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螳螂捕蟬說課稿一等獎

螳螂捕蟬說課稿一等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蟬說課稿一等獎,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螳螂捕蟬說課稿一等獎

一、說教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得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

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是“詩文精粹”,要根據課文特點相機安排語言文字的訓練。

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3、理解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

4、能複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來體會寓言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有感情地讀好吳王和少年的對話,能複述課文。

教學時間:2課時

二、說學情

由於農村六年級的學生都認識螳螂、蟬、黃雀,也有些甚至玩過它們,對之覺得有趣,只要上課時出示有關圖片、課件,他們會有躍躍欲試的心理,就容易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瞭如下手段和方法:

1、重組課文,落實重點。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議故事、演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爲主線,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把朗讀、感悟、想象、複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板塊,力求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2、訓練語言,注重創造。

“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複述、表演這個故事,藉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複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3、訓練思維,凸現主體。

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並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爲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麼動物?

2、板書並認讀生字“螳螂”“蟬”

3、指出他們屬於左形右聲字,便於識記。

(這三步設計從具體的圖象到抽象的文字,並且點出了“螳螂”二字的構成特點,從而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在課題中就讓學生輕鬆識記了本課的兩個生字。)

4、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在這裏教師設置疑問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也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並做上記號。

2、指名逐段讀課文,注意糾正字音。

3、交流:你通過讀,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明白?

(這兒,主要通過學生自問自答的形式並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生詞的意思,爲感悟課文掃除了障礙。)

4、指名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再讀課文,看看你能否知道各自然段寫什麼,課文按幾部分內容寫,各寫什麼?

(四)學習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齊讀。

2、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爲何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勾畫有關語句。

3、對此,你有何看法?

(五)指導書寫。

“螳”、“螂”的結構和筆畫筆順。

(六)作業。

1、抄寫生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聽寫鋪墊。

1、師生同寫課題,齊讀課題。

2、聽寫五組詞語要求學生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麼聯繫。

3、教師依次念五組詞:

(1)蟬悠閒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

(3)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拿着彈弓瞄準

(5)不堪設想隱伏着禍患恍然大悟

(這兒,通過默寫五組詞語,不僅是檢查與鞏固生詞的掌握情況,更是在“暗暗”幫助學生記住“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爲後面地複述課文埋下伏筆。)

4、學生對照屏幕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

5、齊讀五組詞語。

(二)學習第二、三段。

1、投影出示第二課時教學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標)

2、自由朗讀第二段(2—11節)、第三段(第12節)內容。

3、從“轉來轉去”、“毫不介意”、“一連轉了”等詞句中,體會到什麼?(讓學生體會出少年的決心、勇氣和智慧。)

4、指名朗讀。(瞭解學生是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生練講故事。

(這個設計面向全體學生,是在上面聽寫五組詞語作爲鋪墊和根據掛圖進行練說,這是一個具有梯度的教學流程。)

6、指名複述故事,師生邊聽邊評。

(學生在上面第5點已有練講的技能,在此便在輕鬆愉悅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複述。)

7、同桌互講互評。

(讓學生做學習的主體,訓練學生說、評的能力。)

教師總結。(略)

8、同學們說說“蟬、螳螂、黃雀、少年”之間的關係。

(出示圖片5讓學生演示螳螂等事物的動作,感悟到“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

9、默讀全文,看看你能否發現課文中還有哪些角色之間存在着類似“螳螂捕蟬”的關係?

(訓練學生髮現能力,讓學生明白吳國的眼前利益是什麼?而隱伏的禍患又是什麼?明白故事與現實之前的共同之處。這樣,學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幹,訓練了評析文章的能力。)

(三)品析人物。

1、那個少年爲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

2、小組討論之後,集中交流。

3、大臣們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勃然大怒)少年說了“螳螂捕蟬”故事,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恍然大悟)從這個對比中,你認爲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在這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學生表達肯定個性鮮明,但這一切都要依賴於學生對文章的正確解讀,做到有理有據。)

4、你認爲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呢?

(這裏又給學生搭建了表達的一個平臺,讓學生再去迴歸課文認真讀書從而對吳王有個準確的評價,學生除了可以感悟到吳王的專制蠻橫,當然也可以體會到他的可愛之處。)

(四)表演深化。

(表演僅僅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通過表演能讓學生在“語文”層面上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在這裏,我設計了合作表演的.環節,其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化體驗內化語言,並在此基礎上有創造性的表現。)

1、激趣。

我可以這樣說:“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用上這樣的導語學生的表演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2、組織。

尋找合作對象,練臺詞。(這兒的臺詞主要是課文中人物的對話)

3、設計。

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4、演練。

5、表演。

在表演過程中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6、評價。

(五)鏈接名著。

1、《伊索寓言》

2、《中國古代寓言》

(有人說過:下課是新一輪讀書的開始。在這裏我借本課的文章特點因勢向學生推薦一些關於寓言的讀物,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向課外延伸,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遇見或聽說過類似寓言中的故事嗎?請舉例談你的看法。

(七)總結全文。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八)佈置作業。

回去寫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

五、說板書

10、螳螂捕蟬

捕啄食打

蟬螳螂黃雀少年

攻打乘虛而入

楚國吳國其他諸侯

不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眼前的禍患。

好的板書設計,既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質疑解難,加深對課文的認識與理解。這一板書設計就吻合了這些方面,並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