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月光曲》教學設計15篇

《月光曲》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教學設計15篇

《月光曲》教學設計1

一、預習反饋,整體感知。

檢查朗讀、聽寫詞語、詞語理解

說說月光曲是怎樣譜成的。

二、讀文品味,想像說話

貝多芬爲何推門而入。

他是怎麼想——於是推門而入。

三、欣賞感悟,積累語言

邊聽邊讀,體會月光曲曲調的`變化。

感情朗讀,嘗試背誦

四、遷移運用,情境寫話

聽《百鳥朝鳳》,將聯想到的情景寫成一段話,用上“幽靜、陶醉”等課文中的詞語。

於永正《月光曲》。

一、認識“事物和聯想”

1、讀第9自然段,哪些寫事物,哪些是聯想。

2、去掉了這些聯想的句子,那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3、小結:讀文章時分辨事物和聯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實踐操練

1、讀短文,畫出聯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這些句子會怎麼樣?加上去有什麼好處?

2、修改短文,荷花

3、修改後交流。

《月光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瞭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

2.合作探究,揣摩關鍵語句,學習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和想象的手法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音樂的美妙以及貝多芬熱愛音樂、同情窮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揣摩關鍵語句,學習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和想象的手法體會音樂的奇妙以及貝多芬熱愛音樂、同情窮人的情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5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月光曲》,這是樂聖貝多芬的的鋼琴曲。大家光看這個曲名,覺得它會演繹出什麼樣的畫面?(學生各抒己見)這只是同學們的看法,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月光曲》,從文字中感受一下音樂的奇妙。

2.貝多芬及《月光曲》簡介(5分鐘)3.生字詞預習檢查(8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字詞可通過查閱字典、翻閱工具書、同桌討論等方式解決。用開火車的方式輪流讀PPT上的生字詞,最後齊讀鞏固。 4.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幾個問題:

(1)理清課文思路(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兩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的晚上,貝多芬在萊茵河邊的小鎮上演出,他在小路上散步時走進一間茅屋,給盲姑娘兄妹彈奏了兩首鋼琴曲,在此過程中創作了《月光曲》。

(2)貝多芬當時是什麼身份?盲姑娘家呢?——貝多芬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有許多著名的樂曲,還會在各地旅遊演出,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盲姑娘家家境貧寒,買不起音樂會的票。因爲盲姑娘渴望聽到貝多芬的演奏,所以進行了演奏。

(3)貝多芬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月光曲》的?《月光曲》好聽嗎?——貝多芬在彈完一曲後,因着盲姑娘兄妹的反應和清幽的月光有感而發。《月光曲》的演奏都讓兩兄妹陶醉了,足見其美妙動聽。

5.精品細讀,欣賞月光(15分鐘)

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貝多芬是在給盲姑娘演奏的過程中創作出《月光曲》的。這盲姑娘到底是何許人也呢?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找一找關於盲姑娘的語句,試着從語言、神態等描寫中分析一下盲姑娘的人物形象,可以小組討論一下。預設學生成果:

A.家境貧寒——“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語言描寫,直接說明盲姑娘家的窮。“茅屋裏點着一支蠟燭”、“微弱的燭光”、“舊鋼琴”,環境描寫,揭露了她家條件不好。

B.善良體貼——“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從兄妹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兩人兄妹情深,雖然貧窮,但沒有因此而互相埋怨,而是互相理解體諒。

C.熱愛音樂——“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好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語言描寫,盲姑娘雖然貧窮、看不見,但是她十分熱愛音樂,兩個感嘆句體現了她對音樂的渴望追求。

(同桌合作,分角色讀第3段。重讀“多難彈啊!”,讀出怎麼也學不會的懊惱,“那有多好啊!”則是嚮往渴求的語氣。中間哥哥的.話要讀出內疚自責的語氣,“是啊”可帶點嘆息,強調兩個“太”。最後一句姑娘的話又要有安慰的語氣,所以要語速放慢,聲調放緩。)“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這個動作描寫體現了盲姑娘迫不及待想要聽到別人演奏的心情。 D.聰慧、懂音樂——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聽得入了神”說明盲姑娘沉浸在音樂裏,“激動”這個心理描寫直接體現了盲姑娘當時的心情,兩個“您”說明她當時太過激動導致說話都斷斷續續的,兩個感嘆句既表現了她的激動,又側面體現了她對音樂的理解很深刻到位,就像貝多芬音樂上的知音一樣。同時她雖看不見,但卻能通過音樂判斷出貝多芬的身份,可見她的聰慧。

(請同學讀一讀這句話,前半部分可讀的慢一些、舒緩一些,後面的話要讀得語速快、激動、激昂,兩個“您”要有停頓)

6.課堂小結(5分鐘)

這盲姑娘雖然眼睛看不見、家境貧寒,但卻有着一顆熱愛音樂、體貼善良的心,怪不得貝多芬願意爲她演奏兩曲。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這位盲姑娘,下節課我們將來認識音樂天才貝多芬,同學們課後可以自己先品析一下貝多芬的形象。

7.板書設計

貝多芬

盲姑娘

(德國著名音樂家)

(家境貧寒、善良體貼、熱愛音樂)

彈奏

入神

再彈

記錄

陶醉想聽

第二課時

1.導入(5分鐘)

複習上節課內容

2.精品細讀,欣賞月光(30分鐘)

貝多芬當時爲什麼要給盲姑娘彈琴?爲什麼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預設學生成果:這是由環境(“幽靜的小路”,很容易勾起人的情緒)、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兄妹間相互體諒的真情、貝多芬同情窮人、善良易感的胸懷多方面決定的。

而貝多芬彈完一曲後又彈一曲則是因爲貝多芬佩服盲姑娘能夠通過一首曲子就分辨出其中的技藝和感情,他在小鎮遇到了知己,非常欣喜,所以願意有感而發、多彈一曲。教師引導:貝多芬在聽到盲姑娘的讚美之後沒有回答,這時他在想什麼呢?同學發揮想象力想一想,想好之後四人小組分享一下。

沒有想到,這次彈琴貝多芬創作出了不朽的《月光曲》,當時的環境如何?盲姑娘兄妹眼前浮現出了什麼畫面?請同學再次閱讀

8、9段,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預設學生成果:

創作環境:蠟燭被風吹滅,月光照亮茅屋,使得環境變得格外清幽。這種清幽靜謐的環境特別容易使人思緒萬千,於是性格本身就易感的音樂家貝多芬被這月光和清幽觸動。另一方面,旁邊站着的兄妹是他的聽衆,是他的崇拜者,是他的知音,知音難覓,真情動人,情與景交融,更容易觸發靈感。

第一幅畫面:月亮升起,海波粼粼。“微波粼粼”一詞寫出了波光的形態,是微弱的、閃着光、有層次感的,“霎時間”則寫出了月亮升起一瞬間的迅速,具有動感,“灑滿”體現了月光照射範圍之廣,有種豁然開朗的驚喜感。

第二幅畫面:月亮升高,穿過微雲。“穿過”使得月亮升高這個現象動態化,“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則描寫了微雲的形態,輕薄縹緲,在月光下顯得夢幻溫柔。

第三幅畫面:月光照耀,波濤洶涌。“忽然”一詞使情緒急轉直下,“刮”、“卷”、“涌”這三個動詞十分有力,“大”、“巨”、“雪亮的”這些形容詞則形象表現了風浪之大。教師伴樂範讀這部分描寫,學生閉上眼睛感受。學生自由朗讀,同桌互相評價。

聽完了這變化無窮、跌宕起伏的《月光曲》,兄妹倆有什麼反應?貝多芬又做了什麼?預設學生成果:“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兄妹倆都聽呆了、聽醉了,陶醉在美妙的琴聲中,彷彿身臨其境。貝多芬則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功夫記錄下這個靈感,十分迫切。

教師引導:貝多芬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討論後明確:熱愛音樂,同情窮人,善良易感,音樂才華出衆)

3.發揮想象,結束課堂(10分鐘)

《月光曲》如此美妙,使兄妹倆如癡如醉,同學們又會從《月光曲》中聽出什麼來呢?(播放《月光曲》,同學邊聽邊想象,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以齊讀第9段結束課堂4.板書設計

月亮升起,海波粼粼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月光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並理解“蠟燭、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鍵”等詞語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在質疑理解、感情朗讀、想像寫話的語言實踐過程中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瞭解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3. 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教學過程:

【預習】(課前)

1. 自學生字新詞,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 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課時】

一、聽寫詞語,自由說話,引出問題

1.學生聽寫詞語:蠟燭、茅屋等

2.學生自由說話:選用剛纔聽寫的.詞語根據課文內容說一段話,教師隨機點評

3.教師引出問題:究竟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進入問題,自主感悟,感情誦讀

語段一: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

隨便說說罷了”

1.貝多芬聽到哪一句話起就心動了?(感情朗讀)

2.貝多芬從這一句話中聽出了什麼?

(1) 盲姑娘家境貧窮(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貧窮?)

(2)盲姑娘熱愛音樂(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熱愛音樂?)

(3)師: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她依然熱愛着生活,姑娘雖然家境貧困,但是她並不放棄

對藝術的嚮往與追求貝多芬的心被觸動了

3. 貝多芬從兄妹倆的整段對話中還聽出了什麼?

(1)妹妹的懂事、兄妹倆之間的相互關懷與體諒等(感情朗讀)

(2)師:盲姑娘這麼貧窮,但是這麼熱愛音樂,又這麼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動了,所以走進茅屋

語段二: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纔彈的那首曲子來……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1.學生質疑

預設問題一:盲姑娘什麼也看不見,爲什麼知道她是貝多芬?

預設問題二:貝多芬爲什麼不回答?

預設問題三:貝多芬彈一首曲子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心願,他爲什麼還要再彈一首曲子?

預設問題四:貝多芬爲什麼稱盲姑娘爲“您”?

2.梳理問題

3.解決問題(感情朗讀)

三、入情入景,想象寫話,欣賞音樂

1. 師生共讀“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語段: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

2. 重新回到問題:貝多芬此時此刻會想些什麼?

3.進一步瞭解貝多芬,聯繫上文,想像寫話,體會貝多芬內心情感

課外資源:我爲什麼要作曲,因爲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貝多芬

4.欣賞《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瞭解《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從中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

3、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學會生字新詞,會用“陶醉”等詞語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引起的聯想。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情境。

教學工具

有關本課規定的掛圖、小黑板、幻燈片、錄音機。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能理解“恬靜”、“陶醉”等詞語的意思,並能用“陶醉”一詞造句。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3、能按事情發展,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4、出示目標(幻燈)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分辨事物和聯想。

實施目標

一、導入新課,帶入情境。

播放錄音《月光曲》

二、講授新課。

1、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1)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什麼?(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解釋:斷斷續續

(2)這琴聲爲什麼引起他的特別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貝多芬靠近茅屋,又聽到了什麼?(兄妹的對話)

(4)貝多芬爲什麼要走進茅屋?

(5)貝多芬走進茅屋幹了什麼?(彈琴)

(6)他爲什麼彈琴?聽到這話,看到這情形,這一切使貝多芬想到什麼?激起貝多芬怎樣的感情?(激起同情心)讓學生在文中找到貝多芬是怎樣說的。貝多芬懷着這種感情,彈了一首曲子給盲姑娘聽。(板書:彈第一首)

(7)貝多芬彈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麼反應?

(8)爲什麼盲姑娘推測出陌生人是貝多芬呢?

(9)這時貝多芬用什麼方式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板書:月光曲)

2、理解彈奏第二首樂曲的經過。

(1)讓學生默讀,找出課文中哪些是描寫《月光曲》的內容。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裏彈奏《月光曲》的。在這茅屋裏,此時能看到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實實在在的事物。

(2)在這清幽的'月光下,聽着美妙的琴聲,皮鞋匠好像看到什麼?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這時海面上怎麼樣?

(3)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嗎?爲什麼他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指導學生認識什麼是聯想,進而講述聯想和實在事物之間的關係。

(4)聽到這首樂曲,盲姑娘的神態怎樣?(“睜着不大的眼睛”。恬靜是什麼意思)

(5)樂曲彈完了,貝多芬離開了茅屋,兄妹倆發覺了沒有?爲什麼沒能及時發覺貝多芬的離去?(他們被優美的琴聲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6)貝多芬飛奔回旅店幹什麼?

(7)記的是什麼曲子?(《月光曲》)

(8)爲什麼要連夜把它記下來。(引導學生想一想,貝多芬在散步時,有沒有想到創作《月光曲》)

(9)是什麼原因激起了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發了他創作的激情)

檢測目標

1、《月光曲》作者是誰,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的?

2、指名說說哪些是聯想部分,哪些是實實在在的景物。

3、朗讀課文,背誦規定句子。

矯治目標

(1)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分辨實物和聯想。

(2)指導學生背誦的方法。

根據教學實際進行補差補缺工作:譜琴聲聽同月光、琴聲、事物寫談話情作過第一首激動月亮初升、海面、想彈用程第二首激情像是波濤洶涌的大海

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全文。

2、片斷訓練。

提示:貝多芬回到客店記錄《月光曲》,當時他可能怎麼寫?

(1)交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運用實實在在的景物和聯想。

《月光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線索,抓住貝多芬的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以及內容,並從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中,讓學生體會他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愛。

2、學會根據實在的事物,展開適當的聯想,在讀寫結合訓練中,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樂曲意境的統一。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走進文本

師:剛纔我們欣賞欣賞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滿了我們東方的神韻。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支充滿異國韻味的曲子——《月光曲》。

二、自學彙報

交流點撥

1、出示自學提綱:

(1)查閱課外資料,閱讀主題叢書,瞭解貝多芬,再用精煉的文字加以介紹。(2)從課文看,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抓住重點詞句結合課外資料和主題叢書展開分析。(3)是什麼因素促成了貝多芬即興彈奏《月光曲》呢、

(4)仔細朗讀第九自然段,想想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此引發的聯想?配樂朗讀,再閉眼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寫下來。

(5)找一首你喜歡的音樂,展開想象,把聯想到的用優美的文字表述出來。

2、學生先回顧預習中的體會。想好了,在小組中研究討論。

3、小組彙報,教師適時點撥:(1)、一年秋天的一個夜晚,地點是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人物:窮兄妹倆和貝多芬。(2)、至於彈琴的原因,要求學生結合貝多芬彈琴時的情境加以分析。貝多芬第一次彈的是盲姑娘剛纔彈的曲子,目的是爲了幫助她學習;第二次彈的是《月光曲》,原因是深受感動。談得非常好,可以從窮兄妹倆聽音樂時的神情、聯想和聽完後的表現看出來。(3)、對於窮兄妹倆的分析,抓住他們的對話和聽音樂過程中的相同表現。窮兄妹倆互相關愛,互相體貼,互相理解,非常善良,也非常熱愛音樂,懂音樂。貝多芬有很高的音樂造詣,是一位熱愛勞動人民,具有豐富想象力的`音樂家。(4)、要求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抓住實在的事物與聯想。指導學生分析樂曲的曲調及其內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屋裏顯得格外清幽,這些描寫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物。貝多芬此時彈起的《月光曲》,正是從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樂聯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彷彿是窮兄妹倆淳樸、美麗、善良、勤勞的美好情操;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這波濤洶涌的海面,彷彿是貝多芬在替兄妹倆向不平等的社會提出的抗議,爲兄妹倆鳴不平。

對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聽貝多芬的音樂會是盲姑娘一直以來的願望,而盲姑娘把這夢寐以求的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說明了她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說的“音樂會入場券太貴,咱們又太窮”話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感到不安和後悔。這“隨便說說”,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讓我們感受到淡淡的悽楚和酸澀,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種被生活所迫,而強壓住內心對音樂熱愛的無奈。是啊,生活本來就已經很艱難了,聽貝多芬的音樂會是多麼奢侈而又無望的事啊!學習本句,要側重語意的領會。可通過聯繫上文中兄妹倆的對話,反覆朗讀,讓學生領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多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說把曲子裏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句子中的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她做出了判斷,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個“您”就很肯定。夢寐以求的願望變成現實,盲姑娘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盲姑娘的這幾句話使貝多芬十分激動,一個雙目失明的姑娘,這麼愛音樂,又這樣懂音樂,這是知音啊!正因爲遇到了知音,貝多芬才產生要爲她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而生。

③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清幽”,秀麗、幽靜。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麼朦朧,那麼美,就連破舊的茅屋也顯得詩情畫意。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裏的窮困和淒涼。此情此景,深深打動了貝多芬,他“望了望”窮兄妹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而又愛好音樂的人們,這樣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鍵來。

④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

“水天相接”,水和天連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形容水清澈的樣子。“霎時間”,極短的時間。

皮鞋匠聽着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着琴鍵,音樂輕幽、舒緩。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縷輕紗似的微雲”。隨着景象的變化,音樂氣勢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多麼美麗的畫面,多麼豐富的聯想!時而舒緩,時而明快,時而悠揚,時而激烈。清新、夢幻的境界,優美、和諧的曲調,讓我們不得不歎服貝多芬高超的技藝。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恬靜”,形容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象後,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臉上是“恬靜”的,心裏是舒適、安逸的。“彷彿”,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濤洶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是多麼寬闊自由的天地,又是多麼光明、美好的景象,這正是兄妹倆所向往的情景。貝多芬的琴聲帶給了兄妹倆無窮無盡的想象。音樂,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

1、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

2、播放《寂靜的山林》生閉眼想象畫面,交流彙報,寫在作文本上。

四、佈置作業

完成作文

《月光曲》教學設計6

【教學設想】

本設計將“探究《月光曲》的創作靈感,認識貝多芬”作爲研讀目標,教學中努力體現“學科間融合,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將語文課堂變爲生活的課堂,主要嘗試有:

1、將音樂融入語文課堂,藉助音樂形象解讀語言文字,抓重點詞句感受課文描繪的美好意境,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美讀訓練。

2、嘗試探究性,創造性的閱讀,激發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學習的興趣。

3、引導學生查找,收集,拓展相關閱讀材料,通過“探究《月光曲》的創作靈感”這一研究性的學習,分析處理信息,積累語言,積澱情感,進行再創作。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 學會8個生字,能理解“幽靜”、“清幽”、“純熟”等詞語的意思。

⑵ 瞭解“知音”的意思,引導學生去查閱“知音”的由來(可參考“高山流水”一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能根據課文內容開展合理想象,體會人物當時的內心世界。

⑶ 通過合作學習,能根據課文描寫探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靈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⑴ 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無限熱愛之情以及兄妹互相體貼,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 體會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他同情勞動人民,願爲知音創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那誰能簡單介紹一下貝多芬。

出示貝多芬照片、學生介紹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讀。

二、揭題

今天我們來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揭題,讀題。

三、據題提問

1、那你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呢?學生提問。教師梳理。

⑴ 《月光曲》是怎樣的?你覺得這個曲子跟什麼有關,聽這個曲子會是怎樣一種感覺,假如還有一個曲子叫《陽光曲》。它們會相同嗎?

⑵ 《月光曲》是怎樣譜成的?

2、滿足你們的第一個願望,一起欣賞《月光曲》。請閉上眼睛。聽聽是否與我們剛纔的猜測相似。

3、課文什麼地方描寫了這些畫面?(第9自然段)那就讓我們打開課本跟兄妹倆一起去感受吧。教師範讀第9自然段。欣賞了《月光曲》,請你用一句話來評價貝多芬。

四、學習課文2~8自然段,探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靈感

《月光曲》動聽吧?可這麼美妙的旋律是怎樣誕生的呢?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靈感是什麼呢?接下來是不是該你們滿足我的願望了?一起探究吧!從哪裏去尋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個詞叫:傳說,什麼叫“傳說”?

(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民間傳說往往能夠反映出人民羣衆的某一種願望。)

1、請自由朗讀課文2~8自然段,找找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靈感是什麼?哪些景,哪些情觸發了音樂家的創作靈感呢?

2、學生自讀課文,找依據。

3、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個詞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講“情”吧。)

⑴ 情(遇知音):

① 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把貝多芬深深地感動。哥哥因爲“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家裏“又太窮”,無法使妹妹得到滿足而遺憾、內疚。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反過來溫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別難過”。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於悽楚中飽含了對音樂的喜愛。這種真摯的感情也感染了我們的音樂家。)

② 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我覺得這一句是分兩部分來寫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對貝多芬彈琴的評價,說他彈得十分純熟,還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寫了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還十分懂音樂,她有很高的欣賞水平。)

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憑技巧,而是憑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賦予樂曲的感情。在這麼一個小鎮上,在一所茅屋裏,貝多芬遇到了一個能夠憑藉音樂與他進行感情交流的人,音樂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這叫遇到了什麼啊?

(知音。)

什麼叫“知音”?

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會怎樣?

指導好朗讀。

而且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簡單學習“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雖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裏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樂,她用心去聽音樂,所以她能聽出是貝多芬在彈。)

③ 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④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從這兩個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貝多芬的什麼?

(平民思想,同情窮人等。)

⑤ 小結:

貝多芬是爲誰而創作《月光曲》的啊?他是爲知音而作還是爲窮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窮人就作曲的話,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個乞丐都要給他彈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動着貝多芬;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和感悟更是讓貝多芬的心靈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音樂大師有了即興創作的衝動。那他爲什麼要創作《月光曲》而不是別的什麼曲呢?

板書:

有感於知音

⑵ 景(清幽、幽靜):

①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裏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A、從“幽靜”一詞能想象到什麼?

(光線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圍很安靜。)

B、對,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能體會到貝多芬的心情嗎?

(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個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萊茵河水靜靜地流淌着,萊茵河環繞着一座小鎮,小鎮具有古典氣息。河水清澈,湖面靜謐。夜晚時分,貝多芬剛剛結束演出,抱着輕鬆、閒適、愉悅的心情藉着月色在一條小路上散步。多麼悠閒、愜意啊。)

板書:

萊茵河畔靜夜圖

C、“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着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彈的正是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戶外面,聽到裏面有朗讀聲,在朗讀什麼?在朗讀你發表在作文選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會怎麼樣?

(高興。)

(“驚訝”?)

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聽到有人彈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嗎?需要那麼驚訝嗎?讓他驚訝的是什麼呢?

D、理解“斷斷續續”:

正因爲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 茅屋裏點着一枝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

③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展現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顯得低矮而破舊,屋內的陳設更顯得寒傖,燭光是微弱的,鋼琴是陳舊的,但茅屋裏卻洋溢着和諧而祥樂的氣氛。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銀紗。板書:“茅舍借月彈曲圖”。)

五、藉助板書小結課堂,引出下節課的探究方向

現在你又會用怎樣一句話來評價貝多芬呢?這個民間傳說,讓我們領略了音樂家同情勞動人民,願爲知音創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懷。大師不愧爲大師啊!

再讀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樣一副畫面呢?又是怎樣的旋律呢?我們下節課再來探究。

《月光曲》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2、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繪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貝多芬爲兄妹倆彈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視課題,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來學習。

1、默讀課文,畫出盲姑娘兩次彈奏曲子的有關句、段,讀一讀,說說貝多芬開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後來“飛奔”回客店的原因,體會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變化?(默讀回答:貝多芬走進茅屋,爲什麼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2、快速瀏覽,找出哪自然段是寫《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讀第9自然段,邊讀邊想像,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給你印象最深的畫面。

(1)展示學生的圖畫,找課文中的語句讀一讀,進行評價。

(2)下面請同學們聽一段音樂《月光曲》,看着圖畫或閉上眼睛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4、有感情地朗讀第9自然段,回答問題。

(1)皮鞋匠聽着琴聲,好像看到了什麼?他爲什麼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處,月亮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薄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他之所以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是因爲樂曲使他產生了聯想。開始音樂可能逐漸增強,使人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雲。再後來,音樂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聯想到月光下風起浪涌。

(2)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變化,這說明了什麼?

哥哥看到妹妹臉上恬靜的表情和睜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盲姑娘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景象,她當然不可能產生像她哥哥那樣的聯想,所以只是說她“彷彿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板書:聽→看→彈→聽→看→又彈

文章哪幾自然段寫的這個內容?(2——5)

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讀兄妹倆的話,說說當時貝多芬又是怎麼想的?爲什麼沒有回答盲姑娘的話?(讀6——8段)

 四、填空

1、貝多芬沒有回答姑娘的話,只是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當時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學生口頭填空)

2、小結:這些都與什麼有關?(環境)

板書:月光窮兄妹。

3、說說當時貝多芬又是怎麼想的.?爲什麼沒有回答盲姑娘的話?

“貝多芬沒有回答”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句子。

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貝多芬爲什麼沒有回答盲姑娘的話?”

學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對,老師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種可能:

①貝多芬默認了。

②貝多芬謙虛。

③貝多芬怕人知道,會有很多人來看他。

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進入情境,沒有聽到盲姑娘的話。

⑤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彈出來,顧不上回答。

⑥貝多芬認爲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動,說不出話來。

⑦是課文省略,下文“讓我再給您彈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總結全文

說說通過讀課文,你瞭解到了貝多芬是一個什麼樣的音樂家?(熱愛人民,同情窮人,熱愛大自然。)

 六、朗讀欣賞——評讀

①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②指名讀,講評。(讓學生適時互相點評)

注意:整篇課文的朗讀應該是徐緩的、抒情的,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涌的大海,朗讀時才用高昂的語讀。要注意表達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時的體貼、懂事,貝多芬來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貝多芬見盲姑娘猜出自己後的愉快、激動,都要讀得恰如其分,真實感人。

七、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月光曲》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標: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情感目標:

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包含着的意思,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辨課文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教學方法:

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

貝多芬想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談話直接引出課題

2、概括課文大意練習。句式補充訓練。

月光曲。月光曲是。

3、簡介貝多芬。

瞭解貝多芬在世界音樂中的地位——樂聖,以及貝多芬名言:我的藝術應該爲貧苦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 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課文:月光曲是貝多芬爲盲姑娘譜寫的一首著名的鋼琴曲。

二、初讀感知課文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

三、學本課生字新詞

譜成清幽萊茵河茅屋入場券陌生人霎時間

波濤洶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領讀新詞

2、說說詞的意思

3、由“茅屋”一詞進行聯想。

訓練語感,體會生活在茅屋裏的人是窮人。

四、讀中感悟“盲姑娘”,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體會這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品讀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學習課文中運用的多種描寫方法:語言、外貌、神態,

感受盲姑娘立體豐滿的形象。

這位姑娘是一位貧苦、懂事、熱愛音樂、懂音樂的盲姑娘。

五、展開合理聯想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漸明晰貝多芬越來越強烈的情感變化,

好奇——心裏一震——感動——百感交集、激動萬分

2、嘗試理解貝多芬爲什麼彈了一曲又爲盲姑娘再彈一曲的情感因素——爲音樂上的知音演奏

六、歸納貝多芬爲什麼被稱爲樂聖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這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2、貝多芬爲什麼會爲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

知道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我的藝術應該爲貧苦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

二、學習新課

繼續學習課文,瞭解《月光曲》的內容。

(1)一邊讀課文,一邊想像、畫圖、體會美妙意境。

(2)再聽《月光曲》。感情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如同貝多芬散步時心情平靜,聽到盲姑娘說的話之後,心情變得不平靜一般,體會《月光曲》的感情變化,表現出樂曲旋律由平靜到不平靜的變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

"她那恬靜的臉上""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離開了茅屋。"

(4)你能把這樣美妙動人的《月光曲》背誦出來嗎?背誦9自然段。

三、閱讀拓展

學到這裏,你覺得這個傳說是真實的.嗎?

(1)故事的地點環境與《月光曲》一致。

小鎮環境幽靜,茅屋裏月光清幽。

(2)貝多芬的爲人與品格的確如此。

貝多芬十分憎恨專權勢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50歲時兩耳失聰,仍堅持創作。課文的這人"傳說"反映了人民羣衆的願望和好惡,表現了貝多芬的爲人與品格。

(3)故事中貝多芬的心情變化與《月光曲》的放律變化一致。

月光曲

琴藝高超

貝多芬即興作曲樂聖

情感真摯、細膩

高尚的品格

《月光曲》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甦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

【情感與思想】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拓展與延伸】欣賞貝多芬的《月光曲》。

【重、難點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難點是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學手段】本課採用多媒體flash課件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節課,我們欣賞欣賞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滿了我們東方的神韻。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支充滿異國韻味的曲子——《月光曲》。

播放音樂視頻。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支曲子是誰創作的嗎?

對,它的作者就是號稱平民音樂家的——貝多芬。他還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貝多芬是多麼得熱愛人民,因此,他也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愛戴的偉大的音樂家。

你們想知道這支曲子是怎樣的曲子,又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與平民之間發生的一個感人的故事,並用心靈感受他爲故事中的窮兄妹倆即興創作的著名鋼琴曲——《月光曲》。

板書課題:月光曲

二、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

教學提示:抓住“傳說”一詞,理解《月光曲》可能是這樣譜寫的,也可能不是。

三、細讀課文,思考:

1、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

2、貝多芬爲什麼要給盲姑娘兩次彈琴?分別彈的是什麼內容?彈得怎麼樣?

3、從全文來看,窮兄妹倆和貝多芬各是什麼樣的人?

4、你知道《月光曲》表現了什麼內容,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嗎?這些感情是由什麼引起的?

教學提示與參考:要求學生按課文順序自學課文。在學習過程中要抓住關鍵詞語,注意體會人物的人格美、語言美與藝術美。

1、一年秋天的一個夜晚,地點是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人物:窮兄妹倆和貝多芬。

2、至於彈琴的原因,要求學生結合貝多芬彈琴時的情境加以分析。貝多芬第一次彈的是盲姑娘剛纔彈的曲子,目的是爲了幫助她學習;第二次彈的是《月光曲》,原因是深受感動。談得非常好,可以從窮兄妹倆聽音樂時的神情、聯想和聽完後的表現看出來。

3、對於窮兄妹倆的分析,抓住他們的對話和聽音樂過程中的相同表現。窮兄妹倆互相關愛,互相體貼,互相理解,非常善良,也非常熱愛音樂,懂音樂。貝多芬有很高的音樂造詣,是一位熱愛勞動人民,具有豐富想象力的音樂家。

4、要求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抓住實在的事物與聯想。指導學生分析樂曲的曲調及其內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屋裏顯得格外清幽,這些描寫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物。貝多芬此時彈起的《月光曲》,正是從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樂聯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彷彿是窮兄妹倆淳樸、美麗、善良、勤勞的美好情操;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這波濤洶涌的海面,彷彿是貝多芬在替兄妹倆向不平等的社會提出的抗議,爲兄妹倆鳴不平。

對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聽貝多芬的音樂會是盲姑娘一直以來的願望,而盲姑娘把這夢寐以求的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說明了她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說的“音樂會入場券太貴,咱們又太窮”話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感到不安和後悔。這“隨便說說”,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讓我們感受到淡淡的悽楚和酸澀,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種被生活所迫,而強壓住內心對音樂熱愛的無奈。是啊,生活本來就已經很艱難了,聽貝多芬的音樂會是多麼奢侈而又無望的事啊!學習本句,要側重語意的領會。可通過聯繫上文中兄妹倆的對話,反覆朗讀,讓學生領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多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說把曲子裏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句子中的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她做出了判斷,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個“您”就很肯定。夢寐以求的.願望變成現實,盲姑娘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盲姑娘的這幾句話使貝多芬十分激動,一個雙目失明的姑娘,這麼愛音樂,又這樣懂音樂,這是知音啊!正因爲遇到了知音,貝多芬才產生要爲她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而生。

③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清幽”,秀麗、幽靜。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麼朦朧,那麼美,就連破舊的茅屋也顯得詩情畫意。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裏的窮困和淒涼。此情此景,深深打動了貝多芬,他“望了望”窮兄妹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而又愛好音樂的人們,這樣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鍵來。

④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

“水天相接”,水和天連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形容水清澈的樣子。“霎時間”,極短的時間。

皮鞋匠聽着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着琴鍵,音樂輕幽、舒緩。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縷輕紗似的微雲”。隨着景象的變化,音樂氣勢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多麼美麗的畫面,多麼豐富的聯想!時而舒緩,時而明快,時而悠揚,時而激烈。清新、夢幻的境界,優美、和諧的曲調,讓我們不得不歎服貝多芬高超的技藝。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恬靜”,形容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象後,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臉上是“恬靜”的,心裏是舒適、安逸的。“彷彿”,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濤洶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是多麼寬闊自由的天地,又是多麼光明、美好的景象,這正是兄妹倆所向往的情景。貝多芬的琴聲帶給了兄妹倆無窮無盡的想象。音樂,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朗讀最後一自然段,談談你的體會。

教學提示:目的在於讓學生體會曲子的美妙,窮兄妹倆對音樂的熱愛和《月光曲》是即興創作的。

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音樂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欣賞鋼琴曲《月光曲》

六、作業:背誦第九自然段,抄寫自己喜歡的內容。

板書設計(文字版):

板書設計(圖片版):

《月光曲》教學設計10

一、導入:

出示(課件1)名人名言

師:“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你們知道這是誰說的嗎?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課文哪個地方說明這一點?生:爲盲姑娘彈琴。(課件3)

二、學習譜寫月光曲的過程

1、第一次

師:第一次爲什麼?(同情)相信同學們也同貝多芬一樣被深深感動了。請同桌之間分角色深情地讀讀兄妹倆的對話(課件4指名讀,評議。)課件5師:聽了盲姑娘的話,貝多芬會怎麼想?生:這是一個酷愛音樂、熱愛生活、善良體貼的姑娘!生:我一定要滿足她的心願。

師,是呀,音樂家貝多芬正是被育姑娘善良、純潔,美好的心靈所打動,所以爲她彈奏了一首曲子。那麼他爲什麼要彈第二首曲子呢?

生:(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愛音樂,還十分懂音樂。所以貝多芬要爲她彈曲子。)(課件6)

學生理解: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我覺得這一句是分兩部分來寫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對貝多芬的彈琴的評價,說他彈得十分純熟,還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寫了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還十分懂音樂,她有很高的欣賞水平,是貝多芬的知音。

師:你說得太好了,相識滿天下,知己能幾人!我們彷彿看到了外國版的俞伯牙與鍾子期,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正因爲遇到了知音,貝多芬才產生要爲她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而生。

2、第二次

師:他的演奏不只是憑技巧,而是憑感情。在這麼一個小鎮上,在一所茅屋裏,貝多芬遇到了一個能夠憑藉音樂與他進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時的心情一定——很激動,尤其是看到了這樣的景象(課件7)

學生讀: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師:屋子裏真的披上了銀紗嗎?師:這是由月光引起的聯想。寫實實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適當的聯想,文章的內容會更充實,更深刻,更感動人。(板書:實物

聯想)看看哪些地方寫的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聯想。(學生默讀第9節,邊讀邊劃。然後指名讀劃出的聯想部分句子。)(課件8\9)師:找的很對。同學們,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濤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濤發出的陣陣濤聲,這些聯想是由什麼引起的?生:是由貝多芬彈的《月光曲》引起的.。

師:對,如果去掉了這些聯想的句子,只要實實在在的事物,那,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不信請看(出示課件10)

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那睜的大大的眼睛。

師:大家讀了覺得怎麼樣?還美嗎?生:不美了。

師:通過對比,我們進一步明白了,寫文章的時候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得很具體,又能恰當地加上自己的聯想,文章的內容就會更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深刻。我們讀文章的時候,分辨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可以幫助我們搞清文章的內容,瞭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皮鞋匠一共聯想了幾幅畫面?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三幅)。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完了講給我聽。我要求一邊讀,一邊想象意境,,讀完了就有話想說,不吐不快,有這種激情,纔是最好的閱讀。能不能做到?(學生開始以不同方式讀文)

交流:

師: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剛纔讀的這幾句話是什麼情景?

生:我覺得(讀)“月亮正從水天??”這裏寫它的意境很美,師板書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課件11

生:(讀)“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板書月亮升高風捲巨浪(課件12.13)

生:皮鞋匠看看妹??波濤洶涌的大海

板書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課件14)師:誰來寫這八個字?(一學生上前寫)既然海面是這樣變化的,你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把這個變化讀出來呢?放開聲音,各自練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太好了,誰還想讀?你現在先挑一層,這三層隨便你想讀哪一層,你想和哪位同學挑戰,你就點他的名。好,你先讀,開始。師:滿分是五分,全體同學用你們的手給女生亮分。

師:同學們對這段學明白了嗎?但我還是不明白,《月光曲》的曲調在哪?我找不着。你們告訴我,這兒(指板書三層)寫的是月亮和大海,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麼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師:指着板書,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他們這種聯想是怎麼產生的?生:他們是聽了貝多芬彈的樂曲後聯想的。

師:噢,我明白了,這回你們算給我講明白了。(指板書)這些月光和海面的變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時候,所引起的兄妹倆的聯想。那麼,什麼樣的曲子,什麼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這樣的景象呢?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麼樣呢?能形容一下嗎?是快呢,是慢呢,是輕呢,是重呢?

四、體會月光曲的內容(課件15)

師: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即興彈奏起來。

“他好像面對着大海,??銀光”是曲子剛開始時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這時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起琴鍵,節奏也比較慢。(板書:舒緩)請你讀讀這個句子,把我們也帶到那月光下的靜靜的海邊吧。

生:我覺得月亮剛升起時,照得海面一片銀光,這時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貝多芬彈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師:好,看來這時的曲子是舒緩柔和的。(板書:柔和)那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生讀)生:後來(讀)“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這時的曲子應該逐漸增強,聲音也高些,節奏也應該快些啦。

生:我覺得除了節奏加快,它的力度也應該加強了。

生:我覺得這時一定有反覆的小節,因爲是“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說明曲調有反覆。

師:那就是節奏也快,彈得也有勁啦,是嗎?(板書:快速有力)誰來讀呢?師:你能告訴大家,你爲什麼這麼讀嗎?生:“忽然”說明時間很快,所以我讀得也快,還有剛纔說這時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讀“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也讀得快,而且有勁。師,他不僅讀得好,說得也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誰來把皮鞋匠看妹妹這一句讀一讀呢?看這時的曲子又是怎樣的?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濤洶涌的大海。”我覺得這時的窮兄妹倆已經完全陶醉啦,這兒應該是高潮部分。我想這時的曲子一定更快,節奏感更強。師:節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緒也就激盪啦。(板書:高昂激盪)我們一起來讀好這句話。

師:好,那誰能完整地說一說呢?(課件16)

師: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這是多麼美好的景象,又是多麼寬闊自由的天地呀!讓我們和兄妹倆一起來欣賞一下。 (放樂曲,生閉目欣賞。)師:聽了《月光曲》,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生:我好像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傾聽着大海的聲音。皎潔的月光給海面披上了銀紗,美極了。

生:我好像看見一條條魚兒躍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靜的湖面變得熱鬧非凡....生:我好像看見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水手們正和風浪搏鬥呢!師:貝多芬的琴聲帶給了我們無窮的想象,音樂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讓我們美美地讀這一段,一起感受貝多芬音樂的魅力。(課件)17—1,25師:同學讀得真好,感情很投入。大家都被她的有聲有色的朗讀陶醉了,忘記了下課。

五,作業:(課件17\18)

選做題:欣賞蒙娜麗莎畫作,由此展開的聯想。

《月光曲》教學設計11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的講讀課文,寫的是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事。貝多芬是在特定環境的感染下,隨着思想感情的變化發展,激起創作靈感,以眼前的事物爲依託,展開聯想,即興寫成的。教學本篇課文,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的內容是教學重點,而理解貝多芬即興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發展的變化則是教學難點。

教學本文,進一步落實分辨事物和聯想,並引導學生自覺運用以前學到的語文基本功,諸如“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理清課文條理”、“分清課文的主次”、“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及內容的過程中,領悟感情,使重點訓練項目化爲技能遷移運用。

【教學目標】

1、學習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重點)。

2、感受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意境、內容,體會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練習說話。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複習上節課的內容,以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創設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畫面,感受情境,談體會。

2、合作學習:

用兩分鐘時間讀第9自然段,組內交流討論:哪些畫面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說你知道了什麼?教師指名反饋。

板書: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風捲巨浪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3、品讀體會:

根據月亮、海水的變化,把三種層次的感覺讀出來。

4、深入研讀:

個體朗讀,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層來讀一讀。

⑴ 第一層:

自由讀→談體會→重點指導“微波粼粼”“霎時間”→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⑵ 第二層:

自由讀→談體會→重點指導“忽然”“刮”“卷”“涌”→自由讀→指名讀→站起來讀。

⑶ 第三層:

引讀→談體會→重點指導“波濤洶涌”→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三、回顧小結

過度:

好一幅美妙絕倫的海天月夜景!兄妹倆真的看到了嗎?

1、看板書、理思路。

2、朗讀:

⑴ 指名讀。

⑵ 接讀:

女→男→全班。

⑶ 齊讀:

配樂朗誦。

四、學習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說話:

貝多芬美妙的樂曲深深感染了兄妹來,貝多芬離去後,盲姑娘兄妹可能會說些什麼?

這時貝多芬,心潮澎湃,飛奔回客店,他一邊寫,一邊想,他想了些什麼呢?

2、情感昇華:

穿插再讀貝多芬的話,體會情感。

【板書】

樂曲聯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風捲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月光曲》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讀課文,感受音樂家貝多芬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投影,音樂。

【教學過程】

一、揭題

出示課題:月光曲

問:同學們,當你看到課題以後,你最想知道什麼?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你們最想知道的問題答案,都在課文中隱藏着呢。你們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去發現它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先來尋找“《月光曲》的曲調”。請認真讀課文,劃出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

討論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

三、學習第九自然段

1、請大家自由讀第九自然段,根據你對音樂的理解,體會《月光曲》曲調的旋律可能會是怎樣的。

(先慢後快,先低後高。)

2、老師出示幾種曲調,請大家選擇,並說出理由:

⑴ 舒緩──明快──激昂。

⑵ 明快──激昂──舒緩。

⑶ 舒緩──激昂──明快。

3、學生交流,並說說理由。

4、下面請同學們親耳聽聽《月光曲》,看曲調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樣。

(放音樂。)

5、這段曲調是貝多芬用鋼琴彈奏出來的,大家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段曲調表現出來?

請同學讀《月光曲》的內容,老師用投影片打出這幾句話,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句子所描繪的景象。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對應的音樂應該輕柔舒緩,朗誦時的語調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時風捲巨浪,所對應的音樂應該明快,朗誦時的語調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所對應的音樂應該渾厚激昂,朗誦時的語調要凝重有力一些。

師小結: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時而平靜,時而奔騰的大海,讓我們把大海的柔和美、壯闊美讀出來,讓我們把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對窮兄妹倆的深情讀出來。

(感情朗讀。)

板書:

樂曲 聯想

舒緩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風捲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四、指導背誦第九自然段

1、剛纔同學們聽了音樂,讀了課文,請你說說對這《月光曲》的理解。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於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

“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這美妙動人的《月光曲》背誦出來呢?背誦第九自然段。

五、聯繫課文,展開聯想

1、在課文中,大家是通過什麼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

(皮鞋匠的聯想。)

2、同樣的音樂,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產生的聯想也不一樣。皮鞋匠聽着貝多芬彈奏的《月光曲》產生了這樣的聯想,那麼盲姑娘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呢?你自己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呢?

六、發展題

你能不能也像課文一樣,把你產生的聯想寫成一段話呢?

《月光曲》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3.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理解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講讀課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從前課導入:第一課我們學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講貝多芬走進了低矮的茅屋,爲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曲子,那麼激動,那麼興奮。上一課我們提到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還說,"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啊。"這時,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裏怎麼樣?

2.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3.於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不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趁着興致當時彈出來的?從哪一旬裏可以看出?("他飛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剛纔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4.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樂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樣聽的?他們聽着,聽着,又展開了怎樣的聯想?請你們看看插圖、帶着這個問題自學第二部分。

(學生自學)

5.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聞名的樂曲呢?這個情景課文中有一幅插圖(老師讀課文"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讀後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麼自,那麼亮,那麼美。(結合情境的感受,教給詞)爲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麼詞?(清幽)這個"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給人寧靜的美感。前面也講到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6.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麼清幽,小屋子裏是什麼情景?屋子裏人物的形象怎麼樣?然後請你們講這幅圖。

(學生各自準備,同座兩人對話。)

例話:(描述插圖)一陣風拂過,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茅屋。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啊,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月夜呀,身邊的`窮兄妹是這樣的窮苦,他們同樣需要音樂,我一定要用我的音樂給他們帶來快樂,給盲姑娘帶來光明,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藉着月光彈起琴來。

7.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帶來了什麼呢?課文上沒有寫,但是從哪兒我們可以知道?

8.通過貝多芬的琴聲,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聯想來寫的。現在我們看看下一節課文,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聽琴聲的事實,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因聽琴聲產生的聯想?

(學生自學。)

9.學生讀寫實的部分:"皮鞋匠靜靜地聽?","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他睜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讀。引導學生體會這兩處寫事實的課文,從內容上講是連貫的。

10.從事實引出聯想,課文中用了哪兩個詞語?

(板書:好像……彷彿……)

11.下面,我們先看皮鞋匠聽着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麼?有幾個畫面。

學生自學課文分層次。

"月亮升起來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三個畫面。

他們兄妹倆聽着好像看到了這些美妙的畫面。

12.(用簡易畫創設情境,理解課文詞句,體會感情,伴隨老師哼唱。)

(1)語言描述帶入情境:現在我們也彷彿來到皮鞋匠的小屋裏,站在盲姑娘身邊,一起聽貝多芬彈琴,想象也看到了課文上的一幅幅畫面。老師輕聲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們也好像到了大侮,還看到了什麼?你們說,老師畫。

(2)第一幅畫面:

月亮應該畫在哪兒?爲什麼要畫在海平線上?(理解"水天相接")

邊作畫邊指點:"粼粼"指水清。

指導看插圖: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皮鞋匠彷彿覺得月亮從大海上慢慢升起,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上的月夜,你們想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起琴鍵,節奏也比較慢。)

(3)第二幅畫面。

敘述:貝多芬繼續彈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她又彷彿看到了什麼?

(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微雲"是"小云"嗎?從整個句子看,是"一縷一縷輕紗似的"。想一想,這兒的"微"是什麼意思?(薄)"一縷一縷"的微雲又是什麼樣兒的,你們說老師畫。(邊討論邊畫圖,見右圖)

這時貝多芬的琴聲,一定比開始時怎麼樣?(再回到插圖,進一步把學生帶入情境)

(4)第三幅畫面:

描述:皮鞋匠聽着聽着,覺得海上颳起了大鳳,捲起了巨浪,這情景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波濤洶涌)

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知道?結合學生回答作畫:"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涌向岸邊"(見右圖)

指點:可見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種歡樂的,令人激動的情景。

引導再看圖: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彷彿覺得大海捲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13.描述性小結:貝多芬的琴聲把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有波濤洶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這是多麼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麼寬闊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聯想到的,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從哪兒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睜得大大的,她彷彿也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指點: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嚮往的那個光明美好的情景。這一點還表現在哪兒?(恬靜的臉上。)

釋"恬靜".臉上是"恬靜的",表示心裏很舒適的,很安逸的。這波濤洶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沒有看到過?

這琴聲使窮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幾乎忘掉了周圍的一醉:快樂得人迷了,時間比較長,程度比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導讀:"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這裏運用重複,強調看到了景象,是她從來沒有看到的。

15.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麼感人,這麼富有美感,同在記敘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係。

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麼樣?(不那麼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讀讀。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敘事,哪是聯想,從而很好地瞭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男生讀寫實部分。

女生讀聯想部分。

16、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想象的重要性,蘋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水果。它味道可口,營養豐富,人人愛吃。請你發揮想象,合理地編一個與蘋果有關的故事。

總結:

學了這個美妙的傳說,我們知道了貝多芬對勞苦大衆的感情是很深的。課文本身寫的是關於《月光曲》創作的傳說,其實這個傳說本身也是一首動人的《月光曲》。

《月光曲》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自主學習本課的生字詞語,會辨析“券”和“卷”、“恬”和“括”字形的不同;能理解與積累“幽靜、清幽、純熟、陶醉”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感受文中《月光曲》所展現的美麗情景,並能加以背誦。

3、在學習中會歸納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4、通過學習課文,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課文的學習,能夠歸納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2、仔細閱讀,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老師:詞語若干,相應的課件。

學生:1、讀課文,並理解下列詞語:幽靜、清幽、純熟、陶醉等等。

2、按課後要求預習課文。

3、查找資料,瞭解貝多芬的情況。

[教學設計]

一、簡介貝多芬,,揭示課題。

1、板書:貝多芬

(1)預習反饋:大家回去都找過貝多芬的資料了,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你對貝多芬的瞭解呢?

(2)對,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大師。(教師簡介貝多芬的有關資料。)

2、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月光曲》就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那《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呢?(板書課題:月光曲)(齊讀)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瞭解一下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吧!

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中很重視對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可以淺顯地告訴學生:讀懂你的信息資料,試着用你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還可以談談你的想法。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有意識地學會加工和表達自己的信息資料了。

二、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①隨機正音:入場券、純熟、微波粼粼、恬靜等。

②給多音字選擇正確讀音。

傳說(zhuàn chuán )彈琴(dàn tán)朝着(cháo zhāo)

說明:

雖爲中高年段,但字詞教學仍不可偏廢,特別是一些多音字的發音尤爲重要,在這裏通過課文的朗讀,及時糾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

2、課文主要寫什麼?

(課文主要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

課文爲什麼用“傳說”呢?

(傳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確有其事,但從這傳說故事中我們能感受到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3、討論分清層次,學會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全文共分兩大部分,請你默讀課文,將課文分成兩個部分,並寫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簡單介紹著名鋼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

第二部分(第2一第10自然段),詳細介紹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整個過程。

4、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整篇課文的重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說明:

能否正確歸納、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考查學生是否讀懂文章,評價其閱讀理解水平高低的標誌。這篇課文不僅要教會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的層次,還要讓學生能夠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也爲下面歸納《月光曲》的經過作鋪墊。

三、深入學文,體會情感。

那貝多芬一共彈了幾首曲子呢?(兩首)

(一)學習貝多芬彈奏的第一首曲子。

1、這個傳說,一開始就給我們描寫了一個非常美的畫面。同學們想一想,在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麼?

2、這兒離熱鬧的地方比較遠,又給人美的感覺,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我們就可以說“這兒多麼幽靜啊!”這小路就可以說“幽靜的小路”。

說明: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文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會學生正確的理解詞義,這就需要教師創作一定的語言環境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就如“幽靜”這個詞語的理解,不要將它的理解定格於詞典上的解釋,而是將其和所在的句、段的理解有機融合在一起,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深入理解“幽靜”一詞在文中的確切含義。這樣既教學生確切理解了詞語意思,深入領會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解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3、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着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裏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

說話訓練:貝多芬聽到了,他想:。

4、貝多芬正是這樣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後來還走進了茅屋。

①“貝多芬爲什麼要走進茅屋呢?”(他聽到了一個姑娘和一個男的對話後,他走進了茅屋。)

②“現在讓我們跟着貝多芬來到茅屋的窗口,便聽到了兩個人的對話。”

男女生分角色讀。

指導:“那有多好啊!”的“多”表示程度,念第二聲。

③“誰能根據說話的內容,加上適當的提示語,想象他們說話的神情、語氣。”

說話練習:男的(  )地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太窮了。 ”

一個姑娘( )地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

指名兩人說。

5、“隨便說說”是什麼意思?指的是哪句話?

這個盲姑娘是真的這樣隨便說的嗎?如果不是,那她爲什麼又說“隨便說說”呢?這說明了什麼?

小結:是呀,“隨便說說”說明了這個十六七歲的盲姑娘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感到不安和後悔。這說明盲姑娘是多麼懂事、多麼體貼人啊。

6、聽到這裏,貝多芬可能會怎麼想?

說話練習:貝多芬聽到了,他想:。

7、從哪一個詞裏說明他一點兒也沒有猶豫,(就)說明他對窮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貝多芬進了屋,看到的是什麼情景,使他同情、感動,哪些詞語說明茅屋裏的姑娘和男的確實太窮?自己說說看,把這些詞語劃下來,再練習讀讀。(一支、微弱、正在、舊、瞎)

學到這裏,我們知道了吧,爲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原來彈琴的是個盲姑娘。

9、“下面是貝多芬和他們的對話。這次老師不指導,你們能不能讀好呢?”

指名分角色讀第五、六兩自然段的對話。

說明: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僅是學生識記、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鑑賞水平的重要途徑。重視朗讀,加強朗讀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這裏的幾個環節設置都是爲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體會貝多芬內心的善良。

10、是的,( )貝多芬走近( )茅屋,給一位( )( )姑娘彈琴,貝多芬的琴聲使盲姑娘( )。

說明:

這個說話練習既是對學生進行了語言能力的訓練,又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反饋。

(二)學習貝多芬彈奏的第二首曲子。

1、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裏怎麼想?

說話練習:貝多芬聽到,他想:。

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2、“於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趁着興致當時彈出來的?從哪一句裏可以看出?”(“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剛纔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3、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樂曲呢?(“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

師:課文中有一幅插圖,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麼白,那麼亮,那麼美。爲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麼詞?”(清幽)

理解“清幽”的意思。

5、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麼清幽,小屋子裏是什麼情景?屋子裏人物的形象怎麼樣?然後請你們講這幅圖。(出示圖片,學生自由準備講話。)

6、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可貝多芬的琴聲卻給窮兄妹帶來了無限的聯想。那麼他們聽着,聽着,眼前出現了幾幅畫面?(三幅畫面)

(1)第一幅畫:月亮升起來了。

看,月亮升起來了。月亮在哪兒?海面怎樣?(隨機理解“微波粼粼、灑遍”的意思。),你們想這時的貝多芬在怎樣彈琴?(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起琴鍵,節奏也比較慢。)

(2)第二幅畫:月亮越升越高。

貝多芬繼續彈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又彷彿看到了什麼? “微雲”是怎麼樣的雲?這時貝多芬的琴聲,一定比開始時怎麼樣?

(3)第三幅畫:忽然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

皮鞋匠聽着聽着,覺得海上颳起了大鳳,捲起了巨浪,這情景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波濤洶涌)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知道?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彷彿覺得大海捲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7、小結:貝多芬的琴聲把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有波濤洶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這是多麼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麼寬闊自由的天地呀!

8、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那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從哪兒可以看出?

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嚮往的那個光明美好的情景。這一點還表現在哪兒?(恬靜的臉上。)

那這波濤洶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沒有看到過?

是呀,(出示句子: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誰能讀好這一句?(這裏運用重複,強調看到了景象,是她從來沒有看到的。)誰再來讀一讀?

那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色是怎樣的呢?

說話練習:聽着那的樂曲,她彷彿看見了。

9、教師引導學生串讀課文8、9小節。

說明: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只要是抓住重點詞句進行了理解,從而鍛鍊了學生的朗讀、想像說話等能力,也進一步讓學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了語文文字的優美,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特別是三個說話練習:“貝多芬聽到,他想:。”則是在說話練習中逐步引導學生感受貝多芬的內心情感變化,引導學生能夠聯繫課文內容進行合理的想像,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四、整體感悟,總結全文。

1、爲什麼兄妹倆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的離去?

因爲《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讓兄妹倆深深“陶醉”了,“等他們清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他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德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穫。(引導齊讀最後一段。)

2、當貝多芬走後,盲姑娘和他的哥哥會說些什麼呢?

請將你想像到的用對話的形式寫一寫。(學生寫話,教師巡視。)

請學生分角色讀一讀自己寫的話。

說明:

想像說話既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積累,也是對情感的一種昇華。相信學到這兒,學生已經能夠圍繞貝多芬的人格與彈奏的樂曲寫出自己的感悟了。對於在寫話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語病教師要及時糾正,而一些能夠表達自己對課文理解的好句要及時加以鼓勵。

3、(播放樂曲《月光曲》)這就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一首曲子,裏面不僅表現了貝多芬豐富的想象力,更體現了他的這種對盲兄妹對貧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讓我們再一起走進這個故事,有感情地讀一讀全文,再來體會一下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的過程。

4、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對《月光曲》的創作過程有了更深的瞭解,同時,對貝多芬這位聞名世界的音樂家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課後,同學們可以再找一首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歡的其他曲子聽一聽,邊聽邊像剛纔這樣展開自己的想象,然後把你想到的景象寫下來,大家共同交流。

《月光曲》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以及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3、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境美以及文字美。體會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愛。

教學重、難點:

1、感受文章中由皮鞋匠兄妹情深以及貝多芬與皮鞋匠兄妹間的情感美,體會課文第九自然段所表現出的意境美、文字美。

2、學習文章中運用優美的語言文字表現音樂美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

2、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品讀第一部分,發現情感美。

1、默讀課文2-7自然段。

2、學生交流。

a、交流原因。

b、抓住重點詞句來揣摩文字背後的.情感。

c、交流貝多芬又彈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音樂的魅力

默讀第九自然段,把相關的句子畫下來。

1、讀出畫面美和音樂美。

2、讀出文字所描繪的旋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