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實用】說課稿彙總九篇大綱

【實用】說課稿彙總九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說課稿彙總九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蔔》,這是我園園本課程——農村綜合主題教育“蔬菜營養好”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蘿蔔在農村菜場等地隨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白蘿蔔、胡蘿蔔、卞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可煮湯、可涼拌、可紅燒、可醃着吃,有的還可生吃呢!民間還有“十月蘿蔔小人蔘”的美稱。

然而幼兒雖然知道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太瞭解,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特徵、用途等的理解,激發幼兒愛蘿蔔的情感。我們認爲,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幼兒在感知蘿蔔的基礎上,能表達蘿蔔的特徵及用途,並能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

(2)在遊戲中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3)幼兒樂於探索,能大膽表述,在活動中感受蘿蔔的有趣,產生愛蘿蔔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知蘿蔔的有趣,主要是蘿蔔的特徵、用途及生長過程。通過探索發現、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遊戲體驗及品嚐蘿蔔製品,使活動得到深化。

活動的難點是:根據蘿蔔的不同特徵進行分類,主要通過小組商量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意識到分類標準及分類結果,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通過集體評價,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操作檯6張呈半圓形擺佈在前面和側面,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兔子絨玩具、各種蘿蔔、籃子每桌一套、創編歌曲、多媒體課件、蘿蔔食品、輕音樂

3、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全方位的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推拙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蘿蔔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對蘿蔔進行分類。幼兒分類是指幼兒把具有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的活動,分類活動是觀察活動的延伸和應用。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扮演蘿蔔籽,共同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由於我利用了節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詞,編成了一首《蘿蔔歌》,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蘿蔔的生長過程,更是創造了一個個可愛的蘿蔔形象。教師的適時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了無窮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蘿蔔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對蘿蔔生長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4、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爲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我就引入了幼兒喜歡的兔子形象,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看蘿蔔、分蘿蔔、品嚐蘿蔔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蘿蔔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蘿蔔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分蘿蔔,引導幼兒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商量、合作、嘗試着不同的分法。當然,幼兒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們不斷以動作調節自己的分類標準。伴隨着動作,幼兒的思維就會靈動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化的分法。通過介紹性評價,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深化了各自的認識,拓展了分類面。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蘿蔔的生長過程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審美延伸。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熟悉的小兔形象,爲幼兒創設了“小兔蘿蔔豐收”的語言情境和物質(蘿蔔)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蘿蔔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兔作爲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們爲每組提供了充足的蘿蔔,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幼兒比比、摸摸、說說各自看到的蘿蔔的特徵。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爲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蘿蔔的經驗進行整理。由於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視線前面,故講評時可結合實物進行,避免了空洞性。爲了拓寬幼兒對蘿蔔的認識,教師還結合收集到的圖片和實物蘿蔔作了一個概括,點到了課題中蘿蔔有趣的含義。

  (三)操作分類

分類活動是前一次觀察探索活動的應用,而幼兒分類往往根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進行,分類標準(依據)也在不斷改變。因此,我們要求幼兒通過說一說、分一分、在嘗試和自我糾正中完善各組的分類。這裏主要是按蘿蔔的自然屬性——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分類。由於中班幼兒還不具備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故分類要求不是十分嚴格標準。我們允許產生錯誤和爭論,引導幼兒在多次操作、反覆嘗試中積極思考,自己修正,學習到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兒分得有理,他們就完成了幫小兔整理蘿蔔的任務,就可以把分好的蘿蔔送到小兔家,這樣幼兒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在第二、第三個環節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徵和操作分類的目標(目標1),同時目標三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主要是探索態度和樂於表達方面。

  (四)遊戲體驗

幼兒感受知蘿蔔的特徵後,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生長過程。因此,及時設問“你們知道蘿蔔是怎麼長大的嗎?幼兒通過聯繫實際經驗的交流,結合多媒體課件,幼兒真切地理解蘿蔔怎樣由一粒蘿蔔籽慢慢長大的過程,其動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爲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全體幼兒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編自演了《蘿蔔歌》,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了成長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這一環節落實了目標2。

  (五)品嚐交流

在討論交流蘿蔔的用途後,大家一定很想品嚐了,爲了滿足孩子嘴饞、控制能力弱等特點,我就及時安排了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的情節,,很自然地引導幼兒進行品嚐交流蘿蔔的吃法,我們在每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醃製的、紅燒的、炒的、涼拌的)。大家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幼兒也逐步意識到多吃蘿蔔(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在這一過程中蘿蔔的吃法也全面體會,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活動。到這環節,目標3就自然完成了。

  (六)審美延伸

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蘿蔔產生興趣。小朋友知道了蘿蔔不僅有趣,它還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製作玩具,使幼兒在審美心理、創作慾望上得到滿足。教師通過幾件小製作,引發幼兒對蘿蔔的創作慾望,使審美心理得到愉悅,進而爲孩子有意願投入下一個非正規性的自主活動奠定基礎。同時,請幼兒把小兔和蘿蔔帶走,既是爲兔子幫忙的表現,又是爲可能進行的製作創造條件,相信孩子會對蘿蔔產生持續的興趣,或許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的活動。

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比和比例》屬於概念課,爲了讓學生對比和比例的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又能把握住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達成觸類旁通,一舉多得,我將比和比例的知識對比複習,深化基本概念。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來的知識體系,學生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特別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鍛鍊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列表的方式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也明確了各知識點的共性和個性,表示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滲透了學生對各類信息的整合、梳理,培養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設計理念:】

一、爲學生構建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去梳理知識點。

複習過程中,老師不是一味地向學生出示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機械地回答,而是給學生提供了表格,讓學生根據表格的內容及要求自己去整理,可同位合作,也可小組間交流,也可自己獨立完成,通過比一比,賽一賽,說一說,議一議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讓知識植入學生的腦海之中。如複習比和比例的區別,師出示表格,基本上涵蓋了比和比例相關的知識點,學生掌握此表中的內容,對本單元的知識也就瞭然於心了。同時表格的形式,也使繁碎的內容變得整齊,有利於學生記憶和運用。

二、把數學與生活有機相連,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此部分知識大多數問題都能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出其影子,結合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經歷從學數學到做數學的過程,是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有價值的數學"的重要性,在學生了解生活,運用數學的同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P89—90頁內容。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在複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激發學生成功學習數學和自信心和創新意識,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整理知識框架,提高學習的系統性,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等自我複習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加強生與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3、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能正確迅速地解比例、化簡比和求比值。

教學重點:理解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掌握關於比和比例的一些實際運用和計算。

教學難點:能理清知識間的聯繫,建構起知識網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複習:

同學們,你們喜歡玩遊戲活動嗎?今天我們一起舉行一個比賽活動,你們願意參加嗎?

二、展開活動,自主複習

1、師:今天的活動我們有個主題,出示:比和比例。爲了在這次活動中玩出水平,賽出成績,我們各小組都進行了認真的複習,在提問和被提問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你們有信心奪取冠軍嗎?

2、請各小組自我介紹。

3、師:希望各小組成員正如你們組的名字一樣能賽出水平、賽出成績、賽出風格。

4、老師宣佈:比賽現在開始。多媒體出示比賽規則,請一位同學宣讀。

第一回合的比賽:

A、回收各小組的問題,再由各小組長抽籤決定要回答的題目。

B 、小組討論5分鐘。

C、各組輪流答題。答對得5分,答錯可以給本組其它成員一次補答的機會,如果補答正確可得5分,如果答錯則由其它小組的成員補答,答對得5分。

5、學生活動開始。

(1)小組長抽籤。

(2)小組討論交流,做好答題的準備。(5分鐘的準備時間)

(3)開始答題。

A、抽到"比和比例的意義"的小組先作答,其他小組成員當裁判。

師用課件出示問題:

比和比例的意義

請答題:

1、說說比和比例的意義,並各舉出一個例子。

2、舉例說明: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3、舉例說明:比和分數、除法有什麼關係?

(學生答題時,請一位同學充當記分員,每答對一道題就把笑臉帖到該小組的小旗上面,老師邊板書,答題完畢由這位同學宣佈成績。)

B、抽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小組接着作答。

師用課件出示問題: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請答題:

1、什麼叫做比的基本性質?請舉例說明。

2、什麼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請舉例說明。

3、比的基本性質有什麼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呢?

C、抽到"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小組接着作答。

師用課件出示問題:

恭喜,你們組抽到的研究主題是:求比值和化簡比

求比值和化簡比

請答題:

1、怎樣求一個比的比值?請舉例說明。

2、什麼叫最簡單的整數比?

3、舉例說明:求比值和化簡比有什麼聯繫與區別?

第二回合的比賽:

做題決定勝負,做對者爲本小組得10分。,做錯的不加分。

1.求比值

0.24:0.6 6:2/3

2.化簡比

1.25:2.5 4/5:3/5

3、解比例

X:3/4=12:1/8

6、教師小結:今天的比賽第* *小組團結協作,發揮出色,比其他小組略勝一籌,榮獲冠軍,老師爲你們祝賀!但老師覺得另外三組不甘示弱,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同樣值得老師喝彩!你們這樣的討論和競爭,讓老師和你們大家一起對比和比例這部分知識認識更有條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設計意圖:適當的總結和鼓勵爲學生的學習活動作了較好的評價,學生從教師賞識的話語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成就感,能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和飽滿的情緒迎接更大的學習挑戰。】

三、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師:現在老師這兒有一些數學問題,你們能用你們剛纔複習的知識來解決它們嗎?

1、如果A×3=B×5,那麼A∶B=( )∶( )

如果a:4= 3:12,那麼a=( )2、講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

有一對夫婦種了幾畝莊稼,看着日漸成熟的莊稼他們很欣慰。可是他們發現莊稼生病了,他們診斷之後到商店去買農藥。他們不識字,銷售員告訴他們農藥稀釋按1:500來調試。他們回家後趕緊幹起來,噴灑完農藥後才放心,可沒有幾天他們發現莊稼都死光了,農藥不僅把病菌殺死了,也把莊稼殺死了。那可是一年的收入呀!由於銷售員的無知,賠償夫婦15000元。

聽了這個故事後,你有什麼觸動?

【設計意圖:在課的結尾安排這樣的練習,讓這節課從"趣"開始,以"趣"結束,讓每一個同學都沉浸在數學學習的快樂中,也進一步體會到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四、總結

同學們,上了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和感受?你對自己的表現有什麼評價?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穿越時空隧道》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主題二的第四課。本課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展示了不同的商業活動,拓展了學生的認識。在前面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商業街、集市、超市等購物場所,這都是學生所熟悉的購物場所,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但過去時代和國外的購物場所及其特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比較陌生。因此,鑑於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重點放在通過學生的搜查資料、討論、交流等,幫助學生提升原有認識,知道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購物場所各具風情特色。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學生通過前面課文的學習,已經認識了商業街、集市、超市等購物場所。知道了購物場所的種類及分佈與人們生活的關係,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普遍作用。但過去時代和國外的購物場所及其特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比較陌生。本次教學充分開發課程資源,課前讓學生分小組蒐集異國風情購物場所的資料,通過討論、探究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購物場所,以及從購物場所中表現的文化特色。重點引導學生知道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購物場所各具風情特色及其在人們生活中的普遍作用。

  三、說目標

1、 簡單瞭解我國購物場所演變的歷史及原因。

2、 初步瞭解世界各地購物場所的風情特色。

3、 初步培養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重、難點:簡單瞭解我國購物場所的演變歷史及世界各地購物場所的風情特色。

  四、說過程

在20xx版小學品德課程標準中,“教學建議”更加強調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的自主探究與實踐體驗。因此,我在實踐中嘗試構建“快樂探源三色卡”的教學模式,力圖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良好的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

“快樂探源三色卡”,是指以三色卡爲教學媒介,以道德問題和社會生活爲基點,以自主探究爲核心教學方法,最終實現讓學生快樂學習與幸福生活的教學模式。“三色卡”包括了預設卡(課前)、分享卡(課堂)以及拓展卡(課後)。依託三色卡的教學模式,關注品德課的課前導學、課中指導以及課後延伸,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

(一) 預設卡:關注學情,課前導學

“導”是教學的前提、是過程,“入”是結果、是目的,“探源”則是在教師引導前提下學生的主動學習活動。基於此,課前導學,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教學進度,精選相關自學資料,精心設計,優化學生前置性學習作業,從而更深入具體地把握學情。教師通過發放預設卡(見表1)來組織這一環節的學習。學生課前學習文本時,或者從題目入手,或者從文本中的活動、資料、留白等入手,在“預設卡”的提示下學習相關的資料,歸納學習收穫,提出學習疑問。

教師收回預設卡,瞭解學生在預習文本中的疑問,梳理歸納出共同關注的問題,如“課題《穿越時空隧道》的意思”,“什麼是以物易物”,“供銷合作社是什麼”“荷蘭的花卉市場是怎樣的?和廣州的一樣嗎?”等。

表1 快樂探源預設卡

班級 姓名 時間

學科 課題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我學習時最想問

我最想用什麼方法解決

自我評價 善於提問( )☆☆☆☆☆

老師對我說

(二)分享卡:關注過程,合作探源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民主意識與合作交往能力。在精選“探源點”之後,教師運用分享卡(見表2)來指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進行問題探源。

1、情境探源

本課,教師通過語言描繪、音樂渲染和場景呈現等手段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板書課題),模擬穿梭時空的感覺,讓學生回到中國的古代,體驗古人購物的情境,還去到外國體驗一番異國購物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融入情境。

2、現象探源

由一種社會現象開始,尋找產生原因,進而理解這一現象。如在奴隸社會,貨幣還未出現,人們就根據自己的需要以物易物(板書:以物易物)。隨着社會的發展,逐漸出現了貨幣,人們可以拿着貨幣到集市上購買東西。到了宋代的集市已經很熱鬧了,賣的商品也越來越豐富,人們按照自己的需要到集市上購物(板書:按需購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國家物資缺乏,買東西需要憑票證去購買(板書:憑票購買)。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國家日益富強,物資越來越豐富,我們需要的東西很容易就買到了,不再需要票證了(板書:自由買賣)。教師帶領學生通過逐層深入的問題追問,瞭解我國購物場所演變的歷史及原因,推動了學生的思維不斷向縱深發展。

3、比較探源

在教學國外的購物場所時,引導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比較不同地區的地理人文特點,瞭解世界各地購物場所的風情特色(板書:先進)。

在小組進行合作討論時,教師以觀察和思考爲主,同時也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在小組彙報合作學習成果時,教師就結合教學重難點引導和點評。

表2 快樂探源分享卡

班級 姓名 時間

學科 課題

三人行必

有我師焉 合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合作中的收穫

自我評價 分享合作( )☆☆☆☆☆

老師、同學

對我說

(三)拓展卡:關注踐行,課後延伸

課後拓展延伸是品德教學的重要環節,旨在延伸和豐富學生課堂上學習到的道德認知,檢測生活實踐中的道德行爲。品德課程的課後拓展探源可以沿着兩條線展開,一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反饋情況,設計出拓展探源的學習任務,進一步引導學生探源;另一條線是學生根據當堂學習情況,課後積極行動,進行相關的拓展學習或社會實踐活動。拓展卡的內容豐富多彩,可以鼓勵學生談學習後對於探源的過程思考;可以談對問題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就學習內容繼續質疑;也可以引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檢視自己的道德行爲。(見表3)

本課即將結束之時,教師又帶領學生坐上時空穿梭機,去看看未來的購物場所會是怎樣的,小組一起來討論設計未來的購物場所。讓學生明白到通過穿越這一情景,體驗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購物場所的異象紛呈,是和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科學技術分不開的,從而激發孩子們的創作靈感,樹立未來由我創的信心(板書:未來由我創)。

表3 快樂探源拓展卡

班級 姓名 時間

學科 課題

溫故而知新

可以爲師矣 通過學習我還想知道……

我解決了嗎?

自我評價 探索發現( )☆☆☆☆☆

老師對我說

總而言之,學生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的“源”,以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真問題爲着力點,引導學生開展快樂的探源,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激活課堂,提高實效,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教育。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是實驗中學白莉,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取自人教版20xx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第三單元第三課《喜悅與收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材內容的分析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對教材的分析

我主要從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和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

1、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喜悅與收穫》一課在教參上把它界定於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的“欣賞. 評述”領域,但是我覺得的如果把它延展開的話,它更接近於“設計. 應用”的範疇。作爲《富有活力的運動會》主題單元的第三課,是對前面運動會主題視覺元素內容的延展和拓展。

2、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經過一個半學期的練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雖然只是“蜻蜓點水”,但是我認爲本課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設計的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依據教材內容的分析,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與方法。

二、教學目標與方法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對運動會比賽場景和頒獎活動圖片的欣賞,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瞭解獎盃獎牌的構成及其設計理念。

過程與方法:通過運動會主題中的優秀獎牌、獎盃作品賞析,讓學生了解獎牌、獎盃的創意設計和製作工藝,初步養成創意設計和製作技術意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實踐製作,瞭解工藝設計製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培養學生嚴謹、耐心、協作的意識,增強榮譽感。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帶領學生認識獎牌、獎盃的設計構成、設計理念以及所傳達出來的設計精神。

依據:讓學生了解藝術創意設計在獎盃與獎牌中的應用,認識獎牌獎盃設計製作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教師評述,學生探究,理解設計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並通過一定的手法將其進行表現。

依據:多數學生設計思維匱乏,表現方式單一,所以在此設置爲難點的突破。 爲了解決重點、難點,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3、教學方法與手段

通過賞析,描述,創意,實踐,作品展示與多種評價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到設計製作運動會獎盃,參與此項活動的樂趣和收穫。

爲了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夠設計出更好的招貼畫,我對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1. 課前預習 熟悉內容

本課教學知識點較少,教材以圖片展示爲主,學生提前閱讀形成視覺上的直觀感受。

2.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採取的教學方法是通過播放各種獲獎者的狀態讓學生描述感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引導學生進入第二個環節。

3. 初步認識、瞭解獎牌獎盃

在此環節我主要解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獎牌的構成及設計理念,第二個部分是獎盃的構成及它的設計理念,這裏可以穿插入它的歷史和製作材質,第三個部分是手工獎盃的製作過稱。其中獎盃的組成元素及設計理念作爲重點突出的對象。

在第一部分裏我先出示了08年奧運會的獎牌,講解它的構成元素,再出示歷屆奧運會的獎牌,介紹它們的構成元素。目的是要通過圖例讓學生了解獎牌的構成及文化內涵。 通過對獎牌設計多樣性原因的探討,讓學生了解獎牌的設計元素中與國家、民族、地域的關係。

在第二個部分裏,我繼續先出示各種獎盃的圖片,從中着重挑選了同學們較爲熟知的世界盃的獎盃,介紹獎盃的構成元素及其設計理念,並對獎盃的來歷和材質做了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們對於獎盃的構成元素有更深入的認識,加深他們的理解爲第三個部分做銜接。

第三個部分作爲重點,我出示了一組獎盃的設計製作過稱,作爲學生打開思路的鑰匙,爲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獎盃做一個引導和啓發。

突出了重點後緊接着進入第四個環節。

4. 藝術實踐、製作獎盃

此環節作爲難點的出現,我採取三種方式突破

(1)觀看閱讀教材

設置目的:讓學生對獎盃設計的方法和步驟再次加深印象和認識。

(2)小組內合作完成獎盃製作

設置目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獎盃製作,提高他們的合作交流能力,並且通過活動的設置可以深入淺出的實現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5、作品展示、評價

設置目的:作品的展示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評價方式我採取多種評價方式並存,其中以小組內部評價和小組之間評價爲主導,不僅使學生的創意思維得到了昇華,而且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課堂回顧與小結:本課主旨在通過了解獎盃與獎牌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意設計和設計意識,重點掌握獎牌與獎盃的構成元素組成和設計理念,難點在於如何設計製作獎牌與獎盃。獎牌與獎盃代表着一份辛勞付出後成功的收穫,也代表着一份參與的喜悅,希望同學們用積極熱情的心態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世界,贏得未來的人生獎盃!(在這裏滲透了我的德育思想)。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謝謝各位評委!

說課稿 篇5

一、教育理念

一流的教學活動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來指導,“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應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體驗和品德的薰陶”,這一教學理念體現了新世紀中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思想。而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自我學習、自我體驗、自我討論、自我總結”則體現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學生主體觀。這兩個教學理念爲二十一世紀的中學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感悟本課“迴歸自然”的深刻思想內涵。

二、教材分析

《爸爸帶我去爬樹》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第一單元(以樂趣爲主題)中的一篇自讀課。本文雖以一個孩子的口氣敘述,講述的事情又貼近兒童,但文中揭示的卻是“迴歸自然”的深刻主題。因此我計劃2課時完成本課。第一課時讓學生了解本課內容,分析文章思路,掃清文章中的閱讀障礙。我講的是第二課時,讓學生來賞析文章的同時通過介紹親身經歷來感悟“迴歸自然”這一主題。

三、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平均年齡在12——13歲左右,少男少女正處於青春發育期,對於如何正確確立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培養積極的公德意識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迴歸自然”這一主題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說可能有點抽象和陌生,但可以調動學生聯繫生活中的感受,把這一內容具體化,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各抒己見。我所教的教學班全班人數50人,由於年齡和閱歷的關係,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不是很強,語言表達能力也很一般。結合本課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採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四.教學重點

體會爸爸帶我去爬樹的深意。

五.教學難點

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六.德育目標

通過感悟文章主題,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迴歸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意識。

本文算不上文質兼美,更達不到催人淚下。但這篇自讀課文卻揭示了一個時代感很強的主題——迴歸自然。本文最大的特點是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揭示文章思想,因此根據學情,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我確定上述目標。

七.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教學

八.爲完成以上目標,我安排教學過程如下:

1.課堂導入。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設計時應有很強的針對性。由於是第二學時,既要能複習上節所學知識,又要引出本節課內容。爲此我設計了一個競爭性很強的題目來回顧文章主要情節,很自然就引出爸爸帶我去爬樹這一話題。

2.分組討論,賞析全文。

導入時已經談到了爸爸帶我去爬樹這一話題,這時,我就順勢提出第二個問題:爸爸爲什麼帶我去爬樹?這時學生進行第一次合作、探究、自主的學習。教師從中引導,最終歸結爲“迴歸自然”這一主題。這時我板書“迴歸自然”,解決本文重點之後,我提出第二個問題:文章是怎樣表現這一主題的呢?讓學生從寫法角度入手賞析全文。通過討論可知文章運用了對比寫法,即我與父親的對比和我爬樹前後的心理對比來突出主題——迴歸自然。解決難點,爲後文作鋪墊。

3.合作探究,理解主題

文章通過“爬樹”來突出“迴歸自然”,可現實生活中“爬樹”又不太可能。引導學生思考:應該怎樣迴歸自然?有沒有迴歸自然的親身經歷和喜悅感受與我們共同分享?這時學生會拿出VCD片或照片來親自講解,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對“迴歸自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順勢我提出第三個問題:爲什麼要“迴歸自然”?學生分組討論後得出“迴歸自然”因爲熱愛自然,我們應保護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環保意識。這時我板書“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4.課堂練習

訓練學生把城市人“迴歸自然”的設想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或把親身經歷和感受記錄下來。

5.課堂小結

大自然給我們美的享受和陶冶,我們在迴歸自然的同時,應積極主動的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讓我們爲保護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九.關於板書

爸爸帶我去爬樹

迴歸自然

熱愛自然

保護自然

板書設計:意在體現文章主題和教學目標。

十.效果預測

1.學生理解爸爸帶我去爬樹的深意。

2.學生了解對比手法的特點。

3.合作,探究,自主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說課稿 篇6

一、課程定位及目標

(一)課程定位

乒乓球課程是以《教學大綱》爲依據,在教學中注重“以人爲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拓展課程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乒乓球運動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基本技能,提高學生乒乓球基本技戰術的運用能力和專項運動素質,並在此基礎上掌握和養成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着重培養學生終身鍛鍊的習慣和努力拼搏的體育精神

(二)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

向學生傳授乒乓球運動的歷史來源、乒乓球運動的基本技戰術知識、基本競賽知識以及其它相關知識。

2、能力目標

通過乒乓球運動的學習和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提高學生乒乓球技戰術水平。

3、素質目標

教育學生熱愛體育運動 ,學習努力拼搏的體育精神,使學生具備較強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勇於改革、不斷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三)課程設計思路

通過乒乓球專項課練習和素質練習,使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通過羽毛球專項課培養學生頑強拼博,獨立思考能力,瞭解乒乓球運動起源,發展、教授乒乓球基本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對體育的熱愛,加強鍛鍊意識。

二、 教學內容

(一)教學內容選取的依據

根據教學大綱中對該課程的定位,適當合理的選取教學內容組織課程教學。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難易程度適合的教材,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在發球、推擋球、攻球等方面相關的要求。

在課程的每個階段都提出了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合作意識與溝通技巧,每個階段的課程從基礎到基本技術應用再到基本的戰術應用,使學生能夠從易到難接受所學知識模塊。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根據本專業教學大綱由教研室制定教學計劃,並將授課任務下達給課程團隊,由課程團隊根據授課任務量派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的教師授課。

本課程主要有以下幾個學習的子領域:

1.握拍法

2.發球

3.推擋球

4.攻球

5.常用戰術

在課程的每個階段都提出了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合作意識與溝通技巧,每個階段的課程從基礎到基本技術應用再到基本的戰術應用,是學生能夠從易到難接受所學知識模塊。

(三)所選用的教材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體育與健康》第二版,教材內容涉及田徑、體操、足球、籃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方面。

三、 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課程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並用具體的教學方法是:程序教學法、發現教學法,掌握學習法,合作學習法。不同的任務採用不同的方法,各有特點。

1、程序教學法

程序教學法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觀察能力克服機械模仿,增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形成新的教學觀。

2、掌握學習法

通過運用掌握學習法進行高校共體乒乓球技術教學的實驗研究 ,結果發現運用掌握學習法的教學效果優於常規教學。教學中運用形成性評價對提高乒乓球技術教學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反饋—矯正措施有利於及時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使大多數學生掌握所學技術 ,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 ,最終提高班級集體教學質量。 3、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泛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學習組爲單位的共同練習,從而最佳地促進自己和合作者的鍛鍊。合作學習不但有利於增強體質和促進動作技能的掌握,更能使學生學會互助促進。培養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合作學習也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品德教育的良方,因爲對學習成果評價時,教師總是通過各小組(各合作單位)的總成績來評價韻,所以合作的成員很快能養成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榮辱與共的精神風貌。合作學習也能使學習過程中相對能力較差的同學得到最大限度的幫助和鼓勵,提高自信心。鑑與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使用合作學習法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4、發現學習法

1。有助於充分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

2。有助於提高學生思維活動能力

3。有助於培養學生自覺鍛鍊的習慣

4。有助於運動表象系統的形成

(二)學生學法設計

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獲得,主要是方法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技術技能,通過自己努力完善技術、提高比賽能力。

(三)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

實踐性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和技戰術,加強對所學技術在比賽當中的運

用,通過強化訓練使學生能夠掌握乒乓球中的各種技術和提高比賽中戰術能力。

四、 教學隊伍狀況分析

主講教師韓波,助理講師,多年擔任體育教學工作,發表多篇教學論文。

團隊教師流傳寶老師,講師,曾擔任體育學科帶頭人,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五、 實踐條件分析

1。 良好的師資條件,完全可以滿足教學的各種要求。

2。 圖書館有大量閱讀文獻和參考書目

3。 我院場地資源豐富可以供學生來強身健體。

六、 教學效果分析

(一)教學效果

我院乒乓球選修課授課過程嚴謹規範,教學組織合理,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學質量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增強學生組織能力、提高體能、改善心理、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塑造人格方面效果顯著;多年來,乒乓球課程在我院教學質量評估中一直被評爲優秀,學生對教師上課的態度、綜合能力等綜合評價良好。我院還承辦了淄博高校乒乓球比賽,並派學生參賽,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目前,乒乓球課程已成爲我院學生選課人數最多的課程之一

(二)教學評價

1、校內教學督學組的評價

由學院組織的校內專家督導組,在教學質量檢查中多次進行聽課,檢查教案,召開學生座談會徵求對本課程意見,大家一致認爲:本課程整體教學水平好;本課程組成員,能爲人師表,治學嚴謹,具有較高的師德、優良教風和敬業精神。在教學各環節中,課程組教師注重以人爲本,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掌握學習方法,並注重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課程組授課教師,能認真遵守各項規章制

度,積極參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組織教師進行教學觀摩活動。

2、自我評價

自評是教學評價中的一個難點,也是體育課程教學評價中一個較難把握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上教師稍有忽視,就會使得這種評價流於形式,如果對學生的評價不公正、不客觀甚至還會對學生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由於把評價的部分權利讓給了這些天真活潑,心理還未穩定、成熟的孩子,在評價的過程中必然出現一些問題,正確的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也將是學生成長的過程,受教育的過程。

七、 該課程教學效果及今後改革的思路

1、在體育教學中樹立人人都能學習的觀念,正確對待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

2、將乒乓球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每個階段的技、戰術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即理解了理論知識,又加深了對技、戰術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乒乓球課程一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將“發現式教學法” 運用到教學中,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說課稿 篇7

一、教學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的,又爲後面自主探索8和9的乘法口訣做好鋪墊,這樣的安排有助於學生利用遷移規律學習新知,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喜歡數學。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熟練掌握1-6的乘法口訣,並初步有了運用乘法口訣進行口算的能力。雖然二年級學生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但也初步具備了觀察、探索、概括的能力,因此在學習7的乘法口訣時可以嘗試放手,鼓勵學生根據前面對“1-6的乘法口訣”學習的經驗自主編制並發現特點,把記憶口訣的難度分散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讓學生經歷編寫7的乘法口訣過程,知道7的乘法口訣是怎樣得來的,掌握口訣的特徵。

2.熟記7的乘法口訣,會運用口訣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爲基礎,通過編寫口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類推能力。

2.在活動和遊戲中記憶口訣,激發學生記憶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能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並能初步學會用類推方法學習新知識。

四、教學重難點:

由於乘法口訣是小學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後計算具有重要的作用,還因爲口訣數量增多和積的增大,學生記憶困難,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爲:

教學重點:編制7的乘法口訣,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教學難點:熟記7的乘法口訣,會用口訣進行計算。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本着“思路讓學生想,規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得,小結讓學生講”的原則,我確定如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先學後教,當堂內化。

2.學法: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善於思考,積極探索,學會用已有知識類推出新知識。

其中主要滲透了兩種數學思想:

一是利用知識遷移得到新知的類推思想;二是最後一題把複雜變爲簡單的轉換思想。

六、教學程序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爲達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瞭如下六個環節: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一)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1.學生搶答。

2.根據七巧板說出上課標題。

3.猜測7的乘法口訣的樣子

1.出示提示語。

2.書寫課題並出示學習目標。

通過猜一猜,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以已有知識經驗嘗試說出7的乘法口訣的特點。

(二)

探究新知

編制口訣

學生完成課堂作業單,列出乘法算式,最後依據乘法算式和已有知識經驗編制出口訣。

1.引導學生先完成前兩句口訣的編制。

2.在教室巡迴指導。

利用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讓他們獨立自主的編制口訣,在編制中進一步感受口訣的來源和含義,從而突出重點。

(三)

多種形式

記憶口訣

1.學生彙報編制的口訣。

2.觀察探索口訣的特點。

3.以齊讀、對口令等形式記憶口訣。

1.板書7的乘法口訣。

2.引導學生有順序的總結出口訣的特點。

3.指導學生進行記憶。

在彙報和探索口訣特點中進一步理解口訣的含義。

(四)

應用口訣

解決問題

完成大屏幕出示的算一算、填一填、用一用等5道題。

適時點撥,講解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

在練習中,感受學習乘法口訣的價值及它在生活中的應用。

(五)

回顧知識

課堂總結

說一說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捕捉信息,適時給予加強。

增強反思意識,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六)

板書設計

仔細觀察

7的乘法口訣

養成規範書寫的好習慣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是圍繞“編口訣”、“記口訣”、“用口訣”展開教學的。剛開始採用“猜一猜”活動創設別有情趣的導入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在進行7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中,學生自主生成7的乘法口訣,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7的口訣相對難記,我讓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出規律後,再結合對口令、開火車、來加強記憶,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在對7的乘法口訣進行練習時,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看“日曆”計算天數、計算古詩的字數等,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現象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最終將學生數學思維的觸角引向生活,引向社會大課堂!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選自《多元智能創意課程》中班第一主題活動《快樂小天地》中的一節科學領域活動課《神奇的發現》;放大鏡的鏡片是凸透鏡,凸透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是透明的。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放大鏡有兩種使用方法。分別是:1、放大鏡對準觀察的實物上下移動或前後移動,直到看清楚爲止。2、把放大鏡放到眼前,慢慢的移向所觀察實物的上方,直到看清楚爲止。

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對於使用放大鏡去探索事物的變化很感興趣;他們在探索過程中能夠發現事物的明顯變化,但是,對於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把自己所觀察的物體看清楚並不清楚,所以,我依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本次活動中採用了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讓他們在自己的探索中瞭解放大鏡的特點,知道如何在探索中正確使用放大鏡。

本節課我將瞭解放大鏡的特點設爲重點;探索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設置爲本節活動的難點。

二、設計思路:

孩子們對於使用放大鏡探索事物很感興趣,但是,在孩子的活動中發現他們對於如何使用放大鏡,如何看清物體操作的並不準確。於是,我在本節活動中設計了說——聽——看——用——展等形式。讓幼兒瞭解放大鏡的特點,學習使用放大鏡的正確方法。

三、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目標,本次活動目標爲: 1、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2、認識放大鏡,初步學習使用放大鏡 3、學習觀察,體驗探索事物的變化並用粘貼的方法記錄。

四、說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故事《神奇的鏡子》;視頻《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放大鏡人手一個;觀察記錄表人手一份、水果、動物、交通工具圖片若干、膠棒。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啓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自主探究法等,使幼兒學會正確的使用放大鏡去探究事物的變化。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故事,自由探究、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六、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共設計了七步:

(一)、師幼交談,說說放大鏡的神奇。在此步驟中我運用了談話法,通過和幼兒交談,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我們說一說放大鏡有什麼神奇的地方。

(二)、傾聽故事,瞭解放大鏡的作用

在此過程中我運用了講述法、觀察法讓幼兒邊看圖片邊聽故事,讓孩子們瞭解放大鏡的作用,知道放大鏡能夠把物體放大。

(三)、認識放大鏡,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這一步我運用了觀察法、觸摸體驗法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發現放大鏡的鏡片的特點;從而,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四)、嘗試使用,探索放大鏡的用法

在此過程中我運用了操作法、交流法讓孩子們用放大鏡自由探索,在操作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使用放大鏡的方法,然後與同伴進行交流。從而,探究如何使用放大鏡。

(五)、觀看視頻,正確的使用放大鏡

本步播放視頻讓幼兒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掌握使用放大鏡的正確方法。

(六)、運用放大鏡,嘗試記錄探索結果

本步運用操作法與記錄法;爲幼兒準備了三類很小的圖片,讓他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別。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細小的圖片貼在記錄單相應的空格里。進一步鞏固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七、成果展示,區域中進一步探索

最後,讓幼兒把完成的記錄單放到教師完成的記錄單的下面,師幼共同欣賞。教師還爲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提供了更多的細小圖片,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進一步探索。

反思:本活動以幼兒的興趣爲出發點突顯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探索操作,獲得經驗。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爲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臺。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動預設的目標。當然,在活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請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說課稿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瀏覽課文,默讀課文有一定速度,熟悉課文故事情節,創造性複述、續 編故事。

2 、通過語言文字領會作者的表達手法。

3、用正確的善惡觀評價故事中的人物,熱愛民間文學。

教學重難點:

學習瀏覽課文的方法,練習有一定速度地默讀課文,邊讀邊想,創造性地復 述、續編故事。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畫片嗎?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個動畫片。(播放課件)這個動畫片好不好?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15課《漁童》(板書課題)。這麼生動的一個動畫片,課文中是用什麼樣優美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的呢?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

二、學習瀏覽 個性閱讀

1、瀏覽課文,說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再來說說故事的梗概。

(課件)聽好瀏覽要求:讀書時要運用速讀的方法,思維要快速跟進,要善於從段落的關鍵句子中把握整體意思。要在最短時間內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把故事的梗概說清楚。

2 、 默讀課文,學寫旁註感受。

這個故事大家愛不愛讀?我想同學們讀完課文後一定有許多話要說。下面請同學們再細緻地讀課文,這次我們用默讀的方式來進行,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畫出來,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感受,這就是旁註。(課件)這種感受可以是你的心情,可以是讀文時的內心活動,可以是對故事人物的品頭論足,還可以是對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總之大家要在讀中想象畫面,一會兒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

三、交流感想 深入領悟

1、生彙報,師隨機對重點問題進行點撥,引導。

2、這是一個怎樣的漁盆?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老漁翁都看到了哪些奇蹟的發生?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並畫出來。(講解分號的作用)

四 、 複述課文 創造性加工

1、先小組內講述課文,可在理解課文基礎上適當擴展故事內容,豐富人物語言,想象當時的情景。做到有聲有色,對故事中的人物有強烈愛憎。

2、小組推薦代表以競賽形式複述課文。

3 、讓同學們說說複述的方法,講講自己複述的好的經驗。

五、 續說故事

進行合理的想像,把故事繼續想象下去,想象要豐富且合理,有現實依據,有自己的獨到想法。要符合故事中人物的特點,要符合原故事的背景,符合故事的體裁特點。

漁童懲治了洋毛子和縣官後,攙着老漁翁“走出衙門,不知上哪去了”?請大家發揮想象漁童和老漁翁走出衙門以後的事。

六、總結全文 昇華主題

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老漁翁貧窮善良樸實代表社會最底層的人;漁童可愛活潑聰明敢於向惡勢力鬥爭;洋人貪婪無恥代表無休止地剝奪別人的人;縣官懦弱屈服代表幫外人欺負自家人的狗腿子。民間故事之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除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外,還有故事中鮮明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