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9篇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9篇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1

我沒有看過梭羅其他的作品,只讀了他最有名的《瓦爾登湖》,但足以讓我從中窺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質。他出生於美國建國50年後,成長於開始工業化的大時代,身邊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國、無法擺脫舊歐洲最底層封建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中不斷產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這與當下的社會現實多麼的相似,只是美國變成了中國,工業化變成了信息化而已。我們應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的同時,怎樣才能保持一顆追求純淨美好的內心,不被時代的喧囂所裹挾,梭羅給了一種答案!

作爲一名自然主義者,梭羅對於自然,特別是瓦爾登湖所在區域的描寫,佔據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單闢章節,詳盡描繪了村莊、湖、冬天的湖、森林、莊稼地、禽獸,也記載了他在這如畫而單純的環境中,如何閱讀、種地、垂釣、建造居所、社交。在記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給我感觸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他詳細的記錄了他的開銷,精確到每一分錢。如他建造湖邊的小屋,置辦所有家居陳設,開荒種地。他記錄這些,是想表達,想滿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動手,只需花費極少的金錢和消耗極少的自然資源。但是無論是過程,還是最終呈現的結果,都讓人陶醉其中。

他記錄這些,實際上是想倡導一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爲此他對照了愛爾蘭移民,爲了能交得起房租,維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長的時間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東西以維持體力。但最終呈現在梭羅眼中的,是破敗的房屋,凌亂的房間,以及全家人空洞無辜的眼神!我們當下的奮鬥,有多少成分與那些愛爾蘭移民一樣,陶醉於辛勤的付出,把些許的物質享受當做獎勵,在這個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環中消耗生命呢?

他對自然的愛,透過字面汩汩涌出,讓你也好像身臨其境,儘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爾登湖現在是什麼樣子?還如梭羅描述的一樣嗎?

以往外國作家對自然的描繪,總感覺與本國作家的不同,但梭羅是第一個通過寫作能讓我身臨其境的外國人,他筆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國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遠,留白處讓你掩卷冥思!讓你不自主的走到戶外,看那些你已看過無數次的景物,竟在腦海中閃回梭羅的句子!到底什麼打動了我,對於我來說是他將自己退到無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饋贈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書中,梭羅對於各種典故、言論信手拈來,無比貼切。援引希臘及羅馬神話倒正常,但是還有對於中國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讓我尤爲敬佩了!相比當代,那是一個信息的蠻荒時代,梭羅需要多麼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積累下如此的淵博學識,而且領會其中的含義!他不是受到某種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隱居湖畔,你能看到貫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古來先哲的精神溝通後,短暫的隱居可能只是一種實踐!

梭羅被同時代的人視作偏執狂,直到他死後40年,才被重新定義,《瓦爾登湖》也被擺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這多麼像梵高,另一個我深深熱愛的炙熱滾燙的藝術家。他們都不被時代所接受,也許這給他們造成了一些困擾,但是他們都沒有因此而羈絆,爲了追逐自己的終極,甘願受盡世人眼中的磨難,他們真的是爲了創作出傳世的作品嗎?不是的,他們是爲了成就自己偉大而高尚的靈魂,最終將精神的昇華通過某種藝術方式傳遞出來,因與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讓人們,那些如移民般只爲活着而活着的我們,打開了一條窺視生命本真的窄縫,如果你願意,可以整頓身形鑽過去,那怕被那條縫隙劃的傷痕累累,但相信那邊的陽光,足矣照耀你的靈魂!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2

朋友向我推薦《瓦爾登湖》這本書很久了,這回趁着假期,我終於有機會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這本書,看到書名,便被它朦朧的意境所感染,腦海裏浮現出無數浪漫悽美的畫面。可是當我迫不及待地閱讀正文時,我大跌眼鏡,瞬間石化了。梭羅在《瓦爾登湖》主要敘述了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所以,一開始,我很難接受這本書的枯燥無味,硬着頭皮讀下去後,漸漸喜歡上了他所描繪的瓦爾登湖的生活。

盧梭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瓦爾登湖畔,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他開啓了人生的新路程。雖然生活清苦,孤獨,但是盧梭卻很快樂。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讀這本書,我們會獲得智慧,也開始學會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前的我們,總是在意物質的享受和攀發比,我們會過分在意自己的容顏是否傾國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鮮亮麗,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輝煌。但是瞭解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其實生活很簡單,我們不必要過分強調外在的東西,而是要享受內心的歡愉。一個人如果內心不快樂,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會使他變得光彩照人。

讀這本書,我們會獲得內心的平靜,也開始學會給生活做減法,開始學會淡泊。書中,盧梭告訴我們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爲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爲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這些生活哲理,梭羅記錄了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通過這本書,願我們都能夠獲得快樂,享受快樂。快樂的生活,快樂的工作。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3

我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爲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爲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4

《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爲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爲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綠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5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着,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說,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麼情節,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爲“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爲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着的人們。二是因爲他對自然的書寫,採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羣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爲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誇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着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裏,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這裏可以讓他享受寧靜,平日裏少有村裏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這裏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去那裏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這裏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餘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後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裏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隻浣熊在林間遊蕩,幾隻山鷸在泥土裏翻找蟲子。他家裏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裏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隻蒼鶻在唱着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彷彿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子,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着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麼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其實,他的心裏住着熱情、住着愛;住着雷霆風雨,住着風平浪靜;住着冷靜,住着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爲什麼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爲了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爲了生活,爲了自己,爲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琅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爲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不過,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級的化妝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着老公體貼又多金。

慾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慾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着,爲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之口;人們焦慮着,擔心慾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爲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己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羣索居。或許,你我可以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己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記着自己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後,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同。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6

一邊讀《瓦爾登湖》,會一邊在腦海裏刻畫梭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眸子,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不禁會好奇,生命中怎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梭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對這寂寞樂在其中。梭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後,他認爲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愛默生家裏。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然地等待了一個世紀,依然不倦怠的孤獨的不緊不慢的對每一個讀者敘說着一個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陰。

梭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生機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裏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落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他就這樣“活過每一個季節;呼吸空氣,喝水,品嚐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瓦爾登湖》記載着他在小木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中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並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着它去城裏消磨時光。”但是,梭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麼的辦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餘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是《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讓人心歸寧靜,充滿希望的智慧大作,書中充滿了梭羅對社會,對制度,對人類,對生命等等不凡的見解,當人們逐漸失去田園的寧靜,它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

初讀時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節,覺得生澀無聊又難以理解。作者說自己在湖邊種了哪些東西花了多少錢多少成本等等,從敘述的方式來看,感覺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遜色多了。

後來,他給予我最大的震撼還是書中對生命、對理想、對自由的嚮往和推崇,啓發我們尋找生命最本真的意義。他說:“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着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着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這句話閃爍着人性的光芒,讓人對財富觀有更深的理解。

其實,金錢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爲幸福是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滿足感,金錢雖然能滿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撐我們幸福的原因。自以爲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所以他覺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這一次榮。”

的確,我見過一號難求的老專家騎車去看病,也見過服務生開好車來上班,我並不反對有人對物質生活品質的追求,但我覺得人更應該清楚的是,智慧與思想的充實才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滿足。王安石說:“聖人內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視自己的內心深處,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我們追求一生也不過是希望滿足於內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羅這樣的感悟,正是他不斷探索自己內心和社會聯結開出的芳香果實。

他一個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始了獨居生活,他喜愛東方文化,閱讀了大量東方著作,也很贊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隱逸生活與梭羅的獨居相似,都是爲了尋找世間遺失的純淨與美好,而不同之處就在於古人是歷經滄桑後的看破紅塵,梭羅卻是與生俱來的自覺的超然物外。不同於陶淵明這樣的避世隱居,歸隱田園,梭羅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追求現實,是對生命本質的一種探索。千年之前陶淵明筆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聖地,又在梭羅的筆下重現了。

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與苦惱,感受恬靜的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8

梭羅的《瓦爾登湖》,有一種治癒的魔性,是一種來源於自然,又迴歸於自然的治癒能力。全書浸潤在一股簡單而又真實的氣氛之中,恬淡寧靜,讓人的心靈甘於沉寂,於無聲處體悟那種徜徉於山水竹木的詩遠情懷。

在他的筆下,瓦爾登湖彷彿擁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幻想,更爲我們營造了一個拷問心靈的場所,一個在物慾橫流時代裏的中流砥柱。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裏,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讓許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願沉淪在城市裏,以犧牲自由和踐踏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爲代價的。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弊端,並決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尚未泯滅的良知,進而改變那種重物質,輕精神的浮誇世風,從而完成一個時代的救贖。

隱居避世可以說是一種逃避,一種對於現實宣泄不滿的表達方式。不同於五柳先生的桃源臥夢,籬菊養心,這種身處時代洪流之中,而無可奈何的無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經。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種隱晦的入世,他無時無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爲了他的理想而堅持着,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後是一顆火熱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羅則不同,他的遠離則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深深的絕望。這種莫名的痛苦無從言說,別人不懂,也不願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傾訴,像那一片蔚藍的,毫不參雜半點塵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練的瓦爾登湖傾訴,訴說着他那綿綿不絕,如泣如訴的動人回目。

遇見瓦爾登湖,是梭羅的夙願。別人稱他自然的創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實。在康科德的小木屋裏,他完成了他的超驗主義的實踐,在這種依山傍水的環境裏開始他的靈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靈性的,必然能夠讀懂他的心聲。到處是工業化氣息的城市裏,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們爲了活着四處奔波,這一切讓他感到窒息,生髮出對於生的恐懼。爲此,他選擇遠離,選擇了犧牲優越,地位,以此來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經說過: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進了絕望之鄉。只有我們醒着,黎明纔是黎明。多麼貫徹人心的肺腑之言啊,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曠達與自信,鼓舞着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靈的光明。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9

恰好,《瓦爾登湖》就是這本充滿詩意般的著作,詮釋了作者退隱山林,卻依舊積極入世的真實生活。起初對於國外的名著,缺少一定的認識,他們的寫作特點與我們的思維背道而馳。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超高的思維,面對自己的選擇都有明確的態度,併爲此堅持而不摒棄。中國式的隱居生活,最的的莫屬於歸隱田居的五柳先生——陶淵明瞭。相對於梭羅而言,陶淵明的隱居毋庸置疑屬於出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躬耕自資的生活。表明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決心和追求心靈的閒適優雅。他享受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

梭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說到過,他之所以入住瓦爾登,是爲了探索生活的真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重大問題上,顯然他的態度的積極的,入世的。實際上,梭羅並不是煢煢孑立的生活,他也會時常走訪,回到康科德做學術演講,同時也會有不同的人登門,前來座談。相比之下,梭羅的隱居生活,似乎是另一種超脫世俗的生活,自然,自由,理想。

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普里人說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只用一個詞。用手指的方向表示三者的含義。手指向後表示昨天,指向前面表示明天,指向頭上表示今天。”人必須尋找自我需求,信哉斯言,順應自然的日子是平靜的,但卻是最真實的。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我們未知的事,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再去走一遍曾經來時的路,唯有當下,纔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只有放下過去,坦然面對未來,現在的每一步都是一種經歷,都是一種享受。唯獨那些操碎了心的人,活的悲悲切切。

一杯美酒可以使人陶醉,讀這本書,如欲飲玉液瓊漿,樂此不疲。人只有心靈的淨化,處事淡然,才能感悟人生的快樂。常常無窮無盡地緊張焦慮,就易換上幾近不治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