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4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葉聖陶在荷花池邊欣賞美麗的荷花,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

本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達到審美的目的。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段具體而生動地展現了荷花的形態美。爲後面作者展開想象提供了生動形象的依據。爲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態的荷花,再配上優美抒情的樂曲,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眼睛,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讀書慾望。在教學中,我以"哪一段最具體地寫了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學習,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態之美,並能有滋有味地讀出美。我先讓學生找具體寫荷花的三句話,進行教學。

這三句話的教學我分三步走:

1、讓學生在圖上指出三個句子所寫的相對應的荷花。

2、引導學生把這三句話的意思說出來:有的剛開,有的全開了,有的將要開。

3、激發讀的興趣,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齊讀。在教完這三句話後,引導學生抓住寫荷花特點的詞語教學寫荷葉的句子,通過看圖,指導有感情讀。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解讀不到位。不光是指導學生讀,讓學生表演,這樣做對文字的解讀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讀。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說說還可以換成哪些字?學生思維很活躍,有:長、鑽、衝、露、伸等,再讓學生把這些字放進句子讀一讀,談談體會。通過交流再讓學生讀文,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再者,可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想象白荷花冒出來之後想些什麼、幹些什麼?並讓學生動筆寫下來,寫完後交流。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蒲公英》是一篇童話故事,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本課條理比較清晰,先是太陽公公的叮囑,之後是蒲公英們的反應包括兩顆特別的蒲公英,最後寫到了不同的結果。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孩子瞭解到本課的主旨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聽長輩的話和實事求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孩子容易接受。

第一小節主要讓孩子讀出隨風飄蕩的感覺,並瞭解其中的一個比喻句。第二小節我先讓孩子瞭解太陽公公的態度,讀好他的話。讓孩子從話中提取信息,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第三小節,讓孩子自學,說說你讀懂了什麼,伺機讓孩子說說她們爲什麼選擇去沙漠和湖泊,並讓孩子勸勸她們,練習說話。最後一小節,主要讓孩子說說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下場,想想蒲公英垂危時會想些什麼呢。最後讓孩子說出本課的主旨,孩子們都能很好的表達,但是做事要實事求是這個孩子們還是想不起來,所以我就引導他們,天上會掉餡餅嗎,讓他們思考。

本篇文章比較簡單,我在想是不是有些多餘的東西可以不講,提高課堂效率呢?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亡羊補牢》這則成語故事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有丟了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於是趕快動手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取的教學思路是:

1、談話激趣導入。在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了解“寓言”的含義。接着揭示課題,亡羊補牢。“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學生總是不能說出其意思,而是在講述“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故事。這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導下學生終於知道了如何解釋“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學會正確的閱讀。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爲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初讀課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讀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在識字環節,爲了讓學生掌握生字,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讀中感悟,體會寓意。抓住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和表現不同進行教學,朗讀,感悟。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並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而且還總結了學習寓言的方法,爲下一則寓言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不足之處:

1、課堂提問中,集體展示偏多,個人展示偏少,不能體現個體的能力。學生的思路不夠開闊,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課堂生成,使課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讀不到位,應進一步加強朗讀的指導。

4、聯繫實際談體會環節,學生談得還較膚淺,老師應進一步指導。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在我講課文之前,我都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學生在預習本課時,很多學生提出了疑問:爲什麼蜜蜂會辨認方向?我一聽,立馬感覺到學生有興趣,並且意識到這是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查資料、自主學習的好機會。

因此,我佈置學生各自回去收集資料。上課這天,學生準備了很多資料。上課時,我預留了時間給學生上臺展示、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了幾個之後,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換收集的資料,並解答組員提出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一節課,我並沒有真正讓學習課文,而是讓學生盡情交流感興趣的內容。在交流過程中,我也適時進行總結,並梳理學生思路或者講解較難理解的字詞、知識。

這一節課主要的收穫是將課堂內容向課外拓展,要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我認爲,這也是讓學生對語文課保持興趣的方法之一。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蝸牛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動物,但幼兒只是知道蝸牛有一個螺旋形的外殼,對蝸牛的其他外形特徵及其生活習性瞭解甚少。

爲了讓幼兒真切知道蝸牛喜歡生活的環境,我利用戶外活動時間先帶幼兒進行了一次捉蝸牛的活動。因爲是分組活動的,每一組有一個小組長進行負責,所以一到室外,有的小朋友就連忙四散走開了,有的小朋友卻是很有秩序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先進行了討論,只聽有的小朋友說:蝸牛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的呢?菜葉上,潮溼的地方吧,草叢裏,牆角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互相爭論着。“走,去那裏看看。”小組長小靜指着種植園地說。於是一組的小朋友全都跟了上去,“這兒,這兒肯定有的。”他一組的小朋友連忙蹲下來用手輕輕的扒開菜葉,很小心的樣子,但是沒有找到,有幾個小朋友就產生了疑問了:“這裏怎麼一隻蝸牛都沒有啊?”小靜發話了:“到那邊去找找看。”大家都一窩蜂的跟着他來到了食堂後面,不多一會兒聽見了一個很興奮的聲音“我找到了一隻蝸牛了!”只見娜娜小朋友大聲的說着。其他小朋友都放下手裏的東西,不找了,圍着娜娜唧唧喳喳的說個不停。有的說:“讓我看看呢。”有的嚷:“我都看不見了。”還有的說:“我也去找找”這一句話一說口,小朋友都分散開來了,又一次去尋找了。看着他們忙碌的身影我沒有去打擾他們,來到了另一組,因爲從他們的臉上沒有找到“高興”兩個字。走近一看,才瞭解到了原來他們一組一隻蝸牛都沒有捉到,失望在他們的臉上是顯而易見的。我請他們請教其他的小朋友是怎樣捉到的方法時,“希望”兩個字立刻出現在他們的臉上。仔細的觀察小朋友捉蝸牛的情景,發現每一個小朋友都是那麼的認真,沒有一個小朋友在偷偷的玩,包括我們班的調皮王也是那麼認真的在探索,在發現。

然後,我們把蝸牛放在自然角里飼養,小朋友們帶來了菜葉,觀看菜葉的變化,觀察蝸牛爬行時的樣子。我還爲幼兒提供了輔助工具——放大鏡。藉助放大鏡,幼兒細緻地觀察到了蝸牛的兩對觸角。

通過親身體驗,幼兒獲得的有關蝸牛的知識不再是空洞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