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瓦爾登湖讀後感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9W 次

  【篇一:《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5篇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爲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爲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綠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爲起點,然後纔開始啓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爲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爲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爲“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爲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爲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爲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爲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篇二:瓦爾登湖讀後感】

這是寫於大一時候的讀書筆記啦,呵呵,從故紙堆中翻出來,和大家分享,有點兒生澀和不懂裝懂,希望大家包容着看。

一直以爲《瓦爾登湖》是一本單純描寫湖畔風景的書,打開來澄澈的湖水便會鋪面而來,有早晨的鳥鳴、花香、有參天的巨樹,林間的松樹,樹葉間細碎、斑駁的陽光……

終於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鬱郁的森林,靜謐的湖水,深藍色的月夜——咦!陽光和花香呢?怎麼會用這麼深沉的色調?這樣安靜的氛圍,仿若一個哲人靜夜無人時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書,看了兩個多月,終於體味到一位詩人所說的《瓦爾登湖》只能在心靈沉靜時閱讀的真諦。其中的思想包羅萬象,不僅描述了梭羅在高港山上魯賓遜式的自我隔離生活,亦曲折的表達了對當局的抨擊,及對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特別看法。作者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樸素,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環境中,卻有着最高雅、精緻的思想。他遠離人羣,遠離俗世紛擾,自己築屋、種豆、捕魚……曾經因爲逃離紛擾太過徹底,拒絕作爲聯邦納稅人的光榮而被捕入獄,這也算是梭羅和政治最親密的一次接觸。

體味梭羅書中的哲學市場思想是一種辛苦而有益的心靈體操,初始時有疲累、乏味的感覺,看多了卻如飲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對頻繁的商業活動,樂於徜徉於古代詩人荷馬的世界中。在他簡單的生活裏,頗有中國古代先賢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便足以度日的灑脫與清寒。與此相應成趣的是,在他的行文中常出現引自中國儒家的詞句,譬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思想之外,是瓦爾登湖的晨霧、夕暈,是湖畔燦燦的越桔、山花,是鳥兒清脆的啼音,是魚兒在水中打轉的潑喇聲,是土撥鼠機靈的眼睛……與自然相伴是最不寂寞的,也是最最寂寞的,寂寞的生活能讓智慧開出最美的花兒,在梭羅的世界裏,心裏中始終如三月桃花般灼灼其華,也許那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樂土——人類心靈的桃花源。

  【篇三:瓦爾登湖讀後感作文】

細細品讀《瓦爾登湖》,我看見梭羅扛着斧頭從他破爛的小木屋走出來,步伐輕盈;我看見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內心如平靜的湖面,波瀾不驚。

閉上眼睛,我看見老莊在湖邊論道,是那樣的輕聲細語,彷彿怕吵醒湖裏的游魚,還有那岸上的鳥獸。湖邊青蔥的樹木,因爲有了湖水的滋養而充滿靈性,它們爲各種飛鳥鳴蟲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顯得美好祥和。我看見子陵在釣魚,我還看見季鷹在採摘蓴菜。

1845年7月,梭羅拋棄了物質與財富,遠離了世俗和塵囂,隻身一人來到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裏過起了簡單的隱居生活。一切都是那麼簡陋,一切又是那麼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竈,粗茶淡飯,沒有浮華,彷彿也就沒有了世俗的羈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會上剛正不阿,艱難的維持自己的原則;有人在世故的環境中圓滑處世混得個“自我感覺良好”,取得自認爲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隱”隱於世俗之中,做一個旁觀者,隔岸觀火;而梭羅是如陶淵明一般隱於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間。退隱山林,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

然而梭羅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無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悅。梭羅是本着體驗和嘗試的心態而隱居,陶潛則是官場失利而隱居。但又有誰能說他們的快樂是不一樣的呢?他們殊途同歸,在大自然的面前,他們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養着他們,洗滌他們的靈魂。《瓦爾登湖》讓我懂得人與自然的微妙關係,我們不需掙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誠地生活,擁抱她,親吻她。

最初讀《瓦爾登湖》,便覺得梭羅的自然倫理觀跟老莊的“道法自然”有點相似。沒有屋子,一把斧頭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東西;沒有食物,“種豆南山下”,一杆簡陋的魚竿變足以擁有一頓美味;粗衣麻布,何須奢華,但求能給予一點點的溫暖。要過河,有人費盡心思造橋,花了許多功夫,最終忘記了自己爲什麼要過河;有人看下一棵樹,皰削琢磨,做出一隻精美的小船,放到水裏卻害怕經不起風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過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損失一隻精美小船爲代價。太多的羈絆,讓我們失去自由,遠離了自然。莊子得到一個大葫蘆,便可以憑着它遊蕩於江河湖海之間——把葫蘆綁在身上,無需複雜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強壯的身軀,只要浮在水面,何愁過不了河,何須諸多羈絆。

正如我們吃飯——向胃裏填充食物,只是爲了讓自己的生命得以進行,得以燃燒,得以延續。我們卻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異的工具,複雜的方法,爲的是滿足口食之慾,卻忘了進食的本質和目的。“人的嘴巴不會使人骯髒,而貪婪的口胃卻使人骯髒。”

  【篇四: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海子的一首長詩這樣寫道。恐怕海子去世之前,全中國幾乎沒有人知道梭羅。隨着海子的死而名聲大振的是他死前隨身攜帶的四本書——《新舊約全書》、《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說選》和《瓦爾登湖》。

我一直思考着海子隨身帶着的四本書的重要意義。我想一個人想要帶一點東西去天堂陪伴自己一輩子,那他應該在生前做出怎樣一番深思熟慮。在第一次讀完《瓦爾登湖》時,我不禁莞爾,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便是對梭羅湖畔生活的最經典概括,只不過一個是大海,一個是湖而已。

對於《瓦爾登湖》,許多人可能沒耐心翻上十頁就撒手抱怨:“這就是《瓦爾登湖》?無聊至極!”當然他們必定是“活在平靜的絕望裏”的那些人了。誠然我在讀這本近代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名著時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我還是堅持的讀了下來,並且津津有味地愈讀愈愛,甚至對梭羅的林中生活產生無比嚮往。

很難探尋梭羅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什麼。有人說梭羅是拿自己做了個實驗。書中有一個思想貫穿始終,這就是人生目的與達到目的的方式之間的關係。我覺得梭羅所認爲的大多數人在拼命地追求着各種生活方式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實目的很適合現在的人們。我們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每個哲學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並且給出各自的答案。很顯然,只去追求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即衣食住這些物質財富而忽略精神慰藉是愚蠢的,這樣的人或許和低等動物沒什麼區別。

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追求精神自由抑或是思想上的高度呢?如何合理地利用時間呢?梭羅認爲,閒暇不同與懶散,閒暇只是自由的一種表現。梭羅來到森林的目的就是爲了尋求一種自然關係。用老莊哲學來解釋,就是“物我兩忘”、“無爲而治”。我一直感覺梭羅和老子及古代的其他哲學家之間一直存在某種相通之處,就如同書中有人說瓦爾登湖能通到地球另一邊一樣神祕莫測。這是海子嚮往那種“瓦爾登湖”式生活的原因之一。

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或者梭羅所在的時代遠未結束,我敢說世界上任何國度的人們都在受心靈空虛與精神匱乏的牽絆,只有少數智者和原始部落人除外。梭羅在書中很認真仔細地介紹了他的生活,獨立蓋木屋、與林中動植物爲鄰、簡單而高尚的社交活動、自力更生養活自己構成了瓦爾登湖畔的一年四季。春日降臨的萬物復甦、盛夏狩獵與禽獸同樂、初秋湖水的湛藍如鏡、隆冬時節湖天一色,白雪紛飛,彷彿梭羅紛飛的思緒,隨風到達了雲端最深處的地方,直達梭羅所深愛的太陽。“什麼人生宗旨,何爲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存手段,當我們用教義的語言進行思考時,彷彿人類有意識地選擇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因爲他們不喜歡別的。然而,他們也真誠地認爲。除此之外,別無選擇。但是清醒和健康的人還記得,太陽升起,萬物明亮。”

《瓦爾登湖》中燦爛的思想火花給我很大啓迪,至少讓我想明白不少問題而在最簡單的生活中有所改變。我開始追求一種更高級的原則,放棄那低級的慾望。我們需要深愛自然,因爲我們是自然的產物——“你們連大地都在侮辱,居然敢談論天堂。”我們需要平靜下來,因爲貧窮和富有並無差別,晨光擁有會公平地照耀每一個角落,何況有些人並不是真正富有,只是徒有其表罷了——“一個安心的人,在那裏也像在皇宮中一樣,生活得心滿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讀這本書是一個困難的事,如果不靜下心與梭羅通行,是無法與他進行心靈對話的。此外,梭羅淵博的學識令我歎服,他隨口引用的《荷馬史詩》、《聖經》以及古印度、古希臘和羅馬、中國諸子百家的名言我必須先做足功課。總之,《瓦爾登湖》不能只讀一遍,日後需要讀上百遍。隨着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梭羅思想的理解也必定越深刻。

哈丁說,這本書有五種讀法:1、作爲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爲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爲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爲一部文學名著;5、作爲一本神聖的書。我真的鐘愛這《瓦爾登湖》,希望人能在此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真理,讓自己真正爲自由而自由,爲生活而生活。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梭羅這人真的有腦子,他手裏的棒木,“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海子語)

梭羅,請在瓦爾登湖畔等我,沒錯兒,就在你的小木屋裏等我。總有一天,我也會用繁華和飛鳥的標準丈量自己,做一個有腦子的,有靈魂的人。

  【篇五:讀《瓦爾登湖》有感】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裏。

《瓦爾登湖》的品讀,總覺得地點不夠好,每次翻閱,總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好似有一堵牆,讓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卻又覺得如此得體,這一種感覺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從樹上掉下來,爛透了!直到有一次,與朋友爭執被騙,躲在窩裏再次翻閱,只覺每種生命都是一個悠哉的精靈,暢快與滿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書自然有寂寞的讀法,也許只有一個人的心真的可以靜下來的時候才能讀出這本書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覺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爾登式生活,天作棋盤星作子,地爲琵琶路爲弦,或許作者不感到寂寞,因爲他可以舉杯邀明月,飛鳥相與還,大自然就是他的無窮無盡良友,清風作伴,任爾春水東流。只是在我看來,未免有些許恐怖了,終日難見人影,就是“辟穀”也受不了這麼長時間的孤寂,人終究是一種羣居動物,或許人們可以有魯濱遜的堅毅,但極少能忍受閉關鎖國的“百年孤獨”。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作者在這一寂寞中尋找自然的弦律,書中那個留下痕跡的小動物描寫令我神往,晨曦出黃昏歸,卻發現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問候,何等愜意與滿足?恐怕陶淵明知道了也非得羨慕不可。

正是這份寂寞,給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覺與美好的想像,縱然雨中漫步,四處飛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說作者甚至可能將一個水分子幻想成一個水精靈,傾聽着它們在和風細雨中的律動與笑聲。這種極端的聯想令作者深深愛上了自然,因爲它是如此的生機勃勃並且仁愛有情,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託了。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樂飢”之下,一切煩惱皆煙銷雲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場夢,只不過每個人的陷入深淺不同,作者以夢視人生,在自己的世界裏自由幻想,這是一種對世俗的妥協與退避,這也是多少隱歸山林之人的想法,當一個人面對一個社會的規則,而且這個規則在當時又是無可厚非的時候,他沒有凌駕規則之上的實力,卻又不願在規則下低頭,就只好跳出這個規則,那就只有跳出這個社會了,聽起來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風道骨,只可惜卻帶着滿腔的憤懣。

作者跳了出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表明,跳出來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視了自己的品質,還是高估了社會的品質,他的書並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沒被標榜,或許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發寂寞時,看一下他的書,之後驚歎:呀,這種生活真好。之後,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書櫃中封存了。作者筆下的動物即使再生動,大多數人也無非說一句:寫得真好。罷了。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規則的,即使窮一生之力,畢其功於一役,也還是想抓住規則。

作者倒也給了人們另一種規則:自然規則,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閒,撫月吟夜雨、隨日蕩清波的自在,這的確是一種好規則,唯一的缺點就是孤寞——人少。可萬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過,再完美的規則也抵不住人多,這就是一個悖論,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濃愈香,只是讀者偶爾才能從書中呷上一口,雖回味悠長,卻無可奈何,無法貯釀,但就是這麼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簡的詩句,令人終生難忘。

就是這麼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