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皮囊》讀後感(集合15篇)

《皮囊》讀後感(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皮囊》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皮囊》讀後感(集合15篇)

《皮囊》讀後感1

掛在你臉上的,是塊囊,像塊面具,遮掩了皮囊下跳動的心和翻滾其中的詭譎算計。

這是我讀到彼囊爲的第一想法。

蔡崇達先生在這本書裏記述了“我””身邊人在生活中的種種經歷,以此來反映不同人對皮囊的看法。就像書中描寫的姥姥,親人的離開沒讓她哭泣。她說:“人活在世上,就是爲皮囊爭口氣。”人死了、埋了,什麼都帶不走,但什麼都能丟掉,只有這具皮囊跟着你去了地下。當然,千百年後連皮囊都會風化,你也就真成了一堆枯骨。

書中想要建房的母親,不顧兒子上大學、買房,不顧女兒出嫁,她就憋着一口氣要建個風光的大房子。我初讀時,覺得她自私:爲了一座要拆掉的房子大費周章,連兒女都不顧。但是這位母親的執拗是因爲丈夫病重,而他們的夢想就是擁有一棟大房子。母親用6年的青春賭這個男人的成功,她輸了;所以她賭自己,她成功了。建成的那天,她花了一萬塊宴請賓客。結束後端着剩飯剩菜,當做明天、下週的晚餐,她的靈魂在不屈地吶喊,她的皮囊在勞累中蒼老。她完成了獨一無二的'成功,她爭了一口氣。

這世上像這樣的人有很多,並且以後會有更多。他們爲自己的皮囊而活,拼命去掙錢,取得好業績,彷彿他們的人生必須由他人的誇讚組成纔算成功。把格式化的微笑、和善掛在臉上,充當內心,千篇一律;真誠熾熱的靈魂成了異類,成了無處可遁的珍奇,人們三緘其口,囚在皮囊下的靈魂小心翼翼地觀察身邊人,爭先恐後地朝他們讚賞的方向奔去。這卻與那位母親到底是相同了。

處處謹慎,刻刻較真。《皮囊》描繪了芸芸衆生無趣的皮囊下喘不過氣的靈魂,浮於表面的自在,深埋心底的執拗。可我們不是在爲皮囊而活,任何人都不值得爲皮囊而活。不是爲了面子上看得過去,而是爲了心安。

沒有一個靈魂值得被忽視,你本身就閃着光,皮囊是添彩而不是遮掩。

《皮囊》讀後感2

剝開《皮囊》,認識你自己

李敬澤在序言中說:“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

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看到很多短評,褒貶不一,有說作者沒有靈魂,無病呻吟,鳳凰男,各種難聽的話,也不乏淚目,說戳心,真實的評論。

不得不說,我被蔡崇達的真實與犀利給震撼到,從小生活在福建海濱小鎮的經歷冷靜而理智的一點點敘述,父親生病後從最初有一點希冀,到慢慢絕望,大雨裏父親執意要出門的那一幕看得我內心五味雜陳,可是作者卻仍然是理智到冷漠的筆觸去敘述。

對母親執意要蓋房子的決定從內心隱隱覺得沒有必要,到後來母親對父親的想念,唸叨隱約明白理解她對父親埋在心底,沒有言說出口的深愛。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細節是父親爲了不讓兒子被大海所誤,一直隱瞞兒子,而蔡崇達,僅用簡單的寥寥幾筆:“再次去拜訪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開步子往甘蔗林那衝,母親氣惱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撲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沒了,那鹹鹹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懷裏摟。我看到,這海水之上那碎銀一樣的陽光,鋪滿我的瞳孔,醒來的時候,已經在醫院的病牀上。”形容他被海水淹這樣看似驚心動魄的經歷。又是一段剋制理智到極致的敘述。

後來又是張美麗,文展,阿小,厚朴的故事,可能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影子,可是蔡崇達用他冷靜又細緻的筆鋒,爲我們繪出了這些特點鮮明人物形象。

每個人都有這副皮囊,蔡崇達用自己鋒利的筆刀,剖析自己的過去,剖析自己的回憶。

看介紹的時候說這是一部能看哭人的書,作者沒有刻意渲染悲傷與絕望,卻給人以極強的代入感,讓人不禁能回視自己,自看自省。不要讓靈魂負重前行,你也應該剝開皮囊,重新認識你自己。

《皮囊》讀後感3

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兩篇通過幾位少年的視角,描繪了城市與小鎮之間的差異以及從小鎮跨越到城市後的心理變化。

小地方長大的人總是對大城市的生活自帶一層濾鏡,彷彿只要到了大城市一切都會變得好起來,所有的煩惱會自動遠離。

兩個阿小一個留在小鎮,一個去了香港。兒時總是以爲去香港的阿小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工作後有次去香港出差,約見了許久不見的香港阿小。他已經成爲紮根於城市角落的工蟻,負責供養這座摩天都市。

光鮮亮麗的城市外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輕的血液投身其中,有多少懷着夢想不甘平凡來到城市,又有多少拋頭顱、灑熱血後一身疲憊離開城市。媒體往往寫下大篇的心靈雞湯鼓勵年輕人努力奮鬥,大量類似於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的勵志句子通過高音喇叭循環播放。

我不清楚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稱得上“努力”這個詞,文展心理成熟較早,從小就開始給自己制定一系列任務計劃,以便自己能夠留在城市之中。可他還是沒能抵擋住城市中心涌出的洪流,被潮水衝到了城市的邊緣地帶。

文展最終還是回到了小鎮,即使心有不甘也被迫離開向往那麼久,也爲之努力那麼久的地方。從作者的視角看去,文展是一個有着堅定信念並付諸實踐的人,即使是這樣的一個人也稱不上“努力”嗎?。

回過頭看小鎮阿小,每天過着平凡的小鎮生活,妻子、兒女陪伴在身邊,並不比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差。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我只是覺得城市不是完全凌駕於小鎮之上的,小鎮生活也有它的美好。

希望我們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考慮清楚後去做每件事,而不是在周圍高音喇叭的影響下稀裏糊塗的生活。

《皮囊》讀後感4

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外婆和我說的是艱難歲月,爸爸和我說的是苦中帶甜,而我自己的故事還沒開始~

在看了《皮囊》前幾章時,我算了一下作者蔡崇達的年齡,今年36歲,一個很年輕的年齡。

這本書,只喜歡第一頁到七十七頁的內容,母親不顧一切反對,都要去建房子、父親突然殘疾的行爲與語言描述,都讓我有所同感。

大概忘了是哪一年的事情,爸爸的腿摔斷了,媽媽跟着去照顧爸爸~我和姐姐隨着一位叔叔一起乘車去醫院看爸爸,爸爸的鬍子已是很久沒刮,媽媽忙前忙後地給我和姐姐打着飯和菜,一個病房裏兩張病牀,很擠,勉強能站下當時的我們。

爸爸回家的那天,拄着柺杖,一來一回地努力練習走着,很是艱難,說不清他是什麼樣的心情,但只對照顧他的媽媽發着自己的小情緒。

在摔斷腿之前,或者更早之前,爺爺興興地跑到我家房間,和爸爸說着把房子賣給我們,媽媽爭氣地說要自己做房子~

在我家建二樓的那一個夏天的'某一天,我親眼見到媽媽在我眼前暈倒,隔着一定的距離,我第一次捧着手裏的碗,懵在了原地,大姐叫我去喊爸爸,我一路小跑到新房子,眼淚吧嗒吧嗒流着,祈禱着我媽千萬安好~

我家二樓封頂時,放大鞭炮,老爸和叔叔們朝樓下扔着糖果,一大幫村裏的人在樓下撿着糖果,還有人舉着一把倒傘,直接接住,那時誰的臉上都是笑容滿面。

我家搬進房子的那天凌晨二三點,老爸老媽喊着我和姐姐起牀搬東西,爸爸挑着一前一後的東西,媽媽拎着個什麼,我和姐姐手裏也拿着個什麼,一路我很興奮,笑着往前趕,經過人家門口,聽到狗的叫喊聲,我也沒害怕。

人活一世,不就是一口氣麼?人活一世,不就是爲爭一口氣麼?我媽這麼說,我這麼點着頭。

《皮囊》讀後感5

終於讀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靜,深有感觸,真的是一本好書。作者從最真實的情感,最平實的語言,寫了自己生活經歷,骨肉間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樣,剝開生活外殼,展露給你看生活的真實血腥肉身一樣劇烈。祈求上天開一點門夾縫,祈求媽放下那包老鼠藥。那些帶點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讓人無法輕易放下和忘記,字裏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

聽說作者寫這本書寫了很久很久,有人說書名《皮囊》不太符合內容,我卻覺得很適合。沒有動詞,沒有狀語,只是個名詞,只是個個人見解和感受的詞,正如賈寶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這讓我記起溫情而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誰又能徹底理解生活的本質意義呢?當你覺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時,抱怨着這一切,你不如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難沒想象中那麼大,至少你活得比別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過完人生纔會知道厚薄。吃苦是讓你知道你還在經歷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這一切只是“業”顯現罷了,一切只是你腦海裏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渾濁。有時候我在想,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呢?同一個環境,差不多的家庭,卻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點讓人唏噓,也讓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經有神明爲你安排好了呢,無論我們怎樣掙扎,最終也逃不出命運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真地對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皮囊》讀後感6

有些書註定是能引起共鳴的,不是因爲詞藻華麗,字句精妙,或許是因爲內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來,然後淚腺受了刺激,腦中浮想聯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說,還是自傳的書,在我的內心激盪出了漣漪。書名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憂傷的,但書中娓娓道來的故事,一層一層揭傷疤式的訴說,讓我似乎經歷的作者的心路歷程,也對自己今後的路有了新的認識。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由蔡崇達編寫、韓寒監製。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作者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旅程的開始總是滿心歡喜的,彷彿剛買了車票,就已經聞到了終點的花草芬芳;旅程的開始總是充滿期待的,彷彿擁有了一張世界地圖,就已經征服世界一般。

就像書中的張厚朴,名字來自英文HOPE,寓意着夢想、希望。可以想見,他是一個對生活極度熱愛,迫切追逐夢想的人,我對他心生期待。期待他能夠實現開學典禮上的豪言壯志,期待他夢想成真,但最後他卻成爲了現實這場戰役中最先陣亡的人。對此我深感惋惜,同時也陷入深思。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像厚朴,會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會因此和家人生氣,會吃虧,然後不知悔改,然後繼續着下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有時候覺得身邊很多人像厚朴,面對生存現狀和自我期待的差距,不知該如何安放自己的理想,又或者是將理想慢慢變成幻想,卻仍然沉醉其中。

我敬佩一位同事,他因爲考博失利,淪落到和我這個本科生住在一間宿舍,但一年之後,他如願在浙大開啓了他的博士之行,在我的`意料之中。這是給堅持每天看書、做筆記、寫論文的人應得的回報。

你想怎麼走以後的路?

平視前方,擡頭挺胸就好。

這樣能夠看清腳下的路,欣賞遠方的景。

是的,腳踏實地。躺在地上過日子,貼着土地過日子,有個好處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兒去,說不定還能看到頭頂的繁星蒼穹呢?

《皮囊》讀後感7

第二遍看到五十幾頁,書裏的父親讓他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一直強撐着眼淚讀到現在。似乎不太適合剛經歷父子離別之人閱讀,因爲作者把每個場景都寫得很真實,人趨利避害的本能告訴他不要在此刻去觸碰皮囊這本書。只能說是一本好書,值得以後細品,會讓你對自己父母那杯的愛情有新的認識,對生死有新的感觸。

他說這本書裏的.每個字裏行間都會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故事的主角似乎與他過於貼切,這是一本他不想觸碰的書,至少現在還不行。半年前,父親因爲頭痛到院就診,查出晚期肺癌,且擴散到頭部,肺部,治癒率幾乎爲零,不到兩週,父親就這樣離開,對於他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根本沒辦法接受。

躺在病牀已經五天左右的父親意識開始不清醒,母親,哥哥,和他一直輪番照顧父親,知曉結局的母親一直陪伴在父親牀頭,從未離開。

印象深刻的是父親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間摸什麼東西,聽母親解釋說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動作,還得摸釘子,口裏還唸叨着上班,母親含淚握住父親的手,說“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幹一輩子的活了”,話都說不清楚幾乎用盡全身力氣的父親吼出“不上班哪來在的錢給女兒生活費”說着又開始摸口袋裏的錢包,要去銀行給還在上大學的女兒打錢,其實女兒那年剛好畢業,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親是幹工地的,一輩子過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沒當回事兒,計劃着是趕回來看自己半個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親,結果還未見到母親一面,就直接在醫院躺下來,沒法動彈的奶奶一直嘔血,也沒辦法走路。父親在樓下病房,奶奶在樓上的病房,父親離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願在天堂母子相聚,父親可以解釋爲啥沒在臨終前看上母親一面……

《皮囊》讀後感8

終於讀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靜,深有感觸,真的是一本好書好書好書,作者以最真實的情感,最平實的語言,寫了自己生活經歷,骨肉間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樣,剝開生活外殼,展露給你看生活的真實血性肉身一樣劇烈。祈求上天開一點門夾縫,祈求他媽媽放下那包老鼠藥,那些帶點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讓人無法輕易放下和忘記,字裏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

聽說作者寫這本書寫了很久很久,有人說書名《皮囊》不太符合內容,我卻覺得很適合,沒有動詞,沒有狀語,只是個名詞,只是個各人見解和個人感受的詞,正如賈寶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又正如《金剛經》裏面的“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正如書裏面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這讓我記起溫情而又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誰又能徹底能理解生活的本質意義呢?當你覺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時,抱怨着這一切,你不如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難沒想像中那麼大,至少你活得比別人幸福。

豐滿的皮囊,過完人生纔會知道厚薄。吃苦是讓你知道你還在經歷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經歷,我記得問過令令姐,令令姐說,這一切只是“業”顯現罷了,一切只是你腦海裏的大象。無論如何,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青春價值。也願你活在當下,珍惜你所能擁有的人或物。扎西德勒!

耳邊聽着李健的音樂,旁邊是熱氣騰騰的米飯,看完的書,在這寒冷的夜,一切來得如此溫暖。

《皮囊》讀後感9

《皮囊》很親,因爲作者跟我同齡,又講述的是我們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深切思考,所以書剛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次作爲機關學習推薦書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這本書讀了好一段日子纔讀完,另一位同齡作家韓寒的推薦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覺得自己是捨不得讀完,也是因爲與作者同齡,讓我在書中看見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裏回望自己的成長點滴,越讀就越捨不得一下子讀完,更願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書,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來我所期待能在書裏看到的那樣,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說道過往的事情。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爲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溫暖、最打動我的地方。

《皮囊》讀後感10

一直以來最喜歡讀的一本書,《皮囊》,作者蔡崇達用冷靜以及細緻的手法,將自己最在意,最難忘的故事通過文字表述出來,所以整本書讀下來,會有些壓抑,傷感。

當時自己在書店去看書時,正好看到這本書,就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了,皮囊,總而言之,就是將自己的敏感,脆弱,善良,一一被隱藏起來。

故事的開篇講了自己的'阿太,也就是自己外婆的母親,已是一位有九十九歲的老人家,阿太一直認爲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自己在切菜時切斷一根手指,家裏的人都非常着急,她卻一副莫不在乎的樣子,也曾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在自己摔傷腿,靠着一把椅子挪到門口,等着孩子放學回來。阿太的堅強和忍耐,讓我切身體會到什麼叫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再後來,面對自己的父親因爲中風癱瘓,在期間母親不顧家庭窘迫,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要完成父親的願望,想盡辦法讓父親高興,讓家人驕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值得也願意。作者在期間回憶了父親因癱瘓後脾氣的改變,性情的轉變,因身體的不便,導致父親有時候會像個小孩子會鬧,會哭,也會因爲絕望每天和家人說要“抓緊死”,過世之後又託夢給兒子責怪他不給小汽車,不給摩托車,細緻的文字記述了看似堅強的外表,其實也是有軟糯的內心,細緻入微。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可能,當我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這句話,但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卻有另外一番滋味。生活是殘酷的,但是也有細膩柔弱的一面。評論家李敬澤在評鑑語中提到“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得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我們都是擁有一具鮮活的皮囊,心就是一盞明燈,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愛,心到的地方,就會有光明,就會有溫暖。

《皮囊》讀後感11

是一本讓人很有同感的書,每一個故事似乎都能在自己身邊找到原型,每一個故事說的好像也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從小到大身邊出現過很多朋友,我想在那一刻我們都在履行互相陪伴的使命,當完成之後就把對方交給下一個人,就這樣我們在人生軌道上不停的和陌生人相遇、熟悉然後離開。對生活每一刻的認知、每一刻的`態度,每一刻的感受都取決於自己,所以要接受生活是自己的這件小事…就像兩個啊太、文展、厚朴和黑狗達,相同的皮囊下有着不同的靈魂,不同的靈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軌跡,生活會是什麼樣,最終還是需要自己抉擇。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這麼迅速、乾淨。”很認同這句話啊…還沒來得及好好去陪他們,他們已經被抹除的乾乾淨淨了,而我卻無能爲力。長大之後最討厭的是要接受一個個重要的人永遠離開,我可以想象黑狗達父親生病、離開時的無措和悲傷,我曾經也經歷過從早到晚呆在有濃濃消毒水味道的醫院裏面,經歷過不管何時何地只要一想到他離開了我就泣不成聲哭成狗,經歷過不知多少次做夢夢到他然後哭醒…我一直都知道隨着時間我會習慣沒有他的陪伴,會習慣這輩子我叫他再也不會有人應了,會習慣我的悲傷越來越淡,我相信他只是去了另外一個空間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他不會真正消失,在這個空間裏面我對他的思念也永遠不會減少,終有一天我們還會再見面。

大多數人只是生命中的一道風景,可能下一秒轉身就不見。看着別人的喜怒哀樂,我沒辦法說能感同身受,能留下一個溫柔的背影對他們來說也許是一種慰藉吧。

記得以後再遇見不喜歡的人,也要善良的對待。

《皮囊》讀後感12

一個看似平凡的書名,背後卻包含着那些並不簡單的道理。——題記

本書作者蔡崇達,1982年生,閩南人。是韓寒口中的“寫作高手”,其好友天王“華仔”也推薦此書。皮囊是作者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紹了他的阿太——一個活到99歲的“很牛”的人,一個脾氣古怪的老婦,雖然阿泰很絕情,但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讀完這本書已經很久了,但我始終記得作者的阿太所說過的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的《天才文展》。“天才”打上了引號,因爲他並不是所謂的天才。本章節主要講了幼時作者黑狗達在病時與文展一起玩耍。從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爲文展的.話,讓黑狗達的病漸漸好了起來。

文展總是是在爲未來做打算、訂計劃他做什麼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甚至在學習上還總是精打細算的,各科的成績都要和自己預想的一模一樣,而且是以訓練自己的領導能力爲目的,才願和小夥伴們玩的。

但是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不知道將會得到什麼。他不斷地打算、不斷地準備,結果就像故事《貧富生取經》一樣,最後能取到真經的不是在一直籌備猶豫的富僧,而是一下定決心不再後退的貧僧。一次次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自己的計劃永不會趕上自身或現實的變化莫測。這樣的患得患失,是導致他最終變得越來越迷茫,越來越頹廢的文展。文展並不是一個天才,他最後說過的一句話深深震撼到我的心靈:“對不起,其實我也說不清楚自己爲什麼厭惡你。你說,憑什麼是你?爲什麼不是我?”這句可能是對彼此命運的拷問吧。這個故事也給了我人生的啓示:生活永遠是不盡人意的,也許努力了。你會失敗,但是你若不努力、放棄,你一定會失敗。

《皮囊》這些刻在骨頭裏的故事裏,有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皮囊》讀後感13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馬塞爾·普魯斯特

講真,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這次有點趕着看完了這本書,有點後悔沒有細細品味。我還會看第二次,等三次…我相信下次看它我會帶着另外一種心境,去更好的理解這本書。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接受着時間的洗禮慢慢品出活着的意義

在作者努力工作想着贊錢帶父親去美國看病的同時卻忽略了陪伴,與交流,導致最後父親去世時讓自己留下了許多遺憾,與悔恨。

母親是個固執,堅強的人,很有性格,她對父親的那種愛是默默的'付出了很多,在某個點上來說很偉大呢。

相信我們周邊都會有香港阿小和孤僻阿小吧,不管是哪個阿小他們都挺無助的,個人感覺他們的內心是空虛的。佩服又驚訝作者能夠當機立斷的做到馬上遠離覺得對自己有不好影響的香港阿小,我覺得有點難,畢竟有交情。對孤僻阿小的阿諛奉承感到悲哀,沒活出自己。

天才文展,對一切都有着規劃,自傲,自負,或許我們都會崇拜那種有着對自己人生規劃的人吧,但是羨慕的同時我更喜歡未知,自己去探索下一步,說白了就是懶呀哈哈

關於厚朴我其實不太理解,我沒有這樣的經歷無法感同身受(我也想瘋狂一次)他在追尋他以爲的自由,到頭來卻只是束縛着自己,覺得現在做的那就是自由。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走不出來最後導致自殺。但是我覺得他一開始能大方的追求夢想值得敬佩,只是後來卻有點變了味。

希望我也能遇上個李大人能在我困惑,看不清楚的時候,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路燈先生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說的不好,望多多指教

《皮囊》讀後感14

這兩天一直在看《皮囊》,福建作家蔡崇達寫的,感覺很真實、語言簡練、內容有趣,非常精彩。我很喜歡看。該書主要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講述了作者的父親、母親和他家鄉的故事,風格有點類似魯迅的《朝花夕拾》,有點淡淡的悲傷在裏頭,又飽含溫情,真的值得一看。

我還能記起他其中幾個故事。

他的父親年輕時是兼職混黑道的老大,27歲結婚,之後女兒出生,在3年後,蔡崇達出生,之後他父親去寧波做了海員,想要養活家人,幾年後帶着賺來的錢回老家造了一間大房子。後來,他父親可能因爲老是抽菸,身體不好,40歲以後做了一次心臟病手術、2次中風住院,之後又經歷了多次手術,最後因爲中風去世了。結局很淒涼,但是過程中有一家人的溫情,他父親中風後爲了能夠康復,積極鍛鍊,他們一家人都陪着他父親鍛鍊,但是其實蔡崇達早就知道這種病康復的可能性極小極小,一家人爲着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一起努力着……看到這裏,我看到了一種悲壯感,就好像是一個英雄到了窮途末路,依然奮勇拼殺……

文章的`整體基調是像昏暗的燈光,有點壓抑,但是很冷靜,同時冷靜中帶着強烈的愛,作者對父親母親的愛。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自古文章憎命達。寫出好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經歷過很大的痛苦,這個道理自古依然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東西都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就看我們怎麼看待。蔡崇達的青少年時期可謂相當苦悶,但是他把這個生活當做題材寫出來《皮囊》;我們很大人的青少年都很順利,但是寫不出像《皮囊》這麼好的文章來。你說,誰的生活比較好呢?你喜歡過什麼樣的生活?

其實這個道理也在教會我們:無論命運給了我們什麼,我們都要盡力去看到好的一面,堅強而積極的活着。也許這就是生活的答案。

《皮囊》讀後感15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皮囊中母親對父親的愛意感動到的,反正皮囊前面幾節中一些小細節的描寫我是被母親不着言詞的默默的愛打動了。

作者蔡崇達是80後,82年的,同爲80後,那個年代的.囊中羞澀,吃口饅頭爭口氣的心態我是能從自己的母親身上看到的,也包括我母親對我父親的愛。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幾乎從頭到尾都能找到共鳴。也是每隔一會都有眼眶溼潤的感覺,而且是想一直讀下去,不想停,也不想這本書完結。或者有的人會覺得書中的母親有點固執,有點作,但我是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母親,感到無比地親切。

我只單說母親與父親的愛情這一點。我覺得母親真得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支柱,別看中國大部分老一輩的家庭都是父親在外掙錢,母親對內照顧家庭,但是如果一個家庭母親倒下去了,那這個家也就散了,母親纔是真正把一家人凝聚起來的力量,因爲有韌性,百折不撓。男人看起來硬漢一個,但是容易折啊。參考其中一段,父親遭受失業打擊,三年不工作,母親卻默默地做這做那到處打工補貼家用,毫無怨言。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偉大的人,不行了,想想就想哭啊。能寫的東西太多了,感覺自己都想寫一本,我的母親了。

書中,母親一直固執地蓋房子,就是源於對父親的愛。我從小的時候就覺得,雖然母親對我比對她自己好,但是她最愛的是父親。我覺得這纔是正確的三觀。因爲伴侶纔是能陪伴一生的人,少年夫妻老來伴。父母和兒女終將會離開,枕邊人才是那個老了能相伴左右互相扶持的人。

高中的時候,有一次我問父親,對你最重要的人排第一位的。出乎我意料地是,父親毫不猶豫地說,你媽。他沒有說弟弟,也沒有說我,也沒有說爺爺奶奶。因爲當時在我的眼裏,我是覺得母親愛父親更多一點。現在年紀大了,父親一刻也不願離開母親,反倒像個孩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