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圓錐體積》的優秀說課稿大綱

《圓錐體積》的優秀說課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錐體積》的優秀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圓錐體積》的優秀說課稿

  《圓錐體積》的優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三單元《圓柱、圓錐和球》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爲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1、例2,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2、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並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3)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繫,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的圓錐一個,與圓柱等高不等底的圓錐一個。

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製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一定量的細沙。

  二、說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現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爲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啓智的作用,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爲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三法優化組合。

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後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並讓學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說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說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反覆操作,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祕。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着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

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

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

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本節課在教學兩道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獨立解答,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程序:

1、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1)看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一個圓柱體零件,底面積是6.28平方釐米,高是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兩道題是複習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公式及其應用,爲新知遷移做好鋪墊。

2、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圓柱體積公式及其應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2)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學習一些什麼?

(3)教師總結,出示學習目標。

這個環節讓學生自己說出要學的目標,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3、實驗操作,探究新知。

本環節教學是本節幾何課成敗的關鍵。爲了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儘量給學生有對象可說,有東西可做,有問題可想,有步驟可循,讓學生都能主動地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

(2)動手操作,探究圓錐體積計算的公式。

在實驗時,我提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圓柱和圓錐的底和高之間有什麼關係?

②用空圓錐裝滿沙,倒進空圓柱中,可以倒幾次?每次結果怎樣?

③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麼?

④你能用實驗說明圓錐的體積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

(3)學生彙報實驗結果。

(4)教師歸納公式,學生記憶公式。(板書結論和公式)

(5)小結,剛纔我們用了實驗發現歸納的方法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

這個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最後總結了學法,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嘗試練習,鞏固提高。

(1)同時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例2: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①師出示例題,指名讀題,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②分析:例題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根據公式可以直接求出來;例題2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麼?

③指名板演。

③集體訂正,指出計算圓錐體積時,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鞏固練習,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這個環節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練習,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5、看書質疑,佈置作業。

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知識?你用了什麼方法學到這些新知識的?還有什麼疑問的嗎?

看書總結和質疑問難,是一堂課的重要環節。每一節成功的課,都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質疑問難,從而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②佈置課堂作業: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圓錐體積》的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圓錐的體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和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不僅有利於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繫,爲學生學習初中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同時也可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教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1.通過實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

2.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觀察、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及“理論來源於實踐”的觀點。

其中,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通過實驗理解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體積間的倍數關係。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同時也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主要採取讓學生做實驗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充分感知中主動獲取知識,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公式,這樣就克服了幾何形體計算公式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的弊病。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通過自己的操作、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小結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從而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索新知。

  三、說教學準備

爲了提高教學效率,課前需要準備好多媒體課件,併爲每個小組準備一盆水及一個圓柱和兩個圓錐,另外還要爲每個小組準備實驗記錄表一份,

  四、說教學過程

熟悉教材只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而合理科學的教學程序纔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爲了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精心設計了一下教學程序。

  下面我就從這五個環節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良好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它不僅能抓住學生的心絃,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智力興奮狀態,還有助於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根據本節課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要用到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這一具體情況,本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新朋友:淘氣。淘氣想請同學們幫忙解決一個小問題,同學們願意嗎?事情是這樣的:淘氣的學校門口有一個賣瓜子的小攤,老闆爲了省事,不用稱稱着賣,而是用硬紙板做了兩個容器,(大屏幕出示底爲12.56平方釐米,高爲6釐米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老闆總是這樣給同學們宣傳:我的這兩個容器,底一樣高也一樣,如果你用圓柱形容器買一元錢只能裝一次,如果用圓錐形容器買一元錢則可以裝兩次。同學們,請你們幫淘氣想一想,淘氣應該用那種方法賣瓜子呢?問題拋出後,給同學們一定的思考時間,然後讓同學們各抒己見。同學們的想法不同,當然答案也就不同,這是教師抓住時機再次提問:要想知道那種方法划算,必須怎麼辦?當學生提出計算體積時,就會發現所學知識不夠用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自然被調動起來,這時出示課題:圓錐的課題。

  二、探索研究

此時的學生極想知道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這時教師給學生提出一個疑問:在我們學習圓柱體積時我們已經清楚: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求得,那麼圓錐的體積能否用底面積乘高來求呢?學生通過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不難發現,底面積乘高求得的是圓柱的體積,這時教師再加以引導:能否利用圓柱的體積來求圓錐的體積呢?爲每組同學提供交流的時間,讓學生明白,只要弄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就能利用圓柱的體積求出圓錐的體積。究竟它們的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先將圓錐放入圓柱中估計一下。我們要讓事實說話。

引導學生做實驗發現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爲了保證實驗能有序有效地開展,實驗前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

1、組長要明確分工,確定檢測員、操作員、記錄員。

2、各小組做兩次實驗,兩次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要保證實驗過程及結果的準確性。

讓學生做兩次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再次確定實驗的結果。當學生完成後,請各組同學進行彙報交流。學生通過實驗會發現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教師板書。爲了再次向學生強調等底等高,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的學具都等底等高嗎?讓各組學生舉起自己的學具。老師發現我們各組之間的學具大小不同,結論怎麼相同呢?使學生明白,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總是圓柱體積的1/3。這時教師再次質疑:如果不等底等高還會存在這層關係嗎?小組之間交換圓錐再次做實驗,再次強調等底等高。

  三、綜合歸納

利用板書,讓學生觀察,圓錐的體積我們可以怎樣進行計算?得出公式:圓錐體積=底面積×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然後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所得的結論,你認爲哪些字、詞比較關鍵?爲什麼?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對公式的辨析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公式,而且可以避免學生在運用公式時出現錯誤。

  四、合理應用

上課時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一定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本環節我安排學生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採用哪種方法更划算?讓學生利用條件計算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這樣做不僅前後呼應,而且也能讓學生再次深入理解圓錐的計算公式。

第二個問題,則是利用例2改編的一個情境:淘氣的同學晶晶看到同學們幫淘氣解決了問題,也想請同學們幫個忙,利用多媒體出示:麥收季節,晶晶家把收的小麥堆成了一個近似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數)。教師做簡單引導: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先求什麼?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利用展臺展示個別學生的解題過程,並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解題思路。

  五、能力拓展

此時學生可能已經有些滿足,如果繼續毫無意思的練習,必將降低其學習的積極性,爲此這一環節我就將練習題起了兩個有趣的名字:火眼金睛和智力大比拼,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實際上是對圓錐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的又一次體會。

1、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其實是幾道判斷題,希望同學們能像孫悟空一樣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能識別出幾句話的對錯呢。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

2)如果圓柱圓錐等底等高,圓柱體積是圓錐的3倍,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2/3。( )

3)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小2/3。( )

通過這樣幾句話的判斷,可以讓學生深入的思考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判斷的正誤上了解一下學生是否對這類應用題已經掌握。

2、智力大比拼

智力大比拼則是在判斷題的基礎上,來解決一道實際問題,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高9釐米,底面積是20平方釐米的圓柱形容器,裏面裝滿了水,用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實心圓錐擠壓,最後能擠出多少水?還剩多少水?如果有學生不明白題意,可利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直觀演示。這樣也更有利於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

  六、全課總結:

學生學了一節課,究竟學會了什麼,讓他自己說說看,當然,從學生的回答中教師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課上的是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