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範文大綱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圓柱的認識》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範文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的認識部分,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2、懂得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3、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懂得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將採用觀察法,從直觀實物入手,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用實踐操作法,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係。如果按以上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在學習中將會自主探究,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認識圓柱

  四、說教學過程

爲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前,我讓大家在生活中尋找圓柱,你們找到了嗎?誰願意來說一說。同學生紛紛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圓柱體(茶杯、藥瓶、鉛筆、柱子)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呀!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

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聯繫生活,說說所見到的圓柱物體,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我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帶的圓柱自學課本第18頁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1)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有什麼特點?叫做什麼?

(2)什麼是圓柱的高?它有什麼特點?

(3)什麼是圓柱的側面?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彙報整理並板書:

兩個相等的圓面是圓柱的底面;

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圓柱有無數條高。

學生結合自己手中的實物閱讀課本,初步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建立底面、高及側面的概念,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圓柱的認識。

3、引導參與,深入探究

(1)探究圓柱兩個底面相等:學生通過操作後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結合一年級對於圓柱的認識及直觀操作,能夠較準確的得出圓柱兩底面面積相等的結論。

(2)探究圓柱有無數條高: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證明圓柱的高相等的。(學生可能通過測量或利用平行兩個底面間距離相等進行證明)然後通過出示課件的演示說明高有無數條。

(3)探究圓柱側面展開圖:

A、猜一猜:如果把圓柱的側面展開,會得到什麼形狀的圖形?此環節讓學生先猜想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形狀,培養學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學生動手把圓柱側面剪開後展開,看能得到什麼圖形?此環節我沒有強調讓學生沿高剪開,而是放手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動手剪,大部分同學展開後得到的是長方形,也有些同學說是平行四邊形或正方形,我及時給予肯定,並讓其說說是怎樣剪的。並引導學生髮現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的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樣學生通過親歷立體圖形與其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逐步建立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繫,進一步發展了空間觀念。

C、論一論:接着讓學生兩人一小組觀察、討論展開後得到的圖形與圓柱有什麼關係?巡視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有的用測量計算的方法等,學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圓柱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與圓柱底面周長相等,寬與圓柱的高相等。如果側面展開後得到的是正方形,那麼圓柱的高與底面周長是相等的。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動,對圓柱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難點。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在空間觀念、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4、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本着思考性、綜合性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繫。我設計以下練習:

(1)、判斷下面哪些是圓柱,並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使學生在不同的擺放方式下,能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這裏有一些做圓柱的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形狀不同的圓柱?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於底面周長的知識,體會側面由不同的捲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圓柱,對應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變。

  五、課堂檢測

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六、全課小結

  七、教學反思

課堂上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實效性。讓學生結合實物閱讀教材進行自學,很好地利用了教材,並且把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議一議”、“剪一剪”等幾個活動連接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整體。對於“圓柱的高”的教學同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這一環節的處理應再深入一些。上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一下手中圓柱的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它的高有無數條,而且知道測量外側的高比較方便,同時也爲後面佈置的實踐作業奠定了基。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圓柱的認識是一節幾何知識的課,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包括圓柱的特徵,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柱,掌握它的特徵,瞭解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側面展開圖。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常見的罐頭盒,圓木等實物的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

(2)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把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測驗展開圖形的各邊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柱的特徵

難點: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用觀察法,從直觀實物入手,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用演示介紹法,讓學生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用實踐操作法,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係。如果按以上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在學習中將會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認識圓柱。

  三、說教學過程設計

我的.設計本着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一)新課導入

我採用了複習的方法,導入新課

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讓學生判斷是什麼形狀,有什麼特徵?學生回答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如果將正方體的上下兩個面變成圓柱形的,你們想象一下,它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後,老師電腦演示圖形,同學們睜開眼睛看,屏幕上的圖形哪一個與你想象的相吻合?驗證同學們想象的是否正確,上劃√號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聆聽幾何圖形圓柱。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圓柱的特徵,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形物體,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多種感觀來認識圓柱的特徵。(先獨立觀察思考,然後小組研究討論圓柱的特徵,再小組交流)學生探究時,教師穿梭於個小組之間,或是指導,或是聆聽

2、彙報交流結果(每組推薦一生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選擇板書)

3、通過演示證明學生討論結果是正確,加強學生的直觀認識。

4、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師設置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嗎?請小組合作研究後回答老師的問題好嗎?請同學們用老師發給你們的帶有商標紙的圓柱形物體進行研究,看哪個小組的發現多?

教師不強調學生沿一條高剪開,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①沿一條線段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

②沿一條線段剪開,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③用手撕開,得到一個不規則的圖形

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的圖形用割拼法都能得到一個長方形,同學們觀察一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跟圓柱的哪些部分有關?有什麼關係?演示證明同學們的科研結果是否正確?

5、看書質疑

同學們打開課本31頁,看完31、32頁,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學生之間相互解決重點問題爲師點撥注入。

6、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①展示(指出下列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②指出你課桌上圓柱形物體的底面、側面和高

③填空:

圓柱兩個底面是()的兩個圓,圓柱有()個側面,圓柱有()條高,高的長度都(),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形,長方形的長等於()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

(三)課末小結:

同學們非常棒,小組合作的很好。我採用了激勵討論法,討論研究的結果非常正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希望同學們平日多觀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你身邊的實際問題。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學生在一年級已經通過實物直觀認識了圓柱這種物體,本課是在學習了長方形,圓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立方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體圓柱的基本特徵,它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學習圓柱表面積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特徵和側向展開圖,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製作圓柱模型。

(2)過程與方法:在做圓柱的活動中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體會圓柱側面和底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3)情感與態度: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通過同學間合作做圓柱,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三)我的教學理念是:

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初步認識圓柱的生活經驗,但是對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在認知上是個飛躍,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把學生當成是一個發現者,先直觀認識,再通過動手做圓柱,讓學生動眼、動口、動手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做數學”。

(四)本節課我的教學具準備如下:

每組準備圓規一個、彩色卡紙兩張、小剪刀一把、膠水,學生自帶圓柱物品等。

  二、說教法。

整節課我將以學生爲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組織作用,應用以下教法組織教學。

①情景教學法;②探究發現法;③活動體驗法。

  三、說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爲了在教學中落實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理念,我應用以下學法組織教學。

①觀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說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

3、動手操作,深化知識。

4、實踐應用,擴展延伸。

(一)先來講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一上課,我用課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圓柱讓學生欣賞,並提出問題問學生,我們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爲什麼要把它們設計成圓柱形呢?這時學生會紛紛發言,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因爲圓柱比較美觀;有的學生又會說:把壓路機、牆刷設計成圓柱容易滾動等等。這樣問題情境創設,提起了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我趁這個機會導入課題: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課題:圓柱的認識。

(二)接下來進入第二個環節:自主學習、初步認識。

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柱,通過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喚起學生對圓柱的已有知識經驗,體會圓柱和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出圓柱各部分的特徵:

兩個相等圓面是圓柱的底面,周圍是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對圓柱有了初步認識,具體感知,瞭解圓柱各部分的特徵。

(三)接下來是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這是重要的一個環節,我讓學生按要求自制圓柱模型。在這個過程中,我充當一個組織者,在旁巡視給予指導,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時,我發現有的學生可能會這樣做:用已有的圓柱先畫兩個圓,再把物體捲起來,做側面;有的學生會用物體在紙上滾動一週,先量好側面,再用圓規畫兩個圓做底面;還有的學生先卷好側面,再用側面畫底面,但發現畫出來的不是圓。

做完後,我讓學生彙報展示作品。這時學生就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如側面太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樣大。

在這個活動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平面與曲面的互相轉換;

重點發現側面與底面的接縫不容易吻合;

進而思考怎麼辦才能使側面的底邊與底面剛好結合在一起。

問題提出後,我請製作得好的小組說一說,怎樣處理這個問題,才能使圓柱的側面和底面不大不小地剛好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生反覆的演示,讓學生髮現並歸納出:

(1)圓柱側面展開是個長方形;

(2)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

(3)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

接着我再讓學生根據認識算一算:

第一種情況:先做好側面,根據側面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來設計底面。

第二種情況:先做好底面,根據底面圓的周長等於側面長方形的長來設計側面。

使學生對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認識更爲準確。

最後讓學生重新設計,做一做:

根據計算結果,在新的卡紙上重新測量製作。學生在深入瞭解圓柱的特點後,目的更明確,方法更科學,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後我將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並選擇一組學生作品展開貼到黑板上,寫上對應量。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解決疑難等自主探索活動,對圓柱有了深刻的認識,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在空間觀念、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四)、實踐應用,擴展延伸。

按照新課標的精神,根據由淺入深的原則,力求做到人人學有必需的數學,我把練習內容分爲三個層次:

1、基本層:判斷哪些是圓柱,並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通過此題的訓練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2、綜合層:這裏有一些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不同的圓柱?(這個練習讓學生再次明瞭本課的重點:圓柱的側面展開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柱的高。)

3、開放層:在這個層次的練習裏,我將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以上是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本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讓學生通過想象、描述、合作交流,從實物觀察、到動手操作做圓柱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圓柱,突出“做數學”這個數學理念。也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進步,體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