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人教版《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人教版《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教學目的:

人教版《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一、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三、 通過學習,體會《荷塘月色》的神韻。

教學重點: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

教學難點:

1、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2、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

課前思考:

1、認真閱讀課文,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試給本文分段。

2、試分析作者是根據什麼線索來組織此篇文章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初中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潔、樸素、莊重的,我們可以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兩個句子體會得到。不知道同學們眼中的荷花是怎麼樣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賞過荷花嗎?有沒有曾經覺得月色下的荷葉像舞女的羣,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剛出浴的美人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賞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並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看一下作者通過描寫荷塘,有沒有反映出《愛蓮說》中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夜色,則點明瞭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三、寫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嚮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後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汪精衛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於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侷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而寫出此篇文章。

四、課文解讀

通過預習,同學們能給課文劃分層次嗎?能講出劃分的原因嗎?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

分析課文:在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找出作者寫作的線索。

第一部分(1)

1、“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家裏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作者面對黑暗的現實,希望反抗,但是又沒有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希望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裏的矛盾,“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裏明顯可以看見孩子安詳地誰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靜,很溫馨;在“帶上門出去”中的“帶”,有輕輕地將門從背後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假如是有矛盾的話,關門是就不會那麼輕,體現作者對家人的關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悶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靜。作者想起荷塘,給下文遊荷塘埋下了伏筆。

3、“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這句從“已經聽不見了”和“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體現了環境的寧靜,更反襯出作者的“頗不寧靜”,促使作者希望藉助寧靜的環境,而得到心裏的寧靜。

【小結】本段中的“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這寫疊詞,產生一種韻律美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義:“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也是組織散文結構的重點線索,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 (文章的主體)

這一部分是按什麼線索來寫的?試把它整理出來。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麼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麼手法來描寫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是小路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描寫。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對比;沒有月光(陰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對比。

2、作者爲什麼用對比的手法來襯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說“這條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許多樹,顯得陰森森的,當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嗎?

這是關係到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者通過對比就會更顯得當天晚上的寧靜與自己內心的寂寞。後面兩句更通過對比,更顯現出特殊的環境中的特殊的氛圍,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種朦朧感,這種氛圍把以往陰森森的陰冷氣氛打消,更能體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3、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 淡淡,朦朧的感覺; 作者這裏沒有用上熱烈、激昂的色調,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 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心裏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踱”的這些性質,更能體現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閒、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

2、聯繫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

平常的自己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我們從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現在是自由的人。

3、從現在開始作者開始發生了變化,本段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心情產生了變化,並且得到暫時的解脫的呢?

“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這裏作者藉助了寧靜的小路,寧靜的塘岸,開始排除煩悶、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裏“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個“自由人”嗎?

作者這裏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在現實上作者並自由人。

4、“這是獨處的妙處”這一句迴應了上面的“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中的“愛獨處”。

5、“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處”和“受用” 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

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作者的心情開始融進了荷塘中。

【小結】這一段作者的心情開始得以解脫,從淡淡的憂愁到淡淡的喜悅。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多,連綿不絕。

2、第二句,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誌,典雅,聖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

“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

與“高”相呼應,因爲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纔會聯想到舞女的裙。

3、“層層”——高低有序。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 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爲什麼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嫋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點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裏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爲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爲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作業: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變化。

2、分析7~8段作者寫江南舊俗的作用

第二課時: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 “瀉”、“浮”、“洗”。

1、第一句寫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能把“瀉”改爲“照”嗎?

前面寫“月光如流水一般”,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爲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爲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中的“牛乳”、“輕紗的夢”,迴應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葉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種朦朧的詩意,也顯示作者淡淡的喜悅。用“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繫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爲了“牛乳”、“輕紗”。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句再一次強調了淡淡的月光,一切顯得朦朧,作者說“這恰是到了好處”是因爲這樣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悅心情。

5、下面是通過樹來描寫月色的。

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 楊柳——稀疏的倩影

這裏用了反襯的手法來描寫月光。

6、“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中的“畫” 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6、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者爲什麼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爲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爲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爲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爲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1、“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重重圍住”,寫出了樹的多,並且有層次,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

2、下面作者從樹色、樹姿和樹梢上的遠山來寫樹,雖然寫出了一種朦朧的意境美,但是這裏卻開始隱隱約約地表達出陰暗、沉鬱的色調。我們可以從這些詞看出,“陰陰的”,“煙霧”,“隱隱約約”。

3、最後兩句,從“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這些微弱的路燈光聯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寫回復到人的描寫。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寧靜當中的,但是現在熱鬧的蟬聲和蛙聲打破了周圍寧靜的環境,它們的聲音驚擾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寧靜的境界,使作者脫離了“另一個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迴歸到寂寞,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感嘆。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憂愁。

4、 文中用了兩個“漏”字的作用是什麼?

借用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表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小結】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着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 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1、作者爲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 呢?

“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作者的故鄉在江南)

2、面作者描繪了江南採蓮的具體情況。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

《採蓮賦》譯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採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捨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嫩花兒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溼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3、採蓮的場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個世界”,又是一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再一次發出感嘆。

4、《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可以從“這到底使我惦着江南了”看出。

作者從古詩詞中對採蓮的描繪,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作者當時面對黑暗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而面對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憂愁,現在就借思鄉來派遣。作者當時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寧靜之中,極不情願回到現實。

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裏,心緒如何?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採蓮賦》和《西洲曲》中採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本文根據作者的遊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還有沒有其他線索呢?

開始作者的心情“頗不寧靜”,覺得苦悶、彷徨(心情的一個低潮);在剛開始慢步小路時,作者顯示出淡淡的憂愁;由於小路的寧靜,使作者進入了夢境一般的“另一世界裏”,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於超脫現實的環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裏可以顯現出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憂愁轉化爲淡淡的喜悅。然後,隨着作者的立足點的變化,心情也發生了變化。作者在欣賞月色下的荷塘好荷塘上的月色時,淡淡的喜悅更加強烈(這裏是作者心情的高潮),之後當作者看見荷塘四周沒精打采的路燈光和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反襯出作者的苦悶和淡淡的憂愁。然後藉助江南的舊俗和他的思鄉之情,解脫自己的苦悶,但是“無福消受”,最後回到家還是回到會現實,心情依舊“頗不寧靜”(在一次回到心情的低潮)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板書設計:

一(1) 緣由:頗不寧靜 想起荷塘 帶上門

二(2~6) 荷塘月色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

淡淡的憂愁 路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 對

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比

上 另一世界、自由的人

妙處、受用

荷 田田、層層 (多)

葉 高、亭亭 (美) 形

月 荷 白 (色) 態

色 花 嫋娜、羞澀 (態) 美

下 明珠、星星 (光)

的 荷香 渺茫的歌聲 動

淡淡的喜悅 荷 荷 像閃電、霎時 (快) 態

塘 波 凝碧 (色) 美

荷水 脈脈 (態)—— 靜態美

荷 從月色 如流水、瀉 正

塘 的角度 青霧:薄薄、似牛乳、似輕紗 面

上 從景物 葉子與花:似夢

月 的角度 樹影:黑影、倩影 側

色 光與影:不均勻、和諧、如名曲 面

樹:重重、陰陰(沉鬱)

淡淡的憂愁 四 遠山:隱隱約約

周 燈光:沒精打采

蟬鳴、蛙叫

三(7~8) 江南舊俗 回家

不寧靜 江南採蓮 思念故鄉 回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