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5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5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合作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現代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合作”、“探究”和“思考”。在學習中,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評價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係。

教學中,爲了體現合作探究,教者經常用到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但這樣,往往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其實,合作探究不僅是小組之間的合作,還有個人與全班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同學之間自由選擇夥伴、自由選擇合作方式等等,多種合作方式的運用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學習的快樂,並且在快樂的學習中打開思維,進行創造,最終實現自主的創造性學習。

李蘇蘇老師所授的小語十一冊《索溪峪的“野”》這一校內研究課,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

  一、打亂座位,自由選擇合作伙伴

《索溪峪的“野”》這一課,作者從山野、水野、動物野、人變野等四方面描述了索溪峪美麗的自然風光。教師在帶學生初讀完課文,瞭解課文脈絡以後,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教師把代表課文四部分的圖片分別置於教室的四個方位,然後說“同學們現在可以自由下位,你喜歡課文的那個部分你就坐到代表那部分的圖片旁邊去,喜歡同一部分的同學在一起說說爲什麼你們都喜歡這部分。比比看,哪部分同學的理由最充分。”老師的話剛落音,教室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們很快坐到新的座位上,各抒己見。之後的反饋環節更是一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激烈場面。

  二、合作互動,自由選擇合作方式

爲了進一步體會索溪峪的野,進一步發揮合作的作用,教師又提出:各部分的同學分工合作,採用各種方式來展示你喜歡的那一部分,如,讀、畫、展示蒐集的資料等等都可以。這個任務一下達,小組內又馬上分好工,開始準備,大組合作下很自然地產生了小組合作。擅長朗誦的同學組成的小組,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讀;擅長畫畫的小組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用畫展示出來;蒐集了資料的那些小組則整理着各種文字、圖片資料;還有的小組則對課文用到的修辭手法、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一輪的反饋,場面更熱烈。課堂上同學們的“野”把索溪峪的“野”展現得淋漓盡致。

像這樣的課學生就“動”了,而且“動”得好。

新課程理念中有一句話:“教師要做學生的伴遊,而不僅僅是導遊。”所謂“伴遊”,就是要自始至終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並在學習當中與學生同甘共苦;所謂“導遊”,就是要指導學生學習,爲學生排疑解難。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此文轉自的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爲核心,“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六年級第四組課文以“愛惜資源,保護地球”爲主題,安排了四篇相關文章。其中,《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是本組課文中學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爲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並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

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裏行間處處充滿着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聖”的意思是什麼,然後交流“土地上的什麼是神聖的”,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步,西雅圖提出了三個“善待”,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遺憾的是學生在品讀重點段落時理解不夠深入。課下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三個“善待”部分進一步品讀,可能效果會更好,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一、好的開頭和結尾抓住學生的心

課的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則CCTV2臺的廣告——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舞臺,然後讓學生討論舞臺是什麼?引導學生認識舞臺其實有藝術的舞臺和生活的舞臺,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生活的舞臺上表演着自己。

課的結尾,我送給孩子們一句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鼓勵孩子們心中要有夢想,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盡情地演繹。

  二、長文短教:

這篇文章比較長。一篇長課文只有通過反覆的讀,每讀一遍提煉一下,濃縮一點,這樣在反覆讀後,也就將一篇長文讀成短文了,或者是濃縮成了一段話、一句話、幾個詞了,纔算是真真讀懂了。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引導孩子們圍繞一個問題“從哪裏可以看出舞臺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來通過反覆的朗讀去讀懂文章,體驗情感。在每次讀的時,給予具體的要求,逐漸濃縮,讓條理逐漸清晰,中心逐漸明確出來。

如抓住作者隨母親演出時,擠在厚厚的幕布後面,憋悶得滿頭是汗等詞語體會出作者對舞臺的熱愛和對評劇的濃厚興趣。

  三、注重情感體驗:

本文的描寫處處體現了作者對藝術的熱愛和執著。於是,體驗作者的情感就顯得尤爲重要。

在朗讀中,注重引導孩子交流不同的描寫帶給你的內心體驗是課堂上我用心想要引領孩子的地方。如描寫呀呀學語的我在小牀上模仿母親演戲,學生感受到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童趣,重要的是要試着去感受一個小孩子對藝術的樸實的愛。

  四、感受藝術人格魅力

對於新鳳霞、吳祖光,學生很陌生,於是我安排了一段視頻資料介紹新鳳霞,學生通過視頻初步瞭解了新鳳霞,並且知道了她的幾句名言:“不屈爲至貴,最富爲清貧.”“臺上做戲,臺下做人”“老實做人,認真演戲。”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認識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藝術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陽關道,必須付出艱辛和心血的道理。

儘管在課前我們經過了認真地思索和設計,但是從整個課堂上看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而我似乎包講得太多,留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太少,這就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實踐、提高。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文天祥》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變賣家產招募士兵、拒絕投降並寫下《過零丁洋》的詩句等,尤其通過文天祥的語言描寫,更能體現出文天祥身上的愛國熱情和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教學本課,爲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體現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我將任務課文劃分爲三個大問題,然後將整個課堂拋給學生:

首先,我們所要學習的是一個怎樣的人;

其次,我們爲何要學習這個人;

最後,我們要學習這個人的那些品質。用三個問題將整篇文章融爲一個整體,讓學生通過自讀、默讀、指名讀。教師範讀等方式,瞭解文章梗概。通過重點句子以及主要人物文天祥的神態及語言描寫,感受人物的性格魅力,感悟民族精神!

  不足之處:

1、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緊扣文本,通過具體的語句以及文本中對文天祥神態、動作以及語言的描寫,來領略文天祥的精神品質。

2、教學結束後,缺乏對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收穫做簡單的小結。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把新型的教學理念運用於教學過程,揚長避短,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最初決定上楊羽儀的《水鄉茶居》這篇文章,主要是自己特別喜歡那儒雅的文字和透過文字滲透出來的雅韻。文章通過廣東水鄉茶居的建築結構、茶室名、茶室用具的變化,品味水鄉人生活的高雅情趣。水鄉人品茶,不僅僅是品着茶水,品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他們在茶室中談論的內容不是閒聊,從身邊小事到國家大事,更多的議題則是農村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實,由此可見,作者寫“水鄉茶居”的目的,則是要表現水鄉人在新時代的變化以及水鄉人的雅緻的生活情趣。這是一篇用清淡雅緻的語言寫清淡雅緻的生活的美文,要用淡雅的心境來閱讀、品味,如同水鄉人邊“嘆”茶邊賞景、邊“嘆”茶邊談論一樣,邊閱讀邊品味,自然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據此,我設計的本文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2、理解“草草杯盤共一歡”的深刻內涵,理解作者從喝茶品茶這一中國古老的國粹中所尋覓到的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引導學生在反覆閱讀中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精彩語句,享受美文的藝術魅力。而把重點放在沉浸文本,品讀賞析上。在品讀關鍵語句的基礎上,着重理解“草草杯盤共一歡”的深刻涵義,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再引導學生從語言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藝術美感。再通過假設茶室聊天讓學生在討論中更加深刻地領會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道理。

一節課算已成過往,但留給我的積澱纔是永恆,反思如下;

其一、新的課程目標明確指出:“有一定的文化積澱”。這其實真是對老師出了道難題。事實證明,要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積澱,教師首先要有這種理念,然後才能在教學中善於留意,善於挖掘文本,並能以教材爲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本單元所選文章《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安塞腰鼓》以及本篇文章《水鄉茶居》等都是要求通過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場景,來反映不同地區人的精神面貌。而這種生活場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這種精神面貌更是一種文化與時間磨礪融合而成的,文本背後的內容往往更豐富,更有意義。於是以“茶居”爲突破口,瞭解水鄉人在品茶之餘折射出的生活品質,瞭解源遠流長的茶歷史,豐富的茶文化,從而探究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這對於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識面,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對茶文化的探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其二、教學中常常提倡“教無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也決不是五花八門,無章可得。其實,語文教學因爲每一篇文本內容的不同,因此切入口也不同。教學目標儘管大致相同,但是教學思路和方法卻不盡相同。而我感動無論什麼課,要使學生得到快樂,必須要有思索,要有思索就必須設置障礙,惟其有障礙,學生才能思索,惟其思索,他才能發現, 惟其發現,他才能感到快樂,他纔有了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設計《水鄉茶居》的教學思路時,我把由飲茶文化帶給水鄉人的生活樂趣和享受,上升到“草草杯盤共一歡,是水鄉人生活中的詩”這句話的內涵的理解。雖然有些難度,在課堂上有可能冷場,但是必要的思考空間會使他們深入到文章內部,透過字面挖掘更加豐富的內容。因此,找準切入口來設計課堂思路是教師必須反覆揣摩的。找準了切入口,整堂課的教學會如行雲流水。反之,一篇好文章也會趣味索然。

其三、語文課堂應該立足文本,但不拘泥於文本,使課堂成爲師生共同創造文本,解讀文本的天地。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對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是引導者,詮釋者也是傾聽者。有些人認爲大多學生並未喝過茶,因此,對《水鄉茶居》中描述的生活並不瞭解,這種課是很難上的。其實,我們更多的是對這一文化現象的理解,水鄉人通過喝茶來提高生活質量,從而提高參與社會,參與文明進步的能力,這是要透過文字來理解的。因爲學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標誌和社會文明的發展有自己的認識,而教師也有自己認識事物的角度,因此,在教學中通過互相的探討達到交流,溝通和發展的統一體。所以說設計好交流的話題是至關重要的。

其四、運用成熟而優美的語言爲課堂創造良好的氣氛,可以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有利於學生的文化的積澱。“一杯茶就是一首詩”,水鄉人富有詩意的生活,教師用詩一樣的語言引導同學去品讀,使學生有一堂課也便是一首詩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口表達能力,然後形成書面表達。因此我感到我們的讀本、我們的教材、課文要很好地利用起來。只是不要面面俱俱到,不要千課一面。讓學生能沉浸到文本的探究中,做到真正瞭解學生內心的需求,在感悟中有所積澱。

教學總是遺憾的藝術,縱觀這堂課,雖然引領着學生們在《水鄉茶居》裏“嘆”了一回茶,但是因爲時間有限,既要保持一堂課的完整性,又要做到融會貫通,因此,有些內容只是蜻蜓點水而,沒有講透。另外,語文的品讀,不能離開一個“讀”的環節,文本中有許多詩般的語句學生只是浮光掠影般的讀過,並沒真真深入細細細細品味,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