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如何對語文課程進行藝術教學

如何對語文課程進行藝術教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任何教師的課堂行爲都應以一定的教學理念爲指導,課堂教學理念貫穿於課堂教育的全過程,很難想像缺乏理念或理念單一的課堂教學過程將帶來怎樣的後果。新課程改革的真正成功,將在於我們將全新的教育理念轉化爲廣大教師自覺的課堂行爲,轉化爲學生健康成長的成果。

案例:

這是低年級的一堂語文課,教師正帶領學生學習《雪地上的小畫家》一課。課文講的是:冬天下雪了,大雪將整個原野都覆蓋起來。清晨,小鹿、小雞等小動物們都出來了,紛紛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畫出了美麗的圖畫。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以後,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爲什麼青蛙和蛇沒出來?不一會兒,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說:“老師,因爲青蛙和蛇沒有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裏沒有出來。”老師聽後很不高興,用非常嚴厲的口吻說:“不知道不要亂說!”在讓這個學生坐下以後,老師又問全班同學:“誰知道?誰能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這時候,教室裏靜極了,再也沒有人起來回答。看到這個情形,老師說:“我告訴你們,青蛙和蛇是冷血動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來,這個道理等你們上初中以後就明白了。”

想一想:教師是什麼?教師的責任是什麼?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對策:

1)、進一步明確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1)新課程課堂教學堅持以人的發展爲本位。 (2)新課程體現課程與教學的統一,強調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與生成性;(3)新課程課堂教學突出過程與方法的地位;(4)新課程課堂教學注重把教學過程看成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2)堅持以人爲本,走出應試的課堂;

3)實現多元對話,走出灌輸的課堂;

4)注重自主建構,走出被動的課堂;

5)有效激活主題,走出遏制的課堂;

6)重視個性差異,走出標準的課堂。

如何對語文課程進行藝術教學

新課程呼喚新課堂,新課堂需要新設計。新的語文教學設計是語文教師教學思想、思維流程和教學藝術優化和物化的體現。它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所謂科學性,是要求語文教學設計要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反映階段目標,切合學生實際,對實際教學有指導作用;所謂藝術性,就是要求語文教學設計要日臻精緻、完善,行之有效和富於獨創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辯證統一,是語文教學設計的本質特徵,也是對教師進行語文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 探 討】

一、新課程呼喚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對課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爲要着力培養“五種人”:即樂學語文的人(興趣領先,快樂第一)、會學語文的人(學法指導,重中之重)、具有文化底蘊的人(積累感悟,尤爲關鍵)、善於運用語文的人(學用結合,實踐突破)、具備終身可持續發展素質的人(三維目標,立體推進)。而要實現培養“五種人”的目標,就應該給學生一個快樂、對話、開放、感悟和探究的語文課堂。

(一)呼喚一個快樂的語文課堂 快樂教學是一種成功的教學實踐,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是新課程的一個最基本的理念。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求知慾望強烈,以學爲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第一條金科玉律就是快樂。”怎樣才能給學生一個快樂的課堂呢?要求教師在確立課堂教學“零”理念(即情感交流的零距離、師生互動的零位差、教學效益的零損失、考試評價的零功利)的前提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做到以下“三個充滿”: 1、充滿情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學習 興趣是入門的先導,熱情是不竭的動力,要把一節課上得“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就必須把激發興趣、調動熱情放在首位。 2、充滿激勵,讓學生信心十足地學習 激勵性語言猶如催人奮進的號角,能鼓舞人心、增強自信。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多是批評的教育、挑錯的教育,孩子們犯點錯誤就不依不饒,有毛病就批得狗血淋頭,實質上那不是在對待學生,而是對待敵人。現在的教育應該是充滿激勵的教育,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賈志敏提出的“二主”(以激勵爲主、以訓練爲主),其中之一就是“以激勵爲主”。那麼,怎樣使教學充滿激勵、使學生具有學習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主要採取三條策略:①確保學生“無錯”原則,從多角度評價學生;②民主平等的原則,多和學生對話、商量;③尊重學生人格的原則,不挖苦、不爲難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同時提倡教師採用激勵性的課堂用語。比如,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爲大家開了一個好頭”;盼其成功:“彆着急,再想想,你會想起來的”;幫其成功:“你的想法挺好,能把想法說清楚些嗎?” 3、充滿賞識,讓學生輕鬆愉悅地學習 賞識能使人快活,賞識能使人心智開啓,賞識能使人靈感涌動;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纔可能賞識學生。賞識學生,就要蹲下來看學生,細心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賞識學生,就要包容學生,在包容中爲學生指明前進方向。同時,要求教師的課堂評價更有賞識性和期待性——善待每一位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讚賞他們回答問題中的微小進步;讚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現出來的善意;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 永遠不要對學生說“你不行”。說學生不行就是學校不行、教師不行,應該檢討的是學校和教師。有人問一位日本教師:“你們班上誰最差、誰最笨?”這位教師說:“不知道,我們班裏沒有最差的學生,更不存在笨學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現出色的學生。”如果我們每位教師都有足夠的耐心,就能讀出每位學生的優點,欣賞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分享每一位學生成功的快樂。欣賞是一種善良,學會欣賞應該是一種做人的美德!不要吝嗇我們的讚美,哪怕是對學生最細微的進步!

(二)呼喚一個對話的語文課堂 對話教學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是相對於傳統“獨白式”的教學而言的,是以“溝通性”的“對話”爲其本質的教學。教育理論家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學中,進行着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法佔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本質性的標識。”目前,對話已經超出了原初的語言學範圍,成爲一種滲透於人類一切行爲的意識或哲學,它不僅指人與人之間透過語言進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與文本、人與自我等的理解或反思。以此意義來劃分,對話教學主要有言語型對話、理解型對話、反思型對話三種課堂實踐形式。言語型對話是指以言語爲主要表現形式的教學對話,可分爲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理解型對話是指人與文本的相互理解與闡釋,包括師本對話和生本對話;反思型對話是指以自我反思爲主要手段的師、生的自我對話。在課堂上,幾種對話形式密切聯繫、相互影響,共同構成錯綜複雜的對話教學實踐形態。根據新的教育理念來審視,進入對話狀態的語文教學主要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與學生的自我對話所構成,並且具有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的積極參與、面向生活的廣闊天地、能挖掘無限的創新潛能四個顯著特點。因此,語文教學要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必須抓住三種對話狀態、突出四個顯著特點: 1、生本對話,充分感悟——讓學生與文本對話,使學生在感悟中不斷提高 生本對話就是指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將學生閱讀文本視爲對話,強調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參與意識,使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將個體感受與文本意義交融,與文本共同生成各種帶有學生個性色彩的文本意義。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是對這種解讀的最高明的形容。 2、師生對話,豐富引領——讓學生與教師對話,使學生在引領下不斷進步 作爲語文教學狀態的師生對話,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爲語文課堂上的師生問答,而是蘊涵教育性的相互傾聽和言說,它需要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因此,語文教學中的師生對話,是師生心靈的相互溝通,它不僅表現爲提問與回答,還表現爲交流與探討、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 3、生生對話,互動交往——讓學生與學生對話,使學生在交往中不斷髮展 合作學習理論認爲,生生對話是教學系統中極具潛力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爲,生生對話賦予了教學濃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對話給每個人提供了發表自己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意見的機會,能使同窗真正成爲學友。生生對話主要有討論式、問答式、辯論式三種形式。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在方式上不應再是單向的傳授與示例,而是平等對話、合作探究。由於對話的地位是平等的,氣氛是民主的,內容是“非預設性”的(開放的、動態的)、目標是“非精確性的”,感情是真實的,方法是“非指示性的”,因而對話教學與我們傳統的馴化教學狀態相比較,至少具有四個顯著特點或優勢:具有和諧的教學氛圍、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能面向學生的廣闊天地、能挖掘無限的創新潛力。

(三)呼喚一個開放的語文課堂 新課程追求的教學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和教師心態的開放等方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教學改革的“三個超越”就是要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在教學中要能真正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必須在教學時空、教學課型、教學內容等方面實施開放策略。 1、 教學時空的開放——拓展學習時空,讓學生時時處處可以學語文 傳統教學的教學時空是封閉的,以上課、下課鈴聲爲教學的起始和終結,教師走進課堂才表明教學的開始。開放的教學時空是沒有嚴格的起點和終點的,它包括:①課堂的時空向課前開放。比如,課前向學生公佈教學內容,學生可先通過查找資料、蒐集信息,預習新課,以便課堂上與教師、同伴、文本對話,使課堂真正成爲自主、合作、探究的場所。特別是作文教學,如果事先讓學生擬題、議題、定題,給學生1~3周準備時間,到作文課時,學生就會文思泉涌、“下筆如有神”。②課堂的時空向課後開放。下課鈴聲絕不是教和學的休止符,它應成爲繼續探究的新起點,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是把所有問題解決在課內,而開放式教學則提倡把問題帶出課堂、帶向生活。如 【案例片段】教學《落花生》一課,課堂上讓學生討論:落花生的品質與現代社會需求的異同,你想做什麼樣的人?課上教師不給統一答案,讓學生在課外去採訪當地普通勞動者、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等,把這關於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的討論引向更廣闊的時空。 2、 教學課型的開放——創新學習的形式,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語文 開放的教學課型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將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構建開放的教學課型:二是不搞統一的教學課型,鼓勵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鼓勵百花齊放,鼓勵爭鳴,鼓勵嘗試。

【案例片段】這裏介紹幾種開放式教學課型: ①質疑式:操作程序爲“學生質疑→帶疑閱讀→嘗試討論→大組交流→解疑存疑”。 ②討論式:操作程序爲“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材料→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③辯論式:操作程序爲“學習新教材→確定討論題目→分組做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後師生小結”。 ④茶館式:操作程序爲“課前預習教材→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評點”。 ⑤小組式:操作程序爲“自我嘗試學習→小組交流體會→小組代表發言→評出優秀小組”。 ⑥採訪式:操作程序爲“教師明確提出採訪要求→個人(或小組)採訪有關人員→寫好採訪記錄→彙報採訪情況→得出採訪結論”。 ⑦主題式:操作程序爲“課前明確主題→各自蒐集資料→充分表達想法→師生共議主題”。 ⑧主持會議式:操作要領爲“學生充當節目主持人,教師退居二線做導演,整堂課由學生主持、串連、設問、解答、存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 3、 教學內容的開放——開發學習的資源,讓學生的學習內容豐富多彩 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是由新課程中“課程標準”取代“教學大綱”決定的。以往教師的教學依據是學科教學大綱,關注的只是學科知識本身的輸出與輸入,完成教材內容的講授即是教學的目的;新課改中誕生的課程標準,重視對某一學段學生所應達到的基本標準的刻畫,而對實現目標的手段與過程,特別是知識的前後順序、每一節課教學什麼不做硬性規定,這就爲教材的多樣性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爲體現並滿足學生髮展的差異性營造了比較好的環境。

【案例片段】開放的課程觀認爲,教材只是教學的一個媒介、一種載體,師生周圍有取之不盡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善於發現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書,包括教科書(引導學生讀好用好課本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要由教教材轉變爲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爲師生的教與學所用)、課外書(古代多少學者說過:“三分得益於課內,七分得益於課外。”如果詩人說“功夫在詩外”的話,那麼學生則是“功夫在課外”。“開放閱讀,創新作文”之路——“三軌閱讀”:“一軌”讀好教科書,“二軌”讀好學校指定的`課外必讀書,“三軌”讀好學生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創新作文:走出命題作文封閉的圈子,低年級以創作童話爲主,中年級以創作兒童故事爲主,高年級以創作兒童小說爲主,讓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暢想童真、童心、童趣)。二是關注無字之書,因爲教學起源於勞動、生活,理應迴歸生活。生活是一本無字的書,生活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我們應該隨時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三是開發自己的書,就是根據學校特色,開發校本課程,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四)呼喚一個感悟的語文課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從心裏學角度來描述語文教學過程的心理動詞有很多,比如“感受、體驗、想象、體會、思考、感悟”等。事實上,“感悟”與語文及語文教學有着更爲密切的關係,“感悟”一詞所提示的心理特徵更真實具體地反映了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的心理過程。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閱讀特別強調“感性、感覺、感悟”,文學作品的閱讀特別強調“多義性”,不能以“一解”去斷然地統一“多解”,去否定“多解”,不能用“人解”(別人的解)去統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詩歌的閱讀就更應如此,傳統的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教學模式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語文教學規律,應樹立“以人爲本,自讀自悟”的教學理念。因爲在所有的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奏。郭沫若把音樂性看作是詩的生命,只有吟詠、誦讀,才能把詩歌的音樂美充分體現出來。因此,朗讀應該成爲小學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讀中質疑、讀中探究、讀中感悟、讀中釋疑”,應該是閱讀教學特別是詩歌教學的基本途徑。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的目的有三個: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要在感悟中體驗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過:“書籍,可以淨化靈魂,昇華人格。於是有人說,讀書會改變你的氣質,讀書會讓你脫俗,讀書會使你變得聰明……”教育 家朱永新 教授說過:“讓學生利用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經典、最精華的作品牢牢刻在心靈深處,融化到血液裏,努力讓這些濃縮了中華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構成孩子一生髮展的文化根基。我們應該相信:隨着歲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長大,釋放出源源不斷的清流,滋養他們的思想,昇華他們的人生。”

(五)呼喚一個探究的語文課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說,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和增強學生創造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是新課改的焦點、熱點,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重點。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綜合的、自主生成的、創新性的學習活動,給學生一個探究的課堂,有利於克服基礎教育課堂長期存在的“三重三輕”(重知識、輕能力,重結論、輕過程,重模仿、輕創新)的弊端,有利於滿足學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實踐證明,探究有利於喚醒學生的無知意識,探究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發展,探究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探究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人格品質。怎樣才能給學生一個探究的課堂或者怎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探究呢? 1、激發探究的慾望——讓學生樂於探究 2、設計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善於探究 3、提供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勤於探究 總而言之,語文新課改要求我們着力培養“五種人”,而有效培養“五種人”就必須從建構快樂、對話、開放、感悟和探究的語文課堂入手。

二、新課堂應該怎樣進行有效設計 根據新課改對語文新課堂的新呼喚、新要求,對語文新課堂的有效設計,必須從重新認識教學設計的意義、確立教學設計的新理念入手,着力於創新設計思路、改革設計方法,特別要注重研究主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策略,努力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藝術性、實用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