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淺論職業教育中教師的角色更新短文

淺論職業教育中教師的角色更新短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在傳統的傳授式學習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以及他們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媒體等的關係是一個簡單的線形的關係,即作爲“知識傳授者”的老師從“知識世界”中簡化出對學生來說最爲“重要的”內容,然後採用合適的手段展示給學生;學生作爲一個“學習知識的人”通過聽課和記筆記等,記住一個乃至幾個標準的解決方案或知道一個乃至幾個結論。這種基於建立在主觀假設基礎上的學習策略明顯已經過時。處在一個以學生爲中心的學習環境中,在全球化視野中,教師的職業活動不再這麼簡單,教師的責任範圍在不斷擴大而複雜化,教師的角色也不再是信息的傳播者、講師或知識體系的呈現者。由此可以管窺教師因其職責轉換而引發的角色更新和定位。

淺論職業教育中教師的角色更新短文

教師該是什麼樣的

(一)教師應是學習導師和學習主持人

在現代自我管理式的學習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安排合理的學習進程。這樣,教師的職能從“授”轉變爲“導”,包括引導、指導、誘導、輔導和教導。一校長在與新生講話時說:“你們本事大着呢。上課時間你們在下面玩電子遊戲,當老師發現時你們可以馬上結束遊戲若無其事坐在那,老師抓不到你;你們上網玩遊戲,你們的父母懂玩嗎?很多人不懂而你們懂。但是請你們把這些本事來一個戰略轉移,轉到學習專業上來。”正確的“導”讓學生更易接受。作爲主持人的教師,他不控制學習活動的結果,只是調動學習小組運用自己的經驗進行對話、產生新知識並最終做出行動決定。他要具備信任別人、善於傾聽、激發能力等素質,創造生動的“學習劇本”,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發揮潛力。

(二)教師應是民主平等的交往者、參與者、促進者

在全球化視野中,教師所關注的並不是教——即通常所謂的灌輸條理分明的知識。所謂不再關注教,首先意味着在知識來源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師不再以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化身自居,也意味着在主體意識和個性價值得到高度強化的全球化時代,教師不再將“灌輸”混同於“教育交往”。他應當以平等之心、除僞之言同步實行與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心靈交流。教師通過平等和誠摯的對話,促進學生不斷尋找、發現那條開發自我、更新舊我的獨特道路,從而賦予其個體生命的情感體驗和深沉意義,這樣,教師促進學生“會學”顯然遠比“學會”更重要。

(三)教師應是一位愛心寬容的指導者、關懷者

黃炎培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的理論家和奠基者。他認爲職業教育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發展其能力,同時盡其對羣之義務”的教育;職業教育的宗旨和功能,表現爲“爲個人謀生之準備”、“爲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所以,職業教育應該從對學生的謀生關懷開始,逐步向人生關懷邁進。我們的教師也應出於對生命的呵護,由衷地生髮出一種深厚博大的教育之愛。“仁慈是教育活動的本質性要求之一,沒有仁慈的教育將是一種缺乏關懷,因此是機械的冷漠的和無效的教育。”若不然,職業教育就只能是一種變相的藝徒培訓,而不是真正的職業教育。對此,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也諄諄告誡我們:“今天我們關心科技人才的培養,但對此我們必須小心從事,因爲我們……培養出來的科技人員只是服務於某些目的的專業工人,他們並沒有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我們的教師必須以一種博大寬容的胸懷、神聖深沉的責任、仁慈真誠的愛心,成爲學生可資信任的人生導師和心靈朋友。

(四)教師應是具有職業特質的職業人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一名記者被領導找去談話,領導告訴她,因爲電臺裁員,今天是她在這裏上班的最後一天。一般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已沒心思幹活,收拾一下東西就走人了。但這名記者沒有這樣做,她雖然非常不開心,但仍然堅持用最高標準做完了那期節目,還爲此加班到了晚上11點多鐘。有人問她爲什麼這樣做,她說,我今天還是電臺的職員,就應該做好應該做的事,我要把最好的一面留給我的同事們。

不知這個故事留給大家的是什麼,但我卻從中感受到一個詞“職業化”。做一個職業人,就該有職業人的特質。作爲職業教育中的教師,應當以造福服務對象學生爲職志,形成以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情意和專業倫理規範爲主要內涵的專業特質,爲受教育者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要有“爲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求索精神,癡迷於自己所從事的創造性工作。要有教育行動理念,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理解寬容學生的言行,贊同鼓勵學生的細微進步,幫助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欣賞自己樹立自信心。此外,還必須要有職業精神。高職院校的精神,是賦予校園生命、活力並反映學校辦學傳統、特徵的一種文化形態,體現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就教師本身而言,職業精神就是敬業,把職業當成事業,變成理想追求併爲之努力。有些教師認爲“職業=工作=幹活=受累=遭罪”,這個等式的最後結論就把“職業”等同於“遭罪”了。有些人只是將工作當作是養家餬口、賺錢的事,從來不曾考慮過職業對人的要求,更別提職業精神了。 "

履行職教教師角色的要求

(一)瞭解職業教育,更新教育觀念

在《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一書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成爲製造強國還缺少什麼?”,從中瞭解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現狀。據統計,目前我國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產品每年損失近2000億元;在近幾年企業發生的各種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爲職工崗位意識不強、技能不高造成的。綜觀新聞媒體,經常會遇到一個個諸如“華東企業東渡日本招聘大量高水平技工”、“好鉗工比研究生還難找”、“年薪16萬招聘高級塑料模具而無所得”等令人驚訝而不願意相信的消息。但是,這裏給出的信號是明確的,職業教育的發展、培養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迫在眉睫。

(二)提升自身能力,避免職業枯竭

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勞動者流動頻繁,迫使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個人素質與職業能力提出更爲嚴格的要求,因此,按傳統培養目標進行的職業教育顯示出了極大的過時性和不適應性。高職教育要培養出既具有專業技術知識,又能面向國際市場、適應國際競爭、富於開拓精神的高素質外向型複合人才。這就對高職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必須要加強四種能力的提升:即專業技術能力、教學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避免職業枯竭。我們知道,工作需要付出資源,比如知識、感情,當這些最有價值的資源不斷消耗,卻得不到足夠的補充時,人們會感到不安。所以,教師提升自身能力,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是勢在必行。

(三)堅持人文理念,構建教育平臺

人吃飯是爲了活着,但人活着卻不僅僅是爲了吃飯。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不僅有物質需求,還有精神需要。職業教育如果僅僅滿足於對學生的謀生關懷,只注重培養他們適應某一崗位的一技之長,而置精神關懷、心理關懷於不顧,那麼當他們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變幻莫測的人生時,就或者會四顧茫然、退避三舍,或者會一蹶不振、自艾自怨,“一技之長”也就無用武之地。所以,作爲教師,應堅持人文理念,堅持人文關懷,理解學生同時也得到學生的理解。“只有理解才能使課程和知識與學生的人生歷程與經驗真正聯繫起來。”只有理解才能形成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在平等寬容的情境中實現“心靈的轉向”,這樣的教育才是真實的根植於人性的終極關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