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5年 重陽節黑板報資料

2015年 重陽節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重陽節黑板報的辦報資料:透視中國人的敬老文化傳統

2015年 重陽節黑板報資料

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有長長久久之意;而“登高”、“重陽糕”象徵着高壽,飲菊花酒、賞菊、餐菊亦有延年益壽之寓意。東晉時期的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自古以來,尊老、敬老、愛老,就是重陽傳承的重要民俗,代代相傳。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情”,敬老尊賢是中華民族的社會風尚和傳統美德。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的周文王就倡導敬重老年人,他對伯夷和太公兩位年高德劭的老者關懷備至。

據《史記》載:“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侯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西膠。”這庠、序、學、膠,就是當時的敬老院和老年學校,將老年人敬於此養老、頤養天年。

敬老之俗在《周禮•月令》中還有明確的法規:“是月也,養衰老,授幾仗,行糜粥飲含。”周王每年都設宴招待老人,周朝規定各地方官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尊老“鄉飲酒禮”,以示對長者的尊敬。在《易經》中已將重陽節稱爲“老陽”——敬老節。戰國時的孟子就倡導要“爲長者折枝”。

敬老養老的核心則是一個“孝”字。古文字的“孝”字就是一個彎腰駝背的老人形,下邊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在攙扶老人之意。孝是進入家庭生活最早的倫理道德,相傳在堯做帝王時,其子虞舜至孝感動了堯帝,“遂以天下讓焉。”

重陽節黑板報圖片

許多古代的思想家都有對“孝”的論述,孔子強調“孝悌”乃“仁之本”。孟子也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人們從事生產勞動,“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國家要“申之以孝悌之義”,家庭要使“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提出從社會到家庭都要把“孝順”作爲一種社會公德,作爲第一修身內容,成爲每個人必須遵守的行爲規範。

西漢時就制定了尊老的很多規定,皇帝要對70歲以上者賜給手杖等,賜柺杖,代表皇帝對老人的尊敬。漢文帝還規定了《授粥法》,要對80歲以上老年人賜給定量的大米、肉、酒和絲綢;唐宋時節有專門敬老活動,官府要給治下的老人賜坐凳,並用糯米做的餅招待老人;到了明代,朱元璋特地頒詔號召全國養老敬老——“尊高年,優致仕,設里老。”

清代還多次舉辦過“千叟宴”(也稱“千秋宴”)。康熙六十壽辰時曾設宴暢春園,歡宴65歲以上的一千多男女老人,席間康熙言稱:“古來以養老尊賢爲先。使人知孝知悌,則風俗厚矣。”康熙對這些高齡老者給予注入史冊和賞金的恩賜,宴會前後還令各州縣要以車馬接送。以後的乾隆、嘉慶兩朝也曾設宴於暢春園、皇極殿,與宴者各達幾千人。清代還詔會各地對百歲以上的“人瑞”老人,要給予銀兩、建坊、題匾等特殊獎勵。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制定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一系列尊老敬老的法規和舉措,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以身垂範,敬老尊賢,每到年節,都要拜訪老科學家、老學者、老勞模,謙聽建言。各地在每年的重陽節這一天都舉行敬老、愛老的各項活動,北京等地還把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和“敬老日”,使重陽節變革成爲一個嶄新的節日。

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犢之情。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感動着老北京的一代又一代,使人記住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北京的百姓自幼受着傳統的“孝悌”教育,四合院裏,家中牆壁上還曾經長期貼着《二十四孝》的彩色年畫,上有《臥冰求鯉》、《哭竹得筍》等故事。老北京人從小受着這樣的尊老、敬老、愛老、養老、孝老的啓蒙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種尊老、敬老、愛老、養老、孝老,也早已超越了庭院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