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統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課教學設計

「統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課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統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統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課教學設計

課外古詩詞誦讀

【教學目標

1.朗誦詩歌,熟讀成誦,領略古體詩的韻律之美。

2.結合相關背景,領會詩歌主旨,體會詩歌的思想內涵。

3.積累優美的詩句,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庭中有奇樹》和《龜雖壽》。

2.結合相關背景,感知詩歌內容,理解詩人的情懷。

【教學過程】

庭中有奇樹

一、激趣導入

南朝梁一位文學批評家曾這樣評《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這句話說明《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運用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樹》。

(板書:庭中有奇樹)

【設計意圖】由古代批評家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引入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讀通,感知詩歌內容

1.讀順字音節奏

師範讀《庭中有奇樹》,同桌互讀,感知古體詩的韻律特點,小組評讀。

師進一步指導閱讀:

語氣:誦讀時應有一種悽美、哀婉的意味。《古詩十九首》採用五言句式,一般採用“二一二”拍,和諧整齊;全詩壓“i”韻,韻腳有“滋”“思”“之”“時”,朗讀時要重讀韻腳。另外,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髮音時間,這樣整體的韻律感就出來了。

2.讀懂詩歌大意

(1)結合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並質疑。

(2)小組交流並釋疑。

預設

這是一首表現思婦憶遠的閨怨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前四句描寫環境,描繪出庭中繁花似錦的景象。後四句抒發情感,描繪出了一幅孤寂賞花圖,表達了主人公對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讀出意境畫面

師:閱讀要讀出情味,邊讀邊體味,邊體味邊想象,嘗試還原詩句呈現的畫面,想象主人公當時的情態。

【設計意圖】通過反覆誦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感知古體詩的韻律和節奏,讀出情味。同時初步感知詩作內容,爲後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鋪墊。

三、品讀,揣摩詩歌之意

師:請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詩歌前兩句寫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預設

描寫庭院中的奇樹,抓住其葉、花等景物。“綠葉發華滋”中的“滋”爲繁盛的意思,寫出葉綠花盛的景象,描繪了一幅春日花盛圖。

設問2:第三、四句寫主人公,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預設

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遠人。一個“思”字,可謂詩眼。深閨中的女子面對這繁花似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詩歌的主旨——對遠行人的思念。

設問3:“馨香盈懷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麼表達效果?

預設

一個“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濃。如此香郁的花朵本應愉悅地欣賞,但此時思念之人卻在遠方,使這愉悅之情變淡了,更襯托出悲涼、孤寂之情。

設問4:“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中的“此物”指什麼?這兩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預設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這樣美的花爲什麼“何足貴”?顯然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試想,女子執花在手,無語凝佇,任花香盈袖,愁緒百結,終無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雖美,卻不能相贈,有何可貴?不過更增思念之苦罷了。表達了主人公長期盼歸又寄情無望而產生的憂愁之情。

師小結:全詩因人感物,由物寫人,抒寫情思,通篇不離“奇樹”,篇幅雖短,卻有千迴百折之態,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設計意圖】此環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析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詩情。同時,引導學生品析詩歌的藝術手法,體會詩歌的妙處。

【板書設計】

龜雖壽

一、讀通,感知詩歌內容

1.讀順字音節奏

(1)教師範讀《龜雖壽》,同桌互讀,感知詩歌的韻律特點,小組評讀。

(2)自由誦讀,抽查朗讀。

教師針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指導閱讀。

節奏:四言詩,有規律的短暫停頓(二二節拍)。爲了突出語意或情感,要讀出詩中較大的停頓(層與層之間)。

重音:表達思想感情的詞語,如“志在千里”“壯心不已”要重讀。

語氣:語氣高亢激越,應讀出積極、樂觀、豁達的感覺。

2.讀懂詩歌大意

結合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說說傳達了詩人怎樣的觀念。

預設

詩人告訴我們,不必羨慕神龜的長壽、神蛇的通靈,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簡單地“活着”,而在於奮發有爲。

【設計意圖】反覆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與文本對話,進一步感知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引發共鳴,爲下文理解詩人情志做鋪墊。

二、品讀,讀出詩歌之美

師:請同學們仔細品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前四句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什麼用意?

預設

選取了神龜、騰蛇兩種意象。以神龜和騰蛇爲喻,極言人的壽命有限。這四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和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更何況人呢?但詩人這樣說,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一生。

設問2:賞析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預設

這四句是千古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蘊含着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曹操以“老驥”自比,用比興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設問3:如何理解詩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內涵?

預設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說壽命長短,並不只是被動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悅,就可以益壽延年。說明人通過正確的方法,是可以健體強身,可以取得相對“永年”即長壽的。表現了詩人不甘衰老的豪邁氣概。

師補充:這裏,曹操所說的“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設問4:“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兩句是什麼意思?

預設

這兩句的意思是“真是幸運極了,我唱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願”。這八個字常見於樂府四言詩形式性的結尾,是按樂章尾聲的格式,應配樂的需要所加上去的(樂府詩是用來唱的),與詩意並無必然關聯。

設問5:詩人在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試品析。

預設

比興。詩歌前四句託物起興,興中有理,以神龜和騰蛇起興,說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觀規律。

比喻,照應。詩歌中間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習氣,以老馬爲喻,抒發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豪情。“烈士暮年”和“老驥伏櫪”又相呼應,“壯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則互相映照。

師小結:“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時光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夠經得起歷史的千淘萬漉而流芳百世呢?然而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定會流芳百世。什麼時代都需要昂揚向上的情懷,什麼時候都需要積極樂觀的信念,讓我們滿懷信心,懷着昂揚的鬥志,努力學習,爲將來建功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吧。

【設計意圖】通過品讀,引領學生理解詩歌情感及藝術手法。採用問題引領,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板書設計】

龜雖壽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贈從弟》(其二)和《樑甫行》,繼續領略古體詩的韻律之美。

2.結合相關背景,領會詩歌主旨,體會詩歌的思想內涵。

3.積累優美的詩句,激發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贈從弟(其二)

一、知人論世,瞭解作者背景

課件出示:

劉楨(?—217),字公幹,東平寧陽(今屬山東)人,東漢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學有才,與魏文帝友善。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所作五言詩,風格遒勁,語言質樸,重名於世,今有《劉公幹集》。

【設計意圖】朗誦詩歌,讓學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論世,有利於豐富學生的知識,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讀通,感知詩作內容

1.讀順字音節奏

(1)教師範讀《贈從弟》,同桌互讀,感知詩歌的韻律特點,小組評讀。

(2)自由誦讀,抽查朗讀。

通過抽查朗讀,發現問題,教師進一步指導閱讀。

預設

斷句:五言古詩一般採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兩種節拍。

押韻:本詩閱讀時要注意平聲韻要拖長音,如“鬆”“風”;仄聲韻要急促而短,如“盛”“勁”“正”等。

語氣:詩歌讚揚松柏凌寒的氣魄,因而朗讀時應讀出堅定的語氣。

(3)學生按照指導再讀詩作,進一步體會詩作閱讀的語氣和節奏。

2.讀懂詩歌大意

(1)結合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並質疑。

(2)小組交流並釋疑。

【設計意圖】詩歌雖然爲古體詩,但通俗易懂。讓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感知內容,理解詩人寫作意圖,爲下面進一步學習做鋪墊。

三、品讀,揣摩詩人之意

師:請同學們仔細品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從內容來看,寫了什麼?

預設

從弟即堂弟。題目的意思是寫詩慰勉堂弟,寫的內容是松柏樹。

設問2:詩中的松柏樹有什麼特點?

預設

“一何”是多麼的意思,分別修飾“盛”和“勁”兩字,突出的是風“大”和鬆“勁”,展現了松柏聳拔而起、經寒不衰、枝幹堅勁的特徵,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

設問3:本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卻描寫了松柏這種景物,你認爲作者的目的是什麼?這屬於哪種寫法?

預設

目的是借青松剛勁挺拔的外形和不畏嚴寒、凌風傲雪的大無畏精神,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並以此來勉勵堂弟要像青松一樣保持堅貞本色,不向嚴寒低頭,不在惡勢力下彎腰,高峻挺拔,傲骨錚錚。這屬於託物言志的寫法。

設問4:品析詩歌第一、二句疊詞“亭亭”“瑟瑟”的妙處。

預設

用“亭亭”表示鬆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模擬刺骨的寒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通過對比,以風的肅殺襯托鬆的高潔。

設問5: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預設

作者以松柏爲喻,讚頌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的品質,以此勉勵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設問6:詩歌中除採用託物言志手法之外,還運用何種寫作手法?試簡要說明。

預設

第三、四句用了襯托(或對比)手法。

用谷中風的迅疾兇猛襯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師小結: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喜歡用鬆、竹、梅、菊來比喻人格。在本詩中,劉楨以松柏爲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讚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把自己對堂弟的勸勉寄託於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詩意和韻味。

【設計意圖】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問題的引領,抓住字詞句,引導學生深入詩歌文本,品析詩歌情韻,讀出詩味。

【板書設計】

贈從弟(其二)

樑甫行

一、瞭解作者,知人論世

課件出示: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國魏詩人,曹操之子,封陳王,死後諡“思”,故世稱“陳思王”。他才思敏捷,工詩善文。其詩內容廣泛,形式優美,思想深刻,鍾嶸稱其“骨氣奇高,辭采華茂”(《詩品》)。特別是他的五言詩,代表了當時詩歌最高成就,對後世五言詩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代表作有《白馬篇》《七步詩》等。

二、誦讀,感知詩歌韻律

1.題解

樑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行”,古代詩歌的一種文體。“樑甫行”原爲輓歌,在這裏曹植用舊題描寫海邊人民貧苦的生活,爲貧苦民衆寫輓歌。

2.讀順字音節奏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庭中有奇樹》和《贈從弟》(其二),從體裁上來說,這三首詩都是五言古詩,因而其節奏的劃分應該是一致的,那麼這首詩應該是怎樣的節拍呢?

生:二三拍。

師:其實,同學們可以根據注音,來把握詩歌的頓挫,也就是要學會區分平仄。

課件出示:

一二聲爲平聲,三四聲爲仄聲,平聲和緩,仄聲短促。

師:懂得了劃分節奏和頓挫,還要讀準語氣。這一首詩描繪的是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同學們說說看,這首詩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

預設

沉緩、低沉。

師:請同學們再讀詩歌,體會語氣語調。

3.讀懂詩詞大意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歌的主要意思。(學生結合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預設

反映了海邊農村殘破、荒涼的景象,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設計意圖】“三分詩七分讀”,學生反覆誦讀,與文本對話,感知詩歌的韻律和節奏,讀出情味,爲理解詩歌情感做鋪墊。

三、品讀詩歌,含英咀華

師:請同學們仔細品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曹植在海邊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預設

民不聊生,破敗荒涼。其中,“寄身”三句,從生活環境、生活艱難和居住環境三個方面實寫“邊海民”的悲慘生活。海民寄身於“草野”,過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剝,巢息穴居,所以說“象禽獸”;他們不敢出來,怕被人發現、抓走,每天就鑽在山林裏邊,所以說“行止依林阻”。一個“依”字把難民們的實際活動和恐懼心理都表現出來了。“狐兔翔我宇”一句通過對狐狸、兔子的描寫,側面描繪出海邊貧民家庭條件的惡劣以及家園的破敗。全詩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使海邊貧民悲慘的生活圖景躍然紙上。

設問2:詩中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感?

預設

詩人用“劇哉邊海民”一句,總括海邊貧民的艱苦生活,點出了全詩的中心。“劇哉”是這首詩的“詩眼”,下面具體艱苦的生活由此而展開,起到了提挈全詩的作用。詩人面對海邊貧民的痛苦生活,感慨萬端,用“劇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出來。

設問3:“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兩句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預設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兩句,以對偶的句式,從自然現象寫起,既渲染了氣氛,又爲正面描寫海邊貧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鋪墊,起到了烘托作用。

設問4:試簡要分析作品寫法上的藝術特色。

預設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運用白描、直敘的寫法,不作雕飾,語言自然質樸。在展現海邊貧民生活的時候,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