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6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6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作爲剛剛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師的我,面臨的問題就是:就應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能夠體此刻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透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引導學習,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資料。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資料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期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用心,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潛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資料,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回顧我聽過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兩年語文教學經歷,個性是在整體批閱了學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描述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

二、在情境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透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懷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母親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簡短的一句話,開啓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課前的思考,有助於有效教學,智慧教學;課後的思考,有助於發展與提高。只有教師學會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好處。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語文課難上,詩歌分析課更難上,詩歌意境的鑑賞更是難上加難。但難上也得上,何況我們也想借這個機會證明一下,語文絕不應該僅僅被看作是工具課,它應該是美育課,是人文課……因爲有那麼多困難存在,因此在整個備課的過程中的確是步履艱難,儘管得到衆多同行的協助和專家的指導,自己也使盡了渾身解數,但在上課鈴響之前那一刻依然是忐忑不安,沒有把握的。現在回顧當時的過程不禁讓人產生些許感慨。

比如,上課的形式可以再靈活點,語言可以再準確點,多媒體的使用可以再充分點……更重要的就是:想得太多是不對的,因爲瞻前顧後必然取捨艱難;想得太少也是不對的,因爲捉襟見肘必然貽笑大方,所剩的只有不多不少那麼一種境界了,難啊!這有點象法國作家福樓拜所說的那樣,一個作家想要表達一個意思只有一個動詞或一個形容詞供其選擇,也許,我們語文課也是這樣,只有一種方法是最好的,可是迄今爲止還沒有人能找到,唯一能做的就是無限的接近。這一次的努力使我接近了一點點,相信下次能再接近得多一點,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本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始終以《課程標準》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等基本理念爲依託,在教學中引領學生真實地觸摸文本,緊扣文中關鍵字、詞、句,不斷地品味、感悟、內化,使學生紮紮實實地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從而使學生獲得充實的收穫,那就是在得到語言文化的薰陶同時,獲得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課始,我和孩子們回顧本單元課文主題是“詠物抒情”,還讓孩子們閱讀書後作家卡片,爲下文理解夾竹桃的花色融洽即爲季老心目中的人與人的融洽打下伏筆。當然作爲高年級的閱讀教學還應該重視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課前我讓學生蒐集了夾竹桃的資料,自學生字詞,通讀課文,在課堂上的交流中,學生彙報夾竹桃的資料時,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夾竹桃的特點,老師的簡單點評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記憶。

依據多年的六年級教學經驗,我知道本課的生字認讀、理解都很簡單,因而在課堂上沒有作過多的講解,只是提醒了學生“薰”字的筆順。根據學生的學情淡化了本課的生字詞教學,給學生朗讀課文留下了更多的時間。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寫完後的交流和展示很重要,學生相互交流、欣賞,在交流展示中享受喜悅。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樣一點。

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因素。小學生的作文興趣來源於“有材料可寫”,一旦有了材料,他們就會躍躍欲試,表達興趣濃厚。在這種情緒下,作文課堂教學就會取得顯著的效果。

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語文課程標準》小學生習作目標有這樣的表述—一“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我們從“樂於”、“自信心”、“願意”、“分享快樂”等詞中,看到了新課標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應該說,達到了這些要求,也就達到了作文教學最理想的境界。

學生習作缺乏自我展示的平臺。人都有一種潛在的需要就是要展示自我,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賞識。這一需要往往被老師所忽略,很少學生能擁有一個與別人交流的平臺與空間,他們的心靈被封存,難以與人交流。因而,也難以體驗作文成功的喜悅。

讓學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讀者,有更多的傾聽者欣賞者,學生會得到情感滿足,在溝通中獲得成功的心理體現,懂得寫作文的意義,增強作文的社會責任感,明白習作要求。以成功促進兒童的新的作文學習。讓所有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獲得成功,獲得欣賞讚揚。

我們在每節的作文課後都一個佳作賞析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一起來品讀寫得特別出色的孩子的文章或片段。這篇文章,這段話或這句話最精妙的地方在哪?把學生作文中的亮點細細地點評展示給所有的孩子聽。一開始,重在老師賞析,漸漸地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點評工夫就會長進起來。這種集體的交流對學生的習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而有的文章需要交流的就不止是同學了,範圍可以擴得更大。

除了點評,相對優秀的作文我們還注意了展示。我們設置了課外的拓展作業,讓學校和班級開闢一塊“自留地”,自己設計自己的版面,貼上自己認爲寫得好的作文。只要是老師評價高的或者自己認爲棒的,都可以貼上去,讓全班和全校的同學都來當讀者,而且可以隨時交流意見。還將這些作文整理裝訂成《沙欄小學六年級學生家鄉產品推介集》,將這些作品放在班級的書架上,成了班級圖書的一本。成了學校圖書的一本。個別特別優秀的學生,我們指導他們積極投稿,我們還在等待孩子的文字在報紙刊物上發表出來,那時的成就感又是另一個級別了。作業的展示成了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平臺。這樣開放,方便易行,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它以開放性、綜合性、互動性、合作性吸引着孩子,激起了孩子們對寫作的濃厚興趣與高漲的熱情。當我們用各種途徑充分激發了學生習作的興趣,展示學生的習作後,我們會發現,原來小學生作文的天地也可以是這樣地廣闊,這樣地豐富,這樣地精彩。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畢業班語文教學工作。與低年級教學相比,六年級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六年級是一個過渡期,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如六年級識字不是重點,但生字學習對部分學生來說又有困難,故必須佔用一定教學時間,無法輕視;拼音知識在一年級就該完全掌握,而本班學生卻有聲母混淆、韻母不會的現象,還得再來一次拼音教學;閱讀中,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入、全面;寫作練習要求不拘形式的寫出見聞,感想等,但新教材中跨度太大,學生對作文深感頭疼······面對新教材的這些問題,我在在實踐中反思,摸索中前進。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在對教材、教參深入學習、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運用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如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的瞭解後,在教學過程中就能揚長避短,相互補充。如教材着重培養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注重學生對課文的獨特感受。教材中的閱讀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結合,從而不至於挖得過深,學得困難,讓他們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針對學生的真正實際,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科學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生成有效課堂。只有這樣,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案,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當然,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着重培養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六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有限,教師的指導作用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教學行爲,使課堂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總結,在今後的教學中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一起成長,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如果只掌握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作文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講要求,讀讀例文,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拓寬課堂領域,最近我又在思考,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得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將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已到了及時充電的時候了!多讀些教育理論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同志學習、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由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以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爲了解決問題。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爲閱讀是教師、學生、文體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就能實現教學目標。整課堂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課上成科普、生物、思品課不可取。不管你在課上擴充的事,什麼材料,採用什麼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爲聽說讀寫服務,爲積累語言,積澱語感服務。

5、課文不能丟。不能拿新課標中提倡的“否定‘課本中心’”的說法爲尚方寶劍,完全忽視文字本身所承載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去追求所謂的“創新”“創意”。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窮人》是小學六年級語文第十二冊的一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於沙皇的黑暗統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課文記敘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後毅然收養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淳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美好的心靈。

教學這一課,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學習生字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寫字思路;並找出課文中的有關語句,看看窮人“窮”。的主要體現,感悟沙皇統治下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生活。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課文有關語句感受漁夫和桑娜的“富有”,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

教學流程:

一、直接導入。

二、通過朗讀,回顧“貧窮”。

三、品味課文,感悟“富有”。(重點)

四、總結昇華。

五、續寫故事。

最初的教學思路並不清晰,在劉雅妮老師的指導下,才形成了以上流程。由此我感受到老師們的相互交流、相互幫助是那麼珍貴,那麼必要。

在課堂教學中,我以“富有”爲切入點,讓學生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感悟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

1)走進桑娜,感悟富有——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主要通過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來品味,重點詞“忐忑不安”。

2)走近漁夫,感悟富有——淳樸善良,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主要通過漁夫的神態、語言描寫來品味,重點詞“熬”。

3)品讀結尾,再次體會人物品質。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朗讀。

課堂小結後,情感昇華,對學生進行做“人”教育——勤勞,善良,樂於助人。

課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突出重點,後師生交流感悟,再有感情朗讀回味,讓學生真切感受窮人生活的窮困和精神的富有。學生們一直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收穫。

美中不足的是,課堂前鬆後緊,教學語言不夠簡練,教學環節有些拖沓,時間分配不夠好,導致續寫這一環節沒有展開,僅留爲作業處理。今後要繼續提高課堂調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