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16小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2016小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信息技術這門課本來就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多媒體的使用必不可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2016小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2016小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1】

第一次去永嘉,感受頗深。

從使用新三年級教材以來,最大的感受是不用新教材、繼續沿用老教材。有這樣幾個原因:1.新教材採用的是Win7系統,由於學校設備是05年配置,甚至出現兩人一機;2.新舊教材差別不大。而今天聽了唐小挺老師的講座深有體會。

1.解讀課程;

信息技術是門新課程,至少還沒有一個完整的課標。那麼教材是怎麼編寫的呢?是否我們一線教師只能僅僅圍繞教材來上課。通過唐老師講述自己參與編寫教材的過程,我們才知道教材是基於教學知識的共性而編寫的,很多個性化的東西無法很好的編寫採納入教材。

2.讀懂教材

(1)對教材要有個宏觀認識,瞭解知識體系,避免多教、漏教。

可能是所有新教師的通病吧,但凡在上每一節課之前都只是好好的看了要上這節課的內容,很少去把正整教材粗略瀏覽,也就是看這節課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更何況是小學四個年級段所有的教材。而對於教材的讀懂,大多僅僅停留在表層,參考教參給出的教學目標,而無法理解爲什麼編者這節課這樣設計、要求學生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後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2)重視單元,領會單元目標與教學任務;

例在新教材四年級重點學習WORD的圖文混排。在四上《圖文並茂贊文章》中學習圖片的插入和調整,而在四下的《節日文檔製作》中也提到圖片的插入和調整,所不同的是前者要求學生掌握這個技能,而後者是鞏固這個技能並在此基礎上獨立完成一副圖文文檔。

(3)解讀文本,理清課、節之間的知識脈絡。

(4)關注細節,一欄一句一圖中顯現編者智慧。

在每個單元的第一頁都會有一段話,這是對本單元所學內容最精簡的概括,卻最被人忽視。還有新教材中的“選定”換成了“選中”。

(5)善用練習,掌握習得過程。

新教材的設計強調學生電子作業的上交。

今天聽了這個講座後,知道以後要做兩件事:一是要通讀教材,至少要把整本教材內容瀏覽、理清本學期所要學習的內容;二是要關注教材編寫的細節處,每個詞、每幅圖的設計都包含了編者編寫的心血,弄清楚理由,方能更好的理解教材。只要這樣讀懂教材,那麼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已基本形成。

3.重視教學目標;

存在問題:(1)本末倒置,重設計,忽視教學目標的設定、理解;本學期參與了一次團隊賽課活動,經過幾次的磨課、正式上課、專家點評後,我對自己的課依舊模模糊糊,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根源在哪裏?現在想來還是對教學目標的模糊。我上的課是三上的《大小寫字母巧輸入》,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參考教參而來,然後,在幾次的反覆磨課中,團隊便注重教學技能的改進。但這樣的上感覺根基不穩,學生明明都已經會了,爲什麼還要反覆去講他們已經會的東西,是因爲這些內容是這節課要實現的目標?(2)教學目標主題錯位,主體不清晰。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常常出現教會學生什麼,而不是學生學會什麼。

那麼什麼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通過有計劃的教與學的活動所預期達到的結果,它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因此,設計教案的第一步、最關鍵一步就是設定好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的內涵:知識與技能——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徵,瞭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與交流;過程與方法——如何獲得、習得知識和方法(通過……行爲,達到……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道德、品質、情感、專業習慣等幾個方面的進步。

教學目標設計的四要素:行爲主體、行爲動詞、情境或條件,表現水平或標準。

  【2016小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2】

小學數學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有效地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達到了教學過程優化。當然,任何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只有揚長避短,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功能。現如今許多教師已經學會了運用多媒體來進行輔助教學,但如果不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不考慮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味地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不但不能突破教學重難點,反而會適得其反,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的感知和體驗”。

一、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忽視了學生的直接感知。

小學生學習數學中,許多概念對他們來說是抽象的、模糊的,這就需要首先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很好的表象,讓學生試着自己去感知、發展、自動探索,建立新的認知機構,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和概念的本質屬性,而這些都需要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感知能力的培養。學習活動中,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需要有可感知的具體實物的支持,如果沒有豐富的感知材料的支持,清晰完整的表象無法建立。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些教師卻忽視學生這一階段的發展特點和接受能力,只是一味的追求華麗時尚的多媒體課件演示,進行空洞、乏味的說教,結果適得其反。例如:“千米的認識”的教學,千米是較長的長度單位、它不能直觀、具體靠眼睛就能觀察得到,只能靠親身體驗,實際感知。爲了讓學生通過實際感知用千米作單位的距離,在這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做了大量的課前調查和親身體驗活動。讓學生由家長帶領體驗從家出發走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用了多長時間?感覺走得累不累?你覺得1千米怎麼樣?跑一跑學校的跑道:1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跑完1千米後感覺累不累? 推測游泳池:長50米,20個來回是1千米。通過學生親身實踐去走一走、觀察、推測等體驗性活動,豐富學生對1千米的感知。在學生熟悉的、有趣的具體情景中,用不同方式建立了1千米的實際觀念,清晰完整的建立了1千米的表象。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直接獲取了新知,而且學生一直是在積極主動的、興味盎然的、心情愉快地學習。

再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後,教師可設計這樣一節數學活動課,錢幣中的數學問題。用50元錢,去菜場買菜準備今天的晚餐。在遊戲中教師提供一些葷菜、蔬菜的價格,並讓一些學生做營業員,其餘學生自由組合成家庭。這時學生首先要根據家人的喜好開出菜單,通過估算買菜的總價不能超支,還要懂得貨比三家,個別學生還知道在買賣中進行討價還價。在這樣的遊戲中,培養的不僅是學生的數感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情商,使學生感到數學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東西。但在這些活動之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實際有趣、有層次、有針對性的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在趣味性的練習中輕鬆鞏固知識、應用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忽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現代多媒體教學使用中,處於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教師,主體仍然是學生。由學生具體操作就能解決的問題,絕不能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取而代之。因爲儘管多媒體功能再強大,它也不能代替學生由操作而獲得的思維。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要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但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公開課,簡直成了多媒體的天下,許多需要學生自己動腦去思考,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去實踐、去探索的機會都被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所代替。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在學生猜想到把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接成長方形,根據長方形的面積求圓的面積後,教師根本沒讓學生動手做一做,而是直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把圓平均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等,再拼成長方形的過程。當學生獨自練習時,卻發現他們只會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但許多學生根本不知道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的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圓的半徑。

這就是課件的演示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了,形象的課件確實吸引了學生,但沒有真正促動學生的思維。其實這個拼接的過程更適宜學生自己動手去操作,讓他們在操作中觀察、發現、體驗,他們會真切地感受到圓與拼接成的長方形的關係。這也充分說明了如果多媒體的演示代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就會減少,學生會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實際收穫,這正是課堂教學的大忌。

多媒體的設計是爲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並不意味着所有的課都能運用多媒體教學。因此,教學中儘量讓學生動手操作去解決問題,這樣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有利於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

在多媒體的使用中,有些教師把多媒體看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藥,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的使用功能,忽視了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時,本應該讓學生思考時,教師卻直接用多媒體演示;有時,學生在解題時出現了疑難,本應該引導學生仔細探索時,爲了讓自己已做好的課件別浪費,便走馬觀花似的晃過去了。一節課下來,就像在演電影,教師就好像是解說員。

教育的目的是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性的獨立思維方式,激盪了學生的思維,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

四、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忽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學生是很敏感的集體,尤其對教師的一舉一動更加敏感。教師站在講臺上,是飽含感情,還是在機械地完成教學,學生都很容易感受得到。教師的一個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親暱的動作,會使學生心情舒暢,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而這些是任何電子媒體所不能代替的。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若沒有情感的接收,學生會感到不受尊重,容易陷入被動盲從的學習與生活中,以致於對教師和教育缺乏信任感,對自身的成長也會感到迷惑。因此,富於真情實感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應在合理使用多媒體的情況下,尋求機會走入學生當中,當某個學生回答很有創意時,我們可以摸摸他的頭、爲他豎起大拇指,……而這些肢體語言的讚賞,站在講臺上是無法實現的。

綜上所述說明,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爲一種新生事物,我們只有適時、適度地把握好應用的各個環節,重視學生的感知和體驗,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