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活動方案 > 幼兒科學教育方案

幼兒科學教育方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爲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紮實開展,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後所制定的書面計劃。那麼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科學教育方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科學教育方案

幼兒科學教育方案1

師:現在請小朋友把自己猜想的結果記在記錄格中。

(幼兒活動,教師觀察):老師發現小朋友的記錄有不一樣,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誰猜的是對的呢?

幼:做實驗試一試。

4、師:請小朋友分別把這三份材料放到杯子中,並且用筷子攪拌攪拌,看看會有什麼有趣的現象發生。

幼兒活動,教師指導。石頭會化嗎?鹽和奶粉會怎麼樣呢?(請幼兒把看到的現象講述出來)

交流:

1、請小朋友說說實驗結果和你猜想的結果是一樣嗎?哪個不一樣?

2、小朋友之間的實驗結果有沒有不一樣的呢?哪個實驗不一樣?

(五)教師小結:

通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入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石頭放進水中會沉下去;奶粉放進水中,會改變水的顏色;鹽放進水中最後不見了。鹽和奶粉放進水中經過充分攪拌之後,能用工具取出來嗎?誰能告訴我,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六)延伸活動: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醬油、味精、醋去試試看,哪些在水中溶解得最快?爲什麼?

幼兒科學教育方案2

教材分析:

幼兒平時在吃飯後,或者臉上有東西的時候會去照照鏡子,但是他們不明白這裏面的科學原理。通過本次活動,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瞭解鏡裏鏡外影像的關係,以及初步瞭解鏡面反射的原理,並聯系實際生活,讓孩子們感知鏡面反射原理爲人類生活帶來的便捷。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瞭解鏡裏鏡外影像的關係。

2.初步瞭解鏡面反射的原理。

3.培養孩子認真觀察的習慣。

 活動準備

1.鏡子人手兩面。

2.寫有幼兒自己名字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探索鏡面反射現象。

1.用鏡子照一照自己和教室裏的東西。

導語:今天老師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塊小鏡子,你可以用它來照一照自己和教室裏的東西。一邊照要一邊動腦筋,你從鏡子裏看到了哪些東西,你看到這些東西時鏡子是怎麼擺放的?

2.交流自己的發現。

請小朋友回到位子後和小組裏的好朋友講一講自己的發現。

你從鏡子裏看到了哪些東西,當時你是怎麼看的,鏡子是怎麼擺放的?

3.總結

小朋友用鏡子看到了在我們身後和旁邊本來我們只用眼睛看不到的東西。這是鏡子的反射現象。

二、探索鏡子內外影象的關係。

1.討論生活中的反射現象

鏡子的這項本領用處可大了。能幫助我們人類解決很多問題。請你們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鏡子的反射原理。

2.提供材料,幼兒操作。

老師把你們的名字都寫在了紙上,現在請你將紙放在桌上然後用小鏡子在旁邊照一照,你仔細觀察一下,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幼兒操作。老師巡視。

3.小組交流。

將你的發現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討論一下你們的發現一樣嗎?

4.集體交流

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發現。

5.小結

原來鏡子裏的東西和鏡子外的東西方向是相反的。有趣吧。你們觀察的真仔細。

三、多面鏡子嘗試

1.小組操作

剛纔小朋友只用了一面鏡子就發現了鏡子的小祕密。老師這裏還有很多鏡子,你試一試用兩面鏡子一起照名字,看看和剛纔又有什麼不一樣。

一邊照一邊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看看你們看到的現象一樣嗎?

2、集體交流發現。

五、總結延伸

小結:鏡子的祕密真多,看來我們光靠上課的時間是發現不完的。老師會把小鏡子放在區角里,你們可以去繼續探索觀察,發現它的更多的祕密。

那如果同時用很多面鏡子一起照,又會看到什麼呢?你可以和小小朋友試一試。

幼兒科學教育方案3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土豆沉浮的現象,感知鹽的多少與土豆沉浮的關係。

2.在實驗中學會觀察現象並記錄,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現象。。

3.喜歡探索身邊的科學現象,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鹽水、清水每組各一盆;土豆每人2個;裝有清水的盆子每人一隻、勺子每人一隻;每組一盆鹽;記錄紙、筆。

活動重點:

通過操作發現土豆沉浮的現象,知道土豆在鹽水裏能浮起來。

  活動難點:

感知鹽的多少與土豆沉浮的關係,在實驗中學會觀察現象並記錄,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現象。

活動過程:

一、通過對比操作,瞭解土豆沉浮,激發幼兒興趣。

1.我們大一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幹,今天老師請你們去做一個小實驗,後面的桌子上放着兩盆水,請你們每人拿一個土豆,分別放進兩盆水裏,仔細觀察土豆在水裏會怎麼樣?

3.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4.你們剛剛玩的時候,你發現你的土豆在水裏怎麼樣了?

5.小結:在剛纔的實驗中我們發現了土豆放在兩盆水裏有浮上來和沉下去的兩種不同現象。

5.那爲什麼會這樣呢?讓土豆浮起來的水有什麼祕密呢?

二、做一做土豆沉浮的實驗(探究操作鹽的多少與浮力的關係)

1.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土豆、清水、鹽,這些材料能讓土豆浮起來,你們想試試嗎?

2.交待實驗規則:用勺子取鹽時,取滿滿的一勺,然後用筷子刮平,放入水中,多攪拌幾下,讓鹽溶解到水裏,把土豆放進去,仔細觀察土豆能否浮起來?如果浮起來用“↑”(往上的箭頭)表示,如果沉下去用“↓”(往下的箭頭)表示,並記錄你用了幾勺鹽。

3.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4.展示記錄結果,交流、討論。

5.小結:原來要讓土豆浮起來,加一點點鹽是不行的,要有一定量的鹽。

三、再次實驗,體驗成功的樂趣。

1.剛剛我們沒有讓土豆浮上來的小朋友你可以在去試試看,讓你的土豆也浮起來。其他小朋友可以去幫幫他們。

2.這次你們的實驗成功了嗎?

3.展示記錄結果,交流。

四、延伸

1.那除了鹽,還有什麼溶化在水中,也會使土豆浮起來?

2.請你們回家用你們剛纔說到材料回去也做做實驗,明天把結果告訴我們。

幼兒科學教育方案4

  一、目標:

1、 通過觀察、比較、探究的過程,使幼兒瞭解物質的溶解現象。

2、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異議,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慾望。

3、 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培養幼兒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

 二、準備:

水,一次性透明杯子若干,小石頭塊苦幹,鹽、奶粉和方糖若干、筷子和小勺,人手一份記錄表

  三、過程:

(一)直接引題:教師提出“溶解”現象:

1、出示方糖,請小朋友猜一猜,方糖放到裏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2、幼兒操作(1):請小朋友把方糖放到水裏用力攪拌,會有什麼變化?能夠從水裏取出來嗎?(老師出示記錄表並示範做記錄)

3、請幼兒品嚐糖水

4、老師解釋“溶解”現象:糖放到水裏能取出來嗎?

我們可以用一個詞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溶解在水中呢?

(二)幼兒自己探索“溶解”現象:

1、師:老師準備了三樣材料,認識它們嗎?請一幼兒幫忙介紹這三份材料。老師今天要請小朋友用它們來做一個實驗。在做實驗之前請小朋友猜一猜,這三樣材料放到水中,經過攪拌,它們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2、出示記錄表介紹記錄表並講解記錄方法:如果能從水中取出來的我們用(↑)符號表示,不能取出來的用(↓)表示。

幼兒科學教育方案5

 活動目標:

1、樂於實驗,樂於與同伴交流,合作。

2、在實驗中發現鹽溶於水後會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浮力越大。

 活動準備:

1.大小芋頭塊、碗、勺子若干;鹽、味精、糖。

2.記錄紙、筆。

3.有關死海的故事。死海的掛圖。

活動過程:

一.引導,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1、師:這是一塊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裏,會沉下去還是浮起來?

幼:沉下去

師:那麼你們有什麼辦法可是使它不沉下去,浮在水面上嗎?

幼兒討論,說各自的辦法。

2、教師演示實驗。

出示兩隻杯子,一杯裝滿自來水,一杯裝滿鹽水。

師:我把芋頭放在兩個杯子裏,小朋友觀察下會不會有不一樣的事情發生呢?

自來水杯裏的芋頭沉了下去,鹽水杯裏的芋頭浮了起來。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爲什麼這個杯子裏的芋頭會浮起來嗎?

幼兒搖頭。

二.小組合作,操作實驗:鹽能使芋頭塊浮起來。

1、說明實驗規則:

師:老師爲你們準備了鹽,糖還有味精,這三種東西有一種可以使芋頭浮起來,請你們來做小科學家,小組合作來做實驗,先把碗裏的鹽,糖還有味精分別舀進三個杯子中,用筷子攪拌到他們完全溶解後,再放入芋頭塊,看看有什麼有趣的現象會發生呢?然後把你觀察到的現象用喜歡的圖畫或者符號紀錄在這張表格上。

2、幼兒進行實驗,師巡視,發現問題,即使糾正。

3、彙總

師:剛纔你們在實驗中發現了什麼?

讓幼兒抒發自己的意見。

師小結:從剛纔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樣多的糖、味精和鹽,但糖和味精都沒能使芋頭塊浮起來;只有鹽溶解在水中讓芋頭塊浮起來了。

師:你們知道爲什麼鹽能讓芋頭浮起來嗎?

師生共同小結:只有當鹽達到一定濃度後芋頭才能浮起來,鹽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經驗拓展:死海的故事

有關“死海”的介紹。

師:剛纔我們從實驗中知道:鹽溶解在水中後能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請大家一起來看這幅畫:這是大海,我們都知道海水裏有鹽,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動不動會怎麼樣?而這片海名叫死海,聽說過沒有?你們知道死海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嗎?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動不動,它也能讓你漂浮在海面上,還能浮在海面上看書看報呢,真神奇。爲什麼死海能讓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幼兒各自抒發看法。

師小結: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鹽,它的含鹽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用更多的東西來做實驗,看看每種沉下去的東西需要多少鹽才能浮到水面上來。

幼兒科學教育方案6

 一、題目:臉上有什麼?

 二、適用對象:幼兒園小班

 三、知識背景:所謂五官指耳、目、口、鼻、身,但通常是指臉上的耳、目、口、鼻四種器官。耳是一種聽覺器官,主要是用來聽聲音,此外還管身體平衡;目是人或動物的視覺器官,主要是用來看物體的;口是人或動物進食的器官,包括舌頭、牙齒等,它還是發聲器官的一部分;鼻是人或動物的嗅覺器官,主要用來聞各種氣味的。

  四、活動目標:1、通過本次活動,使幼兒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有眼、鼻、耳、口等器官,能說出其名稱,用處及它在臉上的位置。

2、教育幼兒保護好自己的眼、鼻、耳、口。

五、綱要目標:

1、科學態度的培養:通過活動,萌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興趣,並在活動中好奇好問,積極參與活動。

2、科學知識技能的培養:通過活動使幼兒知道五官的用途及五官的位置。

3、科學方法能力的培養:通過活動,發展了幼兒聽、聞、嘗、看等能力和口語的表達能力。

六、活動資源:

1、幼兒操作用:沒有五官的人臉圖五幅,眼睛、耳朵、鼻子、嘴的活動卡片各五套。

2、教師操作用布娃娃一個,香水等。

七、內容與過程:

1、教師安定幼兒情緒,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提出課題:

1)教師出示布娃娃,提問:“誰能告訴我老師的手上拿着什麼?是什麼顏色?你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小結: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沒有眼睛,就什麼也看不見。所以小朋友不能用手揉眼睛,應保護好眼睛,才能看更多的東西。

2)提問:請小朋友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旁邊的小朋友,眼睛在人臉的什麼地方?有幾隻?(小朋友看後告訴老師,老師出示人臉圖,將眼睛貼在相應的部位。)

2、老師噴香水,提問:“我們教室裏有什麼味道?你是怎麼知道的?鼻子還能幹什麼?”

教師小結:鼻子可以聞味道,還可以呼吸。我們小朋友要保護好鼻子,不能用手挖鼻孔。

提問:鼻子在人臉的什麼地方?有幾隻?(小朋友看後告訴老師,老師將鼻子貼在人臉的相應部位。)

3、教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老師拍幾下鈴鼓後,提問:“老師剛纔幹什麼了?你是怎麼知道的?耳朵是幹什麼的?”

小結: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沒有耳朵,就什麼聲音也聽不見,所以,小朋友要保護好耳朵,不挖耳朵,耳朵才能聽更多的聲音。

提問:耳朵在臉上的什麼地方?有幾隻?(小朋友互相看後告訴老師,老師將耳朵貼在人臉的相應部位)

4、讓幼兒觀察人臉圖,提問:“這張人臉圖還缺少什麼?它有什麼用處?它在人臉的什麼地方?”

小結:缺少嘴,嘴是用來說話和吃東西的,小朋友要保護好嘴,不將手指和髒東西放進嘴裏。

5、玩遊戲《貼五官》。讓每一個小朋友拿一器官的卡片,當老師請小朋友上來貼眼睛時,那眼睛的幼兒就將眼睛貼在相應的部位,依次進行。

6、玩《點五官》遊戲,結束。

八、活動評價:

活動中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使幼兒連看、聞、聽、嘗等活動中瞭解了五官和五官在臉上的位置,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並能準確地表達所瞭解的內容,老師準備充分,整體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