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月光曲》名師教學設計

《月光曲》名師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教學目標

《月光曲》名師教學設計

1、體會“聯想與想象”對錶現藝術作品的藝術魅力所起的作用。

2、體會作者圍繞“知音”這個主題來組織安排材料的組材方法。

3、感悟藝術家用藝術爲人民帶來快樂的情操。

  教學流程:

課前預習

自讀課文,學習不認識的字詞,讀懂課文意思;自讀課後資料,瞭解貝多芬;瞭解《月光曲》曲目大致情景內容。

第一課時

 一、課上檢查預習情況

檢查讀課文情況,隨着讀課文,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斷斷續續”、“純熟”、“清幽”、“恬靜”、“陶醉”等詞語的意思,並讀懂詞語所在的句子,體會詞語所描繪的事物的特點。

 二、讀書,練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針對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時候,側重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情況,指導學生思考:

這篇文章題目是月光曲,你們也概括出了貝多芬創作了月光曲。但是,貝多芬創作了一首怎樣的月光曲呢?曲子的意境是怎樣的?

在讀書時,將窮兄妹兩個聯想與想象到的曲子意境內容大致讀懂,並練習概括出來:創作了一首表現“月光下,海面從優美平靜到波濤洶涌發生變化”的曲子。

三、研讀月光曲“意境部分”,體會聯想與想象的作用。

過渡:這個意境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呢?我們來深入研究一下。

1、讀書,進一步體會這段話所描寫的情境,同時播放月光曲剪輯(能夠表現變化的幾個部分的剪輯)。

2、體會皮鞋匠和妹妹“眼前景象”的不同:

作者寫皮鞋匠,寫的是他“好像面對”,而寫妹妹是“她彷彿也看到了”,兩者寫法相同嗎?爲什麼不同?如果改成“他們好像面對大海…..”是否可以呢?

在討論基礎上,教師歸納:寫哥哥想到的內容是想象,因爲他聽了曲子,聯想到了大海的景色,從而想象出了“月光下,海面從平靜到波濤拍岸的景色變化”,而寫妹妹則是哥哥的,一個盲女孩,沒看過不能直接把事物的景象聯繫起來、再現出來,是哥哥看到妹妹得神態,聯想到的,所以,寫妹妹“彷彿也看到了”。

3、討論:如果不寫想象和聯想,只是交代:貝多芬在月光下又爲他們彈奏了一支曲子,如何?

初步認識:不行,這樣的話,月光曲這首曲子的意境就不能表現出來了,那麼,到底這首曲子是什麼樣的,文章也沒講清楚,文章的課題是《月光曲》,這裏應該介紹一下,就像過去學過的《二泉映月》一樣,本單元要體會藝術的魅力,不寫這段話,就不能表現出“音樂作品《月光曲》”的藝術魅力了。

(之所以說是初步認識,是因爲,這裏僅僅是在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藝術魅力,而在本文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要體會“貝多芬、窮兄妹”他們是知音,作者在整篇文章當中表現的是這個主題。

4、過渡性問題:既然是要表現月光曲的藝術魅力,直接介紹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紹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嗎?爲什麼這個傳說故事,非要安排一對“窮兄妹”在故事當中呢?文中人物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

課下作業:思考這個問題。

 第二課時

 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月光曲的意境,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寫出來的。

回憶上節課留下的問題:既然是要表現月光曲的藝術魅力,直接介紹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紹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嗎?爲什麼這個傳說故事,非要安排一對“窮兄妹”在故事當中呢?文中人物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

請學生介紹課下所思考的內容。(如果兩節課連着上,乾脆不留這個作業)

  一、我們看看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將本來陌生的貝多芬和窮兄妹寫到一起來的。

學生讀書,找到“走近”——聽到斷斷續續的琴聲,彈得正是他的曲子。

討論從這裏讀出了什麼?讓學生作爲貝多芬的角色,來思考——感覺非常親近。

學生讀書,找到“走進”:聽到他們想親自聽,但是沒錢,於是“走進”。

讓學生讀句子,體會貝多芬此時的內心活動:太令人感動了,這樣窮,竟然愛音樂,這樣窮竟然愛我的曲子。感覺找到了知音。(如果前面已經學過了“伯牙絕琴”,學生能夠自然想到知音這個話題,如果沒學過,教師可以引導提示,喜歡音樂,喜歡貝多芬的曲子,這讓貝多芬非常感動,感覺他們是非常親近的,能夠讀懂自己的。)

學生找到:貝多芬彈了一首剛纔盲姑娘彈得曲子之後,盲姑娘說的話:彈得太純熟了,感情多深啊!

體會這句話背後的意思:讓貝多芬感覺到,盲姑娘雖然窮,雖然彈的斷斷續續,竟然能一下子感受到作品的獨特情感,而且猜測到這隻有貝多芬才能彈奏出來——這真是知音!(如果學生沒學過《伯牙絕琴》,教師直接可以點出來:讀懂對方作品所傳遞出來的作者獨特思想和情感,這就叫知音。)

 二、引導學生設想貝多芬再次彈奏一首曲子的內心所想:

作者接着寫貝多芬又爲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那麼,此時此刻他內心想了些什麼呢?他想通過曲子來傳遞一些什麼呢?再讀窮兄妹的聯想,再聽曲子,猜測,貝多芬此刻在傳遞着怎樣的感情。

學生讀書,聽曲。討論,交流:對美好事物的展示和讚美,對命運不平的憤怒等等。

 三、研究寫窮兄妹想象與聯想的相關句子,體會:作者寫這一部分,與表現他們是知音,有什麼關係。

學生結合窮兄妹的表現,結合他們聯想和想象到的內容,體會到:他們能夠真正聽懂貝多芬的作品所傳遞的內容,他們能夠真正欣賞到貝多芬作品的藝術魅力,真正能被貝多芬的作品所陶醉,忘我——連樂曲停下來都不知道,連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再次討論:“不寫這段聯想和想象,行不行”這個“老”話題,深入體會“這部分對錶現他們是知音”所起的作用。

總結:作者就是以貝多芬的曲子爲紐帶,將貝多芬和窮兄妹從陌生人寫成了相互能夠讀懂內心世界和思想的知心人,開始是空間距離的接近,後來是心靈世界的無限靠近,紐帶是藝術,音樂藝術!。

  四、朗讀、背誦這一部分,享受知音之間美妙的感情,享受貝多芬《月光曲》的藝術魅力!

  板書設計

月光曲(傳說)

貝多芬:走近 走進 彈一首 再彈一首(創)飛奔回

窮兄妹:斷斷續續 聽一聽多好 多純熟啊! 陶醉(聯想與想象)

設計思考:除了常態的識字識詞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側重在引導學生體會“通過想象和聯想的方式來進行藝術欣賞”,就課而言,就是通過閱讀聯想和想象部分和欣賞樂曲,來體會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所表達的體會情感欣賞的審美方式;同時,通過分析文章的表達思路,來體會作者是如何表現貝多芬與窮兄妹成爲藝術知音的,同時學習作者以曲爲軸,表現人物關係的方法。

本文教學的特點:概括——在概括的過程中讀懂主要內容;從形式切入,在研究表達形式的同時,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感悟語言表達方法。

就文章的表達方法的學習而言,我在這裏主要採用了增刪調改的方式,增刪調改,其實是一種探究性學習的方式,——體會“增刪掉改”之後與原文表達方式方法相比較,效果有啥不同,這是個學生自己不能獨立地從課本中找出答案的問題,也不是簡單地結合自己生活實際、上下文實際就能得出結論的話題,必須建立起文本整體的聯繫,揣摩作者表達意圖,結合自己已有的語言表達實際來體會,是一個綜合的語文學習過程,是一個調動自己已有語言文字實踐的實際來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需要自己思考,同時需要與班上其他同學合作交流來進行自己觀點的驗證和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因爲要體會作者表達效果的獨特性,學生感覺到了學習過程的挑戰,挑戰結束,學生內心挑戰困難的慾望得到了滿足,再加上對錶達方法進行了賞析,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逐漸濃厚起來。

本文的第二課時,我在引導學生研讀“如何成爲知音”的行文思路的時候,只在幫助學生建立文本的整體聯繫——文章各個部分內容是如何聯繫成爲一個文章整體的,在這個過程中,再進一步體會聯想與想象,與知音的關係,對錶現知音的作用,這樣,學生一方面學會了在整體的聯繫中讀懂課文,而且學會了閱讀中去抓聯繫的閱讀智慧,提升了閱讀能力。

說課:

一、教材特點:一是通過聯想與想象的方式來欣賞藝術作品——體會在本文聯想與想象的作用——很好的詮釋了貝多芬《月光曲》的藝術內涵;而是作者是如何表現“貝多芬與窮兄妹”成爲知音的——知曲——知情知人——知音;通過聯想與想象來表現知音。

二、目標:

1、學習聯想與想象對錶現藝術作品藝術魅力所起的作用,感悟:用聯想與想象的方法來欣賞藝術作品。

三、思路:

1、讀書,整體把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針對概括的過於籠統,提出聯想與現象部分,認識聯想與想象這部分,體會文章所寫內容的主要特徵——月光曲的主要內容,從而初步讀懂課文。

2、認識聯想與想象的不同點,體會不同的人是如何用不同方式來欣賞的。

3、研讀課文的思路,體會作者是如何表現“知音”這一主題的。

走近——走進——彈一曲,再談一曲,想象與聯想。

4、體會這一部分對錶現知音所起的作用

5、並不十分在行的哥哥能夠聯想,併產生情感變化;盲姑娘,能夠先想出樂曲表現的情景併爲之動情。(研讀寫窮兄妹神態的詞句)。討論:不寫行不行——用增刪調改的方式,來體會寫法在增強表達效果方面所起的作用。

6、總結後,再次配樂朗讀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