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一課件 > 人教版高一語文荷塘月色課件

人教版高一語文荷塘月色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荷塘月色一文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人教版高一語文荷塘月色課件,歡迎大家瀏覽。

人教版高一語文荷塘月色課件

  【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比喻和通感的表達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設想】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作者表現的情感是複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着全文,如作者心裏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雲、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於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於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繫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於是,由賞景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我認爲,本文的教學,應加強朗讀,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韻味,通過反覆誦讀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本文的教學,我力圖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綜觀全文,《荷塘月色》其實揭示了人類心靈棲居的三個世界(文章的普遍意義之所在,教學中儘可能地拋開具體的寫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類的三個心靈家園。現實世界造成了人類心靈的種種煩惱和痛苦,“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使我們的心靈不得安寧,所謂“人活着就是爲了含辛茹苦”,“思量墮地一聲哭,領取爲人萬種難”。 作者一開頭就說“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點明現實世界造成了內心的苦悶、煩惱。作者想擺脫掉這種苦悶、煩惱,就不得不暫時離開這個“家”,去追尋另一片寧靜的天地。但現實世界又是人類心靈無法逃避超脫的。逃避只能是暫時的(也許只有生命的終結纔是永久的逃避),現實終須面對。《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終回“家”是必然的結果。理想世界則是人類心靈之夢想家園,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棲居而無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們人類的心靈就不會在現實的苦難中沉淪、墮落(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其實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處於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那個心靈家園(有的資料把這在文中的體現概括爲“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們在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中得到暫時的排解(比較明顯的反映在中學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蘇軾等)。清淨、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進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一世界的美妙:“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心靈上的一切煩惱、疲憊,在進入荷月世界的剎那,似乎都煙消雲散了,作者幾乎爲這種心靈的自由輕鬆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月世界”,它只能給予人類心靈暫時的超脫與自由,它與現實世界相鄰,現實世界的種種煩惱與苦悶,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隨風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結尾,作者在懷古思鄉中背手踱步、躑躅徘徊,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輕輕地推門進去”“ “輕輕”這一疊詞,似乎還有“難得後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輕鬆感,推門進屋回到家中,卻“什麼聲息也沒有”,作者從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現實世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初步感知課文;2、品讀課文第二部分(集中寫“荷塘”寫“月色”的4、5、6段)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荷花深爲中國人所喜愛,無數的騷人墨客爲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可以說,荷花已成爲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而優美。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

二、 聽課文錄音,初讀感知課文

在過程中要求(板書):

(1)在重要詞語(特別是生字新詞)下面做上標記(第二課時時檢查)。

(2)在作者集中寫“荷塘”與“月色”的段落邊做上標記。

三、 品讀課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問:聽過錄音,請大家說說,文章集中筆力寫荷塘月色的是哪幾個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學生可能認爲是4、5自然段)

(一)品讀第4自然段

1、請一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

2、讓學生爲這一段文字取個小標題 (學生可能會取“荷塘月色圖”、“荷塘圖”等等,結合文題歸納出最合適的——月下荷塘圖)

3、師:這段文字描繪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麼特點?

景 特點 修辭 (板書)

荷葉 —— 圓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 妍媚多姿 —— 比喻、擬人

荷香—— 若有若無、輕淡飄渺 —— 比喻、通感

荷波(荷葉) —— 凝碧 —— 擬人、比喻

流水 脈脈(形容流水無聲而似有情意) ——擬人

引導明確:

細緻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和擬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這裏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麼好處呢?例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舒展、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圓形舒展的嬌美姿態,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運用擬人的句子;例析:“嫋娜”,本指草木細長柔軟的樣子,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羞澀,意思是難爲情,態度不自然,是專寫人的情態的詞。這兩個詞用來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導學生理解,並且完成上面板書。

4、賞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問: 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裏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我們把五官功能相互轉換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又稱移覺)。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例:你的耳朵在偵察,

你的眼睛在傾聽,

你的指揮棒上

跳動着你的神經。(艾青《小澤征爾》)

以耳當目,以目當耳,視覺、聽覺互換,正寫出指揮家高度專注如癡如醉的神態,強化人的感受,巧妙地傳遞感情。

小結:細緻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層次井然,委婉精細,栩栩如生,柔美動人。整段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寫荷葉、寫荷花、寫荷香、寫荷波,都確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讀第5自然段

1、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

2、讓學生再給這段文字取個小標題 “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賞析:

師:在這一小節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等等。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點)體會句子中詞語使用的妙處

這一小節中不僅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霧浮(升)起在荷塘裏。

生:獨立思考並回答

明確: A、“瀉”表現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動態 “照”僅寫出光線的照射

B、“浮”表現出霧氣朦朧,“升”則失去朦朧之態

②析:“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師:(總結)可見,雖是一字之差,但表達效果卻明顯不同,意境也相去甚遠。我們要以嚴謹的姿態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細推敲。

5、析句: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這一句轉折複句是前幾句描寫月色的總結。作者又一次運用“通感”或“移覺”的修辭說法,把上文描寫的月光、樹影揉合在一起,在讀者面前,既樹立視覺形象又樹立聽覺形象,給讀者以清新雅潔的藝術享受。

小結: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後是反襯。多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工巧熨貼。有光有影,有明有暗,從月光的映照下又進一步寫出了荷塘勝景。

(三)品讀第6自然段

1、請全班學生朗讀第6自然段

2、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思考:

有人認爲,這一自然段並沒有寫月光,請說說認爲這一段沒有寫月光的理由;有人認爲這一段其實寫了月色,請說說認爲這一段寫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種觀點:這一自然段只是寫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楊柳、樹色、遠山、路燈光以及聲音,從文中看不到描寫月光的句子。

第二種觀點:雖然這一自然段寫了許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筆墨描寫樹,但如果沒有月色的襯托,景色就會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正是在這樣的月色之下,纔能有如此獨特的感受。例:“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霧;但揚柳的風姿在煙霧裏也分辨得出”這一句。設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線下看這些樹,肯定不會有一種朦朧悽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會產生“陰陰的”感覺,纔會“像一團霧”。

3、小結: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着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裏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裏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似乎無一處寫月,其實處處體現了月色。

最後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鬱)

遠山:隱隱約約

四周 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 自遠而近) 蟬鳴、蛙叫

4、學生比較這三段前後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處(稍點撥):淡淡的-喜悅-哀愁

結束語:“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蟬蛙如此“熱鬧”,“我什麼也沒有”。如此美麗的月色,如此讓人陶醉的美景,卻也難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麼,讓作者的心情如此複雜?我們下節課繼續討論!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品讀1、2、3自然段;2、朗讀課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內容的普遍意義。

一、複習(7分鐘)

1、 全班齊讀文章4、5、6自然段

2、 給下面加點的字註上拼音:

小煤屑路 蓊蓊鬱鬱 獨處的妙處 嫋娜 脈脈的流水 倩影 踱着

二、品讀第1自然(10分鐘)

1、女生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全班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

2、討論:“心裏頗不寧靜” “漸漸”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詞句的理解。

引導學生明確:

視覺所及,是漸漸升高的月亮;聽覺所聞,是已聽不見孩子們的歡笑。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覺,“迷迷糊糊”說明妻子也懨懨欲睡了。這既交代了作者獨遊荷塘的時間和環境:夜深人靜,又寫出了文章開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爲“心裏頗不寧靜”,就愈感到時間過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漸漸”;因爲“心裏頗不寧靜”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靜,妻子的眠歌也聽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文章寫牆外已沒有孩子們的歡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運作是“悄悄地”,這些都照應到“夜深人靜”。如此寧靜的環境襯托了作者不寧靜的心境。

小結:第一段,點明瞭作者頗不寧靜的心境(寧靜的環境襯托了作者不寧靜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第一段小結:開篇第一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一個“忽然”,引出了下文。實處落筆,滲透一個“靜”字。“悄悄”出門,一是爲了不影響家人,二是表現了一種孤寂的心態。

[板書]:緣由:心裏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三、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10分鐘)

1、男生齊讀課文第2然段;全班齊讀課文第2然段。

3、 第二段點撥分析:

①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

②周圍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朋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③整段寫出了一種怎樣的氣氛?襯托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3、問題設計:作者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哪些地方是實寫,哪些地方是虛寫?(要求學生反覆誦讀)

明確:實寫沿塘的曲徑;實寫樹木。

就“白天”和“夜晚”兩個時間的情況說明“幽僻”,是虛寫;虛寫無月的黑夜的怕人。

[板書]: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虛實結合

4、小結:第二自然段,虛實結合,總寫荷塘月色。寥寥幾筆,勾勒荷塘四周環境,爲下文具體細緻地描繪荷塘月色作了鋪墊。

四、品讀課文第3自然段(18分鐘)

1、請學生讀課文第3自然段;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2、要求學生反覆朗讀第3自然段,並體會每一句話的含義。

引導明確:

第1句:描寫了作者獨遊荷塘的姿態神情。

第2、3、4句:又一次暗示自己獨處月下於白天不同,說明現在自由,而白天沒有自由。這裏,再說平常身不由己。

第5句:作者三說平常身不由己。

小結:作者在夜闌人靜的深晚踱遊幽僻的荷塘,再三感慨自己平時不得自由,流露出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把上面這些話和文章開首的那句話聯繫起來看,作者在現實世界的苦悶躍然紙上。

第6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既是下文詳細描寫荷塘月色的起領,又流露出壓抑不自由的作者暫得寬餘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悅。

[板書]:自由(淡淡的喜悅)——(苦悶)

小結:第3自然段抒發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披露文章開頭“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用“我且受用這無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3、延伸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從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月下的荷塘和荷塘月色是十分美好的,是令人陶醉的,但是作者在第二部分的末尾還是寫道,“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用他的筆描繪出一個清淨、自由的世界,我們姑且稱之爲“荷月世界”(板書),在這個世界中,作者不寧靜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寧靜。是什麼讓作者的內心不寧靜?(要求學生回答),是現實,是“現實世界”(板書)

“荷月世界” “現實世界”

揭示文章的普通意義(我認爲,在教學中可拋開具體的寫作背景,只探討文章的普遍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現實世界造成了人類心靈的種種煩惱和痛苦,“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使我們的心靈不得安寧,所謂“人活着就是爲了含辛茹苦”,“思量墮地一聲哭,領取爲人萬種難”。 作者一開頭就說“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點明現實世界造成了內心的苦悶、煩惱。作者想擺脫掉這種苦悶、煩惱,就不得不暫時離開這個“家”,去追尋另一片寧靜的天地。

清靜、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進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一世界的美妙:“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心靈上的一切煩惱、疲憊,在進入荷月世界的剎那,似乎都煙消雲散了,作者幾乎爲這種心靈的自由輕鬆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不管什麼原因,現實世界總有許多讓人無奈之處,人類不僅在物質上需要大自然的哺育,在精神上也能從大自然中尋求到依託。當我們有困惑、有苦惱的時候,當我們感到身心疲憊的時候,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走走,不也能愉悅身心嗎?朱自清先生以洋洋筆墨、細細筆觸和濃濃深情,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清靜、自由的“荷月世界”,一個美好的心靈家園。我想,這也是這篇文章成爲名篇爲人們所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荷月世界”,它只能給予人類心靈暫時的超脫與自由,它與現實世界相鄰,現實世界的種種煩惱與苦悶,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隨風而起,乘隙而入,“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在喜悅中,還是難掩心中的苦悶。

結束語:有沒有一個世界,一個自由、美好、幸福的世界,一個沒有憂慮、沒有煩惱的世界?我們明天繼續學習《荷塘月色》!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總結課文

【教學設想】出示問題後,給學生較爲充足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明確。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情況:全班同學齊背課文4、5、6自然段 (5分鐘)

二、講讀第三部分 (20分鐘)

1、學生齊讀課文第三部分(7、8、9自然段)

2、問:夜遊荷塘讓作者產生了怎樣的聯想?

[板書]:聯想:“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 “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採蓮的描繪,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3、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採蓮賦》,《採蓮賦》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①引導理解詩句: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採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捨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纔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溼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②引導明確:

一羣少男少女(“妖童媛女”),採蓮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熱鬧有趣的。(文中:熱鬧、風流)

4、《西洲曲》的理解

《西洲曲》寫一個女子在別離後從春到秋對所愛男子的懷念。這裏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詩意是說,這個女子秋天在南塘採蓮,蓮花已高過人頭,且結了蓮子,她低下頭來撫弄着蓮子,蓮花清得如水一樣,真象她愛憐的男子的心。蓮和憐諧音,蓮子,意味着愛戀對方。清如水,比喻她所愛的人的心地、行爲都是光明純潔的。(相親相愛)

5、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採蓮圖,江南採蓮圖有何特點?

無憂無慮 自由幸福 快樂美好 相親相愛 [板書]

析:一幅“江南採蓮圖”是作者筆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裏,人類的心靈首先應是無憂無慮的,於是我們在這個世界裏首先看到了一羣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人生中煩惱最少、最無憂無慮的當屬少年時代,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在理想世界裏,人類的心靈還應該是快樂幸福的。“妖童媛女,盪舟心許”,情竇初開,幸福莫名。在理想世界裏,心靈與心靈更應是相通相惜、相親相愛的。“採蓮”、“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者,憐也。憐即是愛。“江南採蓮圖”,就是作者所追尋的無憂無慮、自由幸福、相親相愛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這一世界又顯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遠觀而無可置身,似乎每個現實世界的人“無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過把癮。

小結: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採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闢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實社會帶來的結果。

三、總結全文(20分鐘)

1、 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複雜的情感(5分鐘左右)。

朱自清通過《荷塘月色》告訴我們:我們人類的心靈棲居在三個世界裏,它們分別是“現實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首先是現實世界。現實世界是人類心靈的長居之地。現實世界一方面爲人的身心生存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是人類心靈中一切苦悶、煩惱、不得自由的源頭。在《荷塘月色》中,“家”就是現實世界的象徵,或者說是現實世界的意象化。作者一開頭就說“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點明現實世界造成了內心的苦悶、煩惱。作者想擺脫掉這種苦悶、煩惱,就不得不暫時離開這個“家”,去追尋另一片寧靜的天地。於是作者“忽然想起”了“總該另有一番樣子”的月色下的荷塘,由此作者的心靈開始進入了“荷月世界”。

“荷月世界”又是怎樣的一個心靈世界呢?

清淨、自由,是荷月世界的最大特點。一走進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一世界的美妙:“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心靈上的一切煩惱、疲憊,在進入荷月世界的剎那,似乎都煙消雲散了,作者幾乎爲這種心靈的自由輕鬆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