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16年教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2016年教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W 次

着計算機、多媒體、現代通訊網絡爲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教育領域,在教育領域中引起了一場深刻的變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2016年教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2016年教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1】

在科學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隨着課程改革的進行,現代信息技術走進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尤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作用日趨重要。信息技術走進了日常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小學信息課程與語文教學相整合,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工具,寓教於樂,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已經成爲一個熱點問題,它將成爲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爲學生學習、研究、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備課,爲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備課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授課教師要熟悉教材、鑽研教材、考慮教法、學法,提高教學實效的基礎。由於農村小學條件比較差,與教材有關的資料比較少。再加上農村孩子見得少。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多準備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選擇適合農村學生的教學方法。可是,現在的農村小學教師教好幾個學科,工作量大。備課手寫麻煩,於是把好多有用的內容省略了。有的教師純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備課流於形式,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我認爲電子教案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備課前先熟悉鑽研教材,再上網查閱優秀教師的備課。網上的備課各式各樣,一節課有多種,而且資料多。教師可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加上自己的見解,有選擇性的拿來運用到自己的備課中。比如:我在備人教版第八冊語文《生命的壯歌》這課時,就參考利用網上的六種教學設計,備出了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案。導入用插圖, 學文用投影, 朗讀用錄音, 在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 藉助課件, 讓學生體會老羚羊怎樣以自己的身軀搭建了生命橋。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我一直堅持電子備課,既提高了備課的水平,又爲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爲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師生的雙邊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學生來完成,更要借組其他媒體才能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教師在發送信息時,不僅通過語言和手勢,還要藉助錄音、錄像計算機等媒體,儘可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多渠道獲取信息,並且相應地多渠道反饋信息。同時,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延長了信息在頭腦中停留的時間,增強了學習的有效性,使學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 注意力的穩定程度和對象本身的特點有關, 如果注意對象新穎、豐富而又富於變化, 注意力和興趣就比較穩定和持久。 因此, 在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對象不但有所變化, 而且比較新穎、豐富。這樣就會對學生的各種感官形成刺激, 始終處於積極的情緒中, 激起學生的情感, 讓學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爲先決條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小學生天真、稚氣, 好奇心強, 喜愛豔麗、動態的景物。在教學新知識時,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 選用適當課件, 配以教師得當的體態、語言,激發學習興趣。比如我在教學《人類的老師》一課時,學生對於仿生學的探知慾是十分濃厚的,但極爲有限的課本文字、插圖,激不起學生過高的學習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導入時我問學生:“你們見過雷達嗎?雷達是什麼樣的?”有的學生說雷達就像鐵鍋,有的說電視天線……我利用形、聲、色俱備的教學課件,展示有關銀河雷達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欣賞。在極短的時間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 、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

兒童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喜歡形象直觀的東西, 樂於接受各種新的事物。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 課件中優美的音樂, 抑揚頓挫的語言環境, 加上動靜結合的圖畫, 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知識的變化與形成過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這一優勢, 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 讓學生通過事物的聲、形、色去獲取知識。它還能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具體事物半抽象化,從而使教學能夠輕鬆進行,爲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 小學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動態感知的優勢, 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 誘發學生猜想、想象和聯想,以開拓學生的思路, 增強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一部優秀的教學影片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培養會起到促進作用,這些正面效果遠比枯燥的說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學《黃河的主人》這篇課文時,我先從網上下載了這部影片,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學生被影片中黃河那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勢深深的震撼了。當看到艄公上駕駛着羊皮筏子如履平地學生反應非常激烈,連平時不愛聽講、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且振振有詞,有理有據。超出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3、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在教學中,我多次適時地用多媒體播放替代教師的範讀, 讓學生跟着試讀、復讀、跟讀, 收到了熟讀成誦的效果。我在教學《沙漠中的綠洲》一文時,利用課件中的課文朗讀錄音,再配以精美的課文圖片,同時出現文字,這樣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之中,反覆讓學生聽讀,跟讀,比讀,學生朗讀的聲情並茂,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課文內容教師沒有做過多的講解,學生自然就理解了。

三、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術進行課外延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文學習完了,並不代表這一課的任務完成了。課外延伸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效補充。農村條件有限,學生不能上網查找資料。在課後,我利用網絡查找了課外補充材料,打印出來,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讓學生閱讀欣賞。如在教學《雲雀的心願》一課時,爲了培養學生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

1.繼續蒐集有關森林被破壞的信息,舉行“保護森林資源”的宣傳活動。

2.寫一些保護好森林資源的標語。

3.蒐集森林原貌和森林被砍伐後的圖畫。

4.創作或填寫關於保護森林資源的歌曲。

通過完成作業,學生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這樣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展示了學生的個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總之,信息技術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爲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但是,我們應該明確多媒體永遠只是輔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效果的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運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必須把握“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 並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爲軸心, 這樣, 才能發揮其最佳效益。

  【2016年教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2】

我們將信息技術手段與該學科課程的整合,通過有效的整合建構出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快速靈活的信息獲取、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培養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礎上實現一種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全新學習方式——例如研究性學習與合作式學習,信息技術手段與該門課程的整合,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我們在教學中將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突出信息技術化手段的優勢,將從拍攝的圖片及精彩的教學視頻及時呈現給學生。現場教學方法是一種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最好方法,但要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可以彌補這種缺憾。學生在課堂中仍能通過較爲直觀的形式接觸到真實過程,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完美結合。

(二)本課程充分利用互聯網知識傳播的優勢,實現了知識資源的共享。目前,本課程的電子教案、電子圖書還有部分教學課件已經上網,學生可以通過點擊相關網頁實現在線學習。打破了時空界限,爲開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更爲有利的條件。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提供了個別化的形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教學過程中直接通過互聯網實現相關知識的同步搜索,在課上即能完成對《學前衛生學》這門課程的知識更新,並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學科知識的範圍;已建立了比較先進的電子閱覽室,能比較方便的實施在線查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必要的學科理論知識外,也擔負着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開闊學生眼界的任務。通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利用互聯網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在本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將信息技術手段作爲模擬教學、案例教學、討論等教學方式的有效輔助形式。教師有目的的攝錄學生進行模擬教學的片斷,作爲教學評價的第一手資料,鼓勵學生積極的進行自評、互評,進行班與班之間的教學交流。通過該種形式,作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鍛鍊,培養我們所需要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