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1

一、說教學資源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雲霧濛濛,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啓示,整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依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並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掌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因爲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熟悉,所以設計教學時我着重考慮如何激趣、激情。

(三)、說理念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課標,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帶着表情的朗讀。在本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主題,“憑藉課文的例子,選找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指導下,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爲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裏的讀,是聲情並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化與昇華。讀出個情味,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掌握情感的基調,最後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更要把握朗讀的節奏及其輕重音。

二、激發興趣,說教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聯繫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經驗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鄉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而現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課前3分鐘與學生輕鬆談話聊聊自己眼裏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識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在導入課題後讓學生回憶學詩方法,起到複習鞏固作用,同時也可利用這一方法來學習本首詩。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語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後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養能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養孩子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於感知語言,感悟者作者抒發的情感。課堂中通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山原的欣欣向榮,鄉村人的勤勞忙碌,感悟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讚美。

四、師生互動,說程序

(一)、談話導入析課題

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願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導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繫生活,又複習了舊知,爲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

(二)、回憶學法,指導自學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詩方法,讓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先讀通,後悟詩意和詩情,再背詩。通過這一方法來指導學生自學。

(三)、讀通詩文

在這裏我緊扣“讀通”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讀後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桑”。

1、瞭解翁卷的資料和詩題意思。

2、學生自由讀詩。

3、通過個別讀、範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桑”,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讀懂詩文,感悟詩情。

俗話說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依據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節我採取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意。而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味出情感。由於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徵有別於成人,他們處在啓蒙階段,於是,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爲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知識能力點,設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導味”,教學過程必須簡單,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瞭易於感悟,並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1、師生回憶小結了解詩文的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詩意。

2、師生互動交流感受。古詩詞的教學境界是“顯像得意”,即先將文字轉換爲畫面和場景,變抽象爲具象,變平面爲立體,變靜止爲靈動,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領悟詩句的情感意蘊。具體到我這節課……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悟詩意有一 定的難度,我採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和註解感悟“白滿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裏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什麼感覺?(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詩人說“白滿川”。春天的雨又輕又小像霧又像煙,這樣的雨又可以說是(煙雨濛濛)這時我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想象:四月的鄉村,原野是綠的,山陵是綠的,還有綠的———綠的———綠的———。學生通過看、說明白詩人眼裏是個綠色主宰的世界,此時我引用《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讓學生感悟綠給人感覺是——生機勃勃,順勢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綠。

(2)“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寫鄉村的人勤勞的詩句比前兩句更好理解,我讓學生先說然後點拔。採集桑葉養蠶,耕田插秧這是鄉村四月繁忙的勞動生活,從哪裏可以看出勞動繁忙、緊張?引出:才了蠶桑又插田。引導學生想象:讀着這句我彷彿看到鄉親們————,聽到鄉親們在田間說————。接着我引用詩句“一年之計在於春”讓學生感受鄉下人家此時的心情,累並快樂着但對末來充滿希望。詩人就是這樣飽含讚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滿活力的鄉村美景,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五)、熟讀成誦

(六)、默寫古詩

(七)、課後延伸

1、自讀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第二首詩的整體印象。學生肯定能說出第二首詩主要寫人們很忙,教師再相機說“其實第二首詩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詩中就有體現了”,學生再背“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從而對課進行小結。

2、背誦默寫《鄉村四月》

3、課後收集並積累其它田園風光的詩詞。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課有三首古詩。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詩中作者通過“爆竹聲”、“屠蘇酒”“換桃符”以及開始送暖的春風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人們在春節的歡快情景和萬象更新的情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這首詩是通過新年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感。《清明》一詩中作者杜牧描寫的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時節的景象,借春雨綿綿寄託了作者對逝去親人的惆悵感傷無限哀思。這是一首敘事詩,寓情於景,同時這也是一首七言絕句,語言十分簡潔,通俗易懂,音韻和諧。《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王維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爲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二、說學情

這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這三首詩有些孩子早已熟讀成誦,所以在讀準字音上無須多費工夫,關鍵是讓孩子去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美,去初步領會詩文所蘊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級的學生單憑詩句來領會詩文的意境是有困難的,所以我將詩歌的意境美與詮釋圖片等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美,聯繫生活實際發現美,進而動情地表達美。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屠、蘇”等7個生字,會寫“符、欲”等1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清明》。

3、理解重點字、詞、句的意思,感受古詩的語言美,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四、說教法

1、運用情境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學習,運用多媒體,動用多種感官,進入到詩人描繪的情境中,體會詩句的意境美。2、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寓學法指導於教學的全過程。

3、堅持“讀悟結合、讀寫互動”的教學理念。以讀爲主線,在讀中理解詩意,感悟文化,體會詩情,並朗讀出古詩不同的味兒;以寫爲訓練,把“寫”擠進課堂,豐滿文本,豐厚文化。

五、說教學過程

《元日》

(一)理解“元”字,導入解題。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元:第一,開始。旦:字形告訴我們是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曆一月一日。)

2、導入解題: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就叫《元日》。題目意思是農曆正月初一,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如果你用這個題目來寫作文,你會寫什麼?(寫春節做什麼,寫出春節的快樂。)

(二)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1、背誦古詩:短短的4句28個字,能背下來嗎?

2、理解字詞:哪些字詞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還不懂?(“一歲除”、“入屠蘇”、“瞳瞳日”可能要引導學生理解)

3、說說句意:能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理解,說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在爆竹聲中,除去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送了溫暖,人們歡快地喝着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門萬戶。人們總是把新桃符換去舊桃符。

4、感情朗讀:

(1)讀出節奏味:古詩朗讀講究節奏、重音,一般七言絕句朗讀的停頓、重音有規律,停在第四字後,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們來試試,讀出節奏和重音。

(2)讀出歡快味:這首詩的基調是歡快,要讀出歡快味,把歡快味讀到你的臉上。

(三)讀寫互動,感受文化,體會詩境。

1、過渡圈畫:春節,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蘊含着豐富的節日文化。從詩句中就能知道春節做些什麼,請圈畫出有關詞語。(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2、感受文化:能說說這樣做的起源、目的,以及發展到現在的表現形式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概括板書)

小結:春節,是一個祈求平安的節日,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一個充滿濃濃文化味的節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詩句呈現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面,讀讀詩句,看看插圖,想想生活,用你的筆來具體描述其中一個畫面。(引導學生先說後寫,靈動生成。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的預設)

畫面示例:親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紛紛端起酒杯敬酒祝賀,這個說祝你身體健康、閤家歡樂,那個說祝你事業興旺、恭喜發財。真是人人妙語連珠,個個喜氣洋洋。

4、感情朗讀:現在要讀出文化味,應該讀好哪些詞語?(爆竹、屠蘇、新桃、舊符)讀時可以搖頭晃腦,把文化味讀到你的頭上。

(四)拓展探究,走進詩人,體會詩情。

1、簡介詩人,體會感情

(1)過渡激疑:我們理解了古詩,感受到了春節的歡樂氣氛,春節的萬象更新,春節的文化傳統。難道王安石就是爲了告訴我們這些嗎?這還要聯繫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來體會。

(2)簡單介紹詩人。

2、體會詩情:這首詩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初寫的,是爲了表達自己變法成功的喜悅和自信。

(1)詩句中處處都能看出來,我們先來關注一些重點詞語。(教師可以先示範,再由學生交流)

(2)有了這些新的發現,我們可以把每句詩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說說。

3、感情朗讀:現在我們應該讀出詩人的自信味,要讀好哪些詞語?(爆竹、春風、瞳瞳日、新桃)讀時可以加上動作,把自信味讀到你的手上。

《清明》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課件(課文配套光盤中的圖片+民樂《春天》)教師朗讀《清明》。並請學生評價這首詩哪些字詞用得好。

學生:欣賞圖片、音樂及教師朗讀,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小結,多媒體展示課文對本詩的評價。

“紛紛”(“紛紛”一詞正是《清明》絕句中的“詩眼”,那麼何謂“詩眼”?)

比較:紛紛之雪──大

紛紛之雨──細

揭示了詩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較: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

夏雨:“如傾如注”

秋雨:“淅淅瀝瀝”

小結:揭示了春雨獨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襲了開放的花朵,春雨迷濛,像煙霧般籠罩着柳樹。“紛紛”體現的正是這樣一個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通過對“紛紛”這個詞語的品味,領會了詩歌所描繪的“景”:春雨的特點與境界。“紛紛”還形容了行人的心情,悽迷紛亂的心情,由何而來。

“行人”“斷魂”:

通過品味這兩個詞語,作者體會了詩歌的“情”:清明時節,應當是家人團聚,悼念已逝親人之際,可自己卻孤身行路,不免觸景傷懷,又加上細雨紛紛,更增加了愁緒。

小結:通過品味“紛紛”“行人”和“斷魂”,我們體會了詩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

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

“杏花村”

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 小結: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現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餘地。

學生齊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魄。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發思考。

學生:各小組演示課件,彙報收集整理後的材料。其他學生記錄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觀點。

教師:總結評價,簡要概括。

(三)分組活動,構圖繪畫。

學生:分四個小組活動討論,根據自己的想象,給《清明》這首詩配一幅插圖。並通過投影儀展示

教師:做適當的優劣點評。

(四)小結。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3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xxx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xxx》。《xxx》是xxxxxx時寫下的一首xxx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xxxx的景色,反映了詩人xxxxx。

品讀全詩,我發現,短短xx字,可謂字字珠璣。我個人覺得,該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景有情”,充分體現了詩人xxxxx的風格。

說目標

《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要着手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爲:

1、使學生學會生字,理解詩句內容,能想象詩文所描繪的情境,能朗誦該詩;

2、引導學生體會詩人xxxx的情感,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說過程

(一)指名學生背誦自己所熟悉的xxxx的古詩,營造學習古詩的氛圍。如《xxx》、《xx》、《xx》等等。

設計這一環節爲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拉近學生詩人和詩歌的距離,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吟誦詩歌、當小詩人的快樂。

(二)揭題,解題。

指名

讀題後弄懂題目的意思。“xx”字,學生自己能理解;“xxx”這一,學生並不陌生。關於“xxx”一詞,老師問:“什麼是xxx?誰xxx?”這時要傾聽學生的發言,從而補充或強調:說到xxx,就要想到xxx,xx可以用“xxx”、“xxx”來形容。

設計在解題時扣住“xxx”二字,是爲了讓學生的腦海中先形成一個半具體半抽象的xx形象,從而與我們古詩描寫的對象走近一些。

(三)扶放結合,釋疑,理解詩句。

出示詩句後讓學生充分地讀,再共同討論,看看有什麼不清楚的詞,可以提出來。對“xxx、xxx、xxx”三個詞,老師要給以解答:

可讓學生說說第xx句詩“xxx”的意思。這是全詩中最難講的一句。如果學生有難度,就由老師來完成:“xxxx”突破這一難點後,就可以讓學生一人讀詩句,一人講意思,然後連起來講講這首詩了。

(四)師述意境,指導感情朗讀。

老師深情地說:“讓我們閉上雙眼,一起xxxxx!”

設計這一環節,旨在帶領學生進入古詩情境,得到精神的愉悅,以增強學生朗讀的感染力。待到師述情境後,讓學生先簡單地敘述自己此時的感受,再讓學生去讀古詩,xxxx學生就應該能表現得很好了。當然,在老師心裏要對學生應該讀到什麼“位”有清楚的要求,當學生達不到時,老師就應該範讀,給學生引領。

(五)體會該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特點。

老師過渡如下:同學們朗讀得真棒!老師獎勵大家一人一對想象的翅膀,好不好?(出示插圖。)瞧,這如畫的美景已經來到了我們的眼前。此時此刻,假如你能變成這圖中xx旁的一隻小鳥、一棵小草、一多花兒、一塊石頭,或是一抹流雲、一滴水珠,你最想變成什麼?說說你的想法。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的意圖是充分調動學生再述古詩情境的慾望,賦予古詩以童趣。因爲,做一隻鳥兒,就能展翅高飛,看看天上之水從何而來,也能趁着水勢俯衝而下,體驗“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樂趣;做一朵小花,就能爲這紅日、青峯、紫煙、白練圖增添色彩;做一塊石頭,就能和瀑布的水流親密接觸,相互碰撞,奏出神奇的樂章;做一棵巖邊的樹,就能被飄灑迸濺的水珠輕拂??也許學生還有更加孩童化、更加鮮活的語言迸發。此時,老師以凝練的古詩句加以點評即可。如:麗流溼行雲,濺沫驚飛鳥。如:噴向林梢成夏雪,傾來石上作春雷。在此基礎上,再播放xxxx的錄相。這樣,學生的精神世界與“xx”就能有機融合了。

(六)背誦古詩。

現在,誰能噹噹小詩人,爲我們有感情地背一背這首詩?

這樣一來,學生能在反覆訓練中體會到吟誦詩歌,當小詩人的成就感,同時,更好地內化語言。

(七)體會詩句“有景有情”的特點。

師問:古詩學懂了,你們想過沒有:詩人寫下這首古詩的目的是什麼呀?學生應該能很好地體悟到詩人xxxx。

此時再指名學生到講臺前,面對插圖,表演背誦(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

(八)對比,積累,體會古詩用詞的凝練。

做法:補充一首現代小詩《xx》,讓學生賞讀,找一找兩首詩的哪些詩句是相似的?

這樣做,我的目的是讓學生都來做一個發現者,讓他們體會到成功和喜悅,並且積澱了語言素材,讓孩子們迷上詩歌,可謂“一舉多得”。

最後,我以簡短的話語來總結課文:同樣是描寫瀑布的詩,我們的詩人僅用短短xx字就高度凝練地將xxx景象描述了出來,真是功力不凡。最後,讓我們再一次一起背誦這首傳世佳作吧!(生全體起立背誦。)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課有兩首古詩,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五言絕句《池上》和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這兩首詩描繪的都是詩人在夏天的所見,前者敘事,後者寫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詩作通俗易懂的敘事風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而又不知道藏蹤跡的頑皮、可愛形象。《小池》將池、泉、流、荷和蜻蜓寫得相親相依,和諧自然,猶如一幅色彩明麗的水墨畫。這兩首詩語言淺顯易懂,又配以插圖,極易被學生理解,適合學生去吟誦積累。

二、學情分析

這是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這兩首詩有些孩子早已熟讀成誦,所以在讀準字音上無須多費工夫,關鍵是讓孩子去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美,去初步領會詩文所蘊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級的學生單憑詩句來領會詩文的意境是有困難的,所以我將詩歌的意境美與詮釋圖片等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美,聯繫生活實際發現美,進而動情地表達美。

三、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用聯繫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瞭解“蹤跡、採、藏”等詞語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說教法

本課是對古詩的賞析和學習,我採取讀書指導法,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古詩,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結合啓發式教學討論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提出問題,小組合作討論,全班同學共同交流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

《池上》

(一)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令人賞心悅目的荷塘美景:碧綠的荷葉挨挨擠擠,亭亭玉立的荷花嬌媚動人,鮮嫩的蓮蓬清香誘人。)

師激趣:看到這麼美的荷塘,你們最想幹什麼或說什麼?(學生交流)詩人白居易也來到了池邊,看見了荷花池上發生的一個關於小娃的有趣故事,於是,詩人忍住寫了一首詩。板書詩題。相機理解詩題:荷花池塘裏。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1.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讀古詩。(課件顯示要求:拼讀生字音節,注意讀準字音;用加一加、換一換等方法識記生字字形;給生字找朋友組詞;讀通句子,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律。)

(3)彙報交流。

2.熟讀古詩。

(1)劃節奏讀詩。

師引導: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經能把詩讀通了,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還應該讀出詩的節奏來。這首五言詩該怎樣劃分節奏呢?請用“/”畫出來。(學生各自練習朗讀,並根據練習時的節奏用鉛筆在書上做記號。)

(2)指名彙報,相機大屏顯示: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指名讀詩。

(4)教師講解誦讀要領並範讀:誦讀古詩的時候,不要一字一頓地讀,這樣會破壞古詩的韻味,要注意音斷氣連,像老師這樣,你們聽 ……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1.前兩行——小娃偷採蓮。

(1)師引言:一個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採了好多白蓮,究竟有趣在哪兒呢?讓我們一同走到荷花池邊去看一看吧。(課件出示:“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2)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3)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A.引導學生通過“你問我答”的形式彙報自己是如何“看”出來的。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

小艇:船。

B.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展開聯想:荷塘是什麼樣的?白蓮是什麼樣的?(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畫面,喚起大家對荷花池和嬌嫩的蓮蓬的嚮往之情。)

(4)朗讀前兩句詩,思考:你最欣賞其中的哪個字?

A.師引導:這麼多的白蓮是小娃瞞着荷塘的主人偷偷採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這時候,你會想些什麼呢?

B.指導讀出緊張、高興的心情。

C.是的,偷採了白蓮回家的小娃既高興,又緊張。(齊讀)

D.引導學生討論:你覺得小娃的這種“偷”可惡嗎?

2.後兩行——景美童心純。

(1)師引導:小娃偷採白蓮,真的不會被發現嗎?你們從哪兒知道的?

(2)學生默讀後兩行詩,談理解。

(3)學生彙報交流。

A.小娃忘記了隱藏自己的行蹤,滿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衝開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當小船慢慢駛來,浮萍……(做手勢)

(5)可是小娃哪裏知道,小船劃出的波痕已經暴露了他偷採白蓮的事。多麼純真質樸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開了,你會怎麼想?(替小娃擔心、着急。)

(7)指導學生讀出這種心情。(自讀、指2—3名學生讀、齊讀。)

(8)猜詩人的行爲、心理:

A.詩中不僅藏着一幅幅美麗的、有趣的畫面,還藏着一個人呢?你們猜,他是誰?

B.你猜白居易此時正在岸邊幹什麼?(窺視、偷笑。)

C.我來採訪一下:請問白老先生,您爲什麼在偷偷地看,偷偷地樂?

D.指導朗讀。

(四)感情朗讀,背誦全詩。

1.指導學生想象古詩的內容,練習背誦。

2.檢查背誦。

《小池》

(一)以詩引詩,創設情境。

1.(出示配樂課件:吟詠春天。)引導學生背誦古詩《春曉》《詠柳》。

2.交流:我們剛纔背誦的詩有什麼共同點呢?(都是描寫春天景色的詩。)

3.教師引導:大自然的美景總是令人陶醉。從古至今,不知多少詩人用他們的筆讚美它。(出示配樂課件:夏天情。)師導言:生機盎然的春天過去了,奼紫嫣紅的夏天來了,你們看到了什麼?

4.導入新課,揭題。

師:是呀,大自然是那麼美好,萬物是那麼和諧。南宋詩人楊萬里被這個美麗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寫下了一首名爲“小池”的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文題目:小池。)

5.學生讀課文題目,教師介紹作者。

(二)初讀古詩,學習字詞。

1.教師導學: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小池塘呢?我們一起來有滋有味地讀讀吧!

出示自學要求:

(1)自讀詩歌,勾畫難認難記的生字生詞,藉助拼音多讀幾遍,可以讀給同桌聽,也可以讀給老師聽。

(2)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

(3)自由朗讀古詩,要把詩歌讀得字正腔圓。

2.指名朗讀古詩。

3.指導學生將生字帶入古詩中,再次朗讀詩句,讀出古詩的節奏。

(1)讓我們再回到這個小池塘,去體會它的美。老師再讀。

(2)這首古詩讀起來很優美,你會讀嗎?

(三)深入朗讀,體會詩意。

1.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說說你都看到了什麼?

(2)引導學生邊看畫面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麼景物,在詩中找出來。(荷花池、泉眼、樹蔭、荷葉、蜻蜓。)

2.理解詩意。

(1)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①教師相機引導質疑:泉眼的水是怎樣流的?“惜”是什麼意思?誰捨不得誰?怎樣理解“愛晴柔”?

②指導朗讀:一道細流緩緩地從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綠樹在陽光的照射下,將樹蔭投到水面,忽明忽暗。這麼寧靜的景色,我們該怎麼讀呢?(要讀得輕柔、甜美,速度稍慢,飽含不捨之情。)

③指導想象:荷葉剛露出什麼?蜻蜓就怎樣了?如果它們會說話,會說些什麼?

④“早”和“才”詩人用得非常準確、生動。有了這兩個字,我們讀這兩句詩時眼前彷彿看見了什麼?(學生交流)

⑤引言:多麼細微的畫面,竟然被細心的詩人觀察到了。如果你是詩人楊萬里,此時會怎樣來吟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呢?

3.總結。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構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樣的小池寫下來,這裏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試着背誦。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小荷漸漸長大,大家想知道它們在盛夏時節的美麗姿態嗎?(出示課件:滿池的荷花的圖片及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還有很多美麗的景色呢。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發現,去觀賞,去讚美。當然,大自然更期待你們去愛護。這樣,美景纔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古詩三首》是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偉大的品質”,編排的課文都表現了人物的高尚品質。本課由三首古詩組成。《芙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被貶入吳,送好友辛漸赴洛陽時所作。詩人送別友人,並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陽的親朋好友,他雖然身處逆境,但無一絲悽風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顆純潔的玉壺冰心。全詩語言流暢自然,格調開朗,感情真摯。

《塞下曲》是唐代詩人盧綸創作的一首古體詩,是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墨梅》是元代詩人、書畫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畫梅,也喜詠梅,這是他的一首題畫詩。詩人借墨梅爲喻,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詩的前兩行寫實,強調 “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淨雅潔;後兩行抒情言志,說明他畫梅花,不是爲了讓人誇讚顏色好,只是要讓它的清香瀰漫在天地之間。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芙、蓉”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單”,會寫“芙、蓉”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芙蓉樓送辛漸》。

3.藉助註釋和插圖,聯繫生活實際,讀懂詩句意思。

4.結合詩句意思,領悟其中表現的精神品格,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芙蓉樓送辛漸》是教學的重點,讀懂詩句意思,領悟其中蘊含的精神品格,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中採用“創設情境入詩境——想象畫面解詩意——吟誦詩詞品情感”的教學方法,注重圖文結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誦。體現《語文課程標準》“以讀爲本”的理念,讓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以詩意的語言描述古詩內容引入,將學生帶入古詩的情境中。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由讀古詩,標出生字,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我利用多媒體出示生字詞、詩句,檢查生字認讀、古詩朗讀情況。對易讀錯、寫錯的字讓學生交流識字寫字方法,幫助識記、書寫。

(三)品讀《芙蓉樓送辛漸》,感悟品質

1.師釋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生誦讀古詩,結合註釋,理解詩意;學生小組合作,藉助註釋,疏通詩意。

3.師引導學習一、二句,體會離別之情。

4.小組合作學習三、四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5.學生感情朗讀全詩、背誦默寫本詩。

6.歸納主旨:《芙蓉樓送辛漸》通過送別友人時的表白,表明了詩人藐視庸俗的功名利祿,不向排擠陷害自己的惡勢力屈服,永葆高潔品質的崇高氣節。

(四)學習古詩《塞下曲》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指導正音。

2.解詩題,知詩人。師釋題:“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這類作品多是描寫邊境風光和戰爭生活的。

3.看註釋,解詩意。課件出示註釋,學生探究詩意。

師:誰能將這首詩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學生舉手回答,師相機補充。)

4.品讀詩句,想象畫面。

5.歸納主旨:《塞下曲》描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情景,氣概豪邁,讚美了守邊將士慷慨出擊、不怕環境的惡劣,隨時準備殺敵的大無畏精神。

(五)學習古詩《墨梅》

過渡:我們感受了邊塞的苦寒,現在請大家來欣賞幾幅圖片。(出示梅花圖)

談話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詞語?(淡雅、高貴、清秀脫俗、不畏嚴寒……)

接下來我們就隨着詩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潔。

板書:墨梅

1.解題,知詩人。

(1)出示墨梅圖。師引導:爲什麼稱它爲墨梅?學生由圖探索發現。

(2)師:對作者王冕大家瞭解多少呢?誰想來介紹他?(課件出示王冕簡介)

2.正音,明詩意。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指名讀,正音。生齊讀。

3.小組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4.思考:王冕筆下的梅花有什麼特點?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自主探究,小組交流。

5.探究品格。重點理解“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小結:王冕正像這墨梅一樣——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瀰漫在天地間的,不僅是梅花的清氣,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氣。

6.體會寫法。師引導:“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既是說梅花,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志向。詩人一語雙關,借墨梅表達自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這種寫法叫:託物言志。

7.歸納主旨:《墨梅》中詩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視流俗、貞潔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我主要堅持簡潔明瞭,條理鮮明,重點突出。結合單元學習主題,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幫助學生把握古詩內容,理解詩人的高潔品質。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從軍行》是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前兩句描寫了邊塞將士所處的環境,後兩句寫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宋朝愛國詩人陸游的作品,前兩句以恢弘的手筆描寫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後兩句通過寫被侵佔地區人民的苦盼表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詩人杜甫的詩作,被稱爲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該詩詩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談話,卻又蘊含着深厚、強烈的愛國情感。本課是本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一課,單元主題是“爲國無私”,需要學生深入瞭解詩人,理解詩歌情感,對培養學生的理解發掘能力有很好的啓發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認識“仞、嶽”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裳”,會寫“仞、嶽”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3.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有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難點:

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法

古詩需要充分朗讀、熟讀成誦,有感情朗讀。本課的三首古詩風格迥異,更容易在讀中體會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採用學生跟讀、有感情朗讀和自由朗讀等形式,要求學生在理解詩中情感的基礎上讀出三首詩之間的不同情感。

2.講解點拔教學法

本課的詩都是先寫景,後抒發志向或抒情,學生在讀時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氣勢,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對詩句內容加以理解才能領會,因此我採取講解點撥教學法,讓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領會古詩中蘊含的飽滿情感。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和古詩相關圖片,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讓課堂更生動。

三、說學法。

本課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包括預習生字,大概瞭解課文內容,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課內主要是朗讀課文,學習生字和課文內容,結合課後習題,進行適當練習,從而掌握本課要學習的內容。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課時是二課時,要結合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習題,緊扣教材,結合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流程,以達成教學目標。

(一)佈置預習

1.通讀古詩,把不認識的字詞注音並搞清楚字義。

2.瞭解詩人生平簡介及人物軼事。

3.劃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思考爲什麼喜歡。

(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說起戰士,你們會想到什麼?(自由發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戰士有關的古詩,領略他們的風采。

二、學習生字

1.學生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課件出示生字。教師檢查預習情況。重點交流的幾個字:仞,摩,遺。

三、學習《從軍行》

1.課件簡介作者,出示對《從軍行》組詩的介紹。

2.學生誦讀古詩,結合註釋,理解詩意。

3.師引導學習一、二句。(交代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環境)

4.小組合作學習三、四句,教師引導。(“百戰、穿金甲”)

黃沙萬里,頻繁的戰爭磨穿了戍邊將士身上堅硬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發誓不打敗來犯的敵人就不回家鄉。表現了戰事的頻繁、激烈、殘酷,突出了士兵們邊塞生活的艱苦。

5.入情入境,體會情感。感情朗讀,讀出氣勢,背誦古詩。

6.歸納主旨:這首詩描寫了邊塞的戰場環境,渲染了戰爭氣氛,表現了將士們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歌頌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

7.板書設計:

從軍行孤城遙望保衛祖國

百戰、穿金甲矢志不渝

第二課時

一、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課件出示詩人的介紹,指名解詩題。

2.自由讀,體會感情,說說初步印象。(遺民、淚盡、又一年)

3.揣摩情感,有感情齊讀古詩。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漫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巍峨的華山聳入雲霄。(“三萬裏”虛指,“上”動態感覺)

宋朝百姓在胡人的壓迫下眼淚流盡,年復一年盼着宋朝軍隊首付河山。(“遺民”)

4.有感情朗讀,體會人民渴望收復失地、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並背誦。

5.歸納主旨:這是一首愛國詩歌,前兩句讚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後兩句描寫了被佔領地區人民渴望軍隊收復失地的心情,充分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6.板書設計: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河、嶽→大好河山憂國憂民

淚盡、又→渴望收復

二、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指導正音。齊讀。

2.課件簡介詩人,指名學生講解詩題。

3.自由發言,初步說說對詩的理解和感受。

4.引導學習,理解詩意。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這個消息驚喜得涕淚交流,沾溼了衣裳。(“淚”既有面對勝利的喜悅;又有對自己長期顛沛流離生活的感慨,飽含着濃濃的愛國之情。)

回過頭來再看妻子和兒子,平日的憂愁已不知跑到何處去了;我胡亂地捲起詩書高興得幾乎要發狂。

白日裏我要放聲歌唱,縱情暢飲,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鄉。

我們要立即動身,從巴峽乘船,穿過巫峽,順流直下到達湖北襄陽,再從襄陽北上,直奔洛陽。(詩人想象自己回鄉極速飛馳的畫面。“從、穿、下、向”四個動詞表現了詩人迫不及待,歸心似箭的心境。)

5.感情朗讀,揣摩情感。

(1)表現詩人喜欲狂的詞語有哪些?(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

(2)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怎麼會如此欣喜若狂?(濃濃的愛國之情)

6.歸納主旨:這首詩寫出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後欣喜若狂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7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我們的教材安排的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課《鋤禾》和《憫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詩都是五言絕句。兩者相比,《鋤禾》難度較之《憫農》稍大些。我準備按順序先教學《鋤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學習古詩的方法,接着再學《憫農》。然後再以一首帶多首,放手讓學生學習補充的兩首詩歌《詠鵝》、《春曉》。當然,這兩首古詩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難易適中,既培養了孩子的自學能力,又是對古詩的積累。所以,學好古詩《鋤禾》是本課教學的關鍵。根據教材的難易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我分兩教時進行教學。第一教時:把《鋤禾》作爲範例進行教學,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學習過程;第二課時:引導學生學《憫農》,補充學習《詠鵝》、《春曉》。這樣安排簡潔、緊湊而又有所側重。

下面我重點來分析一下《鋤禾》這首古詩。(出示課件畫面並板書:鋤禾)

《鋤禾》是學生在小學課本中學到的第三首古詩。在這之前所學的《畫》和《古郎月行》兩首古詩,意思淺顯易懂,而《鋤禾》這首古詩也比較簡單,但在理解意思時必須適當調換詞語的順序。那麼,正確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也就是本課教學難點之一。從內容上看,《鋤禾》的前兩句描寫農民在烈日下揮汗鋤禾的勞動場面;後兩句通過反問告訴人們糧食來之不易。

教學重點是什麼呢?我認爲是使學生能夠自主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對勞動者的讚美和同情。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課後的練習題,同時針對我校一年級小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第一課時的五個教學目標:

1.掌握5個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鋤禾”“當”、“皆”“辛苦”這些字詞的意思。(智能目標)

2.能說出這首古詩的意思。(智能目標)

3.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熟練背誦古詩。(技能目標)

4.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技能目標)

5.懂得農民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教育學生尊重農民的勞動,愛惜糧食。(情感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餘地。

爲了更好得完成教學目標。我作了以下的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先預習古詩。儘自己能力弄懂古詩。

2.製作好《鋤禾》的講解課件以及生字教學課件。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充分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同時運用“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學習。

2.學法

分學習小組。

【說教學過程】

大家都知道,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是實際教學中能成功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所在。低年級孩子,對於學古詩感到枯燥、深奧。因此,我把教學過程分爲這樣四個步驟(出示投影)。下面我有側重地作個解說。

1.解詩題

首先出示鋤禾的畫面,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自行弄懂“鋤禾”的意思。教師在過程中適當提問點撥,同時進行生字“禾”的教學以及檢查學生藉助拼音認讀詩文是否正確連貫。在這裏,教師可以滲透一點,如果碰到題目意思不懂的古詩,一般先理解詩題,舉例說,學《憫農》這首古詩時,一般先弄懂“憫農”的意思。

2.知詩人

接着,向學生介紹本課兩首古詩原題就

叫《憫農》。《鋤禾》原爲第二首。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同時強調李紳是我們無錫人,他的詩很有名氣。

3.明詩意

我先請學生回憶一下已經學了哪些古詩以及在課外已經掌握了哪些古詩。再回憶學習古詩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因爲實驗班的孩子對於古詩的積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過這一環節,激活了學生記憶倉庫中的信息爲今天的學習所用。接下來,我就請學生自由讀詩句,嘗試理解字義。在自學基礎上,請他們討論學懂了哪些,還有哪些字詞不懂?估計學生對“當、皆、粒粒、鋤禾日當午”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難,需要在教師點撥的基礎上討論解決。“點撥”在什麼地方呢?“點”在學法上,“撥”在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上。比如,我可以請他們說說學習中遇到困難怎麼辦?學生可能會說“查字典、請教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等。學生查閱字典,聯繫詩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對於“當”的教學可以滲透在“鋤禾日當午”這一句的教學中:問“鋤禾”已明白,看圖,這是什麼時候?(中午)從哪裏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當午”,講“當”,請學生用“當”找朋友(當時,正當)。3.看看圖,讀讀句,說說“日當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句的意思。(在這裏,要告訴學生:爲了使句子說得清楚、明白,可以顛倒古詩中詞語的順序,並且引導學生按什麼時候,誰在哪裏幹什麼的順序將第一句說完整)。剩下的詩句也以此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先通過自學以及教師點撥解決字義,然後嘗試串講詩句的意思,這是教學的重點。(課件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學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訴學生串講詩句可以變換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詞,我對於串講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順連貫。在此過程中,學生先逐句串講,講後先讓他們自己評議,最後我再糾正。這樣通過生與生、生與師之間的交流,比較正確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從而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4.誦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朗讀起來琅琅上口。爲了使學生讀出味兒來,讀出感覺來,我分4步進行教學:

1.教師示範朗讀,確定基調:嚴肅、較沉重。(教師範讀)

2.採用嘗試法,讓學生自己標上停頓、重音記號,有感情地朗讀。

3.教師進行適當的技巧指導:比如:讀“誰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句,我要求學生重讀“誰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減慢速度進行朗讀。(教師範讀)

4.反覆練讀,採用個別讀,小組讀,男女讀,競賽讀等多種形式,直至熟讀成誦。最後,教師向學生進行歸納式提問:通過學習《鋤禾》,你懂得了什麼?學生可能會給教師不同層次的答案。有的是對內容的`掌握,有的是對中心思想的理解,還有的會是學習古詩的方法等。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向深層次思考。當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夠大概說出意思就行了。因爲畢竟才一年級,還是學習古詩的起步階段,在今後漫長的求學道路上,他們會慢慢感悟的。

【作業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設計作業時的“基礎性、靈活性、延伸性“這幾個特點,我適量地設計了這些作業:

1.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冊中的題目,鞏固基礎知識。

2.鼓勵學生在課後繼續積累一些古詩詞,準備進行古詩朗誦大賽。

現在我簡單來講講第二教時的教學安排。

我先進行《鋤禾》的複習檢查,然後半扶半放地引導學生學《憫農》,質疑問難,對他們不懂的地方稍加點撥,要求學生能理解字義,理解詩句,熟讀成誦,並能體會詩人對於勞動者的同情。然後我放手讓學生學習《詠鵝》、《春曉》這兩首古詩,讓學生進一步在小組的討論過程中掌握知識。當然,對於補充的《詠鵝》、《春曉》兩首古詩,要求放寬,只要基本理解古詩意思就行了。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指教,謝謝。

附板書:

鋤禾

解詩題:鋤禾

知詩人:李紳(唐)

明詩意:當、皆、粒粒皆辛苦

誦詩句:嚴肅、較沉重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本課的第一首詩,這首詩畫面明麗,情感歡悅,語言形象,音韻暢達,描寫了春末夏初時農村的田園風光和兒童捕蝶嬉戲的動人情景,表現了詩人對鄉野景色和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是宋代詩人范成大寫的一首田園詩。詩中通過描寫色彩鮮明的風景,展現了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烘托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抒發了作者對夏季田園景物的喜愛。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徐、籬”等6個生字,會寫“宿、徐”等1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3.藉助註釋和插圖,聯繫生活實際,讀懂詩句意思。

4.結合關鍵詩句描繪的畫面,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詩人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因此,我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結合關鍵詩句描繪的畫面,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詩人的情感作爲學習重點,其中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詩人的情感也是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通過朗讀、對話等途徑,引領學生觸摸文本、走進文本。因此,在學法上我主要讓學生閱讀文本,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讀促情、以讀促悟”。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由學生對農村的印象談起,引入課題。首先拉近學生與詩詞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我隨堂檢查生字詞情況,指導書寫。

(三)理解《宿新市徐公店》,感受意境

1.師簡介作者。

2.學生誦讀古詩,結合註釋,理解詩意。

3.師引導學習一、二句。

4.小組合作學習三、四句,運用多種方式理解詩意。

出示情境圖片,小組交流:你彷彿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兒童?

理解“急、追”體會兒童的神態和心理,通過“無處尋”想象畫面。

5.入情入境,體會情感。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6.小練筆:請你試着將後兩句描述成一個具體的場景,可以從動作、表情、聲音、心理等方面來表現畫面。

學生根據理解,練習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背誦古詩。

7.歸納主旨:這首詩描寫了春末夏初時農村的田園風光和兒童捕蝶嬉戲的動人情景,表現了詩人對鄉野景色和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四)學習《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品悟詩情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指導正音。(強調“興”的讀音)

2.解詩題,知詩人。

3.看註釋,解詩意。

研讀三、四句,感悟人勤。(“日長籬落無人過” 側面表現了農民的勤勞。)

體會寫法。(以動襯靜: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4.感情朗讀,背誦。

5.歸納主旨:本詩通過描寫色彩鮮明的風景,展現了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烘托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抒發了作者對夏季田園景物的喜愛與對農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五)學習《清平樂·村居》

1.解題,知詩人。課件出示對詞及辛棄疾的介紹。

2.正音,明詞意。

3.合作學習,理解詞意。

4.賞析悟情。

引導想象翁媼對話,體會生活美好。

重點指導理解“臥”“最喜”,想象小兒的天真可愛以及作者對他的喜愛。

簡介作者生活背景,引導學生體會嚮往之情。

感情朗讀、背誦。

5.歸納主旨:《清平樂?村居》中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課的兩首古詩,一首詞,都描寫了田園風光,表現了對鄉村景色、鄉村生活的喜愛和讚美。我抓住詩詞中描寫的景物及表現其特點的重點字詞進行板書,提挈古詩內容,便於學生記憶、背誦。每首詩都有對其寫景抒情的概括,簡潔明瞭,朗朗上口,便於學生理解。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9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爲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爲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緯度確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依據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下面我就從入詩境、讀詩文、解詩意、悟詩情、續詩韻、拓詩篇這六個環節來談談對這課時的教學安排。

一、入詩境

新課開始,教師可配上古曲《陽關三疊》,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渲染氣氛,營造出詩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二、讀詩文

詩歌短小精練,可以讓學生自由多讀上幾遍。

三、解詩意

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着文後的幾個註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溼潤的意思,更盡就是再飲完的意思,然後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努力爲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的機會。

四、悟詩情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爲什麼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成爲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那麼詩人王維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在悟詩情這個環節我們將解決該問題,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想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突破這個難點。

1、從好友的角度感受離別之情

先請學生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學生自讀

古詩後進行交流。可以從以下依據得到證實:

(1)、元二,這個名字叫起來非常親暱,可以推斷他們是好朋友。

(2)、從“故人”可以看出他們是好朋友,知己。

(3)、“更”說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酒,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

(4)、“盡”說明兩人喝酒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此時,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爲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回答: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爲喝完這最後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願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這還是一杯??的酒,讓學生帶着他們的感受,一遍一遍,反覆地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這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於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2、從渭城的景色感受離別之情

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更爲強烈。教師可以請學生再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1)、雨,似乎老天也爲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2)、柳,如果沒有學生提起,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後教師又可以採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3、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當時陽關離渭城路途遙遠,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那麼安西離渭城到底有多遠呢?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採用層進式的引讀,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在整個悟詩情的教學設計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

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嘆,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完全感受了這首詩歌的獨特魅力。

五、續詩韻

這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包含了詩人多少的臨別贈言啊!其實王維想對元二說的話

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這個分離在即的時刻卻什麼都說不出來了。在此,我設計了一個練筆環節,請學生把王維想對元二說卻沒有說出來的話寫下來,然後進行交流。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於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資源,填充“空白”的過程本身就是讓學生馳騁想象,激越創造性思維的實際操作行爲。我想,有了上一個悟詩情環節的鋪墊,這個練筆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學生不僅在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與詩人發生共鳴。

六、拓詩篇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可以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

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如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xx 》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冊第單元的課文,文章講述/描繪/謳歌/讚美了。表達了作者思想感情。課文按的順序/結構分爲個自然段。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語言優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是學生學習技巧/方法的範文。

二、說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課文圍繞“xx ”這一主題展開。該單元的重點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新課標精神,結合本課特點,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學會本課等生字,理解個詞語;

2、學會運用方法/技巧。

過程與方法:使用過朗讀體會法,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幫助學生領悟語言的優美及其含義,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重點:學會技巧/方法;學會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略讀/跳讀/精讀等朗讀技巧。

難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根據本課目標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通過朗讀體會法等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反覆讀文,感悟、想象,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運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寬鬆、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閱讀方法的學習體會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學會自學方法:初讀,學字詞;再讀,知結構;細讀,明中心;精讀,表情感。

四、說教法過程

1、創意境,導新課:

通過相關視頻、音樂、圖片及文字資料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初讀,學字詞(略讀法)

請同學們運用自學方法來學習課文,自由讀課文,解決字詞問題。如:等字詞。

(略讀課文:用多種閱讀方法獲取重要信息,尤其要進行略讀能力的訓練,讀懂文章的大意。)

3、再讀,知結構;(跳讀)

跳讀課文,帶着問題去讀課文:

1、文章可以分爲那幾個部分?(即大結構是什麼?)

2、各自部分主要講了什麼?

3、前後部分間是什麼關係,有什麼聯繫?

(通過跳讀,明確了文章的大結構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繫,對文章主旨有了初步瞭解,對於學習文章中所用的表達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細讀,明中心;(小組讀)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點語句及重點詞,結合這些進行提問並反覆讀重點句、字詞,體會文章感情。

(抓住語句體會,採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教學論認爲:集體自學優於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於個人獨立思考。強調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

5、精讀,表情感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加強課內外聯繫,溝通課內外閱讀,適度拓展和延伸。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成爲聯繫課內外閱讀的橋樑,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精讀課習得的方法獨立閱讀,實現向課外完全獨立閱讀的過渡。同時,要根據單元主題及課文的特點,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

總結課堂收穫,昇華感情。

五、寫板書

六、佈置作業:請大家下課後蒐集更多的這樣的故事。積累下來。

聯繫自己,寫一篇讀後感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讓學生蒐集故事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寫讀後感可以聯繫生活實際,實現課堂與生活的完美結合。)

1、抓住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一目瞭然。

2、更容易理解課文重點。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馬詩》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作品,前兩句描寫了邊塞肅殺的風光,後兩句以馬喻己,表達了渴望受到賞識、爲國家建功立業的願望;《石灰吟》是明朝愛國詩人、名臣于謙的作品,託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怕犧牲、堅守高尚情操的決心;《竹石》是清朝詩人鄭燮的作品,通過描寫竹子的品質,表達自己剛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風亮節。本課是本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一課,緊扣單元主題: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需要學生更多瞭解詩人生平,理解詩歌情感,對培養學生的理解發掘能力有很好的啓發作用。

(二)教學目標

1.會寫“絡、錘”等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竹石》。

3.結合註釋,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情景,感知詩的大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4.查找資料,加深對詩的理解,瞭解詩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竹石》。

難點:

結合註釋,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情景,感知詩的大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法

古詩需要充分朗讀、熟讀成誦,有感情朗讀。本課的古詩是三首氣勢堅定的詩,因此主要採用學生跟讀、有感情朗讀和自由朗讀等形式,要求學生在理解詩中情感的基礎上讀出氣勢。

2.發現點拔教學法

本課的詩語言簡單樸實,學生可以自行理解,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更上升一層,因此我採取發現點撥教學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學習。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和古詩相關圖片,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讓課堂更生動。

三、說學法。

本課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包括預習生字,大概瞭解課文內容,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課內主要是朗讀課文,學習生字和課文內容,結合課後習題,進行適當練習,從而掌握本課要學習的內容。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課時是二課時,要結合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習題,緊扣教材,結合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流程,以達成教學目標。

(一)佈置預習

1.通讀古詩,把不認識的字詞注音並搞清楚字義。

2.瞭解詩人生平簡介及人物軼事。

3.劃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思考爲什麼喜歡。

(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古詩中,一些植物或動物常被詩人賦予品格或志向,讓我們走進《古詩三首》,一起來了解。

二、學習生字。

1.學生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課件出示生字。教師檢查預習情況。重點交流的幾個字:絡,錘,鑿。

三、學習《馬詩》。

1.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2.學生誦讀古詩,互相交流,結合註釋,初步理解詩意。(強調“似、當”的讀音)

3.指名學生解釋一、二句詩意思,教師引導。

4.小組合作學習三、四句,運用多種方式理解詩意。整體感知,爲什麼詩人會將彎月形容成“鉤”?想象“沙如雪、月似鉤”的畫面。理解“金絡腦、踏清秋”背後的含義。(以馬喻己,側面表達希望得到賞識重用)

5.入情入境,體會情感。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6.小拓展:瞭解詩人生平志向和小故事,深入瞭解詩中的感情。

7.歸納主旨: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負得以施展、能爲國家建功立業的願望。

第二課時

一、學習《石灰吟》。

1.解詩題,知詩人。課件出示對於謙的介紹。

2.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指導正音。

3.出示註釋,學生互相交流、理解古詩大意。教師引導。

4.理解“千錘萬鑿、若等閒”的態度。(從容不迫)感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直抒詩人不怕犧牲、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5.有感情朗讀,比賽讀,比賽背誦。

6.歸納主旨:本詩託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爲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尚情操的決心。

7.板書設計:

二、學習《竹石》

1.解題,知詩人。課件出示對鄭燮介紹。

2.學生讀詩,指導正音。(強調“還、勁”的讀音)

3.學生自由說說詩意,教師點撥。

4.指導理解“咬定”。(想象竹子深深紮根絕不動搖的堅定)把握“任”的表達的態度。(無所畏懼、慷慨樂觀)分享詩人關於竹子的軼事,加深對《竹石》的瞭解。

5.歸納主旨:本詩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中卻無所畏懼、堅定樂觀,託物言志,表達出詩人的剛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風亮節。

6.比賽誦讀,一起背誦,嘗試默寫。

7.板書設計: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12

說教材

《村居》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意濃濃,令人神往的農村春景圖,草長鶯飛,拂堤楊柳,擡眼望去,滿眼翠綠,空氣中瀰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們急不可待地迎着東風放起了風箏,孩子們也把歡樂,把希望放飛在了春天裏,《詠柳》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千古佳作,詩人用獨特的筆觸描寫了春天的柳樹,歌頌和讚美了春天的創造力。

說學情

2年級的學生好動,許多行爲習慣還正在培養,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開學時。但是他們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的興趣較濃,但是他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異。而且本班學生不善於舉手發言,一小部分學生會也不舉手。

說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生字。

2、圖文結合,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

3、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三個目標是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出的。三項目標中,我把正確認讀生字作爲學習重點,因爲2年級的教學重點始終是識字、寫字。難點爲圖文結合,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在朗讀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樂趣,培養學生熱愛春天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說教法、學法

1、創設情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圖畫再現,語言描述,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生活情境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朗讀體驗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讀是最行之有效的閱讀手段,讓學生喜歡讀書,學會讀書。通過反覆品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學方法都將滲透在各教學環節中。

說學法

這節課主要採用學生以畫助記、合作交流、朗讀體驗的學習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採用提問式,春天已經悄悄的來到了我們的身邊,那麼春天在哪裏呢?誰願意說說你的發現?老師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們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課件感知春天,直接導入課題《村居》,隨機認識“村”這個字。

(二)在讀通讀順中學習字詞首先老師範讀課文,讓學生注意每個字的音,爲下面學生自由讀古詩做了鋪墊,同桌互相認讀生字、朗讀古詩。其次是指導學生看圖,引出本節課要求認識的字詞,認讀生字利用各種方法,在學習字詞的時候,巧妙的理解詞語的意思,最後引出詩句,進行朗讀。這樣由字到詞到句就簡單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誦讀首先想象着春天美麗的景色進行朗讀,其次劃分節奏指導朗讀,在讀通順、讀出節奏感之後再進行聯繫生活,指導有感情朗讀。最後就是引導背誦。

在拓展延伸中積累語言把你搜集到描寫春天的古詩,讀給大家聽一聽。然後進行小結,《村居》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還有很多詩人曾經讚美過美麗的春姑娘呢!請同學們課後繼續蒐集有關春天的古詩。【教學意圖:此環節通過積累朗讀,使學生在拓展延伸中學會積累。】

(四)指導書寫本節課要求會寫的生字有3個。先讀拼音,數數有幾畫,觀察關鍵筆畫的佔格位置,指導豎心旁的寫法,師範寫,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擴詞,課堂展評。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本課有兩首古詩,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這兩首古詩都是寫景詩,藝術特色上有共同點。作者都着意對色彩進行描繪,給人強烈的畫面感,並巧妙運用視線的遊移來營造空間感,勾畫出自然優美、開闊高遠的意境,讀來讓人身臨其境。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別詩,作者先發感嘆,再寫實景,手法獨特,語言淺近明白,生動描繪了六月西湖獨有的美景,色彩明麗,已經開闊,有種地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讚美之情。

《絕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閒居時所寫。本詩描繪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色。同時,詩人舒暢愉悅的心情也蘊含與寫景之中。整首詩對仗工整,樸實自然,一句一景,遠近交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清新開闊的畫卷。

兩首詩均以傳統水墨畫配圖,可幫助學生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二、學情分析

因爲學生在課外閱讀和積累中已經背誦果大量的故事,課文中出現的古詩學生早就能背誦了,對描寫荷花的這句詩應該比較熟悉了,他們能夠也有一定的學習力了,能夠把詩句的意思大概地連起來表述。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讀準多音字“行”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說出詩句描繪的畫面。

爲了落實課堂目標,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①識記本課生字,書寫生字;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上;教學難點放在理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首詩描寫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說教法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動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它不僅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學生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學過程中讓二人小組展開討論、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通過小組的學習交流,學生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同時,學生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啓發、互相激勵,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本課分爲兩個課時,分別教授兩首古詩。採用教學模式:激趣導入——學習生字——古詩賞讀——互動交流。

學習《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導入。課件播放西湖美景、淨慈寺風光,教師講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諸多墨寶,其中就有詩人楊萬里。展示楊萬里的簡介,直接導入要學的詩題,請同學齊讀解讀。

2.學習生字。聽範讀,畫出生字詞,跟讀,齊讀,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師逐小組檢查學生對古詩的朗讀情況,努力把詩讀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古詩文的韻律美、音韻美。同桌之間互相正音,小組比賽認讀生字詞。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生字拆解後編順口溜或字謎來記憶。

開火車認讀生字,根據動畫演示,描紅書寫,教師巡視,相機糾正,請同桌之間互相評價。

3.古詩賞讀。逐句講解,指名學生讀,說出自己的感受,再給出生詞解釋,指名學生說出詩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時風光、荷花映日圖片加深理解。楊萬里的詩語言淺顯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講,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認知。引導學生髮現“碧”“紅”突出的視覺感。

4.互動交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曾讀過的關於西湖風光的詩。根據學習結合自己的理解講述這首詩描繪的畫面,相互評議,比賽背誦。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是以童年爲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岩所作,呂岩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2、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則對詩歌背後蘊含的詩人情感不能深刻的體會到。

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結合本單元教材分析、教學要求和本課教學要求,依據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中華語言的精妙。並以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於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此外,我還採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以明快的音樂入手,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歡快的樂曲《田園之歌》,讓學生聽。隨後問學生:歡快的音樂帶給你什麼樣的心情?然後順勢引導: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就很快樂。見到久別的朋友,會很快樂。認識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現在,就讓我們帶着一顆快樂的心跟隨詩人呂岩去結識一位新朋友。由此導入古詩《牧童》,並板書:牧童

這樣的安排,我旨在“快樂”二字上展開教學,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情走進課堂。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採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認讀“鋪”、“蓑”、“臥”。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

3、三讀詩中意境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並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鼓勵學生,會讀詩的孩子一定能讀懂古詩,請你在心裏品一品每一句詩,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此環節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意境,讓學生用一個合適的詞形容一下這景、這人、這物。此時出示課件:你會填嗎?

()的草()的笛聲()的牧童()地躺着

()的草場()的月光()的的晚風()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併爲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體現了學習的階梯。

(2)讀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本首詩的特點是敘事抒情,情景交融。爲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從詩中人物“牧童”切入,讓學生邊讀邊悟。要求學生把所填的詞語放到詩中去讀一讀,並猜一猜這是位什麼樣的的牧童?大多學生通過反覆的讀能感受到牧童的快樂心情。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相機板書:快樂、悠閒。

“三”讀古詩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的主體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思維。充分體現了“快樂讀美文,輕鬆學古詩”的理念。

(三)入詩境,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這首詩的題目爲《牧童》,可整首詩並沒有出現“牧童”二字,你是從詩的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閒的牧童?並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機教學。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回答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接着引導:誰在吹笛子?在什麼地方吹?這個問題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詩。接着,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並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從詩中的的哪一個詞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場的遼闊?引導學生領悟了“鋪”字的精妙後,我話鋒一轉:這麼大這麼美的草場,你喜歡嗎?誰更喜歡?什麼原因是他如此喜歡?

這一教學設計爲牧童的出場做好了鋪墊。這最後一問必會引起學生積極地思維,他們會給出牧童喜歡草場的種種原因,可能會說:快樂地做遊戲、翻跟頭、打滾、捉蛐蛐、吹笛子等等。我適時播放樂曲《牧笛笛子》,用音樂來渲染情景。在美妙的音樂中學生彷彿走進了這美麗的原野,和這位快樂的牧童一起嬉戲。鼓勵學生也用自己優美的語言把剛纔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實際上也是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情況。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先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後用語言描述情景,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預設二:想象“臥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會指出從“不脫蓑衣臥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閒。我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領引學生回到文本中,讓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覺得詩句中的那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在班級交流中,根據學生的不同見解,我分別預設了以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維與想象:

(1)不脫蓑衣:爲什麼不脫蓑衣?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裏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賞一下?

(2)“臥”什麼是“臥”?臥在怎樣的地方?怎樣的時間?怎樣臥?把臥換成“坐”或者“立”,放到詩句中讀一讀,感覺如何?

這樣的教學設計,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而是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接着,我採用“設境想象教學法”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啓想象的閘門:(音樂漸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也許他睡着了,又會夢見什麼呢?讓我們輕輕地背一背這首詩,送給他一首催眠曲吧。

這樣,讓學生進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爲自己,化自己爲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體會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這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爲了很好的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入: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岩陶醉。其實,呂岩喜歡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呂岩的資料,快速讀一讀,看你捕捉到了什麼信息?(同時出示課件。)

這樣的引入,我旨在讓學生帶着好奇心與探究的慾望走進詩人的內心,用自己敏銳的目光去發現,去窺探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獲取信息,得出結論,增強了他學習的信心,使他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把“以學生爲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通過這個教學環節,使學生透過詩,看到了詩人心靈深處的一種追求。瞭解到了詩人嚮往遠離喧囂、悠閒自樂生活的原因後,我再次引領學生誦讀古詩。這不僅使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的情感在迴歸和昇華,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閱讀,體會詩作美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詞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爲體裁的詩句賞析

牧童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蔭眠正着,一牛吃過柳陰西。

同時出示的還有袁枚的《所見》和其它的詩句,並要求學生課外積累和背誦此類古詩。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的有機融合,從而讓學生愛上古詩詞,愛上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訓練,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語文課堂中進行學習,這也體現了我“寓教於樂”的教學理念。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板書。我的板書簡潔明快,一目瞭然。“快樂、悠閒”二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附板書)

牧童

呂岩

快樂

悠閒臥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1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午好。

我是xx。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xx》選自人教版冊第單元,本單元所選五篇現代詩歌都是以爲主題,欣賞這些詩歌,可以喚起我們豐富的想和情感共鳴,是我們更好的體會自然的詩意,人生的情趣。《xx 》(主要內容)表達了。其語言簡潔明快、質樸典雅、清新雋永、生動形象。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構思精巧、剪裁得法)無論從內容上、結構上、語言上碑文都是值得學習的典範之作,也爲今後學習類似文章奠定了基礎。(學習它有利於本單元其它課文的學習,有利於提升閱讀和寫作此類文章的能力)

2、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對中國新詩及外國詩歌已經較爲了解,並掌握了欣賞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他們可能對透過詩歌的意象把握詩人的情感依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對詩歌做出精彩的賞析。

3、教學目標的確立

基於上面的理解,依據課標中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並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並能背誦。

②抓關鍵詞,品味語言、理解詩意:運用想象、聯想體會詩歌的意境。

③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根據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及思維發展能力我把本課重難點確定爲:2、3

二、說教法

課標指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力求突“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這一特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文本,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留給學生。我的教法設計如下:情景法(設疑法)、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練習法。

三、說教法

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爲了達到不教”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課標指“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因此,我認爲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點在體驗學習和感悟學習上。具體學法設計如下:情景體驗法、讀書入境發、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發散聯想法本節課我打算用1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如果把一篇全新的詩歌比作是一座神祕的山林的話,那學生就是登山覓趣者。如何才能登上山峯覓的真“趣”呢

(一)、香遠益清(激趣導入)

(二)、登山覓香(初讀詩歌讀流暢)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一方面進行字詞的積累做好登山的能量儲備。另一方面讓學生互讀互評達到通順流利的朗讀詩歌的目的。

(三)、衆裏尋它(細讀課文賞語言品意境)

課程標準指出:“對文學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學生要說出自己的個人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文章描繪,你覺得哪些景物寫的美,美在哪兒?請大家細讀課文段,完成下面的活動:

尋意境之美

●以“我認爲文中寫的美,美在,從文中可以看出(依據文中的段落、語句)的句式來說話。(我認爲文中寫的美,美在。)

●以“我喜歡節(句),因爲”的句式說話。這樣的設計既能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又能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尋語言之美

學生在以上句式說話過程中,我適時的引導他們進行語言的品析。如:有學生認爲文中美,美在,因爲,當學生說完後我接着追問,老師把文中的詞換掉可以嗎?爲什麼?(我把本句的修辭搞成可以嗎?爲什麼?)這樣用替換的形式能很自然、很深刻地讓學生體會到文章抓住景物特點描寫;用詞的準確、生動;修辭運用恰當等特點。

學生在以上理解的基礎上,拿起手中的筆,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自己喜歡詩節。這一練習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尋聲音之美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文字進行朗讀,學生進行評價。

目的是讓學生在以上環節的學習感悟中達到有感情的朗讀

(四)、燈火闌珊(感悟·升化)

爲了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這個環節首先介紹作者及詩歌寫作背景,然後設計了作者在線的訪談活動

活動方式:六人一組,選出一名記者,一名作者,四名讀者代表就文章內容對作者進行訪談。

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樣的合作探討作者寫作意圖,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提高學生審美與創新能力。

這一環節第二個活動:記憶我最棒:

速讀,梳理文中關鍵詞完成記憶我最棒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背誦全詩。

(五)、課堂小結

學生談學習本文的收穫

(六)、佈置作業

課下蒐集並積累關於的詩句(名言)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採用框架式的形式,(涵蓋了文章主要內容,解決了課堂核心問題)簡介概括,突出重點,便於學生的記憶。

我的說課到此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