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說課稿集合7篇範例

說課稿集合7篇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集合7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線條去散步”,線條是最基本的造型語言。線可以分爲直線、曲線、折線三種。直線有水平線,垂直線,斜線等;曲線有波浪線,螺旋線,弧線。線的表現力極其豐富,水平線有廣闊,寧靜感;垂直線有升騰,挺拔感;斜線有危急或空間變化的感覺;短線水平排列則產生跳躍急促節奏感;流動的曲線使人感到柔和,輕巧,優美,給人輕快愉悅的感覺。線的粗細,剛柔,滑澀,虛實,疏密等變化產生不同的美感。

課本中的圖片向我們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線條:生澀,古樸的線產生稚拙美;斑馬身上黑白相間的自然曲線產生韻律美和裝飾美;鋼構的大橋與建築簡括,挺拔,有一種力度美;綴滿露珠的蜘蛛網飄逸連綿,纖細雅拙。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線並不陌生,在平時繪畫中是常用的表現形式,但對各種線的理解和組織能力並不是很好,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線條的神奇魅力,用發現的眼光去看身邊的事物,熱愛生活,體會美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3、設計理念:

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線條的表現力,進而體會、認識到線條的造型語言的魅力。通過學習、繪畫,幫助學生了解線條的表現力,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嘗試怎樣使線條能動起來的遊戲般的學習活動中,對美術造型活動產生興趣。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掌握直線、折線、曲線等以及不同線形,如長、短、疏、密、粗、細等不同線形的變化的相關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發現自然、生活中千變萬化的線條,通過仔細觀察,認識不同姿態的線條,體會線條的美感特徵及其在美術作品和生活中產生的視覺效果。

(3)發展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看待社會。

5、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對圖片、畫面的分析,體會線條的美感,瞭解各種線條的形態和形態組成的紋理。

難點:嘗試畫出長、短、粗、細、疏、密不同變化的線,對畫面進行合理組織。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 初步感知——討論探究——樂中體驗——知識擴展——情感昇華

互 動

師 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啓發點撥——彙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一共分四大板塊:一、認識線條;二、線條的變化;三、學生創作;四、作品展示、評價。通過教師一步步引導,循序漸進,一步步深入體會線條魅力。

三、說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一共分四大板塊:(一)認識線條;

(二)線條的變化;

(三)學生創作;

(四)作品展示、評價。

1。 導入。出示充滿線條的圖片,讓學生找找圖片中你看到了哪些線條?引出課題 “線條的魅力”。

2。 講授新課。

(1)認識線條——初步瞭解線條的種類。

師:除了剛纔圖中看到的線條,你還說的出其它的線條嗎?

讓學生思考,尋找線條。

得出世上的線條有很多種,爲了便於認識,我們可以把線條簡單地分爲直線、曲線和折線三種。

(2)欣賞圖片。

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尋找千變萬化的線條!感受線條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

(3)說一說,畫一畫。

畫線條,讓學生體驗樂趣。從短線變成長線,過度到線的變化。

(4)體驗、嘗試線的變化

3。 欣賞作品

從欣賞中外美術家的作品到欣賞身邊學生作品,讓學生感受線的魅力。

A:吳冠中:運用簡單的線條,通過線的粗細、虛實變化表現的紫藤,非常有韻律的一幅畫。

B:荷蘭有位畫家凡高,他善於用線描繪身邊的事物,右邊這張用曲線表現的樹看上去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表現出植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C:欣賞完了中外大師的作品,我們再看一下身邊同學的作品。(欣賞學生作品)

4。教師示範

師:那如何對各種線進行組合才能表現出線條的魅力呢?接下來看一看老師是如何運用線條來表現一個花瓶的。

5。 學生創作。

師:看了老師畫之後,是不是自己也很想動手畫畫呢?接下來我們自己也來嘗試下,用有粗細、疏密、長短、曲直變化的線條爲下面的圖形穿上花衣裳。

(從實踐中體驗線條的魅力。)

(1)提供學生一些簡單花瓶圖形,讓學生用線來裝飾。(可以用色彩筆、黑色水筆來創作)

(2)教師巡視指導。

6。作品展示、評價、小結。

(1)以小組的形式展示在小組的展板上,由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每小組中最優秀的作品,並讓一兩位學生說說理由,好在哪。教師總結,給每組中最優秀的學生獎勵一張教師課前畫好的線描作品一張。

(2)師小結: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不同線條的各種魅力。

只要我們認真觀察身邊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發現它們的美。

就像羅丹所說的: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讓我們共同努力,用千變萬化的線條創造出千變萬化的事物,爲我們的生活增添美、增添樂趣!)

7。知識拓展

要求學生可在課餘多做有關線條的練習,用各種各樣不同的線條描繪我們繽紛的世界。

四、小結

本節課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爲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於動手、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2

教學目

1.使學生能運用不同的方法正確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能正確數出100以內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能根據提供的素材,估計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

3.通過對100以內數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1~33頁。

教具、學具準備

給每位學生準備數量爲100的物品。

教學設計

課前談話

教師:我們以前認識過哪些數?

生1:我們認識過0到20這些數。

教師:誰能從0數到20?

生2:0、1、2、3……20(拍着手。)

教師:誰能接着往後數?

(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

生3:21、22、23……30

生4:31、32、33……50

生5:51、52、53……70

教師示意一起數。(師生一起拍手接數:71、72、73……100、101、102……110,從七十多到一百,學生數的特別帶勁兒,但數到100後學生開始數得不整齊了,部分學生開始出錯了。)

教師:大家能數那麼多數,真了不起啊!

教師: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是不是要經常用到數數呀?例如(略)。

那麼你猜猜今天有多少位同學來上課啊?

生6:30位。

生7:28位。

生8:32位。

教師:還有和他們猜的不一樣的嗎?

生9:31位。

……

教師:到底有多少位同學呢?請你們自己數一數,好嗎?(學生開始數,有的邊看邊數,有的用手邊點邊數,還有的站起來數,非常投入。)

教師:誰能說說你數的結果是多少位同學?

生10:30位。

生11:32位。

生12:29位。

生13:31位。

教師:誰願意領着大家一起數?

(請一名學生邊點邊數,這位學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數,數的結果是32位同學。)

教師:今天有32位同學來上課,32比我們以前學過的20多一些。

剛纔大家數數的時候數地那麼好,可是數人數的時候卻遇到了困難,看來能準確地數出物的個數還真不太容易!不過沒關係,只要大家像剛纔那位小朋友一樣,邊點邊數,點的和數的一樣快,相信你一定能數對!

[教師在與學生自然和諧的交談中瞭解到了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認知基礎,掌握學生口頭唱數的情況,使學生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使學生感知到口頭數數容易,但要準確的數出物體的個數可不太容易,指導學生數數時要注意手口一致。]

數數活動

教師: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數數。寒假就要到了,我準備了許多獎品,想發給我們班的同學,請大家幫老師數一數,每個小組有4樣獎品,誰來說說你們組都有什麼?

生1:我們組有鉛筆、橡皮、糖果、幸運星。

教師:請每位同學選一樣獎品。

(學生選了自己喜歡的獎品,放在面前。)

教師:聽清要求,請你很快得數出10個獎品。

(學生從袋子裏邊拿邊數,數出了10個獎品,放在面前。)

教師:仔細觀察一下10個這一堆兒,10個啊,就這麼多。

教師:請你再數出10個。

(學生從袋子裏又數出了10個,放在桌上。)

教師:現在是多少了?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20個。

教師:再仔細觀察20個這一堆,20個,就這麼多。

教師:請你把獎品都倒出來,想想,剛纔10個一堆,20個一堆是那麼多,再觀察一下你面前這一大堆,猜猜這一堆大約有多少。

生2:有80個。

(教師引導生2把話說完整。)

生2:我的糖大約有80塊。

生3:我的鉛筆大約有200枝。

生4:我的星星大約有70顆。

生5:我的橡皮大約有90塊。

……

教師:那麼到底有多少呢?請你仔細數一數。

(學生能數那麼多獎品非常興奮,非常認真地數着……陸續有學生數完了。)

教師:誰來說說你數了多少?

(學生搶着舉手回答,都想把自己數的結果告訴大家。)

生6:我數的鉛筆是98枝。

生7:我數的星星是100顆。

生8:我數的橡皮是89塊。

生9:我數的糖是100塊。

……

教師:小朋友數了那麼多獎品,大家數的結果都不一樣,老師想知道大家是怎樣數的,誰願意到前面來數給大家看。

(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

教師:我記得剛纔有位同學數的是89塊橡皮,你來數數好嗎?

(教師幫這位同學把橡皮拿到前面,學生在實物投影下邊拿邊數,其他學生幫他一起數……數的結果是100塊橡皮。)

教師對數的學生說:你剛纔自己數的是89,現在大家幫你數的是100,說明你剛纔數錯了,沒關係,只要你以後都象剛纔那樣認真,邊拿邊數,拿的和數的一樣快,相信你一定能數對。

教師把100塊橡皮放在實物投影下:大家看100塊橡皮就是這麼多!

教師:還有哪些同學數的也是100?

(有大部分學生舉手。)

教師:其實老師爲大家準備的每個袋裏的獎品都是100,這些同學數對了。

(舉手的同學高興的幾乎要歡呼起來。)

教師:你們真了不起!這麼多獎品都數對了!還沒有數對的小朋友,課外時間多練習數一數,你一定能數對!

教師:數之前老師請大家猜猜你的獎品大約是多少,誰猜的比較接近100?

生10:我猜的是98。

生11:我猜的是101。

生12:我猜的就是100。

……

教師:98、99、101、102這些都是比較接近100的,同學們的估計能力真強!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估數和數數的活動過程中感受和理解100以內各數的意義;體現了數是數出來的;向學生滲透了估數的方法,以10個一堆、20個一堆爲參照標準,估計一袋物品的個數,以提高學生的估數能力;使學生體會到要準確地數出物體的個數,應該邊點邊數,手口一致。]

探索活動

1.接數、數的組成

教師:下面我說一個數,你來數獎品,看誰數的又對又快!

35,請你數出35個獎品。

(學生迅速邊拿邊數。……陸續有學生數完。)

教師:大家都數出了35個獎品。那是不是35個呢,同學們看不出來,想想怎樣擺能讓大家很容易看出是35呢?

(學生開動腦筋想辦法,有的每10個分一堆,有的每10支鉛筆捆成一捆,有的每10塊糖裝在一個小袋兒裏……)

教師請一名擺鉛筆的學生到前面展示:

生1:我數出10枝鉛筆捆在一起,我又數出10枝鉛筆捆在一起,我又數出10枝鉛筆捆在一起,然後我又放了5枝。

教師:大家看,這樣擺能不能看出是35枝鉛筆?

(學生齊說“能”。)

教師:這個辦法真好!那麼擺糖、橡皮、幸運星的同學,你們是怎樣擺的呢?

教師請一名擺糖的學生展示。

生2:我每10塊糖裝一個袋兒,我裝了3袋,又放上5塊,就是35塊。

教師:同位相互看看能不能看出是35。

(學生相互檢查,擺錯的同學在同位的幫助下也改正了。)

教師:看着你們的35個獎品,同位相互說說35裏面有幾個十和的幾個一?

生3:35裏面有3個十和5個一。

教師:請你從35開始繼續數獎品,一直數到42個

(學生繼續數,大部分學生數到40發現又夠了一個十,就又裝了一袋或者又捆了一捆。)

教師請一名數鉛筆的學生展示42枝鉛筆。

教師:看着你的42個獎品,同位說說42裏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生4:42裏面有4個十和2個一。

教師:大家不但能按老師說的數數出獎品,還知道了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十和的幾個一。下面老師說一個數,請你接着往下數,從45數到63。

(先同位數數,再請學生展示。)

教師:誰知道63裏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生5:63裏面有6個十和3個一。

教師:誰願意說一個數,讓大家接着數?

生6:從70數到82。

生7:70、71、72……82。

生6:你數得很好!

教師:82裏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生8:82裏面有8個十和2個一。

教師:同位也這樣相互考一考。

(同位相互出題考,還有的兩個人一起數,數得可起勁兒了!)

教師:從88數到100,能行嗎?

(學生信心十足地說“能”,全體學生一起從88數到100。)

教師:同學們數數數得越來越好了!老師這兒有幾幅圖,一起來看看。

(教師出示湯圓圖。)

教師:圖上畫的是湯圓,你能看出這表示的是幾個十和幾個一嗎?

生9:這是2個十和4個一

教師:那麼一共有多少個湯圓?

生10:有24個湯圓。

(教師出示鋼筆圖。)

教師:這表示的是幾個十和幾個一啊?

生11:這是4個十和6個一。

教師:一共有多少枝鋼筆?

生12:一共有46枝鋼筆

[教師注意將數學活動的開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通過問題的提出“怎樣能讓別人很容易的看出是35個獎品呢?”使學生自然將已有的20以內數的組成知識遷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來,從而獲得一個兩位數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加深了對計數單位“一”“十”的理解。]

2.估數、數數、100數的組成

教師:老師這兒還有一幅難一點的圖,想看嗎?

(學生表現地非常感興趣。)

(課件出示圖:草原上有一大片羊羣,小羊在不停地走動,學生異常驚奇。)

教師:在美麗的大草原上,一羣小羊自由自在地吃草,你猜一猜大約有多少隻羊?

生1:大約有200只。

生2:有110只。

生3:我看有90只。

生4:有100只。

……

教師:到底有多少隻呢?你來數數吧!

(學生開始還認真地一隻一隻地數,不久,就有學生的臉上表示出了疑惑,有的學生舉手。)

生5:老師,它們老動,不好數!

生6:我的眼都數花了!

教師:不動就好數了嗎?

生7:不動也不好數啊!

教師:誰能想個辦法,能讓我們比較容易地數出一共有多少隻羊?

生8:讓羊站好隊。

生9:給羊作記號。

生10:把羊分成一羣一羣的。

教師:怎麼分啊?

生10:10只分成一羣。

(課件出示第二幅畫面:每10只羊圈在一個柵欄裏。)

(學生開始數:1、2、3……10、……,很快就有學生舉手,紛紛搶着說“老師,我知道了,是100只”,“一共有100只羊”……)

教師:說說你是怎樣數的?

生11:每個圈裏是10只羊,我數了數就是100只。

教師:每個柵欄圈裏都是10只羊,請大家一起10只10只地數。

(教師點羊羣,學生數“10、20……100”)

教師:剛纔我們10個10個地數,數了幾個10?

生12:10個十。

教師:10個十多少?

生13:10個十是100。

(教師板書:10個十是100。)

教師:100裏面有幾個十?

生14:100裏面有10個十。

(教師板書:100裏面有10個十。)

教師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認識的就是100以內的數。

(板書課題:100以內數的認識)

[創造性地改進使用了教材。對小羊圖作了處理,通過巧妙的設計小羊圖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思維空間;在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羊多、猜一猜大約有多少隻、不好數想辦法、(課件轉換)很快數出是100只,發現可以10只10只的數,10個十是100,100裏面有10個十。此環節教師比較自然地突破了知識難點,學生學的積極主動。]

發展活動(估數)

教師:下面我們做個遊戲。

(教師抓一把糖,放在實物投影下。)

教師:你來猜猜,這些大約有多少塊糖。

生1:大約有40塊。

生2:大約有32塊。

生3:有18塊吧。

……

教師:那麼我們一起來數數

(教師一個一個地拿糖,學生數,數的結果是26塊。)

教師:原來是26塊,剛纔猜二十幾塊的都比較接近26,這些同學猜的比較接近。請同位倆也這樣猜一猜,數一數,看誰猜得準,數得對!

(學生同位倆做遊戲。)

教師:同學們看,今天有這麼多老師來聽我們上課,你們猜猜大約有多少老師?

生4:有三百多位。

生5:有二百多。

生6:有一百多。

生7:有一萬多。

生8:有一千多。

……

教師:老師數過了,到第4排大約有一百,那麼,你再猜猜,大約有多少?

生9:有二百多。

生10:有一百八十多吧。

生11:不到三百人。

……

教師:老師的人數比我們今天學習的“100”還要多,我們今後繼續學習。

今天我們就學到這裏!

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31~33頁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運用不同的方法正確數理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能正確數出100以內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能根據提供的素材,估計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通過對100以內的數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教材的編排設計是這樣的:出示主題圖,先出現兩羣羊,每羣10只,使學生看出有20只羊,繼而又來了8羣羊,請學生估計是多少隻羊。這部分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感知100有多少,體會它比以前學過的20大得多,瞭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我們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教材,我們認爲開始的主題圖,如果10只一羣10只一羣地出示,雖然有利於學生估數,但這樣學生能很快地10只10只地數出羊羣的只數是100,學生在後面數100個物體的個數時,就會受其影響而10個10個地數。這樣的數法,要在學生會逐個數數的基礎上自然生成,其實它比一個一個地數要高一個層次,數數的單位由“一”變成了“十”,不利於學生把100以內的數逐個數出來,因此我們對這一部分進行了調整。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力求體現以下三點。

體現在做中學,通過充分動手操作,讓學生體會數是數出來的。

我們設計了教師課前和學生交流,使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瞭解到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口頭數的情況,當然,這個數數只是唱數,學生對準確地數出物體的個數,卻是有困難的。因爲,學生對100以內的數的數感的層次還比較低。因此,我們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爲學生提供學生熟悉的數量是100的實物學具,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際數出物體個數的過程中,體會數是數出來的。

1.向學生提供貼近生活的信息資源。

選取了4樣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物品(鉛筆、橡皮、糖、幸運星),每人一種,都是100個。

2.先估數,再讓學生自己數一數。使學生充分感知100以內各數的實際含義、感受到要準確地數出事物的個數,應該邊點邊數,手口一致。

注意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數感。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我們力求通過提高學生的估數能力,在充分動手操作的認知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

1.在課前談話、學生個人數數、觀察主題圖、遊戲等各個環節中都注意體現:數數之前先估數,讓學生對物體的個數有個大體的感知。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

2.我們設計了先請學生數出10個物品,感知10個物品是多大一堆,再數出10個物品,讓學生感知20個物品是多大一堆,然後以10個一堆,20個一堆爲參照物,估計自己那一袋物品大約是多少。通過讓學生實際數一數,看誰估數和數數的結果比較接近,向學生滲透估計的方法,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1.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爲: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我們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就數數而言,學生能口頭數到一百多,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數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設計時,就以這種經驗爲基礎,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反覆點數的過程中,建立起百以內數的概念,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構建的學習方式。

2.關於教學數的組成,我們認爲學生的認知基礎是對20以內各數的認識,在基礎上遷移到學習100以內數的組成。讓學生動手數出35個、42個獎品,並思考怎樣擺能讓別人很容易看出是幾個十和幾個一?然後抽象成小棒圖,讓學生理解圖中所表示的幾個十幾個一,再脫離實物和圖像,抽象出數的組成。這三個環節是由具體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每一步都是以學生的認知經驗爲基礎進行的,這樣有利於學生透徹地理解數的組成。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力求突出一個原則:就是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反覆點數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內數的概念,培養數感,並藉助這個過程,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現、自主建構知識的學習方式。

專家評析

設計了發展性活動,通過對糖堆兒、禮堂教師聽課人數的估數,進一步培養數感。在估一估一把糖大約是多少塊的時候,如果讓學生先感受一下10塊有多少,再讓學生估一估,然後再數,這樣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算能力,而且有利於學生對估算方法的體驗。

學生在本節課的整個數學活動中積極、主動、投入。在充分動手操作、反覆點數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內數的概念,培養了數感;體現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現、自主建構知識的學習方式;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分析:

《回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看科學。本文以兒童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解釋了回聲這一物理現象,捧讀本文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本課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聲引來了另一隻“小青蛙”,還調皮地學他說話。在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用水波和聲波相比的巧妙指點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聲的原理。本文是激發學生從小熱愛科學,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極好教材,也是對學生進行詞句訓練,朗讀訓練的重要憑藉。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低年級三個維度的目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確定爲: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7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不同語氣。理解青蛙媽媽言行的語句,懂得水的波紋與聲音的波紋相似點,從而明白“回聲”原理。

難點:理解什麼是“回聲”及“爲什麼會生產回聲”這一科學知識。

4.教學準備:字卡、課件。讓學生蒐集回聲的資料。

5.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

《回聲》是一篇科學童話,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作爲講讀課文,在教學中應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課。教學時應主要採用以讀爲主,以詞句訓練爲重點,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及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回聲及產生回聲的原因。在教學中應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三、說學法

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力求遵循“讓學生讀懂課文”的原則,緊扣教材重點。

學習青蛙媽媽是怎麼做的這一段時,先讓學生輕聲自瀆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這段話中表示動作的詞,用填空的方式,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使語言文字訓練與認識事物統一起來,然後引導學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樣激起波紋,又是怎樣蕩回來的這一現象,最後讓學生有感情地讀這段話,並想象句子的內容。這樣,把朗讀的訓練和字、詞、句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反覆的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本課須用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初讀課文,識記生字,品讀課文感悟回聲的教學任務。第二課時進行鞏固複習生字,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導書寫生字等教學任務。下面我我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感興趣。”小學生的興趣則源於好奇,爲了使學生馬上被吸引住,我是這樣導課的:大自然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聽,這是什麼聲音?播放一段人在山谷中大聲叫喚的片斷。幽靜的山谷,反覆的回聲,學生很快就會被吸引住。這時老師繼續說有一隻小青蛙也聽到了回聲,他是在哪裏聽到的呢?回聲又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來學習31課《回聲》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多種形式,樂中認字。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2、多種形式,樂中認字

識字教學仍是二年級教學的一個重點,教學中,我注意激發學生主動發現漢字特點,主動探究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識字方法,讓學生說說有什麼好方法記住這些字。並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聯繫生活實際,逐步學會自主識字,有效提高了識字能力。如:。學習“紋”字。老師問這個字叫什麼?誰能給它找個朋友,組個詞。預設學生說“花紋”。(師及時引導:你瞧這位同學衣服上的花紋可真漂亮啊!)學習“圈”字時,讓學生伸出小手來畫一個大大的圈(邊說邊畫圈,生跟畫)。學習“返”字時,老師走到一位學生前和他握手,然後問:握完了手我要幹什麼?(師引導剛纔老師這樣走了過去,又走了回來就是返,你看它的偏旁是什麼?)走之旁。

三、精讀課文,感悟回聲。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老師問小青蛙在什麼地方聽到了回聲?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畫橋洞。然後。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師:半圓的橋洞和倒影在那裏?大月亮又在那裏你能用手指一指嗎?師引導看圖,看橋體和倒影連起來好象什麼?書上是怎麼說的?誰來讀一讀?練習用好象說話。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小青蛙聽到了什麼樣的回聲?此時投影句子:小青蛙高興地叫起來:“呱呱呱,多好看哪!”“你是誰?你在哪兒?”指一名學生讀小青蛙的話,再指一名學生讀回聲。比比誰讀得好,師生評價,生生評價。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部分學習材料十分適合朗讀,因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多層次多形式地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評價讀,男女聲當小青蛙賽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感悟。讀出小青蛙的興奮與好奇。在讀時我積極引導學生自評他評,每一句評價語不同,相同的是鼓勵、表揚。評價成了朗讀提高的推動力。這樣教師很好地發揮了引領的作用。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盡情地朗讀,和文本親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激發了學生對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讀。)

(三)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在這一教學中,我巧用課件,突破重難點:回聲較爲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產生的原因是本課的重難點。學生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時我用電腦適時展示“青蛙媽媽撿起一顆石子扔進河裏,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紋。波紋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蕩回來”的動畫。讓靜變動,化難爲易。再讓學生根據畫面,試着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併爲“青蛙媽媽()起一顆石子,()進河裏…”讓學生填動詞。然後讓學生模仿青蛙媽媽的動作進行表演,這樣既認了這兩個生字,又理解了它意思。通過動畫演示學生也理解波紋是如何產生的,又是怎樣返回,而且動詞“激、蕩”也不用解釋學生就能明白它們的意思。

課件中通過青蛙媽媽的講述,將石頭投入水中,激起波紋,波紋碰到岸邊又一圈圈蕩回來。在橋洞裏小青蛙的聲波碰到石壁聲波也返回來。很好的理解了什麼是聲波,找出了水波與聲波的共同點,再來認識回聲輕而易舉。在此課件的出示直觀形象,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溶化了知識的難點,引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輕鬆掌握了知識。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如何以恰當的形式把環保知識滲透到幼兒教育中,使教育的內容既不呆板又不枯燥?我從身邊的一隻隨處可見的布袋子入手,設計了本次。同時大班的幼兒活潑好動,他們對外界充滿了好奇,一把沙、一塊磚都可能成爲孩子們手中的寶,可以樂不思索的晚上半天。《綱要》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爲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寬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選擇了“布袋子”爲教學內容既符合現實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

二、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能力、語言、動作等方面的目標:

1、能於同伴相互遊戲,促進師生間的交往,體驗遊戲中的快樂。

2、能大膽用語言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樂於用肢體動作表現自己的、勇於探索。

3、通過活動培養細緻的觀察力,模仿力和動作的協調能力,同伴間初步的合作能力。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的重點定爲:能積極思考、勇於嘗試、敢於表達、樂於表現。整個活動都是以這個重點爲主的,主要是通過“瞭解布袋子”、“玩布袋子”、“洗布袋子、晾布袋子”等幾個環節完成的。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並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物質準備主要是:各種布袋子、音樂、場地

知識經驗準備是:幼兒已認識過布袋子了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1、動中我運用了啓發提問法、引導發現法、觀察法、演示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爲”以幼兒爲主體,教師以啓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玩”的方式貫穿活動的始終。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2、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將各個領域中的知識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如:在觀察活動中滲透了語言表達的教學;在最後環節中感受音樂、跳舞的快樂等等。

3、活動的結構是遞進關係的:興趣——遊戲——表演。即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積極的探索布袋子的玩法,利用“玩”的形式進一步瞭解布袋子的特徵,在遊戲活動、音樂跳舞的活動中,讓幼兒情感表現語言表達,創造性思維、肢體語言的到了很好的發展和提高。

(二)學法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運用遊戲法、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等來獲得知識經驗。因爲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創設了遊戲的情境,讓幼兒全身心的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遊戲中給幼兒提供了自由展現的空間。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魔術變變變

教師:我這兒有一個神奇的魔術袋,它能變出很多很多東西,看看現在它變成了什麼?

因爲是借班上課,有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冷場”的現象,因此利用“變魔術”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經驗進行交流。

(二)玩一玩布袋子

教師:布袋子想和我們小朋友一起玩呢……

引導幼兒如何的玩布袋子,進一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玩一玩“中,運用啓發式的語言提問,讓幼兒對布袋子的特徵、功能有進一步的瞭解、認識。

(三)遊戲

以超級大玩家的形式來鼓勵幼兒、引導幼兒勇於表達自己的玩法,樂於表現自己。教師以同伴的角色來參與、和幼兒們一起模仿,一起遊戲。

教師:“我們變成了奧特曼……一起去打怪獸吧……”幼兒:“我的布袋子變成了裙子,我要跳倫巴舞”教師將角色適當轉換,以布袋子的新角色組織遊戲活動,師生共同制定活動的要求、規則。這一環節目的是通過幼兒自己的探索,相互間的模仿掌握布袋更多的玩法,激發幼兒語言表達、肢體表現的慾望,促進幼兒間的相互欣賞及合作。教師或以同伴的角色和幼兒一起遊戲,或給於幼兒一點意見,引導幼兒的遊戲更深入。

(四)放鬆部分:

1、洗布袋子

教師:我們變成布袋子跳進洗衣機裏,來洗個澡吧!

聽音樂,教師和幼兒自由的舞動,鼓勵幼兒模仿衣服在洗衣機裏翻滾時的動作

2、晾布袋子

音樂結束,放鬆運動,幼兒以布袋子的角色躺在地板上“曬袋子”。教師引導布袋子翻身、並摸摸幼兒的胳膊、身體。(檢查布袋有沒有曬乾)

(五)活動結束

以一首兒歌:一個胖子、變成一個瘦子、再變成一個矮子。整理好布袋子。最後抱着矮子回家。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選自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閱讀型的課文。

對於古典詩歌的學習,除了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還要提高學生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從這兩個方面出發,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通曉背景,整體感知全文,初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通過反覆誦讀課文和疏通詩文,提高學生閱讀古典詩歌的能力。(教學重點)

3、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深入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解讀法

  三、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作者簡介(生平略、作品風格詳)、寫作背景(利於學生理解詩文)

整體感知:聽課文錄音,注意字詞的讀音,體會詩句的語氣,語調與長短句式變化的關係。

分析課文:從題目的“難”字着手,提問:作者爲什麼說“蜀道難”呢?“難”在哪裏?文中有多少處直接提到“蜀道難”的?我到這裏爲止提了三個問題,對於前兩個問題,學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來,等我們在疏通完課文之後,再解決。但是第三個問題,學生是很容易能夠回答得出來的。因此我只要求學生馬上回答我的第三個問題,順着這個問題,看看作者在文中三處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難”是否一樣。這樣,就進入詩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註釋爲我們提供了詳盡的解釋,有助於我們疏通詩文。在詩文的疏通時,把更多的機會交給學生。重點詩句、字詞,多讓學生嘗試着翻譯,我及時點評、引導。同時還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詩句,分析詩句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句式特點。

課文從三個角度寫了登蜀道之難,而每一段剛好爲一個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後,再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這裏就是解決了上面提到的作者爲什麼說“蜀道難”和“難”在哪裏這兩個問題了。

第一課時疏通到課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課時

按照第一課時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結合課文當中的詩句讓學生說說詩歌是怎樣體現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

總結《蜀道難》這首詩的重點字詞,再次理清“三難”。

佈置作業:出默寫題,課後再背誦課文。

  五、板書

課題作者

三難: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說開闢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說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實的角度說安居之難

總結:我的教學設計抓住了詩歌當中的“三難”,以此爲線索,展開詩文的疏通。對於詩歌當中用來表現“三難”的詩句,也是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體現。所以用這些詩句可以總結出“三難”的結論,也可以用這些詩句賞析李白的詩風,讓學生欣賞對蜀道難的想象和描寫。學生在讀懂了詩文才能夠賞析,但是我們也可以融賞析於理解的過程當中。

說課稿 篇6

《玩出了名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15課。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清閒磨鏡片,做成放大鏡,在玩放大鏡時,突發奇想,把兩片放大鏡放一起有了驚人的發現,隨後做成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

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啓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根據課文的特點我預設了如下學習目標:

1、 識“閱、固、調”等6個生字。會寫“堂、鏡、閒”等12個字。能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等詞語。

2、 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理解課文內容,從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過程中受到啓發。

重點是:在朗讀中感悟、體會

難點是:從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過程中受到啓發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引述。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同學們平常愛玩什麼?爸爸媽媽是怎麼對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嗎?

2、 學生交流。

3、導入,玩耍常被認爲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行爲,然而在科學史,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卻是在玩耍中產生的。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題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書課題。

(1)學生讀題,讀了題目你有什麼想問的?

( 教師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列在黑板上。如:誰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麼?;他玩出什麼名堂?)

(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體會,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另外,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也激發了濃厚的閱讀興趣。爲一會兒的讀文打好基礎。)

二、初讀感知

1、出示自讀要求。

(1)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讀準字音,查字典或聯繫生活經驗理解詞語,讀通句子。

(2)讀完以後,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哪些問題?

2、學生自主讀書。

3、檢查自學。(1)出示生字卡片,檢查認讀生字情況。(2)出示新詞,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麼方法理解詞語的(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三、精讀課文,領悟玩法

1、多遍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畫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學生再讀。

(2)學生交流想象時,教師要注意點撥:儘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爲他喜歡,他想用它來看細微的東西,所以他才玩得這麼投入。(在讓學生自讀時動手畫一畫,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好習慣)

(3)能用讚賞的語氣讀讀這一自然段嗎?

2、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讀,一邊讀一邊想: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他發現了什麼?

(2)指名學生多人次朗讀,以使學生儘可能地攝取更多信息,生髮感想。(放手讓學生自讀,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真正做到自主學習。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又把問題還給他們,讓他們帶着問題去閱讀。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並且,充分的交流閱讀收穫是一個實效性很強的學習方式。給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機會,以自主學習成果激勵成功學習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3、交流討論

(1)有新的想法?: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麼樣呢?

(2)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鏡固定,另一片可以隨意調節。

(3)有新的發現:看到了一個平時看不到的“小人國”世界。

4、轉換角色想象。假如你是列文虎克,這樣改變一下玩法竟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心裏會怎樣想?(充分的朗讀是理解課文的紮實有效途徑,真正做到在讀中感悟。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繫在一起。)

四、課後活動

蒐集並閱讀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課外閱讀,學習一些課外知識。)

但整節課下來,總覺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可以,能通過讀來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在朗讀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地位及重要性

函數的單調性一節屬高中數學第一冊(上)的必修內容,在高考的重要考查範圍之內。函數的單調性是函數的一個重要性質,也是在研究函數時經常要注意的一個性質,並且在比較幾個數的大小、對函數的定性分析以及與其他知識的綜合應用上都有廣泛的應用。通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掌握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和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步驟,又可加深對函數的本質認識。也爲今後研究具體函數的性質作了充分準備,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瞭解能用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正確表述增函數、減函數、單調性、單調區間的概念;

(2)瞭解能用圖形語言正確表述具有單調性的函數的圖象特徵;

(3)明確掌握利用函數單調性定義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與步驟;並能用定義證明某些簡單函數的單調性;

(4)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用運動變化、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方法去分析和處理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時讓學生體驗數學的藝術美,養成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對函數單調性的有關概念的本質理解。

難點是利用函數單調性的概念證明或判斷具體函數的單調性。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嘗試運用“問題解決”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模式。力圖通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以達到對知識的“發現”與接受,進而完成對知識的內化,使書本知識成爲自己知識;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三、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想辦法解決;通過教師的啓發點撥,學生的不斷探索,最終把解決問題的核心歸結到判斷函數的單調性。然後通過對函數單調性的概念的學習理解,最終把問題解決。整個過程學生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探索嘗試的動態活動之中;同時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研究問題的習慣。

四、說過程

通過設置問題情景、課堂導入、新課講授及終結階段的教學中,我力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點撥、啓發、引導爲教師職責。

設置問題情景

[引例]學校準備建造一個矩形花壇,面積設計爲16平方米。由於周圍環境的限制,其中一邊的長度長不能超過10米,短不能少於4米。記花壇受限制的一邊長爲x米,半周長爲y米。

寫出y與x的函數表達式;

求(1)中函數的最大值。

(用多媒體出示問題,並讓學生思考)

通過問題情景的設置主要是爲了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⑴第一問爲了複習回顧函數的表達式;

下載完整版高中數學必修一“函數的單調性(1)”說課設計

高中數學必修一“函數的單調性(1)”說課設計、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