前,同學們想了解德國的哪方面內容,

(預設:想了解哥廷根這個城市有什麼獨特的地方,和當地的人們有什麼風土人情。)

2、那好吧,看看我們這次去到德國,能不能瞭解得到同學們想知道的內容呢?

(設計意圖:從舊知引入到新學的知識,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先了解學生學習興趣所在,既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利於教師以學定教。)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3)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奼”(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脊、嫣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明確目標(5)

1.同學們把生字詞讀準了,讓我們小組內再讀一次課文,看看你能從中瞭解些什麼?

2、學生彙報。

3、同學們真會讀書,課文裏的確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這些方面的內容。可是在讀課文的時候,能抓住課文的一些關鍵的地方提出你的疑問嗎?

4、學生質疑:

預設:

1爲什麼說景色是“奇麗”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爲什麼說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耐人尋味”是什麼意思?。

3、“變化是有的,但美麗並沒有改變!”“美麗”的東西指得是什麼?

4 、“這是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夢”?

師:大家提的問題都很好,既有思維價值,也很有整體性。這些問題中,先研究哪個問題呢?剛纔同學們在學習課文前,不是最想了解德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嗎?就讓我們先解決這“爲什麼說景色是奇麗的?民族是奇特的呢?“這個問題吧。我們在研讀的過程中,再逐一解決其他問題。可以嗎?

(設計意圖:通過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爲學下文打下了鋪墊。同時,高年級的學生應具備質疑問難的能力,故爲達到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就文本內容提問,做學習的主人。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後,通過梳理,達成以上四個問題的共識。找到本課的中心問題,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做到讓學生心中有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研讀課文,突破重點(20)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課文的哪些句段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民族的奇特?你們可以圈點、標畫、批註,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有了感受之後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後把你的感受說出來。(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一)奇麗的景色(15)

1、學生彙報交流。(6)

預設:(1)學生回答景色奇麗的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學生在回答時,師引導抓住“任何”、“家家戶戶” 來體會花的多,抓住“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來體會花的顏色鮮豔,一簇簇的情景。在朗讀方面引導學生讀出讚美之情,和愉悅的心情。)

(2)學生回答:我從這句話“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麗。(在學生談理由時,引導學生從“花的海洋”和“應接不暇”中體會花的多與美,從“如入山陰道上”用生活體驗感受到舒服的意境。在朗讀方面仍要讀出讚美之情舒適的感覺。)

2、師:你們想不想親眼目睹一下這奇麗的景色?(配樂)請一生來讀這兩個句子,大家一邊聽一邊看文字,一邊展開想象,透過這些語言文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一會請你描述一下。(5)

3、大家所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景色,人們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裏,聞着花香,聽着鳥語,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競相開放,奼紫嫣紅的鮮花,真是一種美的享受。請你們用朗讀把在場的所有老師帶到這美麗的異國風光。你們想不想美美的讀一讀?(生齊讀)(1)

(二)獨特的民族(8)

預設1:生回答:“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強調了他們養花給別人看,並不是不喜歡看。通過中國人養花的目的與之對比,突出德國的奇特。另外,要感受得到作者當時看到這情景時感到吃驚,不理解的心情。讓學生突出吃驚的感情。)

預設2:生:我從 “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通過抓住“脊樑”一詞,感覺到這個民族的.奇特,並領會該詞的意思。)

預設3:生:從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受花之真切感到吃驚。”(此處抓住“多次”一詞,也能看出作者當時很吃驚,不理解,也能感受到這個民族的奇特。)

預設4:生:從“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抓住“莞爾一笑”可以看出女房東很自然地說這句話,說明他們認爲這都很正常,從中可感受到德國民族的奇特。)

2、季老先生在德國所看到的這些情景真令他不理解啊,讓我們把心中的疑問與不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出示第二自然段,請生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讓學生通過帶問題找答案,找出相關句子,通過抓住詞、句來品味,通過角色的體驗,情境的想象,和活躍的思考來解決本課的中心問題。在學文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對於字詞句的理解和感悟,同時,用感情讀的形式來表現對文本的參透。)

六、聯繫思考,點明中心(4)

1、他們這樣一種養花的風俗可真耐人尋味啊,從中,德國人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印象呢?(高尚、無私,爲別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讓給別人看。)

2、你從文中哪裏看出他們爲別人着想。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這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到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句子。(理解“耐人尋味”,聯繫課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3、請生帶着敬佩之情來讚美德國人,引讀該句段。

(設計意圖:因前面對奇麗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理解體會,本文的中心已昭然若揭,使得本課的教學難點能在不知不覺之中攻破。)

七、引讀課文,感悟中心(2)

1、師引讀:我們之所以感受這樣深刻,是因爲衆多的德國人無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他們的這種境界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師:在德國我們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聞到花綻放的清香,所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們“人人爲我”的境界。奇麗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動了季先生,所以他說:大家齊讀這句話: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師:正是有了“我爲人人”這種境界,使我們見識到了這樣奇特的民族,請大家讀——二自然段

師:正是有了“人人爲我”這種境界,也纔有了這樣奇麗的景色。生讀──三自然段寫景的部分。

(設計意圖: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以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但爲了更深化感悟,使學生由衷地受到教育,我認爲讀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爲使最後的一次讀能做到感悟中心的作用,故設計了引讀,使學生在讀中不知不覺地更深入文本。)

八、自然過渡,存疑結題(1)

同學們,我們回顧一下我們之前提的疑問,解決掉的我們把他畫去。

四五十年過去了,季羨林爺爺再去回到舊地,德國人的這種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美麗景色有沒有改變呢?季老先生彷彿做了一個怎樣的夢呢?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吧。

(設計意圖:學生前面已然質疑,中間已然釋疑,但因爲時間的問題,還有些問題沒有解決,提出下節課的學習目標,自然過渡。)

九、作業設計:

1、運用本課的生字新詞,連起來寫一段話。

2、抄寫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並背誦第三自然段。

3、推薦閱讀:季羨林爺爺的回憶錄《德國印象》。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點明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的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有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課文中優美詞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瞭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蒐集資料預習,課堂朗讀等,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含德國風光圖、課文重點詞句段、小練筆)

一盆花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欣賞畫面,激趣導入

1、同學們,在五彩斑斕的'世界裏,有許多美的東西,在中國,有讓我們引以爲豪的錦繡山河、優秀的中華文化。而德國,也是一個美得像童話一樣的地方。今天,我們一起去德國看看。好嗎?

2、欣賞德國風光片,導入新課

3、德國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導質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麼讚美德國的呢,他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出示中心句)

2、讀了這個句子,你有疑問嗎?

3、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呢?

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拿出筆來,分別用不同的符號畫出文中描寫景色奇麗,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讀中感悟,領略美景

1、誰來說說,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景色奇麗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品讀這兩個句子

3、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山陰道的意思。

4、在朗讀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導朗讀,想象意境

四、品讀課文,感悟理解

1、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接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2、文中三個都讓你感受到德國人養花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3、什麼是花的脊樑?

4、正是這樣你讀懂了什麼?

5、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

6、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例子嗎?

8、指導朗讀。

五、創設情景,課外延伸

1、當季老先生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他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2、從文中的又是你能體會到什麼?

3、四五十年了,這種奇麗的景色依然如故,這讓季老先生產生怎樣的感受呢?

這裏的美麗指什麼?

4、在夢中有怎樣的花?又有怎樣思鄉愁緒呢?

5、再讀課題。

6、總結延伸。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設計說明: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意味着學生要自覺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變被動爲主動,變強制爲自覺,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本課的設計重在運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各個感覺器官,刺激視覺、聽覺,從音、畫等多方面激發學生的美好情感,把語言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或同學合作學習,共同解決疑難,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