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薦】《皮囊》讀後感

【薦】《皮囊》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皮囊》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皮囊》讀後感

《皮囊》讀後感1

其實我是想好好靜下來,寫一篇長篇大論來談論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和理解的。但我筆力有限,不知如何表達,我只知道我很喜歡很喜歡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喜歡,是一種文字浸入心脾,滲透到每根血管每個細胞的享受,是來自心靈的震顫。我本書,就像前言說的一樣,是一盞明燈,是一本我想一口氣(我確實是)讀完的一本好書。作者的文字樸實無華,又細膩動人,沒有鋪陳辭藻,炫弄寫作技能,我感受到的,就是一個字,真。只有有溫度的,有感情的文字才能觸動讀者,才能引起共鳴,這本書做到了。作者的真,在於他敢於直面自己,真的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一筆一刀都是痛楚,他敢於把自己當做一個平凡的人,講他的童年,講他的成長,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成長。他說的.很多話,非常的直白,坦誠。而且我發現自己跟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童年,還是自己掙扎的內心,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我一直想寫一本書,關於自己,關於父母,關於生活。我想以後有機會一定會去做的。

《皮囊》讀後感2

讀完此書,沒有想象中的沉重,也沒有如何的感動,反而心一絲蒼涼。作者的那些關於故鄉的眷念,那些關於親人的眷屬,那些關於友情的回味,關於人生與生活的感悟,都裝在四處漂泊的'皮囊裏了。

人生就像一個無底的空杯,我們總在不斷的往裏面裝進許多東西,親情和友情,財富和地位,又在不斷的失去,而身體這副皮囊更像是一個活着的象徵與符號。

年幼時的天真與善良,年輕時的慾望與野心,中年時的掙扎與妥協,老年時的嘆息或迴歸,人生多像猴子掰玉米。

當一個人還在不斷眷念着的時候,也是最脆弱與幸福的時候,我們的傳統文化孕育的衆生,一生都在尋找外面的世界,對於親情是一場投資與還債的關係與過程,更像一場約定俗成的責任,也像一座山。對於友情,更像是一種慰藉與填充,對於愛情,更像是一種奢侈與完成人生成人禮的一種形式,不停奔跑,不停尋找,卻從未真正審視過自己內心的需要。

貪嗔癡與斷舍離,本無不同,一個是在完成尋找外界的認同,一個是在尋找自我,對於完整的人生,應該都是需要,平衡就成了一種生活的智慧。

對於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甜品與大麻的作用所帶來的結果並無不同。

《皮囊》讀後感3

這本書早已被推薦,看到《皮囊》倆字,我下意識把它當作一本小作家寫的多愁善感的青春文學,扔到“雜書系列書架”,久久未翻。

直到有天看到一篇文章叫《阿太》,覺得寫得很好,能夠讓我想到自己的`祖輩們。於是搜這個叫蔡崇達的作家,沒期望百科有這個人,然而搜到了,著有《皮囊》。於是這本書就被撣了撣灰塵,來到了眼前。

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作者印象中記憶最爲深刻的人,而我也曾不自量力的寫過十幾篇關於自身的文章自娛,這時覺得看到了一個標杆。

讓我驚奇的是這書中竟也有《我的神明朋友》,因爲我也曾寫過這樣標題的文章。於是更覺親近。

關於書中的敘述自然不必贅述,看到某一頁有50甚至70條的評論時,我知道這本書毋庸置疑是本好書。

看完之後,深感相見恨晚。

《皮囊》讀後感4

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會讓我去回憶我的童年,會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聽媽媽說小時候抱着我長大的曾祖母,依稀還記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樣子,又依稀還記得她去世時媽媽讓我磕頭我卻死活不肯的畫面,小時候總給我留着許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時候,我卻因爲所謂的工作沒能見最後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腦海裏,她駝着背慢吞吞的爲我們做飯,她佝僂着身子從櫃子裏拿出攢了好久的.糖果,她輕聲呵斥着衝我們嚷嚷的大黃狗,還有幼時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時困了總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們給拍醒,有時實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經常躺的搖搖椅上搖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馬上驚醒了,他一輩子直到去世都總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卻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夠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給外婆,自己卻永遠躺在那個連自己都放不下的棺裏,開棺的時候我終究是沒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現在想着他最後的樣子,我依然忍不住淚目,他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對我們的疼愛,而是對外婆的疼愛.其實自從我長大後,很少去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憶,卻總是什麼都想不起來,讀這本書,卻總是勾起我的回憶……回憶那個我不知道到底愛還是想逃離的家鄉......

《皮囊》讀後感5

一口氣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記不得是怎樣隨手在微信讀書裏翻到的。剛讀幾行,就被吸引住了。我義無反顧的一路閱讀,微信讀書記錄,一共花了五小時十分種。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他硬氣的、頗有見識的'阿太。勤勞能幹、而帶點小倔強和小任性的可愛母親。愛交友,豁達卻又總受病痛困擾的父親。那些天才的,很有思想的阿小們。敢爲人先卻不被世俗接納的陳美麗。活在理想幻象中不肯面對現實,最後被現實無情撕裂的大學同學。還有善於反思,細膩敏感的阿達。他們都讓我感動。

在《我的神明朋友中》,母親一次次地去神明處,帶着點小任性地討要預言、討要說法,真是把我樂壞了,同時一個堅韌而又可愛的母親形象,噴薄而出。《厚朴》讓我再次審視青春與現實的鏈接。《海是藏不住》,讓我反思孩子的教育問題。《阿小與阿小》、《天才文展》,讓我瞭解了少年們成長時的迷茫與追求。

全書大部分都是描寫阿達的家庭瑣事,至親友人,讀來卻全無瑣碎煩悶之感。反倒覺得,人物性格立體,節奏有張有馳,剖析深刻真誠。我想這與阿達強悍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跟隨着阿達的描述,與他一起深入、思考、剖析,深深地被觸動。

《皮囊》讀後感6

看見什麼?看見空曠的荒野上,一具乾癟的皮嚢。書名皮囊,不單指身體吧,我覺得更像是每個人掩蓋住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狀態,像阿太的身體,母親的房子,父親的左半邊身體,阿小對城市的`追求,還有各種青春熱血,這些我們以爲自己想追求的東西,像一具皮囊,包裹住了我們對自己的探問:我是誰?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會怎樣地生活?也許像作者說的,我們的生活塑造了我們的皮囊。我最想問問我自己,我想怎樣的生活,我好像給出了答案,卻從來沒有人認真的實操過,我不知道,如果我實現了這個答案,我的慾望會不會又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別人的內心,也許是各色煙花,我一直認爲,自己是空蕩蕩的,沒有什麼想法,沒有深刻到骨的愛,對親近的人,我更習慣的是責任,不是情感,我好像只愛我自己,經常想象,那些有信仰的人啊,心裏是不是沒有空的感覺。我好像按着周圍人的期望,努力活成一個過得去的狀態,可是我想要的狀態呢,問問心呢,總是空蕩蕩。我現有的皮囊下,是一具更乾癟的皮囊吧!

《皮囊》讀後感7

在世俗的地方世俗的時間看着這本看似世俗之人寫出的世俗之書,多少對自己,對人生也有點感慨的,想到了之前超人介紹的一部電影《甜蜜蜜》,很老的一部電影,但是很好看,一生很短,留給自由的你只有幾十年,一生又很長,因爲變數太多,而你又不得不一個一個去慢慢感受,我在高中的時候就曾經幻想過我過完一個普通甚至平庸的.一生,但是心中又有另一個念頭告訴我,還可以換種方式去生活。見的多了,想的多了,之前有一個30多歲的人和我一起面試同一個崗位,當時我們在一起聊天,後來聊到年齡的時候他就說了,他可能是年齡最大的了,可能他覺得我們會看不起或者不理解他的情況爲何這麼多年還要和我們面試一個執行崗位,我看出來他準備要解釋的時候,我就說了,我理解,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雖然只是說了這一句話,但是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他可能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就像我也沒有多好,有的人可能一帆風順,但有的人一定要經歷些什麼。只要保持樂觀,開心,不放棄,積極向上就行了,畢竟不管是誰,也只是一個人。

《皮囊》讀後感8

《皮囊》這本書是我去年在誠品書店購買的。那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蘇州誠品書店。一進門,就衝進兒童閱覽區,希望能找到一本與我品味相匹的書籍。可令我失望的是,放眼望去,竟是一堆堆幼稚的童話書和幼兒園小朋友纔看的識字書。壓根沒有一本適合三年級小學生的書。

沒能買到一本書,我心情低落極了,悶悶不樂的跟着爸爸媽媽去成人區。在成人區,我百無聊賴,就隨意翻開一本書,漫不經心地讀着。慢慢的我被他那生動的故事,深奧的文字所吸引,找了個座位,饒有興趣地“品嚐”了起來。後來我看的不過癮,便讓爸爸把這本《皮囊》買了下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蔡崇達,他是個從小在偏僻的閩南村落長大的孩子,在十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離世了,從此,他就成了一家之主,照顧媽媽和姐姐。他在一生中,遇到過不同的人,如,傲慢的阿曉,生活在新世界的厚朴,天才文展,石頭般的阿泰等。一個個悲傷歡樂的故事,引領我走進崇達的生活,讓我體會到他那貧窮的家的艱苦,感受到作者對家的思念。

生活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的舒適、有的艱難。而這本《皮囊》,就把我帶進了這個“鄉巴佬”的生活,讓我感受了一回“艱苦”。

《皮囊》讀後感9

最近讀了《皮囊》一書,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語言去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說道過往的事情。

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文展,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

儘管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成功人士”相距甚遠,但是生活裏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也有過拼搏與執着,但無償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渾濁。爲什麼同一個環境差不多的家庭卻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的讓人唏噓,也有的讓人思考。沒來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握當下,充實自己,讓自己的靈魂變得更有趣。

《皮囊》讀後感10

《皮囊》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對我來說,印象深刻的是阿小和阿小以及天才文展。阿小羨慕另一個阿小,模仿討好而又卑微,以前我也有這種思想,一直用一種矛盾的心理面對着這樣的自己。一方面覺得自己丑陋,一方面又覺得這是值得的。偌大的城市,充滿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羣裏,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麼都這麼渺小。而在小鎮,每個人都那麼複雜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香港阿小經歷的所有一切,都是過渡的,無論生活、友誼還是情感。我害怕看到老家阿小的這個樣子,他會卑微到,讓我想起自己身上的卑微。很多人腦子裏都偷偷藏着很多個世界。

有人真可以用務虛的方式,活出我想象之外更好的人生。

在不知道怎麼生活的情況下,我會採用的.是一種現成的、狹隘的、充滿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麼能儘快掙錢以及怎麼能儘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彙就是所謂“夢想”和“責任”。

作者說的這些話,也正是我所理解的。活着是爲了什麼呢?房子車子票子面子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爲了什麼而來呢?每一個人都爲了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着,爲了讓自己體面舒適一點,每個人都用盡了全力。皮囊下的你,靈魂還安好嗎?

《皮囊》讀後感11

《皮囊》帶給我的不僅是一種文學盛宴的享受,更是一種對於自己內心世界的解剖。

蔡崇達通過現實主義的寫法,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幅有血有肉的人物畫卷,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爲主線,不同的靈魂在“我”冷靜的審視下走進讀者的心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靈魂,可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也都擺脫不了皮囊對自身的束縛。在靈魂和皮囊的交戰中,有的人終究不得不面臨失敗,可是,能夠面對失敗的人,又有多少?

說實在的,《皮囊》這部作品談不上有什麼高超的寫作技巧,我想,此等技巧也並非作者所追求的。蔡崇達的高超之處就是以平凡的故事,普通的語言,卻能帶給讀者撼動靈魂的心裏體驗。

我們總會不自覺的思考:我到底是誰?我將去往哪裏?讀罷此書,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有了更加明確的答案。

《皮囊》讀後感12

這是一本寫自己的書,寫自己的親人,寫自己的朋友,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我對當代作家的耳聞是相當閉塞的,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蔡崇達,第一次讀他的故事,第一次感受他的文字。很真實,我指的是他這個人。

正像他自己所說的“……寫作不僅僅是種技能,是表達,而更是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讓每個人的人生體驗儘可能完整的路徑。”

我非常願意讀一些作者所寫的自已故事,不僅僅是因爲真實,還能讓我瞭解不同人的性格和生活。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我們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所接觸的人和感受的情感都是有限的`,唯有讀書才能爲我們在各自的小世界裏開一道窗,讓我們有幸去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另一種真實的世界。我們不需參與,只是一個觀看者。

皮囊是一本很好的書,它適合你在清靜悠閒的時候,舒服地坐下來,認真地欣賞閱讀的。請不要急於把它讀完,如果你有事儘可以去忙,只要插支書籤就好,待你忙完後可以再慢慢地欣賞它。我相信,你一定會愛上它的。

《皮囊》讀後感13

打開《皮囊》,讀到祟達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摯,坦蕩蕩的自然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所以很真。

這本書樹立了很多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們個個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尊嚴。

就像第一課的阿太一樣,她活得通透,豁達,沒白活,死後對生活沒有任何遺憾。“別讓這肉體再折磨他的靈魂”這是阿太說的。“因爲我捨得”這也是她說的。“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還是她說的。這表明了人活着的是靈魂,肉體只是讓靈魂拿來控制的。不要搞反了,它並不因爲肉體而受控,而是我們的靈魂去好好利用,珍惜肉體。我們要拿它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讓生活更加絢麗多彩。

雖然我們不能控制生命的長短,也不能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讓活着更有價值。

《皮囊》讀後感14

好看的皮囊到處都是,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這句在互聯網上極端熱潮的話成了衆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爲自己找對象的原則,想要去找一個有趣的靈魂攜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詞如此之火是不是因爲《皮囊》這本書,畢竟這本書確實好看,銷路也好,看過的人絕對不在少數。可無論這兩者之間有沒有關係,我都要說一句透過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纔是我們真正的目的。

這是他應得的。

那麼小的時候就擔起了家裏的全部責任,生活讓他早早成了男子漢。如今他是業內挺有名的人物,看這本書有那麼多名人爲其寫序,我就知道這個人不簡單。得是多優秀的人才能從那樣的小鎮走出來,然後才能一步步爬到今天這樣的高度。哪怕我們外表漂浮疲憊不堪,但只要內心有所寄託靈魂可以安放,就足夠了。

皮囊之下,貫穿的是我們的靈魂。無論這副皮囊你是否喜歡,無論靈魂是否已找到出處,你都應該相信靈魂歸依了,一切才安穩。而那具皮囊只是偶爾保護我們的內心緩慢一點受傷害的東西。

《皮囊》讀後感15

書的最後有這麼一句話: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

我想這纔是爲什麼這本書這麼飽受爭議,看到了褒貶不一兩極分化嚴重的書評的理由。

對我來說,很多很多類似的連我自己都未曾察覺到的相似的痕跡,讓我實在是太能感同身受那種彷彿是從骨頭裏摳出來的文章的痛感。書不長,我卻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來很多次,去消化裏面的情感,平復自己的'心緒。

這本書的後半部總讓我想到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主人公因爲太久關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裏,即使重獲自由,當精神緊張混亂的時候,他依然會不自覺地按照房間框出的大小走動。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很震撼,因爲我實在是無法可想如何能夠在一個人的精神上豎起堅不可摧的牢籠。似乎世界很大,當你站在觸手可及的自由裏就能夠甚至是應該順理成章地得到解脫與釋放。可事實是真正跨不出的是自己心裏的條條框框。這些條條框框先天或後天慢慢滋長,不知不覺卻也牢固的很。蔡崇達看似活得通透,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束縛在了這個“框”裏。只不過他看着文展,嘆着文展,最後在框架裏活成了個體面的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