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8篇)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8篇)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語文就應是一首詩,語文的活力是詩意,語文的靈魂和生命是詩意,語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詩意。

詩意的語文課堂是自然的,它連着生活的源泉,詩意的語文課堂是夢幻的,它讓人遐想聯翩,詩意的課堂是智慧的,它給以學生以力量。因此,語文課堂需將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爲重點,要不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給予學生自由閱讀的時空和發表獨特見解的機會,注重讓學生大膽質疑。另外,還需培養學生閱讀創新能力,大力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注意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勵自主創新。

在執教《望月》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你眼中的月亮是什麼呢?有的學生稍作思考後,便舉手作答:“在我眼中,月亮宛如一位文靜害羞的小女孩捂着秀麗的臉龐。”有的說:“在我眼中,月亮如同慈祥的媽媽,哼着搖籃曲,哄着孩子安然入睡。”……但有的學生思維較慢,一時不能回答,在課上沒能給他們足夠的思考時間。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白鷺》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郭老用詩一樣的語言介紹了白鷺那精巧的外形,韻味無窮的動作,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白鷺》是部編版新課標第九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白鷺的顏色、身段的精巧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全文語言樸實流暢,優美如詩。尤其是字裏行間飽含的那份濃濃的詩意,使人回味無窮。整篇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流暢。全文看似狀物,讀來卻優美如詩。白鷺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個字——美!它的顏色美,形體美,覓食、棲息、低飛的畫面更美!它給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無窮的樂趣。白鷺本身蘊含的這種無盡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傳達的!

一、調動積累,走近“白鷺”。

首先板書課題,齊讀兩遍,說一說你對白鷺的瞭解?古代詩人筆下的白鷺是怎樣的呢?此環節做的比較充分,學生課下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交流得非常火熱,特別是出現白鷺的古詩句,一下子交流了八句,引導孩子們誦讀,進一步感受詩人眼中白鷺!爲下文理解白鷺是一首詩作好鋪墊。

二、快速瀏覽,整體感知。

自古以來,白鷺就是人們吟誦的對象,那麼作者給予它怎樣的評價呢?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標畫出相關語句。孩子們很快便找到了兩句話: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開頭)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結尾)引導發現這種首尾照應的寫法,感受以“詩”作喻寫白鷺的美,結尾強調白鷺是“韻在骨子裏的詩”,內涵比開頭深了一層。

三、品詞析句,領悟白鷺如詩如畫的美。

出示課件:潛心默讀——作者勾勒了白鷺的哪幾個畫面?邊讀邊把感受寫在旁邊的空白處。學生的思維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內展示交流,主要聚焦:顏色美外形美、生活畫面美(覓食棲息低飛),最後讓學生在朗讀聲中感受語言美和白鷺的美!

四、合作探究,啓發想象。

探究一: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嗎?質疑激趣,啓發想象。

探究二:白鷺在清水裏“釣魚”,怎麼理解?

探究三:本文給了我們哪些啓示呢?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教學本文有三點值得稱道,一是藉助課前預習環節查閱資料,既讓學生動了手,也潛移默化地教給了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一種簡潔方法,還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二是培養了快速閱讀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這主要體現在第二個環節;三是創設了自讀自悟的學習氛圍,進一步引導學生由不會到會,落實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課標精神。再有,創設探究氛圍,激發了學生思維,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

在品詞析句環節注重了自讀自悟,但是琅琅讀書的預設太少,用時也太少,比較句子去感悟內涵也有點蜻蜓點水。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在品詞析句上下功夫,會引導學生背誦積累如詩句般的語言,以便積累更豐富的語言,爲學生的語言交流夯實基礎,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3

開學至今快2個月了,在每天的語文課常規教學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一些教學方法。在每次實踐過程中,都能和學生一起體會語文的美,感受語文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在以前的教學中,對學生正確朗讀課文沒有把好關,使得一部分同學沒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久而久之他們失去了讀課文的興趣,養成了不認真預習、敷衍了事的習慣。有一天,我突發奇想,指名分段落讀課文會是什麼效果呢?當天上課我就點了平時讀書較好的學生來讀,效果好,找不出他們的不足,都能達到要求。在其他同學聽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少部分學生心不在焉,眼睛也不看書。課下我反思:應該給他們做什麼呢?其實,把字音讀準,不填不漏字,不回讀,不讀破句這是學習課文最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到了,接下來的學習才更加上手,才談得上研讀課文內容。

在接下來的每次初讀課文時,我都有針對性的請讀書不夠流利,比較不自覺,對讀書不敢興趣的同學來讀,讀得正確、流利的就讓他自己給自己加分;讀錯時馬上讓他自己或其他同學糾正,我只在需要特別強調的地方做出特別的指明就行了。

一段時間訓練下來,不重視讀書的同學愛上了讀書,敢於主動舉手要求單獨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後進生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聽得認真,讀得忒賣力;有一定朗讀能力的學生,不間斷的鍛鍊了他們的聽力,注意力越來越集中,耳朵越來越會聽,反映也快了很多。

接下來我該思考的是,能力都提高了,該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在朗讀方面提出哪些不同要求呢?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轉眼間,從開學到現在已兩個月,期中考試也結束了,回首這一段的教學工作,結合考試中暴露出的不足,現反思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1、課外拓展延伸還不夠。由第四大題的第2小題中可以看出,因爲對於難檢字查字法沒有給學生滲透過,所以這道題沒有一個學生答上來。

2、課內知識掌握的不紮實。由第四大題的第3小題考查詩句中重點字的意思,雖然在課堂上及練習中多次講過,但還有一部分學生答不上來,爲什麼?究其原因,一是,學生聽講不認真。二是,老師沒有培養好學生良好的讀書做筆記習慣。

3、積累不得法。由第五大題可以看出,雖然學生平時常做讀書摘錄的作業,但大都抱着完成任務的態度讀讀、抄抄了事,沒有按類摘抄,記憶。這樣的結果就是見到熟悉的課文段落,因沒有背誦,到用時就一片混亂,不能及時提取所需信息。

4、通過本次試題,還反映出了學生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審題的能力和習慣較差。在第五大題2小題中,要求寫出“從蘇格拉底和瘸蟬身上分別得到了哪些啓示”,有13名學生只答一個啓示。

5、閱讀短文題較難,學生失分較多,尤其是解釋成語中字的意思,少有全對的。這也恰恰反映出學生在平時學習中主動查字典理解詞語的習慣還有待培養與鼓勵。由這道題中還可以看出學生閱讀的能力還不強。對怎樣較好的理解文章,學習的方法還沒有掌握,還處在混沌狀態。

另外,錯別字也是造成大量丟分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整改策略

1、重視字詞教學和語言積累,夯實語文基礎

雖說高年級字詞的學習應該以學生的自學爲主,但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本次檢測中,我們很明顯地看到,有的學生字、詞不過關。試卷中考查的字、詞都是本冊教材學生必須掌握的,這些詞語在平時的練習中也常出現,學生應該有較多認識和鞏固的機會,可爲什麼學生還出錯呢?

所以,要提高學生的成績,首先要重視字、詞的過關。在教學中要重視詞語抄寫、聽寫和組詞、造句的訓練和運用。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5

首先成功的地方我認爲有以下幾點:

1、這種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通過反覆誦讀感情自主地獲取知識和運用能力以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就能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這樣的課堂操作過程比之於以情節分析爲中心的封閉講問型閱讀教學課堂模式,無疑更注重課堂的開放性,可以這樣說,是把閱讀活動從教師的主宰下解放出來,還學生以主動權,而教師以對話式開放性的指導,使閱讀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2、讓學生只選擇一般小內容或一個小問題進行研讀,這樣做學生不再未步亦趨,不折不扣地應命行事,有了充分的"自主選擇"也有了充分自主研究的時間和空間。選擇使研究的重點集中了,教學內容開放了,學生活動的空間擴大了,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權利。

3、研究要獲得結果,是離不開研究過程的,研究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學生研讀能力的'提高是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獲得的,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這堂課中我特別注重研讀過程開放自主學習,在課堂中增加了較多的夥伴活動的環節,即合作學習,如小組討論、大組交流、挑戰朗讀等這樣有利於:

1)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因爲在小組討論中學生不管是提出自己的觀點,闡明自己的觀點,還是支持或反對他人的觀點都必須經過學生批判性的思考去存同求異,漸漸地也增強了學生批判性的思維能力。

2)有利於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因爲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發言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學生的表達言簡意賅,用詞恰當,把握重點,並具有說明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合作態度。由於小組討論,學生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發言,聽取他人意見的。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之間的交流,從交流中得到啓發。因此問題的解決是集體性的,在討論中能訓練學生傾聽他人的觀點,樂於把學習看作是一項合作性的活動,形成良好的交往,從而具備合作意識與態度。這樣也有利學生集思廣益,開闊思路。

4、在這節課上我儘量利用教科書提供的信息去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悟性與靈氣。我們知道所謂的想象就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於他的事物,或者回憶起他曾經感知過的事物的表象,而且還能在頭腦中創造出某些沒有經歷過的甚至是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這種在人腦原有表象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所以想象是最有價值的創造因素,科學家的假設、設計師的藍圖、畫家的創作、作家的人物塑造、工人的技術革新都需要豐富的想象,想象力越豐富,創造力就越強,想象是創造的先導,那麼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兩個不同層次的想象題目,發展他們的想象,如果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一直較重視這類問題的話,我相信學生一定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富有悟性和靈氣。

自己認爲存在的不足之處:在出示第一題想象題:"這雨、這風、這雷、這電怎樣地猛烈地掃蕩這世界。"學生一下子要把雨、風、雷、電四種自然現象掃蕩世界的情景說清較困難,這時教師也沒有做相應的教學調整,若能把當時的教學行爲改爲:小組同學合作完成:雨、風、雷、電四種自然現象掃蕩世界,這樣的話即降低了難度,又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合作,如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樣就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成功率。

我想若在以後課堂教學中,繼續以"研究"爲運行的載體和運作手段,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放手讓他們去研究,那麼學生必定越學越快樂,越學越聰明。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6

《鯨》是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介紹“鯨”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的說明文。課文很簡單,學生能很快地掌握課文內容及相關的說明方法,如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說明等。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使學生了解鯨的一些知識,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該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一、查資料,探索鯨的世界:

在教這篇課文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首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閱鯨的相關資料,對鯨的各個方面有充分了解,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查的資料非常豐富,他們的資料已充分證明鯨是哺乳動物,很快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讓他們進一步交流並用一句話把他們資料中自己認爲最有價值的一句告訴給大家。孩子們的彙報面之廣已遠遠超出課文內容。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不同種類,並通過圖片說明鬚鯨與虎鯨的區別。有的孩子查到了鯨的史祖,並對鯨的史祖的生活狀況展開討論……

二、巧板書,理清文章線索:

然後我板書了課題《鯨》。板書時我把題號“22”寫得很大,並故意寫成兩條“魚”的形狀,帶孩子們進入海洋世界。課題《鯨》也寫得很大,經觀察孩子們說出鯨的一大特點——“大”。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關鍵。按照這樣的方式我讓孩子們迅速在課文中找出鯨的其他特點並上臺板書。不一會“鯨的演變”、“鯨的種類”、“鯨的食物”、“鯨的呼吸”等就出現在黑板上了。

三、放手讀書,自讀自悟:

接着同學們自由學習自己喜歡的段落,並找出各段中作者運用的寫作方法。第一個孩子說他喜歡學習“鯨的睡眠”部分,因爲他喜歡睡覺。於是喜歡睡覺的孩子都和他一起朗讀這一部分。學習“鯨的演變”這一部分時孩子們在課文中找出了鯨的生活痕跡:從陸地到淺海再到海洋。學習“鯨的食物”這一部分時我讓女孩子讀鬚鯨部分,男孩子讀齒鯨部分,這樣突出了鬚鯨的溫柔,齒鯨的兇猛。學習“鯨的呼吸”時我出示了兩個剪紙:一個是又粗又直的紙條,另一個是又細又高的,“聰明的漁夫”——孩子們一下子記住了鯨噴出的水柱並由此學會辨別鯨的種類。

在教學此部分時我穿插讓學生說出作者使用的寫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想象發揮:

最後我讓孩子們選一個自然段用筆畫出他們喜歡的鯨的樣子,必須讓人一看就知道畫的是哪個自然段,是鯨的哪個特點。孩子們都畫得很好。大部分孩子畫的是“鯨睡覺、“鯨呼吸”、“鯨的種類”。對於比較難於用畫表示的“鯨是哺乳動物”,有個孩子先畫了個大大的鯨,然後在它身下畫了個小小的鯨,非常形象。在畫“鯨的食物”時,有的孩子在鯨的前面畫了許多慌忙逃命的小魚小蝦,畫面生動有趣。

本課後的作業是寫一篇《我是某某鯨》的小作文,作文中要說明鯨的相關特點。

五、反思:

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因爲課前充分查閱了資料,所以我本以爲他們難以理解的部分如“鯨是哺乳動物”他們一下子就理解了。看孩子們的畫也知道他們已經學懂了這篇課文。教學中有些不足之處:如在學文與找寫作方法部分有些脫節,留給孩子們畫的時間也不夠,對較難畫的段落沒有充分指導。

通過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收穫是原來以爲較枯燥的說明文也能讓孩子們樂學、願學,看來只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動腦筋,就能讓各種類型的課文變得生動並容易學習。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草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語句流暢、優美、動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賞讀一番。本學期的第一課就是《草原》。課堂上,我覺得學生要麼讀得太空泛,要麼讀得放不開,壓着嗓子太過輕幽了,所以我便索性範讀了。由於我在範讀中聲情並茂,感染了學生,因此很多學生在朗讀中也像我那樣充滿深情,女孩子的個人朗讀也很成功,能打動人。滿意之餘,我又遺憾地發現,男生在帶動下也極力向老師、向讀得好的女生靠攏了,丟失了個性特色,一副“娘娘腔”,聽着很彆扭。此時,我立刻覺得這樣可不行,咋能讓我班的男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失去男孩的灑脫與豪爽呢?俗話說“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樣,讀法也肯定是不一樣的啊。於是,我立刻提示讓他用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來朗讀,而此時他反而顯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爲,他從最初的“耳濡目染”開始,已經形成了定勢,不知換個方式怎樣纔算好。我便出示遼闊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圖片,並請感悟能力和朗讀水平比較好的男生作示範,讀出自己的個性理解來。並給予了他們自由個性練讀的時間,這纔有所好轉。

經歷這一事件後,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範讀的確有其不可替代的示範作用,在指導學生讀正確、注意適當的停頓、恰當表達語言思想感情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橋》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語言簡練生動,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應該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所以題目“橋”有着深刻的含義。也是教學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橋》是本組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不同於《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是通過典型事例來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橋》則是通過人物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來體會思想感情的,領悟表達方法的。

在教學時,我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漢突然衝上前去,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通過“衝、揪、兇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捨己爲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說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在學習到最後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裏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麼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讀促說,讀說寫結合,學生纔會感到易於動筆,只有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生才樂於表達。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剛上完《天窗》,感慨頗多。

這一課是抒情散文,描述了鄉下孩子通過屋頂上的小小的天窗產生的豐富聯想,天窗就成了孩子們雨天和夜晚唯一的慰藉。表現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的嚮往和追求,以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以及孩子們通過天窗產生的豐富的想象。

在這一課裏,我覺得我有幾個閃亮點。

一、介紹茅盾生活時代孩子們有何遊玩,體會當時的孩子被大人喚回屋裏,告別了疾風暴雨中的玩耍,告別了月光下草叢中的嬉戲,天窗成了他們惟一的心靈寄託,唯一的自我安慰。進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孩子被喚回時的失落(通過第4、7自然段裏有關孩子被喚回後的動作來理解,也可以結合自己類似的經歷體會孩子們當時的心情)又從天窗中想象出無窮的情形、故事,從而找回了失去的快樂。對比一下當今社會孩子的遊玩,雖有電視、電腦、手機等,但這些無意中剝奪了我們的想象力。

二、課前佈置學生背誦第5、7自然段,即作者通過天窗所產生的想象,目的是讓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理解作者的想象,因爲這課描寫的內容與現在的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現在的孩子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熟讀成誦便於學生接受。

第一課時一上課就採取集體背誦的方式,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並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透過天窗看到了什麼,想象到了什麼。這樣不僅能檢查學生對重點段落的記憶,更能以讀代講,理解作者通過天窗所產生的想象。學生的理解能力超出了我的預想,效果非常好。

接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假如是你在屋子裏,透過天窗你會想象到什麼?靜思三分鐘後暢所欲言。”這個設計是爲了讓學生理解天窗對孩子們的作用,那就是讓孩子們有了豐富的想象。當孩子被關進地洞似的屋子時,天窗就成了他們唯一能與外界接觸的窗口,透過天窗想象外界也就成了他們唯一的精神寄託。

這個環節的實施非常成功,學生靜思後都能暢所欲言,我表揚了幾個說得好的學生,說完後老師進一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想象寫下來,並對寫的好的加以表揚。比如陳詔勇同學寫的:“透過天窗,我彷彿看到了外星人的飛碟在天空中翱翔!”還有萬梅香同學的“天上閃閃爍爍的星星,像無數顆閃亮的鑽石裝點着夜空”等,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會想象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圍繞課文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弄懂天窗的來歷和作者對天窗的讚歎,就能解決天窗爲什麼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這個問題了,課文的結構也就出來了。

在理解“爲什麼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這個問題時,我採用了反覆讀、縮句、用所學詞語概括等方式方法。將“它會使你看見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來的宇宙的祕密;它會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遠不會聯想到的種種事件!”並縮句,靜思三分鐘後有答案請舉手,請湊到老師耳邊說。這個設計讓學生通過縮句理解這句話,鍛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請湊到老師耳邊說”激起學生說話的慾望,同時也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方法。

“因爲活潑會想的孩子們,會知道怎樣從‘無’中看到‘有’,從‘虛’中看出‘實’,……”你能用成語或四字詞語來概括孩子們所得的收穫嗎?孩子們很快就概括出“無中生有”“虛中見實”這兩個詞語,理解天窗能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這個設計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創造能力,恰到好處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難點。

四、最成功的環節是引導學生用“也許……也許……也許……”練習說話。並把答案寫下來。寫好後舉手,教師會給寫得好的學生貼上小貼貼。學生能在讀中悟寫法,即時練寫法,活學活用,把感悟、理解、運用、表達有機結合起來,並讓學生養成深思的習慣。學生寫了好多超乎我意料的句子。比如:

李書寧:誰也不知道一萬年之後,這裏會是什麼模樣,也許是城市,也許是沙漠,也許是海洋。

魏益濤:使者要來鳥國頒發獎牌了,羣鳥們議論紛紛,獎牌到底是發給誰的呢?也許是驕傲美麗的孔雀,也許是報喜的喜鵲,也許是力大無窮的貓頭鷹,誰也不會想到默默無聞的烏鴉。

歐慶:人生道路上也許會經歷風雨,也許會有許多美麗的風景,也許是平平淡淡,但無論如何也擋不住我們前進的步伐。

總之,這課的導學實施得非常成功。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遲到》是第九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小時候上學經常遲到,在一個雨天被父親痛打一頓後心存怨恨。後來,在老師的幫助和父親的關懷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從此成了第一個到校的學生。

初讀課文,感受不是很深刻。唯一讓我感受印象深刻的內容就是“父親打我”“父親給我送東西”兩個場景,這兩個內容作者寫得較爲詳細,是本文中的精讀內容。但是這篇課文我已經思考了好幾天,相關的資料和教學設計也看了近十個,但是卻一直不敢走進這篇課文的教學。

因爲我對於這篇課文該教給學生們什麼仍然並不是很明朗。精讀內容的教學倒是並不模糊,就是品文析句,藉助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品讀出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感受到如山的父愛。可是這篇課文所在的單元主題是錯誤,在教師教學用書裏邊,很清楚的指出學習這組課文,要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品味感悟對待錯誤要敢於面對,勇於改正;要善於反思和自省;要引導學生髮現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客觀和主觀的因素都很重要。

這個單元的主題似乎還不如這篇文章的父愛主題更明顯。再有就是既然是語文教學,我總要在每一篇課文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們哪怕是一點扎紮實實地語文東西。讀好課文,我們班應該沒問題,經歷過兩年多的美讀訓練,孩子們的語感應該說是首屈一指的,即使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們也會讀得有聲有色。在這個年級段我感覺練筆纔是最主要的,可是我沒想出來該設計一個什麼樣的小練筆,於是困惑依然還是困惑。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天黎明,一個村莊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着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後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的情節非常感人。因此,我針對這篇文章的特點,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品味語言中深刻感悟老支書在危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

首先,我先是從字詞入手,先是引導學生學習有關描寫洪水的詞語,接着學習有關描寫老漢的詞語,最後聚焦文中的重點詞語“祭奠”。讓學生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掌握了這個詞語,也感受到了中華漢字的博大精深。

其次,我從“祭奠”一詞入手,讓學生說說是誰祭奠誰,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了,自然理清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我放手讓學生在默讀課文中整體感悟,並讓學生抓住老漢的言行展開教學。如“老漢突然衝上前去,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通過體會“衝、揪、兇得像豹子”等詞的感悟,學生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捨己爲人,並把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最後,我還關注文本的空白點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真正做到讀寫結合。如“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讓學生想像,老漢會喊什麼呢?從而爲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進入文本。

應該說,這節課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濃厚,始終與老師密切配合。在理解句子時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突出了重難點,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但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預設總是美好的,現實卻很殘酷,還存在些許多不足,如:語言表達不夠簡練,課文的高潮部分還欠火侯,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等。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詞語的教學不夠豐滿。如教學有關洪水這一組詞語之後,還可以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者圖文結合,讓學生加以體會想像洪水的可怕,可以更好地體會老漢的大公無私。

2、課文的引讀有點牽強。在教學“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這一句話時,我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老支書想讓羣衆更好、更快脫離洪水,沒有必要說那麼多話。我進行了三次引讀,但學生並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沒有體會到老漢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我在進行引讀時就顯得有點牽強上,還只停留在表面上。

3、讀寫結合還有待完善。當學生從老漢的言行中感受到老漢的大公無私之後,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筆:讓學生寫一寫洪水淹沒了小夥子,老漢可能會會對誰喊,會喊什麼。可以說,讀寫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讀寫結合更應該關注一課一得,這節課在寫作上是很有特色的,如短句,設置懸念,比喻擬人等。因此,我們要在讀寫結合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進行小練筆,這樣的練筆纔是有效的。

4、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升。在練筆分享中,有一學生說老漢想對黨喊:他對不起黨,沒有完成黨交給的任務。針對學生的回答,我直接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完全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下頭腦風暴,說說自己的看法,這也許會成爲課堂的教學亮點。

教,然後思不足,方能進步!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開得早”,讚美的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借梅花開在深冬,預示着春的到來,讚美魯迅敢於與敵人奮鬥一生,教育人們要做“東風第一枝”, 珍惜清晨,珍惜春天。

我認爲:只有讓學生體會到“物(梅花)”與“人(魯迅)”之間的關係,纔可能真正讀懂課文。一個“早”字,說到了兩事,是全文的靈魂所在。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質疑,一個學生舉手:“老師,課文講的是三味書屋和魯迅的故事,爲什麼卻以‘早’字爲題呢?” 另一個學生也提問:“老師,這篇文章寫魯迅,爲什麼要寫梅花呢?”

我心中一喜:本文“梅花”聯繫了 “書屋”和“魯迅”,而“早”又是“梅花”與“魯迅”的共同之處。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這篇課文就會被真正讀懂。

因此,第一課時,我抓住“書屋”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方位,書屋的作用,書屋的陳設,通過圖文對照,在圖上找出魯迅的桌子位置。學生通過方位,都認定了左邊是魯迅的書桌。接着,再按照課文內容進行朗讀,學生就很容易瞭解三味書屋的具體位置與陳設了。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關於克隆的說明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上課時,我採取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抓住(定義-範圍-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圈點勾畫的方式,學生們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了什麼是克隆,並就克隆對人類的意義進行了討論,學生明確了克隆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說明文的一些說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義和舉例子)。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後,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羣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麼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麼,更要清楚是怎麼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爲什麼?”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於理解。第二句則更爲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最後,我給學生來了個總結:“爲了幫助我們弄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作者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第一種較爲形象生動,一讀就明白,也容易記住。第二種是科學定義,更爲準確。兩種說明方法各有所長。至於哪一種好,可以根據寫作目的和讀者的不同靈活使用。說明文是兼知識傳輸與說明方法滲透於一體的文體。自我感覺,這類型的課文,說明方法的滲透應與知識傳輸並重,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般的科學作品解讀。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夢想的力量》一文是五年級人教版下冊第四組的最後一篇課文。本組課文要求“學生抓住感動我們的地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整組課文都是情感性很強的文章,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夢想的力量》讀起來令人心靈震撼和感動不已。一個6歲的孩子,爲了實現“給非洲孩子挖一口井,好讓他們有乾淨的水喝”這一夢想,而不懈的努力,終於使夢想成真的經過。體現了瑞恩的一顆善良、堅定執着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在備本節課時,我將教學的重點設計爲“深入體會瑞恩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難點設計爲“理解題目所蘊涵的深刻含意”。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這節課我從以下幾個環節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火焰:巧設情境,激趣導入;初讀課文,感知夢想;尋找夢想之源;走進夢想之路;感受夢想的力量。在教學當中,爲了能夠突破重點,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以文章中富含深意的數字爲引線,讓學生領悟夢想實現的三個階梯:70元、2000元、購買鑽井機的錢。這個環節讓學生根據數字的具體意思,用通順的話將之串聯起來,完成對夢想實現過程的大體瞭解。此外,我在板書上有意呈現出階梯性,並在兩者之間留下空檔,目的是讓學生去發現這一步步的理想實現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並在此讓學生感悟夢想實現的艱難以及作者的堅韌意志、執着的愛心。這些環節都是爲難點服務的,從這個階梯性的板書,我想讓學生領悟理想的力量可以變大,而且學生根據文本中對瑞恩夢想變化的描述:“挖一口井”到“讓所有非洲的人喝上乾淨的水”感悟到了這點。這樣的板書設計,還使我把習作方法巧妙地滲透到教學中去。

此外,語文課堂還應該是書聲朗朗的課堂。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採用學生自讀,小組齊讀、開火車讀、教師範讀等多種形式的美讀,從而水到渠成地使學生在讀中感悟瑞恩實現夢想的艱難歷程,深刻體會瑞恩的精神品質——善良、執著、有同情心。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有:

1、重點突出,環節緊湊,創設多種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過渡語銜接自然,不僅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還能夠很好地啓發學生的思考。

3、讀寫結合,讓學生在讀中寫,在寫中悟,從而昇華自己的情感。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不僅鍛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最終使每個學生達到想說、敢說、會說、能說的理想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我作爲本節課組織者,還沒有做到理想狀態中的完全放手,說的話還是有點多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改進,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一、 注重學生的預習習慣的培養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故事性強,層次分明,除了一些詞句的含義較難外,其它內容比較簡單。因此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由於以前經常訓練,所以學生的預習結果還不錯。課堂上,學生還能針對自己的疑難問題去認真聽講、提出問題。以後還要經常加強此方面的訓練。

二、培養用事實說理的習慣。

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學習舉實例、列數字的表達方法,並能逐步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我佈置了這樣一些題:

1、作者是怎樣證明海豚能救人的?然後引導學生說出下文的三個真實的故事。

2、咱們班的李鴻豔可真是一個拾金不昧的好同學,誰能說說爲什麼?接着有許多同學都說出了趙悅拾金不昧的事例,並且有一個學生還能按時間的先後順序去敘述。這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這種表達方法。省去了許多說教。

三、 培養學生有針對性蒐集資料的習慣

由於學生都有蒐集資料的習慣,所以在展示的時候,展示了許多有關海豚的資料,但其中有兩個孩子們問到兩個非核心問題“鯊魚爲什麼怕海豚?一海里是多少公里?”時,見他們興趣盎然,急須知道答案時,我賣了個關子,“這個艱鉅的任務,誰願完成,下午來開個新聞發佈會”下午我一到校門,有幾個就迎上來迫不及待地告訴我上網查來的結果。隨後我就教他們要根據自己的疑問、興趣去查閱、蒐集資料。

四、 注意滲透思想教育,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習慣。

在《海豚救人》一文的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探尋了海豚救人的原因後,一名男同學忽然提出疑義:海豚救人只是它的一種本性,並談不上“見義勇爲”,並且海豚的做法很“傻”,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進而上當被捕捉。

針對這個課堂“意外”,我發動學生進行了討論,讓學生明確了“海豚救人”的這種行爲的內涵是對“子女”的照顧與愛護,海豚把對子女的這種關愛應用到了一切漂浮物,是善良的表現,不能說是傻。另外,人和動物應該和諧相處,我們不能爲了一己之利而利用動物的善良本性對它們進行捕殺,我們也要以一顆善良的心去關愛它們。還給學生講了非洲象在人類的“傷害”之下,“學會”了對人類的攻擊行爲的故事。

通過這一課堂小插曲,我再一次深深地體會到: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滲透思想教育,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當然,在課堂上也有不足之處,忽視了對學生仔細觀察、學會聯想習慣的培養。課文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課文第三自然段描述的海豚趕走鯊魚,救助姑娘伊瓦諾的情景。教學時候,我蜻蜓點水,一閃而過。現在回憶一下,此部分正是對學生進行仔細觀察、學會聯想習慣的培養的。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本組的幾篇課文都是介紹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我感覺學生在學這一單元文章內容時,應該非常感興趣,結果也正如我所料。《藏戲》一文,感受頗深。現將自己對本節課的反思隨手寫下來,可能會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各界同仁能夠提出寶貴意見。

因爲這篇文章極具民族特色,因此課的伊始,我採用了極富感染力的導語將學生帶入情境,學生深受感染,然後也都紛紛介紹了自己收集到的有關藏戲的材料。接下來學生便帶着濃濃的興趣走進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會了相關詞語。然後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質疑,然後通過小組合作解決比較難一點的問題,簡單的問題隨提隨時解決掉,然後賞析文章,讀一讀,談一談感受,學生針對此環節談得感受非常深刻,並對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收集的慾望。整個課堂被濃濃的藏戲包圍。但本節課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質疑的問題不夠深刻,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評價不夠及時等,我將在以後的課堂中逐步完善。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一、試題分析:

本試題包括積累運用、閱讀理解、習作三大塊。試題覆蓋面大,難易程度適中,題型設計靈活,體現開放性,既強調積累運用,又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既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又引導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存在的問題:

第大一題積累運用。第1小題看拼音寫漢字,都是一些難寫易錯的字。從答題情況看,學生對這些生字掌握得較好,正確率在98%以上,其中有個別學生把“禍患”中的“禍”寫成了“衣”字旁。從書寫上來看,大部分學生書寫規範、整潔。第2小題,全班沒有一個錯誤。第3小題中“奠”的部首,有20%的同學有誤,說明平時對生字的講解不夠細緻。4、5、6、7小題的答題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比較紮實、到位。

第二大題閱讀理解。第(一)題課內閱讀,錯誤率較低,有極少數學生在填寫第三個空時,丟掉了“對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的眷戀”這部分內容。第(二)題課外閱讀,失分較多,主要集中在第五小題,“宴子的語言妙在哪裏?”說明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

第三大題習作。題目是:“在少先隊新隊員入隊儀式上的講話”。這是失分最多的一題,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學生沒有認真審題,其次是學生積累的素材少,表達的能力差,再有就是學生寫作思路不清晰。在以後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勤於積累、勤於動筆的好習慣。

三、努力方向:

1、除了重視識字和積累的教學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2、要努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在習作上多下功夫,鼓勵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善於積累、勤於練筆的好習慣。

統編五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緊張忙碌的一個學期,終於徐徐降下了它的帷幕,我也從忙亂中解脫出來,坐在電腦前開始我一學期的教學反思。回顧這一學期的工作,雖然學生的點滴進步讓我欣慰,但還存在着很多問題,今後還需努力解決。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比上學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待加強,仍需要進一步夯實。以便爲學習課文打好基礎。在書寫方面,我大力強調規範,要求行款整齊,字跡工整,並努力克服錯別字。

最重要的學習就是方法的學習。搞好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有的同學爲什麼老是玩,可成績卻不錯,這是爲什麼呢?首先,我們強調上課專心聽講,及時對知識進行鞏固,然後還要及時複習。睡前回顧當天所學,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方法多,但要適用,易行,便於操作,還要督促學生堅持。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運用,只有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之後才能運用。爲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

1、優秀文段朗讀。指導學生自主搜尋優秀文段,使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學生的閱讀量增加的同時,學生必然收穫了許多東西。

2、古詩成語的收集。響應上級的號召,在不斷收集整古詩成語理的過程中,學生的古詩成語積累有了明顯的增多。

3、重視寫字訓練。按照聯校有關寫字教學的安排。採用活頁方式,每天上交一頁。全批全改,並選出“今日寫字之星”兩名。當天表揚並展覽。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綜合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創造力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創造性思維,用新方式表達新思想。它要求老師通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寫去中文來就難免空泛。

教學是藝術,反思是爲了明天,是爲了學生,爲了自己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下個學期,我將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繼續學習新的教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