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可持續發展》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我將按說教材分析、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過程這四個環節去說課,首先進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的第二節。是在學習了可持續發展的概況,瞭解了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的基礎上,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課程標準》的要求是1、聯繫《21世紀議程》,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係的主要途徑;2、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責任。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水平,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定位爲以下幾點。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結合實例,讓學生理解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徑和應採取的相應措施,瞭解《中國21世紀議程》;知道個人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爲準則。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利用生產流程圖,分析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意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際事例來分析人地關係的發展狀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節內容,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教學重點: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把結合中國國情,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確定爲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根據學生已有理解能力確定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實例分析循環經濟的意義爲本節難點。

二、說教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製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4.體驗式教學法:通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來聯繫國情,感悟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說學法:

1.爲使所學知識能較好的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對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知識將分別採用歸納總結法。

2.通過組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學生進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爲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難點對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知識通過填空、連線、材料、表格、選擇、讀圖等方式進行訓練,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可持續發展的概況,瞭解了它的發展過程,從上節課內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爲人類的發展,可持續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那麼,具體到我們國家、我們周圍的生產、生活情況又該如何呢?引入本節課內容“6.2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們知道: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爲了求得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當然也是我國的必然選擇。但是,由於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國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時也不應相同,要注意各國的國情和地域環境的特殊性,走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國目前現況,引出本節課重點內容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對於這一重點內容,我要組織學生及時收集相關新聞影視資料,通過多媒體制作,以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學生,並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最後,老師進行引導歸納,和同學們一起列舉出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驟:

(1)首先列舉幾條名人語錄說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

(2)通過直觀明瞭的資料補充以及分組討論的方式說明目前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壓力:龐大的人口壓力;資源短缺令人擔憂;深刻的環境危機;

(3)介紹1994年3月,國務院發佈的《中國21世紀議程》,瞭解我國在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這三個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及主要對策。

承轉:我們從上面的分析中瞭解了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那麼,我們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採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們以生態農業爲例,簡要分析我國在發展可持續農業方面的嘗試。

對於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這一難點,我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幫助學生理解,首先講述生態農業的概念、特點及在我國發展情況,其次,對留民營村的生態農業綜合循環利用關係通過圖表、連線和填空的方式使學生理解這一流程,最後組織學生討論:留民營村採取了哪些措施,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老師最後歸納總結,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方便學生理解。

課堂小結:通過本節內容,我們學習了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徑和應採取的相應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資料分析,圖表分析的方法。

作業設置:學生根據今天所學內容,結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複合生態系統”景觀圖和簡化的系統框圖,完成下列練習題,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和分析判斷能力以及綜合思維能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2

各位評委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單元第二節《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德國魯爾區爲例》。根據新課程理念,我說課的內容分四個部分:一、說教材,二、說教法,三、說學法指導,四、說課堂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主要講了區域工業區位條件背景分析、資源不合理開發導致的區域環境惡化和產業發展衰落及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對本書區域可持續發展思想和樹立正確的人地關係思想,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的具體體現,也爲後面區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做好鋪墊。

2.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江蘇省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學生已有知識爲基礎,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生能分析出魯爾區的工業區位特徵②探討魯爾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③根據問題原因,推斷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討論比較魯爾區與我國東北的遼中南重工業基地發展的異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以魯爾區爲例的工業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和人地關係思想。

②通過借鑑國外的經驗教訓,爲我國資源型地區尋找出路,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

3.說重點、難點的確立

(1)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及學生前面學過的影響工業區位因素分析,確定如下重點:魯爾區的工業區位特徵;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書本和地圖冊提供的相關資料,從工業區位影響因素分析魯爾區工業區位特徵,並通過創設情境、換位思考歸納總結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並如何將所學應用到生活中去。

(2)重點:魯爾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對學生來說學習有一定難度,綜合性強,且遠離實際生活,所以確定爲本節重點。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教學和結構式板書,結合課本內容,來分析魯爾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更直觀地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還方便拓展課外知識,彌補學生經驗不足的問題。

二、說教法

本着提供給學生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以學生已有知識爲基礎,以教學內容爲基礎,以培養學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目的,選擇了講授法、小組討論法、讀書指導法、比較法、假設法、綜合分析法進行教學。並在多媒體教學輔助下,展示污染後與治理後的圖片,更深刻地瞭解魯爾區的發展狀況,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交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讓他們會學習。正對本節內容,可指導學生運用觀察法、綜合分析法、換位思考法,培養學生讀圖能力、閱讀分析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學會合作,養成閱讀時邊動筆擇錄邊思考的習慣。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可以通過本節開頭的小資料:能源、礦產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但由於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資源可持續和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並結合以前學過的美國五大湖工業污染嚴重,老年人搬遷至陽光地帶的例子提出“資源型地區如何擺脫面臨的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樣一個問題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通過舉例子可以將以前學過的知識聯繫到現在需解決的問題中來,做到融會貫通。

2.學習新課第一目魯爾區發展的背景

首先,需要認識魯爾區的地理位置,通過課件分別展示德國在歐洲、魯爾區在德國的圖片,用直觀的圖片將抽象的位置顯現出來,體現了教學原則中直觀性的原則,彌補學生經驗不足的缺陷。接着講到交通、市場、水源、勞動力、資源(主要是煤、鐵),我會把這些方面的因素用綱要信號法列在黑板上,可以簡明醒目地展示出知識要點,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維、事象聯想等人類思維和記憶的特點,並且把語言和圖形結合起來,兼顧善於邏輯推理和空間想象的來年各類學生。然後讓學生看書上相關文字和圖片,找出魯爾區的區位特徵,這裏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讀書指導法,老師最後進行歸納總結。

魯爾區的區位特徵:

(1)地理位置:德國西北部,利珀河與魯爾河之間,歐洲十字路口,東西歐往來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2)交通:萊茵河縱貫本區南北且通往荷蘭鹿特丹港口,鐵路、公路密佈,水陸交通發達,便於區內區外聯繫。

(3)市場:鄰近法國、荷蘭、比利時、瑞典等國工業區,又位於十字路口,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市場廣闊。

(4)資源:煤炭資源及其豐富且爲質優的露天煤礦,鐵礦從法國洛林鐵礦輸入,離鐵礦區近。

(5)水源豐富

(6)勞動力豐富,素質高這樣可以培養學生通過書本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和歸納分析的能力。

第二目魯爾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首先可以播放一段視頻,提出“我們在這段視頻裏看到魯爾區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問題?”然後請同學小組討論,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不愛講話的同學爲代表回答。遇到的問題是傳統工業的衰落和生態環境的惡化。這裏採用:

1.直觀演示法:體現教學原則中直觀性和啓發性原則,對於學生來說不可能親自經歷或直接去當地進行考察,而且視頻可以呈現學習對象的現狀,更形象、更動感、畫面多、信息量大,對書本知識進行補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2.小組討論法:通過學生已有知識探討新問題,將知識有機融合起來,調動學生認知積極性,主動參與到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互助精神,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加強學生合作、表達、探究能力。然後再對應存在的.問題,採用問題探究解決法來找出成因。可以請學生看書,從書本上找出相關信息。但由於書本知識淺顯、概括度太高,可以讓學生拋開書本,聽教師講述當今世界能源利用、技術發展的總體狀況,學生聯繫教師所述內容總結傳統工業衰弱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這是教給學生聯繫前文和現實情況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概括能力,間接引導學生關心時事和祖國未來的發展。

傳統工業衰落的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主要原因)

③鋼鐵總產量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衝擊(根本原因)

⑤污染嚴重,用地緊張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熱污染四方面(在課件上採用因果關係圖說明)。

第三目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策略

由於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社會實踐,但有基本的常識,可以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學習互動氛圍,讓學生換位思考“假設自己是魯爾人,應怎麼樣因地制宜?”並結合第二目中傳統工業衰弱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一對一尋找可持續發展戰略,教師再對每一個策略予以概括,教會學生據果尋因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展示治理後的圖片,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和正確人地觀的重要性。

策略: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②調整工業佈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最後在拓展知識上,可將魯爾區與我國東北的遼中南老工業基地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發展異同,採用比較法,可以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前後聯繫,舉一反三,分析遼中南基地的區位,並借鑑國外資源型城市成功轉型的經驗,提出遼中南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3.鞏固新課對所學進行總結,並佈置作業,遵循鞏固性原則。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評委指正!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與處理

高中地理必修Ⅲ的主要知識構成爲區域地理學,作爲必修Ⅲ的關鍵知識內容--第二章《區域可持續發展》,以案例的形式,全面系統地講述了不同區域類型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及效果,旨在解決如何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農業產業活動作爲區域整治與開發的關鍵問題之一,第四節《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美國爲例,爲其他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是第二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節教材由“美國農業生產條件”、“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三部分組成,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本堂課將只講授教材“美國農業生產的條件”、“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這兩部分內容,而這兩部分內容對後面學習“美國農業生產的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對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美國農業生產條件、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美國本土地形、氣候的判讀,培養學生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並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並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1、重點

美國農業生產的條件、特點

2、難點

①美國農業生產的條件

②美國主要農業帶的空間分佈

③通過具體實例分析,把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繫起來

3、重難點突破

農業生產活動、分佈與自然地理條件密切聯繫,還受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本節注重學生獲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因此對於本節的教學重難點,除了由教師引導學生從這些方面進行分析外,關鍵是讓學生根據提供的相關資料,充分調用原有地理知識,,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美國農業生產條件,以及掌握美國主要農業帶的分佈。

針對這種情況,我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①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爲學生提供瞭如“美國本土氣候類型圖”、“美國地形平面圖”、“美國地形縱剖面圖”等相關資料,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並結合活動內容,創設了相關情境,從而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②開展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教學活動,如“我來說說美國農業生產條件——我說、我說、我說說說!”、“我爲玉米、小麥、棉花、乳畜業找‘婆家’”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經過相互間的討論、交流來獲取答案,既加強了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這樣學生所獲取的知識遠比老師的簡單傳授印象更深刻。

③通過反饋練習,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從而達到理論聯繫實際的目的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爲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調用、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本節課我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採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案例法、歸納法進行教學。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將總課題突兀地交給學生去“探究”,學生只會無從着手。對於本堂教學內容,將問題分解爲一個個梯級深入的小問題,同時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充分調動學生的舊有知識儲備,並通過地理圖片展示,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在激活學生舊有知識基礎並予以補足的基礎上,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老師的輔助歸納總結中,幫助學生建立新知。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們“會學習”。

我注重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既加強了對學生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的訓練,也保持了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儘可能多的理解和記住地理知識的習慣。對於本節主要知識點的教學,我都遵循: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討論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教學步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在導入新課環節,通過一組圖片的欣賞,讓學生對美國農業有一種感性的瞭解。

圖片欣賞完以後,向學生提出問題,看學生是否能猜到這是哪個地區或者哪個國家的農村風光,在學生的踊躍回答以後,告訴學生答案,這是美國的農村風光。

通過圖片的欣賞,我們可以從側面來了解美國的農業生產,從而以此爲切入點,導入本節內容——以美國爲例,來探討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入到講授新課環節。

2、講授新課

①美國農業生產條件

作爲本節的教學難點之一,關鍵是讓學生自主獲取、分析相關信息,瞭解美國農業生產的條件。因此,對此教學難點的突破,首先,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從視頻材料中提取信息,瞭解美國農業生產的概況——“雖然美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不多,但是其農業生產總值和農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從而可見美國農業的發達程度,既然美國農業生產如此發達,那適合美國農業生產的條件又有哪些呢?通過此問題的提出,將學生引入“美國農業生產條件”的學習。

對其農業生產條件的分析,我設計了“我來說說美國農業生產條件,我說、我說、我說說說”的教學活動,併爲學生提供了兩組圖片,一組是美國本土經緯度位置圖和美國本土氣候類型圖,一組是美國地形平面圖和縱剖面圖,讓學生自己從這兩組圖片中獲取信息和結合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來談談美國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同時對於教材“冷空氣的影響範圍爲什麼會如此廣大”這個活動題目,我創設了北風呼嘯雪花飛舞的學習情境,結合此情境達到讓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

這樣,通過對圖片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結合情境的創設,再經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和老師的歸納總結,讓學生了解氣候、地形對美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在瞭解影響美國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以後,又以問題的形式:“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說說美國的農業生產條件呢?”,仍然經過學生的討論學習,讓學生了解美國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追求效益、便捷的交通運輸、科學技術以及國家的政策法規等。

最後總結美國的農業生產條件——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這樣一個一個問題的引導,經過一個一個問題學生的自主討論解決,從而實現“美國農業生產條件”這個難點的突破。

至此,教材第一部分:“美國農業生產條件”的講授到這裏也就完成了

過渡:

提出問題: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美國的農業生產又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從而過渡到第二部分內容——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學習。

②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作爲本節的難點之二,是在瞭解美國農業生產條件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美國主要農業帶的分佈及特點。對於此難點,首先通過一段文字材料讓學生簡單瞭解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將全國分爲若干個農業區,並通過四幅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美國的農業生產,接下來便向學生介紹什麼是“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同時提出問題:美國的農業帶究竟是如何分佈的?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我設計了“我爲玉米、棉花、小麥、乳畜業找‘婆家’”的活動,活動分爲小麥、棉花、玉米、乳畜四個組進行,讓學生根據棉花、玉米、小麥的生長習性,發展乳畜業應考慮的條件以及結合圖中所示區域的地理環境特點爲小麥、玉米、棉花、乳畜業找到合適的“婆家”。各組討論及交流以後派出代表來爲各自負責的農業生產找合適的分佈區域。根據各小組的討論及發言情況,由教師對每組討論回答情況進行小結,最後再從總體上進行總結,形成整體印象。

這樣經過學生的分組討論及交流學習,瞭解了各個區域的自然條件和各農業生產活動應考慮的條件,由淺入深,讓學生清楚地瞭解美國農業帶的分佈情況。

最後提出問題:美國爲什麼要實行農業生產的地區專門化,這樣又具有什麼樣的優越性呢?讓學生試着歸納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目的與優越性,再由老師進行總結。

至此,完成“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講解。

3、歸納總結

結合板書,對本堂課的學習進行總結。

4、反饋練習

本節重點分析了美國的農業生產條件以及美國農業生產的分佈特點,在此基礎上,爲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分析問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設計了此開放性題目:“請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內容,分析湖南省發展水稻生產的條件。”讓學生結合這堂課所分析的美國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來分析湖南省的水稻生產,這樣就實現了本堂課第三個難點“理論聯繫實際”的突破,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四、說板書設計

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板書設計如下: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三框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學生通過前面學習,已經瞭解了我國的人口、環境的相關知識,認識了我國社會面臨嚴峻的人口和環境形勢。在此基礎上,本框題將使學生了解掌握我國資源的現狀及特點,能正確認識到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堅持科學發展觀,幫助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並付諸行動。爲下一框《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框題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我國資源的現狀、特點及其嚴峻性;理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含義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理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培養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關愛自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等方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認識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嚴峻性,學會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從身邊小事做起,培養保護節約資源的習慣,培養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在全面瞭解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及其要求

依據:當前,人類正面臨着全球性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這不但給當前的人類發展造成困難,而且對子孫後代的生存構成威脅,尋求怎樣的發展道路才能擺脫這種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這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教學難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依據:由於對這一問題關注不夠,因而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教與學都有一定的難度。

二、學情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學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爲,因此,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環境觀顯得尤爲重要。

三、教法設計

依據新課程標準,我將採用如下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情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直觀演示法:運用圖片、錄像等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慾望。

四、學法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爲提高學習成效,本框題的學習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歸納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培養思考問題、歸納知識的能力。活動探究法: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鍊思維能力,培養合作意識。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爲以下三個環節:認識馬永順;解讀馬永順;學習馬永順。

1、認識馬永順

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導入我採取視頻導入的方法。

播放視頻片段1。這段視頻是關於馬永順的簡單介紹,重點在於讓學生知道馬永順的身份的轉變——由伐木模範到造林英雄。雖然很短,但能夠引發學生對馬永順行爲的思考。學生會急於知道馬永順爲什麼會發生如此重大的變化,從而把學生帶入今天的課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選擇馬永順的事蹟作爲本節課的教學載體,是考慮到他的工作歷程,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們國家在資源問題方面的認識的轉變與提升,是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探索過程,從而強化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2、解讀馬永順

在本環節設計了三個情境:走近伐木模範;伐木模範的反思;成爲植樹英雄。

第一個情境:走近伐木模範

播放視頻片段2。由馬永順成爲伐木模範自然過渡到對我國資源國情的學習。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呵護地球的肺”的材料,瞭解一棵50年樹齡的樹所具有的生態價值,使學生根據教材所設置的情景,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作用,毀壞森林的危害。

通過多媒體展示幾組有關我國資源的數據,讓學生更直觀的瞭解我國的自然資源的形勢和特點,認識到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

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明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認識到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組漫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明白人類正面臨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生態危機等問題,同時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來激發學生思考人類未來發展的道路。

設計這個情境,是希望通過馬永順伐木的場景,對學生形成視覺衝擊力,從而引起學生對我國森林資源的關注,並進而關注我國其他資源的情況,全面瞭解我國資源國情,同時在對數據及材料的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通過運用與生活緊密聯繫的漫畫,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和處理信息,進而初步認識到我國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

第二個情境:伐木模範的反思

播放視頻片段3。由馬永順的反思把學生帶入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思考,轉入對可持續發展內容的學習。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在。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要求學生閱讀教材,通過自主學習與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及要求。

設計這個情境,是希望學生與馬永順一起反思人類自身的行爲,爲可持續發展內容的學習找到一個突破口。對可持續發展內容的學習過程,着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通過閱讀解疑,初步奠定理論基礎。同時結合我國資源方面的國情,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第三個情境:成爲植樹英雄

播放視頻片段4。讓學生從馬永順的行爲中品味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含義。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公共牧場的故事,通過多媒體,啓發學生結合兩種情形進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獲得暫時的收益──牧場因超載而嚴重退化──影響牧民整體、長遠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牲畜頭數──牧場得到很好的恢復──實現牧民的可持續發展,併爲牧民子孫後代的生存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

經過討論、交流,讓學生作出自己的選擇:是從個人的、眼前的利益出發,還是從整體的、長遠的利益出發?通過選擇,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加深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含義和要求的理解,從而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

這一環節,通過馬永順的行爲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然後結合實例反映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場景,將數學課和思想品德課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學科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然後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舉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以加深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結合教材“生態農業循環圖”,啓發學生思考,發現其內在聯繫,從中獲得啓示。這樣,不僅突出了教材的重難點,而且使學生明確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設計這個情境,是希望學生在馬永順行爲的影響下,學會正確分析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能力。

3、學習馬永順

播放視頻片段5。讓學生從志願者的行爲中汲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動力。

觀看視頻後提出問題:我們能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做些什麼?請學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好方法。引導學生深層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細節,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計這個情境,是希望學生能反思自己的行爲,堅定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來展示板書設計,有利於學生一目瞭然,把握重點。

然後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了課外拓展題:倡議同學們自覺在生活中踐行可持續發展觀,節約資源、做環保小衛士。

設計這道題目,一是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二是讓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三是讓學生身體力行,從日常生活做起,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不當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批評與指正!謝謝!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5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從八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三節內容。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通過本框題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我國資源的現狀和特點,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意識並付諸行動,學好本框題,將會爲以後的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並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框題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二、說學情

現狀分析:九年級部分學生對我國面臨的嚴峻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認識不足,對黨和政府實施的一系列基本國策和發展戰略理解不深刻,體現在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浪費着資源、破壞着環境。面對國情和學生實際,這就需要對即將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或走向社會的學生進行相關教育,引導他們瞭解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等狀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結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環境與資源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自身做起,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具有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蒐集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材料,明確我國的基本國情。宣傳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認識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涵,提高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之間關係的能力。

3、知識與技能: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形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在正確認清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等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能力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及其要求

理由:當前,人類正面臨着全球性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這不但給當前的人類發展造成困難,而且對子孫後代的生存構成威脅,尋求怎樣的發展道路才能擺脫這種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只有全面準確地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要求,才能自覺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教學難點:在可持續發展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

理由:這一問題理論性強,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因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事例、圖片等感性材料來實施教學。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法。

1、教法:情景教學、啓發式教學、活動教學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本節課的教學我側重於以下學法的指導。

2、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六、說教學流程:

通過四個環節、四個活動,串起相關知識,層層推進,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一)第一環節 情境導入:播放視頻《地球在哭泣》

設計意圖:選用的視頻非常典型,有超強的視覺衝擊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談觀後感,自然過渡到本節課內容的教學。

(二)第二環節 自主學習

設置了4道填空題(見教學設計),學生自主完成,分組展示。

設計意圖:自主看書,梳理知識,勾畫要點。

(三)第三環節 合作探究

圍繞重點難點,通過四個活動,七個問題,層層推進,逐一化解。此爲教學的重要環節。

【活動一】呵護地球的肺(見P54頁)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引導學生了森林——地球之肺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增強學生愛護森林、珍惜森林資源、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由自然資源過渡到:

問題一:我國的資源現狀(特點、原因)是怎樣的?

此問題的教學主要通過材料、圖片來展示和說明。

我國的資源形勢十分嚴峻,人類應該怎樣對待大自然呢?由人與自然的關係過渡到:

問題二:人類應該怎樣對待大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

【活動二】設計公益廣告(見P55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辨析三個觀點,認識到應該保護環境,珍愛地球,不損害子孫後代的發展需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鼓勵學生設計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廣告用語。過渡到:

問題三:設計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爲主題的公益廣告。

學生先自主設計,再全班展示交流,後出示示例。

同學們設計的廣告有創意,有號召力。現在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國爲什麼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呢?過渡到:

問題四:爲什麼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先通過圖片展示,再由學生歸納。

【活動三】牧民的選擇(見P56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作出自己的選擇:是從個人的、暫時的利益出發,還是從整體的、長遠的利益出發?通過選擇,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那麼什麼是可持續發展呢?過渡到:

問題五: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要求分別是什麼?

問題六:怎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要求理論性強,可適當拓展講解,增強學生的理性認識。國家怎樣實施可持發展戰略以舉例說明爲主,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活到四】我環保 我快樂(見P57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我國面臨的嚴峻的礦產資源形勢及其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增強學生的資源意識,確立循環利用資源的觀念,自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關愛地球、可持續發展,關鍵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去。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做到知行統一,用實際行動爲環保事業作貢獻。過渡到:

問題七:我們能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做些什麼呢?

要求:知行統一,說到更要做到。

第四環節 鞏固提高

設置了8道題(見教學設計),學生自主完成,分組展示。

設計意圖:效果檢測,鞏固提高。

七、說板書

爲什麼(人口、資源、環境、生態)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是什麼(含義、要求)

怎麼做(國家、個人)

設計要求:簡潔、直觀、有邏輯性。學生易懂易記。

八、說教學反思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還存在着許多困惑,以求教於同仁。

1、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教學。

2、如何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服務教學。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6

《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德國魯爾區爲例》是湘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節的內容。現就教材分析、課標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等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節的案例教學,區域地理案例教學是教師採用教學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它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剖析、研究、歸納和總結等教學活動將地理課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串聯起來,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化和典型化,使學生從“個”推知“類”,由“特殊”歸納“一般”,通過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規律性原理,從而幫助學生進行積極地價值建構,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區域圖景。其具有以下特徵:

材料的獨特性,案例教學中的案例都是來源於實際生活的第一手材料(2)知識的建構性,案例教學中學生獲取的知識來源於真實的事件,便於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實現自身新知識體系的建構;(3)能力的遷移性,案例教學中,學生要從典型事例的個別特點推出同類事物的普遍特徵,再由普遍特徵上升到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實現知識的遷移;(4)思維的啓發性,案例可以啓發學生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去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

二:說課標

1.知識目標:瞭解並識記魯爾區發展的區位優勢條件

2.過程與能力目標:學會利用學案自主分析魯爾資源工業區的優勢與不足,並如何因地制宜採取措施加以整治,做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樹立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理念

4.教學重點:傳統工業區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5.難點:發展中國家如何借鑑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實現傳統工業區的經濟騰飛。

三:說學情

區域的概念學生在學習高一必修二的時候就已經涉及過,對這部分內容不會很陌生。但是由於這節課是典型的案例教學,要求學生能夠以某一區域“個”推知“類”,由“特殊”歸納“一般”,通過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規律性原理,從而幫助學生進行積極地價值建構,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區域圖景。就高一學生理解及認知水平而言在教學中有一定難度,所以在備課上我對學生的學情做了充分的分析。

四:說學法指導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及學生的學情,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看圖、討論、交流、完成學案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通過學案的導學助教作用不僅能使學生很好的掌握本節課的重點並突破難點,而且還爲教師減少了不必要的講授時間。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五:說學案

根據教材、課程標準、會考要求、及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前編寫好學案。

(1):學習目標預設.。

任何事情要成功完成應該有一個預設的目標,如果教師沒有預設的目標,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整堂課的重難點和節奏,同樣如果不能給學生預設上的目標,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進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去,致使學生的課堂效率極差。因此,在編寫學案時,我特別注意對學案學生學習生成目標的預設,在預設時充分考慮了我們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7

本框題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現狀和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明確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推動整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與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本框體內容理論性較強,知識邏輯關係較緊密,但比較枯燥乏味。既要把這節課上得生動活潑,又要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在應在備課上下功夫,要研究課標和教材,同時又要分析學情,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設計好本框題的教學。

在設計本框題教學之前,首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理清本框題的知識線索,在備課的過程中設定了終點目標爲“正確分析給定材料中怎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爲達到這一終點目標,設定了三個使能目標分別爲“我國的資源國情”、“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及要求”、“爲什麼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爲達成以上目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可持續發展的知識,設定了起點目標爲“我國的人口、環境國情”,作爲學習本框題的內容的鋪墊。爲完成本框題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設計了問題討論與搶答等活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條理雖然很清晰,但課上完後,備課組老師都有相似的感覺:學生參與程度和學習熱情未達到預期效果。我們認真觀看學習《課堂活動的點評》中的課堂實錄片段、《“六要素”教學行動策略》、聆聽北京市文匯中學王琪老師、北京市第十中學韓玉蘭等專家學者的專題講座,,運用結構化備課、課例研究和課堂觀察等方法,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進行認真的診斷和剖析。備課組老師相互交流本框題內容的教學設計,並就如何上好本節課提出各自的意見,在認真反思之後,我對本框題的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和補充。在原定教學目標基礎上,增加了“具有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珍惜資源、關愛自然的能力和情感”這一教學目標。爲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我在終點目標中增加了“設計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爲主題的公益廣告問題”和“我們能夠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做些什麼?”兩個問題和“小組合作、成果展示”等活動內容。同時,把“請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如何建設國際旅遊島提幾點合理性建議”該爲書面作業,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嚴謹治學態度。

以上教學目標的修訂、問題及活動的設定,很大程度上縮小了書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書本知識不再枯燥乏味,課堂氣氛較爲活躍,積極學生學習熱情較高,收到較好教學效果。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持續發展 》是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五單元《國策經緯》的第三課。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前兩課內容,知道了我國的基本國情,通過本課學習,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存在着嚴重的人口問題,感受計劃生育是關係國家發展、人民生存的重大問題,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另一方面,使學生了解我國存在着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通過觀察自己的生活環境在生活中感受資源環境的重要性,認識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緊迫性和重要意義從而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明白我們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通過對七、八年級內容的學習,對我國的國情有個初步的瞭解,但還是很模糊,沒有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通過這課學習,理論聯繫實際更清楚的瞭解我國的人口和資源形勢非常嚴峻,從而來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改革開放30年來,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使社會發生了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直接影響着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因而,瞭解我國的人口和資源的國情,在九年級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尤爲重要。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題目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我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基本狀況;瞭解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政策及其意義。

2、能力目標: 自覺履行計劃生育的義務;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和節約資源;培養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課題目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讓學生認識實行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難點:如何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二、 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教書”的藝術,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主創性,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本課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法有: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4、反饋教學法。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教師根據信息反饋,及時鼓勵或糾偏或彌補,使學生認知得以提高,從而昇華教學。

(二)、說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強調:“教的最優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化”。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認爲,教學中要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是要有機滲透於教學過程中。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通過“問題——探究”教學途徑,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思考、討論、釋疑中達到“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於學習。

本節課,我採用小組討論和集體討論相結合的方法來培養訓練學生的責任意識,達到教學目的。同時,討論中培養學生的膽量,從而達到積極主動和樂於學習的目的。

(三)、課時安排

關於本課的教學安排問題,由於《思想品德》課每週安排2課時,時間緊,因此每課只能安排2課時。本節課是第1課時,主要以討論和講解爲主,同時用課件展示內容。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爲2課時,本節課說的課題是第一課時。

從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第1課時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情境感受和討論中學習各知識點.幫助學生認識讓學生認識實行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首先是導入新課。(課件展示,本環節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和討論法)。

1、通過“探究活動一”的幾組圖片來了解我國的人口國情,和我國人口狀況的特點。

2、通過“探究活動二”讓學生知道計劃生育是目前條件下解決人口問題的唯一途徑,且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從而感受計劃生育的重要性。

3、通過“探究活動三”的幾組圖片和相關數據來了解我國面臨着嚴重的環境資源問題,和了解我國的資源國情。

其次,重難點的突破。(主要採用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法)以“探究活動四”來突破本課的重點:讓學生如何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探究活動 四:我國及我們的對策

(1)設計目的

該活動通過討論加強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增強理論聯繫實際 的能力

(2)過程指導

第一步,學生分組討論我國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對策及我們的對策。

第二步,每組派出代表陳述本組瞭解的對策。

第三步,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和點評各組所陳述的好點子的共通之處。討論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出節約資源的金點子。

第四步,教師總結、點撥。

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中,我會特別強調兩點:1、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2、敢於爭論,只有爭論,才使一些觀點更加鮮明,最終才能得出共同的結論,也使錯誤的見解對同學有警惕。(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最後一個環節是教學小結及作業的佈置。由於本節課主要是以活動的形式展示學習的內容,所以課堂小結更須注重同學們討論過程中的表現,特別是表揚一些表現突出者,同時鼓勵其他同學在今後的學習能更主動地參與。

而作業的佈置則依照本節課的安排:。調查我校的環境問題和同學們節約資源的情況,以班級爲單位給學校寫一份議案。

本節課以討論和辯論的形式展現,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而我把探究活動的內容以課件展示出來,並結合在教師及時對學生的討論的評價與指導之中,讓學生直接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也有理性的感受。

總之,本節課努力貫徹“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作爲學生的引導者”這一新課程教學理念,努力讓課堂“喚發生機和活力”。當然,也一定有許多不足,請在座的同行們給予批評和指正,讓我在今後的教學能夠做得更好。

《可持續發展》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對前面內容的深化,是學生更好地學習後面內容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國情(2)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因(必要性)含義、要求、目的、做法。

2、能力目標:

(1)具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能力。(2)具有分析材料、提煉觀點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具有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情感,並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三)、教學的重、難點

依據人教版課程標準,在全面瞭解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含義、要求、做法。

教學難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因。

二、學情分析:

一些學生對我國面臨的嚴峻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認識不足,在生活中不自覺地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如存在浪費紙張、糧食、隨地吐痰等現象。

三、教法分析

爲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啓發式的教學原則,我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採取情境創設法、活動探究法、集體討論法、點撥啓發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活動。

四、學法分析

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使學生由“學會”變爲“會學。我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初步感知:

通過欣賞歌曲《地球你好嗎?》引導學生思考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複習我國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認清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環境形式。

設計意圖: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思考,爲學生認識爲什麼實施可持續發展作鋪墊。

(二)認真傾聽——形成共識

活動一:播放視頻《資源掃描》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

讓學生認識我國的資源國情,感知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認識我國的資源國情。

活動二:通過讓學生說說人類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事例,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大自然的正確態度。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身邊經歷過的、或瞭解的事情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活動三:通過教師引導、師生分析,明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原因。

活動四:通過欣賞漫畫和自主閱讀,讓學生認識可持續發展的含義、要求。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五:通過請你決策引導學生思考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循環經濟的方案的選擇和小組探究及交流,來檢測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知識的遷移,從而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三)提高認識——-落實行動

活動六:通過討論交流,認識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爲落實行動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體現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作一名有責任心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