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皮囊》讀後感(15篇)

《皮囊》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皮囊》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皮囊》讀後感(15篇)

《皮囊》讀後感1

  看到這一章,書中母親就算沒有錢,爲了面子,自己辛苦也要蓋房子。我就想到自己的父親。父親那一輩最看中的就是面子。記得08年的時候父親因爲工作的原因傷了左眼,左眼保不住了。當時手術費把家中的積蓄用得所剩無幾。而母親相信算命,請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家裏的房子不好,於是決定蓋房子!於是夫妻兩人四處借,最後蓋成了,但一屁股賬也是在10年還清的`。期間日子也是過得清苦。

後來好不容易攢了一些錢,輪到了姐姐出嫁,因爲愛面子,賠了一大筆嫁妝!結果姐姐沒兩年離婚了,帶着孩子的姐姐沒辦法工作,吃穿用都是家裏的,又是父母來承擔!好在父母工作還能開銷,最後也是攢下一些錢的!15年的時候輪到了我結婚,因爲我們很多人家裏都陪嫁妝賠陪一輛車,所以好面子的父親非要給我陪一輛車,又把所有的積蓄用完!

年頭姐姐也找到了男朋友,所以16年過年的時候辦酒席父母也是又花了一筆錢來辦酒席。父母這輩子就爲了面子活。我們總是勸他們人活着只要自己高興就好,不要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可父母的好面子思想可能因爲時代的影響根深蒂固。總是反駁我說:人活着不爲了面子活着幹嘛?於是我總是啞口無言!

《皮囊》讀後感2

《皮囊》帶給我的不僅是一種文學盛宴的享受,更是一種對於自己內心世界的解剖。

蔡崇達通過現實主義的寫法,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幅有血有肉的'人物畫卷,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爲主線,不同的靈魂在“我”冷靜的審視下走進讀者的心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靈魂,可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也都擺脫不了皮囊對自身的束縛。在靈魂和皮囊的交戰中,有的人終究不得不面臨失敗,可是,能夠面對失敗的人,又有多少?

說實在的,《皮囊》這部作品談不上有什麼高超的寫作技巧,我想,此等技巧也並非作者所追求的。蔡崇達的高超之處就是以平凡的故事,普通的語言,卻能帶給讀者撼動靈魂的心裏體驗。

我們總會不自覺的思考:我到底是誰?我將去往哪裏?讀罷此書,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有了更加明確的答案。

《皮囊》讀後感3

看書評裏有很多關於作者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話,其實看的過程中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越看到後面,就會越明白皮囊和現實的意義。我們都執着於追求表象,卻總是習慣性的`忽略表象背後的真實。生命很短暫,短暫到我們都來不及細細體會已經流逝的生命階段,然後新的年齡階段又馬不停蹄的趕來,然後再匆忙的逝去,以至於讓人手足無措,手忙腳亂,然後周而復始的開始和結束每個生命階段,多可怕!生命又是漫長的,每一個抉擇都是不容易的,我們或許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上糾結一分鐘,一小時,一天乃至更長時間,選擇的過程太痛苦,痛苦到感覺時間像個壓力泵,行走太慢壓的我們喘不過來氣……但是,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認識自己的內心,傾聽別人的內心,慢下來去了解和體會,試着去理解別人,試着換位思考,試着換個心情去愛這個世界。

《皮囊》讀後感4

文退學後我經常夢到他,夢到我們回到那個最快樂的時光。在夢裏我們依然無話不談,依然一起去做我們都喜歡的事。但我卻突然意識到,這是夢境,他已多年不參與我的生活。於是失落地醒來,心中無限悵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內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後來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認爲的.那段美好時光。我知道將來會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說出第一句話,也不知道第一句話會是什麼。

我的生活中,跟文類似的人很多,我們都曾經很快樂地在一起,隨着時光列車的不停行進,他們下車了,上了另一輛車。我就這樣眼睜睜看着他們漸行漸遠,而又喚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覺得朋友分階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對我有影響的人,當我們再次遭遇,你看我時依然是那個眼神。

《皮囊》讀後感5

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會讓我去回憶我的童年,會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聽媽媽說小時候抱着我長大的曾祖母,依稀還記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樣子,又依稀還記得她去世時媽媽讓我磕頭我卻死活不肯的畫面,小時候總給我留着許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時候,我卻因爲所謂的工作沒能見最後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腦海裏,她駝着背慢吞吞的爲我們做飯,她佝僂着身子從櫃子裏拿出攢了好久的糖果,她輕聲呵斥着衝我們嚷嚷的大黃狗,還有幼時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時困了總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們給拍醒,有時實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經常躺的搖搖椅上搖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馬上驚醒了,他一輩子直到去世都總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卻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夠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給外婆,自己卻永遠躺在那個連自己都放不下的棺裏,開棺的時候我終究是沒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現在想着他最後的樣子,我依然忍不住淚目,他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對我們的疼愛,而是對外婆的疼愛.其實自從我長大後,很少去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憶,卻總是什麼都想不起來,讀這本書,卻總是勾起我的回憶……回憶那個我不知道到底愛還是想逃離的家鄉......

《皮囊》讀後感6

讀完此書,沒有想象中的沉重,也沒有如何的感動,反而心一絲蒼涼。作者的那些關於故鄉的眷念,那些關於親人的眷屬,那些關於友情的回味,關於人生與生活的感悟,都裝在四處漂泊的皮囊裏了

人生就像一個無底的空杯,我們總在不斷的往裏面裝進許多東西,親情和友情,財富和地位,又在不斷的'失去,而身體這副皮囊更像是一個活着的象徵與符號

年幼時的天真與善良,年輕時的慾望與野心,中年時的掙扎與妥協,老年時的嘆息或迴歸,人生多像猴子掰玉米

當一個人還在不斷眷念着的時候,也是最脆弱與幸福的時候,我們的傳統文化孕育的衆生,一生都在尋找外面的世界,對於親情是一場投資與還債的關係與過程,更像一場約定俗成的責任,也像一座山。對於友情,更像是一種慰藉與填充,對於愛情,更像是一種奢侈與完成人生成人禮的一種形式,不停奔跑,不停尋找,卻從未真正審視過自己內心的需要

貪嗔癡與斷舍離,本無不同,一個是在完成尋找外界的認同,一個是在尋找自我,對於完整的人生,應該都是需要,平衡就成了一種生活的智慧

對於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甜品與大麻的作用所帶來的結果並無不同

《皮囊》讀後感7

沒有要點評什麼,藉着這部【皮囊】我要對“小芝麻”說;

陪我一起看黑狗達,對皮囊你還介意嗎?小芝麻,只能叫你我開始流下眼淚也更刺痛我的眼睛,我的心。

小芝麻,可能我想抒發的情感以及文字都是在找藉口,未來幾天我們將離開彼此皮囊。你發誓我的心真的好痛、好痛…。

小芝麻,我不胖的身體在你到來後,睜開眼睛臃腫的到下午才能看出雙眼皮的我,一直持續着燥熱,又不得不喝水。整個身體臃腫不堪。

小芝麻,心悸和呼吸困難也影響你的舒適程度吧?因爲我盡力想找到我們彼此舒服的姿勢或者空氣,很遺憾,你的`肚子疼疼的,你猜,小芝麻你很不開心吧、也許以上種種原因都是我們彼此不能真正的見面的懲罰。

小芝麻,眼前的世界,和接下來的世界,沒有多姿絢麗,所以我想說的是,我會默默的爲你祈福,給不了你最好的皮囊、無法給你多姿絢麗的世界,忘你可以釋然,因爲我也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待緣份盡頭,你我曾有過,或是母子或是靈魂深處,有地方可以寄託哀…思。

夜已深,我們一同入眠,我含着淚,你呢?

《皮囊》讀後感8

《皮囊》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對我來說,印象深刻的是阿小和阿小以及天才文展。阿小羨慕另一個阿小,模仿討好而又卑微,以前我也有這種思想,一直用一種矛盾的心理面對着這樣的自己。一方面覺得自己丑陋,一方面又覺得這是值得的。偌大的城市,充滿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羣裏,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麼都這麼渺小。而在小鎮,每個人都那麼複雜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香港阿小經歷的所有一切,都是過渡的,無論生活、友誼還是情感。我害怕看到老家阿小的這個樣子,他會卑微到,讓我想起自己身上的卑微。很多人腦子裏都偷偷藏着很多個世界。

有人真可以用務虛的方式,活出我想象之外更好的`人生。

在不知道怎麼生活的情況下,我會採用的是一種現成的、狹隘的、充滿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麼能儘快掙錢以及怎麼能儘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彙就是所謂“夢想”和“責任”。

作者說的這些話,也正是我所理解的。活着是爲了什麼呢?房子車子票子面子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爲了什麼而來呢?每一個人都爲了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着,爲了讓自己體面舒適一點,每個人都用盡了全力。皮囊下的你,靈魂還安好嗎?

《皮囊》讀後感9

首先,文字很優美,讀起來很舒服,但有些地方總感覺有些刻意,不夠自然。

其次,故事很感人,尤其是寫親人的幾篇,阿太的人生哲學、父母的`愛情故事都足以讓人深思和落淚;寫朋友的那幾篇讀起來感覺有點怪怪的,雖然說是揭示貧窮環境下個人理想的脆弱,但總能讀出作者的優越感(或許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所以不是很喜歡中間幾篇,包括“兩個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結尾的幾篇都比較短,開始哲理性收尾了;最喜歡的一篇是“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特別是裏面那句直擊靈魂的“你根本不知道怎麼生活,也始終沒勇氣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敢面對現實,所以只好用所謂的“夢想”和“責任”來爲自己開脫,不過,每個人最終要跟自己和解,回答怎麼生活的問題,說到底,家纔是每個人的歸宿,感覺這也是作者繞了一大圈想表達的東西。

《皮囊》讀後感10

在世俗的地方世俗的時間看着這本看似世俗之人寫出的世俗之書,多少對自己,對人生也有點感慨的,想到了之前超人介紹的一部電影《甜蜜蜜》,很老的一部電影,但是很好看,一生很短,留給自由的你只有幾十年,一生又很長,因爲變數太多,而你又不得不一個一個去慢慢感受,我在高中的時候就曾經幻想過我過完一個普通甚至平庸的一生,但是心中又有另一個念頭告訴我,還可以換種方式去生活。見的多了,想的多了,之前有一個30多歲的人和我一起面試同一個崗位,當時我們在一起聊天,後來聊到年齡的時候他就說了,他可能是年齡最大的了,可能他覺得我們會看不起或者不理解他的情況爲何這麼多年還要和我們面試一個執行崗位,我看出來他準備要解釋的'時候,我就說了,我理解,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雖然只是說了這一句話,但是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他可能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就像我也沒有多好,有的人可能一帆風順,但有的人一定要經歷些什麼。只要保持樂觀,開心,不放棄,積極向上就行了,畢竟不管是誰,也只是一個人。

《皮囊》讀後感11

大概是因爲至情至性,所以能從這本書的很多地方看到自己的影子,如生病的父親,父親早年間經歷過一場巨大的災難,此後性情大變。執着的母親,母親執着於她的世界觀,苦難堆砌了她的人生。神明的超度,我時常想起那個安詳美麗的笑容。夢境的醒悟,那個午後夢到的歌謠使我明白一切都結束了,一切都往很好的地方結束了。

家人的命運,自己的命運,身邊朋友的命運,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每個人生命的奇妙。書中有一句是,只有從一個人經歷的所有事情來看,才能夠將這個人所呈現出來的'一切徹底的理解。我慶幸看到這句話,它使我能夠更加理智,更加尊重的去看待每一個人。也許曾經我覺得他們有這樣那樣的不好,可能太苛刻,可能太隨意,可能太端着,可能太邋遢,可現在來看,他們所有的經歷構成了他們的星系,雖然不完美,但是依然可愛。

書中的最後一句話是每一個讀者都能看到已然存在他內心的東西,書籍不過是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罷了。唯願此心光明,願一直善良的看待這個世界。

《皮囊》讀後感12

也許是離家千里求學的生活狀況,在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有一種瞭解和感同身受的味道。

其實我不是很贊同作者書中的一些觀點,但是他的文字很觸動人。

那種對於他人的洞悉,對於生活的觸動,然而在我看來他或許是缺乏一種閒適的,所以對於家鄉有着別樣的感受,熟悉感帶來的舒適而不是閒適本身。

有的時候不敢深想太多,那種未來的龐大和未知的恐慌讓我無助,但是似乎不做出長時間的規劃就像是沒有理想一樣。而我似乎真的沒有理想,我想學的更多,我想讓我的父母過得更好,我想自己永遠保持赤子之心,我感受得到自己在時間流逝裏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爲了變成“更好的自己”做出的努力。可是到底怎麼樣算是更好呢?

我茫然了,我困惑而不自知。而這些是不能傾訴的.,它在現實面前顯得矯情,似乎是無病呻吟。

身邊的人是不能說的,他們會敷衍幾句,因爲他們也不明白。師長則會告訴你要務實,在他們看來思考這些是一種浪費時間,而他們的確有他們的道理。父母是不能說的,因爲不能讓他們爲遠在外地的孩子憂心。

然後只能投入無邊的忙碌讓自己忘記這些。偶爾想起時的無奈和痛苦只能默默吞嚥下去。

讀完,找到的不是答案,而是共通。

《皮囊》讀後感13

散文集故事《皮囊》,讀到第一個故事被吸引住,90歲的阿太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一語中的。

其他幾個故事相對平凡,其中《母親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更多展示了父母輩女子的愛情觀和使命。第一步是結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個兒子,讓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載入族譜,並且在族譜上延續;第三步是攢足夠的`錢,養活孩子;第四步是攢足夠的錢,給女兒當嫁妝;第五步是攢足夠的錢,爲兒子辦酒席和當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個孫子的出生,讓兒子的名字後面還有名字;第七步是幫着撫養孫子長大……然後他們的人生使命完成了。

阿小,文展,厚朴在我看來更像作者對自己未來的幾種設想。假設我的父母在香港做生意,假設我有一個明確追尋的理想,假設我的父親鼓勵我去體驗人生~

《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也是作者自己糾結半生的問題,“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最終能全部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

《皮囊》讀後感14

看到開篇,有種莫名的熟悉感,阿太似乎看都了一切,十分絕情。她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對作者影響十分的深,也點了題---《皮囊》。

覺得這本書十分的'有時代感,特別是《母親的房子》這一篇,生活十分緊迫,拿撿來的葉子當飯吃,也要傾家蕩產建房子,因爲房子就是這家人的臉面。作者的父親後來得了中風,變成了一個殘疾人,而母親在父親死後,甚至在拆遷通知已經下來的時候,還是堅持要拿出來一點一點省出來的積蓄建房子。她想讓父親體面點,房子就是臉面。

總之,《皮囊》這本書,寫出了作者經歷的印象比較刻骨事情。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但是總會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觀。爲臉活還是怎樣,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需要被尊重。

《皮囊》讀後感15

一口氣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記不得是怎樣隨手在微信讀書裏翻到的。剛讀幾行,就被吸引住了。我義無反顧的一路閱讀,微信讀書記錄,一共花了五小時十分種。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他硬氣的、頗有見識的阿太。勤勞能幹、而帶點小倔強和小任性的'可愛母親。愛交友,豁達卻又總受病痛困擾的父親。那些天才的,很有思想的阿小們。敢爲人先卻不被世俗接納的陳美麗。活在理想幻象中不肯面對現實,最後被現實無情撕裂的大學同學。還有善於反思,細膩敏感的阿達。他們都讓我感動。

在《我的神明朋友中》,母親一次次地去神明處,帶着點小任性地討要預言、討要說法,真是把我樂壞了,同時一個堅韌而又可愛的母親形象,噴薄而出。《厚朴》讓我再次審視青春與現實的鏈接。《海是藏不住》,讓我反思孩子的教育問題。《阿小與阿小》、《天才文展》,讓我瞭解了少年們成長時的迷茫與追求。

全書大部分都是描寫阿達的家庭瑣事,至親友人,讀來卻全無瑣碎煩悶之感。反倒覺得,人物性格立體,節奏有張有馳,剖析深刻真誠。我想這與阿達強悍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跟隨着阿達的描述,與他一起深入、思考、剖析,深深地被觸動。