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自然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 會議發言

自然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 會議發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自然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 會議發言

自然教師如何走進科學新世紀第一個新學年的開學,一本嶄新的小學《科學》教材來到我們的手中,它繽紛的色彩和豐富的內容吸引着我們,也吸引着我們的學生,這就是《科學》--新世紀第一套科學啓蒙教材。新《科學》在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自然》有了較大的突破和創新。許多老師在解讀這本《科學》教材的時候,既感到興奮,又感到困惑。因爲這套教材不僅要更新我們的科學教育理念,使我們重新確立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而且要改變我們每天進行着的習以爲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爲,對我們教師的個人素質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當前,當務之急是加深教師對新《科學》的理解,提高自然教師實施新《科學》的能力和水平,使我們儘快走進新《科學》。我們的自然教師如何走進新《科學》呢?
一、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角色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知識像流水一樣從高處流向低處,傳遞給學生,其特徵就是韓愈所說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角色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角色,總是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範,但有創造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科學》課程中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什麼呢?《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教師應該“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從這個觀點來看,小學科學教學是讓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在他們的摸索過程中教師給予幫助和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系統知識。在探究的過程中,科學教師在課堂中充當的角色是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老師面對一個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除了輕鬆地說“我不知道”外,還應該再加一句“讓我們一起來尋找”,老師對未知領域不必惶惶不安,而是需要引導被好奇心所激發的學生一起進行研究,不要讓他們盲目地摸索,然後與他們共同分享發現的快樂。因此,在新《科學》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的角色爲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轉變呢?因爲在將來的《科學》課堂上,學生所獲得的科學知識不僅來自於封閉的課本。學生除了需要學習由《科學》教材直接提供、呈現的知識之外,還可以吸收來自科學教師個人領域的知識,更需要吸收來自學習夥伴和探究過程中師生互動而碰撞出來的新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只是被教科書統治着,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所有學習者的知識背景也都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導致師生關係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成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鹹“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在新(科學》課程中,教師的新角色應該如何扮演呢?按照新(科學》課程的要求,作爲學生科學探究的指導者,教師應當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幫助學生選擇適當的探究目標,尋找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作爲學生科學探究的組織者,教師應當創設豐富的探究環境,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爲學生的探究做物質和心:理上的支持;作爲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教師應當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作爲學生科學探究的參與者,教師應當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在這種學習化的課堂裏,教師既是組織學生學習這一幕戲的導演,又是演戲中的一個角色。他一邊指導學生怎樣排演,一邊跟着學生一起演。教師和學生建立的是這樣一種新的關係。教師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管理知識;是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
教師的這種角色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二、教師需要學會開發課程資源
此次小學科學教育的改革中,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學科的名稱由原來的“自然”改爲“科學”,這一改動不僅反映了教學內容上的擴展,從以自然現象、事物爲主拓展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與自然科學有關的人文精神、價值觀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等等,而且還包含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擴大了課程資源的選擇範圍,跳出了原先大綱在課程資源上設定的框框。過去,教科書是完全按照知識體系編寫的,如今是從學生喜歡的生活中的場景、情境人手選擇內容,《科學》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情境主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兒童有與生俱來的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被人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有一定的教育環境和適當的方法。以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學》教材爲例,《金色的秋天》《關心天氣》《冷和熱》《常見材料》等每一個主題都滲透了觀察、實驗、提問、蒐集、表達、交流等多種探究能力的培養,孩子們在做、看、談、玩、辯、說、演中感受科學魅力。比如,《誰最關心天氣》一課,過去只要教會學生認識天氣的主要現象,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如今,還要求教師要創設不同的環境與情景,使學生體會在風和日麗、陰雲密佈、急風暴雨、碧空如洗時的不同感受。同是瞭解天氣,不同的教法,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是不大一樣的。這就是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同是一節課,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許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現,新穎、獨特,每一節課都將充滿新意,教師要有創意地進行教學,這也對教師,的創新精神提出了挑戰。教師要上好這樣的課,必須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在這種教材的引領下,我們必須確立一種新的課程資源觀,重視對身邊課程資源的開發,並將其引入到現實的課堂教學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