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薦)《皮囊》讀後感

(薦)《皮囊》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皮囊》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薦)《皮囊》讀後感

《皮囊》讀後感1

《皮囊》一書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劉德華對於這本書的評價,他在序中這麼說,“打開《皮囊》,讀到崇達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摯,坦蕩蕩的自然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所以很真。”是啊,讀到蔡崇達殘疾的父親,堅韌的母親,讀到那個爲了彩禮放棄自己愛情的姐姐,讀到那個不願意被人可憐的阿太,讀到那個重症病房裏人人不願提起的祕密,讀到那個神祕的神明朋友,讀到那個不被世俗接受的張美麗,讀到……生在世俗,誰又能不被世俗改變。

讀這本書,最讓我震驚,最讓我觸動的不是這些故事,而是蔡崇達在描述、在書寫這些故事時展現出的冷靜,明明用第一人稱在寫的故事,讀起來好像在聽他敘述別人的故事。讀完這本書才發現這樣的冷靜來自於蔡崇達從小生活的環境,來自於他所傳承的精神,就好像他的阿太說的`那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的生活觀深深影響了他,也正是這本書書名的意義:我們的生活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印象深刻的故事應該是《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醫院對每個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可是重症病房卻很少有人去過,作者因爲父親的關係,16歲的他抵達了這裏。這個重症病房位於醫院的頂層,好像在一個疾病帝國裏,誰最血腥、最殘忍,誰就能佔據最高的位置。從這裏出醫院有兩種途徑,可以從父親病房旁的電梯直接下去,但是使用者很多,幾乎每一層都要停一次,另一種就是醫院人員專梯,可是醫院卻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重症病人家屬可以用這部電梯,想一想,電梯中醫生工作人員的眼神,作者每次都會選擇逃離。僅僅是因爲,坐另一部電梯,可以體會到人味,可以離死亡遠一點。這讓我不禁想到了這次的疫情,有多少人在重症病房裏度過了中國人最重要的春節,有多少醫護人員在重症病房裏送走一批病人又迎來一批病人,可我們仍願相信,一切都會變好,因爲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在努力,等到春暖花開時,我們會看到更好的中國。

《皮囊》這本書告訴我,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和事,這些人和事都是我們人生的風景,只不過有些風景轉瞬即逝,而有些風景我卻一生難以忘懷!

《皮囊》讀後感2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偶然一次看到這麼一句話,覺得很是有趣,就將他記在了我的小本子上。一個同學看到後,便說他有一本叫《皮囊》的書,可以借給我看,我本來並不怎麼想看,但出於好奇,就借下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外婆的母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說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導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她說的這句話,也是這本書名字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帶着皮囊在人世間忙碌的靈魂,而這幅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得以安放。阿太的`心態,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也奠定了這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書中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蔡崇達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的味道,更領略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透過蔡崇達,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我被他的這份勇敢和決絕而打動。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爲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離別時,能與自己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纔是活着的真正意義,這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活着是爲什麼?生活是爲了什麼?未來該怎樣規劃?也給我帶來了面對困難的恆心。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爲結尾,希望在閒暇時你翻閱這本書是,能有瞬間讓你遠離塵囂和喧鬧,能有片刻撫摸到你的靈魂,打動你的心。

“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爲你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肉身喲路圓形,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讀後感3

一個看似平凡的書名,背後卻包含着那些並不簡單的道理。——題記

本書作者蔡崇達,1982年生,閩南人。是韓寒口中的“寫作高手”,其好友天王“華仔”也推薦此書。皮囊是作者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紹了他的阿太——一個活到99歲的“很牛”的人,一個脾氣古怪的老婦,雖然阿泰很絕情,但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讀完這本書已經很久了,但我始終記得作者的阿太所說過的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的《天才文展》。“天才”打上了引號,因爲他並不是所謂的天才。本章節主要講了幼時作者黑狗達在病時與文展一起玩耍。從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爲文展的話,讓黑狗達的病漸漸好了起來。

文展總是是在爲未來做打算、訂計劃他做什麼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甚至在學習上還總是精打細算的,各科的成績都要和自己預想的一模一樣,而且是以訓練自己的領導能力爲目的,才願和小夥伴們玩的。

但是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不知道將會得到什麼。他不斷地打算、不斷地準備,結果就像故事《貧富生取經》一樣,最後能取到真經的不是在一直籌備猶豫的富僧,而是一下定決心不再後退的貧僧。一次次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自己的計劃永不會趕上自身或現實的變化莫測。這樣的患得患失,是導致他最終變得越來越迷茫,越來越頹廢的文展。文展並不是一個天才,他最後說過的一句話深深震撼到我的心靈:“對不起,其實我也說不清楚自己爲什麼厭惡你。你說,憑什麼是你?爲什麼不是我?”這句可能是對彼此命運的拷問吧。這個故事也給了我人生的啓示:生活永遠是不盡人意的,也許努力了。你會失敗,但是你若不努力、放棄,你一定會失敗。

《皮囊》這些刻在骨頭裏的故事裏,有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皮囊》讀後感4

今天算是把蔡崇達的《皮囊》讀完了。

阿太說:人的皮囊就是要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

媽媽說:再走兩步看看。中風有父親幾次手術,幾次差點離開,母親撐起家庭的形象,並不偉岸,卻堅強的讓我崇拜。

文展說:人要有規劃。

阿小說:爲了生存,他要每天從爸爸自殺的橋上路過。

厚朴說:要人生活的不一樣。

李大人說:人要敢於面對生活,不能逃避。

作者說:沒有故鄉,每個人都是孤魂野鬼。

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6。大多的書評也是在說這本書帶來的是失望,認爲後半部分寫的兒時玩伴現在都不如作者混得好,不過是在寫作者自己的優越感罷了。

與我而言,一本書好與不好的標準因人而異,正如書中結尾引用的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名言: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我想每一個人從小到大,總會遇到幾個奇怪的人,發生些不會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這些人和事構成了一個人心裏的獨一無二的“世界”,而作家是那種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並用合適的文字把它表達出來。這也不難解釋爲什麼有時一些文字,也許是歌詞,也許是廣告,也許是一段文字會讓人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我們始終要回答得問題>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到底有沒有學會生活?作者是在高中時由於父親癱瘓,把母親對他的期望——“這個家中的頂樑柱”作爲之後時間的目標。直到作者的父親去世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回答出“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以往的中心被懷疑是否正確。當我看到這裏時,腦子裏就像有什麼東西要跳出來一樣,可惜。直到在我寫下這句話的那一刻,那東西還是沒有出來。

突然之間幾個詞語就一直在腦海中閃現:信仰、讀書、虛無、健身、爲人民服務、。我連我自己都不認識了。自己現在所做的究竟是堅持還是逃避。

必須得承認自己還不會生活。我不想今天就有答案,但我想會有那麼一天,我可以堅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願意並值得的。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尼采

進無止境,漸入佳境

生活的意義正是生活本身。

《皮囊》讀後感5

在當代作者中,已經很難得見到這樣的好作品了,讀《皮囊》有感。他的文字簡潔而鋒利尖銳,沒有一絲累贅,更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樸實到近乎口語化的語言,卻蘊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讓每一個讀書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銀針刺入心房的顫動、清晰。該書用樸素的語言講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從序言開始讀起,從這本書的序言作者,看出此書的與衆不同。一位是文壇新秀韓寒,一位是天王劉德華,我抱着強烈的興趣想知道是怎樣的人、怎樣的著作能將原沒有任何交集的兩人扭結在一起,爲這部著作寫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個散文集,書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關於阿太的故事。在一開始,作者就刻畫了一幅閩南風情小鎮裏的一位高齡老太的形象。這位老太在不經意間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就是這個堅硬如石頭的.老太,九十多歲的高齡還可以攀到屋頂去修補漏洞;接受了女兒死去事實的淡然;切斷自己手指時的冷靜;臨死前的豁達……書中寫道:"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或者,這就是他們那一輩人的生活哲學。""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受阿太的豁達和睿智。"我想蔡崇達的人生,能夠堅強的面對一次次挑戰,從那個大海邊的小鎮走到北京,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觀應該是他成長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禮物吧。

十四個故事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我在通篇的書裏感受着母親對父親、兒子的愛,感受着母親對於兒子寄予的無限的信賴。書中寫父親母親的幾個故事背後,我可以想像出這個家庭所經歷的苦難和掙扎,可是蔡崇達沒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緒,只是客觀地在陳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帶着皮囊,

一起勇闖天涯!

《皮囊》讀後感6

昨天我終於考完了大學最後一門必修課啦,感覺人生要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前面的道路充滿了未知。最近看了一本不錯的書——《皮囊》。作者是新週刊的一位知名記者蔡崇達。

這本書在大一的時候就聽到很多人,很多大V的推薦,一開始看到名字,我還以爲是揭露社會現實的一本諷刺小說,翻開才發現,原來是一本小小的故事集,大致可以分爲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講述作者在一個小鎮家庭裏的故事,相當感人,我甚至在路上,在食堂看到一些場景,一些情節的時候,會淚水止不住涌上眼眶;另一部分是介紹小鎮上的夥伴,真實中讓人覺得帶着不少的虛構,大概是爲了自己的故事和觀點更加有代表性,書籍的受衆面更廣吧,也因此作者受了不少類似“後半部分浪費前半部分的眼淚”的負面評價。

作者講述自己的家庭時,我未曾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底層老百姓的艱苦,作者出生在福建的一個小小小鎮子裏,小到所有人都認識彼此,小到哪家的小孩子上課被老師批評,哪家養的牛生病死掉都會在鎮子上傳個遍,小到每個人都活在彼此的目光下,如何也逃避不掉。

作者的父親,年輕氣盛時混過江湖,成家後去了遙遠的寧波賺錢養家,回到小鎮上做生意卻只能夠越做越小,也許還算是穩定,但命運從來不會特殊眷顧貧苦人民,父親突然中風了,作者描述了母親變得如何堅強,父親從樂觀到崩潰,從嘗試到放棄,從溫和到暴躁,這一切變化都是殘疾帶來的。當我看到這一切一切的細節描寫,都會覺得天灰濛濛的,陰陰沉沉地壓在我胸口。然而在中國,我相信這種壓抑着着實實地壓在了很多家庭很人身上,看完這本書後,我更能理解身邊的一些事情很一些人。

而後半部分讀起來相當輕鬆,幾乎作者描述的每個小夥伴代表着現代都市人迷茫和困惑的問題——厭惡城市的擁擠快節奏和迷失、所謂成功學是否只是做過多無用的`計算、活在當下打破規則是循規蹈矩的放肆還是躲避現實的藉口……這種典型的城市病讓我們讀起來很有共鳴,尤其是這些聲音來自於一個小鎮到城市的青年口中,我們不禁會懷疑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是否缺少一些泥土的氣息。然而我覺得有很多問題連作者自己都沒有想明白,他自己身上的這種混亂恰如其分地表達出我們平日內心隱隱作動的聲音而已。

《皮囊》讀後感7

一直以來最喜歡讀的一本書,《皮囊》,作者蔡崇達用冷靜以及細緻的手法,將自己最在意,最難忘的故事通過文字表述出來,所以整本書讀下來,會有些壓抑,傷感。

當時自己在書店去看書時,正好看到這本書,就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了,皮囊,總而言之,就是將自己的敏感,脆弱,善良,一一被隱藏起來。

故事的開篇講了自己的阿太,也就是自己外婆的母親,已是一位有九十九歲的老人家,阿太一直認爲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自己在切菜時切斷一根手指,家裏的人都非常着急,她卻一副莫不在乎的樣子,也曾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在自己摔傷腿,靠着一把椅子挪到門口,等着孩子放學回來。阿太的堅強和忍耐,讓我切身體會到什麼叫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再後來,面對自己的父親因爲中風癱瘓,在期間母親不顧家庭窘迫,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要完成父親的願望,想盡辦法讓父親高興,讓家人驕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值得也願意。作者在期間回憶了父親因癱瘓後脾氣的`改變,性情的轉變,因身體的不便,導致父親有時候會像個小孩子會鬧,會哭,也會因爲絕望每天和家人說要“抓緊死”,過世之後又託夢給兒子責怪他不給小汽車,不給摩托車,細緻的文字記述了看似堅強的外表,其實也是有軟糯的內心,細緻入微。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可能,當我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這句話,但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卻有另外一番滋味。生活是殘酷的,但是也有細膩柔弱的一面。評論家李敬澤在評鑑語中提到“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得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我們都是擁有一具鮮活的皮囊,心就是一盞明燈,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愛,心到的地方,就會有光明,就會有溫暖。

《皮囊》讀後感8

選擇《皮囊》這本書,大概是因爲作者蔡崇達。一次偶然的機會,曾聽過他的講座,講座的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但對於那一系列頭銜卻記憶深刻。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任《中國新聞週刊》主編。一個80後,從記者一步步做到主編,年少有爲,蔡崇達本身就是一個奮鬥勵志的榜樣。出於一種崇拜的心理,我開始閱讀《皮囊》。

在書的封面,有這麼一句話,“這些刻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書中的故事,關於親情,關於故鄉。那些問題,關於人生,關於活着。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但因爲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在差異中又存在着共鳴。

書中寫的最好的,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一輩子活得坦然而硬氣。家裏人祭祀殺雞時,有隻雞撒着血在祠堂裏亂跳,阿太將雞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說:“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時切斷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聲,而全家都因此慌亂開來。

阿太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不是什麼文化人,只是個神婆,然而這話卻說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讓靈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溫暖的,逸樂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恥的。我們活在這世上,周圍充斥着喧囂和永不滿足的慾望,我們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卻從不曾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慶幸,藉着讀《皮囊》這本書的時間,我認真回顧了自己之前二十幾年的生活,並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確規劃。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讀後感9

一書中,作者蔡崇達圍繞親情、友情、前途、家鄉講述了一系列平凡又令人思索萬分的故事,以此使我們去感受生活中那些難以避免的困難,指引我們直面挫折,也使我們思考人生中必須回答的問題。

主人公在童年時因好奇大海而導致了他差點死在海中,之後家人儘量使他遠離海水,但之後他發現海是藏不住的。我們曾面對的困難與傷痛或許正如作者曾面對的那片海一樣,我們有時不願去觸碰那些曾令我們傷心的過往,也希望它們能夠被人藏起來,但越是如此,那些悲痛便越會變得難以消除,若我們無法釋懷它們,它們就會對我們造成持續的傷害。試着不再逃避並找到與它們合適的相處方式,與它們“握手言和”,或許纔是戰勝它們最好的方式。

人的一生不長不短,我們總會從懵懂無知的孩童變成歷經滄桑的.大人。在此期間,我們也需要同作者一樣在朋友的追問下思考那些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我們究竟要如何生活?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一直都覺得自己很忙碌,但有時卻不知自己因何而忙碌,也不知道那些忙碌對我們來說是否有意義,但我們又不敢使自己空閒下來,因爲我們無法回答那些問題。

如此看來,或許人生是一個追尋的過程,我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意義,也尋找自己忙碌的意義,有時也受其困擾,但或許我們的每一次經歷都會交代我們的意義。不必憂思過重,因爲我們的存在總會有意義。就好比當下正面對席捲全國疫情的我們,雖不能如醫生那般爲拯救生命而奔赴醫療救助的前線,卻可以真心地爲他們祈禱,希望他們平安無事;可以居家隔離,不給他們增添麻煩。如此,我們也爲疫情防控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向社會證明着自己的意義。

無論是艱難困苦亦或是未知迷茫,只要我們有勇氣去面對它們,有信心去戰勝它們,相信我們會成爲更優秀的自己並留下更美好的意義。

《皮囊》讀後感10

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作戰。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了,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着一隻箭。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斷箭神威讀後感-《皮囊》。" 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製,鑲着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認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兒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推想箭桿、箭頭的模樣,耳旁彷彿嗖嗖地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 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慾望驅趕着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 箭囊裏裝着一隻折斷的箭! 自己一直刳着一隻斷箭打仗。兒子嚇出了一身冷汗,彷彿頃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意志坍塌了。斷箭神威讀後感-《皮囊》。於是,兒子慘死於亂軍之中。 [感悟] 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潛發潛能,讓你充滿力量,去創造一個又一個生命和事業的`奇蹟。然而,信心必竟只是一種自我激勵的精神力量,如果離開了自己所據有的條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託,難以變希望爲現實。 很多人把希望、夢想和自信等同起來,以爲自信就是不切實際,無論任何事情只要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就能達到目標。其實這是對自信的誤解。你相信長生不老嗎?你相信你真的能夠移山嗎?你相信自己可以做總統嗎?這些問題看起來好像很可笑,然而很多企業和職場人士實際經常也會犯下類似的錯誤。例如時下有不少企業動不動就將[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標榜爲公司的願景;有些職場人士不顧自身條件,好高騖遠,這山望着那山高,一心想求得更高的職位或是高薪報酬,結果高不成低不就,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大凡有所作爲的人總是能夠腳踏實地,從自己的腳下踏出一條遠行的路來。如果盲目的自信,以爲自己可以一步登天,這樣空有一腔熱血,懷抱一些不切實際的抱負反而對自己是有害的。因爲盲目地追求一些過高的目標可能讓你死於亂箭之中!

《皮囊》讀後感11

有些書註定是能引起共鳴的,不是因爲詞藻華麗,字句精妙,或許是因爲內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來,然後淚腺受了刺激,腦中浮想聯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說,還是自傳的書,在我的內心激盪出了漣漪。書名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憂傷的,但書中娓娓道來的故事,一層一層揭傷疤式的訴說,讓我似乎經歷的作者的心路歷程,也對自己今後的路有了新的認識。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由蔡崇達編寫、韓寒監製。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作者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旅程的開始總是滿心歡喜的,彷彿剛買了車票,就已經聞到了終點的花草芬芳;旅程的`開始總是充滿期待的,彷彿擁有了一張世界地圖,就已經征服世界一般。

就像書中的張厚朴,名字來自英文HOPE,寓意着夢想、希望。可以想見,他是一個對生活極度熱愛,迫切追逐夢想的人,我對他心生期待。期待他能夠實現開學典禮上的豪言壯志,期待他夢想成真,但最後他卻成爲了現實這場戰役中最先陣亡的人。對此我深感惋惜,同時也陷入深思。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像厚朴,會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會因此和家人生氣,會吃虧,然後不知悔改,然後繼續着下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有時候覺得身邊很多人像厚朴,面對生存現狀和自我期待的差距,不知該如何安放自己的理想,又或者是將理想慢慢變成幻想,卻仍然沉醉其中。

我敬佩一位同事,他因爲考博失利,淪落到和我這個本科生住在一間宿舍,但一年之後,他如願在浙大開啓了他的博士之行,在我的意料之中。這是給堅持每天看書、做筆記、寫論文的人應得的回報。

你想怎麼走以後的路?

平視前方,擡頭挺胸就好。

這樣能夠看清腳下的路,欣賞遠方的景。

是的,腳踏實地。躺在地上過日子,貼着土地過日子,有個好處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兒去,說不定還能看到頭頂的繁星蒼穹呢?

《皮囊》讀後感12

剝開《皮囊》,認識你自己

李敬澤在序言中說:“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

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看到很多短評,褒貶不一,有說作者沒有靈魂,無病呻吟,鳳凰男,各種難聽的話,也不乏淚目,說戳心,真實的評論。

不得不說,我被蔡崇達的真實與犀利給震撼到,從小生活在福建海濱小鎮的經歷冷靜而理智的一點點敘述,父親生病後從最初有一點希冀,到慢慢絕望,大雨裏父親執意要出門的那一幕看得我內心五味雜陳,可是作者卻仍然是理智到冷漠的筆觸去敘述。

對母親執意要蓋房子的決定從內心隱隱覺得沒有必要,到後來母親對父親的想念,唸叨隱約明白理解她對父親埋在心底,沒有言說出口的深愛。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細節是父親爲了不讓兒子被大海所誤,一直隱瞞兒子,而蔡崇達,僅用簡單的寥寥幾筆:“再次去拜訪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開步子往甘蔗林那衝,母親氣惱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撲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沒了,那鹹鹹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懷裏摟。我看到,這海水之上那碎銀一樣的陽光,鋪滿我的瞳孔,醒來的時候,已經在醫院的病牀上。”形容他被海水淹這樣看似驚心動魄的經歷。又是一段剋制理智到極致的敘述。

後來又是張美麗,文展,阿小,厚朴的故事,可能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影子,可是蔡崇達用他冷靜又細緻的筆鋒,爲我們繪出了這些特點鮮明人物形象。

每個人都有這副皮囊,蔡崇達用自己鋒利的筆刀,剖析自己的過去,剖析自己的回憶。

看介紹的時候說這是一部能看哭人的書,作者沒有刻意渲染悲傷與絕望,卻給人以極強的代入感,讓人不禁能回視自己,自看自省。不要讓靈魂負重前行,你也應該剝開皮囊,重新認識你自己。

《皮囊》讀後感13

在當代作者中,已經很難得見到這樣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簡潔而鋒利尖銳,沒有一絲累贅,更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樸實到近乎口語化的語言,卻蘊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讓每一個讀書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銀針刺入心房的顫動、清晰。該書用樸素的語言講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從序言開始讀起,從這本書的序言作者,看出此書的與衆不同。一位是文壇新秀韓寒,一位是天王劉德華,我抱着強烈的'興趣想知道是怎樣的人、怎樣的著作能將原沒有任何交集的兩人扭結在一起,爲這部著作寫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個散文集,書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關於阿太的故事。在一開始,作者就刻畫了一幅閩南風情小鎮裏的一位高齡老太的形象。這位老太在不經意間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就是這個堅硬如石頭的老太,九十多歲的高齡還可以攀到屋頂去修補漏洞;接受了女兒死去事實的淡然;切斷自己手指時的冷靜;臨死前的豁達……

書中寫道:"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或者,這就是他們那一輩人的生活哲學。""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受阿太的豁達和睿智。"我想蔡崇達的人生,能夠堅強的面對一次次挑戰,從那個大海邊的小鎮走到北京,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觀應該是他成長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禮物吧。

十四個故事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我在通篇的書裏感受着母親對父親、兒子的愛,感受着母親對於兒子寄予的無限的信賴。書中寫父親母親的幾個故事背後,我可以想像出這個家庭所經歷的苦難和掙扎,可是蔡崇達沒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緒,只是客觀地在陳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帶着皮囊,一起勇闖天涯!

《皮囊》讀後感14

這兩天一直在看《皮囊》,福建作家蔡崇達寫的,感覺很真實、語言簡練、內容有趣,非常精彩。我很喜歡看。該書主要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講述了作者的父親、母親和他家鄉的故事,風格有點類似魯迅的《朝花夕拾》,有點淡淡的悲傷在裏頭,又飽含溫情,真的值得一看。

我還能記起他其中幾個故事。

他的父親年輕時是兼職混黑道的老大,27歲結婚,之後女兒出生,在3年後,蔡崇達出生,之後他父親去寧波做了海員,想要養活家人,幾年後帶着賺來的錢回老家造了一間大房子。後來,他父親可能因爲老是抽菸,身體不好,40歲以後做了一次心臟病手術、2次中風住院,之後又經歷了多次手術,最後因爲中風去世了。結局很淒涼,但是過程中有一家人的溫情,他父親中風後爲了能夠康復,積極鍛鍊,他們一家人都陪着他父親鍛鍊,但是其實蔡崇達早就知道這種病康復的`可能性極小極小,一家人爲着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一起努力着……看到這裏,我看到了一種悲壯感,就好像是一個英雄到了窮途末路,依然奮勇拼殺……

文章的整體基調是像昏暗的燈光,有點壓抑,但是很冷靜,同時冷靜中帶着強烈的愛,作者對父親母親的愛。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自古文章憎命達。寫出好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經歷過很大的痛苦,這個道理自古依然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東西都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就看我們怎麼看待。蔡崇達的青少年時期可謂相當苦悶,但是他把這個生活當做題材寫出來《皮囊》;我們很大人的青少年都很順利,但是寫不出像《皮囊》這麼好的文章來。你說,誰的生活比較好呢?你喜歡過什麼樣的生活?

其實這個道理也在教會我們:無論命運給了我們什麼,我們都要盡力去看到好的一面,堅強而積極的活着。也許這就是生活的答案。

《皮囊》讀後感15

進入高中學習生活以後,對文學的渴望愈發強烈,用了四個晚上把蔡崇達的《皮囊》讀完了。

我讀一本書,喜歡那種前面就把我帶入作者回憶的,如果沒有,我也會漸漸失去對這本書的興趣。

好在《皮囊》開頭是以一個頑強的阿太將我拉入故事,99歲的阿太,正處於高齡的阿太用一句“肉體是用來用的,又不是來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皮囊,是不會有出息點,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會有出息”詮釋了書名的意義,爲後文阿太的去世埋了伏筆,也奠定了這本書的感情基調。

這本書作者回憶了自己身邊的人,堅強的父親堅持復健,即使出門遇到颱風也不顧家人的勸解,重病的父親無法操持家庭,黑狗達成爲一家之主,可是他還正在上大學,姐姐又遇到感情坎坷,家裏只剩下母親一人掙錢,礙於面子,她還要花錢重建自己的家,以至於黑狗達的父親去世也有後悔,父親去世後,母親每每做夢都會夢見父親,覺得父親還有什麼心事未了,選擇信服神靈,

黑狗達在小的時候結識一個夥伴,他的名字叫文展,他“天才”的名號在當時小鎮幾乎是無人不知的,可是最後外界的影響使他誤入歧途,他還覺得是黑狗達不懂他的.初心,兩人的路想不通的路延伸。

不僅如此,這本書還塑造了不同的形象:滿嘴“世界”和“理想”而被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美麗少婦張美麗、來自不同世界的阿小……一個個人物在紙上演示鮮活的形象,揭示舊時期封建思想的危害和別樣的小鎮風情,訴說的不同的人的不同人生。

人生匆匆幾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爲了什麼,不能虛度年華,爲自己的人生增添幾分色彩,這本書讓我重新開始思考,自己活着是爲了什麼?生活是爲了什麼?未來該如何規劃?

黑狗達經歷了很多,也承受了很多,即使是下葬的阿太和父親,亦或是誤入歧途的文展和厚朴,他都僅僅看着,無能爲力,唯一的是,他可以將這些寫進書裏,去宣泄。

最後結尾,這本《皮囊》裏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希望付出所有爲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的肉體前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