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重陽節黑板報資料

重陽節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重陽節的相關辦報資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敬老文化

重陽節黑板報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道家、佛教爲主流思想,對於孝道最爲崇尚。自舜以大孝的資格,得到堯的禪讓而成爲天子後,孝道便十分的受到重視,以致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一直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中國老祖宗創造“孝”這個字的時候,已經就富裕了深刻的意義。。“孝”字在甲骨文、鐘鼎文等古代文字中就出現而常見。《爾雅》解釋“善事父母爲孝”,《說文解字》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 子承老也”。

現代學者如徐中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康殷的《文字源流淺說》,從文字的意義來說,孝的上面是個老人,彎腰弓背,白髮飄拂,手拄柺杖,一副老態龍鍾的模樣,已經不能好好照顧自己;而孝的下面是個孩子,把兩手朝上伸出,託着老人,作服侍狀。

“孝”在古代還有兩個主要內容:其一,“尊祖敬宗”這是早於“善事父母”的初始含義,古人認爲去世先人,特別是氏族首領,在天庭與天帝爲伍,可以左右天帝意志,對部落和氏族的吉凶禍福至關重要,從而產生了祖先崇拜,主要形式爲宗教式的天帝與祖先共同祭奠,其目的主要是爲使氏族集體趨福避禍,繁榮昌盛而爲。

儒家講“孝道”,明確提出就是對父母雙親要“孝養”和“孝敬”。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當父母和長輩在年老、多病、力衰的時候,做子女的應當;經濟上於以供給;精神上於以慰藉;生活上於以照顧;去世後禮葬祭奉。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 * 爲政》,用今天話來說,“今天人們所說的孝,若只是向父母提供衣食生活之養。狗和馬也都能得到飼養;如果沒有孝敬父母之心,只是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孔子的這段話告誡我們;孝順父母,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而最重要的是在於有孝敬之心。現代社會愈來愈崇尚金錢和物質,有些人甚至認爲金錢和物質無所不能。殊不知,金錢和物質是換不來親情和孝心的。“孝”不僅是形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是一種愛的心情。

因此儒家的“孝”,着力於“孝敬”二字。那麼怎樣纔算孝敬呢?孔子提出“無違”和“色難”兩說:“無違”是指;對父母和長輩,生時要以尊敬和愛心待之、死後要以禮葬之、葬後要以禮祭之。“色難”是指;子女在侍候父母時,要和顏悅色,使父母順心,爲父母做了事也不要有,不願不悅的表情,而使父母難堪。

重陽節的黑板

儒家又提出“孝比忠更爲重要”的理義,把“孝”看作爲一個人能否從政、能否盡忠的基本標準。孔子認爲;一個連自己父母和長輩都不孝的人,是不可能爲國盡忠、爲民謀事的,也是沒有資格當官從政來管理天下事。如若君王不孝,就沒有資格做君王,就 應廢了君王。所以說;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孝”並非只是家庭之事,而是關係着千家萬戶,關係着每一個家庭,關係着每個人、關係着社會的和諧和安定。“孝”在儒家的倫理道德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中國的道家也非常注重孝道,《史記》中就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孔子拜見老子,向老子請教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理,感受到道家高層次的審美和高層次的快樂境界。老子也向孔子請教了儒家的倫理道德,特別是儒家的“孝道”。

道家老子和莊子都接受了儒家關於孝養和孝敬的“孝道”理念。但,道家認爲這些倫理道德的理念只是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間的規範,莊子更認爲天下的“孝道”應該是自然的本性。

道家的理論體系中,一再強調遵天法祖,認爲“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 。

老子生活在一個動亂紛繁、道德淪喪的歷史時期,讀他的著作,常常能感受到這位哲人的憤世嫉俗之慨,《道德經》一書,談到"孝字"只有兩次。經中第18章說:"六親不和有孝慈。"六親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婦,也就是家庭中所有成員。老子這樣說:“六親不和,有孝慈。”對此,我們作這樣的理解:正因爲當時社會連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之間都不能和睦相處了,所以才凸顯了“孝慈”的難能可貴。在第十九章中,老子又這樣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意思是說,廢棄了那些虛僞的“仁義”,人們才能恢復孝慈的本性。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老子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極度不滿,和對“孝”和“慈”這種優秀品質的無限珍惜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