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墨漬》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特別大。因爲現在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養尊處優,環境過於優越。很多孩子不知道失敗的滋味,不知道挫折的滋味。因此,極少有孩子能正確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困難。而我們這個社會是個多變的社會,有着人們無法預料的太多的意外。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如何能面對着人生中的變數呢?

在學習中學生感受到了遇到困難要想辦法,動腦筋,在不斷的思考中有的時候會獲得“意外的成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很到位,知道文中所說的意外的收穫指得是什麼,能用自己的話簡單的複述課文內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小組學習生字效果很好。學生能結合課文的內容比較容易地說出“意外的成功”指的是什麼。

講完課之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索覺得有許多遺憾之處,就是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或收穫。應該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方法、尋找學習夥伴、選擇學習內容,讓學生去自由的去學習,讓學生知道做事要善於動腦,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有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蒲公英》是一篇童話故事,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本課條理比較清晰,先是太陽公公的叮囑,之後是蒲公英們的反應包括兩顆特別的蒲公英,最後寫到了不同的結果。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孩子瞭解到本課的主旨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聽長輩的話和實事求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孩子容易接受。

第一小節主要讓孩子讀出隨風飄蕩的感覺,並瞭解其中的一個比喻句。第二小節我先讓孩子瞭解太陽公公的態度,讀好他的話。讓孩子從話中提取信息,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第三小節,讓孩子自學,說說你讀懂了什麼,伺機讓孩子說說她們爲什麼選擇去沙漠和湖泊,並讓孩子勸勸她們,練習說話。最後一小節,主要讓孩子說說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下場,想想蒲公英垂危時會想些什麼呢。最後讓孩子說出本課的主旨,孩子們都能很好的表達,但是做事要實事求是這個孩子們還是想不起來,所以我就引導他們,天上會掉餡餅嗎,讓他們思考。

本篇文章比較簡單,我在想是不是有些多餘的東西可以不講,提高課堂效率呢?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在我講課文之前,我都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學生在預習本課時,很多學生提出了疑問:爲什麼蜜蜂會辨認方向?我一聽,立馬感覺到學生有興趣,並且意識到這是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查資料、自主學習的好機會。

因此,我佈置學生各自回去收集資料。上課這天,學生準備了很多資料。上課時,我預留了時間給學生上臺展示、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了幾個之後,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換收集的資料,並解答組員提出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一節課,我並沒有真正讓學習課文,而是讓學生盡情交流感興趣的內容。在交流過程中,我也適時進行總結,並梳理學生思路或者講解較難理解的字詞、知識。

這一節課主要的收穫是將課堂內容向課外拓展,要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我認爲,這也是讓學生對語文課保持興趣的方法之一。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亡羊補牢》這則成語故事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有丟了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於是趕快動手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取的教學思路是:

1、談話激趣導入。在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了解“寓言”的含義。接着揭示課題,亡羊補牢。“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學生總是不能說出其意思,而是在講述“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故事。這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導下學生終於知道了如何解釋“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學會正確的閱讀。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爲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初讀課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讀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在識字環節,爲了讓學生掌握生字,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讀中感悟,體會寓意。抓住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和表現不同進行教學,朗讀,感悟。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並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而且還總結了學習寓言的方法,爲下一則寓言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不足之處:

1、課堂提問中,集體展示偏多,個人展示偏少,不能體現個體的能力。學生的思路不夠開闊,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課堂生成,使課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讀不到位,應進一步加強朗讀的指導。

4、聯繫實際談體會環節,學生談得還較膚淺,老師應進一步指導。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蝸牛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動物,但幼兒只是知道蝸牛有一個螺旋形的外殼,對蝸牛的其他外形特徵及其生活習性瞭解甚少。

爲了讓幼兒真切知道蝸牛喜歡生活的環境,我利用戶外活動時間先帶幼兒進行了一次捉蝸牛的活動。因爲是分組活動的,每一組有一個小組長進行負責,所以一到室外,有的小朋友就連忙四散走開了,有的小朋友卻是很有秩序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先進行了討論,只聽有的小朋友說:蝸牛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的呢?菜葉上,潮溼的地方吧,草叢裏,牆角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互相爭論着。“走,去那裏看看。”小組長小靜指着種植園地說。於是一組的小朋友全都跟了上去,“這兒,這兒肯定有的。”他一組的小朋友連忙蹲下來用手輕輕的扒開菜葉,很小心的樣子,但是沒有找到,有幾個小朋友就產生了疑問了:“這裏怎麼一隻蝸牛都沒有啊?”小靜發話了:“到那邊去找找看。”大家都一窩蜂的跟着他來到了食堂後面,不多一會兒聽見了一個很興奮的聲音“我找到了一隻蝸牛了!”只見娜娜小朋友大聲的說着。其他小朋友都放下手裏的東西,不找了,圍着娜娜唧唧喳喳的說個不停。有的說:“讓我看看呢。”有的嚷:“我都看不見了。”還有的說:“我也去找找”這一句話一說口,小朋友都分散開來了,又一次去尋找了。看着他們忙碌的身影我沒有去打擾他們,來到了另一組,因爲從他們的臉上沒有找到“高興”兩個字。走近一看,才瞭解到了原來他們一組一隻蝸牛都沒有捉到,失望在他們的臉上是顯而易見的。我請他們請教其他的小朋友是怎樣捉到的方法時,“希望”兩個字立刻出現在他們的臉上。仔細的觀察小朋友捉蝸牛的情景,發現每一個小朋友都是那麼的認真,沒有一個小朋友在偷偷的玩,包括我們班的調皮王也是那麼認真的在探索,在發現。

然後,我們把蝸牛放在自然角里飼養,小朋友們帶來了菜葉,觀看菜葉的變化,觀察蝸牛爬行時的樣子。我還爲幼兒提供了輔助工具——放大鏡。藉助放大鏡,幼兒細緻地觀察到了蝸牛的兩對觸角。

通過親身體驗,幼兒獲得的有關蝸牛的知識不再是空洞乏味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賬單》是北京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餐桌旁看到他索要的60芬尼時,同時也開到了媽媽給他開的一份賬單。正是媽媽的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

本課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研讀媽媽的賬單和彼得的賬單這一重點部分。整體設計遵循從“整體——局部——整體”這一大原則。尤其在研讀這兩份賬單之時,設計多個環節,追求層層遞進,層層深入的學習感悟。第一層次是整體感悟,要求學生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嘗試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偶爾發現有的學生竟然用上了“如願以償、羞愧萬分”這兩個詞語概括文章內容,我順勢引導,暗示孩子能夠用上文中關鍵詞語說出文章內容太好了。激發了孩子積極性,接下來幾個孩子也用上了這兩個詞語說出了文章主要內容。第二層次是研讀品味兩份賬單,體會母愛無私、無價。這一層次我又分三步走,力求讓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而不是瞬間深入,速度慢下來,給學生思考體會的時間、空間。

最終追求孩子認識、自身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第一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找到這兩份賬單,我深知培養學生快速準確地蒐集信息很重要,也是《課標》中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之一。這一步很容易,孩子第一時間便找到了。第二步要求孩子再細讀兩份賬單,從賬單上知道了什麼?這就是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再深入。學生牢牢抓住文本信息,文本語言,進行反饋輸出。第三步,是對比品讀課文,找到兩份賬單的不同之處,認真研讀體會,通過不同點品出媽媽的愛是無價的!第三層次是藉助板書設計,再次回顧課文,再次回到整體,使學生認識在提高!這些環節基本上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深入文本的!整體來看,效果還可以!孩子們最終說出了對“0”芬尼的認識,感悟到了母愛無價!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爲了貫徹落實語文“課標”提出的新理念,休現“課標”倡導的新學習方式,我這樣設計教學思路,效果較好。

  一、課前做好兩個準備工作

1、佈置預習,可讓學生看看有關趙州橋的圖畫,然後讀讀課文,查查工具書籍,自學生字,並聯繫上下文初步理解“雄偉、堅固、創舉、美觀、遺產”等詞語的意思。檢查預習時,要把重點放在糾正讀音上。預習中要求理解的詞語可以在理解課文過程中檢查處理。

2、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途徑蒐集或下載與課文有拳圖片、文字資料等,以拓寬學生視野,使他們進一步瞭解趙州橋及相關知識。

  二、課上抓住三個重要環節

1、直接從學生預習或所獲資料入手,避免在“導入”環節上兜圈子、浪費有效教學時間,穩、準、快地進入課文的學習。

2、略讀一、四段。第一段可彩教師引讀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白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及建造的時間。第四段的處理建議彩感情朗讀法,讓學生明確這段是作者對這樣一座雄偉、堅固、美觀的橋發出的由衷讚美。這樣做既體現了“課標”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積累的要求,又節省了教學時間。

3、精學二、三段。可在開課伊始問問學生,通過預習,你最喜歡文中的第幾段。漢有的學生答到第二段或第三段可就先直接重點學習第二或第三段。第二、第三段的精學,教師應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夥伴的權利,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自由圍坐(或站)一起,結合討論題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第二段的討論題可設計爲:這段寫出了趙州橋的吧兩個特點?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你最喜歡這段中的哪句話?站起來大膽地讀給大家聽聽。第三段的討論題可設計爲:這段寫出了趙州橋的哪個特點?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這段的第一句在第二、第三段中起什麼作用?你喜歡這段描寫的哪種姿態的龍?爲什麼?你能讀好這段話嗎?試着讀給你的小夥伴聽聽。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展開交流。這時老師應結合學生交流用課件(或實物投影儀)出示以下重點句讓學生加以理解,並練習感情朗讀:

(1)“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衝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創舉”的意思是什麼?爲什麼稱趙州橋是個創舉?“這種設計”指什麼?這種設計有哪兩個優點?引導學生理解“這種設計”是指在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各建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優點有:防洪排澇,加固橋身,節省石料。這種高超巧妙的設計稱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說它是建橋史上的創舉。

(2)“有的刻着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裏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着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遙望;不有的刻着雙龍戲珠。所遙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了一樣。討論:這裏寫了圖案上的龍的幾種姿態?“所有的龍”指的是哪些龍?引導學生明白,這裏寫了圖案上的龍的三種姿態。第一種是兩條龍的身體纏在一起,第二種是騰空飛起的龍,第三種是兩條龍在玩一個珠子。與此同時播放與第一、第三句文字相關的多媒體課件,配音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語言文字,輔之以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自己對課文理解,讀出對造橋人智慧才幹的佩服,讀出爲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而感到自豪的情感。完成以上環節後讓學生練習背誦第二、第三段。

  三、課後設計四個拓展延伸

根據課文的情況和學生的興趣,課後我們可設計以下拓展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任選其中的一至二個題目完成:

1、做回小導遊,向你的父母或親戚介紹一下世界聞名的趙州橋。

2、蒐集有關中國石拱橋的圖片、文字資料展示給斧小夥伴們看。

3、畫一畫你所喜歡或你心目中的石拱橋。

4、仿照課文中第二、三段的寫法,選擇家鄉的或你熟悉的一座橋,寫一段話。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翠鳥》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對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作了非常細緻的觀察,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翠鳥羽毛豔麗的外形和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在老漁翁的啓發下,“我”體會到喜愛翠鳥應該把它當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鳥飼養的念頭。

抓住事物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漂亮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等,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上完這節課後,我對我的教學活動反思如下:

  一、比較可取之處是:

1.把朗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正確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在要求學生仔細認真觀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生動、形象、活潑的語言描寫翠鳥的特點的。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3.教學始終保持師生平等對話,在這樣的過程中進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同時老師處處與學生交流、溝通。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學習,讓學生在活動進行中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做到了尊重學生的人格,崇尚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一位學生的價值都得以體現。

  二、存在的不足之處:

1.在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方面做得還不夠細緻。

2.小組合作學習時時間較短。

3.啓發式教學運用得還欠缺,如學生提出質疑有對答案辦代替現象。

4.板書不夠十分簡潔明瞭。

  三、教學機智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對有的學生有分散注意力現象時能及時的利用巧妙藝術婉轉的語言把學生的情緒或注意力調整過來。

  四、針對原教學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寫再教設計時要注意:

1、努力克服老師包辦代替學生思維現象。

2、在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時做得再細一些。

3、板書設計再細緻一些。

4、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翠鳥》抓住重點詞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翠鳥寫得那麼美那麼可愛的,然後再把體會到的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最後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教學時,我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來進行:

  一、以趣促讀,讀出情趣

如果說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教學中,尤其是講讀課文中,我認爲課件適時地引入,對於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養成讀書時的情感投入,確實起到積極作用。

我在教學翠鳥的外形和活動時,及時補充課件,先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翠鳥外形的美麗和行動的敏捷。然後再充分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己讀的過程中體會翠鳥的“美麗和機靈”,在朗讀中想象、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如第二自然段:“儘管小魚是那樣機靈,只悄悄地把頭露出了水面來吹了個小泡泡,可還是難以逃脫翠鳥銳利的目光。有時,小魚剛剛隱約可見,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剎那間,叼起一條小魚,貼着水面往遠處飛走了。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讓學生體會情景朗讀,師給予提示:“悄悄地”讀輕聲,“吹了個小泡泡“也讀輕聲,表現出小魚的“機靈”。“儘管”是個轉折詞,讀得重一些。動詞:蹬、叼、貼、飛需讀得重,整個捉魚的一句都要快讀。最後一句:只有蘆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就應該讀得舒緩了,以表示餘波未盡……可以請學生示範讀,或比較讀。從而體會小魚的機靈,翠鳥捉魚速度的快。

再如第三自然段:老漁翁看了看我們說:“孩子們,你們知道翠鳥的家在哪裏嗎?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裏面又很深,不容易逮啊!”應該讀出語重心長的語氣,讓學生比一比,誰的語氣最像老爺爺的說的話?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在學生初讀課文,知道課文是從外形、活動以及生活習性三方面來介紹翠鳥之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翠鳥的什麼,以此激發學生深入研究的熱情。然後讓學生用自己最擅長的學習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獨自或自選合作伙伴,進一步探究有關翠鳥的知識。如:第一自然段,寫到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豔:頭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腹部的羽毛像……那爲什麼不直接寫翠鳥頭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顏色呢?學生們合作學習,進一步體會到比喻句的形象生動,進一步感受到生動靈活的語言才能抓住讀者的心。

在第二自然段裏,描寫的是翠鳥活動的特點。可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來合作探討、理解:動起來的翠鳥和停在蘆葦稈上安靜的翠鳥。“動”起來的速度快是爲了什麼,“一動不動”又是爲了什麼?因此讓學生理解翠鳥“動”和“不動”的目的都是爲了捕捉小魚。也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在學習中學生應該什麼時候動起來,什麼時候該安靜?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是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花花綠綠的教科書時,我的心裏總覺有些茫茫然,如何來完成這冊書的教學工作,是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年級的孩子,總無法在40分鐘內自始至終完全集中注意力。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感覺力不從心,我明明認真備過課了,但爲什麼孩子們就是不想聽我講課呢?對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對自己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我感到很失望。但我沒有氣餒,而是虛心的請教了我的師傅曹老師,並聽了她的家常課,我發現她課堂上的孩子們學得既開心又認真。課後我也閱讀了一些相關的文章,我頓然醒悟,備課不僅僅是備課文,還要備我們的授課對象——孩子。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想辦法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發現了這一點,我的生字教學就相對比較成功,並不是一味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是帶有遊戲性質的教學過程,讓孩子們玩“填字成詞”、“連字成句”等遊戲,在遊戲中記憶、鞏固生字。孩子們也樂於用這種方式來學習生字,不僅學的快,更不容易忘記。

三年級的孩子,三門主課的作業量比較大,相對而言,用於閱讀的時間就減少了,因此現在的孩子都不願意開口朗讀,就算站起來也是讀得細聲細氣、疙疙瘩瘩,很不盡如人意;也有一些學生,拿到一篇文章,讀來聲若洪鐘,讀後卻隻字未留在腦海。怎樣才能逐步的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養成初步的語文素養呢?我在班上建立了圖書角,鼓勵學生多讀書,對愛好讀書的孩子及時給予表揚情況。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多種方式的不斷朗讀和老師的講解,課文的精髓才能轉化爲孩子自己的東西。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一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多次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故事會,這樣的小型活動,都可以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和朗讀自己喜歡的故事給同學聽。

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去反思,值得去探究,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如何創建趣味、豐富的語文課堂來吸引學生的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

我剛教三年級語文教材時,初感新奇,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但同時又擔心應如何吃透新大綱精神,把握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教材的精湛之處。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那麼認真專心的聽課,總要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後來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必須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更加註重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首先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預習,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做到課前的自主學習。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間互讀互講,小組討論、一些朗讀遊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啓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那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另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爲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

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明顯存在的不足。比如有時課堂開放過度,常常不能調控好;或是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對學生的指導方法還不夠技巧等。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在不斷的反思中進步。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一個階段,也是一個在小學階段較爲關鍵的一個年級,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但到了三年級就開始練習習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在教學中讓學生精讀感悟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讓學生進入角色,也就是進入課文的情境,讓學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動力,堅持不懈至關重要,但還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

本學期的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肯定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

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努力創新,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爲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