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短篇名人曲折的勵志故事

短篇名人曲折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EMBA4期的周航一向是個後知後覺的人。

短篇名人曲折的勵志故事

他2006年就參加過第一屆“玄奘之路”商學院戈壁挑戰賽,當時只覺得是一次尋常的越野活動而已。此後幾年,他看到很多去過的人淚流滿面地回憶這一活動,而且飽含深情地大談感悟,說這是“一次觸及靈魂的行走”,周航突然覺得,自己那一次走得好像有點倉促了。

“我既不愛音樂,也不愛電子產品,當時創辦一家音響企業,是覺得這個行業能賺錢。”和大部分中國企業家一樣,周航的創業動機並非愛好,而是賺錢。

1994年,21歲的周航剛剛大學畢業,就創辦了佛山天創電子企業有限公司。十年後,這家企業在國內專業音響行業排名第一,爲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以及其他國內大型活動提供了大部分甚至全部音響設備。剛剛30歲出頭的周航如願以償,過上了富裕而穩定的生活。也許是因爲成功來得早,周航的性格一直很理性,很從容。

“早上起牀開一個小時車去高爾夫球場,一場球打4個多小時,再開車回來,晚上和朋友吃頓飯,一天就過去了。”周航這樣描述當時的生活。

當他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高爾夫球場就成了一個貌似健康的避風港。他內心裏隱隱地覺得,30歲剛出頭就過上這樣半退休的生活不太好,但是又找不到什麼動力改變自己。周航把泡高爾夫球場看作是一種逃避—逃避自己內心的衝動。其實,從2003年起,他就想再創業一次,做點兒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但是,人總是有惰性的,惰性總有藉口,反正也不缺錢,拖拖拉拉一直沒有做。”周航說。一旦想幹點事情,他的理性就會反過來權衡,給自己找出很多理由:比如想着失敗了怎麼辦,還會想着現在挺好的,有很多空閒的時間可以去享受等等。

周航說,企業家去高爾夫球場多數是爲了逃避什麼。他的一個球技最好的朋友當年曾在海南做房地產,海南地產 盤後,這個人欠了一屁股債,爲了躲債,只好天天泡在高爾夫球場裏。泡了一年多,練出一手驚人的球技。

入學長江

那幾年,周航一直在玩。2004年入學上長江商學院EMBA第四期,他從高爾夫轉向出國旅遊—從“玄奘之路”開始,他又愛上了玩戶外。長江商學院成立了高遠戶外俱樂部,而後2008年汶川地震,參加玄奘之路的企業家們自願成立了第一家民間救援隊,這些事情周航都曾參與過。他和在“玄奘之路”上認識的朋友去阿拉善沙漠,攀哈巴雪山,穿越安吉森林,在大梅沙破海揚帆,到騰衝清明追古,走訪汶川、玉樹災區,還有每週的10公里徒步。

周航覺得做這些事情是否能找到人生意義或者目標姑且不論,至少眼界打開了,做了一些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也變得豐富而健康起來。

“玄奘之路”是前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曲向東創辦的一個項目,他現在的身份是行知探索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2005年10月,他策劃了一次“玄奘之路”的徒步活動。據考證,玄奘西行時最困難的一段路是從今天甘肅瓜州到新疆的哈密,被稱爲800裏黃沙,玄奘在這一路上曾多次想要放棄,但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這是玄奘之路的來源。

曲向東將這段路分成A、B、C三段,A段從敦煌塔爾寺遺址到白墩子,全程110公里,準備徒步走4天,當時邀請了王石、劉東華、馮侖、張維迎、齊大慶、周國平、葛劍雄、王小丫等20多人。

就在臨行前不久,王石的祕書打電話給曲向東,說王石臨時有事,可能去不成。曲向東急了:“這事最核心的人物就是王石。誰都可以不去,他不能不去。”最終王石在曲向東的軟磨硬泡下還是來了。再後來,王石成了這個項目的一個招牌,此後每年,他都會爲這個活動寫一篇文章,稱這段路是他的精神之旅。玄奘之路將來參加活動的人稱爲“戈友”,每人有一個編號,王石的編號是00000T01。

徒步結束後,時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的張維迎和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齊大慶跟曲向東提議,可以把這個活動向商學院的EMBA學員推廣,搞一個商學院之間的挑戰賽。曲向東接受了這個建議,註冊了一個公司,寫了幾個商業贊助方案。

“戈壁挑戰賽”的羈絆

2006年初,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睿決定贊助這個項目。王睿是長江商學院的學員,她覺得EMBA學員們需要開個運動會,通過競賽去交流,所以這個項目有前途。2006年5月,第一屆“玄奘之路”國際商學院戈壁挑戰賽就辦起來了,一共有長江、清華、北大、復旦等6所商學院參加。

比賽分爲A、B組,A組分出勝負,B組重在體驗。除了強烈的對勝利的渴望外,體驗也是活動的一個賣點。2005年的第一次活動曾經出了很多名言,比如王石的“讓靈魂跟上腳步”和馮侖的“偉大是熬出來的”。此後來參加活動的不少企業家,也確實希望在這條路上找到一點和靈魂、智慧相關的體驗。

其實曲向東最初辦這個活動,純粹是爲了讓學員們增長見聞、加深友誼、鍛鍊身體。作爲組委會祕書長,他不斷強調重在參與、重在體驗、“每一個人都是贏家”。而王睿的進入,使得這個調子變了。她深知那些企業家或有商業理想的年輕人們充滿好勝心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出來創業和在商場參與競爭的前提。有一次,王睿很嚴肅地對曲向東說:“你不能培養鼓勵弱者的文化,輸贏很重要。”

第一屆戈壁挑戰賽的冠軍是長江商學院,曲向東準備了6個一模一樣的獎牌,說“每個人都是贏家”。結果在頒獎儀式上,伴隨着汪峯的《飛得更高》和《怒放的生命》,一個長江商學院的男學員哭着衝了出去—獲得第一名的長江商學院因爲得到和別的學校一模一樣的獎牌,成了整個頒獎晚會上最不快樂的一羣人。

“很多人爲了學校的榮譽,都是提前一年就開始進行訓練,戒掉了大酒大肉,每週跑10公里,北京的訓練點就是奧體公園。”“玄奘之路”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很多四五十歲的企業家爲了“玄奘之路”而改變了生活方式,甚至去參加馬拉松。連續三年得第一的中歐商學院因爲學員對戶外運動的熱衷,被戲稱爲“中歐體育學院”。

但周航有些不一樣的想法:“我們在城裏,就天天爭名奪利。好不容易給了自己一個星期的時間,跑到幾千裏之外的荒煙大漠裏,結果還是爭名奪利,那我們幹嗎去了呢?”他希望自己能夠從活動裏獲得一些不同的體會。

“很多企業家登山也是爲了標榜自己的身份或者僅僅是獲得競爭的快感,不是真的爲了愛好。比如登七大洲的最高峯和去南北兩極點,需要有錢、有閒、身體好—這不就是成功人士的標籤嗎。”

每年的戈壁挑戰賽結束後,主辦方都會製作一些印刷品,各個商學院也會製作一些小冊子,裏面都是一些參與者的體會,其中充滿了《衝刺!感謝!淚!》、《爲了信仰執着前行》、《要感悟,不要趕路》、《生命不息,腳步不止》這樣的標題。“每個人都寫得特有感覺,但是仔細一看又都差不多。”

2006年初,周航還在長江商學院上課的時候,就聽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齊大慶講過“玄奘之路”—當代名人、孤煙大漠、挑戰徒步讓他覺得很酷。於是懷揣着郊遊的心,他參加了第一屆的正式比賽。結果,周航看到很多人淚流滿面甚至號啕大哭地衝過終點,但自己既沒有特別想要爭勝的心,也沒有什麼刻骨銘心的體驗,僅僅是覺得很累。

“放下”是另一段遠行的開始

“很多人走完玄奘之路後改行、辭職、創業,本來不想結婚的人結婚了,不想離婚的人離婚了,也有不少人皈依了宗教。總之就是做了一個對人生很重大的決定。”一位“玄奘之路”的工作人員說。

周航一直是個很理性的人,總是在別人慷慨激昂時,說一些玩笑的話語,把場面給攪和了。周航後來承認,每每聽到人們在戈壁灘上激情萬丈、超越自我的故事,他心裏其實也渴望這樣的體驗,他渴望哭一次,渴望體驗一下什麼是挑戰極限,甚至渴望自己能夠性情大變。

“玄奘之路”項目除了用於比賽的A段112公里,還有給挑戰過A段之後不過癮的人準備的B段和C段,路程更長,條件更差。B段有130公里,還是分4天走完。2010年,周航準備前往B段,和他有同樣想法的人一共有14個。周航嘗試着問他的同伴,爲什麼要再來,這些人都用一個在“玄奘之路”裏很流行的“禪語”回答他—“放下,放下。”

“放下”這個字眼是在2005年那次“玄奘之路”中誕生的。在一個篝火旁,王石和王小丫等幾個人聊天,當時王石正處在把企業放下的階段,實際上就是爲萬科建立一個健全的企業管理機制—他開始主動遠離公司的管理層,下放權力。王石對外界說:“我登山越來越頻繁,企業就越來越好。”那一晚,王石對圍坐在篝火邊的人說:“你看最後誰能放得下,就是我。好幾個人說好來又沒來,馮侖下了飛機到了敦煌的賓館跟我們吃完飯就又走了。要說最後能放下的,還是我。”

從此,“放下”成了企業家們一種時髦的表達,能“放下”也成了一種成功的標誌。

2010年的“玄奘之路”,周航決定改變以往稍有疏離之心的態度,開始認真地走。

“第三天的34公里,我只休息了3次。當我面對龍捲風幾乎無路可逃,當我頂着烈日狂風而淚流不止,當我在無路的茫茫戈壁蜿蜒迷路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有一股巨大的能量而無法停下疾速狂的腳步。終於在下午4:50第三個抵達營地。這時候,我覺得我很強,我覺得我做到了自我的承諾,我的內心很驕傲。我知道,從此刻起,我有一顆強者之心!”周航回憶說。

周航在這段行程中一直試着去思考“放下”,也有很多心得,但始終沒明白到底應該“放下”什麼,他仍然沒有哭。

2011年,周航又回來參加C段的徒步,C段有167公里,要走5天,只有9個人一起走。這一次,他終於體會到了“弱者”的感覺—臨出發前,他有點感冒,上了路後身體狀況一直不好,最後在隊友的幫助下,完成了徒步。

周航說,第三天下午,他看着GPS上顯示自己的時速已經降到每小時不到兩公里,雙腿怎麼也邁不開,看着一望無際的大漠上,自己和隊友的距離越來越遠,估計自己回到營地至少也是半夜了。他的精神潰了。

大部分忽然開始熱衷戶外運動的企業家都是處在人生或事業的瓶頸階段—王睿曾經問過長江商學院中參加“玄奘之路”的4個女學員,發現她們無一例外都是在婚姻和家庭上出了些問題。有些失意者會在征服大自然的過程中重新找到自信,有些失意者則會在被大自然征服的過程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在城市裏,常常會產生自大的情緒,覺得一切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樓很快就修起來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處在事業上升期的人,會覺得競爭啊、輸贏啊、征服啊很重要,他們看不到風景,充滿了對自己的自豪感。”周航說,很多中國企業家或者商人,都是靠利益驅動去創業的,因爲不是自己的興趣。但僅僅是爲了錢,這樣是做不出好企業的。

易到用車

“這兩年我都沒怎麼玩了。”周航說。2010年,他終於開始了自己等待已久的第二次創業,開辦了易到用車網,這個網站能爲消費者提供帶司機的租車服務、這次創業確實是出於愛好或者說需求—因爲周航自己不是很愛開車。

“以前的生意,面對的都是大客戶,都是通過招投標的方式獲得生意,裏面難免有很多我不喜歡的東西。”周航說,他其實一直想做的是能給更多人帶來方便的生意。“汽車租賃業已經存在十幾二十年了,但是非常小和零散,大多是幾個人幾十個人,每家幾十上百輛車,經營的地域也不廣。能不能把現有資源整合起來,快速形成一個有統一標準的服務網絡?”

周航做這個生意一輛車也沒買,而是專心開發技術平臺。“我們跟租車公司簽約,給每一輛車做車載終端。過去一個車載終端可能很貴很龐大,還得固定安裝,現在只要在智能手機上做一個客戶端,利用已有的數據地圖和定位技術,就很容易知道每臺車的位置和狀態了。”

易到用車網的辦公室裏,掛着大大的北京地圖,一輛輛移動的汽車小標在上面跑來跑去。同樣的地圖也顯示在易到用車的手機客戶端裏。“我們跟原來的經營者沒有競爭關係,這是我們商業模式設計精妙的地方。車輛永遠不可能飽和,誰都願意提高自己車輛的利用率,一旦有空閒,就把狀態釋放出來,加入到我們的匹配系統裏。我們系統有一個內部算法,基於位置、經濟性等,算出該派哪臺車,有訂單就推送過去,就像搜索引擎一樣。”現在,周航的團隊已經擴張到300多人,除北京外,上海、廣州、深圳各站也已建立。

這次創業,周航的很多朋友都表示反對,原因是周航沒有做一個互聯網企業的經驗和團隊,他們中一些人還擔心中國人可能不需要這樣的服務。但他還是做了。

“你要接受自己本來的面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周航說,“我們做判斷往往太理性,所謂理性,就是利益和得失的判斷,其實你內心早就有個聲音,但是我們平時雜音太多,內心的聲音聽不見了。當你真的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你會變得更勇敢。”

也許,出走,就是讓他聽見這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