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蘆花蕩》是以白洋澱地區軍民抗日鬥爭爲題材的小說。小說在飄逸精巧的敘事中蘊含着一股謳歌抗日軍民的激。小說的主人公是“老頭子”。分析這位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愛與憎,智與勇,對他的“過於自信自尊”,要作實事求是的分析。根據這篇小說敘事、寫景、抒情的特點,可以探究小說的傳奇色彩是怎樣造成的,還可以探究景物描寫起了什麼作用。

【教學目標】

1、複述故事情節,感知人物形象。

2、展開想像,體驗人物心理。

3、體味景物描寫的作用,提高描寫的能力。

4、認識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總體把握情節。

2、學習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教學難點】

對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學生簡介作者背景,教師適當補充

二、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並思考:小說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小說的主要。

三、粗略探究

1、複述故事情節,可以按照課文的順序複述,也可以打亂課文順序有創造性地複述。但要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由兩位同學複述故事,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2、交流對文章的初步感受:

要求同學用“我喜歡這篇小說的_____,因爲______。”這樣的句式說話。暢談閱讀這篇小說的感受。

教師對同學的發言作總結歸納,明確這篇小說的美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情節、人物、環境描寫。

四、佈置作業

1、進一步思考這篇小說的情節美、人物美、景物美。

(由學生任選一方面思考,準備第二課時交流。)

2、敵人嚴密監視着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嗎?

第二課時

一、引入

二、精細探究

(圍繞上節課佈置的思考題:小說的情節美、人物美、景物美作進一步探究。)

1、深層體味故事情節的傳奇色彩:

⑴要求學生就“這個故事的傳奇色彩表現在什麼地方?”的問題分小組展開討論。

⑵各小組代表發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教師必須點評,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點。)

2、賞讀小說中的人物:

⑴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老頭子的語段,並說出運用哪些人物描寫方法。

⑵學生朗讀相關語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尤其是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⑶學生齊讀表現“老頭子”的複雜心理的語段,在想像中再次感受人物的複雜心理及理解人物性格。

3、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⑴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描寫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並揣摩其妙處,再在小組交流。

⑵各小組代表發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教師必須點評,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點。)

三、拓展延伸

補寫第二天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爲時的心理活動。

四、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談談學習這篇文章的收穫

五、佈置作業

1、摘抄這篇小說景物描寫的精彩語句,並仿寫家鄉的景物。

2、閱讀其姊妹篇《荷花澱》,比較異同,進一步感受孫犁作品的特色。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2

訓練重點:

理解文章中心,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本文是對法西斯的控訴詞,抓住一組組矛盾統一的事物進行分析探究。(歷史——現實,美麗——沉重,懺悔——狡辯,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喚——罪惡的槍聲)

教學安排:

1、導入

朗讀課外文章《致命的母愛》,讓學生談體會。

致命的母愛

敵兵衝進民宅,以槍口對準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僅存的食物,並佔據了他們唯一的房間。 夜深了,精疲力盡的敵兵紛紛睡去,月光灑進窗口,照在渾身泥沙、滿臉倦容的敵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歲,還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還要母親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爲了別人爭權奪利,被強迫遠離家鄉,多麼可憐。”瑟縮在牆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離家的孩子,一股母愛和同情油然從心底升起,“夜裏多冷,那孩子的軍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緩緩站起,輕步走到敵兵身邊,惟恐自己的腳步會驚醒那年輕人的故鄉夢。

“你的夢裏或許正有着疼愛你的母親呢!”女主人彎下身,拾起軍毯爲年輕人蓋上。突然,那敵兵張開雙眼,吃驚地渾身震動,如同野獸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閃着寒光。接着又一聲槍響,衝過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輕的敵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媽啊!幸虧我被驚醒,也幸虧您在夢中保護,否則我就再也看不見您了!”

感慨:文章將偉大的母愛放在戰爭面前,讓罪惡的戰爭撕碎了溫馨的人間至情,讀後令人驚心動魄。世間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2、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正音、解詞):

呵護 殺戮 納粹 肅穆 恍惚 木然 荒謬 憧憬 繚繞 健忘 片紙隻字 赤裸裸

3、問題探究

⑴“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第二題。

⑵ 引用迪桑卡詩句的作用?結尾引用死者遺言的作用?

⑶你認爲那個日本人的說法正確嗎?爲什麼?

⑷“引文”與“正文”的關係怎樣?

“引文”是純客觀的紀錄,是正文得出觀點、進行議論的依據。

板書設計:

記憶沉重

看紀念演出 美麗

來到紀念地 回顧歷史 參加座談會 參觀紀念館

呼喚和平 面向現實

教學後記:

通過學習,學生體會到了振興中華對和平的重要。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3

【設計思想】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作者被貶黃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觀月而生幻,問月而釋懷,抒發了“閒人”的幽情,表現了樂觀豁達的胸襟。教學中注重朗讀,着力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疏通課文,積累常用的文言詞句。

2.反覆朗讀之後能背誦全文。

3.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4.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重點】

1.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2.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難點】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月亮始終受到文人的青睞,一縷月光,勾起了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縷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傷感與寂寞。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蘇軾的頌月佳作《記承天寺夜遊》。

二、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1.聽課文錄音,記下疑難字詞的拼音並劃分好節奏。

2.生自讀課文兩至三遍,爭取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3.抽查一位學生朗讀全文,糾正錯誤的字音與節奏。

4.學生邊讀邊譯,記下不懂的詞句,以備討論。

5.全班同學開始質疑問難。

明確: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 “欣欣然張開了眼” 朱自清《春》 )

蓋竹柏影也: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蒲松齡《狼》)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林嗣懷《口技》 )

6.聽課文錄音,模仿讀課文兩遍。

7.經過剛纔的練習,請同學們來讀一讀自己認爲寫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讀賞析,體會作者心境

1.試着概括作者夜遊的過程。

可概括爲:欲睡→起行→尋友→散步→賞景→抒懷。

2.作者在文章結句將前文敘事寫景的內容收攏到一個“閒”字上,同學們在作者夜遊的過程中能隨處感受到這個“閒”字嗎?

明確:

①被貶而閒,閒而早眠——元豐六年正是作者貶居黃州四年之際,作者當時孤寂困苦。

②閒而喜月——月色的親密探訪,立即喚起了作者的閒情雅興。

③閒而尋友——無與爲樂,閒愁最苦。

④閒而賞月

⑤閒而抒懷

3.品讀“庭下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請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4.比較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下積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橫。

5.思考:“閒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清閒的人有閒情逸致的人

6.思考:課文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明確:樂觀豁達。

7.當堂背誦《記承天寺夜遊》。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即文言文單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單元所選取的文章都是我國古代以自然山水爲題材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幾篇文章分別採用不同的寫景方法來呈現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在本單元中所承載的任務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現奇景,敘事與寫景結合體現作者的雅趣,抒情寓於敘事之中表達作者的一片癡情。作者張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達的情感不同於一般的貶謫之士和隱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執着地表達着他的故國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體現。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年的訓練及八年級近兩個單元的文言文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單元前四篇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基本瞭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初讀課文,藉助註釋、工具書,整體感知文意。

2.通過精讀課文,品味雪後西湖美景,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3.通過品讀課文、合作交流,體悟作者的“癡”情。

重點:2、3 難點:3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文學家樑衡說過,有兩篇小品文就像兩幅精美的畫卷掛在中國文學歷史的長廊裏,一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一篇就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學家的評價突顯其文學地位和價值,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正字音斷句讀(落實目標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點字讀音

毳(cuì )衣 霧凇(sōng )沆(hàng )碭(dàng ) 打更(gēng ) 鋪氈(zhān)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3.生範讀,讀準字音,試斷句讀。

4.生提出斷句讀意見,師總結。

5.師生齊讀

設計意圖:常態的誦讀訓練,是培養文言語感必不可少的一步。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讀課文,曉文意知內容(落實目標1)

1.默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內容,劃出解釋不通的字詞。

2.組內交流疑點,不懂的提出來全班解決。

3.帶着對課文的理解,全班齊讀。

學生活動:自主探究、質疑、合作交流、朗讀

設計意圖:八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文言語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這個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譯,不去破壞文言的語境、意境,所以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來理解文意。

(四)精讀課文,品奇景(落實目標2)

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張岱是__人。

要求: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

(1)引導學生分析描寫雪景的句子,體會作者營造的悠遠脫俗意境,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情懷,尤其要引導學生品味“舟中人兩三粒”體現了作者融入自然達到無我之境,癡迷於山水之樂。

(2)追問作者是運用什麼手法達到這種效果的?用資料對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學生活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讀、表達

設計意圖:通過對雪景的分析,瞭解白描的藝術手法,體會人與自然融爲一體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遺世獨立的情懷。

(五)品讀課文,悟癡情(落實目標3)

知人論世、詞蘊“癡”情:

資料一:簡介及材料“少爲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出自《自爲墓誌銘》)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張岱在年少的時候並不是這樣清高自賞雅情雅緻的人,而是一個喜歡熱鬧,愛好繁華的紈絝子弟那麼是什麼使他在後來有了這樣一種大的變化呢?請看下面的幾則材料

資料二: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因想餘平生,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

資料三:明亡之後,張岱曾參加抗清鬥爭,後避居山中,生活異常苦,但他發誓不向清廷妥協

資料四: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明朝開國之初建都於此,稱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爲江寧。

結合張岱的經歷,品讀課文,圈點勾畫,品悟文字背後的深情。

大雪獨行:大雪三日、俱絕、更定、獨往——雅趣即清高、脫俗的情懷。

(分析:空闊、蒼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國之中)

偶遇知音:崇禎、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飲、強飲、癡似——癡情即故國之思。(分析:明的紀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悅、告別的哀傷)

學生活動:圈點勾畫、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在“文言”上;學習文言文,實質是體認它們的言志載道,而這往往體現在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所以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對詞的品味來感悟作者蘊含期中的深情。同時體現文言文教學中文言並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懷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於是,他們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氣,去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同學們,在歷代的文學作品中,這樣的癡人和癡文都很多啊。你們還能想起嗎?

預設:柳宗元的《江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曹雪芹寫《紅樓夢》……

他們寧願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雲是一片冰。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和心智的獨立。因爲凝寒獨立是其人格,所以蒼茫天地就成爲了他們必然的心靈歸宿。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設計意圖: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而學習語文最終的落點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以本課最終的落點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發學生對這一類文章的興趣,引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關注。

(七)作業

1.比較閱讀:柳宗元的《江雪》

問題:同是寫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兩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的異同。

2.如果經歷時空隧道,張岱、柳宗元、陶淵明、蘇軾等這些癡人們相遇了,張岱最可能以誰爲知己呢?這個問題,留給同學們下來探討吧。

設計意圖:作業1主要鞏固對語文知識的掌握,作業2主要引導學生對同類文章及作家的文學上的分析思考,進而更深刻的體認中國文化。

  五、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奇景 山水之樂

雅趣 世俗之外

癡情 故國之思

天人合一

 設計意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提煉文字背後的意蘊。思路清晰,簡潔明瞭。希望學生們能學以致用。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5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2)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3)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2.教材分析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體詩,爲酒後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話題,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爲閒雅有致。本詩內容理解難度不大,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不易爲學生接受。因此,應在查找相關資料的幫助下,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寄寓的情感。

3.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語文知識的積累,淺層次的詩歌理解方面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詩句的賞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說,一直是一個難點。因此,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在讀中理解詩歌內涵,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目標

1.通過誦讀,能夠體會本詩的韻律;

2.通過批註賞析,能夠品味詩句中生動傳神的字、詞、有意味的句子;

3.通過結合詩人生平及創作背景,能夠理解本詩的思想情感。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把握語氣、語調、語速,通過和不同詩歌的比較,體會不同詩體不同的韻律特點,以此檢測學生的朗讀能力。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品味其中的含義,理解詩歌大意。給學生一個例子,體會關鍵字詞所傳達的情感,隨後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賞析,感受詩歌用字的精煉傳神。同時,在活動中檢測學生品讀、賞析詩句的能力。

3.針對目標3,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根據課前自己查找的相關資料,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創作背景,探究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此檢測學生利用資源,探究詩歌主旨的能力。

教學過程

環節一:情境導入,引入新課。

師生一起談一談與酒有關的詩句,由此引出陶淵明及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一詩。

環節二:初讀詩歌,體會韻律。

活 動: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詩歌的韻律。

 朗讀指導

1.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2. 學生自讀並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本課七言律詩《雁門太守行》和詞《漁家傲》中的句子,進行比較朗讀,體會不同體裁詩歌的韻律特點;

3. 學生聽讀並展示,注意把握語氣、語調、語速。

(評價學生讀準字音,正確停頓,語氣、語調、語速恰當的能力)

環節三:批註賞析,品味詩句。

活 動:請同學們選出自己覺得生動傳神的字、詞、有意味的句子,用批註的方法進行賞析。

 賞析指導

1. 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批註賞析示例,使學生了解批註賞析的角度、內容和形式;

2.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批註,小組共享、展示、點評;

3. 老師及時反饋點評,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優化批註。

(評價學生品讀、賞析詩句的能力)

 知人論世,探究主旨

活 動:請同學們交流課前自己查找的相關背景資料,探究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探究指導

1. 學生小組交流、探討,將自己查找的資料和組員分享;

2.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1)通過結合陶淵明的身世遭際和本詩的.創作背景,瞭解到他生活貧困但“不爲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潔傲岸、淡泊名利的節操。歸隱田園,追求田園生活的悠然自得。

(2)閱讀詩歌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必須從詩歌的本身出發,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真意”。

3. 帶着對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全詩。

(評價學生利用資源,探究詩歌主旨的能力)

拓展延伸

活 動:同學們,今天,我們已經距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有千年之久,你對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有什麼看法,你有什麼話想對他說嗎?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運用本課所學詩句,聯繫自己的生活,寫一段話,談談你的看法。

附:

所需條件:多媒體設備,教師自制PPT;打印《飲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業設計(課後使用):閱讀陶淵明《飲酒》(其一),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自學《飲酒》(其一),出一份手抄報,系統地整合陶淵明的生平及創作背景,詩歌情感等。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2.反覆誦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品位語言的精妙。

3.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指導誦讀的方法,培養誦讀的習慣,形成誦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對課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難點:

培養誦讀的習慣,形成誦讀的能力。

教學設想:

始終以“讀”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齊讀、品讀句段等,在讀中完成教學目標,加深文本印象,力求當堂能背誦。

教學過程:

一、 析字義,賞三峽。

漢字是表義文字,每個漢字都有着豐富的內涵,比如“峽”字,從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麼?(山)往深裏想,你聯想到峽中還有什麼?(水)對,詞典上解釋:兩山夾水的地方稱之爲“峽”。所以,我們如果來欣賞“峽”就不僅要品它的山,還要讀它的水。今天,我們就一起欣賞中國的峽中極品——長江三峽。(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及作品。

(學生齊讀書下註解)同學們,酈道元因一部《水經注》而出名,《水經注》因爲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地理價值而被後世稱頌。這節課我們不僅要了解長江三峽的地貌特徵,還要欣賞《三峽》語言的魅力。

三、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一讀課文,正字音。——前兩組齊讀至“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後兩組接着讀完。要求讀得準,聽要聽得清。聽出學同朗讀中的錯誤,讀完後,幫他指出來。

二讀課文,準確停頓。——老師範讀一遍,學生認真聽把自己把握不準的停頓在聽老師讀是做上批註。學生再自由讀2遍,然後請一名同學展示一下,老師做評價。

三讀課文,譯《三峽》。——單排向後轉,組成四人學習小組,再讀課文,並藉助課下注釋和相關資料把課文通順地譯成現代文。重要的詞作出批註,有疑問出做出標記,六分鐘後教師通過小檢測,查看對課文的翻譯是否到位。

(出示)準確譯,我能行!

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沿溯阻絕。

4.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四、分段朗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

四讀課文,知三峽。——男生讀寫山和夏水的層次,女生讀春冬和秋景的句子。比比看誰更能讀出三峽的特徵來,讀完老師評價。通過朗讀,你能告訴大家你覺得三峽怎樣的地貌特徵了嗎?(黑板上列出問題,學生髮言,並上黑板展示)

怎樣的山 ——————— 綿長、高峻

夏水有什麼特徵 ——————— 水急、水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 ——————— 清靜、幽美、趣味無窮

秋景給你什麼感覺 ——————— 淒涼、肅殺

五讀課文,賞三峽。——瞭解了三峽的地貌特徵,着僅是撩開了三峽面紗的一角,要想深入的感受三峽無窮的魅力,就需要我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做到:聲音洪亮圓潤;停頓有序,重音準確;傾注自己的感情;語速適中)學生自由品讀,然後把你認爲讀的最好的句子,讀出來與大家共同欣賞。

五、品位語言的精妙。

從修辭、色彩、觀察角度、準確精煉的語言等角度品味課文,在書上批註自己的理解和賞析,然後展示。

六、熟讀成誦,記三峽。

美麗的三峽風光,我們先睹爲快;美妙的課文語言,我們也先賞爲快,下面讓我們先背爲快,讓着一切美好沉澱成爲我們自身文化修養的一部分。

1.學生看着黑板上的板書——行文層次和內容,自由背誦。

2.和老師同步背,老師只強調關鍵字,詞。

3.學生齊背。

七、結束學習,佈置作業。

同學們,在這麼短的時間裏,不但掌握了學習內容還能準確地背誦全文,真棒!語文素養的提升在課堂更在課外,今天老師給大家再佈置兩個作業:1、把文章變爲一篇優美的現代文。2、閱讀劉白羽的《長江三日》和餘秋雨的《三峽》。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把握故事情節,體味這個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

2.賞析文中“老頭子”這個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點。

3.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在閱讀賞析中,品味語句的優美,把握作用;着眼於文本,在熟讀的基礎上分析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四、教學重點:把握故事情節,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學難點: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

六、教學準備:學生預習課文內容,查找資料。一些影片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創設問題,2分鐘

電影《小兵張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們知道電影中的小男孩是誰嗎?(小兵張嘎)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河北白洋澱)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大片的蘆葦、美麗的荷花還有一望無際的水域,以及白洋澱獨有的水上生活、鬥爭情景。這部電影中小英雄嘎子機智勇敢,智鬥鬼子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澱優美奇特的水上風光也令我們心生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一篇課文,講述的也是抗戰時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樣發生在河北白洋澱上,只不過,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讓我們一起走近課文《蘆花蕩》。

二、作者簡介 學生補充,板書鞏固。3分鐘

孫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澱》《蘆花蕩》《白洋澱記事》等。

三、閱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梗概:

1、邊閱讀邊標出段序,並注意以下字詞和詞語解釋 閱讀感悟,自主研討。15分鐘

提防 瘧子 寒噤 吆喝 躥 仄 颯颯 泅水

2、解釋詞語:

轉彎抹角: 悠閒:

張皇失措: 月明風清:

3、複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讀課文,理清記敘要素。(學生口述,教師引導。5分鐘)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複述故事情節: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示例: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隊伍駐紮在葦塘裏,裏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女孩受了傷,他發誓要爲女孩報仇。他引誘鬼子進入他的埋伏圈,用鋒利的鉤子把鬼子鉤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確即可)

四、再讀課文,把握文章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覆閱讀感悟,理清思路。13分鐘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和主要人物。(爲情節展開作鋪墊)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護送兩個女孩進蘆花蕩的看病途中,由於老頭子過分的自信, 導致大女孩受傷,老頭子感到丟人,決定當着小女孩的面教訓敵人,挽回面 子。 (開端、發展)

一層:寫老頭子載了兩個女孩回葦塘找隊伍。

二層: 由於老頭子的過分的自信和自尊,導致大女孩受傷。 。

三層:老頭子爲沒能完成護送任務而內疚,發誓要爲女孩報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寫老頭子用計謀通達了幾十個日本鬼子,爲大女孩報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結局)

五、課堂小結:學生梳理本節課的收穫。學生口述,2分鐘)

六、佈置作業:

A組(學優生):完成練習冊,將故事內容複述整理在筆記上。

B組(中等生):將故事內容複述整理在筆記上,字詞小楷。

C組(後三分之一學生):字詞小楷,識記文學常識。

板書 蘆花蕩

一、作者簡介:

二、字詞

三、故事情節: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結果——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複習:文學常識、字詞等 口頭提問,筆試小考。3分鐘

二、導入新課:創設問題,提問導入。2分鐘

1、本文體裁?這種體裁的三要素是什麼?

小說。

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2、本文的主人公是誰?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刻畫人物的?找出來分析 學生齊答,1分鐘

主人公:老頭子。刻畫手法:外貌,語言,行動,心理,動作。

三、研究閱讀 閱讀文本,勾畫圈讀,學生補充。10分鐘

請用不同的標記分別從文中畫出外貌,語言,心理,動作的句子。

外貌描寫: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船是一隻尖尖的小船。老頭子只穿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裏拿着一枝竹篙。”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幹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

語言描寫:

“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不怕,他打不着我們!”“我沒臉見人。”“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爲什麼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願意看,明天來看吧!”……

心理描寫“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爲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麼叫人喜愛!自己平日誇下口,這一次帶着掛花的人進去,怎麼張嘴說話?這老臉呀!”

動作描寫:

集中表現在那一場英雄行爲中,他捉弄鬼子,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

4、這些描寫表現了老頭子的什麼性格特點? 教師引導,歸納總結。15分鐘

①具有老當益壯的英雄氣概。——老頭子將近60歲了,“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按理說應該在後方安度晚年,可是他像青壯年一樣,充滿了活力,無所畏懼,爲葦塘裏的部隊輸送糧食。

②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他對同胞姐妹充滿了摯愛,對日本鬼子滿懷仇恨,大菱受了傷,他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並且付諸實際行動。

③智勇雙全——他爲了給大菱報仇,預先在水中設好埋伏。然後在船頭放一大捆新鮮的蓮蓬,引誘鬼子上當,把他們引入埋伏圈,然後痛打鬼子。

④過於自信與自尊——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 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他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在過封鎖線時,認爲萬無一失,女孩子受了傷,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這些都體現了他的過於自信和自尊。

5、小說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徵?“過於自信與自尊”的“過於”應當怎樣理解?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小組討論,深入理解。10分鐘)

——過於自信與自尊;“過於”有非常的意思,老頭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另一方面,確實有過頭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傷,跟他過於自信、不夠謹慎是有關係的。小女孩子洗臉,大女孩子還警惕一些,老頭子卻說“不怕,洗一洗吧”,洗臉有響聲。老頭子以爲小火輪上的探照燈照不見他們,事實上探照燈把兩個女孩子的臉照得雪白。這些都是他過於自信以致有點麻痹的表現。“過於自信和自尊”,是老頭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與過,都由此生髮。

五、課堂小結 教師一語帶過

這篇小說通過對人物的刻畫,表現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

六、佈置作業:

A組(學優生):口頭作文: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習題。

B組(中等生):口頭作文: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佈置的習題。

C組(後三分之一學生)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板書設計

蘆花蕩

孫犁

外貌 老當益壯

老頭子 語言 愛憎分明

心理 智勇雙全

動作 過於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一語帶過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老頭子的人物形象,瞭解老頭子的性格特點,今節課我們來學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分析文中環境描寫 教師引導,學生研讀教材。25分鐘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裏的人和事,但是我們讀後並沒有感到非常的悽慘,沒有讓人感到壓抑,而是感到寫得非常優美,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其中一個原因,是得宜於作者對白洋澱美麗風光的描繪。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關於環境描寫的句子,揣摩這些景物描寫的句子的作用。

1、畫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

2、體味這些景物描寫的句子。

(1段)“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裏,呆望着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裏去了。”從這句話裏,你能感受到當時蘆花蕩處於一種什麼環境中? 說明當時蘆花蕩一帶處於日寇佔領、嚴密的封鎖中。(抗日戰爭時期,敵人把白洋澱重重包圍,我軍處境異常艱難)。

——“呆望”一詞還可以看出敵人的束手無策;——“狠狠地往上鑽” 象徵白洋澱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生存的意志和鬥爭的力量。

(2段)“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裏撐出來,像一片葦葉,奔着東南去了。”

——表現老頭子的身輕如燕,可用一種輕快、瀟灑的語調來讀。

(9段)“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天空的明淨,用環境的寧靜、優美來爲下文所發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鋪墊。

-

(13段)“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着天邊的北斗。她們看着初夏的小麥黃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曬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去,她們長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漸成長描述得多麼富有生活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羣的南飛北迴,暗喻着時光的流逝。“天邊的北斗“也是一種暗喻,暗喻她們在黨的光輝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38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用颯颯的風響”來形容老頭子此時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頭子心情十分沮喪。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着一層嚥氣。”

——因爲天氣悶熱,所以鬼子要出來洗澡,爲下面情節作鋪墊。

(59段)“這裏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通過靜來反襯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節。以靜來寫動。

(60段)“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老頭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內心萌發着輕鬆、痛快的感受,鮮嫩的蘆花也顯得格外美麗。

小結:《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裏的人和事件,但決沒有那種悽慘的描繪,就連那個女孩子受傷後的幾聲呻吟,也被輕輕一筆帶過,作品要高昂濃重地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即使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澱的美麗風光,細心地鐫刻白洋澱人民心靈的塑像。

——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

三、探究討論 閱讀文本,發現問題,15分鐘

1、敵人嚴密監視着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你還能想起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嗎?

——可由歌聲想象戰士的情緒,想象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的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因爲 炮樓裏的敵人監視着蘆花蕩企圖用這種卑劣手段困死蕩中的軍民。

2、老頭子的船頭爲什麼要放那一大捆的蓮蓬?

——爲了引誘鬼子上當。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葦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現了老頭子什麼樣的心理?你能夠寫出老頭子當時的心理活動嗎?

——怎麼樣,我沒有誇海口吧,小鬼子傷了人,我一定要叫他們付出代價。

4、結尾段寫有個女孩子目睹了老頭子的英雄行爲,她是誰?她當時心理是怎樣想的?請同學們把她當時的心理補寫出來。

——二菱;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爲,她想這位老同志昨天說的話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別看他這麼大年紀,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對十幾個鬼子,毫不畏懼。想不到他足智多謀,原來把一大捆蓮蓬放在船頭,自己有滋有味剝着蓮蓬吃,是在引誘鬼子。他駕船的本領神了,好像牽着鬼子的鼻子在轉。鬼子在水裏轉來轉去怎麼會不敢動彈了呢?怎麼一股一股血水冒上來呢?老同志還沒動手,鬼子怎麼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設了什麼機關,他真有點子。原來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槍,一個人就能對付十幾個鬼子,叫鬼子只有捱打的份,沒有還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們頭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報了,回去告訴大菱,讓她知道這英雄的故事,讓她早日養好傷,向老英雄學習,打敗日本鬼子。

四、課堂小結

真正的愛國情感,是從瞭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開始,從你接觸的每一位憑着誠實勞動養活全家的人開始,從平凡的生活中解讀人的情感開始,從逐步瞭解用 血汗寫就的幾千年文明開始,而不是空喊。

五、佈置作業

A組(學優生):練習冊同步

B組(中等生):書後習題

C組(後三分之一學生)整理筆記

六.板書設計

蘆花蕩

孫犁

人物——真實

環境——詩情畫意

情節——傳奇色彩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徵。

2.理清層次;背誦課文。

3.感受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齊背《桃花源記》)對美好社會的不懈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其實由陶淵明再上溯千年,我國就有了名字爲“大同”(板書)的美好社會構想。那麼,大同社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會?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學習《大道之行也》。先請學生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音正確、停頓正確。好,讀起來——(板書:大道之行也 《禮記》)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師生點評。

(1)關注生字讀音。與(jǔ) 矜(guān) 分(fèn) 惡(wù)

(2)關注句子停頓。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是故/謀/閉而不興

三、理解文意

1.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屏顯如下練習。

(1)解釋加點的字。

①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②男有分,女有歸——職分,指職業、職守。女子出嫁。

③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④是故謀閉而不興 是謂大同——這。

(2)翻譯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

②天下爲公。

——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③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爲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3)給文章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3.指導朗讀。對誦讀作具體指導,在誦讀中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你認爲哪一個是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

明確:天下爲公:一個“公”字點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每組後當作一頓,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爲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這兩句話是怎樣體現大同社會“天下爲公”的特徵的?

明確: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羣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爲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爲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爲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謀閉而不興”中“閉”讀降調。“而不閉”一語後停頓可稍長。末句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4.指名朗讀。要求讀出理解、讀出層次,直至背誦。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與本文“大同”社會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思考,你認爲我們現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推選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題,要啓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加深對本文的理解,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再如,從“往來種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那是一個“男有分,女有歸”的理想社會。第二題從正面設問,引導學生挖掘當前社會的積極健康因素,要求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齊背課文

【資料寶藏】

1.談談儒家的政治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爲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昇平的景象出現,根本上還需要現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現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嚴格地說,只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和諧與統一的治平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羣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建構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展爲“大同”理想。“大同之世”顯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嚮往,它抓住了“天下爲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係,爲後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實出發,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爲公”已被“天下爲家”所代替。出現了財產私有,“貨力爲己”的以血緣關係爲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係,於是,便有必要“禮儀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區分尊卑上下貴賤的禮儀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儀制度、道德規範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稱之爲“小康”社會,並認爲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導的禮儀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然而,不僅“天下爲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烏托邦,就是“天下爲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爲法則來協調一切人與人的關係,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學說的遭遇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減輕受剝削壓迫的程度,從而對發展經濟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產生積極的影響,表現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願望和主張卻不符合統治者急功近利的現實需要,擴大疆域,稱霸諸侯,一統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爲有力的、現實的手段。

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爲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

(《東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餘式厚主編)

2.關於《禮記》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爲西漢戴聖編纂。爲別於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於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朗讀方式,把握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3、激發學生髮現生活之美,培養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把握文中展現的風土人情,體會作者對昆明的喜愛與想念。

教學難點:進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

教法:

1、速讀、跳讀、精讀等多種朗讀方式的綜合運用;

2、討論點撥法;3、對比閱讀。

學法:1、朗讀感悟;2、自主研學與合作探究相結合;3、圈畫關鍵詞句突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風景各異,也帶給人不同的感受。那麼昆明的雨是怎樣的情景,又帶給人什麼感受呢?讓我們走進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來一探其實。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蘇高郵人。被譽爲“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小說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橋集》等。

 三、預習檢測,積累字詞

1、讀準字音

青頭菌 鮮腴 籬笆 黃燜雞 扳尖 乍一看 擇淨 緬桂花 綠釉 密匝匝

2、理解詞義(1)新鮮肥美。(鮮腴) (2)比較、比得上。( 方比 )

(3)夏季的第一個月。( 孟夏 ) 4、非常濃密的樣子。( 密匝匝 )

四、文本

1、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麼特點?提示:雨季長、明亮、豐滿。

(2)課文是怎樣引出昆明的雨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由給朋友作的畫引出昆明的雨,既點明瞭昆明雨季特有的現象與產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同時吸引讀者,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3)課文除了寫昆明的雨,還寫了什麼?這些內容和雨有什麼關聯呢?

提示:課文除了寫雨,還寫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種菌子、火炭般的楊梅、帶着雨珠的緬桂花、賣楊梅的苗族女孩、賣緬桂花的房東母女以及蓮花池邊酒店裏與友人的小酌……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筆寫來,無拘無束,將諸多的人、事、物匯聚於此,那麼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提示:這些人、事、物構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圖,在作者的筆下,無論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圍,都充滿着美感和詩意,作者正是以此表達出對昆明生活的喜愛和想念之情。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點,即形散神聚。

2、精讀課文,賞析語言

學生選擇自己理解較深的一段文字談體會。

(1)因爲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並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很舒服。

提示:有如大白話一般,沒有任何秀麗華彩之處,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種拉家常的風格,讓人感到親切,這正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語言風格。

(2)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氣更加柔和了。

提示:這段文字用“戴”、“穿”、“坐”、“吆喚”一系列動詞,對苗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進行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從而抒發作者對昆明的喜愛和懷念之情。這裏直白平淡描寫中讓人隱隱感到一種恬淡而悠遠的餘味。

(3)帶着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

提示:這句更是說一半留一半,富有餘味。

汪曾祺散文的語言特點:直白平淡,流利自然,簡潔而富有韻味,充滿生活氣息。

3、研讀課文,探究寫法

(1)課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這兩段文字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第3自然段——內容上,點明中心,表達對昆明雨季的深切懷念之情。結構上,獨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畫面的介紹,又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緣由的抒寫。

第12自然段——內容上,深化主題,表達對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結構上,照應第3自然段的內容,收束全文,使結構更加完整。

2、有人說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視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懷,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提示:肥大的仙人掌、各種菌子、火炭般的楊梅、帶着雨珠的緬桂花、賣楊梅的苗族女孩、賣緬桂花的房東母女以及蓮花池邊酒店裏與友人的小酌……這些平常之物、平常之人、平常的生活承載着作者的情感,愛得越深沉,情感的載體就越細越小,這裏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一位老人的醇厚情懷,這種“以小見大”的視角,彰顯出汪老對昆明生活的熱愛。

 五、課堂小結

作者曾經說過:“我想把生活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人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滋潤,增強對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對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圍的美的捕捉與展現。願我們在生活中能側耳細聽、俯身微察,發現更多的美 ,來點染我們的生活。

 六、課後作業

對比閱讀本文與《雨的四季》,體會兩篇散文在寫作上的異同。

七、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點---- 雨季長、明亮、豐滿

昆明的生活 物:仙人掌、各種菌、楊梅、緬桂花

雨中之 人:苗族女孩、房東母女

事;酒店小酌

喜愛、懷念(以小見大)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瞭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本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住課文內容,然後再着重研讀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卜事,分析課文時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學重 點,做到納舉目張。

課時安排:3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複習舊知,導入本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檢查預習。

三、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麼。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是課文記敘的重點。

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爲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爲“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課 時

一、複習提問:長媽媽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什麼?(指名回答)

長媽媽喜歡饒舌多事、不拘小節。那麼,長媽媽還具有哪些性格特徵呢?

二、學習新課。

(-)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

思考: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

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哈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樣描寫的?她的這一舉動寄託了她怎樣的願望?

明確:文中寫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說:“阿媽,,恭喜……”之後,“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爲這是“元旦闢頭的磨難”,但正是這“磨難”中,寄託着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爲並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然而,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二)齊讀第18----28自然段。

這裏,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經過。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

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殘’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這就是魯迅筆下的長媽媽,她雖然多事饒舌,有些令人厭煩的規矩,但她真誠、善良淳樸、關心孩子,儘自己的可能幫助孩子,這樣的人,怎能不讓魯迅深深地懷念呢?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明確: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請你說說: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小結

1. 本文的記敘線索是什麼?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爲線索的。

2. 爲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繫的事?記敘文的中心是作者通過記敘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着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記敘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爲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敘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說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 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三、作業

板書設計:

阿長的由來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饒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節

過年吃橘 淳樸善良

長毛故事 無知愚昧

抒發對阿長的懷念之情

第 三 課 時

一、理清文章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課後習題。

三、拓展延伸。

教學後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比較前濃厚了許多。但對待寫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難度。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用精煉的語言概括人物性格。

2.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揣摩典雅而又精闢的語言。

3.樹立誠信爲本的做人理念。

教學重點:

瞭解信客的職業道德和優秀品格。

教學難點:

揣摩典雅而有精闢的語言。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

1.閱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識記字詞,掃除閱讀障礙。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大家看黑板,我寫了一個“信”字,“信”是由“人”和“言”組成,人言爲信,信的本意就是言語真實。20世紀初,在浙江餘姚一代,由於郵政業務尚未普及到鄉村,城鄉之間的通訊需要專人擔當,於是便產生了信客這種特殊職業。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餘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來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二、作者資訊

出示課件,指名讀出作者簡介。

三、認識新朋友

課下大家已預習了課文,你們認識這些新朋友了嗎?(出示課件)

唏噓(xī xū ) 噩(è)耗 呵(hē)斥 詰(jié)問

伎倆(jì liǎng )

顛沛(pèi ) 弔唁(yàn) 文縐縐(zhōu zhōu )

連聲諾(nuò)諾

猝(cù)然 昏厥(jué )

四、我讀我知

認識了這麼多新朋友,大家肯定很高興。那麼,你們讀了這篇文章有哪些收穫呢?說出來,讓大家一起分享吧!(出示課件:上面有鼓勵行文字:看,我有這麼多收穫,與我一起分享吧!並配有相應美麗圖片爲背景。)

(生說出自己的收穫。)

五、我說我惑

大家有這麼多收穫,看來讀得很仔細很認真,那麼在預習時有沒有疑惑呢?說出來,也讓大家與你一起分享吧!說不定,有的同學還能幫助你呢!( 出示課件:上面有鼓勵行文字:我的疑惑是……,快來幫幫我吧!並配有相應的精美圖片。)

(生說出自己的疑惑。)

六、我行我秀

(若學生所說的疑惑與教學目標相差較大,這時可預設幾個問題。)老師我還有疑惑,大家想不想幫幫我?好!我思考,我能行!我說出,我一定是最優秀的!(同時出示課件:上面有鼓勵行文字:只有學會思考,我纔是一個有深度的人。只有敢於表達,我纔會是一個最優秀的人。)

1.大家說,信客這個職業好不好?爲什麼?那他爲什麼還選擇當信客?先自己考慮,後以四人爲一組互相討論,最後全班一塊兒解決。

2.本文的語言很有特點,你能就具體語句談一下你的理解嗎?(對學生來說這可能有難度,師可先舉一例,後讓學生自主思考並說出。)

詞語如“破爛灰暗”、“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等既典雅又精煉,值得我們積累。

句子如: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形象地表現了身居窮鄉僻壤的農民對外界事物的關注。

七、我思我寫

(教師激情地)信客走了,靜靜地走了。(稍頓)……或許在許多年以後,人們已經把他忘記,但作爲學習了本課的我們每一個人,一定會從中受到許多啓發得到許多思考。那麼就趕快拿起手中的筆來爲信客的墳墓作一篇墓誌銘吧!不過我先提示一下,可從他概括信客的一生,也可從他的品質或精神的角度;也可從他的職業特點的角度寫;也可結合社會實際(我們現在的社會呼喚誠信這一點)來寫。寫出其中一點即可。注意寫出你的理解,寫出你的感情來!

(生寫。後讀出。)

師出示自己寫的墓誌銘:

例一:肩挑生死禍福擔,嚐遍人間屈辱苦。

飽受冤屈辭職業,爲人師表揚美名。

例二:一生重情重義信字當頭能但生死禍福擔(上聯)

換來千家萬戶訊息通暢生就俠骨柔腸心(下聯)

雖死猶生!(橫批)

八、我說我得

這節課大家表現都非常出色,通過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總結一下,說出來吧!(生自有說出自己的收穫。)

九、佈置作業

課下蒐集餘秋雨先生的其他文章,進一步感受餘先生的語言風格。

附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我重點設計了“我讀我知“我說我惑”“我行我秀”“我思我得”“我說我得”等幾個環節,目的在於突出“我”的地位,凸現學生的思維活動,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表現了以生爲本的教學思想,充分體現新課標中的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的理念。

讓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回到學生中去,在自主合作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課末的寫作訓練,教師的對聯結課,點明課文中心,啓迪學生做人,既注重了對課文的感悟,又適當地向課外做了拓展。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2

一 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語文應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同時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教學設計貫徹了這一教學理念,注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培養自己的學習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個字,卻蘊涵深厚,文章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文章風格清麗、冷峻而又不乏灑脫,表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是讓學生體驗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文言文的瞭解比較明確,他們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並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由於想象力欠豐富,學生在學習本課文時可能對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領會文章要旨時比較難,這就需要老師對寫作背景作詳細介紹。由於學生比較活躍,我的教學目標指向能力養成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策略。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把握文言文的停頓,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品味遊記散文的優美語言,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鑑賞能力。

六 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文爲優美的文言遊記,我的教學目標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運用自學——情景的教學模式。選用問題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及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利用錄音機、小黑板等教學手段進行。

七 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1、查閱蘇軾生平,瞭解蘇軾。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疏通文意。

教師教學準備:1、上網查閱資料,鑽研課文,參考精品教案,認真備好課。

2、錄音機及磁帶。

八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情境導入

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愛那皎潔的月亮;喜愛那朦朧的月光;喜愛那月色中的山川與草木。月亮正如橫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難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體會月夜帶給我們的美感吧!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其詞開豪放派新風。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革新,實行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後被貶爲黃洲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洲,寓居於承天寺,本文就寫於這一時期。

(二) 查一查

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遂: 念: 相與:

蓋: 但: 欣然:

2、翻譯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三) 讀一讀

1、師朗讀。

2、學生自讀,師作朗讀指導(隨時正音,點撥句子停頓)。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語句順暢,停頓正確。

4、教師指名誦讀,師生評價。

(四) 想一想

1、整體感知

生讀後思考:

這篇短文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各段內容。

學生分小組討論,明確答案後回答:(1)尋友夜遊(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學生回答意對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幫助解決,如不能解決,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①、作者雖貶黃洲,成爲“閒人”,但並未因此而消沉,依舊保持着豁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閒人”的“閒情”,請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詞或者句子。

師點撥:文中開頭寫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戶,勾起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寫出他內心的喜悅和閒適的心境。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爽心悅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悅之情溢於筆端。因此,文章融情於景,處處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閒情雅趣。

②、師問:作者與好友欣賞到了月下美景,他採用什麼修辭手法描寫了月色的什麼特點?

生答:作者通過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繪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點。

③、師問:你能具體說說這幾個比喻句嗎?

師點撥: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當作水中來比喻,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

④、師問:如何理解最後一段話?

師點撥: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處處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卻能處處找到。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藉此闡明瞭這一真諦,但結尾的“閒人“點睛,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閒情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活是多麼熱愛,對美是如此執着地追求啊!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瞭解蘇州園林在設計和建造上的獨特創造,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2、學習本文總說和分說的結構;理解課文說明語言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

總分式的結構和生動嚴密的語言。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類型:講讀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州園林》。

二、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988)原名紹鈞,字聖陶,以字行。江蘇蘇州人。作家、教育家、編輯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簡介蘇州園林:

首先讓學生明白,“蘇州園林”不是某個園林的名稱,而是指蘇州這個地方的園林羣體。比較出名的有這些園林:

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網師園、怡園。

四、整體感知

(一) 檢查預習:

軒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樣

重巒疊嶂(zhàng) 相間(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鏤(lòu)空 薔薇(qiáng wēi)

鑑賞:對藝術品或文物的欣賞和評價。

因地制宜:根據具體地形,設計或選擇適合的事物。

斟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適當。

(二)劃分結構層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說明要點及說明順序:

1、劃分結構層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1)再讀課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組討論完成結構層次劃分;

(3)全班訂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說明蘇州園林的地位及特點。 總

亭臺軒榭佈局的自然美。

大處 假山池沼的藝術美。

第二部分(3-9)分類具 花草樹木的映襯美。

體說明蘇州園林的藝術美。 花牆廊子的層次美。 分

講究每個角落的構圖美。

細處 門窗的圖案美。

園內建築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總結全文。 總

2、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是什麼?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說明這個特點的?

課文從遊覽者的角度來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這就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文章是先從亭臺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再從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建築的色彩美等三個細微方面來具體說明這個特點的

3、本文的說明順序是怎樣的?

文章採用先總後分式的結構展開。

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園林建築特點的概括介紹和分類說明互相照應,前後提挈。“圖畫美”這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作爲線索貫穿全篇。

五、小結

同學們回憶一下,前兩日我們明確了學習說明文的方法,那麼是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了明確說明對象及其特徵,掌握說明順序。還剩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特徵方面沒有學習,另外本文還有一個特點是採用多種表達方式。希望同學們下來複習中預習一下。

六、 作業:

抄寫字詞注音,完成課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小結時,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說明方法,不知同學們找得怎麼樣了?好,我們這一節課就先來解決說明方法的問題。

二、新授

(一)課堂小測:

默寫出說明方法的種類。

(二)明確說明方法的特點及作用。

見下板書。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結合實例體會其作用。

舉例子:

“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牆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

作比較:

(1)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2)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打比方:

“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引用:

“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摹狀貌:

“有幾個園裏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遊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四)揣摩語句,體會其豐富的內涵;精讀4、5兩節:

1、 根據圖片看課文是怎樣表現出蘇州園林的特點(4-5節爲主)。

(1) 這一節說明了什麼?

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幾句寫假山,哪幾句寫池沼?這是哪種結構形式?

1句、2-3句、4-11句,總分式。

(3) 寫池沼除了寫水還寫了什麼?爲什麼這樣安排?

還寫了橋、石岸、花草、魚。處處寫“畫”。

(4) “藝術”和“技術”能否調換,爲什麼?

不能調換。概念層次高下不同文章重點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換,爲什麼?

不能替換,感情色彩不同。

小結:總分式結構(中心句—支撐句),說明語言的嚴密性

2、 自讀第五節回答問題(不討論,根據第四節爲例做)

(1) 結構形式?(怎麼找出來的?)

總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說了栽種和修剪兩部分)。

(2) 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描寫、議論、說明。

這些體現了說明語言生動性。

三、 總結:

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徵,說明順序合理,說明方法得當,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楚有序,實爲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聖陶先生駕馭複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借鑑作者說明的技巧,力求學以致用。

四、 作業:

練習:課後練習三、四。

第三課時

《蘇州園林》重點段落分析

(一)遊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牆和廊子。有牆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深了。可是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緻的深度。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

遊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牆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着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諸如此類,無非要遊覽者即使就極小範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個詞語“單調”,形容開窗對着白色牆壁的感覺,請你具體解釋補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單調感覺的原因。

答:有色彩,減少單調感覺;有圖畫,增添觀賞興趣。

2.這兩段文字說明了蘇州園林的哪一特徵?

答: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3.第一段中的“適當的位置”這一短語是否可以刪掉?爲什麼?

答:不可以。此短語說明設計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確保每一點設計都有美的效果。

4.請你寫出花牆、廊子的特點和作用。

答:特點:牆有鏤空圖案,廊子兩邊無所依傍。作用:增加層次感,增加景緻的深度。

(二)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各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惟願遊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遊覽者來到園裏,沒有一個不心裏想着口頭說着“如在畫圖中”的。

1.《蘇州園林》作者 ,名 ,著名的 家、 家。我們曾學過他的一篇童話《 》。

葉聖陶 紹鈞 教育 文學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說明對象的特徵是:

“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3.結合上下文,試分析下列語句所採用的說明方法。

a.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 ( 列數字 )

b.有幾個園裏有古老的藤蘿,盤屈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 舉例子、打比方 )

c.蘇州園林與北京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作比較 )

4.“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中“敗筆”改爲“地方”可否?爲什麼?

不可以。因爲句中的“敗筆”是與上半句中的“圖畫”相照應,換成“地方”,則沒有這層照應了。

5.最後一句要是改爲“每一個心裏想着口裏說着‘如在畫圖中’。”效果會怎樣?哪種說法好?

效果會不好。第一種說法好。第一種說法是雙重否定句,語氣強烈,強調了蘇州園林設計的成功,確實能夠做到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後一種是肯定句,語氣不如前一種雙重否定句強。

佈置作業

1.請用一段文字介紹你所在的班級室內佈置情況,要求說明順序條理,至少運用兩種說明方法。

2.預習《故宮博物院》,查找有關圖片和資料。

教學後記: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理解體會把握文章所表現出來的人應該平等,關愛,具有人道主義精神這一主旨。

2、理解並學會應用以時間和邏輯爲序,以事爲線索來組織材料的方法。

3、體會品味;樸實無華又含蓄深沉的語言風格。

4、進一步掌握篩選信息,培養概括能力。

5、通過人稱的變換,體會如何選材取材,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體會把握文章所表現出來的人應該平等,關愛,具有人道主義精神這一主旨。

2、理解並學會應用以時間和邏輯爲序,以事爲線索來組織材料的方法。

【教學時數】

二學時。

【教學設想】

第一學時: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地對話,進一步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理清結構思想,探究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主旨。

第二學時:分析人物性格、探究語言風格、進行人稱轉換。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學時

一、導入

通過《圍城》導入

二、作家及作品介紹(學生自主搜索、篩選材料)

楊絳;1911,江蘇無錫人,作家、文學翻譯家。

散文集《幹校六記》《將飲茶》等,譯有《堂吉柯德》。

三、1、用略讀的方法速讀課文,自主探究找出文章線索。

2、自主合作探究作家一家是如何與老王交往的。具體寫了交往中的那些事。

明確:

1、作者與老王的交往

2、⑴ 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客氣,也伏給他應得的報酬;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也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錢。

關心老王生活,詢問他的情況。作者的女兒送魚肝油給老王。

⑵ 老王願意給我們帶送冰塊,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方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受人家的好處,總也不願意,去世前一天還硬撐着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

第二學時

一、進步探究 通過這些交往表現了作者和老王有怎樣的性格

作者:平等觀念,具有人道主義精神

老王:心地善良,老實厚道,講仁義,講感情,知恩必報

總之,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愛,以善良體察善良

引伸探究你應該如何探究社會上的弱小羣體?

二、合作探究

文中生活中的瑣碎材料,作者作者如何把它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

明確:

1、線索;

2、邏輯順序:開頭四段:一是職業,二是生理缺陷,三是居住條件。時間順序的兼用。

三、品讀、揣摩語言的樸實、含蓄深沉而又譴詞造句的匠心

習題二。

四、課後練筆,習題三

提示:第一人稱便於描寫心理活動和充分的想象。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體會說明事物的特徵,初步瞭解說明文的基本特徵。

2、學習準確的說明語言。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

⑴說明事物的特徵。

⑵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2、教學難點:

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課時安排:

兩課時。

4、教學方法:

⑴討論、點撥、自讀相結合。

⑵比較閱讀法。

⑶運用多媒體配合教學。

【教學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二、初讀課文,領會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提示:同學們讀課文時,請注意領會中國石拱橋有什麼特點,讀完後給課文的前添加一些修飾語,即什麼什麼樣的石拱橋。

1、學生結合註釋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如仍有生疏字詞,自查字典詞典。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屏幕顯示:

生字

3、給課文前添加修飾語:

提示:發言時請對所添加的稍作解釋,並注意以課文爲根據。

學生可能添加的修飾語的情況:

⑴歷史悠久的中國石拱橋

文中多處寫到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如“旅人橋”等。

⑵“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趙州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

⑶形式多樣的中國石拱橋

“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趙州橋是獨拱石橋盧溝橋是聯拱石橋,形式不一樣。

⑷巧妙絕倫(製造奇特)的中國石拱橋

“橋(趙州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奇觀”等。

⑸堅固的中國石拱橋

“趙州橋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還保持着原來的雄姿”;“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盧溝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堅固。”

⑹傑出的中國石拱橋

……4、學生充分發言後,引導學生結合1、2、3、自然段歸納總結中國石拱橋的特徵: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三、再讀課文,重點比較閱讀介紹趙州橋和盧溝橋的文字

1、顯示趙州橋、盧溝橋圖片。

2、討論填寫趙州橋、盧溝橋概況表。

橋名位置歷史和修建年月結構特點形式特點

學生討論中可能提出的問題:

⑴“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如何理解?

引導學生看趙州橋圖片,理解“兩肩”、“各有”。

⑵“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屏幕顯示拱圈排列簡圖,判斷正誤:

AB

明確:圖A正確,圖B錯誤。

⑶“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結合圖片,聯繫作者與育才中學學生的信,“長度不一”一句,是在覈實了每個石拱的長度後所作的結論,引用數字精確,是說明文語言準確的一個重要方面。

⑷“每兩個石拱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如何理解?

看圖片理解。

3、學生討論發言後,出示表格所應填的。(略)

4、引導學生歸納二者的共同點:二橋都充分體現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5、進一步比較二者的不同點:趙州橋是獨拱石橋的傑作,盧溝橋是聯拱石橋的傑作並在中國人民鬥爭史上有紀念意義。

6、小結:作者在概述了石拱橋的特徵後,以趙州橋與盧溝橋爲例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那麼我國的石拱橋爲什麼有這麼多驚人的傑作,新中國的橋樑事業又有何發展呢?

四、三讀課文,重點速讀9、10段,搶答問題

1、作者寫了幾個原因,哪個最主要?

明確:作者寫了三個原因,“首先”、“其次”、“再次”爲標,第一個原因是主要的,有了勤勞智慧的人,纔有合乎科學原理的設計和巧妙絕倫技術,才能開採富有的各種石料。

2、解放後,我國的橋樑事業有哪些“飛躍發展”?

明確: ⑴1961年,建成世界上最長的獨拱石橋──長虹大橋。

⑵造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拱橋。

⑶新創造了“雙曲拱橋”。

五、作業利用課餘時間觀察本市區橫跨在滏陽河上三座橋樑:安濟橋(俗稱“老橋”,省重點保護文物);人民橋;新橋。簡單記下各自的特點,準備下節課發言。

第二課時

一、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1、討論以下幾個例句中加點詞語運用的表達效果。

屏幕顯示:

⑴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的比較早。

⑵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⑶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

⑷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

明確:

⑴中“比較”表示程度;

⑵中“形式”是直觀印象,F“結構”是對橋的進一步認識,“不但……而且”體現了二者的遞進關係;⑶中“當時”表示時間,“可算”表示估計,對所下的結論不作絕對肯定,爲了準確說明事物;⑷中“兩肩”“各有”準確說明了小拱的位置與個數。四個例句中加點詞語的運用都爲了達到一個效果:準確。

2、讓學生繼續從文中找這樣的句子,並加以說明。可能找到的句子:

⑴《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

⑵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

⑶這座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

⑷有的石樑一塊就有200來噸重,究竟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

⑸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石拱組成,每個石拱的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3、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說明文中準確運用詞語,保證了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達到了預期的說明效果。

二、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提示:快速讀課文,不討論,找出文中運用的說明方法並簡要說明,看誰找得快。

1、舉子:

⑴“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附近的盧溝橋”,下文即對趙州橋、盧溝橋進行典型說明,以二橋爲例充分說明了中國石拱橋的特徵。

⑵“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修建於800年前,有的石樑一塊就有200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全知道”一例說明“在超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從而證明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⑶“1961年,雲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長的獨拱石橋,名叫‘長虹大橋’,石拱長達112.5米”,說明了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的發展。

以上三例可以說明舉例子是本文最重要的說明方法。2、列數字:(略)3、打比方:

⑴第一自然段。

⑵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4、作比較:

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堅固。

此外,還有引用、摹狀貌等。5、小結:採用多種說明方法,是爲了把事物特徵說清楚、說準確。

三、用說明文基本知識要點,印證本文知識,瞭解說明文特點

四、口頭作文

1、要求:根據學習的有關說明文知識和自己實地觀察滏陽河上的三座橋樑,以“——橋”爲題進行口頭作文。

2、提示:

⑴抓住橋的特徵,用上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⑵可介紹一座,也可都介紹。

3、附三座橋特徵:

安濟橋(老橋):盧溝橋工式、聯拱石橋、有石獅子、有抗戰紀念意義。

新橋:趙州橋式、獨拱混凝土橋、大拱的兩肩上各有七個小拱。

人民橋:樑式橋、近幾年建成,有漢白玉雕欄。

五、佈置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中國石拱橋

茅以升

中國石拱橋

久固美

趙州橋盧溝橋

獨拱聯拱

拱上加拱石獅百態

說明方法:說明事物準確性

作比較

方法舉例子

列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