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10篇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10篇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瞭解五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⑵ 瞭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⑶ 體會五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⑷ 背誦並默寫五首詩。

2、能力目標:

⑴ 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培養學生讀詩的趣味。

⑵ 積累五首詩中的名句,增強語言感悟力,豐富語言寶庫,逐步提高欣賞品位。

3、德育目標:

這五首詩,或撫今追昔、慷慨悲憤,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文筆優美,文思獨特。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教學重點】

1、領會詩意,體味詩情,並積累名句。

2、背誦並默寫五首詩。

【教學難點】

1、反覆朗讀,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藉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胸襟抱負。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詞曲的朗讀和背誦是教學的關鍵,可設計新的朗讀方法,體現詩詞的教學特點,如音樂烘托法、繪畫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幫助學生了解內容,體會情感,引起共鳴,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學法。通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感染力,提高學習興趣,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堂內外,提高語文素養。

3、討論點撥法。

4、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說詩──悟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熟讀背誦。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歌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賞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指導學生自讀《過零丁洋》。朗讀詩歌,理解詩意,品味詩情,賞析詩歌的表現手法,積累名句,背誦詩歌。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爲壯觀。今天,我們學習詩詞曲五首,讓我們漫步於古詩苑,含英咀華,接受一次美的洗禮。

二、師生共同賞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導入新課:

上一學期,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師生齊背)作者那高潔傲岸的志向和追隨古代名賢的志趣及抱負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禹錫爲我們留下了一段文壇佳話。他因參加王叔文“永貞革新”運動而被貶到連州,好容易等到10年後,他奉詔回到長安,因遊玄都觀,寫下了《贈看花諸君子》一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他以玄都觀比當時的朝廷,巧借點綴春光的“輕薄桃花”曲筆展意,諷刺滿朝中紅極一時的權貴都是自己被貶後才爬上去的。這首詩引得朝中權貴羣起而攻之,劉禹錫因詩獲罪,再次被貶到更荒遠的播州去當刺史。14年後詩人再一次被召回長安,他又寫了《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詩人以嘲諷的口吻表示對政敵的蔑視,顯示了他堅持真理、頑強不屈的精神。據說本詩再次引起執政者的不悅,劉又遭貶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劉禹錫被罷和州刺史後迴歸洛陽,途經揚州與被罷蘇州刺史後也迴歸洛陽的白居易相會。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詩中白居易對劉遭貶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劉寫此詩回贈白居易。這首詩同樣表現了詩人意志不衰、堅韌不拔的氣概。

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重音。

⑴ 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⑵ 請兩位同學播放課前自行製作的配樂朗誦帶,其餘學生聽讀並點評。

⑶ 教師指導朗讀:

讀準字音。這是朗誦的前提,本詩中注意“柯(kē)”的讀音。

把握節奏。節奏劃分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按音樂劃分,一種按意義劃分。按音節劃分,七言詩一般分四個音節,如“巴山/楚水/淒涼/地”“懷舊/空吟/聞笛/賦”。按意義劃分,則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棄置/身”。

讀出重音。所有的韻腳都應重讀,關鍵詞語要重讀,以體現詩歌語言的音韻美。如“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⑷ 學生練讀。

⑸ 全班齊讀。

3、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4、教師要求學生概述詩意。

教師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釋,然後進行完整的表述。

學生明確:首聯寫自己長期遭貶的際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謫居在那裏已23年了。頷聯悼念受害的戰友,寫自己回到故鄉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聞笛賦”這個典故表示對已去世的好友們的懷念,借“爛柯人”這個典故,抒寫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頸聯寫自己的沉淪、新貴的得勢。“沉舟”“病樹”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己,而“千帆”“萬木”比喻在他謫居他鄉之後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貴們。尾聯寫酒席上的贈言,“讓我們乾一杯,振作起精神來吧!”這是對白居易在席間贈送他的詩的回答。

5、悟詩,體會詩情。

教師提問: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深思,明確:詩中流露的情感,有對自身遭遇的辛酸、憤慨,有對當朝權貴的嘲諷、憤激,有百折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與態度。首聯中有情語“淒涼地”“棄置身”,頷聯借敘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無限悲痛悵惘之情油然而生。頸聯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詩人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尾聯借敘話抒情,表現了詩人意志不衰、堅韌不拔的氣概。

教師總結:作者的情感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沉鬱中見豪放、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首詩中所表現的身經危難、百折不回的堅強毅力,給人以莫大的啓迪、鼓舞。

6、學生深切體味詩人的情感,美讀詩歌。

7、品詩,品評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師提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歷來爲人所稱道。這兩句本意是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詩句具有了普遍意義,請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和認識。

學生思考,自由發言。

生1:這兩句說明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在沉船旁邊仍有很多船繼續駛過,在病樹前面仍有無數的樹木在春天欣欣向榮。事物總是不斷髮展的,新的事物總是要勝利的,停滯的觀點、保守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的眼光不應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應爲它們的死亡而傷感,我們應把希望、信心寄託在新的、正在發展的事物身上,並熱情地歌頌它們。

生2:這兩句借用自然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麼,社會總要向前發展,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前景無限美好。

生3:這兩句說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們應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爲真理而戰鬥的精神。

……

8、學生齊背詩歌。

三、師生共同賞讀《赤壁》

1、導入新課: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和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有經邦濟世之才,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卻處在晚唐那樣一個無可作爲的環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種抑鬱的情懷;他有絕世才華,而且性格豪俊,這使他的抑鬱情懷不至於走向消沉悽惻。這些,都影響他的詩風。他的詩,往往立意高遠,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麗。詠史詩成就最爲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與形象的高度概括融爲一體,令人歎爲觀止。今天,我們一起賞讀杜牧的詠史名作──《赤壁》。

2、學生朗讀詩歌,教師提醒學生讀準字音,把握節奏、韻律及感情基調。

3、學生自讀詩歌,藉助註釋,整體感知詩意。

4、教師設計一些思考題,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多媒體顯示)

⑴ 請用自己的話概述詩意。

⑵ 詩歌開頭爲什麼從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⑶ 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尾兩句,這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歷史眼光?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

⑴ 這首詩以地名爲題,實爲懷古詠史之作。詩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發表對赤壁之戰的看法:當時周瑜如不得東風之助,戰爭的勝敗,吳國政權的存亡都會成爲未知數。詩人譏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勝得僥倖,對歷史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了獨特而戲謔的議論。

⑵ 這一片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但這兩句的主要作用並不在此,它本身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殆盡,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片鐵戟,詩人無法平靜,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兩句爲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⑶ 史學家們在論赤壁之戰這場關係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時,基本的政治傾向常常是同情吳蜀,杜牧一反傳統的看法,認爲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從不被人懷疑的地方提出疑問,發表議論,反映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見識。首先,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於史家的評價。其次,他認爲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5、學生齊讀詩歌,再次體味詩人的胸襟和氣度。

四、學生自讀《過零丁洋》

1、導入新課:

文天祥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傑出的政治家和詩人。他的詩作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爲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學習他的詩作──《過零丁洋》。

這首詩作於作者被俘後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時,後來元軍統帥張弘範逼迫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

2、學生推選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範讀這首詩。

教師提示:

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應重讀加粗字。

注意讀出情感。全詩交織着憂國之痛和願死國難的滿懷豪情。

3、學生自讀詩歌,藉助註釋,整體感知詩意。

4、教師設計一些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⑴ 這首七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哪兩件大事?

⑵ 頷聯的上下句有何聯繫?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⑶ 頸聯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⑷ 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⑸ 請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學生四人一組合作研討,然後各組選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明確:

⑴ 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步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已度過四年。

⑵ “山河破碎風飄絮”寫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寫個人命運如風吹雨打的浮萍,無所依託。這兩句連用,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手法。

⑶ “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一指地名,二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惶恐灘頭說惶恐”,追記過去,表示自己當時對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零丁洋裏嘆零丁”慨嘆眼前,說自己不幸戰敗,隻身被俘,飄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⑷ 前三聯抒寫了國破家亡之痛,把悲憤艱危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尾聯筆鋒一轉,情緒由悲憤轉爲激昂,由壓抑轉爲高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爲拯救祖國而死,捨身取義,一片丹心將垂於史冊,映照千古。這兩句詩激昂慷慨,表明了詩人爲國獻身的自豪與無畏,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⑸ 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硬性要求。

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

5、學生齊讀詩歌,體會詩人的憂國之痛和願死國難的豪情。

五、學生齊讀三首詩,並嘗試背誦

教師也可抽查背誦,靈活提問,督促學生理解記憶。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三首詩。

2、選擇三首詩中的任一首,一首中的任一聯,寫一段賞析文字。可從詞語的錘鍊、修辭的運用、表現手法等角度切入,自主評價。

答案:略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賞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指導學生自讀《山坡羊·潼關懷古》。瞭解詩歌的背景知識;朗讀詩歌,感知詩意;賞析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哲理美;背誦詩歌。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個體抽查與集體背誦相結合,全篇背誦與名句背誦相結合。

二、師生共同賞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亮爲題材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靜夜思》,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特別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備受後人推崇,《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極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蘇軾仰望明月,他會聯想到什麼呢?

2、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的畫面。

3、指導學生朗讀。

⑴ 教師配樂朗誦全詞(選配古箏曲目《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教師提示以下字的讀音:

闕(què) 瓊(qiónɡ) 綺(qǐ) 勝(shènɡ)

⑵ 教師展示朗讀技巧,並示範朗讀,學生跟讀,注意語速、重音。

⑶ 學生單人配樂朗讀,學生評點,教師點撥。

⑷ 男生配樂讀上闋,女生配樂讀下闋。

4、整體把握詩意。

⑴ 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教師作背景提示:

蘇軾因烏臺詩案備受折磨,被貶黃州。寫此詞時,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與弟蘇轍分別已達6年之久,無緣相會,時值中秋懷之。

⑵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解讀詩意。

(多媒體顯示)

① 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二者的聯繫何在?

② 詩人筆下的月亮是何種形象?詩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麼?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③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

教師播放鄧麗君演唱這首詞的MTV,在歌唱中展現畫面,感染學生引發想象。

學生用自己的話概述詩意。

教師顯示板書:

5、品詩:

⑴ 學生髮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示例:

中秋之夜,皎潔的月亮緩緩地升起來了。庭院裏顯得特別幽靜,詩人蘇軾獨自在涼亭下自斟自飲,面對如此優美的月色,詩人浮想聯翩,在這本應家人團聚的佳節,只有月亮在我身邊陪伴,舉起一杯酒面對天上的月色,想邀請嫦娥一起來歡飲,這美好的月亮在什麼時候纔出現呢?請問你居住天宮,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爲什麼不回答?哦!那我就飛到月宮上問個明白,那裏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許會比人間潔淨吧?可是聽說月亮雖有美玉砌成的樓閣,卻是“水氣”結成的寒宮,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處的寒氣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獨舞自娛,與那舞動的影子歡愉吧,畢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宮又怎麼比得上在人間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轉過紅色樓閣,又低低地照進美麗的窗閣裏,復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詩人,是什麼原因使詩人無法入睡呢?是思念,是離愁,思念遠在他方的弟弟,詩人不由埋怨起月亮來了:你爲何總在人們離別時這樣圓滿呢?哦,月亮,這不是你的錯,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時盛時衰,既然人間自古以來就有悲歡離合,月亮當然也會有陰晴圓缺了,又怎能強求?只要彼此永遠健康,能在千里之遙共賞明月,有了這份心願也就足夠了,祝福天下的離人總有團圓的一天。

⑵ 名句賞析:

學生暢談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生1: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或圓或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全,但願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明月互相祝福。

生2:人月無常,自古如此。這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這樣,唯望各自珍重,希望從共賞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釋卻離怨。

……

6、教師總結:這首詞飽含着深奧的人生哲理,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表現,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織着詩人對人生失意的慨嘆和如何擺脫情感困擾的理智的矛盾。最後理智戰勝情感,表現出詩人熱愛生活、眷戀人生的思想情感。讓我們由衷地讚歎一聲:曠哉,蘇軾!

7、課堂活動:

美好的詩詞意境總能引發人們無窮的創造,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畫一幅簡筆畫,或編一段舞蹈,或錄製電視短片(先構思),或製作電腦動畫。

可讓學生選擇其中一項,略談一下總體構思,在交流中,互相啓發對方。實際操作可安排在課餘時間完成。

三、指導學生自讀《山坡羊·潼關懷古》

1、作者及背景介紹: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元朝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爲權貴所忌,被免官。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辭職歸隱,屢召不起。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臺中丞,辦理賑災。《山坡羊·潼關懷古》即作於赴任途中。是年,積勞而死。著有《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一卷。《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曲的題目。潼關,古代關名,在陝西省東部,今潼關縣。此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乃秦、晉、豫三省要衝,地勢險要,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懷古,對古人的事蹟有所追念和感慨。本首選自《全元散曲》,是張養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

2、整體感知詩意,體會詩人的懷古之情

⑴ 學生自讀散曲,結合註釋,理解詩意。

教師補充如下注釋:

① 巒:小而尖的山。

② 山河:“山”指華山;“河”指黃河。與現在說的“山河”,泛指國土,不一樣。

③ 表裏:表,外邊;裏,裏邊。古時稱潼關之西爲關內,以東爲關外。

④ 潼關路:這裏的“路”,作“要地”“重地”講。

⑤ 宮闕:帝王居住的宮殿,這裏指秦漢的皇宮建築。

⑥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興、亡這裏都是泛指某個王朝的興起(建立)或滅亡。

⑵ 學生根據課文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意。

小組內交流,教師選兩位同學集體交流,評議。

下面是一位同學的發言,請大家評議。

“(華山的)山峯好像是有意從四面八方奔來,聚集在這裏;黃河波濤洶涌澎湃,就像發怒一樣。潼關這個地方,外有黃河環護,內有華山聳峙,形勢多麼險要!我眺望着兩都長安,心情鬱鬱不樂。使人傷心的是經過秦代、漢代的宮殿遺蹟的時候,看見千間萬間華麗無比的建築,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一個王朝興起,使百姓受苦;一個王朝滅亡,也使百姓受苦。”

學生評議:這段話像是對詩歌的翻譯,如能在“聚”“怒”兩字上展開想象就好了。“聚”“怒”兩字不僅寫活了山水,而且襯托了作者傷感之情。面對着荒廢的古都遺蹟和遍野的災區饑民,連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氣,要狂暴發怒了,何況是憂國憂民的作者呢?再如“宮闕萬間都作了土”,如展開豐富的想象,再現這一帶的荒涼破敗,荒草遍地,鷓鴣紛飛,效果會更好。又如“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望”是詩人的動作,可描繪詩人悵然遠望的神態,“躊躇”“傷心”直抒胸臆,可以擴展一段心理描寫,細緻刻畫詩人的心理活動。

其他學生受到啓發,修改自己的發言稿。

⑶ 悟詩:

教師提問:這首散曲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明確:這首詩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全詩揭示了我國封建社會各個朝代無論是興還是亡,都給百姓帶來沉重苦難的事實,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的憎恨。

⑷ 品詩:用審美的眼光鑑賞詩歌,選取一個角度作簡單評析。

學生自由發言,如“寫景生動”,抓住“聚”“怒”品析用詞的生動、凝練;“情景交融”借一“怒”字傳神,借潼關一帶地理山形抒發懷古傷今之情;“立意高遠”,揭示無論興、亡,百姓皆苦的歷史事實,一語中的;“虛實結合”,宮闕萬間寫“興”,“做了土”寫亡;“對比鮮明”,由昔盛今衰而引發萬端感慨。

⑸ 學生背誦這首散曲

⑹ 延伸拓展

(多媒體顯示)

朝天子·詠喇叭

(明)王 磐

喇叭,鎖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擡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裏去辨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這首詩借詠物來抒發感情,請問,詩歌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讀詩,理解詩意。

學生自由發言,集體交流。

教師提示:這首散曲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宦官權勢極大,氣焰囂張,無惡不作,經常坐官船到作者故鄉一帶搜刮民財,陷害好人,弄得很多人家破人亡。他們的船一到,就大吹喇叭來壯聲威。作者對太監的惡行極爲憎恨,就揮筆寫下了這首曲子。

學生明確:作者借歌唱喇叭來揭發、諷刺宦官(太監)橫行霸道的罪行,表達人民羣衆對他們的痛恨情緒。

四、課堂小結

這一課我們學習的五首詩歌,從種類上看,有詩(律詩、絕句)、詞、曲;從題材上看,有的撫今追昔,有的感時傷懷,有的思親憂國;從藝術手法上看,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們好像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道五彩畫廊,或沉鬱豪放,或抑鬱豪爽,或激昂慷慨,或樂觀曠達,或深沉感慨。看着,讀着,品着,我們似乎走進了時光隧道,走進那紛擾的歷史中,與詩人們一同憂傷一同嗟嘆。

讓我們虔誠地接受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吧,“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的詩情將會更加勃發,精神將更加飽滿,前行的腳步將更加穩健。

五、佈置作業

1、背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山坡羊·潼關懷古》。

2、兩首詩歌中任選一首,寫一段賞析文字。

3、課外選讀蘇軾的詞和張養浩的散曲。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瞭解五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⑵ 瞭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⑶ 體會五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2、能力目標:

⑴ 反覆誦讀,咀嚼涵泳,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語言美。

⑵ 積累五首詩中的名句,增強語感,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

3、德育目標:

這五首詩,或憶今追昔、慷慨悲憤,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文筆優美,文思獨特。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教學重點】

1、領會詩意,體味詩情,積累名句。

2、背誦並默寫五首詩。

【教學難點】

深刻體會詩人的胸襟抱負。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佳作迭出,可謂是中華文明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曾記得有位作家說過:如果你缺乏想象力,那麼請多讀讀詩吧。今天,就讓我們漫步於古詩苑,含英咀華,去領略詩的魅力吧。

二、師生共同品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簡介作家、作品

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出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謝。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2、指導朗讀,初步感受

⑴ 教師播放朗讀磁帶,要求學生聽請字音、節奏。

⑵ 教師指導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重音。

⑶ 師生對擂,比賽朗讀。

師:同學們,生活中挑戰無處不在,敢於挑戰,勇於超越是現代中學生必須具備的品質。哪位同學有膽量跟老師比賽,比一比誰朗讀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歡迎挑戰,攜手前進。(師大力鼓勵學生踊躍參與,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3、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詩句,概述詩意。

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

師提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爲人們傳誦的名句。請你聯繫實際,談談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和認識。

學生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師引導學生見仁見智,從不同角度欣賞,品味名句)

師總結:這兩句詩本意是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詩句具有普遍意義。它暗示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新的事物必將代替用舊的事物,前景是無限美好的,詩句體現了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5、小結。

三、師生賞讀《赤壁》

1、教師範讀,學生跟讀。

2、簡介作者並解題。

杜牧(803~852),唐代詩句 ,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和李商隱並稱“小李杜”。赤壁是東漢末的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詠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此詩雖爲詠史詩,其實也借題發揮。

3、學生藉助註釋,感知詩意。

4、教師設計一些思考題,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多媒體顯示)

⑴ 請用自己的話概述詩意。

⑵ 詩歌開頭爲什麼從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⑶ 全詩最精彩的是末尾兩句,這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歷史眼光?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5、小結

這首詩是詠史詩,由“折戟”的發現引發議論,作者的見解獨特,眼光敏銳,詩中也反映了作者的豪爽胸襟和非凡見識。

6、學生齊讀,進一步體味詩人的胸襟和氣度。

四、學生自讀《過零丁洋》

1、學生講述文天祥抗元的歷史故事。

師:文天祥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傑出的政治家和詩人。這首詩作於作者被俘後第二年過零丁洋時,後來元軍統帥張弘範逼迫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以此詩明志。

2、學生推選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範讀這首詩。

教師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應重讀加點字。

注意讀出情感。全詩交織着憂國之痛和願爲國捐軀的滿懷豪情,語調慷慨激昂。

3、學生自讀詩歌,藉助註釋,整體感知詩意。

4、合作研討,品味語言

請同學們任選這首詩的任一聯,說說自己對它的理解。

師提示:可從詞語的錘鍊、修辭的運用、表現手法等角度切入。

學生四人一組合作研討,然後推選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重點賞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聯。

5、拓展延伸

請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五、學生齊讀這三首詩,並嘗試背誦

六、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三首詩。

2、學生嘗試自己製作配樂朗誦帶,互相聽讀、品評。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個體抽查與集體背誦相結合,全篇背誦與名句背誦相結合。

二、師生賞讀《水調歌頭》

1、導入新課

以歌曲《但願人長久》導入多媒體播放相關畫面,渲染情境。

2、簡介作者、寫作背景

⑴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風格獨特,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⑵ 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任太守寫的,蘇軾與其弟自幼感情深厚,皆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先後被貶出京,到宋神宗熙宗九年(1076年),兄弟倆已有七年未能見面。中秋之夜,蘇軾仰望天上一輪圓月,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壓制,仕途不得志,與兄弟遠隔一方,不能團聚,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

3、初讀全詞,感知內容

⑴ 教師範讀,生邊聽邊劃分節奏。

⑵ 學生明確節奏的劃分。(投影顯示)

⑶ 全體朗讀,師指導點評。

4、再讀詩作,理解詩意。

學生結合課文註釋,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師生共同研討。

5、品味詩作,體會詩情(多媒體顯示)

⑴ 詞的上下闕主要寫什麼?二者的聯繫何在?

⑵ 詩人筆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詩人由月色想到了什麼?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⑶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詩句上?

6、想象意境,賞析名句

⑴ 學生反揮想象描繪意境(師可示例)

⑵ 談談對“人有悲歡離合……共嬋娟”這一名句的理解

(師適時引導學生學習詩人曠達的胸襟和樂觀的人生態度。)

7、拓展延伸

如果時空倒流,你化身蘇軾本人,請配合表情、動作、內心獨白等再現詩人賞月的意境。

8、小結

三、指導學生自讀《山坡羊、潼關懷古》

1、作者及背景介紹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元朝散曲家。本首選自《金元散曲》,是張養浩散曲的代表作。潼關,古代關名,在陝西東部。此關地勢險要,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懷古,對古人的事蹟有所追念和感慨。

2、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提出不懂之處,分組討論釋疑,小組無法解答的問題請全班解答。

3、悟詩,體會詩情。

教師提問:這首散曲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明確:這首詩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全詩揭示了我國封建社會各個朝代無論是興是亡,都給老百姓帶來沉重苦難的事實,表達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4、品詩。用審美的眼光鑑賞詩歌,選取一個角度作簡要評析。

學生自由發言。

5、學生背誦這首散曲。

6、拓展延伸

請學生結合有關歷史資料,縱觀各個朝代的興衰以及該朝代的人民生活情況,談談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言,集體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一課學的五首詩歌,它們或沉鬱豪放,或慷慨激昂,或樂觀曠達,或深沉感慨。它們似乎把我們帶進那歷史的長廊,與詩人一起憂傷一起嗟嘆。讓我們虔誠地接受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吧,“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的詩情將會更加勃發,前進的腳步將更加穩健。

【板書設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坎坷遭遇──淒涼地 棄置身

慨嘆身世──沉舟

歸來感慨──聞笛賦 爛柯人 病樹

席間贈言──歌一曲 長精神

《赤壁》

前兩句──興感之由

後兩句──借題發揮

《過零丁洋》

回顧一生──沉痛

國破家亡──悲憤

慨嘆眼前──恐懼

以死明志──慷慨

《水調歌頭》

問──歸──舞

曠達

怨──釋──願

《潼關懷古》

憑弔古蹟──峯巒、波濤、宮闕

抒發感慨──興,亡 百姓苦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鍛鍊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人

當你爲宇宙的神祕而驚異,爲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這篇文章,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二、整體感知

學生反覆閱讀課文,然後圍繞問題: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麼?爲什麼提出要“敬畏自然”?爲什麼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進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於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恆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爲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三、語言品讀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並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課後“研討與練習二”爲例)

四、反問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並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後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如:

1、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2、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3、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恆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麼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4、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裏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5、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裏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五、質疑

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處處洋溢着思維的火花,那麼你敢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嗎?

1、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後)還是可笑,那麼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 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3、 我們對自然正確的看法應當怎樣?

4、 作者認爲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麼?自然界有目的嗎?

5、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是否也一樣?那麼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6、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六、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根據是什麼?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蒐集資料,並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七、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爲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爲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爲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麼,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係。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爲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時在文字裏我們也讀到了作者一種大生命觀:生命平等,生命尊嚴的理性之美和人文關懷。

“昔者莊周夢爲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胡蝶與?胡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之美好境界當是人與自然真正和諧之境界。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4

一、古代詩詞曲的教學,應以誦讀爲主。這四首詩詞曲,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因此,教學本課,首先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落實背誦的要求。在讀、背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默寫的練習。通過默寫,使學生更熟練地識記這五首詩詞曲。

二、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讀、比較、鑑賞這五首詩詞曲。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無限辛酸、憤懣不平以及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鬱不平之氣,《過零丁洋》中的憂國之痛和願死國難的滿懷豪情,《水調歌頭》中的纏綿悱惻與樂觀曠達,《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對國計民生的憂慮等感情因素,都應準確把握。

三、本課教學可用2課時。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5

【方案一】

教學角度:譯讀──將古詩詞曲譯成現代詩,進行“詩歌再創作”。

主要教學步驟:

1、範譯一首。①學生讀第一首詩,結合課下注釋瞭解寫作背景和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補充、講解;②師生合作,共同譯詩;(學生試譯一句,教師組織討論、修訂、板書一句)③定稿朗誦。(學生讀一句原詩,老師讀一句譯詩)

2、自譯一首。印發或多媒體顯示其餘四首詩的寫作背景和思想內容,每人選譯一首。

3、小組探究。學生按自己選譯的詩調整座位,組成小組,討論修改。

4、班級交流。各小組選派代表,自定形式演讀,師生評價。

5、成果展示。課後以小組爲單位,將譯詩作進一步修改,然後謄正張貼,供同學們參考或抄錄。

【方案二】

教學角度:吟唱──選擇與詩歌情感相符合的曲調進行配唱。

主要教學步驟:

1、欣賞王菲(或鄧麗君)演唱的《但願人長久》,說說歌中蘊含的感情。

2、朗讀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與歌曲進行思想情感上的比較。明確:將詩歌配曲演唱一定要與詩歌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3、欣賞岳飛的《滿江紅》和李商隱的《無題》的歌曲演唱;介紹兩種“唱”古詩的方法:一是今人譜曲,二是用現成的曲譜配曲。

4、班級活動,逐首朗誦並明確其思想感情。

5、小組活動,討論爲詩歌配曲或譜曲,並推選演唱人員。

6、各小組代表上臺演唱。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瞭解五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⑵ 瞭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⑶ 體會五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⑷ 背誦並默寫五首詩。

2、能力目標:

⑴ 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培養學生讀詩的趣味。

⑵ 積累五首詩中的名句,增強語言感悟力,豐富語言寶庫,逐步提高欣賞品位。

3、德育目標:

這五首詩,或撫今追昔、慷慨悲憤,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文筆優美,文思獨特。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教學重點

1.品析詩歌的語言,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2.揣摩詩歌的內涵,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反覆朗讀,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藉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胸襟抱負。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浩若繁星,在這筆豐厚的遺產中,反映戰爭的作品也佔有重要地位。從古至今,戰爭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主題,戰爭總是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和痛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十五從軍徵》,瞭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學會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識梳理

1、走進作者

作者 評 價

岑參 唐代邊塞詩人。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後人多並稱岑高。有《岑嘉州詩》七卷。

辛棄疾 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爲“蘇辛”。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文天祥 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爲“宋末三傑”。

張養浩 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山東)人。元代散曲作家,爲人正直敢言,故爲權貴嫉恨。著有《山坡羊·潼關懷古》、《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等。

三、鑑賞:《十五從軍徵》

1.詩歌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點?

意象松柏、叢冢、跳兔、飛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點:荒涼寂靜,無人的蹤跡。

2.說說下面這句詩的表達效果。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這句詩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狀況,主人公此時內心感到極度的孤獨

悲傷。這一句也將哀景推向極致,蓄足了抒情的勢,使得最後一句“淚落沾我衣 ”感人至深。

3.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來謀篇結構,反覆朗讀詩歌,說說其返鄉經

歷及其情感變化是怎樣的?

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 →返回家中 →“ 出門東向看 ”;情感變化爲:急想回家,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 → 徹底失望(家中無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 ”)。

4.詩歌的主題是什麼?

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會兵役制度不合理的樂府民歌,詩中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數十年後返回故里時,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現出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

四、鑑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從題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這是一首詠雪詩,這也是一首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友人歸京的場景。

2.這首詩前後側重描寫的內容有何不同?兩者是如何完成過渡的?

前面重在詠雪,後八句主要是寫送別。用“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一句完成了過渡。

3.詩中是從哪兩個方面揭示了當時的天氣寒冷?

從正面和側面來寫當時天氣寒冷的。正面:“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雲慘淡萬里凝。 ”側面:“將軍角弓不得控, 都護鐵衣冷難着。”

4.“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中的“折”“即”換掉好不好?爲什麼?

不好。“折”字寫出了北風之猛, 有了這樣猛烈的風, 漫天飄落的雪才能 “飛” 。 “即 ”字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猛雪早。

5.你認爲“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爲什麼能夠流傳千古?

以春景寫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貼切,既表現了邊塞特有的奇異壯麗風光,又寫出詩人的驚喜之情。

6.“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幾句描寫有何作用?

寫軍營將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戰爭的艱苦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同時爲送行場面渲染了悲涼氣氛。

7.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所展示的畫面,並談談這句細節描寫的作用。

傍晚時分,轅門外,大雪紛紛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儘管風颳得挺猛,紅旗卻一動也不動。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將士的象徵。這兩句一動一靜,一白一紅,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

8.詩的最後一句“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體現了中國繪畫中的“留白”這一藝術手法,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運用留白手法,寫得含蓄,引發讀者無盡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捨

及朋友離去後的無限惆悵之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剛在本冊書第三單元中賞析過宋詞中豪放一派辛棄疾的詞風,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首他的詞,來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詞到底有何相似與不同。

二、鑑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1.作者爲什麼發出了“何處望神州”的感嘆?

這首詞是作者到鎮江去做知府時所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想到大好中原已淪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憤不已,觸景生情,故而發問。

2.“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句中“悠悠”一語雙關,有哪兩層含義?這一句是自問自答,這一問一答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悠悠 ” 既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又指詞人思緒之無窮。 “不盡長江滾滾流 ”,借用杜甫《登高》詩句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無奈,傷感,抑鬱。

3.賞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一是突出孫權的年少有爲,“ 年少 ”而敢於與雄才大略、 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 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 他不斷征戰, 不斷壯大。 而“ 坐斷東南 ”,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並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怯懦苟安。

4.賞析“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詞人把孫權作爲三國時代叱吒風雲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弔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也!“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句話, 本是曹操的語言,而由辛棄疾口中說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呼聲。

5.再讀全詞,概括本詞的主旨。

作者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諷刺南宋統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無能。全詞飽含着作者愛國、衛國的強烈感情。

三、鑑賞:《過零丁洋》

1.瞭解背景

此詩是作者的代表作,創作於作者被俘後第二年過零丁洋時。後來元軍統帥張弘範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寫此詩以明志節。

2.賞析詩句,把握情感與主旨

(1)詩的首聯寫了哪兩件事?

一是受到皇帝選拔,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二是在頻繁的抗元戰爭中已度過四年。

(2)頷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運用對偶的修辭以外還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何作用?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大宋國勢危亡如風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將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抒寫了國破家亡的悲哀。

(3)頸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覆出現,妙在何處?

“ 惶恐 ”“ 零丁 ”反覆出現,巧借兩個地名,渲染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影響深遠。請說說你的理解。

人難免一死,爲祖國捨生取義,一片丹心永垂史冊。這兩句詩直抒胸臆,抒發了詩人以死明志、爲國捐軀的豪情壯志,表現了民族氣節。

(5)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感情?請簡要分析。

這首詩飽含沉痛悲涼,既嘆國運又嘆自身,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最後一句由悲而壯、由鬱而揚,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語調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四、鑑賞:《山坡羊·潼關懷古》

1.瞭解創作背景及詩歌體裁

張養浩爲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曆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爲陝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 《山坡羊 ·潼關懷古》便寫於應召往關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現新興的體裁—— 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 包括套數和小令兩種基本形式。套數由若干曲子組成, 小令以一支曲子爲獨立單位。《天淨沙》《山坡羊》 都是有標題的小令。 本篇 “山坡羊 ” 是小令的曲牌名, “ 潼關懷古 ”是標題。

2.品讀詩歌,把握詩歌內容與情感。

(1)反覆朗讀課文,說說這首小令根據內容可以分爲幾層?每一層寫的是什麼內容?

共寫了三層。第一層:“峯巒如聚,,山河表裏潼關路。 ”寫潼關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第二層: “望西都,,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由潼關的險要地勢想到其重要的歷史作用及曾建都長安的歷代王朝,抒發懷古情思。第三層: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從對現實場景的描寫轉入議論抒情, 詩人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 對老百姓的疾苦感到無比憤慨和深切同情。

(2)請自選角度品析“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 聚” 字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中, “怒”字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用“聚 ”“ 怒”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 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了潼關的地勢險要。

(3)你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王朝之“ 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所以說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句話在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對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與人文關懷,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樣將寫景、懷古、議論三者有機結合的?

作者先描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然後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爲廢墟而產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後發表議論,得出結論: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沉的情感和精闢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基礎積累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D)

A.松柏(bi)春谷(chn)狐裘(qiú)飲歸客(yng)

B.兜鍪(móu)都護(hù)潼關(tóng)躊躇(zhù)

C.干戈(g)雉雞(zhu)瀚海(hàn)浮沉(fú)

D.寥落(liáo)神州(shén)惶恐(huáng)宮闕(què)

解析:A選項裏“飲歸客”的“飲”正確的讀音是“yn”;B選項裏“躊躇”的“躇”正確的讀音是“chú”;C選項裏“雉雞”的“雉”正確的讀音是“zhì”.故選D。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山迴路轉 回:迴環

(2)峯巒如聚 聚: 聚攏,包圍

(3)興,百姓苦 興: 指政權的統治穩固

(4)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 紅心,比喻忠心

(5)八十始得歸 始:才

(6)淚落沾我衣 沾:_滲人

3.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B)

A.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B.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C.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D.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解析:A項正確劃分是“遙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C項正確劃分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D項正確劃分是“北風V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4.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C)

A.《十五從軍行》選自《樂府詩集》。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

B.《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作者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他與高適並稱“高岑”。

C.詞始於南宋,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隋唐時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到唐代達到頂峯。“南鄉子”是詞牌名。

D.《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是他赴陝西救災途經潼關所作的。

解析:C詞是唐宋時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至宋代達到頂峯。

5.默寫

(1)《十五從軍徵》更加深刻的表現出老翁孤獨淒涼的處境和心情的句子是出門東向看,淚落粘我衣。

(2)《十五從軍徵》揭露(表現)漢代極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3)《十五從軍徵》表達淒涼破敗的景色的句子是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遠景描寫)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近景描寫)

(4)《十五從軍徵》描寫主人公征戰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從軍徵》表現作者家破人亡、孤獨悲傷的句子是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6)《十五從軍徵》詩中和賀之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7)《十五從軍徵》從別人口中得知親故凋零的句子是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8)《十五從軍徵》描寫家國破敗,控訴當時繁重的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的句子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雜樹,井上生旅葵。

(9)《十五從軍徵》暗示老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詩句是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10)《十五從軍徵》描寫歸鄉老兵現在的境況(老人孤獨處境和心情)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粘我衣。

(11)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風見雪,造成別開生面的開闊雄奇氛圍的詩句是“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12)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句以花喻雪,描寫了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景象。

(13)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兩句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寫飛雪飄進珠簾,打溼了軍帳,讓人感到異常寒冷。

(14).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兩句寫將士卻毫無怨言,依然拉弓練兵,更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鬥情緒。

(15).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兩句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描繪出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突出了雪景的雄偉壯闊。

(16)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兩句寫餞別宴會的盛況,表現了送別的熱烈與隆重:擺開筵席,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

(17)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兩句寫歸客在暮色中迎着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凍結在空中的鮮豔旗幟,在白雪中顯得絢麗。

(18)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兩句寫雖然雪越下越大,但送行的人千叮萬囑,不肯回去,抒發了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19)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兩句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20)《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抒發詞人千古興亡之感,不盡愁緒和感慨的句子是: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21)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兩句回顧自己的仕途和征戰的經歷。

(22)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兩句,用兩個比喻句濃縮了國家的災難和個人的坎坷,感慨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

(23)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詩人爲自己的命運憂慮,感嘆自己的孤苦伶仃,無力挽救國家的句子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24)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表現出作者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表現了詩人爲國家安寧願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

(25)張養浩的《山坡羊·驪山懷古》中與“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相呼應的句子是: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26)《山坡羊潼關懷古》一曲中點明主旨的句子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7)《山坡羊潼關懷古》描寫潼關地勢險要的句子:峯巒如聚,波濤如怒

閱讀理解

一、閱讀《十五從軍徵》,完成下面的題目

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鑑賞,不正確的兩項是(B)(E)

A.詩人以“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開篇,看似平淡,卻耐人尋味,含蓄點出了戰爭週期之長和當時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從”到“中庭”四句,由遠及近,側面寫出主人的家荒涼破敗的景象,控訴了戰爭對普通人生活的毀滅。

C.詩的最後兩句通過對老兵“出門張望,老淚縱橫”這一動作細節描寫,進一步抒發了老兵心中的悲涼之感。

D.全詩以老兵回家的情感變化爲線素:滿懷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徹底失望一悲哀流淚,有波瀾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E.此詩與《采薇》同爲戰爭題材的詩作,都表達了歸途中急切、擔優以及回家後發現家中物是人非的哀傷之情。

解析:B:“側面寫出”不正確,這四句是直接描寫老兵家園的荒涼景象;E:“都表達了回家後發現家中物是人非的哀傷之情”錯,《采薇》只描寫了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2.請結合全詩,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形象。

本詩描繪了一個久戰沙場、不得歸家,年老歸家卻已家破人亡,孤苦無依、內心哀傷的老兵形象。久戰沙場,不得歸家;“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寫出老兵一去數十年,有家歸不得,年老歸家卻已家破人亡;歸途中逢鄉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墳累累,到家所見是兔子、野雞;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臺上也長出了“旅葵”,處處荒涼破敗。孤苦無依、內心哀傷;春谷作飯,採葵作羹,卻不知遞誰,出門東望,潸然淚下,心中的悲哀訴說不盡。

二、閱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完成下面的題目

1.賞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以春景寫冬景,運用比喻、聯想,既寫出詩人的欣喜之情,又生動地描繪出邊塞奇麗的雪景,表現了邊塞特有的奇異風光。

2.“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一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與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表達感情方面的相同之處是什麼?

寫友人已去而詩人佇立遠望的情形,表現了詩人依依惜別和無限惆悵的心情。二者都寫出了分手時凝望友人遠去的情景,表達了依依不捨之情。

3.本詩以“雪”爲線索,“雪”共出現四次,依次組成四個畫面,請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四幅畫面的內容。

(1)送別前的“飛雪”,八月飛雪苦寒圖。(2)中軍置酒餞別時的“紛紛暮雪”,軍營宴別奇寒圖。(3)臨別時的“雪滿天山路”,東門惜別惆悵圖。(4)送別後的“雪上空留馬行處”,別後雪地思鄉圖。

4.對《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賞析不正確的一項(A)

A.這首詩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在朋友返京時載歌載 舞的喜悅心情。

B.這首詩情景交融,先寫景襯托送別,後又在送別中描寫雪景。

C.詩中“忽如”一詞寫出了“胡天’大雪來得急驟,也表現出詩人驚喜好奇 的神情。

D.“愁雲慘淡萬里凝”展示了邊塞冰天雪地、陰雲重重的景象

三、閱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完成下面的題目

1.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

A.這是一首懷古詩。作者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歌頌,諷刺南宋統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

抗、昏庸無能。

B.“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這兩句詩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是說三國時代的孫權年紀輕輕就統帥千軍萬馬,雄踞東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當如孫仲謀”本是曹操的語言,現在由辛棄疾口中說出,代表了人民要求發憤圖強的呼聲。

2.作者讚頌孫權的用意是什麼?

借古諷今,抒發作者對宋統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復失地的投降路線的憤懣之情(若只答“借古諷今“不得分);希望能有像孫權那樣有才略的人來領導抗金斗爭,統一祖國(或: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願望)。

四、閱讀《過零丁洋》,完成下面的題目

1.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D)

A.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聯寫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敵的經歷,“辛苦”和“寥落”兩個詞道盡坎坷的人生際遇,感情深沉,悲鬱感人。

C.頷聯將國家命運與個人不幸聯繫在一起,寫危難形勢,抒憂患之情,比喻形象,對仗工整。

D.頸聯運用擬人手法,將“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與自己的心情巧妙結合起來,感人至深。

解析:D(地名的雙關,不是擬人。)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千古名句主要運用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請從煉字的角度賞析“取”和“照”的表達效果。

主要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加強語氣,表達爲國捐軀、捨身取義的意志與決心。“取”和“照”,普通的動詞表達神聖 的意義,簡單、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揚,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民族氣節與生死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閱讀《山坡羊·潼關懷古》,完成下面的題目

1.請談談你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現了一個歷史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羣衆依舊過着痛苦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人民苦難的同情。

2.曲的開頭描寫潼關的地勢,作用是什麼?

在潼關路上望西都,自然引發歷史興亡的感慨;寫潼關之險意在說明歷代王朝仍然難逃滅亡的命運,突出了主題

3.賞析“峯巒如聚,波濤如怒”。

一個“聚”字和一個“怒”字,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形象地表現出峯巒高峻的形態和波濤呼嘯的氣勢。

4.選出對該曲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版名,“潼關懷古”是曲的標題。

B.“山河表裏潼關路”這句勾畫出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的特點。

C.曲中的“聚”字賦予靜止的峯巒以動感,“怒”字則生動地表現出波濤洶涌澎湃的情態。

D.作者在曲中表達出深深的傷感悲憤之情,他傷感悲憤的最主要原因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真題體驗】閱讀下面唐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江夏送倩公歸漢東

李白

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

寧知喪亂後,更有一珠歸。【註釋】明月:傳說中的“隨侯明珠”,與“和氏璧”齊名。寧知:誰也沒有想到。喪亂:安史之亂。

1.簡要賞析“更有一珠歸”中“珠”字的妙處。

答:以珠喻人(倩公),寫出了李白對倩公才學、品格的讚美(景仰)。(扣住“比喻”、“讚美”,意近即可)

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前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美麗富饒的漢東國的讚美之情。後兩句表達了對倩公經歷戰亂還能平安迴歸的慶幸(驚喜),對全縣公的讚美,以及和友人(倩公)離別時依依不捨的感情。(扣住“讚美”、“惜別”,意近即可)。

(1)某詩句歷來受到人們的讚賞,該如何理解?

(2)詩歌的某聯流傳成了千古名句,請分析原因。

(3)從某句詩中領悟到什麼人生哲理?

應對策略

答題前先判斷出詩句的類型,從景、情、理三方面分析。一般來說,詩句具有這三種類型,分別如下:

(1)寫景:景重,情濃,意淡。如果是寫景,用了xxx的寫景方法,描繪了xx的優美景緻等;景緻優美,讓人心怡。

(2)抒情: 情重,景散,意明。如果是抒情,思考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感色彩與思想感情等;情真意濃,格調高亢。

(3)言理:意重、情濃、景淡。 如果是哲理,思考 理-趣的融合、哲理給人的啓示和思考等。蘊含哲理,氣人心智。

描寫類答題格式:A、本詩在描寫上成功的運用了描寫, 寫出了(詩句解說即字面含義),烘托了詩人感情。B、本詩在景物描寫上的特色是,這樣的描寫使景物 (答作用: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同時渲染了的氣氛,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抒情方法答題格式:這句話運用了抒情手法, 全詩主要寫出了 (詩句內容解說) ,抒發了情感,這種方式使詩人情感抒發得(用術語)。

修辭類答題格式:本句或本詩運用了的修辭手法, (作用)地寫出了(詩句解說即字面含義), 表達了詩人情感。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特點。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探究古代詩歌的分類常識,詩、詞、曲的特點。

2.瞭解各位詩人的生平。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以誦讀爲主。這五首詩詞曲,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因此,教學本課,首先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落實背誦的要求。在讀、背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默寫的練習。通過默寫,使學生更熟練地識記這五首詩詞曲。基本上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無限辛酸、憤懣不平以及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鬱不平之氣,《過零丁洋》中的憂國之痛和願死國難的滿懷豪情,《水調歌頭》中的纏綿悱惻與樂觀曠達,《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對國計民生的憂慮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發複雜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五首詩詞曲都是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精練的語言要表達怎樣的內涵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吧!二、研習詩歌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2—846),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餘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裏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於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爲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人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餘年,但心裏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爲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麼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閒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後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爲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自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聽着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自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齊讀這首詩。

(二)《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7 .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三)《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繫?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表明詩人捨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3.齊讀這首詩。三、佈置作業

1.背誦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全班集體或指名背誦前三首詩。二、研讀作品

(一)《水調歌頭》。

1.學生試讀,老師示讀,學生再朗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及詞義。

宮闕(que4) 綺戶(qi3) 嬋娟(chan2)

2.解題。

先看《水調歌頭》四字,它是詞牌名,它的作用是規定了一首詞的每句的字數平仄等。接着讀序言,問:它有哪句話告訴了我們這首詩的題旨和信息?——對,“中秋”“兼懷子由”告訴了做詞的時間和目的。那麼農曆中秋大家吃什麼有什麼寓意呀?——團圓。要點提示:當時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約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七年沒有見面了。

3.師生共同品讀這首詞。

(1)閱讀講析詞上片。詞人以拿酒問月開端:明月什麼時候就有了?‘天上的宮殿今晚是何年何月?(體現蘇軾屢受打擊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困惑心態。)於是想乘風飛往月官去,可是又擔心在高寒的月宮自己難以承受,(借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相比,表達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宮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說明蘇軾願意在人間爲國家出力,這顯現蘇軾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上片大意:敘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閱讀講析詞下片。先是講自己徹夜難眠:月影移動,轉過紅色的樓閣穿過雕花的門窗。這樣寫的目的是——承上啓下,自然轉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了。接着問月:爲什麼偏偏在人們分離時團圓呢? ‘

提問:

①什麼語氣?

要點提示:反詰埋怨。

②懷念誰?

要點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間有悲歡離合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沒有完美無缺的。

③提問:用什麼語氣、態度?

要點提示:對離人的同情撫慰,更是賦予哲理,表現詩人曠達的心胸和情懷。

最後用月光的普照表達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祝願:只希望人人歲歲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④提問:這樣的名句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要點提示:深摯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發對弟弟的懷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關懷古》。

1.揭示課題:簡單瞭解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3.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後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4.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峯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這首曲劃分爲幾個層次? 。

(2)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後兩句來理解。)

(3)你認爲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

4.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爲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5.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又辭官隱居濟南雲莊,天曆二年(1329年),徵拜陝西行臺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張養浩自幼好學,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於散曲。他隱居濟南雲莊8年期間,登華不注,遊大明湖,覽龍洞,賞泉水,“寄傲山林,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二、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爲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爲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理解兩首詩歌的內容,體會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3、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

難點:體會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具: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2)

抽二中等學生接力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二、導入新課,講解體裁(2)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三、學習《天淨沙秋思》

1、聽錄音後學生齊讀(2)

2、先獨立思考後分組討論下列問題(教師進行個別指導調控)(8)

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麼特點?渲染了一種什麼樣氣氛?

2)小橋流水人家與思鄉之情有什麼關係?

3)旅人處在怎樣的環境中?

4)本曲用了哪九個景物來渲染悲涼氣氛的?

3、抽籤提問,其他小組不同意見者補充,教師評價,落實加分和扣分的獎懲。(7)

(1)枯藤點明秋天,老樹點明秋,昏鴉暗示傍晚。這句渲染了遊人思鄉的寂寞悲涼的氣氛。

(2)看到別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卻回不了家,更添思鄉之情。

(3)這一道難度稍大,可請一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做一簡單描繪,以此來創設情境。

(4)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4.自由朗讀二三次,集體朗讀一次,後男女生對背(每人一句)(2)

5、抽中二中下生背。(1)

四、分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後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3)

2、教師簡要講解:(1)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峯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3、獨立思考後個別提問:(8)

(1)按寫景、抒情、議論給這首曲劃分成三個層次。本小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2)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後兩句來理解)

4、自讀兩次,抽若干人背。(2)

五、課堂探討:(5)

學生通讀全部課文後,提問:

你認爲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

此題爲了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說得合理就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合理的要指出。

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六、堂上練習(2)

《掌握語文》P135之4、P136之5

七、佈置作業:(1)

A、默寫五首詩詞

A、完成《掌握語文》P135之達標自測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習並瞭解詩歌的意境;

2、學習並瞭解詩詞曲等詩歌的體裁特點;

3、熟讀並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並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新課導入

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特別是唐詩宋詞元曲更標誌着我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今天我們學的五首詩歌都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我們要通過學習和吟誦,領會詩歌的優美意境。

二、課文賞析

1、賞析《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⑴ 寫作背景:

唐敬宗寶曆二年,詩人罷和州刺史,迴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的刺史白居易相會,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詩《醉贈二十八使君》相贈。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於是劉禹錫寫了此詩回贈白居易。

⑵ 賞析詩歌:

⑶ 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① 首聯交代了什麼?“淒涼地”“棄置身”表露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② 頷聯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狀?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③ 頸聯寫得什麼意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④ 尾聯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聯:用被貶謫地的荒涼和時間的漫長,表達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頷聯:用了“聞笛賦”和“爛柯人”兩個典故,表達了對友人的懷念,抒發了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

頸聯:用比喻的修辭,抒發了詩人的身世之感,表達了作者豁達的心境;

尾聯:點睛之筆,,點明酬答題義,既對友人的感謝,也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2、賞析《赤壁》

⑴ 寫作背景:文章寫於杜牧黃州刺史時。赤壁是東漢獻帝13年,周諭大敗曹操。但杜牧所寫的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崗,所以說杜牧此詩雖爲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

⑵ 朗讀課文,初步感受課文;

⑶ 賞析課文:

⑷ 思考:

① 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起?

② 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爲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藉助東風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③ “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麼?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二喬”在文章中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生靈塗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切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④ 前後各兩句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內在聯繫?(敘事──議論)

⑸ 指導背誦

3、賞析《過零丁洋》

⑴ 寫作背景:這是一首詠志詩。文天祥,狀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在國家危急存亡之時,奉朝廷之命至元營議和,被扣,冒險逃脫,後繼續黑心戰抗敵,以圖興復,然兵敗被俘。在獄中雖經敵人百般折磨誘降,終以不屈被害。這首詩寫於被俘次年過零丁洋時,元軍之元帥張弘範逼他招降宋軍抗戰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詩以明志節。張弘範見詩”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⑵ 朗讀感知課文:

⑶ 討論思考:

① 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② 頜聯“風飄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麼?

③ 頸聯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分析:首聯:回顧詩人經歷:詩經書入仕途

走兵抗元,頻繁戰鬥四年

頜聯:寫國家山河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用比喻修辭)

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

尾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

小結:全詩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敘事和抒情言志爲一爐,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4、賞析:《水調歌頭》

⑴ 寫作背景:這首詞是蘇軾在任密州大守時所作。當時他在政治上處境失意,又與胞弟七年未能團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詞中由抑鬱傷到超然豁達的情緒轉變,表明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這首詞是詠中秋詞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論“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書,餘詞盡廢。”

⑵ 討論思考:上片:

① 開篇疑問的作用何在?(透出一位政治上失意,處境寂寞的哲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② 理解“歸”、“瓊樓玉宇”(明指月宮暗指朝廷)“不勝寒”(明寫對月宮氣候想象,暗抒對朝廷內政治鬥爭氛圍感受)

③ 理解“何似在人間”中的“人間”?(指密州,是雙關,既與上天呼應,又與朝廷相對)

小結:上片寫望月問天,抒發人生感慨。

下片:

①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月光的轉移、襯出人間離別之苦,寄寓了懷念子女的手足深情。

② “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胸懷(開闊胸懷)

③ 最後一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態度?(表達了詩人要與親人共賞人間美景的祝願,並表現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小結:對月懷人,抒寫離合之情

5、賞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⑴ 背景介紹: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陝西行臺中丞的途中所作。潼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常有人藉以懷古,這首曲借憑弔潼關古蹟表現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總是過着痛苦生活。

⑵ 朗讀課文

⑶ 賞析:劃分層次:

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

中間四句: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

後二句:寫作者的感慨

⑷ 思考討論:

① 第二層中,哪一句讓我們看到由盛轉衰過程的真實寫照(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② 最後一句的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析: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家中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這是對以往歷史的概括與評判。

⑸ 指導背誦

⑹ 小結:這首曲借憑弔潼關古蹟,表現了一個歷史的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着痛苦生活。

《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自學尋找資料,瞭解作家作品和寫作特色。

2、學習初步的解讀詩歌的方法。

3、體味詩歌語言美和藝術之美。

【教學步驟】

一、課前活動

1、根據以下論題蒐集資料:

⑴ 劉禹錫、杜牧、文天祥、蘇軾、張養浩的生平

⑵ 劉禹錫、杜牧、文天祥、蘇軾、張養浩的主要文學創作及代表作品

⑶ 有關赤壁的歷史事件和文學作品

⑷ 文天祥生活的歷史背景

⑸ 我國古代詞的主要特點

⑹ 我國古代散曲的主要特點

⑺ 蒐集你所喜愛的名詞名曲,並試分析一二。

2、根據蒐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選擇兩個論題寫成200字的小論文。

3、教師評改論文,指出優劣。

4、學生修改小論文。

二、課堂活動

1、導入: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是抒發情感的最佳方式,連繫情感的最佳紐帶。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語言藝術,它已經成爲我們這個民族的藝術象徵、美的象徵、審美情感的象徵。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五首藝術價值極高的古代詩歌。

2、研讀:

教師列出研讀詩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詩,體其情,學其法。

⑴ 品其詩:學生通過多角度地反覆地朗讀詩歌,體味詩歌的內涵。基本明確詩歌字面的含義,且能用流利的現代漢語將其精髓翻譯出來,要從整體上把握詩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不拘泥於字詞的釋義,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譯。

⑵ 體其情:要注意啓發學生在研讀詩歌過程中挖掘詩歌的隱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摯的情感。因爲詩歌是詩人情感運動的軌跡,劉勰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滲透,在詩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豐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給讀者以多種多樣的審美的感受。詩人情感越真,詩就越美。要注意學生是不同的審美主體,對詩歌情感有多樣的解讀是正常的,不要強求整齊劃一。

⑶ 學其法:詩歌之所以多樣很大程度是由於詩歌具有豐富的寫景、狀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從《詩經》的賦、比、興直至現代詩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學習的。解讀詩歌的過程中要學會分析這些手法對詩歌表情達意的作用,同時借鑑吸收。

3、研討:通過課堂討論,師生共同研討詩歌,從詩歌的含義、作者的情感、詩歌的手法三個角度來共同解讀詩歌。

⑴ 散讀、範讀、齊讀詩歌

⑵ 研讀《酬樂天揚州席上初逢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品詩:我被貶至巴山楚水的淒涼之地已二十三年了

體情:詩人在二十餘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痛苦而又孤寂。

品詩:我懷念舊日好友只能徒勞地吟誦《思舊賦》,回到了故鄉已經物是人非。

體情:寫回鄉所見,人事俱非,今昔對比,恍如隔世。面對此景詩人百感交集,不勝感慨。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⑶ 教師小結

⑷ 學生學法

⑸ 課堂背誦

4、自主活動:

⑴ 四人小組自主選擇詩歌一首

⑵ 運用學過的方法討論研讀詩歌

學法:用典“聞笛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於是寫了《思舊賦》。“爛柯人”晉人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

品詩:破舊的沉舟之側百舸爭流,孤寂的病樹之前萬木正春。

體情:原意是表達對現實的憤懣:“沉舟”“病樹”自比遭貶;“千帆過”“萬木春”則比喻被貶後,新貴們仕途得意。但這兩句詩在客觀上飽含着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充滿哲理,或可理解爲詩人心胸豁達。

學法:“沉舟”“病樹”爲詩人自喻。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後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爲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

品詩: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自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聽着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

體情:迴應題目,答謝友人並與之共勉,表現詩人雖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積極樂觀的思想境界。

⑶ 將活動成果記錄在教師分發的活動報告上。

⑷ 在教師的組織下分選不同詩歌的四個小組課堂發言,由小老師展示小組的活動成果。學生提問,教師幫助解答,師生共同研讀好剩下的四首詩歌。

二、課後活動

1、教師仔細批改學生的活動報告,發現偏頗或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和學生個別交流,學生修改活動報告。

2、背誦詩歌準備默寫。

3、將活動報告蒐集成冊班級交流,加深對詩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